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能力提升训练通用版 八 22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Word版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6586013
- 上传时间:2023-06-20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3.03KB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能力提升训练通用版 八 22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能力提升训练通用版 八 22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能力提升训练通用版 八 22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Word版含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能力提升训练通用版八22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Word版含答案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专题能力提升练八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分值:
18分 建议用时:
30分钟
一、(2015·唐山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
反刍思维也有好处
李 旭
在精神科的门诊中,常有一些患者因为学业压力、工作压力等前来咨询。
尽管抑郁症在临床上是需要治疗的疾病,但是如果能够深究一下人们是如何“患上”抑郁症的,我们就能够找到更好的应对方式。
在心理学中,“反刍思维”被认为是一种古老的精神智慧,但也是人们患上抑郁症的根源。
“反刍思维”一词源于我们日常会观察到的一种现象,即一些动物会把吞咽下去的食物返回到嘴里慢慢咀嚼,然后再缓缓咽下,这种反复咀嚼、不断消化和吸收的现象被称为反刍。
反刍思维则是指个体经历考试失败、工作压力大等负性生活事件时或者事情发生后所产生的自发性的重复思考的倾向。
进行反刍思维的人会在自己的头脑中反复地想某一件事情,试图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不断地思考问题的来由、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权衡这些方法直接的利弊,当这种情况越来越失控,思考者就会像陷入泥潭一样,不可自拔,发展成临床上的抑郁症。
通常情况下,反刍思维会加重或延长负性情绪或抑郁症状,特别是当人们将注意力聚焦在自己的负面感受上,使自己孤立起来,不断沉溺于对所烦恼的问题的思索。
但近年来的科学研究也发现了反刍思维的另外一面:
尽管这种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发展到极端会给个体带来极大的困扰,但是在适度范围内却能够给我们的认知功能带来益处。
也许,反刍思维可以帮助患者去洞察这种思维方式在生存中的意义,并且借助这种思维方式的正面力量走出困境。
2012年发表在《老化、神经心理学和认知》杂志的一篇研究就表明,在完成指向未来的时间记忆任务时,如告知实验参与者在第4分钟的时候停下手头的任务,来做另外一件事情,反而是抑郁程度比较高的被试者成绩较好,他们在3分钟到4分钟的这段时间内检查秒表的次数更多,即他们记得在第4分钟的时候要去完成另外一个任务。
反刍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一个类似活动提醒的角色,使大脑处于高度激活的状态,因为他们在接近事前约定的时间点时会更频繁地重复记忆,检查结果。
最近,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研究者就抑郁症的反刍思维所带来的益处进行了讨论和总结。
他们指出目前研究中发现的抑郁心境下的反刍思维有四大好处:
首先,人们由于反复思考和揣摩,能够更加充分地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其次,习惯于用反刍思维方式的人在完成复杂任务时准确度更高;第三,在面对细节错综复杂的事情时,习惯反刍思维的人能够做出更好的决断;最后,在需要衡量利弊得失时,习惯反刍思维的人能做出更具收益的决断。
2011年发表在《异常心理学》的一篇研究甚至指出,对于目前仍在住院的抑郁症患者而言,他们的反刍思维也有助于他们做出更好的决断。
该研究选取了正常对照组、抑郁症住院患者和曾被诊断为抑郁症目前已康复的对照组,这3组人员来完成一个决策任务。
在这个实验任务中,参与者需要从40个应聘者中找到最能胜任某份工作的人,而每次只能看到一个应聘者。
参与者所能依据的资料是电脑提供的该应聘者与前面已经出现过的应聘者相比较的一个名次,比如参与者目前看到第11位应聘者,他和前10名应聘者相比,资质排第一位。
研究结果发现,抑郁症患者所挑选的应聘者资质优于两个对照组,而两个对照组的表现并无显著差异,说明抑郁症患者的选择更接近最优选项。
这是源于他们在做决定时更愿意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全面,而这种思维方式可进一步称之为分析性反刍思维。
(节选自《百科知识》)
1.下列关于“反刍思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反刍思维是一个心理学概念。
它是指个体的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负性生活事件而产生的自发性的重复思考的倾向。
B.反刍思维的目的是试图找到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可以说,在自己的头脑中反复地想某一件事情会提高人的认知。
C.反刍思维是人们患上抑郁症的根源。
自发性的重复思考一旦失控,就会使思考者陷入泥潭,不可自拔,形成病态。
D.反刍思维被认为是心理学中一种古老的精神智慧,研究表明,这种反刍思维有时有助于抑郁症者做出更好的决断。
【解析】选B。
原文中有“在适度范围内”这个条件。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由于学业压力、工作压力等患上抑郁症,除积极治疗外,研究人们“患上”抑郁症的成因,就会找到更好对付该疾病的方法。
B.当注意力聚焦在自己负面感受上,孤立自己,沉溺于对所烦恼的问题不断思索时,一般就会加重或延长负性情绪或抑郁症状。
C.反刍思维能帮助患者去洞察这种思维方式在生存中的意义,并且借助这种思维方式的正面力量走出困境。
D.反复地想某一件事情,思考问题的来由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这种重复思考如果程度适度,就不会发展成临床上的抑郁症。
【解析】选C。
原文是“也许”的或然判断。
【易错警示】
切不可仅简单比对
考生在做文题比对时,不可简单地比较选项的表达是否和原文原句的词语相同,而应注意,正确选项一般不会直接摘录原文,而往往是将同一个意思换一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相应的,错误选项则利用和原文相同或近的词语进行干扰,但在关键处却用倒置错位、张冠李戴等方式设置错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老化、神经心理学和认知》研究结果表明,反刍思维在完成指向未来的时间记忆任务时有类似活动提醒的功能,掌握信息的能力会增强。
B.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研究者发现抑郁心境下的反刍思维有四大好处,如果把反刍思维合理用于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也一定会有益处。
C.《异常心理学》一篇采用“三组不同人员互相对照完成一个决策任务”的研究文章表明,有过抑郁症的人的选择更接近最优选项。
D.反刍思维具有自发性的重复思维的特点,心理学家对它有浓厚兴趣。
【解析】选C。
“有过抑郁症的人”条件不当,文中为“抑郁症住院患者”。
二、(2015·宝鸡九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9分)
姓氏绝不仅仅是一种名号,它所反映的社会内容相当宏富。
从姓氏入手,能让我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察更清晰、更深入。
中国人的姓氏,最早可追溯到母系氏族时代。
当时出于族际间识别的需要,每个民族都会有一个本民族的专用名称,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
这些姓皆从“女”字旁,从一个方面表明姓最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与现今的观念不同,在先秦时期,姓、氏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
出现姓、氏上下两级结构,是因为当一个氏族由于世代久远、人口增殖而规模越来越大时,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淡,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了。
这时,民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而次一级的血缘组织也会有相互识别的符号,这就是“氏”。
姓与氏作为不同级别血缘组织的名号,在先秦时代的区分很明显。
首先,在对始祖的追溯上,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历史悠远,世系模糊,因而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地追溯,每个姓的祖先只能出自想象;而氏由于所代表的家族组织历史较晚,世系清晰,其始祖多数可以确切地知晓。
比如春秋时鲁桓公的三个儿子所建立的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庆父,叔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叔牙,季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季友,而三家共同领有的“姬”姓的始祖,却只能想象为传说中的人物黄帝。
其次,在姓氏应用规则上,先秦时代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现今的一些姓氏书为先秦男子也冠上了姓,如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其实都是不符合先秦实际的错误称谓。
周公在先秦典籍中多被提及,均无称“姬旦”者,其被称为“姬旦”,是晚至《晋书·王浑传》才有的事。
大概到了晋代,人们对先秦姓氏应用规则已不甚清楚,遂以后世制度相比附。
战国时代,随着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由氏族、家族两级形态向单级的个体家庭形态转化,姓氏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姓与氏合流。
原有的姓、氏都无区别地成为新姓氏制度中的新姓,此后无论单称“姓”、“氏”,还是合称“姓氏”,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
其次,姓氏在应用规则上不再有男女之分,无论男女,其个人称谓都以姓加名的形式出现,人们所熟知的秦王“嬴政”,刺杀嬴政的“荆轲”,为荆轲击筑送行的“高渐离”,都是如此。
再次,以前同姓即意味着同祖,但姓氏合流之后的新姓多数是由从前的氏转化而来,因而变化后的同姓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
比如春秋时期的几个国家都有孔氏,鲁国的孔氏姓子,属殷商遗族;郑国的孔氏姓姬,为周厉王之后;陈国的孔氏姓妫,据称出自虞舜。
这三支孔氏在变化之后都转为了孔姓,但三者并不必然地沾亲带故。
新姓氏制度自战国中期确立以后,一直沿用至今。
魏晋南北朝时期,姓氏曾经是认定一个人社会等级的最重要因素,但自宋代以后,姓氏却只作为一种血缘标志符号而存在。
迄于今日,姓氏作为血缘标志符号的意义也在淡化,正变为纯个人的符号。
(摘编自张淑一《古代姓氏浅谈》)
4.下列对中国人姓与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中国人的姓最早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当时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都从“女”字旁,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B.中国人的姓最初是一个氏族用来区别于其他氏族的专用名称,在一个氏族内部,其全体成员的姓是相同的。
C.先秦时期,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是高一级的结构;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是次一级的结构。
D.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大,氏族内部一些成员的血缘关系逐渐变淡,甚至相互失去了血缘关系,用以相互识别的“氏”便产生了。
【解析】选D。
“甚至相互失去了血缘关系”说法错误,原文为“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血缘联系了”。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今人错误地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应该是误认为“姬”是他们的氏。
B.春秋时期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从氏的方面追溯,他们的始祖不同;从姓的方面追溯,他们又是同一始祖。
C.先秦时期,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追溯;与此不同,氏所代表的家族组织的始祖大多可确切知晓。
D.战国时代,由于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发生变化,姓氏制度也发生巨大变化,其中首要的变化是姓与氏合流,融二为一。
【解析】选A。
“应该是误认为‘姬’是他们的氏”说法错,今人之所以将周文王等三人的称谓弄错,是因为不了解先秦的姓氏应用规则。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姓与氏在先秦时期虽然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却都是同一血缘关系的成员用以相互识别的符号。
B.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这是因为姓最初产生于母系社会时期,而氏则产生于母系社会之后。
C.战国时代,姓与氏合流,不论单称还是合称,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两者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了。
D.宋代以后姓氏的重要性应该比不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现在,姓氏作为血缘标志符号的意义也在淡化,正变为纯个人的符号。
【解析】选B。
“而氏则产生于母系社会之后”原文无据。
【加固训练】
(2015·忻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
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就会得到“仁”。
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董仲舒以天人论为形上依据,吸收百家思想,对先秦儒家仁义思想进行了改造。
他的改造突破宗法血缘限制,否定了孔孟的“亲亲”之仁、“敬长”之义,从“人我”的角度对仁义思想进行区分,把“仁”和人、“义”和我联系起来。
董仲舒把“仁”解为“天心”,仁的根据不在人自身,而在于天,仁是天的意志与人的血气相结合的产物。
仁的化身和理想形式就是天。
在道德实践的具体操作中,仁发于外,惠及广远,而义则发于内,从我做起,严格自律,这显然已与先秦以来各家学派“血亲为本”的仁义主张形成了鲜明对比。
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使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修养身心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
儒家思想精髓不在于其治国理论学说,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外壳,儒家思想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正是封建社会伦理观从国家统治阶段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生活现实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道德意识规范起来,让农民成为社会道德思想的奴隶,而这种封建伦理观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中的最广泛影响治理社会群众基础的核心,从而完成对国家社会双重治理的理想效果。
儒家的主体性思想“太过理想主义”,儒家以“内圣外王”为自己的理想人格,使人“望而生畏”乃至“望而却步”。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讲道: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所以孔子也有不敢以圣者自居的感慨。
至于“外王”,孔子虽有“从政”的欲望,不时发出“沽之哉!
沽之哉!
”的呼喊,但一生官运不太亨通,结果只能发出“乘桴浮于海”的悲叹。
儒家思想刻意追求神圣性而往往忽视对普通民众进行必要的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制教育。
儒学偏离了社会大众。
两千多年前,儒学基本上是一种“士”的文化。
尽管长期以来对社会的大众层面也产生过广泛持久的影响,但它却属于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始终谋求建立和维系同统治者的联系,坚持“学而优则仕”“到朝廷去”的走向。
一方面给儒者营造了实现“治国”、“平天下”之“外王”抱负的机会,一方面使儒学的社会批判功能的发挥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1.下列关于“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主要在于孔子对“仁”的思想的充分重视。
B.董仲舒认为“仁”即“天心”,不在于人自身,而在于天,是天的意志与人的血气相结合的产物。
C.宋明理学让儒学获得崭新面貌,使儒学理论化和系统化,也让儒学政治作用与修身养性没有分歧。
D.两千多年前,儒学属于统治阶层的精英文化,是一种“士”的文化,也曾经对社会大众产生过影响。
【解析】选B。
根据原文第一段“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A项是强加因果。
C项“系统化”是无中生有,原文第三段是“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
D项“统治阶层”与“知识分子”范围不一致。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一段介绍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提出了“仁”的思想,对于人际关系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主动追求,才可能达到理想境界。
B.第二段介绍董仲舒以天人论为依据,对先秦儒家仁义思想进行革新,革新突破宗法血缘关系的限制,对百家思想进行博采众长。
C.第三段介绍宋明理学的历史地位,第四段则深入地介绍了儒家思想的精髓,不是在于治国理论学说,就是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
D.第五、六段介绍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的不足是太过理想主义和偏离了社会大众,其中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使人望而远之。
【解析】选C。
根据原文第四段“儒家思想精髓不在于其治国理论学说,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外壳,儒家思想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二者是并列关系,否定前者,肯定后者。
而C选项表示的是选择关系。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仁”的思想主张“克己复礼”,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和刑杀,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手段。
B.董仲舒从人我的角度对仁义思想进行区分,与先秦以来各家学派“血亲为本”的仁义主张不同的是,提倡仁发于外,惠及广远,义发于内,从我做起,严格自律。
C.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的不足之一就是“太过理想主义”,儒家理想人格是“内圣外王”,让人生畏惧甚至退缩,所以孔子不敢以圣人自居。
D.儒家始终谋求建立和维系同统治者的关系,忽视社会大众,给儒者营造“外王”抱负的机会,也使儒学的社会批判功能的发挥受到了一定限制。
【解析】选D。
根据原文“一方面使儒学的社会批判功能的发挥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极大的限制”与D项“一定限制”程度不一。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能力提升训练通用版 22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Word版含答案 高考 语文 二轮 复习 能力 提升 训练 通用版 22 一般 论述 文章 阅读 Word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