学习漫谈世界名人学习故事之二培根.docx
- 文档编号:26626471
- 上传时间:2023-06-20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3.68KB
学习漫谈世界名人学习故事之二培根.docx
《学习漫谈世界名人学习故事之二培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漫谈世界名人学习故事之二培根.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习漫谈世界名人学习故事之二培根
【学习漫谈】世界名人学习故事之二培根
世界名人学习故事之二:
培根
古往今来,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都重视知识的积累,因为金字塔的高度是与其底面积成正比的,要想有所成就,没有广博的知识、扎实的基础和深厚的功底是不成的。
17世纪英国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是“知识就是力量”,“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
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
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英国哲学家。
出生于伦敦的一个贵族家庭,成长于从千年黑暗的中世纪到科技、社会大发展的工业革命的转折期,是与达?
芬奇、哥白尼、伽利略等齐名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除旧布新的先驱者。
他批判因循守旧,呼唤开拓创新,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名言,为思想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预言为后来一系列的社会进步和科技发明所证实,他的思想至今仍闪烁着夺目的光辉。
一、唯物哲学家知识是力量
培根在科学史上是一位有争议的重要人物。
但作为一个科学哲学家,培根在历史上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他是以新唯物主义哲学指导科学发展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最早认识到科学的历史意义以及它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的人。
培根是个唯物主义的哲学家。
在科学事业上他没有从事某一项具体的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讲,他要作一个科学上的哥伦布。
他在1605年出版的《学术的进展》一书中,主要阐述了这种观点。
在这一观点的主导下,培根从哲学原理出发,深入地研究和论述了科学的方法问题。
首先他明确指出,科学的目标是用新发现和新发明来改善人类的生活。
这是他的哲学的突出特点之一。
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口号“知识就是力量”。
在巨著《学术的伟大复兴》中,培根阐述了他一系列的有关科学的认识论。
其中第二部分《新工具论》,是这一著作的核心。
培根认为,当时的学术传统是贫乏的,原因在于学术与经验失去接触。
他主张科学理论与科学技术应相辅相成。
他曾列出一张他认为值得研究的130个课题和操作方法的表,请求詹姆斯一世颁布命令搜集这些知识。
实际上他只得到很有限的一些资料。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关于科学的一系列看法和主张,如他提出热的本质是运动,因为有热的情况出现时总有运动存在。
他还认为,产生可感觉到的热效应的原因是现象下面的物体微粒的运动,这种运动具有原子的特性等。
培根的哲学思想是唯物主义的。
他反对经院哲学和唯心主义。
他极力批判经院哲学,主张打破“偶像”,铲除各种偏见和幻想。
他主张双重真理说,强调发展自然科学在人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自然是物质的,物质是多种多样的、能动的,人类掌握知识是为了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
他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感觉是可靠的。
培根的科学方法是以实验定性和归纳为主的。
其思想的进步一面,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在上升时期对发展科学的要求。
但他的学说中也充满了神学的不彻底性,如认为有“理性灵魂”的存在等。
他不同意在科学方法上使用数学和演绎法,他的这些观点对机械唯物论有很大影响。
培根是近代哲学史上首先提出经验论原则的哲学家。
他重视感觉经验和归纳逻辑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开创了以经验为手段,研究感性自然的经验哲学的新时代,对近代科学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人类哲学史、科学史都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为此,罗素尊称培根为“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
培根的著作长期吸引着历史学家们的兴趣。
作为英国的大法官,他在1623年被发现有受贿行为之前,一直是詹姆士一世议会纲领的主要政治设计师。
他因为其《论说文集》和历史剧而一直受到文学评论家的高度敬重,但他却主要致力于自然知识的革新。
的确,他未完成的《伟大的复兴》在该世纪下半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以至于人们可以有把握地认为在当时刚出现的科学学会和科学院中进行的许多工作都受到了“培根”的启示。
培根在哲学论文中,善于用浅显的比喻说明深奥的道理。
今天要说的是:
他用三种昆虫的行为形象地阐释不同的治学方法。
培根认为,历来研究科学的人要么是经验主义者,要么是理性主义者。
“经验主义者好像蚂蚁,它们只是收集起来使用。
理性主义者好像蜘蛛,它们从自身把网子结起来。
但是,蜜蜂则采取一种中间道路,它从花园和田野里的花采集材料,但是用它自己的一种力量来改变这种材料。
”培根接着说,真正的学问“既不只是或不主要是依靠心智的力量,也不是从自然历史和机械实验中把材料收集起来,并且照原来的样子把它整个保存在记忆中。
它是把这种材料加以改变和消化而保存在理智之中的。
因此,通过这两种能力之间,即实验和理性能力之间的更密切、更纯粹的结合,我们是可以希望得到很多的东西的。
”
二、要做完整人必须读好书
读书是人类的专利,人类创造了书籍这种方式,用来传承知识,积累文化,涵养情志,使新一代的知识起点承接在上一代的知识终点上,步步登高,走向辉煌。
如果到动物园,看见猴子拿着书来读,那大家会感到很滑稽;但是如果看见小孩拿书来读,那大家都会去称赞他,觉得他有出息。
这就是说,书把人与猴子分了类。
书可以是上下数千年、远近数万里的人写成的,但读书可以超越时空界限,可以与人类文明进行无障碍对话。
今天可以同李白、杜甫对话,明天可以同荷马、但丁对话,只有人才能享受这种无障碍对话的读书乐趣。
书籍积累、交流、传播着知识,日久天长,川流不息,它已经积累、交流、传播成现代知识社会,因此,在现代社会不读书的人不能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
培根处于黑暗的中世纪末期,科学真理经常处于被禁锢的状态,他的同时代的学者,如布鲁诺、伽利略、哥白尼等人,为坚持真理而受尽迫害。
例如,他39岁那年,为了捍卫、发展日心说,布鲁诺被宗教裁判所执行火刑。
在这样的情况下,培根仍大声疾呼,要破除使科学停滞不前的三大“巫术”——崇古非今、迷信权威、从众守旧,大力主张,真理是时间之女,不是权威之女。
培根首先澄清了关于“古”的概念,他认为,“只有世界的老迈年龄才算是真正的古,这种高龄正为我们自己的时代所享受,并不属于古人所生活过的世界早期。
那早期对于我们来说虽是较老,对世界来说却是较幼的。
”按照培根的逻辑,真要崇古,应该崇敬我们自己,相信自己的力量,因为以世界存在的年龄来衡量,今人所处的时代比前人更古。
所以,他说:
“我们向老年人而不向青年人求教有关人类事物的更多的知识和较成熟的判断,是因为老年人经验丰富,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事物都是多而且博,这是对的。
同样,我们也有理由希望从我们这个年代——只要知道自己的力量并愿奋发表现出来——得到远多于从古代所能得到的东西……。
”这就从根本上摧毁了崇古非今者的理论基础。
尽管我们应该学习老年人的经验和知识,但没有理由把处于世界较幼时期的古人的论断奉为“金科玉律”。
他的同时代学者伽利略就是不崇古,不信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由落体规律的结论,才创造了沿用至今的科学的自由落体定律。
所以,我们做学问,首先不能崇古,不能食古不化。
培根认为,人们如此折服于权威,而否认时间演进的威力,“只表明他们智力薄弱。
”因此,他特别赞同“真理是时间之女,不是权威之女”之说。
我体会这里有两重意思,一是科学真理不是权威说了算,而是时间说了算,也就是说,必须接受时间的考验,只有在长时间的演进中为人类的大多数逐渐接受,才成为真理。
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按现在的常见说法,就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二是对我们每个个人来说,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去接近真理,鉴别真伪,甚而创造新的科学真理,迷信权威是没有出路的,狭义地说,是无法做好学问,认识和创立真理的。
培根还指出,有些地方“一般人的研究只局限于也可说是禁锢于某些作家的著作,而任何人如对他们稍有异议,就会径直被指控为倡乱者和革新家。
”对此,他持坚决的反对态度。
现如今,我们面临的局面倒没有那么严峻,但我们的文化传统却造成人们更容易迷信权威、从众守旧。
不少人总是倾向于相信:
学术权威说的话总是没错的,甚至相信,智慧与年龄成正比、与官阶成正比。
例如,有些人本来学问平平,一有官阶就变得“绝顶聪明”了,人们容易轻信他们。
也许,迷信各种真权威、假权威,是束缚科技发展的绳索。
事实上,经验告诉我们,学问不与官阶成正比,有些身居高位又疏于学习的人,他们的学术水平早就等而下之了;近年来我看到,许多绝顶聪明的老学问家,到了耄耋之年,也免不了犯糊涂,这是自然规律,此时,对于他们发表的言论的正确性,就得掂量掂量了,所以,学问与年龄经常不成正比。
对我们个人来说,要做好学问,至关重要的是摆脱迷信权威和从众心理,敢于独辟蹊径,自由创造。
培根对他那个时代的学术机构非常不满。
他说:
“在学校、学园、大学以及类似为集中学人、培植学术而设的各种团体中,一切习惯、制度都是与科学进步背道而驰的。
在那里,讲演和实习都排定得如此严整,致使任何人都难在这常经以外去思考和揣想什么事物。
”他希望能改变这种万马齐喑的局面,为解放思想、学术创新建立良好的制度和氛围。
培根400年前说的话,对如今的人们仍有可贵的借鉴作用。
总而言之,我们要做好学问,就得如培根所说,摆脱崇古非今、迷信权威和从众守旧这三大桎梏,去掉现有的或多或少的思想束缚,在学问的天地里,自由自在地展翅翱翔吧。
培根的《谈读书》,句句都是真言。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采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其说的是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使我们能够从中学到很多前人留下的宝贵知识和吸取他们成功的经验,减少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使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但是读书又不能费时太多,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不易太盛,太盛则矫。
因此我们要善于挑选,只因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还可以补先天的不足,而经验又能补读书的不足,盖天下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人不是生来就知道任何事的,都是经过慢慢积累,以补先天的不足之处。
而积累的经验多了又能补读书时所不能学到的东西。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换句话说,有只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而且不可尽信书中所言,也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该仔细推敲思考。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
因此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
同时对各个领域都要有所涉猎,盖因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三、读书要合理学习需方法
1620年,培根总结了他的哲学思想,出版了《新工具》一书。
在书中他响亮地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
他指出,要想控制自然,利用自然,就必须掌握科学知识。
他认为真正的哲学必须研究自然,研究科学。
为此,他十分重视科学实验,认为只有经过实验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新工具》一书的出版,得到了全欧洲学者的极大赞赏,因为这种思想既是对反动的经院哲学的有力批判,也是对人们探索自然的鼓励。
培根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作家。
在他的一生中,虽然有繁杂的事务分心,可他在写作上从来没有懈怠过,他一生写下了不少光辉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传世之作是1624年出版的《论说文集》。
《论说文集》最能体现培根的写作风格:
文笔优美、语言凝练、寓意深刻。
这本书中的文章从各种角度论述了他对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许多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使许许多多人从这本书中获得熏陶指导。
如:
“一个自身无德的人见别人有德必怀嫉妒”。
“没有友谊,则世上不过是一片荒野”。
“最能保人心神健康的预防药,就是朋友的忠言规谏”。
“思想中的疑心就好象鸟中的蝙蝠一样,永远是在黄昏中飞的。
疑心使君王倾向专制,丈夫倾向嫉妒,智者倾向寡断和忧郁。
”“猾就是一种阴险邪恶的聪明。
一个狡猾人与一个聪明人之间,确有一种很大的差异,这差异不但是在诚实上,而且是在才能上的。
”“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忍。
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一种德性。
”培根在《论说文集》中多处谈及读书、做学问的用处和意义。
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名句。
例如,他说:
“阅读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
……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学问改变气质。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不能由相当的学问来补救。
”说得何等精当!
我每读一遍,就让自己平添了拼命读书的内在动力。
只有善于阅读,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知识营养的人才有可能活得充实、活得有用;才有勇气和力量迎战困难,解决问题;才不会稍有长进就志得意满;才不会鼠目寸光,去为小事而忧戚,为小利而钻营!
随着阅历增长,经常是与人交谈一阵,我就能知道此人是否“肚子里真有墨水”。
培根主张博览群书。
他说: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本书应当咀嚼消化。
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它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
”这一观点与钱伟长的略读与熟读相结合的主张十分相似,也与曾国藩的读书“专字诀”相通,也就是说,必须在广泛阅读、浏览的基础上读透几本书。
培根反对死读书。
他说:
“多诈的人藐视学问,愚鲁的人仰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因为学问本身并不教人如何用它们,这种运用之道乃是学问以外、学问之上的一种智能,是由观察体会才能得到的。
”他力主:
不要为了空谈、为了盲从而做学问;要以能权衡轻重、审察事理为目的。
这也是我们的老祖宗强调的“格物致知,知行统一”,也是今人一直强调的学以致用,运用学来的知识在实践中锤炼升华。
正如钱伟长的导师辛吉那个形象化的比喻中所说,学问家不能像“刀匠”那样,天天磨刀,或者欣赏自己磨的刀如何锋利,而是要做“屠夫”,用磨好的刀去杀猪宰羊,刀钝了,磨一下,再去宰杀。
培根认为,读书为学的主要用途是增长才干、修身养性、明晰是非,从而正确判断和处理事务。
他说:
“富于经验的人善于实行,但是最好的关于大体的议论和对事务的计划与布置,乃是有学问的人来做的。
……学问锻炼天性,而其本身又受经验的锻炼。
”我们以前一直在强调科研需要帅才,而帅才就是那种善于读书,善于实践,有大局观的人,必须不断经受实践的严格考验。
做学问不应故步自封,培根对当时学术界的风气时有针砭。
他认为,人们高估了现有知识,低估了自己的创造力量。
出于前者,往往迷信前人成果,不做进一步探索;岀于后者,往往沉浸于探究微不足道的琐事,从不堂堂正正地用新的学问解决那些主要的问题。
他说:
“这两点注定了人们要在求知识的道路上故步自封。
……既然如此,我们在开始工作的时候,就不仅应当、而且绝对必须把我们对现有成就的过分推崇和赞赏坦率地、直截了当地抛掉,恰如其分地警告人们不要夸大这些成就,对它们评价过高。
”因此,他一贯主张:
“读书不可尽信书上所言,……而要推敲细思。
”“使得心灵在认识事物的本性方面可以发挥它本来具有的权威作用。
”培根的这些主张对后世的学人,当今的学人,有极其重要的、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
我们不是在呼唤大量创新型人才的涌现吗?
首先就应该扬弃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死气沉沉的学术风气,根绝浮躁虚夸、投机取巧、不尚读书的社会风气,认真读书,读好书,并且身体力行。
只有这样,“钱学森之问”才会有圆满的答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会更快实现。
培根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原理。
·····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与此同时,他还告诫人们读书时应注意的三个方面。
第一,读书不宜太慢。
培根认为“读书太慢会弛惰”,因此,他希望人们读书应思想敏锐,注意力集中,不要过慢,这样容易生效。
第二,不要装模作样。
培根认为“为装潢而读书是欺人”。
第三,不要照搬书本。
培根认为“只按照书本办事是呆子”。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书呆子”,他们最明显的特点是书上怎么说便怎么办,一点也不知变通或灵活使用。
既然如此,培根又提倡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究竟如何读书才算合理的呢?
归纳起来,大约有三点。
第一,对于不同的书,可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他认为“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
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
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读。
”第二,对不同的书可作不同的选择。
由于古今中外的书浩如烟海,它们的类别和内容各不相同,在此情况下,培根认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知识结构加以适当选择。
在他看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第三,光读书求学问还不行,还得运用和实践。
培根是个非常聪明智慧得人,不单纯是个学者,还涉足政坛,参与政治,曾任英国女王得掌玺大臣,因此,他一直注意并强调书本知识得运用和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得结合。
他说:
“学问虽能指引方向,但往往流于浅泛,必须依靠经验才能扎下根基。
”为了使人进一步理解他所说的意思,他又将几种人的情况加以比较说: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
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在于书本之外。
这是技艺,不体验就学不到。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习 漫谈 世界 名人 故事 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