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争艳同志先进事迹.docx
- 文档编号:26599905
- 上传时间:2023-06-20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1.40KB
王争艳同志先进事迹.docx
《王争艳同志先进事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争艳同志先进事迹.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争艳同志先进事迹
王争艳同志先进事迹
做上医的人
----记武汉市江岸区后湖街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副主任医师王争艳
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
医务工作者,被人们尊称为白衣天使,不仅是因为拯救了他人的生命,使他人重获健康,更因为他们表现出的仁爱之心、崇高医德让世人仰止。
武汉市江岸区后湖街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副主任医师王争艳,她二十五年如一日,始终为病人着想,“让病人花最少的钱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用自己全心全意为患者做好医疗服务的职业信念,赢得了病人的爱戴和同仁的尊重。
她铭记师言,对工作坚持医疗原则
“先看病人,再看片子,最后看检查报告,是为上医;同时看片子和报告,是为中医,只看报告,提笔开药,是为下医。
”毕业于同济医学院的王争艳,一代名医裘法祖曾给她上过大课,这是裘老师在大课上说过的一段话,裘老师仙逝的时候王争艳自觉没有资格以弟子名义送行,但是25年来,王争艳始终将裘老师的教诲作为行医理念,也就是这种上医之境,深深地影响着她的从医生涯。
“视、触、叩、听”是她坚持的医疗原则,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要是上班时间,在她的左上口袋里总是装着一个小电筒,左下口袋里总有一包棉签,右下口袋里备着一副听诊器,手腕上戴着的是一块十年前医院建院百年的纪念手表。
小电筒、棉签、听诊器、手表,就是她诊断病情的“武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的“武器”也伴随着双鬓上的白发慢慢“老去”,而她总是舍不得丢弃,手表也是修了又修从不离手。
她诊疗有个习惯——从不打断病人讲述,始终微笑着注视对方,接下来,她会用双手为病人做检查。
她的手,和我们普通人的手一样,很平凡,但是却布满老茧,褶皱横生,“这哪里像一个医生的手啊?
”周围很多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啊,大家都知道这双平凡的手是不平凡,多年来,这双手就像一台精密仪器,可以在病人就诊的几分钟里,基本锁定病源,这就是一位普通医生的上医之境。
对于王医生的“视、触、叩、听”的威力,黄陂农民刘耀东深有体会。
刘耀东是一位朴实的农民,几十年来,因持续消瘦四处求医,做过无数次的检查和诊断,甚至各种先进的设备检查,一次花费上千元仍无果,这给并不富裕的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我不检查了,查了这么多年还是没有结果,还有什么看头呢?
”,就在一家人都无奈地准备放弃治疗,感到希望渺茫的时候,一个声音给了他们希望,“听说,汉口医院有个王医生很不错,要不你们去试一试吧”,抱着一线希望,刘耀东找到了王争艳。
在耐心细致地听完刘师傅的苦诉后,“来,检查一下”,“我坚决不做检查,花费不起”,“放心哈”,王争艳面带笑容,开始了她的“检查”,手电筒、诊断器、棉签、手表,一一登场后,只见她用双手“摸”了10分钟,反复检查身体的相关部位,一脸思索,“您是不是得过血吸虫病?
”刘耀东惊讶:
“几十年前的事,您怎么晓得?
”,就是靠着“视、触、叩、听”诊疗原则,揭晓了疾病的谜底,就是这些平常却功夫了得的“检查”,让刘耀东逢人就夸,“王医生真是神啊!
”。
后来在王医生的建议与治疗下,刘师傅身体一天比一天好,也慢慢地摆脱了持续消瘦的困扰。
家住后湖余华林的石婆婆,因双脚严重肿胀,多次到大医院去检查诊断,一直未确诊,由于肿胀加重以致无法外出,石婆婆的女儿慕名找到王争艳求医,王争艳不顾恶劣天气,到患者家中出诊,交通不方便,婆婆的女儿坚决要求王争艳坐出租车过来,费用她们报销,而王医生却拒绝了,坚持要同事骑着电动车送到大路边,再步行1000多米到患者家中。
进门后,只见她先把自己的双手搓热,把听诊器捂在手里,等热了以后,才开始为婆婆检查,这一个小细节,就让一家人顿时感觉到温暖,“这不经意地动作,就是医生对患者的爱护”,站在旁边的女儿说道,她给石婆婆从头一直查到脚,在检查到严重肿胀的双脚时,但王争艳丝毫没有犹豫,只见她一个一个掰开老人的脚丫查看,这个王争艳看来平凡的动作,却让女儿感动得热泪盈眶,平时连女儿都是忍着臭味给母亲洗脚,而她却一点也不嫌弃,最终确诊,原来困扰婆婆多时,令她痛苦不堪的病根就是脚气,后来,在王医生的精心治疗下,婆婆逐渐康复,一家人都感动不已。
如果不是王医生对技术的精益求精,严谨的工作作风,小小脚气,可能会要了婆婆的命。
她坚守承诺,对患者全心全意
几十年来,王争艳对患者始终坚守因病施治,让病人花最少的钱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别人爱开高档“先锋”,她常用青霉素;别人诊病多靠抽血化验,她靠“多问一句”。
她对每一个来就诊的病人都会细心的了解病情,对症下药,从不让病人花过多的钱,她开出的处方平均费用只有50元左右。
患者王荣华患有“亚急性联合变性”十余年,理论上应长期住院才能保住性命,但王荣华一家穷得连医保中自己支付的部分都拿不出来,更别提高昂的住院费了,王妻说,丈夫将不死于病,就死于钱,贫困的家庭情况让家人基本上放弃了治疗,王荣华也逐渐放弃了生的希望,除了泪水与苦水,所有亲人别无选择。
十余年前,王荣华慕名找到王争艳,详细地了解病情及其他情况后,王争艳的方案是,抢救一缓过劲就回家,她来根据病情调整药物,王妻拿处方去药店买药,这一方案,已维持一个少见疾病患者的生命十余年,同时也让这个家温暖起来。
十余年来,在治疗的过程中,每次遇到丈夫发病进行抢救,妻子的心情都会很低落,又不敢在丈夫及亲人面前流泪,此时王医生就成了她“救命稻草”,不管什么时候,她都会打电话向王医生倾诉,甚至深夜,每次王医生都是耐心地倾听,贴心地安慰,此时的王医生不仅仅是一个医生,更是一个让她踏实、给她信心的一个亲人,不是亲人甚是亲人,“没有王大夫,就没有我丈夫的命,我这个家就完了,去哪里找这么好的医生呀!
”,每次谈到王医生,憨厚的妻子都会热泪盈眶,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感激。
虽然自己生活并不富裕,但王争艳却养成了替患者垫钱的习惯。
平时,遇到病人经济条件较差的情况,几块钱的挂号费,十几块钱的药费,她常垫,但是多年来,却保持着一个纪录:
垫出去的钱,从来没有不回来的。
一个农民工在工地摔伤,连缝合带药费30元,病人只有20元,王争艳垫了10元钱,木讷的民工连个谢字也没有,就默默地走了。
第二天,一瘸一拐的病人却捏着10元钱回来了,这带着体温的10元钱,更是一位患者对医生的崇敬之情,牵着患者的心。
就是这样,一心扑在患者身上,使王争艳有一群忠实的患者“粉丝”。
从医院江岸门诊到汉口门诊,从汉口门诊到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王争艳对患者真诚的爱心和细致让她走到哪里,患者就跟到哪里。
64岁的患者钱桂英就是其中一名,说到王争艳,这位老人就有说不完的话,“王医生就是有一颗医者父母心,让我们‘顺心、放心、安心’,她态度好、技术高每次都能耐心听我们讲完,不像时下的很多医生,病人话没说完,处方就开出来了,让我们感觉很顺心;王医生总是把病说得很透彻,这个疾病是怎么发生、发展的,药有什么效果和副作用,她心里明明白白,说得也让你很放心;每次开完处方,她还要一点一点交待清楚病人回家后的衣食住行,她真是把病人的担子都挑在自己的肩上,让我们时时刻刻都感觉很安心,不管是生病的时候,还是健健康康的时候。
每次来看病,都会遇到很到病友,大家的感觉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铁定一辈子跟着她,她调得再远,我也乐意找她看病。
”
她廉洁行医,对名利始终淡泊
艾森豪威尔曾说过这样的话:
“我们切不可把短暂的人生都放在了无谓的名利上,不可把浮躁和骚动强加给我们生命的宝贵时光。
”
王争艳是一名普通医生亦是一名管理干部,她始终淡泊名利、廉洁行医、本分做人的人格魅力感召着身边每一个人,是医务工作者的优秀楷模。
在二十余年的从医生涯中,她坚守着医务工作者的原则,“服务患者,不求回报,”患者送“红包”,她是坚决不收,还经常和患者开玩笑,“你如果爱戴我,就不能这样,接了你的红包,不是对不起我这身白大褂吗”。
患者送补品,她心疼患者身体不好,坚决要患者自己拿回去补身体;患者送锦旗,她嫌贵,从不让患者花这个钱。
诊室里面唯一的一面锦旗,还是患者“先斩后奏”才挂上去的。
50岁的王爹爹,是一位多年的高血压患者,多年来,在多家医院进行治疗,每月要花800元的药费——超过了他每月退休金的一半,老伴也退休在家,家庭并不宽裕,高昂的药费严重影响了家庭的正常生活,但是高血压患者又不能断药,药费是一天比一天高,血压却一直没有降下来,家人都焦急万分,今年7月份经人推荐,来到了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找到了王医生,王医生根据他的病情,及时调整了处方,每月只需80元的药费,并且对王爹爹的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都给了一个全面的建议,将自己的小灵通号码给爹爹,叮嘱他有什么情况,随时联系,就这样,短短两个月,爹爹的血压就降下来了,兴奋的爹爹专门打电话,告诉王医生“我一定要送你个锦旗,”“那不行,一个锦旗差不多够你一个月的药费了”,王医生拒绝了,可是爹爹这次没有听医生的话,还是自己去制作了一个锦旗,,从家里骑自行车40多分钟到中心,专门送给王争艳,并要求护士长一定要挂起来。
“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诠释了爹爹对王医生的爱戴和感激。
作为同济的高材生,她的同学们不是高飞就是南下,大家的收入远远的超过了她。
远在南方的同学邀请她去工作,收入待遇是现在的好几倍,但她都没有答应,她说:
“在医院工作了一辈子的我很感激组织对我的培养,虽然这里待遇不高,工作也忙,但我已经离不开这里了。
在这里工作我很开心,感到很满足,特有成就感,活着,坦然就好。
”王争艳几十年来虽然不能如同学那样富足,但她却感觉踏实幸福,每天都快快乐乐的,她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为医务工作者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她扎根基层,对社区医疗尽心尽责
汉口医院由于原来隶属铁路系统,线多面广,仅现在就包括江岸院区,汉口院区,还有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而王医生总是哪里辛苦奔到那里,活跃在医院的基层医疗前线。
当医院汉口门诊刚刚组建的时候,周边的群众对这个突然降临的医疗机构颇为陌生,为克服困难,王争艳主动请缨,从效益较好的江岸院区调到了汉口院区,她带领同事们就趁着晚上和周末在附近的居民小区开展健康课堂,每次邀请居民们来听课。
经过王争艳和同事们的努力,汉口院区在周边群众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每次他们身体不舒服,就来这里就诊。
2009年,医院又派王争艳去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并担任中心主任,王争艳很喜欢社区医生这样一个讲究望叩触听的医疗岗位,“社区服务,是医疗工作的桥头堡,是第一站,很重要,我觉得我适合在基层工作,而且我也喜欢做一位全科医生”。
有位心脏病患者,长期服药,来中心检查时王争艳从他的病情判断可能不是心脏病,而是肾上腺肿瘤或是其它腺体肿瘤,她赶紧劝患者去大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结果这位患者在大医院检查的结果与王争艳判断的一样,及时手术后他再也不用长期服药了,他说:
“想不到我们社区的服务中心也有医术如此高明的医生。
”
她坚定信念,对理想执着追求
多年来在党的培养下,王争艳从一名普通医生成长为一名医学专家,从一名群众成长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并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为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党性光辉。
王争艳就象一块璞玉,为了让这块璞玉能更好的发出光芒成为一块美玉,院党委对王争艳同志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关心和关爱,多年来从未申请入党的她在2008年1月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同年7月在组织重点培养下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2009年6月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专业技术方面,从医25年里,王争艳将一门心思放在为患者治病就医中,对自己技术职称的晋升一直疏于关注,多年来从没有申报过副主任医师职称的晋升,作为同济医学院的高材生却始终是一名主治医师。
为了让这样一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能获得自己应有的肯定,党组织多次找她交心谈心,帮助她为晋升做好各项准备。
2008年王争艳申报了副主任医师,当年获得了副主任医师职称资格,并被医院聘用。
同时,院党委赋予了更高的要求,提拔她担任汉口门诊部副主任,走上了管理岗位,并在2009年再次提拔为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建立了王争艳工作室。
在任期中,王争艳很珍惜组织对自己的培养和信任,以身作则用自己坚守的行医准则去影响和带领每一位科室成员,她自己也在组织的帮助下成长为一位深受同事爱戴的管理者,建立了一个患者信赖评价高的医疗团队,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来回报社会。
她言传身教,对同志满腔热忱
作为上级医师,她严谨求实,言传身教,毫无保留,认真做好“传、帮、带”。
作为科主任她时刻把同事的冷暖记在心上,及时解决困难和矛盾,以真心赢得了信任。
同事们爱称王争艳为“王教授”,她对医术精益求精,五十多岁的老同志,却还是经常学习一本本厚厚的医学书。
在她不到五十平米的家里,摆满了书籍,这些书籍里,除了医学书籍外,还有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和文学的书。
她觉得医生是和人打交道的,只有全面了解人的心理,才可以更好的与患者沟通。
许多与王争艳接触过的患者都觉得王医生的治疗感到心里很舒畅,因为王医生好像特别了解他们的心思,说的话总是让人感觉暖暖的。
提起王争艳,不管是医生还是护士,都感慨万千,工作中,她经常毫无保留的给年轻医生提供医学技术上的带教帮助,由于这么多年来坚持学习加上丰富的临床经验,很多年轻医生向她请教问题,她都会耐心讲解,尽自己最大努力给他们提供指导,对待普通护士也是如此,传授各种医疗知识,以提高护理质量,加快患者康复的进程。
这就是王争艳,一个几十年奋斗在医疗第一线的医生,一个注重医技与医德并存的好医生,她虽无丰功伟绩,但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为让大家感到敬佩,就如刘顺妮副市长对她的评价一样:
名叫争艳不争艳,不争自艳最鲜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争艳 同志 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