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行测考试易错点梳理总结.docx
- 文档编号:26589798
- 上传时间:2023-06-20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77.58KB
申论行测考试易错点梳理总结.docx
《申论行测考试易错点梳理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申论行测考试易错点梳理总结.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申论行测考试易错点梳理总结
资料分析易错点梳理总结
增长率、下降率、变化幅度
例如:
增长了5%和增长了-8%,问两者的增长率是多少,看到5%回答5%,看到-8%回答-8%,为增长率问题。
增幅同增长率,问增幅回答5%和-8%,增长率和增幅均可以为负,增长幅度排序,有正有负
下降率/幅度排序,首先排除正增长的,增长-8%的下降率为8%,下降率没有符号。
变化幅度又称为变化率,直接取绝对值,一个是5%,一个是8%。
例如:
5%、8%、-5%、-8%。
①按照增长率/幅度排序:
8%>5%>-5%>-8%
②按照下降率排序,先排除5%和8%,-8%的下降率大于-5%。
③变化幅度排序:
8%和-8%、5%和-5%的变化幅度相同。
涨跌幅和变化幅度相同。
收窄、回落
例如:
①今年某市GDP下降了2%,跌幅收窄了5个百分点。
今年的变化幅度为|-2%|,比去年窄了5个百分点,说明去年为-7%。
②上涨2%,涨幅收窄5个百分点,去年涨幅为7%。
只针对数字来看,收窄=回落
时间点
去年、前年、上月、上年四季度
例:
2015年6月份,
①问2014年6月是多少,考查同比。
②问2013年6月份是多少,考查间隔基期。
③2015年6月比2013年6月多多少,一般考查间隔增长率。
④2015年5月是多少,考查环比基期,考的较少,因此一旦考查往往是陷阱,注意时间。
例2:
2015年1季度/第一个月,问2014年最后一个季度/12月,考查环比基期。
0~14岁,1~14岁;3-10月,1-12月一季度、1-4月;月均、日均
1.某地人口为20000万人,本年出生1500万人,问1~14岁有多少人,选项中可能有20000万人,不能直接选,今年出生的为0岁,要从1~14岁中去除掉0岁的,为18500万人。
2.给完整的1~12月,问3~10月间超过……的有几个,不要把1~2月算进去。
3.给1、2、3、4月问1季度,不要把1季度看成4个月,1个季度应为3个月。
4.给出1、2、3、4月的量和增长率,问1季度的增长率。
三个增长率混合不容易,原文中往往有1~4月增长率,通过1~4月和4月可以得出1季度。
5.求3~10月份月均量要除以8
5.已知1~12月和12月的增长率,问1~11月增长率,可以用混合增长率来看
6.2014年……亿元,问月均……,一定不要忘记除以12个月,要用A/12。
7.问1~3月内日均超过……的有几个月,月均=A/12,日均=A/(28~31),注意1年12个月,1个月是28~31天不等。
8.问月均不一定除以12。
如已知1~5月……,问月均,此时除以5;
‰:
人口增长率一般用千分号作单位,是统计局约定俗成的习惯,资料分析材料中99%都是用%做单位,如果题目中提到人口相关概念,单位通常为‰。
n‰=n/10%。
人次:
例如:
某省医保支出1300亿元,受益7亿人次,人均医保支出为180多元?
正确吗?
错误人均是用人做平均,而材料中给的是人次,要把问题中的人换成人次,要注意两者区别。
逐年增长、持续增长:
意为一直增长,不能有任何的下降和不变,只要有1个不符合就是错误。
例:
问07~12年逐年增长,材料中数据为05~15年,不看06年,看07<08<09<10<11<12。
考试中很多时候问07~12年时材料中没有06年的数据,这种情况下不需要看前一年。
例外!
问07~12年,比上一年增长的有几个,此时强调同比,07年的上一年是06年,此时要看06~07有没有增长。
结论:
07~12年:
逐年不看06年,比上年增长看06年。
逐年增长=持续增长。
趋势类
增长趋势、比较趋势、保持趋势不变
1.增长趋势和逐年增长对比:
逐年增长是每年都要增,增长趋势看首尾两个点,中间可以有增有减,如股票的价格是波动上升的。
2.比较趋势:
考试中会有上下两个图,问两个图的变化趋势是否相同,考试中判断趋势有两种:
a.问某一个趋势重点看首尾;b.比较两个趋势是否完全相同,此时需要逐年对比判断。
3.保持趋势不变:
例如:
预计2017年的量将达到多少,判断未来的量是多少是计算2017年的量,如果没有具体说明是增长率还是增长量不变,趋势默认为增长率不变,2017年=2016年*(1+r)。
平均数、平均水平1.平均数=总数/个数;2.平均水平:
(1)量的平均水平:
例如:
有10个城市的旅游业,深圳的量高于10个城市的平均水平,深圳>10个城市总和/10,例如:
10个城市的总和为10000,深圳为1200,1200>10000/10。
(2)率的平均水平:
深圳的增长率超过10个城市的平均水平,深圳>总增长率。
例如:
深圳的增长率为13%,总增长率为15%,13%<15%,因此不超过。
看增长率时只看其本身。
平均数不同于平均水平,量的平均=总量/个数,率的平均=总量的增长率。
平均、平均增长
1.平均:
平均量的意思,如问“1-5月月均为多少元?
”,1-5月的量/5个月。
2.平均增长量:
问“1-5月,月均增长多少元?
”,计算:
(5月-1月)/时间差=(5月-1月)/(5-1)。
增长量、增加值
1.增长量:
增长量=现期-基期。
2.增加值:
近似于GDP,不是增长量。
如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合在一起就是GDP,增加值≠增长量。
增长率
增长率分为一般增长率和特殊增长率,特殊增长率有三种分别为间隔增长率、混合增长率和年均增长率,其中年均增长率几乎不考。
一般增长率:
1.已知今年增长率和变化的百分点,问去年的增长率。
①如:
已知今年的增长率,今年增长率比去年上升5个百分点,问去年增长率。
②思路:
今年增长率比去年上升,则去年的增长率要低,求去年的增长率要用今年的增长率减5个百分点,反着算。
2.问“增长率为多少?
”,利用增长率公式计算即可。
公式:
增长率=增长量/基期量。
3.已知现期量和增长量,求增长率。
计算方法:
增长率=增长量/(现期-增长量),但若增长量特别小,现期量特别大的时候,即现期量大于增量的50倍以上的关系的时候,r≈增长量/现期。
间隔增长率
1.特征:
今年比前年增长了r。
2.公式:
r=r1+r2+r1×r2。
(1)r1、r2的确定方法:
①已知今年为r1,比去年变了多少个百分点。
方法:
r1已知,r2根据变化的百分点确定。
②已知今年是r1,去年为r2(%),则r1、r2已经确定不用计算,直接代入公式即可。
(2)计算r1×r2的乘积:
①若r1、r2都小于10%,则r1×r2可忽略。
②若r1、r2有大于10%的,可以将其中一个化为分数,比如10%×6%=1/10×6%=0.6%。
3.相关问法:
(1)问间隔增长率是多少。
(2)问2016年是2014年的多少倍。
方法:
间隔倍数=间隔增长率+1=r+1。
(3)问2014年是多少?
计算方法:
间隔基期=现期/(1+间隔增长率)。
(4)问2016年比2014年增长多少(量)?
方法:
间隔增长量=现期×r间隔/(1+r间隔),当r间隔=1/n时,间隔增长量=现期/(n+1)。
混合增长率
1.判断:
比如F公司线上业务增长50%,线下业务增长20%,求总增长率即混合增长率。
(1)居中但不中:
总的增长率在20%和50%之间,当线上、线下业务量完全相同的时候,总增长率在正中间,实际上不可能完全相同,则混合增长率居中不在正中间。
(2)偏向基期较大的一方。
若线上业务量为2亿,线下业务量为1亿,2亿>1亿,则混合增长率会偏向量大的线上增长率50%。
2.计算:
求具体混合增长率用十字交叉
3.考试中考察混合增长率基本只考判断,一般会在综合分析中考。
国考和联考没有考过计算混合增长率,计算一般在江苏、山东、四川省份考。
年均增长率:
基本只有一种考法:
年份差相同,比较年均增长的快慢。
方法:
只需要比较“现期÷基期”即可。
增长率基本概念
增长率为-8%,则减少率为8%,变化幅度是率的绝对值是8%。
增长N倍,N就是增长率。
若已知增长3.5倍,基期=现期/(1+3.5)。
增长量
如果题目要求计算增长量,增长量=现期*r/(1+r),当r=1/n时,增长量=现期/(1+n)。
前提为记住常用分数。
增长量比较:
①大大则大,如果现期量大增长率大则增量一定偏大;②一大一小看倍数(乘积)
间隔增长量:
先求出间隔增长率,间隔增长量=现期/(1+r)*r。
基期、现期
基期:
①一般现期、增长率已知,基期=现期/(1+r);
②如果r特别小(小于5%),如r=2%,可以化除为乘,即现期*(1-r)。
间隔基期:
现期*r/(1+r),r指间隔增长率。
现期:
现期=基期*(1+r),一般问保持增量/增速不变,预计明年或后年达到多少。
较少单独命题,一般出现在综合分析中。
基期和差:
如给定两个基期量B1和B2,分别为B1/(1+a1)和B2/(1+a2),问B1/(1+a1)-B2/(1+a2),A项为B1-B2;B项为比(B1-B2)大的数;C项为比(B1-B2)小的数。
大多数情况下选C。
现期追赶:
如保持增速不变,预计哪一年会超过……或者哪一年A会超过B。
对于第二种问法一般会选择排在第二的答案或第二小的答案
比重相关
现期比重
比重(A/B)、平均数(总数/个数)、倍数(前/后),算法相同。
比重:
小除大,“占”字前除后;
平均数:
如人均收入、亩均产量,一般A均B,后除前,倒装句;
倍数:
①A是B的几倍,A/B;②A比B高几倍,A/B-1;③A超过B的几倍,略小于A/B。
如510超过100的5倍,超过即大于。
现期比值:
如A与B的比例(比值/比),等同于A/B。
如请问A与B之比最接近于多少,A项为3:
4,B项为5:
6。
直除,看首位商7还是商8。
基期比重
基期比重、平均数和倍数算法相同,公式:
[A/(1+a)]/[B(1+b)]=A/B*(1+b)/(1+a)。
在考试中,先算A/B,如果选项中数据与A/B相同基本都是错的,再看(1+b)/(1+a)与1的关系,如A/B=30%,(1+b)/(1+a)>1,则结果>30%。
两期比重
两期比重变化:
1.问法:
问某比重变了多少个百分点,即用今年的比重-去年的比重;
2.公式推导:
A/B-A/B*(1+a)/(1+b)=A/B*[1-(1+b)/(1+a)]=A/B*[1+a-(1+b))/(1+a)=A/B*(a-b)/(1+a);
3.判断方法:
①先看a和b的大小,a>b为正增长,a<b为负增长;②选最小;
4.完整推算,先计算a-b,如果a-b=-5%,再乘以A/B和1/(1+a)之后,计算结果一定小于5个百分点。
平均数增长率:
1.公式推导:
增长率=现期/基期-1,列式:
A/B/[A/B*(1+b)/(1+a)]-1=(1+a)/(1+b)-1=(a-b)/(1+b);
2.公式不同原因在于两期比重求的是量,而平均数增长率求的是率。
题型区分:
1.主体:
两期比重的主体为比重如何,问法为变了多少个百分点,平均数的增长率主体为平均数,问法为变了多少百分号;
2.单位:
两期比重单位为百分号,平均数的单位为万、元等。
比重的升降:
只要a>b,比例上升,a<b,比重下降。
最大相似
在排序题中特别好用。
例如:
排四个事件的顺序,四个答案中有两个是①开头,还有两个不是①开头,答案应为①开头,看后面的数字,最后一个有两个是④结尾,两个不是④结尾,答案多半在④中,只有C项首尾都是多数派。
这样做的正确率可以达到60%~80%,远远高于1/4。
既然有两个答案是①开头,如果答案不在①中,题目就会比较简单,因此答案往往在最相似的选项中,选多数派。
特殊选项
例如:
有一个五位数,……最多有()个?
四个选项分别为:
0、1、2、5。
数学运算中问这样的数有几个,0一般不出现在选项中,如果出现选择0的正确率较高。
文字暗示
例1.十多个盒子,问大盒子和小盒子的差是多少?
如果有选项是3、7,不能选,3+7=10,不符合十多个的条件,应为11~19。
例2.四十多个为41~49。
以坑制坑
问甲,将乙设为坑。
例如:
甲+乙=100,问乙。
四个选项分别为20、34、58、80,20+80正好等于100,因此正确答案在A、D项中,如果设甲为x,乙为y,解出x=20,可能会忘记用100-20。
问倍数,将1倍的设为坑。
例如:
两人各买x……共买()米,四个选项分别为26、36、62、72。
共买的一般是2x,B、D项为2倍关系,因此答案为D项。
问总和,将一部分设为坑。
例如:
甲先做5天,剩余的工作两人一起做,问共()天。
选项分别为:
8、10、13、16。
设两人一起做x天,共多少应为x+5,选项中只有A、C项正好相差5,因此选C项。
若来不及看题的话不看选项蒙,看数值居中蒙。
以上题目中,第62、66、67、69、72、73、74、75题居中蒙,可以比纯蒙B、C项多蒙对些。
居中蒙有两个答案的时候,怎么蒙?
1.根据表格,我们可以发现选2(从小到大的第二个)的占比接近40%,选3的占比28.7%,选1和4的占比32.3%,因此居中选,将选项按数字大小从小到大排列后,第2小的选项正确率比较高。
在选1和4的情况里,选最小的比选最大的稍微多一点。
2.若按题型分:
①工程问题:
前三年选第二小,近三年选最大;②最值问题近6年没选过最小和最大。
③行程问题:
近6年选第2小和第3小,没选过最小和最大。
④和差倍比、几何问题:
1234都可以选,最大值一般没有作为答案。
⑤经济利润问题:
1、3出现比较少,2、4出现率高。
3.注意此处讲的是统计,不是预测。
此外,考场上遇到行程问题,如果看起来就不简单,可以选择放弃。
重点题型的套路梳理暨命题趋势预测
题型一:
容斥原理
容斥原理:
能用公式用公式,不能用公式再用画图。
公式法:
1.两集合容斥原理公式:
A+B-AB=总数-都不。
2.三集合容斥原理:
①若题干用3个数来说明两两交叉的部分,给AB、BC、CA,则用标准型公式:
总数-三者都不=A+B+C-AB-AC-BC+ABC。
②若题干只用1个数来告诉“同时满足两个”的条件,比如“参加两项的有若干个”,用非标准型公式:
总数-三者都不=A+B+C-同时两者-满足三个×2。
③三集合标准型公式中的“ABC”和非标准型公式中的“满足三个”是一样的。
画图法(出现“只参加周六/A/C/”):
从交叉部分开始标数,由内往外标数,记得去重复
题型二:
最值问题
最值问题:
“至少……保证……”和“某个主体最……”这两个题型都有套路,易掌握。
问法:
“至少……保证……”:
1.方法:
气死(最不利)+1;
2.有m种情况,保证有n,则每种取n-1,再加1。
3.易错点:
①不够n的有几取几。
②有排列组合时要确定好情况数m。
问法:
“某个主体最……”:
1.步骤:
排序、求谁设谁定位设x,按照题目要求完成构造(推其他、加和)
2.易错点:
①当计算结果为小数时,如5.6,问最少选6,问最多选5。
②看题干有无各不相同的条件,如果没有各不相同的条件,则可以并列。
题型三:
经济利润分段计费问题比较难,找准分段点,分别计算。
考得不多。
普通经济利润问题:
根据公式解题。
基本公式:
利润=售价-进价;利润率=利润÷进价;折扣率=折后价÷折前价;总价=单价×数量。
题型四:
排列组合与概率
近几年考的都是最经典的,相邻用捆绑、不相邻用插空、站一圈为环形排列、插板法、错比排列组合更简单,近几年都是送分题排列。
概率考的都是最基本的思路
,。
1.>>>概括题<<<
概括题是所有题目的基础,这是重点!
这种题的提问方式很简单粗暴,通常让我们概括某个主题的问题、原因、影响、做法等。
这些都很简单,如果这些你还不会,再见。
不过,不过,不过……
第一,警惕那些变异的概括题,比如概括背景、现状、特点、内容、信息等。
要善于把它们还原到最核心的要素。
比如:
概括扶贫工作的背景:
去材料里找那些关于扶贫工作已经完成的做法、取得的意义效果、扶贫工作还存在的问题、带来的危害(具体哪个要素,听材料的)。
概括扶贫工作的现状:
概括要素同上(具体哪个要素,听材料的)。
概括扶贫工作的特点:
概括要素同上。
因为特点有好有坏(优点或者缺点),注意表达方式。
例如:
“扶贫任务重、难度大:
扶贫工作涉及人数多、地域广、至贫原因差异大”。
(具体哪个要素,听材料的)
概括某些材料的内容或信息:
第一步,确定给定材料主题,第二步,找和主题有关的核心要素。
(具体哪个要素,听材料的)。
第二,别怕变的不认识的“伪装者”。
概括争议:
比如,2012联考活熊取胆那道题。
遇到类似的题目,代入一下。
极致变态题。
比如,2015年联考题,“给定资料2-3”反映了在反腐倡廉的背景下,对于改变过去工作生活中某些错误的习惯性做法,一些单位和个人态度不同、表现不一。
请用精炼的语言依次将这些态度或表现归纳为若干类型。
①答好这种题目的关键是审题,这道题让我们找单位和个人对改变错误习惯的“态度和表现”;②尽量使用原词原句,这样安全,比如材料中说“人们坚决支持中央反腐倡廉”,态度就是“支持”,比如材料中有人说“没有就没有呗,我觉得无所谓啊。
”态度就是“无所谓”,抄,抄,大胆的抄。
.>>>对策题<<<
优先使用材料里的对策。
以2013联考为例:
假如你是政府相关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请你对“给定资料1-2”反映的新时代工人面临的种种问题进行归纳,并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这道题的问题一定是在材料1和2,但是,但是,但是,解决问题的对策其实可以去材料3、4、5、6、7里看看有木有和“工人有关的对策”,比如职业技术教育、比如激励机制。
材料实在没有的话,那就针对问题和原因反推。
注意,善于借鉴(借鉴!
借鉴!
借鉴!
)五大维度,请你脑补一下,“改进老年人服务工作”、“屠狗”、“新时代工人”、“小黄提建议”,是不是酱紫?
3.>>>启示题<<<
正面案例重点是抄做法,能提升就提升,不能提别纠结,快跑,下一题,快。
反面案例反推做法
4.>>>分析题<<<
这种题的提问方式一般是谈谈对某个词语、某个句子、某个现象、某个观点的看法、认识、理解、见解等。
审题,审题很重要,一定搞清楚题目让你分析的对象!
简单粗暴,把和这个词句、现象、观点、有关的核心要素都找出来,分清层次(可以不写问题、原因、对策那几个字),抄!
注意特殊要求,该表态表态(观点明确),该举例举例(论据充实)。
5.>>>应用文<<<
格式分,谁也不能丢!
!
!
内容分,这是重点,不要自己瞎编,点都在材料里!
开头背景(好的或者坏的)、主体(审题,明确重点!
)、结束语
语言分,倡议书、发言稿要求感染力、生动性的时候,记住那几个技巧,善用排比、善用语气词、善用标点,注意,过犹不及,适度哦!
6.>>>作文<<<
第一,观点要明确。
总论点:
好好思考题干里的话题,别乱拔高!
开头要尽快点题
○分论点:
①先看前面小题和作文主题的关系;②近几年材料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不一定所有材料都用,找最核心的、和题干主题有关的材料;③问题、原因、意义、危害、对策,都可以做分论点
第二,结构要完整。
○目前申论作文结构只有一种:
提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策论文重在对策、政论重在分析,无所谓哪种分数高,到底写那种,看材料怎么组织、看题干怎么提问。
比如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单看题目,“在天地里有作为”,你可以重点写天地里有哪些问题、有作为有什么意义,然后写怎么作为。
可是你再看一下前面小题和相关材料,里面提到了政府的精准扶贫、提到了乡贤、提高了大学生创业,很明显,意图在怎么作为,重在对策比较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申论 考试 易错点 梳理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