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人物传记教师版.docx
- 文档编号:26614260
- 上传时间:2023-06-20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41.55KB
大师人物传记教师版.docx
《大师人物传记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师人物传记教师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师人物传记教师版
孔庆东《金庸评传》语文阅读答案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25分)
褚时健:
归来
褚时健回来了。
他东山再起,“褚橙”盈利多少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褚时健凭借这个被标签化的水果,再次拾起了作为一个杰出企业家的荣光。
他回到曾经的发迹之地——玉溪,扎进哀牢山,极少露面。
哀牢山素来有种橙和甘蔗的传统,但因为水源、经验等跟不上,鲜有盈利。
褚时健在这里的山脉深处包下了2400亩荒地,他决定试着种种云南特产的橙子。
谈及再次创业的动机,频繁见诸媒体的原因有二。
一是钱,“谁都希望晚年的生活过得好一些。
”他至今对国企高管工资耿耿于怀,任职玉溪卷烟厂厂长时,褚时健的工资与他创造的经济效益完全不对等。
如今,国企高管动辄过千万的年薪已不再是新闻。
而褚时健任职玉溪卷烟厂厂长17年的所有报酬仅80万,他不甘心。
二是他仍想证明自己,在人生将要退场之前,再扳回一局。
闲云野鹤不是对这种倔强老人的赏赐,褚时健希望之后的生活过得充实,无需再受资本或制度的裹挟,他要为自己活着。
曾经的泰斗宣布重出江湖了。
褚时健一呼百应。
玉溪卷烟厂为褚时健派了秘书、保健医生,并调来了曾跟随他多年的老司机;国内外不少烟草商来请褚时健出任顾问,还有希望拉他开矿的,哀牢山从未如此热闹过。
褚时健最终决定单干,朋友们纷纷出资借给他钱。
最终他拿到一千多万作为启动资金。
2004年,万科总裁王石特意来到哀牢山,专程去看望褚时健。
令王石惊讶的是,站在他面前的不是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企业家,而是一个头戴破草帽、穿着圆领旧衫、面色黝黑但健康开朗的农民,两人一见如故。
褚时健像个孩子一样乐呵呵地向王石介绍他的果园和果树的长势。
一向把寻找挑战视为人生目标的王石称,希望后半生能像褚时健一样,活出别样的精彩。
许多企业家都有一套自己的打法,它们往往可套用,且屡试不爽。
褚时健的打法是:
重视技术。
曾经的成功经验如今被悉数用到了种橙上。
他对肥料、灌溉、修剪都有自己的要求,工人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只需执行,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种橙期间,遇到任何难题,褚时健的第一反应就是看书,经常一个人翻书到凌晨三四点。
种植冰糖橙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
阳光对果实尤其重要,因此年初就要剪梢;开花后要保花,接着保果,控制果实的实际大小、外观,环环相扣。
褚时健一直亲力亲为,有果园的工人对此发过牢骚——一次果园运来一批树苗,工人们卸车、搬苗、栽种,全部都在褚时健眼皮底下干完,他就那么盯着工人,一直到晚上。
除此之外,橙子的肥料一直是褚时健得意的宝贝。
这种混合了鸡粪、烟沫、榨甘蔗后废弃的糖泥等独特的配方,是褚橙独特口味的秘密所在——一直被称赞的24比1甜酸比正源于此。
褚时健是幸运的。
75岁再次创业,他本分地只管种好橙子。
过硬的品质使“云冠”橙开始扬名于云南省,他的果园开始盈利,整个昆明“一橙难求”,“励志橙”一时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而媒体的不断曝光和互联网电商的营销,最终推动褚橙在全国成为一个现象级事件。
媒体的不断报道、电商和众名人在微博上的合力推广,使得褚时健一直身处聚光灯下。
不断有媒体探访他的橙园,希望褚时健说点什么。
但他对国家和过往避而不谈,对人生轻描淡写,唯一能从他嘴里套出来的,只有橙子。
王石与褚时健惺惺相惜。
这位曾公开表态过万科从未行贿的企业家认为,褚时健曾经“确实犯了罪”,但不妨碍他对褚时健“作为一个杰出企业家的尊敬”。
王石曾在微博上引用巴顿将军的语录对褚时健评价道:
“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
和褚时健同时代的企业家,柳传志对其高龄创业由衷敬佩。
柳传志晚年进军农业,希望旗下的猕猴桃与褚橙捆绑销售,“褚橙柳桃”成为2013年的营销经典。
柳传志称能把自己的名字放在褚时健后面,他很荣幸。
褚时健老了。
但种橙事业的发展速度却在不断超越着他的身体极限。
糖尿病、衰老,86岁的身体没有他的精神强壮。
昔日“烟王”变身“橙王”,开始攀登他人生的又一高峰。
他特别喜欢九月份的哀牢山 ——彼时正是蜜橙成熟的时节,漫山遍野的橙子,橘黄色铺满整个山脉。
褚时健说,那哀牢山看起来好像一枚大烟叶。
现在,一切宠辱都已经过去。
他可以在云南高原的阳光下平静地回忆往事了。
(节选自《凤凰财经》,有删节)
相关链接:
褚时健,中国最具争议性的财经人物之一,曾是中国赫赫有名的“烟草大王”。
1979年,褚时健出任玉溪卷烟厂厂长。
他以战略性的眼光强化资源优势、抓住行业机遇,带领团队用17年的时间将这个陷入亏损的小烟厂打造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五的红塔集团,为国家累计创造利税991亿元。
1999年,由于“经济问题”褚时健被判刑,几年后因为罹患严重的糖尿病,于2002年得以减刑保外就医,从此在哀牢山中种橙。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褚时健归来二次创业,是因为他想要证明自己,想要在人生将要退场的时候扳回一局,盈利不在他的考虑范围。
B.褚时健对肥料、灌溉、修剪都有自己的要求,工人只需执行。
种橙遇到任何难题,褚时健的第一反应就是看书,体现了他对技术的重视。
C.工人们卸车、搬苗、栽种,全部都在褚时健眼皮底下干完,他就那么盯着工人,一直到晚上,意在说明褚时健对工人不信任。
D.媒体不断曝光、互联网电商的营销和众名人在微博上的合力推广,是褚时健的褚橙获得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E.本文用质朴的语言为读者展现了褚时健倔强执着的一生,生动地刻画出一个杰出的企业家形象。
(2)褚橙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原文概括分析。
(6分)
(3)作为一个杰出的企业家,褚时健的企业家风范体现在哪些地方?
请结合原文概括分析。
(6分)
(4)文章中王石引用巴顿将军的语录对褚时健评价道:
“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联系文章和现实生活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8分)
答案:
12
(1)B.D(D项3分, B项2分,E项1分)A.钱是褚时健复出考虑的重要因素;C.文中这一细节不是“意在表明褚时健不信任工人”而是他的亲力亲为,一丝不苟;E.展现了传主的一生不准确。
(2)①褚橙过硬的内在品质。
褚时健的技术指导,亲力亲为的实践和独特配方的肥料使褚橙有24:
1的酸甜度,在昆明一橙难求。
②成功的营销。
媒体报道、电商营销、名人微博推广等最终让褚橙成为全国现象级事件,褚橙取得了巨大成功。
③褚时健传奇人生的影响力。
褚时健传奇、励志的人生经历,赋予了“云冠橙”很高的品牌附加值,名人效应,促使褚橙走红。
(每点2分)
(3)①坦率真诚的品性。
谈到再次创业,褚时健坦承“谁都希望晚年的生活过得好一些”,对自己工资与他创造的经济效益完全不对等不甘心。
②坚韧倔强的性格。
历经人生起伏,于75岁高龄再次创业,褚时健想在人生将要退场之前,再扳回一局。
他希望生活过得充实,不受资本或制度的裹挟,他要为自己活着。
③踏实的做事态度。
种橙遇到难题,褚时健经常一个人翻书到凌晨三四点。
辛苦的工作褚时健一直亲力亲为,一丝不苟,许多工作都在褚时健眼皮底下干完。
④具有战略眼光。
出任玉溪卷烟厂时,褚时健以战略性的眼光强化资源优势、抓住行业机遇,带领团队将曾经陷入亏损的小烟厂打造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五的红塔集团;2002年,又毅然回到哀牢山,包山种橙,变身“橙王”。
(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
其他答案若源于文本并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
(4)略(答案构成:
理解2分,结合文本4分,联系实际的启示2分)
试题分析:
探究题是一道论述题,先要有明确的观点,然后在文章中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
探究题是一种个性化阅读。
必须有理有据。
但不要脱离文本,更不要背离主流观点作答。
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往往就体现在探究题上,我们不要为思维创新而创新。
人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节选)
《广州日报》:
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你怎么能写出那么清新淡雅的文字?
林清玄:
其实,这是从我个人的需求出发的。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很穷,跟一般年轻人一样,一心想要成功,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
在当时看来,所谓成功就是成为有钱、有权、有影响力的人。
后来,我在报馆工作,又做了报社主管;还在电视台主持节目;文章也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书很畅销。
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我应该是蛮成功的。
但当时我并不快乐也不满足。
于是,我开始思考成功的意义何在。
慢慢地,我发现,如果成功却失去快乐,这种成功还不如不要。
在都市中努力拼搏的人们一心只顾着赚钱,一味追求物质和现实的享受,其实内心充满迷惘。
所以只能说是我个人需求正好迎合了当时人们的需求。
《广州日报》:
你一直处于非商业性的写作状态,但作品一直热卖,对此,你自己有什么看法?
林清玄:
作品能受到什么样的理解或欢迎,是没办法预期的。
我举个例子,去年下半年,深圳一所小学的校长写信邀请我前去演讲,因为小学课本里选了我三篇文章。
当时我很感动,20多年前写那三篇文章时根本不会想到它会入选小学课文,也不会想到小学生们希望我前去演讲。
在创作时,你可以掌握的,只是自己作品的方向。
《广州日报》:
你的作品常常涉及茶道和佛教智慧,这跟周作人的作品似乎有相似之处?
林清玄:
某些部分有相似,但实际上很不同。
我读过周作人的全集,也很喜欢他的文章,但我没有受到他的影响。
他太喜欢掉书袋,自己的意见只有一点点;另外,他的文字也没有伸缩性,一般都只有短短的几百字。
我呢,不喜欢掉书袋,自己不感动的东西不会去写。
《广州日报》:
那么,哪些作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
林清玄:
在中国作家里,苏东坡对我影响最大,还有辛弃疾、杜牧、李白等,他们都是些潇洒自在的人。
苏东坡的作品里有很多生活的元素,而且,不管处在什么状态下都能写出好文章。
另外,在外国作家里,泰戈尔、纪伯伦、惠特曼等对我影响也比较大。
我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有三个特点:
一是比较生活化;二是有点自由派;三是有些哲学和思想,而不是纯粹好看而已。
当然,我并不是刻意去学习他们,而是他们慢慢对我形成了影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
我觉得文章应该很浅白,在浅白中有感动、向往等美好的东西。
《广州日报》:
近些年,国学热逐渐升温,一些地方还会给学生举行开笔礼啊之类的传统仪式,你怎么看?
林清玄:
我觉得这些都是好事啊,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
如果完全放弃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到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缺乏自信。
不过,一个教授在中央台讲《论语》竟然可以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我开始觉得不可理解。
这可能是传统文化在承续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一段断层,是压抑太久之后的爆发。
《广州日报》:
记者生涯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帮助?
林清玄:
10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
一般的作家写了3000字可能你还不知道他到底要写什么,但我写文章时会马上进入主题、进入重点,这是新闻从业经历对我的启发,因为突出重点是新闻写作的本质所在。
还有,记者常常是把深奥的东西用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都能了解,我写文章时不会故弄玄虚,而是尽量使文字浅显易懂。
很显然,一篇文章10个人看了之后鼓掌与100个人都能读懂这两者之间,后者的意义更大。
《广州日报》:
可以说,你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慢生活的生活方式,但快节奏的都市中,生活似乎慢不下来?
林清玄:
慢生活常常会被曲解为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
其实,慢生活重要的不是时间的进程,而是做这件事情时,你的内心是否从容。
我以前在电视台讲慢生活,有人就骂我说慢生活让年轻人没有斗志。
其实,你泰然自若也可以很有斗志,你很紧张也不见得你有斗志。
比如,你看奥运会上的那些最了不起的选手,他们内心都很从容,他很轻松却完成了很困难的事情,反而那些功夫不好的选手很紧张。
所谓从容,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
《广州日报》:
对于现在出版界的商业炒作,你怎么看?
林清玄:
我对此比较宽容。
其实,很快做成的东西也会很快消失,以前的作家是把脚印刻在石头上。
而商业炒作一本书,就像在沙滩踩脚印,潮水一来,脚印就消失了。
时间会筛选作家和作品,对于各种炒作现象,其实不必太在意。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林清玄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认识到失去快乐的成功没有多大意义,这给予人们深深的思索:
怎样才算是一个成功的人。
B.林清玄喜欢周作人的文章,却不认同周作人的作品,是因为周作人没有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周作人太喜欢掉书袋。
C.林清玄觉得人应该站在传统上,这样内心才会深刻;而一旦忽视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没自信。
D.林清玄认为慢生活指的是内心的从容,也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
“慢生活”同样可以让人充满斗志。
E.对于各种商业炒作现象,林清玄持宽容的态度,觉得不必太在意它,他认为时间是“裁决家”,时间会筛选作家和作品。
(2)这篇访谈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6分)
(3)从访谈的内容看,哪些因素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请简要分析。
(6分)
(4)林清玄说:
“我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叶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来更清香的滋味,善饮者饮到更细腻的消息。
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
”其中,“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你认同这种观点吗?
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答案
(1)AD(选D项3分,选A项2分,选C项1分。
B项因果倒置,“周作人没有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是“不认同周作人的作品”的结果;C项“一旦忽视传统”不准确,原文是“完全放弃传统”;E项“各种商业炒作现象”错,仅仅是出版界的商业炒作现象。
)
(2)①林清玄作品风格的成因(1分),②林清玄作品热卖的原因(1分),③林清玄创作所受的影响(1分),④林清玄对国学热的看法(1分),⑤林清玄对慢生活的理解(1分),⑥林清玄对出版界商业炒作的态度(1分)。
(3)①对人生清醒的认知对其清新淡雅的文字风格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林清玄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认识到快乐比成功重要,提倡从容的慢生活态度,他的作品很好地反映了这两点。
②阅读名家名作对他的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
注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③十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他的写作帮助很大:
受新闻从业经历的启发,写文章重点突出,文字浅显易懂。
(每点2分)
(4)认同。
①人生不需要追求太丰富的物质条件,而需要准备快乐从容的心态(2分)。
②林清玄早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不能一味追求物质与现实的享受,而应该追求内心的丰盈和快乐(2分),③在快节奏的都市中,我们要做到内心从容(2分)。
④联系生活能谈出对物质享受(成功)与从容快乐心态关系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2分)。
如果不认同,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比如:
我不认同林清玄的观点,我觉得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一个人只有拥有足够多的物质财富,才能满足生活的各种所需,比如买书、旅游等。
而物质缺乏的人,无论如何他的生活质量都不会高。
诗文大家余光中
学富五车的人可以妙趣横生吗?
。
儒雅冷静的人可以豪情万丈吗?
矮小的人可以巨大吗?
水火可以同源吗?
可以。
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
身高不过五口尺三寸,体重不足50公斤,散文家思果却形容他“全身每一钱都是脑”,大女婿下戏称他为“小巨人”。
女儿姗姗说:
“父亲那种外敛而内溢的个性,似乎一座冰封的火山,只有在笔端引爆才安全。
”
平时谨言慎行,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
他的生活,距离清教徒可能不远,他是那种随时保持冷静的人。
他说他的书房非常斯巴达,并非艺术之宫、象牙之塔,而是苦练之地;又说他的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
这样潜心育人的人师,却也是极端浪漫的诗人。
他看花事,总是“看到绝望才离开”。
他追逐美景,神魂颠倒:
思果曾目睹他“为了追捕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着开车前去,神魂都贯注进去了,口中还喃喃有词,有些恍惚,怪不得他诗思那么妙”。
他是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他的耳目所接,常成妙谛,美不胜收。
他自称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梁锡华说他“平常是冷静明澈像一泓秋水的人物”。
杨牧早年就以“冷静文明”一词来形容他,但是他热情起来,可以和朋友畅谈深宵,心情一好,就妙语如珠,让人应接不暇。
不过,据黄国彬的观察,“在一般的场合,余光中说话不多,碰见话不投机的人,更常常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完全遵守荀子的忠告……可是,一旦置身于可与言的朋友之间,他就会慷慨地打开话匣,展现里面的珠玑了。
”
余光中在《娓娓与喋喋》一文中曾说,“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当,而又彼此欣赏,那真是最快意的事了……真正的知己,就算是脉脉相对,无声也胜似有声。
”所以在宴会上,不幸和俗人相邻而坐,偏偏对方又喋喋不休,诗人就会“恨不得他忽然被鱼刺梗住”。
西班牙哲人桑塔耶纳说:
“雄辩滔滔是民主的艺术,清谈娓娓的艺术却属于贵族。
”余光中向往的显然是品位上的贵族的娓娓了。
余光中的字典里似乎没有“马虎”两个字,不论他做什么,即使是娱乐,都要全神贯注。
他不懂为什么有人能够一面听音乐,一面读书。
在余家,平常是听不到音乐的。
他说,“为了对音乐家的尊敬,听音乐就该正襟危坐,聚精会神。
”所谓“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
以此类推,余光中做任何事情,都抱持同样的态度。
珊珊说:
“爸爸是不容许有错误的人。
”文章不能出错,生活不能出错,品德不能出错。
他是个完美主义者。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余光中既儒雅冷静又豪情万丈,身材矮小又是文学巨人,作者认为这在余光中身上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矛盾体。
B.余光中说他的书房是苦练之地,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是因为他以苦行僧般的状态写作,并创作出大量的作品。
C.说余光中“始终是当代文坛的一个焦点”,是因他作为一名非职业作家却成为“五四”以来成就可观的诗文大师。
D.“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他的名字为荣”,说明了余光中的自信,他相信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位创作最为丰富的文学大师。
E.余光中在文学领域里兼善天下,一方面表现在他大力提携后辈上,一方面表现在他从不计酬劳,到处演讲,惠及众人上。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余光中的性格特点。
(6分)
(3)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余光中的“诗思那么妙”的原因。
(6分)
(4)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完美主义者,也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不合时宜的书生气十足的人,你怎样看?
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8分)
参考答案:
(1)BE(5分)(A、作者并不认为余光中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矛盾体,把一些看起来似乎矛盾的现象放在一起,是为了凸显余光中的形象特征;C、余光中“始终是当代文坛的一个焦点(人们关注的集中点)”,不是因为他的身份如何,而是因为余光中的作品主题丰富,风格多样等。
D、“创作最为丰富的文学大师”理解不当,“创作丰富”已成事实,这里是从影响上说,应理解为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
)
(2)坦诚直率;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做事严谨,专注。
(每一点2分,可做适当分析)
(3)对美的追求“全神贯注”;对美的事物观察细致,“看到绝望才离开”;多方面接受美的事物(“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各2分)
15、同意观点一:
余光中是个完美主义者。
(2分)
①他在写作上追求完美,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文学评论等作品;
②生活中倾向淡泊、宁静,做什么事都不马虎,全神贯注,不能出错;
③喜欢与有品位的人谈话,与人交际总是克制自己,不放浪形骸;
④大力提携后辈,培养年轻人,到处演讲,却从不计酬劳,等等。
(6分)
同意观点二:
余光中也确实表现出了一个不合时宜的书生气十足的人。
(2分)
①在这个五光十色的时代,人的生活是多样的,有人喜欢边听音乐边读书,也是可以理解的;
②人应该展示自己的真性情,李白、苏轼就是因为有自己的性格才为后人所称道;
③人需要宁静,也需要宣泄,余光中的生活因其追求完美而显得过于单一。
(6分)
(言之成理即可,但不能离开原文去谈。
从阐发的要点是否合理全面上考虑给分。
)
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1928年重阳节那天,余光中出生于南京。
余光中从12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学习古文。
《谏太宗十思疏》《留侯论》《赤壁赋》《阿房宫赋》这些经典文章,他都特别喜欢。
他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我愿意跟着它走,我将来一定要当作家。
整个青年时代,余光中都在寻找着精神上的家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济慈、雪莱、王尔德等都是他的家人。
1954年,他的精神家人又增添了一大批。
余光中与钟鼎文和邓禹平等人共创了蓝星诗社。
他们经常聚会,讨论诗歌,勤奋创作,不是一首一首的写,而是一辑一辑的写。
毕业没几年,余光中被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
那时,台湾和美国的现代化程度差别很大。
余光中虽然热爱西方诗歌,但一想到美国人瞧不上台湾,心里就觉得委屈。
加上那年家里也发生一些大事:
母亲去世,自己同妻子新婚才两年,大女儿刚出生,还没看清孩子的脸,他就匆匆地出发了。
每一个孤寂的长夜里,他都想回到台湾,回到蓝星诗社,和朋友们一起为中国的现代诗奋斗。
1964年,36岁的余光中回到台湾,他质问自己,怎么都已经36了?
拜伦、徐志摩,都在这一年结束生命;王勃、济慈,不到这年纪,便合上了诗集,竖起了石碑。
那一年余光中唯一的儿子出生仅三天就夭折了。
丧子之痛加上诗人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
好在美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获得救赎。
余光中非常喜欢美国西部的民歌、南部的蓝调以及新生事物摇滚乐。
特别是摇滚乐,甚至影响了他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
他在散文集中大量介绍了摇滚乐,并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
连余光中自己也没想到,他的这些诗歌被杨弦拿去谱了曲,继而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
给我一把吉他和一肩风里飘飘的长发当时杨弦被余光中这些极富旋律感和节奏感的文字所打动,将《江湖上》等诗改编成歌曲,如今最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也是其中之一。
1971年至1972年间,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了《乡愁》。
他回忆说,当时20分钟一气呵成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20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20多年,后来《乡愁》在大陆被选入教科书,电视台也用,很多人都会背。
1988年,古稀之年的余光中出版了第二卷诗集。
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余光中说,以前所想到的能入诗文的题材比较少,以前我主要写自己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你知道你是谁,你放心。
现在,余光中已经脱离这三个情况了,写作的题材全凭缘分。
2009年,导演陈怀恩接拍余光中传记纪录片《逍遥游》。
片中除了日常工作生活状态外,导演还安排余光中带着夫人到垦丁余光中在台湾唯一写过游记的地方故地重游。
余光中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在海边童心大发,打起了水漂,并传授诀窍石头要扁,形状要圆,出手要快,脱手要平稳而飞旋出水为鸟,入水为鱼。
台南小学教科书收录了《雨,落在高雄港上》一诗,导演安排余光中去高雄三民小学听小学生读书。
不料那天余光中的女儿遭了车祸。
行程既定,余光中无法随夫人赶往医院,心情郁闷。
怎料一听小学生读诗,余光中竟然又开心起来,还教他们该怎么念这首诗,拍摄完后还乐呵呵地给他们签名。
最后陈怀恩就片子定名为《逍遥游》一事征询余光中的意见,他幽默地说:
我哪敢说同不同意?
庄子同意就行了。
说到幽默,余光中自有一番论调。
他认为,所谓幽默,就是不正面迎敌,绕一个弯子去排解误会与痛苦。
比如看牙医这样痛苦的事情,也能被他写成诗。
再比如,从马屁诗人到文白之争,李敖似乎一直在逗余光中和他对骂,但余光中就是不理他,还幽默地说:
李敖天天骂我,说明他的生活不能没有我。
在余光中的经验中,幽默其实要比愤怒有用。
当生命走到暮年,对于我是谁的问题,诗人早已不再质问,而是报以淡淡的微笑。
如今,已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师 人物传记 教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