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论文范文.docx
- 文档编号:26621837
- 上传时间:2023-06-20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8.72KB
旅游资源论文范文.docx
《旅游资源论文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资源论文范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资源论文范文
旅游资源论文范文
xxx学院
XXXXX系
本科生学位论文
题目东川牯牛山旅游资源开发新探
专业学生姓名XX学号20XXXXX91指导教师职称
二〇一二年五月
声明
我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我承诺,论文中的所有内容均真实、可信。
若发生版权、抄袭、剽窃等所发生的任何法律纠纷和刑事责任,由我个人负责,与XXXX学院无关。
XXXX学院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对论文编印成册,毕业论文的发明创造属于职务发明,其知识产权归属云南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
学生毕业论文成果转让按有关法规执行。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签名日期:
年月日
一、东川概述...............................................................................................................1
(一)地域特色....................................................................................................1
(二)文化特色....................................................................................................3
二、牯牛山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分析.......................................................................6
(一)牯牛山旅游资源........................................................................................6
(二)牯牛山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8
三、牯牛山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对策.........................................................10
(一)完善配套设施..........................................................................................10
(二)改善村庄及周边环境..............................................................................12
(三)加大当地特色文化的对外宣传..............................................................12
四、牯牛山旅游资源开发的探索性思考.................................................................13
(一)旅游产品设计应注重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13
(二)重视景区解说系统的规划与建设..........................................................15
(三)以当地成熟的旅游品牌带动牯牛山的旅游业发展..............................16
五、结语.....................................................................................................................16
__.....................................................................................................................18
致谢.........................................................................................................................20
附录.........................................................................................................................21
论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饶佳伟
中文摘要
近年来,文化旅游逐渐成为旅游活动的方式之一,而众多学者对于文化旅游的概念却有着不同的解释。
例如:
文化旅游是旅游经营者提供的一种可供选择的商品。
文化旅游关键在文化,旅游只是形式。
故文化旅游可以定义为:
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
有学者这样定义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系指人类记忆中一种正在消失的生活方式的“图景”或“地方特色”,是这种生活方式的残余。
在全国掀起一股文化旅游浪潮的环境下,本文就中国各地的一些典型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况和民俗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阐述。
关键词:
文化旅游中国民俗
旅游是人们在日常生活消费得到一定程度满足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新型高级消费活动。
随着现代__的发展,老百姓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参加旅游的热情也越来越高。
旅游活动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使旅游业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世界旅游业的良好发展,也为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在改革开放中诞生的我国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也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旅游接待国,可见我国旅游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的需求和消费方式已经发生变化,旅游消费呈现多
样化的趋势。
旅游需求已从单一的观光型旅游向复合型旅游转变;从单纯的追求游山玩水或游览文物古迹,向追求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转变:
旅游者已从少数上层人士向普通老百姓转变。
总的来说,旅游消费正向审美和文化方向过渡,人们对文化含量高的旅游产品需求不断增加,文化活动与娱乐活动已经结合在了一起。
文化旅游是满足新的旅游需求、提高旅游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旅游向深层发展的必然趋势。
旅游者更喜欢在旅游目的地参加刺激、有趣的活动,以亲身体验异地文化带来的奇特感受,从而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并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在文化旅游的纵多分类中,民俗旅游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21世纪最受百姓欢迎和追捧的旅游项目。
民俗,即民间的风俗,自古有民俗文化是指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具有世代相习和传承性的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它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的欢迎,在当今旅游业中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民俗文化作为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开发地区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文章从目前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运用归纳综述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民俗,即民间的风俗,自古有之。
民俗文化是指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具有世代相习和传承性的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其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正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各民族各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独特的民俗(也称风俗习惯或民俗风情)。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
从民俗与文化的关系看,民俗是文化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一、民俗旅游资源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地位。
旅游资源就其内容结构来说,大致可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块。
人文旅游资源,又可划分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两大块。
(一)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国旅游产品的主体在中国旅游资源开发中,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得最早,并且一直作为中国旅游产品的主体。
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尚属刚刚起步。
大量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仍然散失在全国各地,任其自生自灭,默默无闻。
它好像是一位深居闺中而期待出嫁的少女,有待人们认识其娇容与品性。
(二)中国的民俗资源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一是内容丰富,门
类齐全。
从衣、食、住、行的物质文化,到生产、商业、贸易的经济文化,乃至婚丧礼仪、岁时节令的社会文化和游艺竞技的文体文化,都有其特独的民俗。
二是地域覆盖面宽,地方色彩浓。
中国地域广袤,气候复杂,其民俗事象既有全国共同性,又有地方差异性。
三是民族特点鲜明,民俗事象异彩纷呈。
除了汉民族的特色以外,还有各少数民族自己的特色。
这众多的民族便为中国民俗资源的异彩纷呈创造了条件,也为开发中国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广泛性、多样性、吸引性提供了前提。
(三)民俗旅游资源犹如旅游业中有待开发的原料开发,就是要把这些散落在全国各地民间的民俗资源,经过发掘、、筛选和升华,使其具有招揽游客观光的功能。
并不是所有民俗资源都可开发为旅游资源。
民俗资源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所谓民俗旅游资源,是指民俗资源中那些能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吸引旅游者的民俗因素和事象。
目前国际旅游市场消费正向高层次发展,旅游者已不仅仅满足于观光度假式的旅游,而更注重在旅游目的地参与多种有趣活动,以亲身体验异质文化模式带来的奇特感受,进而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并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民俗活动具有较强的参与性,能够满足旅游者寻求异域情趣的需求,所以观赏乡土风光,考察风土人情的各类特色旅游应运而生,并迅速崛起,受到了日益增多的旅游者青睐。
国际旅游业出现了以探寻异域风俗为主的态势。
二、民俗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许多旅游企业和旅游投资商对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进行了尝试,特别是开发一些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有的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如深圳的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锦绣中华等等。
但也有很多失败的例子,主要问题有以下3点。
(一)民俗被淡化以无锡的吴文化主题公园为例,它是一个以挖掘吴地民俗文化而成功的主题公园。
人们在这里可以欣赏吴地几千年的传统风俗文化,然而,它在国内的知名度并不高,报刊上很少见到宣传、介绍它的文章,这很不利于组织客源。
(二)民俗文化被同化在改革开放以前,一些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由于与外界接触少,其民俗文化能世世代代传承下来。
然而随着国家的开放,异地、异国文化介入,使旅游地的民俗文化被冲淡和同化,如湘西在未开发之前保留着大量淳朴的民俗和民风,然而,当国外旅游者进入后,取而代之的是衬衣、西装,各种流行的长短裙,穿民族服装的人少了,铺着青石板的街道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被柏油马路和水泥取而代之,当地的传统与文化逐渐消逝。
(三)民俗特色文化被庸俗化民俗特色旅游魅力无穷,并非说明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就可以信手拈来,随
心所欲地开发。
民俗文化旅游之所以有强大的吸引力,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不是那种随意照搬、盲目建设,重经济轻文化。
如在桂林有些地方,以民俗风情表演为幌子进行强制“捐献”,结果游客大呼上当,于是对它敬而远之。
还有些地方在优美的旅游胜地搞起《西游记》、《封神榜》等所谓文学名著景点,不仅工艺粗糙,而且用封建迷信,甚至用恐怖的东西来招揽游客,最终也只落得个“门前冷落车马稀”。
三、开发民俗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建议。
中国的民俗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并且有突出的特点。
抓住民俗特色旅游的优点,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中国一些民俗文化旅游搞得比较好的例子来看,民俗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抓好以下方面。
一是深层次挖掘文化内涵,突出特色文化是民俗旅游开发的灵魂,民俗旅游的实质是追求文化认同和文化差异。
因此,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挖掘文化内涵,注意突出特色,创奇出新,突出各民族的建筑风格、艺术品位、文化情趣、审美风格、民风民俗等要素的特色,显示其独特性,以特色取胜。
二是把民俗文化旅游的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结合起来所谓软件建设,是指文化活动的组织安排、文化节目的建设、文化队伍建设。
所谓硬件建设,是指文化旅游设施的建设,这样既可以较快地形成新的吸引物,又可以较快地积累硬件建设所需的资金。
硬件的建设要根据旅游地总体规划量力而行,要根据民俗文化的要求为旅游者提供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所必需的设施。
切忌只注意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只注意建设饭店而忽视管理饭店,以免失去平衡,妨碍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三是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应根植地方文化,移植与嫁接外来文化中国许多表演艺术都根植于地方文化,以吴文化公园为例,它是一座独具吴地文化特色的园地,在“吴地住宿馆”里展示的是古朴的堰里农舍和家庭手工作坊。
在那里,可以看到酿酒、打豆腐、纺织所用的各种设施,并且有当地人亲自为游客做示范,给外来游客一种新鲜的感觉。
吴文化设计力求使公园具有独特的乡土风味,使游客进入公园后,接触到古老而又新奇的民情风俗,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当然,在挖掘地方文化的同时还要注意移植外来文化,如深圳世界之窗的艺术表演就移植了世界各地的民间舞蹈表演。
四是把民俗活动与商贸结合起来现代旅游是一个吃、住、行、游、购、娱乃至经、贸、商相结合、相配套的系统。
民俗文化旅游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经营活动,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社会里,许多旅游者常常把观赏民俗活动与从事经贸活动结合起来,做到一箭双雕。
中国民族众多,民俗各异。
如西藏的雪
顿节、云南泼水节、四川的火把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等等,都各具民族特色,这些对异国他乡的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许多地区正是以民俗活动为吸引物,积极开展经贸洽谈与商品展销会,从而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川凉山举办火把期间每天设3000多个商业摊点,日销售额比平时增加7倍。
所以,必须把民俗活动与经贸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文艺搭台,经济唱戏,旅游开花,贸易结果”。
五是“雅”与“俗”相结合旅游目的地的表演要注重雅俗结合,雅可以产生差异感、新鲜感与吸引力,俗可以产生市场规模。
从经营角度说两者缺一不可。
不雅就没有比较优势,没有吸引力,不俗则市场规模太小,经济上不可行。
雅与俗的结合有两种途径,雅的节目搭台,俗的节目唱戏。
即开辟一些高雅的演艺产品来吸引游客,产生轰动效应。
另一种途径雅之俗化,即把那些高雅的表演性艺术产品部分化成群众能够参与的艺术产品。
如位于太湖之滨的宜兴,素有“陶都”之美称,宜兴的制陶工艺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说它是一种非常高雅的艺术,在以前,我们看不到这种高雅艺术的制造过程,但是聪明的宜兴人将这种制陶流程俗化,在陶都宜兴丁蜀镇,游客不仅可以看到各种陶瓷艺术品,而且还可以亲身体验一下制陶的过程。
在中国少数民族中,参与性强的民俗化的节庆艺术表演节目很多,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射箭、赛马和摔跤),维吾儿组民间舞蹈“赛乃姆”,纳西族的“巴乐跳”,黎族的跳竹竿等等,都很适合在旅游地展开。
最后是充分利用游客的求似、求异与求古心理要增加民俗旅游资源的魅力,可充分利用游客的求似、求异与求古心理,充分开发近似、异特与拟古资源。
旅游心理学认为,两种知觉对象如果相似,易为人们知觉并乐以接受,这就是求似心理。
旅游者看到似曾相识的民俗事象,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同自身联系起来,产生一种亲切感,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这对侨居国外异域的华人来说,往往由此激发起强烈的归属感、民族感和爱国心。
对这类旅游对象,民俗事象的设计、表演要越近似越好,以充分满足“寻根求源”的欲望。
至于求异,则更易理解,因为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求异的欣赏活动,这对外国游客来说特别重要。
他们往往有猎奇求新的心理。
对这类旅游对象来说,民俗事象的设计、表演,要越异越好。
当然,一定不要违反民族政策,不要做出有损少数民族形象和有伤民族情感的事来,至于求古或求旧,这是游客的另一种心理需求。
当今人们生活在现代化生活的氛围,故而对越古旧的东西越喜爱,以满足怀古怀旧的欲望。
故民俗设施宜旧不宜新、宜拙不宜丽。
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特产资源,因地取材,就地利用。
风景旅游资源的开发
——以余姚市为例
专业:
地理08姓名:
干超男学号:
084110407现代旅游,起源于本世纪50年代,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如今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最有前景的行业之一。
全世界全世界出境旅游人数和创汇额将分别达到16亿人次和20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分别达4.35%和6.7%,远远高于世界经济年均3%的增长率。
而位于亚太地区的中国我国旅游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猛,现已成为第三产业中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先导产业,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余姚市地处美丽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南翼,北濒杭州湾,南屏四明山,西连绍兴市,东接宁波市境内山峰起伏、岗峦层叠、奇石异洞、峡谷瀑布,构成众多的自然景观,为典型的“五山二水三分田”。
除了拥有比较优越的自然风景之外,余姚的人文景观也是十分丰富的。
河姆渡文化遗址、寨基坪越王练兵遗迹、渚山秦始皇南巡遗迹、汉董孝子墓遗址、客星山严子陵墓遗迹这些灿烂的文化景观也使余姚素有“东南最名邑”、“文献名邦”的美誉。
再者余姚经济发达、物产丰富,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域交通便捷、通讯先进、电力充足、水源丰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纵观余姚地处杭州—绍兴—宁波—普陀山旅游黄金线上,优越的区域条件也为余姚风景旅游资源的开发增强了可行性。
余姚作为浙江省第二大旅游城市,其旅游业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那么它是如何开发形成如今这样的旅游格局的呢,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风景旅游资源的开发呢。
笔者认为风景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遵循以下步骤:
一、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与景点布局
当前,旅游资源的开发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有限的资源面临着旅游市场迅速扩张的巨大压力,重复建设和盲目粗放式开发加重资源供需失衡;旅游经济高速增长与僵化陈旧体制并存,开发机制有待转换,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本文以余姚市风景旅游资源开发为例来探讨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首先,旅游资源的开发时建立在严格的原则之上的,只有我们首先认清这些原则,才能更好、更科学的进行旅游开发,才能真正达到可持续、绿色的风景旅游资源开发。
(一)特色性原则
特色即差异性。
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
旅游资源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它与众不同的独特性。
因此,我们在风景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我们要致力于旅游资源的特色的寻找、发掘和利用。
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可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可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
以余姚为例,其通过研究分析余姚市的地理文脉,比照竞争区域,确立了自己可长期依存的“地方特色”就是首先打好河姆渡遗址这张王牌,将文化求知和休闲度假相结合,开发“知识性、参与性、娱乐性”三者相结合的项目。
(二)共生性原则
所谓共生性原则就是说这一旅游项目与另一旅游项目之间是共生的。
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
如展览馆与宾馆、商场、交通设施、自然景点、人造景点相互之间是共生的。
所以,我们在进行风景旅游资源的开发时,我们要注意各种旅游景点在某一小区域内的协调。
例如在余姚市环牟山湖地区生态环境资源开发中,规划抓住了以“山水、农林、古迹”为资源的乡村生态保护区的规划性质,大力发展了配套的旅游服务和娱乐设施,如茶渔小街、望湖山庄、生态农庄。
(三)区域协同发展原则
从旅游业的综合性、联动性、带动性等特征出发,打破行政区划和部门职权分割的制约,推进区域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着眼于区域整体形象的塑造和整体优势的发挥,着眼于形成区域内特色上互补、经济
上互惠、经营上互助的旅游产品群。
余姚杭州—绍兴—宁波—普陀山旅游黄金线上,其地域的优越性更加要求我们加强与各地区之间的合作。
上海是国际金融贸易中心,旅游类型以都市旅游和休闲娱乐旅游为主要形象特色,因此我们可以以文化为依托开发短途一日游。
目前宁波市正在发展成为我国的重要港口城市和浙东交通枢纽,而余姚是宁波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宁波引进海内外客源的能力,吸引来甬的部分游客到余姚来,服务自身及宁波。
以上观之,要实现旅游景点的特色性、共生性和区域协调发展性,自身的核心景点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
从设计理念上讲,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求有独特性,同时还要强调资源开发上的文化内涵。
俗话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对景区也是这样,景不在大,有文化内涵则荣,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会昌盛。
小尺度的自然景点开发如果没有文化,就会失去内涵,就不会令人流连忘返。
二、旅游资源评价及产业空间的SWOT分析
在风景旅游资源的开发之前,前期的旅游资源的评价和分析十分关键,好的旅游资源的评价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该地的优势与劣势,从而帮助我们制定有效的规划方案。
(一)旅游资源评价
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
旅游资源的分类和总体评价、主要旅游资源评价。
1.旅游资源的分类和总体评价
旅游资源的分类,有利于我们正确认清该地的具有一定价值的景观以及其旅游资源的未来发展定位,可以说只有认清了旅游资源的分类,我们才能全力打造该地的旅游形象。
在旅游资源的分类中,我们严格依照旅游市场需求与资源赋存价值的对应关系;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其已有知名度;社区经济结构、对外交通、基础服务设施的组合配套,资源点之要素结构及旅游适宜程度这几方面来对该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划分。
通过对余姚市旅游资源的全面普查,认定全市具有一定观赏、科学和文化价值,可以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点景源共77处,其中自然景观资源21处、人文景观资源45处、社会景观资源11处。
其中确立属于人文景观资源的河姆渡遗址为一级资源(余姚市旅游业的支柱性标志物),姚江风景河段、梁弄古镇、龙泉山—瑞云楼、6944避暑山庄为余姚市二级资源。
从总体上评价,余姚市旅游资源的数量及规模,在全省范围横向列比,其富集水平中上,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显著,空间分布相对集中(以河姆渡遗址为龙头的远古文化,分布在姚江两岸,多见于余姚的东部;以明清时期名人胜迹为主要内容的古建筑,包括故居、祠庙,四分之三集中于余姚市城区一带;革命文化聚于梁弄;南部山水风光以四明山和大岚为集结)。
2.主要旅游资源评价
在对旅游资源进行总体认识之后,我们还必须对主要旅游资源进行更进一步的了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旅游资源 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