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9篇.docx
- 文档编号:26589839
- 上传时间:2023-06-20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6.69KB
四川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9篇.docx
《四川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9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9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
2017年四川省议论文阅读9篇
在“勤”读中构建精神家园
周勇
①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快餐文化”、网络文化在满足人们“速食”需求的同时,难以避免地伴生一些负面效应,浮躁、急功近利的做法充斥在一些人的“选择性”读书之中,阅读的精度、深度和宽度呈现收窄趋低之势。
因此,当今社会“勤”读书显得尤为可贵。
②“勤”,就是要精挑细选。
由于种种原因,古代书籍数量极其有限,因此才有人“发奋识遍人间字,立志读尽天下书”。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进入了一个“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书籍、报刊,唾手可得;影视、广播,无孔不入。
再加上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更让我们时时刻刻身处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
毫不夸张的说,一天产生的“书籍”,我们穷尽一生,也读不完,“皓首穷经”成为遥远的绝响。
吾生也有涯,而“书”也无数,以“有涯之生”PK无边书海,殆矣!
的确,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不选择就没法读书的时代。
目前,由于文化出版业迅速发展,加上经济利益的驱动,出版物准入门槛降低,出版物的水平也就参差不齐。
如果不加选择,不作甄别,信手拈来,瞎读一通,势必事倍功半,劳而无功甚至劳而有害。
读无益之书则浪费生命,开有害之卷则贻误人生。
如何实现“开卷有益”,读有所获?
那就需要“行万里路,读一本书”的精挑细选。
要精选主题,挑出符合社会主旋律、契合时代发展的优秀作品;要遴选内容,挑出介绍前沿专业知识、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文本;要优选形式,选择符合个人阅读习惯的知识载体。
书籍也好,网络也罢,不拘一格,灵活选择,收获方多。
众里寻他千XX而终得精神大餐,一生受益,而乐亦在其中。
③“勤”,就是要勤于思考。
培根在《随笔录•论读书》中说: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读书要像这样富有成效,那就要求我们,不但要在开卷之前精心挑选,还要在阅读之中努力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实际上,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更重要的就是要思考。
英国著名作家波尔克说:
“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
我们学习知识,就是要通过思考来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并能从中创生出自己的新见解。
我们无论是读书还是做学问,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能够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有所创见。
否则,即使书读得再多,也只不过是在“读死书”;即使学问再渊博,也很可能就是一个“超级搬运工”。
长此以往,就会逐渐失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总之,透过辞章字句潜心思考,结合案例典故深入分析,能够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迪,养出浩然之气。
学而思的过程虽然辛苦,但那种深读彻悟的盎然趣味、思为行先的豪迈快意,回味长久,愉悦终生。
④“勤”,就是要博采众长。
纵观古今中外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艺术家,如马可·奥勒留、诸葛亮、齐白石等,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学贯古今,甚至融通中西,以渊博的知识服务于社会,实现了知识改变命运、知识造福时代的抱负。
当前,“信息大爆炸”的浪潮席卷全球,我们要顺应时势,摒弃狭隘思想,在博学多读、活学活用中开阔眼界、拓展思维。
要谙熟中华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博观约取,汲收丰厚人文营养,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要博览国外文化经典,在借鉴、吸收中拓宽视野;要广泛了解前沿知识和时尚文化,与时俱进,不断改善知识结构。
博采众长能够让人获得认识世界的不同视角,在兼容并蓄、转化吸收中不断夯实道德基础、提高文化素养,丰富人文情怀,最终孕育形成促进个人发展、助推国家民族发展的正能量。
⑤今天,“勤”读应该成为每个人的思维习惯和自觉行动,在精读、深思和博采中构建高尚的精神家园,为书写人生精彩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2016-08-01《光明日报》,部分语句有改动)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
14.本文开头就指出,当下人们的读书活动中存在着“阅读的精度、深度和宽度呈现收窄趋低”的不良趋势,为了扭转这一趋势,作者分别给出了哪些解决办法?
(3分)
▲
15.选文第④自然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具体又是怎样运用的?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
16.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
(3分)
▲
【参考答案】
13.(2分)中心论点:
当今社会“勤”读书尤为可贵。
14.(3分)
(1)精挑细选(1分);
(2)勤于思考(1分);(3)博采众长(1分)。
15.(4分)
(1)采用了事例论证(1分)和道理论证的方法(1分);
(2)先概括列举了众多杰出人物的事例,阐明了博采众长的意义(1分);然后采用道理论证的方法联系目前形势阐明了博采众长的现实紧迫性(1分)。
16.(3分)首先,作者列举了当下阅读中的三种不良趋势,提出中心论点(1分);然后针对三种不良趋势提出相应的分论点,并逐一阐述“勤”读书的原因、方法和意义(1分);最后,呼应开头,得出结论(1分)。
(2017四川遂宁)
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
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
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
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嫌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
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
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
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和《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
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
社会不同于象牙塔,人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
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缓解:
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云散。
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
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③读书可以防止浮躁贪婪,让心灵宁静淡泊。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尤其作为一名干部,不时对自己的品德修养进行校正,十分重要。
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
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
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
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
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明失明而著《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
⑧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
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有删改)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21.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2分)
22.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23.“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作者列举了三位古人的事例对其进行论证。
请再列举两个现代名人(不限中外)读书的事例作论据。
(2分)
2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全文,请你写两句含有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分)
【材料一】曹文轩:
读书能帮助我们发现前方,并引领我们走向前方。
读书其实培养的是一种眼力,不读书的人其实是没有前方的,也是没有未来的,也是没有过去的。
【材料二】培根: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参考答案】
20.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2分)
21.作者首先通过比喻引出中心论点,然后从四个方面(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读书可以防止浮躁贪婪,让心灵宁静淡泊;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1分)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指出读书的益处(1分)。
(共2分)
22.比喻论证(1分)。
作者把“书”比作“冬日里温暖的炉火”,把“忧愁、愤怒、牢骚”比作“衣服上的湿气”,论证了“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这一分论点(1分)。
使论证更生动、更形象(1分)。
(共3分)
23.示例:
张海迪高位截瘫而作《绝顶》等长篇小说,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患有卢伽雷氏症的霍金作科普著作《时间简史》。
(2分,列举两个即可给满分)
24.示例: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于谦)/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高尔基)/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列夫•托尔斯泰)/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
(卡莱尔)/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书籍是最好的朋友,当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
(都德)(每句1分,写出2句即可。
无修辞手法或设喻不当均不给分,可以围绕“读书”来写,共2分)
(2017四川达州)
把生命放在征途
陈凌
或是“怕长胖”,或是“为健康”,或是要“练肌肉”,身边不少朋友都给自己制订了一个详细的健身计划。
不过,从结果来看,却往往是刚开始热火朝天,越到后面越没啥动力,到最后只能草草结尾。
真正能按计划坚持练下来的,并没有几个。
不只是健身,工作、生活中,类似的前紧后松、前热后冷的现象,并不少见。
为什么没能坚持下来?
一说起原因,几个回答很具代表性,“工作太忙,没时间”“生活太累,没精力”“雾霾太多,没条件”。
事实真是如此么?
这些回答,不外乎是说,外部不可抗因素太多,心有余而力不足。
但仔细想想,工作再忙,一周总能挤出个把小时去锻炼吧?
生活压力大,跑跑步、出出汗,不正是舒缓压力的有效方式么?
这样看来,所谓的原因,其实不过是不想坚持的托词。
“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
这里面的道理就在于,很多事情没有做成,并不是因为目标难以达成,而是我们不想去做、没有去做。
《孟子》里有一个“不能”和“不为”之辩。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
‘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前紧后松、前热后冷的情况之所以存在,并非由于“不能”,而在于“不为”。
就像毛泽东同志当年所批评的那样,有的人“仅仅把箭拿在手里搓来搓去,连声赞曰:
‘好箭!
好箭!
’却老是不愿意放出去”。
如此,别说完成目标了,就是有所进步,恐怕都并非易事。
一句话说得好,“大多数人想改造这个世界,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一些人之所以会成为“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之所以会在“为”与“不为”之间打转,说到底,还是意志不够坚定。
有人曾问一位企业家成功的秘诀,他回答道,关键是要提升自己的承压能力,“别人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
我是到了黄河心也不死,因为造一座桥就过去;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因为搭个梯子就过去。
”人一旦有了坚定的意志,就有了开垦人生荒原的铧犁,驰而不息、勇往直前,自不是难事。
相反,犹犹豫豫,总想偷个懒、缓口气、歇歇脚,前程荒废不说,就算别人想拉一把,都找不到你的手在哪里。
人生处处有起点,比起畏葸不前,再晚的出发都不算晚。
想起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外语学习班,报名时,来了一位老者,工作人员以为他是来给孩子报名,一问才知道,他是给自己报名。
工作人员稍有不解,问他几岁,老人回答是六十八。
这么高的年纪,学完课程,至少要两年,“可两年后您都七十了!
”老人却不以为意,笑着反问道:
“你以为我如果不学,两年后就是六十六了吗?
”这一问,问到了紧要处。
事实上,人生从来没有什么太晚,所谓的太晚,不过是个人意志摇摆,或自弃于晚不达,或早成而不努力,结果蹉跎岁月,消磨时光。
问题是,你可以犹豫拖延,时间却不会。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只要挥洒了汗水,剩下的,不妨就交给时间吧。
曾读到一首名为《船》的诗,诗中写道:
“只要我还有一根完整的龙骨,绝不驶进避风的港湾;把生命放在征途上,让勇敢来决定道路的宽窄、长短。
”我想,这才是一个想拥抱独属于自己未来的人应有的模样。
16.选文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分)
【答案】(1分)在人生旅途上,要用顽强的意志,坚持勇往直前,奋斗不止。
(每意思近对即可)
【解析】概括一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中考议论文的常考题型。
有些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明确,同学们只要在常见位置找出来就可以。
怎样才能迅速准确地从文章中找到论点同学们不妨利用位置来寻找文章的中心论点.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论点?
论点即是作者对所要议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看法,且是正面的观点,态度很明确,多为动宾短语或主谓短语;其次,要明白论点是一个完整而明确的判断句,一般情况下有提示性语言,如:
“我认为”、“我们应该”、“由此可见”、“总之”、“总而言之”、“综上所述”等等.接着,要明确一般情况下论点常常在文章的标题或开头。
需要注意的是,同学们在判断中心论点的时候,有时会判断不明,出现觉得这个句子也是,另一个句子也有可能这种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一定要细读文章,最好能把每一自然段或每一部分的论述内容都概括出来,通过论述内容去判断哪个句子是作者最终的观点、见解、主张。
本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B项正确。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联系语境,简略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3分)
(1)就算别人想拉一把,都找不到你的手在哪里。
[来源:
学+科+网]
【答案】那些做事犹犹豫豫,总想偷个懒、缓口气、歇歇脚,荒废了前程的人,别人想帮助他,都不知道如何帮助他,从何帮起。
(1分,意思对即可)
(2)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答案】①山再高,只要人去攀登,就会被人踩在脚下;路再长,只要肯走,就会被脚走完。
②在这里,作者以“山”“路”喻困难,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没有不可战胜的困难。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揣摩词句含义这一考点,主要考查根据文章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义及作用。
要求能结合文章的背景、内容和中心,结合上下文、上下句以及句子本身的内在联系,理解句子的表层意思、深层含义、言外之义,并能评价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
1、以辨析为方式的选择题。
要求学生能仔细辨析句子的细微差别,作出恰当的选择。
2、以表述为方式的解说题。
要求学生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能准确地解说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以赏析为方式的评价题。
要求学生能把握词语和句子的呈现特点,对其表达效果作出恰当的评价。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选文运用了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的方法。
请分别举例说明。
(2分)
【答案】(2分)①引用《孟子》的“不能”和“不为”之辩作为道理论证,论证了很多事情没有做成,并不是因为目标难以达成,并非由于我们“不能”,而是在于不想去做,没有去做的观点。
②例举一位企业家因为到了黄河心也不死,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所以才成功的事例作为事例论证,论证了只要“勇往直前,自不是难事”的观点。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解答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题目,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还有比喻证论、道理证论、对比论证等。
根据具体内容判断。
论证方法的作用联系全文的中心论点和本论证方法所在文段中的分论点来说明论证方法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论证了什么观点。
根据不同的论证方法用评价语,如“有力地证明”“形象生动地说明”等。
【考点定位】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作者说“再晚出发都不算晚”。
若为这一分论点补充论据,下列不能作为它的论据的一项是( )(2分)
A.曹操说: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B.近人吴兆江说: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
C.乾隆十四年,已届不惑的李绿园回到故园,以“载道”的严肃态度,开始了《歧路灯》的创作。
终其一生心血,洋洋70万字,写成108回,至70岁才脱稿刻印。
D.华罗庚小时候家庭贫穷,初中毕业就失学,他先后在小杂货铺做工,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当管理员。
他边工作边自学,28岁当上西南联大教授。
【答案】(2分)D
【解析】D.讲的是华罗庚自学成才,28岁当上西南联大教授,和“再晚出发都不算晚”这一分论点相矛盾,自然不能作为论据来使用。
【考点定位】分析论据的类型及其作用。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17四川资阳)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
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
南宋学者陈善云:
“读书须知出入法。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
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
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
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
朱熹认为: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时,发现“见”字能表达悠然自得之感。
又想到在俗本中改为“望”,“望南山”就变为主动寻求,这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
“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
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阅读,要“入”,也要“出”。
“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了阅读的价值与意义。
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20.对本文中心论点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阅读后要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B.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C.本文主要论述了阅读时“入”与“出”的方法。
D.处理好阅读中的“如”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所在。
21.根据本文的内容,谈谈阅读中“入”与“出”的辩证关系。
(2分)
答:
22.本文第④段划横线的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2分)
答:
2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最恰当?
说明理由。
(2分)
叶圣陶认为:
“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
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是作者的心灵契合。
”
答:
24.联系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2分)
答:
【参考答案】
20.D(2分)
21.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出”则是“入”的目的。
(2分)
22.采用了举例论证。
(1分)作用:
通过举苏轼阅读陶渊明《饮酒》诗的事例,论证了“在熟读基础上的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这个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1分)(共2分)
23.第②段。
(1分)这段文字引用了叶圣陶的话,阐述了“阅读中的‘入’,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以达到心灵的契合”这一观点,和第②段的内容一致。
(1分)(共2分)
24.答题要点:
首先要联系实际(1分),只要围绕阅读要熟读、精思、质疑、用得透脱等相关的内容得出启示就可给分。
(1分)(共2分)
示例:
我们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时,就会感受到主人公保尔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坚持写作的钢铁般的意志,就会激励自己克服学习、生活中的一切困难。
(2017四川广安)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
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
南宋学者陈善云:
“读书须知出入法。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
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
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
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
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
朱熹认为: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
何故?
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
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
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
“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
”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
”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
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
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
“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
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5.第④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3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中考 语文 现代文 议论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