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威宁县一中届高三第八次模拟试题 历史.docx
- 文档编号:26615638
- 上传时间:2023-06-20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104.07KB
贵州省威宁县一中届高三第八次模拟试题 历史.docx
《贵州省威宁县一中届高三第八次模拟试题 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威宁县一中届高三第八次模拟试题 历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省威宁县一中届高三第八次模拟试题历史
绝密★启用前
贵州省威宁县一中2018届高三第八次模拟试题
文综历史分卷
分卷I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受棉纺织厂管理改革的影响,曼彻斯特一家别针工场也对其生产模式进行改革,将原本由一名工人单独完成的制作工艺分成二十余道工序,致使别针的产量增长。
类似的工艺改革普遍发生在( )
A.16世纪中叶B.17世纪中叶C.18世纪中叶D.19世纪中叶
2.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
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
A.中英战争B.鸦片战争C.通商战争D.夷匪犯境
3.人口迁徙是世界联系加强的表现。
阅读表一,对该材料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美国是欧洲移民的最大流入地②移民潮加速了欧洲文明向外传播
③交通方式的进步推动了欧洲向外移民④世界性经济危机是欧洲向外移民的主要原因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4.下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北伐战争
5.史学家虞和平认为,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过程中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
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
A.追求国家富强与逐步走向世界相统一
B.建立社会主义与实行对外开放相统一
C.学习苏联道路与探索自主道路相统一
D.注重国家利益与实行对外开放相统一
6.1921年,列宁意识到,有必要与那些具有使工业生产复苏能力的人讲和。
这表明列宁决定(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D.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7.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点6.97%。
结合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
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
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
8.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说:
“我们的革命虽有几次成功,但均是军事奋斗的成功,革命事业并没有完成,就是因为党之本身不巩固的缘故。
故本次改组,即把本党团结起来,使力量加大,使革命容易成功,以迎合全国国民的心理。
”这一演说的时间最有可能是在()
A.1905年B.1911年C.1917年D.1924年
9.哈佛大学的史迪文教授大胆猜测,我们或许正生活在“自我们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
但过去的20年,我们又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突发新闻”“9·11”“巴以冲突”等等,使我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怖时代。
对此段材料最全面的理解是( )
A.“最和平”是指“冷战”的结束,世界局势趋于缓和
B.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是和平的主要因素
C.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使各种信息传播更快捷
D.全球趋势总体缓和,但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
10.汉初律令规定:
里门每天按时开放,钥匙由田典、里典轮流掌管;在伏日(鬼节)里门全天关闭,禁止行人通行和里民出入耕作;如有使节出行、救水火、追盗贼等情况,则开门放行;违律者,罚金二两。
由是可知当时政府( )
A.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B.重视对基层的管理
C.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D.加强对外交流往来
11.会审公廨是1869年出现在上海公共租界的一个特殊司法机关,由道台任命中方专职会审官(谳员),与外方陪审官(领事)会同审理租界内与华人有关的诉讼案件。
会审公廨制度规定:
当事人不用跪堂,还可以聘请律师,证人必须到庭接受双方交叉询问,对被告人不能刑讯逼供等等。
据此判断以下关于会审公廨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维护了中国司法的自主权利
B.说明中外反动势力已经勾结起来
C.有利于近代中国司法制度的进步
D.反映出清朝法律已与西方兼容
12.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
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
下列表述同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
A.俄罗斯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
B.美国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C.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
D.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分卷II
二、必考题部分(共2小题,共37分)
1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片中包含很多历史信息。
比较上述两幅有关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图片,从图一、图二的变化中提取两个信息,并加以说明。
14.(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古罗马的自然法不是司法实践的产物,而是哲学的结晶,斯多噶派(注:
流行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的欧洲哲学思想流派)发展了具体体现为正义和公正的理性自然的思想。
他们断言,所有的人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都有权享受一些基本权利,对这些权利政府无权侵犯,这一法律优先于国家本身,任何擅自亵渎它的统治者必然成为暴君。
——P.L.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责任内阁制,英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指内阁必须集体向国会下院负责,是议会主权原则的体现……内阁成员彼此负责,并就其副署的行政行为向英王负责;内阁向国会负责连带责任,如果下议院对内阁投不信任票,内阁(成员)必须集体辞职或通过英王解散下议院重新选举;如果新选出的下议院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内阁(成员)必须辞职。
这一原则是通过一系列惯例形成的。
——《外国法制史》
材料三司法独立原则是美国司法制度建构的核心。
美国严格实行“三权分立”,即司法独立不但强调司法机关独立于行政机关,同时也强调司法机关独立于立法机关。
——《中外司法体制比较研究》
材料四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个,其中主要包括《宪法》(1982年修订)《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套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特别是“八二宪法”的制定和颁布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法治发展奠定了基本的制度和法律框架。
(1)古罗马的斯多噶派提出什么重要主张?
以启蒙运动为例,说明这些主张在近代民主思想中的体现。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英国的内阁对谁负责?
体现了什么原则?
(3)根据材料三,指出美国司法制度建构的核心原则。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原
则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具体体现。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改革开放后第一次立法高峰的特点及其原因。
3、选做题部分(共3小题,考生任意选择一题作答即可)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面两幅图反映了雅典公元前8世纪后经济发展的状况。
材料二 许多被出卖的人们,
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
其中有的无辜被售,有的因故卖身,
有的为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
不复说家乡的亚狄加语言,远方漂泊,
也有的惨遭奴隶的卑贱境遇,
即使就在家乡,也在主人的怒气之下发抖,
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梭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雅典怎样的经济状况?
对雅典阶级关系的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雅典哪一阶层的什么状况?
(3)综合公元前8世纪后雅典阶级关系变化的状况,分析其对雅典政局的影响。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2年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斯说:
“英日同盟虽然并不想策动日本政府走向极端,但必然引起的后果是使日本感到可以和远东的大敌一决雌雄。
”
——《兰斯多斯传》
材料二 英法和解后,德国更感到英俄对抗的特殊价值。
德国首相皮洛说,所有希望都系于他们所相信的英俄正在接近冲突。
——《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1904年的法国驻英大使认为,英俄发生冲突,是一场大灾难,惟一得利的是德国。
——《全球通史》
材料四 1906年,俄国外交大臣伊兹伏斯基说。
巩固和英国的关系对俄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个大国利益和我们在欧亚大陆关系是紧紧相连的。
——《全球通史》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看出英国与日本结盟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德国为什么希望英俄发生冲突?
(3)材料三中法国为什么认为英俄发生冲突是一场大灾难?
(4)从材料一到材料四,英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原因是什么?
(5)上述矛盾发展的趋势和结果如何?
试根据材料和学过的知识回答。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
“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
材料二除非哲学家就是王,或者这个世界上的王和君主都具有哲学的精神和力量,使政治的伟大和智慧合而为一,并把那些只追求两者之一而不顾另一的平庸的人们驱逐到一旁去;否则城邦就绝不会免于灾难而得到安宁……而且,我相信就连全人类也不会得到安宁,……唯有到了那时候,我们的这个国家才有获得生命并见到天日的可能。
——《柏拉图全集》第二卷
材料三柏拉图认为有五种政体形式:
贵族政体、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专制政体。
……他的理想国家是贵族政体,在其中,体现为哲学王的理性要素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人们的理性也控制着他们的欲望。
柏拉图强调,这种政体虽然只是个理想,但却是一个值得追求的很有意义的目标。
“对一个国家来说,贵族政体是模范政体,因为在这个政体形式中我们发现了所有阶级之间的那种正当的从属关系”。
——(美)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治国主张,其思想有何进步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柏拉图提出哲学家与国王应“合而为一”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柏拉图认可的模范政体的主要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柏拉图两人治国主张的相同之处。
分别指出两者的观点在当时无法实现的原因。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18世纪中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棉纺织厂实行工厂化管理,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受它的影响,别针工场进行制作工艺的分工,每名工人单独完成一道工序,提高了工人的专业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
2.【答案】A
【解析】从不同的立场看待历史问题,有不同的观点,鸦片战争是英国为蓄意打开中国大门,以走私鸦片被禁止为借口发动的侵略战争,当时清政府认为是“夷匪犯境”,英国人则认为是“通商战争”,故只有A项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标准。
3.【答案】D
【解析】美国是欧洲移民的最大流入地,从表格中可见,故①正确;人口的流动带动文明的传播,欧洲移民向目的地传播了近代了欧洲文明,故②正确;两次工业革命在1765至1850年和1870至1900年发生,交通方式的进步推动了人口的流动,故③正确;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在1929至1933年,故④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
4.【答案】A
【解析】注意图片材料中的“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某些思想具有近代化因素”、“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提出的一些政策是历史的倒退”可联系到太平天国运动,特别是“破坏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这个信息很重要。
太平天国破坏了中国南方诸省尤其是经济最为富庶的江浙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天朝田亩制度》绝对的平均主义也不符合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
故选A。
5.【答案】A
【解析】贯穿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共同的主题是追求国家富强和走向世界,故A项正确;对外开放要在70年代末才出现,故B、D项错误;学习苏联适合1956年之前,没有贯穿后两个时期,故C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实行,故A项错误;1921年苏俄面临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急需恢复经济,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资本主义发展,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故B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1928年,故C项错误;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8年,故D项错误。
7.【答案】B
【解析】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53.63%,A项错误;从材料数据无法得出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C项错误;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加快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D项错误;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53.63%,B项正确。
8.【答案】D
【解析】“革命事业并没有完成”指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篡夺,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本次改组”指的是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将国民党改组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故D项正确;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1911年武昌起义,1917年护法运动,都与题意无关,故A、B、C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注意材料的用词“最和平的时期”,同时“突发新闻”“9·11”“巴以冲突”这些暴力冲突不断,恰好说明冷战后的国际形势为总体缓和,但仍然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故D项正确;A项本身理解无误,但是说法片面,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和平的原因,故B项错误;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是各种暴力充斥眼球的原因之一,但是不是材料核心思想的全面理解,故C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休养生息政策是西汉初年实行的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与材料观点无关,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里门由田典、里典轮流掌管”等信息可以判断出,该材料是在介绍汉初的城门管理情况,属于基层管理的范畴,故B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视农业,抑制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经济政策,与材料观点无关,故C项错误;加强对外交流与材料内容无关,故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材料关键词为“当事人不用跪堂,还可以聘请律师,证人必须到庭接受双方交叉询问,对被告人不能刑讯逼供等等”,体现不出维护中国的司法自主权利,故A项错误;材料与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当事人不用跪堂,还可以聘请律师,证人必须到庭接受双方交叉询问,对被告人不能刑讯逼供等等”体现出了对于当事人权利的维护,有利于中国司法制度的进步,故C项正确;此材料仅体现出了租界法律的一种变化,无法体现清朝法律已与西方兼容,故D项错误。
12.【答案】D
【解析】材料主要观点是论及世界格局多极化,故A项错误;“美国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是材料反映一个方面,不是作者主要观点,故B项错误;“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说明美国是一枝独秀的单级世界,“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说明是多极化世界,故D项正确。
13.【答案】信息一:
中共民主革命区域中心的变化,由南方转到北方。
说明: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但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实行战略转移。
随着长征的胜利,中共民主革命区域中心由南方转到北方。
信息二:
中共革命的对象由国民党反动派转变为日本侵略者,革命任务由“武装反蒋”转向抗击日本侵略。
说明: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所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成为当时革命的主要任务。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伴随着日本全面侵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
中共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并逐渐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信息三:
中共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由工农民主政权转变为抗日民主政权。
说明: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瑞金作为“红色中华”的首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政权性质是工农民主政权,领导和依靠广大工农群众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的陕甘宁边区政府作为抗战的总后方,其政权性质是抗日民主政权。
主要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解析】信息1:
选取最直观的中共民主革命区域中心的变化,由南方转到北方。
围绕井冈山道路的开辟、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长征的胜利等分析变化的原因。
信息2:
图一反映的是国共阶级矛盾,图二反映的是中日民族矛盾,围绕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的反抗,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分析中共由“武装反蒋”转向“联蒋抗日”的原因。
信息3:
在信息2分析的基础上,概括中共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由工农民主政权转变为抗日民主政权,说明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
14.【答案】
(1)主张:
正义和公正的理性思想;人人平等;天赋人权。
体现:
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思想核心;伏尔泰等人主张天赋人权:
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反对政府专制;卢梭提出人民主权学说。
(答出三点即可,其它有关启蒙运动的主张,正确并符合本题要求亦可得分)
(2)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
原则:
体现了议会权力至上的原则(或主权在民的原则)。
(3)原则:
司法独立原则(或司法独立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外)。
体现:
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最高法院的法官除非犯罪,终身任职。
(4)第一次立法高峰特点:
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开始形成。
原因:
文革后被破坏的法律体系亟待恢复:
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强调法制建设。
实行改革开放的需要。
【解析】
15.【答案】
(1)手工业取得较大进步,商业贸易日趋繁荣。
工商业的发展使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形成。
(2)许多平民因欠债沦为贵族的债务奴隶或被卖到外邦作奴隶。
(3)平民处境不断恶化,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兴起,两者对贵族专权日益不满,雅典社会矛盾不断加深,政局动荡不安。
【解析】本题实质考查公元前8世纪后雅典工商业发展对其阶级关系与政局的影响。
第
(1)问应结合两幅图所反映出的历史信息及所学知识来回答。
第
(2)问应注意把文学语言转化为历史语言。
第(3)问阶级关系的变化应侧重于工商业奴隶主的兴起来组织答案。
16.【答案】
(1)让日本在远东牵制、打击俄国的势力。
日本发动了日俄战争,给俄国在远东的势力以沉重的打击。
(2)因为英俄冲突有利于德国势力的发展,有利于德国在世界范围内与英国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另一方面由于此时英法已和解,德国迫切希望英俄冲突,因为这样就排除了英俄结盟的可能性。
(3)因为法德矛盾十分尖锐,法国又同俄国是盟国,法国不愿看到其盟国的力量抵消在同英国的冲突上,从而有利于德国。
(4)由英日结盟对付俄国到英俄剑拔弩张,最后到倾向结盟,共同对付德国。
(5)英、法、俄结成三国协约,和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对抗,最终发展为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的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复杂的国际关系。
第
(1)问,首先明确“远东的大敌”是俄国,联系相关战事回答。
第
(2)问,从德国在世界和欧洲的国家利益思考。
第(3)问,从法德矛盾和法俄关系角度判断。
第(4)问,判断英俄关系由斗争到勾结。
第(5)问,结合一战前欧洲的形势思考。
17.【答案】
(1)主张:
德治(或为政以德、仁)。
意义: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2)原因:
使政治具有智慧与力量;使国家(人类)实现安宁。
(3)特点:
依靠哲学王的智慧管理国家;强调人的理性;所有阶级之间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4)相同:
都主张贤人治理国家(或都强调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
原因:
孔子的主张不适合诸侯争霸的需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主张不符合当时现实政治的需要。
【解析】
(1)据材料中“德”等知识回答“主张”,回忆儒家思想的影响回答“意义”。
(2)从材料二中柏拉图对哲学王的认识角度分析回答。
(3)比较两则材料中对贵族政体的认识等知识回答。
(4)比较材料信息可知,孔子和柏拉图都强调了道德的作用。
联系二人所处的时代特征分析“原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贵州省威宁县一中届高三第八次模拟试题 历史 贵州省 宁县 一中 届高三 第八 模拟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