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6614831
- 上传时间:2023-06-20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5.65KB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准备
课件、尺子、小棒等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一)介绍“1拃”的长度。
1.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
2.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二)学生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
指生汇报。
(三)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讨论:
(1)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
(2)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
(四)统一长度单位。
1.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2.归纳总结: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
统一长度单位)
(五)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实践中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子。
平时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啊?
课件出示尺子图,同时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
结合课件进行说明。
1.刻度线。
尺子上的这些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2.数字。
(1)尺子上的数字中,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
(起点)
(2)结合课件加以说明,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
其他的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
3.长度单位的表示符号。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为“cm”。
(板书:
厘米cm)
(二)认识厘米。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
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2)学生汇报找法。
(0~1之间、2~3之间、3~4之间……的长度。
)学生回答时结合课件进行。
(3)教师归纳:
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同桌互相比划1厘米。
(2)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
(3)比一比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用1厘米比较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
(4)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三)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1.测量纸条的长度。
(1)学生讨论交流测量纸条长度的方法。
(2)学生分组测量纸条的长度,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3)指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
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课件演示:
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边演示边解释:
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
3.动手测量小棒的长度,然后指生汇报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三、练习中巩固新知
(一)读物体的长度。
(课件播放教材第4页“做一做”,适当补充)
值得注意的是当物体的左端不是对准0刻度时应该怎样求物体的长度
1.读铅笔的长度。
(0~8厘米) 问:
铅笔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2.读橡皮的长度。
(0~4厘米) 问:
橡皮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3.读小刀的长度。
(0~5厘米) 问:
小刀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4.读小棒的长度。
(3~12厘米) 问:
小棒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二)估测。
(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1题)
先让学生估计物体的长度,再进行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量一量。
(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2题)
测量前先让学生估一估各物体的长度,再测量,看估得准不准。
四、小结中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活动中学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结合生活中实例,通过动手实践制作认知冲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介绍古代的人们测量物体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通过观察、比较、比划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打好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用课件放大1厘米的长度作为标准,一定要用自己手中的尺子,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以实际1厘米的长度作标准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通过读、估、量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测量物体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作业设计
回家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用拃量一量身边的物体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主要策略是通过从学生喜欢的课本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然后通过组织学生实践操作,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量出的结果不一样;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有时量出的结果一样,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
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理解1米=100厘米。
教具准备
米尺、学生尺、长绳、1米长的绳子等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
测量数据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边演示,教师边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
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
(二)引入新课。
1.比赛测量速度。
(1)找一生和教师同时测量黑板的长度。
看谁先测量出黑板的长度?
(学生测量黑板下沿长度,老师测量上沿长度。
)
(2)课件出示主题图,你们认为这样的测量比赛公平吗?
为什么?
(老师的尺子长,方便测量。
)
2.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点明课题:
认识米。
(板书:
认识米)
二、亲历过程,探究新知
(一)认识米。
1.观察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2.教师为每四人小组准备一根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拉直感受1米有多长。
3.找身体中的米尺。
(小组合作交流)
(1)几个脚的长大约是1米?
(2)几拃的长大约是1米?
(3)从脚底往上,大约到什么位置是1米?
(4)双手侧平举是否大约是1米?
(注意学生身高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长度时,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
(生举例说明)
5.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生举例说明)
6.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板书:
米 m)
(二)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
1.1厘米到底有多长?
让生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2.1米有多长?
学生用手示意一下。
3.估测1米有多少厘米。
4.小组合作活动:
(1)活动要求:
两名同学拉直小组内1米长的绳子,其他人合作,用厘米尺测量绳长。
(2)经过测量发现:
1米有5个20厘米,即:
20+20+20+20+20=100(厘米)
5.课件演示测量过程。
还可以直接出示米尺放大图,10厘米10厘米的数,得出结论。
6.引导学生归纳米和厘米的进率:
1米=100厘米。
(板书:
1米=100厘米)
三、尝试练习,应用提升
(一)量一量。
(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接着量出2米、3米……
(二)量一量,填一填。
(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3题)本题需要先量出实物的实际长度,再推算大约多少个这样的实物长1米。
推算较难,只要能大概估算出结果即可。
(三)估一估。
(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4题)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
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
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
通过观察、比划、测量、估计深化对米的认识,逐步形成1米的实际表象
通过对1米等于多少厘米的猜想,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让他们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这一研究问题的过程,学会有条理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深化1米的实际表象
作业设计
回家与爸爸妈妈用尺子量一量一米、一厘米有多长
板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课后反思
为了使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到统一长度的必要性,我叫孩子准备好了要用的学具,曲别针和一角的硬币7个。
课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初步体验了用不同的长度作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接着又用不同的长度做标准去测量不同的物体的长度。
在这一个活动中有这样的教学设计:
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直尺去测量课桌的长,然后再用曲别针去测量数学书的宽。
显然教材设计者充分考虑教具的实用性,让孩子能够比较方便。
而且是为了让学生的比较容易进行比较,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的。
但是孩子在测量课桌的长的时候,由于学生用的尺子长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
但是这一活动恰恰又让学生体验了用不同的长度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
教学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观察、实践等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尺子量线段和按要求画整厘米的线段
2.让学生在操作中,形象、直观的感受线段的特征。
3.尝试同学互助的学习方式,会用语言正确阐述发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欣赏数学中图形的简洁美。
重点难点
感受线段的特征,会用厘米尺量和画整厘米的线段
教具准备
课件、学生每人一根30厘米的绳子,一把尺子(厘米尺)等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一)游戏
名称:
玩绳子。
规则:
将一根绳子摆放出不同的形状。
学生汇报:
摆放出绳子的形状,特点。
(如果有学生摆出直的,则直接导入新课。
如果没有,教师可以直接展示直的,说明这样摆放用的时间最短,而且最简洁。
)
(二)板书:
直的
(三)导入新课。
这样拉紧的一段绳子,可以看作一条线段。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线段。
(板书课题:
认识线段)
(四)学生动手拉一拉,说说拉直后是什么?
(线段)
强调两手之间直的一段看成线段。
(五)板书:
二、创设活动,探究新知
(一)找一找,摸一摸:
寻找生活中的线段。
1.小组合作,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2.全班汇报。
(注意纠正学生口头叙述的错误,保证叙述的准确性。
)
3.课件依次出现黑板、桌子、书。
它们的线段在什么地方?
4.学生边回答,电脑边演示。
(抽出线段)
5.教师小结:
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6.欣赏生活中的线段。
(课件演示)
电脑演示从实物中抽出线段进一步深化他们对线段是直的感知,帮助学生从直观事物到抽象数学概念,建立初步的数学模型,尝试站在数学的角度上感知世界。
(二)找一找,量一量:
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1.出示书第5页的三条线段,它们都是线段,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小组探究,全班交流。
3.教师板书:
都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4.你们真是好眼力。
既然线段可以量出长度,请量一量这三条线段的长度。
5.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6.全班汇报。
让学生口述量的方法和过程,说说要注意什么。
7.教师小结:
量线段时,线段的一端和尺子的“0”刻度线对齐,看线段的另一端对着数字几,线段的长度就是几。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试着表达自己的思想,将形象、直观的线段内化成抽象的概念。
(三)我是小小设计师:
画线段
1.在纸上设计一条3厘米的线段。
看谁设计的样式多。
2.展示学生的作品,表扬设计好的学生。
让他们说说是怎么画的。
3.教师讲解示范后,教师小结。
4.教师小结:
画线段时,从尺的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
不论横着、竖着、斜着画,只要是直的就是线段。
5.你们还想设计多长的线段,自己画一画。
6.同桌检查,再画一条跟同桌一样的线段。
7.(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画法的错误。
)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一)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第1题。
1.主要从曲和直的特征上去区别线段。
2.要求学生可以口头说明判断的原因。
(二)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第2题。
1.这题放在图形中,增加做题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学生回答:
一共画出了3条线段。
画出的是帆船。
3.可以适当地说说这道题渗透的两点之间只能画一条线段的知识。
(三)教材第6页的“做一做”第1题。
1.小组交流,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2.全班汇报。
(先测量出线段的长度,再画出和下面同样长的线段。
)
3.动手画一画,说说画时要注意什么?
(四)教材第6页的“做一做”第2题。
1.学生认真审题后,理解题目的意思。
2.画花在距离旗子3厘米的地方。
3.画树在距离旗子5厘米的地方。
4.画气球在距离旗子10厘米的地方。
5.展示学生的作业。
6.结合图形做一些练习:
(1)花在距离气球( )厘米的地方。
(2)气球在距离树( )厘米的地方。
……
四、总结评价,完善板书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关于线段你有什么了解?
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五、课外延伸
你知道吗?
(介绍各种尺子的不同用途,丰富课外知识。
)
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慢。
设置课前的摆绳子游戏,难度不大,可以迅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通过摆、拉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感知曲与直的不同,形象、直观地认识到线段是直的。
强调“看成、作为”,注重数学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同时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知线段有两个端点。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通过找、摸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与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欣赏活动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便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探究
学生刚刚学习物体的测量,运用测量线段为后面的画线段做好铺垫
紧紧围绕课本,从曲、直来区分线段,从过两点画一条线段等知识设计练习,不同的题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有趣的情境中巩固了新知,检测了教学效果。
展示学生的作品,适当的赞许,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如果时间充足还可以让他们用各种长短不一,粗细不等的线段设计更复杂的图案。
作业设计
数学书练习题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课后反思
这节课,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感觉上得太匆忙,不轻松。
而且,每次总有个别学生不带学具,不认真听操作要求,这也是个问题。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控制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教学内容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推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巩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重点难点
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明确长度单位过程中学会思考,比较。
教具准备
课件,学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一、回顾引入
(一)说一说
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厘米和米)1厘米和1米有多长?
(学生用手比划出长度)
(二)比一比
学生依次用手比划出:
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等长度。
(三)揭示课题
大家都认识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们会用这两位朋友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课
(一)引出问题。
1.学生猜测
课件出示旗杆。
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高吗?
2.提出问题: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 )。
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
为什么?
(二)解决问题。
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想法一:
学生可以通过用手比划1厘米、1拃长等,推断出旗杆的高度不是13厘米。
想法二:
利用学生自己的身高和旗杆的高度对比,学生身高1米多,估测旗杆的高度相当于10个小朋友的身高,大约是13米。
想法三:
借助身边十几厘米高的物品来比较,旗杆的高度是不是和学生手上用的铅笔、铅笔盒的长度一样,比如,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3.得出结论: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
(板书)
4.教师小结:
有这么多的方法可以来确定答案,以后大家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考多比较。
教师适时指导,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三)运用新知。
课件出示小美的新房间里有一张漂亮的床。
1.学生思考:
这张床的长度是200厘米还是200米呢?
2.同桌交流想法。
3.指名回答,说说选择的理由。
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或父母的身高来推测,父母的身高一百多厘米,我们睡得床的长度比我们的身高多一些,是200厘米更合适。
三、巩固新知
(一)教材第7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二)教材“练习一”第8题
1.课件逐步出示每一小题。
学生独立判断,说明理由。
2.师生给予合理评价。
四、本课小结
(一)学生回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教师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在判断选择什么长度单位合适时,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比划,借助身高、身边物品来估测物体的实际长度,最终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通过复习用手比划实际长度,为后面估测物体的长度作铺垫
创设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合作活动中观察、分析、交流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及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选择合适单位时,不仅要注意单位的大小,还需考虑数量的多少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深刻体会到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从而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
通过回顾小结,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较为合理、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业设计
教材9页,10页8—11题。
板书设计
确定长度单位
旗杆的高度是13米。
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目的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计量工具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数学 第一 单元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