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学习评价.docx
- 文档编号:26604947
- 上传时间:2023-06-20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91.74KB
模块学习评价.docx
《模块学习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块学习评价.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模块学习评价
模块学习评价
(时间:
60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54分)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为提醒人们在使用浓硫酸时注意安全,贮存浓硫酸的容器应贴上右图标志
B.实验室可利用丁达尔效应鉴别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
C.当大量氯气泄漏时,用NaOH溶液浸湿毛巾捂住嘴和鼻,并迅速离开现场
D.实验室常将氢氟酸保存在带磨口玻璃塞的细口玻璃瓶中
【解析】 浓硫酸属于腐蚀品,应贴上腐蚀品标志,A项错误。
NaOH溶液具有强腐蚀性,尽管能与Cl2反应,但对人体有较大的伤害,可腐蚀人的口鼻,C项错误。
氢氟酸能腐蚀玻璃,不能用玻璃瓶盛放氢氟酸,应存放在塑料瓶中,D项错误。
【答案】 B
2.(2013·泰安高一检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Na2O2、HClO、SO2等物质都具有漂白作用
B.液氨、液氯、液态氯化氢都是电解质
C.所有的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而所有的复分解反应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D.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有些金属氧化物也能与强碱反应
【解析】 Na2O2、HClO都具有强氧化性,具有漂白性,SO2可与有色物质化合生成不稳定无色物质,也具有漂白性,A项正确;液氨不导电,溶于水时与水反应生成的NH3·H2O可电离产生NH
、OH-,可以导电,但电解质为NH3·H2O,NH3属于非电解质,液氯是单质,其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B项错;所有置换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一定发生变化,而复分解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不变,C项正确;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如CO、NO)不是酸性氧化物,有些金属氧化物(如Al2O3)能与强碱反应,D项正确。
【答案】 B
3.(2013·潍坊质检)关于下列各实验装置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装置①可用于分离沸点不同且互溶的液体混合物
B.装置②可用于吸收HCl气体并防止倒吸
C.以NH4Cl为原料,装置③可用于实验室制取少量的NH3
D.装置④中从b口进气可用排水法收集NO2、CO等气体
【解析】 装置①是蒸馏装置,可用于分离沸点不同且互溶的液体混合物;装置②中的导气管插入水中,将导致倒吸;装置③中,NH4Cl受热分解产生的NH3和HCl,在试管口又重新化合生成NH4Cl,故不能用来制取NH3;NO2可与水反应,故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答案】 A
4.(2013·莆田高一检测)下列由相关实验现象所推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Cl2、SO2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二者均有氧化性
B.向溶液中滴加酸化的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有SO
C.Fe与稀硝酸、稀硫酸反应均有气泡产生,说明Fe与两种酸均发生置换反应
D.分别充满HCl、NH3的烧瓶倒置于水中后液面均迅速上升,说明二者均易溶于水
【解析】 SO2使品红溶液褪色是因为SO2与有色物质品红化合生成了不稳定的无色物质,不表现SO2具有氧化性;因为在酸化的溶液中NO
具有强氧化性,若溶液中含SO
或HSO
,则被氧化为SO
而生成BaSO4沉淀,B项错误;Fe与稀硝酸反应将生成NO气体,不是置换反应,Fe与稀硫酸反应生成H2,属于置换反应,C项错误;充满HCl、NH3的烧瓶倒置于水中后液面迅速上升,说明气体被迅速溶解,导致瓶中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证明二者易溶于水。
【答案】 D
5.(2013·福州市期末质检)一定条件下氨气和氧化铜可以发生反应:
2NH3+3CuO
3Cu+N2+3H2O,对此反应的分析合理的是( )
A.该反应属置换反应
B.CuO是氧化剂
C.该反应体现了金属铜的还原性
D.每生成1molH2O转移1mol电子
【解析】 在该反应中,反应物无单质参与,不符合置换反应定义,不属于置换反应,A错误;CuO→Cu,铜元素化合价降低,CuO为氧化剂,体现氧化性,B正确,C错误;在该反应中,每生成3molH2O,同时生成1molN2,转移6mol电子,则每生成1molH2O转移2mol电子,D错误。
【答案】 B
6.若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11.2LH2O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B.7.8g过氧化钠与足量水反应,转移电子数为0.2NA
C.常温常压下,8gCH4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D.常温下,5.6g铁与硝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一定为0.3NA
【解析】 标准状况下,水为液态物质,故11.2LH2O的物质的量不是0.5mol,含有的分子数不是0.5NA,A项错误;根据反应2Na2O2+2H2O===4NaOH+O2↑可知,7.8gNa2O2(即0.1molNa2O2)与足量水反应转移电子数应为0.1NA,B项错误;8gCH4物质的量为0.5mol,所含分子数为0.5NA,C项正确;0.1molFe与硝酸反应,若全部生成Fe3+,失去的电子数为0.3NA,若有Fe2+生成,失去电子数小于0.3NA,D项错误。
【答案】 C
7.圆明园12生肖铜兽首自1860年被侵略中国的英法联军掠夺后,至今只有牛首、猴首、虎首、猪首和马首回归中国。
普通铜器时间稍久就会出现铜绿,但这几件1760年铜铸的国宝在200多年后看上去仍然熠熠生辉。
下列对其原因的分析最可能正确的是( )
A.它们的表面都镀上了一层耐腐蚀的黄金
B.环境污染特别严重,它们表面的铜绿被酸雨溶解洗去
C.铜不易被氧化
D.它们是含一定比例金、银、锡、锌的铜合金
【解析】 1760年尚未有成熟的镀金技术,所以不可能是镀黄金;如果是酸雨影响,则可能会使铜器表面的腐蚀更为严重,所以不可能是酸雨把表面的铜绿洗去;尽管铜不活泼,但长时间放置后还会被氧化;金属制成合金之后,会使金属的性能发生较大改变,比如具有耐腐蚀性等。
【答案】 D
8.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燃放的焰火利用了某些金属元素焰色反应所呈现出来的色彩
B.小苏打是制作馒头和面包等糕点的膨松剂,还是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
C.为防止中秋月饼等富脂食品因被氧化而变质,常在包装袋中放入生石灰或硅胶
D.青铜是我国使用最早的合金材料,目前世界上使用量最大的合金材料是钢铁
【解析】 为防止月饼等富脂食品因被氧化而变质,常在包装袋中放入还原性的物质如硫酸亚铁。
生石灰和硅胶是干燥剂,不具有还原性。
【答案】 C
9.下列实验现象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是( )
A.NH3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B.向硅酸钠溶液中滴加适量稀盐酸,有透明的凝胶形成
C.将NO2通入水中,气体由红棕色逐渐转变为无色
D.向Fe2(SO4)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生成红褐色沉淀
【解析】 A项中,NH3与水反应生成NH3·H2O,NH3·H2O电离出少量OH-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B项、D项发生的是复分解反应;NO2与水反应时氮元素化合价既升高又降低,则NO2与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N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答案为C项。
【答案】 C
10.(2013·佛山高一期末)对实验Ⅰ~Ⅳ的实验操作现象判断正确的是( )
A.实验Ⅰ:
产生红褐色沉淀
B.实验Ⅱ:
溶液颜色变红
C.实验Ⅲ:
放出大量气体
D.实验Ⅳ:
先出现白色沉淀,后溶解
【解析】 实验Ⅰ可以制取Fe(OH)3胶体,A项错误;Fe2+不能与SCN-离子产生红色现象,B项错误;Mg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氢气,C项错误;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能够溶于过量的NaOH溶液,D项正确。
【答案】 D
11.下列关于合金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合金是由两种或多种金属熔合而成的
B.日常生活中用到的五角硬币属于铜合金
C.合金在任何情况都比单一金属性能优良
D.商代的司母戊鼎是纯铜打造而成的
【解析】 合金是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而成的,A项错误;在机械加工时,合金的性能一般较单一金属优良,但并不是任何情况都是,如纯铝导电性比铝合金要强等,司母戊鼎是铜合金制造的,只有B项正确。
【答案】 B
12.(2013·安徽高考)实验室中某些气体的制取、收集及尾气处理装置如图所示(省略夹持和净化装置)。
仅用此装置和表中提供的物质完成相关实验,最合理的选项是( )
选项
a中的物质
b中的物质
c中收集的气体
d中的物质
A
浓氨水
CaO
NH3
H2O
B
浓硫酸
Na2SO3
SO2
NaOH溶液
C
稀硝酸
Cu
NO2
H2O
D
浓盐酸
MnO2
Cl2
NaOH溶液
【解析】 结合题给装置图从反应物的选择、反应条件、收集方法以及尾气吸收方法等方面进行逐一的分析判断,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项。
A.可以利用题目提供的试剂制取氨气,氨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收集氨气时,c中的导管应“短进长出”,所以错误。
B.实验室可以用浓硫酸和亚硫酸钠反应制取二氧化硫,且收集装置和尾气吸收装置均正确。
C.稀硝酸和铜反应生成的是NO而不是NO2,要制取NO2应选择浓硝酸和铜反应,所以错误。
D.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可以制取氯气,但此反应需要加热,而图中并没有加热装置,所以错误。
【答案】 B
13.(2014·山东师大附中高一检测)在淀粉碘化钾溶液中加入少量次氯酸钠溶液,并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溶液立即变蓝,在上述溶液中加入足量的亚硫酸钠溶液,蓝色逐渐消失。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氧化性:
ClO->SO
>I2
B.漂白粉溶液可使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C.次氯酸钠可以与亚硫酸钠在溶液中共存
D.向氯水中加入亚硫酸钠溶液,氯水不会褪色
【解析】 实验中先后发生了两个反应:
2I-+ClO-+2H+===I2+Cl-+H2O,I2+SO
+H2O===2I-+SO
+2H+。
氧化性:
ClO->I2>SO
;漂白粉溶液中也含有ClO-,可以将I-氧化为I2;次氯酸钠和氯水都可以氧化亚硫酸钠。
【答案】 B
14.将15.6gNa2O2和5.4gAl同时放入一定量的水中,充分反应后得到200mL溶液,再缓慢通入HCl气体6.72L(标准状况),若反应过程中溶液的体积保持不变,则( )
A.反应过程中得到6.72L的气体(标准状况)
B.最终得到的溶液中溶质为NaCl和NaOH
C.最终得到15.6g沉淀
D.最终得到的溶液中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5mol·L-1
【解析】 15.6gNa2O2与水反应:
2Na2O2+2H2O===4NaOH+O2↑,生成0.4molNaOH和0.1molO2;5.4gAl与NaOH发生反应:
2Al+2H2O+2NaOH===2NaAlO2+3H2↑,生成0.2molNaAlO2,放出0.3molH2;反应过程中共得到8.96L气体(标准状况),A项错误;通入的0.3molHCl先与0.2molNaOH反应,剩余的0.1molHCl再与NaAlO2发生反应:
NaAlO2+HCl+H2O===Al(OH)3↓+NaCl,生成0.1mol即7.8g沉淀,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和NaAlO2,NaCl的物质的量为0.3mol,其物质的量浓度为:
0.3mol÷0.2L=1.5mol·L-1,B项、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 D
15.(2013·北京市东城区期末)甲、乙两溶液中,分别含有大量的Cu2+、K+、H+、Cl-、CO
、OH-六种离子中的三种,已知甲溶液呈蓝色,则乙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是( )
A.Cu2+、H+、Cl-
B.K+、OH-、CO
C.K+、H+、Cl-
D.CO
、OH-、Cl-
【解析】 由于甲溶液呈蓝色,故含Cu2+,因CO
、OH-与Cu2+不能大量共存,CO
、OH-存在于乙溶液中;根据电荷守恒,Cl-必然存在于甲溶液中;H+与CO
、OH-不能大量共存,故H+存在于甲溶液中,则K+存在于乙溶液中。
综上所述甲溶液中含有Cu2+、H+、Cl-,乙溶液中含有K+、CO
、OH-,故选B。
【答案】 B
16.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NH3易液化,液氨常用作制冷剂 ②与金属反应时,稀硝酸被还原为NO,而浓硝酸被还原为NO2,故稀硝酸的氧化性强于浓硝酸 ③铵盐受热易分解,因此贮存铵态氮肥时要密封保存,并放在阴凉处 ④稀硝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时一定生成NO ⑤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SiO2 ⑥酸酐一定能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 ⑦二氧化硫和氯气以2∶1比例混合通入石蕊溶液中,溶液一定呈红色 ⑧硅胶用作干燥剂、吸附剂、催化剂载体 ⑨NH3的水溶液能导电,NH3是电解质;液态HCl不能导电,HCl是非电解质
A.①③⑤⑧ B.④⑤⑥⑦⑧
C.②④⑥⑨D.④⑥⑦⑧
【解析】 金属与稀硝酸反应还原产物一般为NO,与浓硝酸反应还原产物一般为NO2,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浓硝酸弱,②④不正确。
酸酐不一定能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如二氧化硅就不能与水反应生成硅酸,⑥不正确。
NH3的水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氨与水反应生成NH3·H2O发生电离而导电,NH3是非电解质,液态HCl不能导电,HCl水溶液能导电,HCl是电解质,⑨错误,答案为C项。
【答案】 C
17.检验溶液中的离子或物质,所用方法正确的是( )
A.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一定有Cl-存在
B.加入BaCl2溶液和稀硝酸,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一定有SO
C.加入KSCN溶液和H2O2溶液,有血红色物质生成,证明一定含有Fe3+
D.加入KI淀粉溶液,变蓝色,说明可能有Cl2或Br2或I2
【解析】 与硝酸银溶液作用生成白色沉淀的除Cl-外还有CO
,A项错误。
加入BaCl2溶液和稀硝酸,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中可能有Ag+、SO
等,B项错误。
加入KSCN溶液和H2O2溶液,有血红色物质生成,溶液中可能含有Fe3+和Fe2+,也可能只含有Fe2+或只含有Fe3+,C项错误。
Cl2和Br2均能与KI溶液反应置换出碘单质,碘单质与淀粉溶液作用显蓝色,D项正确。
【答案】 D
18.(2014·天津和平高一期末)下表中对离子方程式的评价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化学反应及其离子方程式
评价
A
向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Al3++4OH-===AlO
+2H2O
正确
B
向碳酸钙上滴加稀盐酸:
2H++CO
===CO2↑+H2O
错误,碳酸钙不应该写成CO
形式
C
向硫酸铵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Ba2++SO
===BaSO4↓
正确
D
铁粉与稀硫酸反应:
2Fe+6H+===2Fe3++3H2↑
错误,H+的氧化性较弱,只能将铁单质氧化为Fe2+
【解析】 硫酸铵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NH
与OH-反应生成NH3·H2O,Ba2+与SO
反应生成BaSO4沉淀,C项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个小题,共46分)
19.(9分)“探险队员”——盐酸,不小心走进了化学迷宫,不知怎样走出来,因为迷宫有许多“吃人的野兽”(即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或者是水溶液),盐酸必须避开它们,否则就无法通过。
(1)请你帮助它走出迷宫(请用图中物质前的序号依次排列来表示所走的路线)________。
(2)在能“吃掉”盐酸的化学反应中,属于酸与碱中和反应的有________个,其中能“吃掉”盐酸的盐是___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3)在不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填写物质序号,下同),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
(4)如果将盐酸换成NaOH溶液,它能沿着盐酸走出的路线“走出”这个迷宫吗?
为什么?
【答案】
(1)③、⑥、⑩、⑦、⑪、⑫
(2)2 Na2CO3 Na2CO3+2HCl===CO2↑+H2O+2NaCl
(3)③⑩ ⑦⑫
(4)不能,因为NaOH遇到二氧化碳会被“吃掉”
20.(12分)钠、铝、铁是三种重要的金属。
请回答:
(1)钠元素的金属性比铝________(填“强”或“弱”)。
(2)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水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填序号)。
A.钠沉到水底 B.钠熔成小球
C.小球四处游动D.钠无变化
(3)Fe与Cl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所得产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
将该产物溶于水配成溶液,分装在两支试管中。
请回答:
a.若向其中一支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则溶液变成________色。
b.向另一支试管中滴加NaOH溶液,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Na2O2可作为呼吸面具中的供氧剂,其供氧时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一透明溶液,可能含有Al3+、Fe3+、K+、Mg2+和Cu2+等离子中的一种或几种。
现加入Na2O2粉末有无色无味的气体放出,同时析出白色沉淀。
如加入Na2O2的量与生成白色沉淀的量之间的关系用下图来表示。
试推断:
①原溶液中一定含有________;
②一定不含有________;
③可能含有________;
④为了进一步确定可能含有的离子,应增加的实验操作为________。
【解析】 向溶液中加入Na2O2会发生如下反应:
2Na2O2+2H2O===4NaOH+O2↑,OH-与Al3+、Fe3+、Mg2+、Cu2+均发生反应生成沉淀,但Fe(OH)3为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Mg(OH)2、Al(OH)3均为白色沉淀,且Al(OH)3能溶于过量NaOH溶液,由此推断原溶液中一定不含有Fe3+和Cu2+,一定含有Mg2+、Al3+,可能含有K+,可通过焰色反应来检验。
【答案】
(1)强
(2)2Na+2H2O===2Na++2OH-+H2↑ BC
(3)FeCl3 血红 生成红褐色沉淀
Fe3++3OH-===Fe(OH)3↓
(4)2Na2O2+2CO2===2Na2CO3+O2
(5)①Mg2+、Al3+ ②Fe3+、Cu2+ ③K+ ④焰色反应
21.(7分)(2013·新课标Ⅰ卷改编)醇脱水是合成烯烃的常用方法,实验室合成环己烯的反应和实验装置如下:
可能用到的有关数据如下:
相对分子质量
沸点/℃
溶解性
环己醇
100
0.9618
161
微溶于水
环己烯
82
0.8102
83
难溶于水
合成反应:
在a中加入20g环己醇和2小片碎瓷片,冷却搅动下慢慢加入1mL浓硫酸。
b中通入冷却水后,开始缓慢加热a,控制馏出物的温度不超过90℃。
分离提纯:
反应粗产物倒入分液漏斗中分别用少量5%碳酸钠溶液和水洗涤,分离后加入无水氯化钙颗粒,静置一段时间后弃去氯化钙。
最终通过蒸馏得到纯净环己烯10g。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的名称是________。
(2)加入碎瓷片的作用是________;如果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忘记加瓷片,应该采取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
A.立即补加B.冷却后补加
C.不需补加D.重新配料
(3)分液漏斗在使用前须清洗干净并________;在本实验分离过程中,产物应该从分液漏斗的________(填“上口倒出”或“下口放出”)。
(4)分离提纯过程中加入无水氯化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环己烯粗产物蒸馏过程中,不可能用到的仪器有_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
A.圆底烧瓶B.温度计
C.球形冷凝管D.接收器
【解析】
(1)b是直形冷凝管。
(2)实验室中为了防止爆沸,常加入碎瓷片;在加热过程中如果发现忘加碎瓷片,应该停止加热待反应液冷却后再打开瓶塞,加入碎瓷片;如果在加热的状态下直接打开塞子,则可能造成液体溅出,不利于实验安全。
(3)分液漏斗在使用前应该检查是否漏液;在分液时密度大的液体从漏斗下口放出,密度小的液体从上口倒出。
(4)无水氯化钙具有吸水性,可以除去粗产品中的少量水分。
(5)在环己烯的蒸馏过程中,用不到球形冷凝管。
【答案】
(1)直形冷凝管
(2)防止暴沸 B
(3)检查是否漏水 上口倒出
(4)干燥(或除水除醇) (5)C
22.(10分)(2013·北京高考)某学生对SO2与漂粉精的反应进行实验探究:
操作
现象
取4g漂粉精固体,加入100mL水
部分固体溶解,溶液略有颜色
过滤,测漂粉精溶液的pH
pH试纸先变蓝(约为12),后褪色
ⅰ.液面上方出现白雾;
ⅱ.稍后,出现浑浊,溶液变为黄绿色;
ⅲ.稍后,产生大量白色
沉淀,黄绿色褪去
(1)Cl2和Ca(OH)2制取漂粉精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pH试纸颜色的变化说明漂粉精溶液具有的性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水中持续通入SO2,未观察到白雾。
推测现象ⅰ的白雾由HCl小液滴形成,进行如下实验:
a.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检验白雾,无变化;
b.用酸化的AgNO3溶液检验白雾,产生白色沉淀。
①实验a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②由实验a、b不能判断白雾中含有HCl,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4)现象ⅱ中溶液变为黄绿色的可能原因:
随溶液酸性的增强,漂粉精的有效成分和Cl-发生反应。
通过进一步实验确认了这种可能性,其实验方案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A瓶中混合物过滤、洗涤,得到沉淀X。
①向沉淀X中加入稀HCl,无明显变化。
取上层清液,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则沉淀X中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
②用离子方程式解释现象ⅲ中黄绿色褪去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熟练掌握氯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本知识点,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问题逐一分析解答,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1)漂粉精的制备原理是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2)根据pH试纸先变蓝,可知漂粉精溶液显碱性;变蓝后又褪色,说明漂粉精溶液具有漂白性。
(3)①因为Cl2能使湿润的KI-淀粉试纸变蓝,可利用湿润的KI-淀粉试纸检验有无Cl2,同时也为后面产生的白色AgCl沉淀排除Cl2的干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模块 学习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