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课程设计修改版.docx
- 文档编号:26582678
- 上传时间:2023-06-20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41.74KB
语文教学与课程设计修改版.docx
《语文教学与课程设计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与课程设计修改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教学与课程设计修改版
第一篇:
语文教学与课程设计
《语文教学与课程设计》内容提纲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范式转型
三、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设计
1、识字写字教学设计
2、阅读教学设计
3、写作教学设计
4、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5、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
四、普通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
1、阅读与鉴赏必修课程与教学设计
2、表达与交流必修课程与教学设计
3、语文选修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
4、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五、语文教学评价设计
1、认知领域的教学评价设计
2、情感领域的教学评价设计
3、技能领域的教学评价设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关于语文教学设计
二、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何谓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设想、策划、方案、教学计划的轮廓、教学思路的主线、教学结构的框架等教学设计与教案;
语文教学设计:
以激励学生自主探求语文知识、积极参与言语实践、主动涵养思维品质为目的,根据文体特点或课题性质,确定教学计划,创设学习情境,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评价学习成果的最优策划。
语文教学设计的特点:
一、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目的
二、彰显语文教育的特点:
言语实践、思维磨砺、知识积累、审美体验、情感陶冶、技能训练
三、过程功能与效果意识相结合
四、在动态中生成语文能力与智慧
语文教学设计的原则
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了教师课程理念的巨大变化。
具体表现在:
1对知识本质的认识的变化:
由客观存在向自主探究的变化;由永恒真理向无穷发展的变化;由知识力量向潜能力量的变化;由工具理性向审美理性的变化。
2对学习本质的认识的变化:
由重视基础知识向重视创造能力的变化;由接受知识积累向选择发现知识的变化;由崇尚尊重权威向质疑批判权威的变化;由重复演练习题向直面社会生活的变化;由获取书本知识向展示人的本体的变化。
3对教学的本质的认识的变化:
4由单向传输向交互对话的变化;由课本唯一向资源开放的变化;由答案式设计向生成性设计的变化;由表现教师自我向展示学生个性的变化;由重视学习结果向重视学习过程的变化;由关注知识体系向关注学生心灵的变化。
据此,语文教学设计应坚持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能动精神的原则;
历练思维品质,引领听说读写言语能力全面发展的原则;提升审美品质,涵养鉴赏能力,诗化学生情感,塑造美丽人生的原则;
联系学生生活,开放课程资源,提高搜集信息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原则;
落实学习目标,及时实施反馈矫正,保证高效率完成学习任务的原则;
发挥语文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强化学习兴趣,涵养创造意识的原则。
语文教学设计的步骤
1、选择目标,制定计划三维目标;教学计划:
教学任务、教学时间、学习材料、组织形式、活动步骤、方法手段、评价监控等
2、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3、明确步骤,组织学习明确学习任务:
教师陈述、板书告知、课件闪现、发放任务单等,说明学习材料的使用方法及参与学习的具体要求
4、展示成果,评价反思
a过程性学习成果的展示:
小组意见、个人质疑、个人体验、课堂作业、课堂制作、课堂表演、读书笔记、活动记录、活动图片、资料汇编、参与程度、学习态度等
b终结性学习成果展示:
试卷、作业集、综合性学习方案、研究性学习的文字总结和电子音像资料等评价的重点:
强化动机、改变方式、促进智慧发展、历练实践能力
加强反思环节的设计,注重收集反思资料案例评析:
《死海不死》两种设计之比较牛刀小试:
《小小的船》设计尝试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头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附:
课后生字及练习
会认的字:
船
弯
在
里
坐
看
见
闪
星蓝
会写的字:
小
头
尖
只
“小小的船”指的是什么?
你看月亮还像什么?
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建构主义与语文教育
提出者:
瑞士皮亚杰,后经科尔伯格、斯滕伯格、维果茨基、奥苏贝尔、布鲁姆、布鲁纳等人的丰富与发展,逐渐形成一个流派。
皮亚杰认为:
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两种形式,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同化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
顺应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
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1、关注学习者的先前经验。
2、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
3、教师的作用。
建构主义视域内的语文教育:
1、从知识的灌输到知识的建构。
理性主义知识观的影响
2、关注语文的模糊性。
3、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4、转变语文学习观念。
5、改变语文教学方法。
钱学森《关于形象思维研究的通信》:
语言学的重点
都是讲有关抽象思维的语言的,要研究形象思维,不能走这条路。
老实讲,你们这些中文科教师,如果用语句结构、语法分析这套教学法,我看教不出有艺术思维的好学生!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育
1、理论的提出: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在其著作《智能的结构》中提出。
1993年又在《多元智能》中对这一理论进行充实和完善。
2、基本内容: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包括以下九方面智能:
1、、言语智力。
包括:
头脑风暴、演讲、辩论、文字条幅等。
2、逻辑数学智力。
如:
概念的判断与推理;事件的逻辑顺序;问题的解决步骤等。
3、空间智力。
如:
绘画、雕塑等。
4、音乐智力。
如:
歌词、乐理、作曲、演奏等。
5、身体运动智力。
如:
运动、跳舞、角色表演、游戏等。
6、人际关系智力。
如:
小组学习、合作活动、集体行动等。
7、内省智力。
反思日记、价值判断、能力分析等。
8、自然智力。
环境意识、生态保护能力等。
9、存在智力。
规划人生的能力、习得工作技能的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等。
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的语文教育
1、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2、促进学生智能全面协调发展。
3、创造语文学习环境。
三、素质教育的理念
核心观点: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特征:
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长效性
四、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三维目标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五、“大语文教育”理念提出者:
河北·张孝纯
观点:
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提高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听读说写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网络式的而不是单线式的,能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即“一体两翼”:
以课堂教学为体;开辟第二语文学习渠道、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第二篇: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复习大纲
第一章
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一)教学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活动,教学论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
1、教学即学习
2、教学即教授
3、教学即教学生学
4、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当代教育学认为: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包括:
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二是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语文课程现象表现分为:
一是物质性的,二是活动性的,三是关系性的。
第二章
“三百千”启蒙课本: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作用是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1、《千字文》南朝(粱)周兴嗣所著。
2、《百家姓》北宋人所编。
3、《三字经》宋代王应麟所编。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四书”:
《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
(1)、于漪老师的最突出特色就是教书育人的思想。
(2)、钱梦龙老师的主要贡献就是创立了“三主”理论: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
”
(3)宁鸿彬老师的主要贡献:
重点探索了语文教学中怎样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培养跨世界的人才服务。
(4)、魏书生老师的主要贡献:
探索了语文教学中的民主化和科学化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三个维度: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个领域”:
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第三章
语文课程名称的歧义。
“语文”术语是在“国语”和“国文”并存时期(1920—1948)由朱自清、叶圣陶及其他教育家、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的文章中开始使用的。
历史一贯的用法指语言文字。
也有人把它作为“国语”和“国文”的合称。
1949年根据叶圣陶先生的建议,把“语文”作为中小学课程的统一名称。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拟定的《小学语文课暂行标准》(草案)中解释是:
“所谓语文,应是在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
”但以后仍有不同理解。
(1)、根据构词法,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字。
(2)、根据语文教材的基础内容,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学或语言文章。
(3)、根据语文教材演变的历史,把语文解释为语体文。
(4)、根据语文内容的丰富性,把语文解释为语言化。
(5)、根据语言语学派的理论,认为语文是言语。
(6)、“语文”改为“华语”。
语文课程的性质:
2003年公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贡献:
1、第一次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2、第一次提出了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就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概念,从语文素养的高度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基础地位。
语文素养就是根据学生的特点,经过学习和训练发展起来的语文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探
究能力与创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
1、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我
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
其次,它要求21世纪的中国课程顺应时代潮流,追求新
的课程理念包括:
追求教育民主,让所有适龄儿童平等享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追求多元主
义价值观,达到国际性与名族性的内在统一;回归生活世界,培养在生活世界中会生存的人;
关爱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追求个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
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体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化,吸
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
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
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
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
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
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见。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
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
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前五项从语文素养的宏观方面着眼,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两个
维度。
后五项从具体的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着眼,侧重“知识与能力”维度。
第五章
语文教育设计是以教育哲学、普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等作为理论基础,
分析语文教学的实际问题和客观需要,制定语文教学规划。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其余内容要了解,别是板书设计(149)。
第六章
识字与写字教学方法:
发音准确、声调准确,认准拼音。
1.示范观察、模仿法2.引导法3.
口诀法4.比较法5.演示法6.夸张法7.分解法。
第七章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
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普通高中语文
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
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
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
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
就教学模式论来说常规模式是:
感知—理解—巩固—运用。
按照学生阅读知识和阅读能力发展规律,研究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
导读—研读—运用。
阅读教学的全部过程都必须是以读为本,以学生的读为本。
我们主张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
引导—研读—运用。
这三个环节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但各自所起的作用不同。
研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感知、分析、综合。
阅读教学练习的内容主要有朗读、默读、视读、吟诵、背诵、默写、填空、答题、智力竞
赛、填表、制图、写短文等。
练习法的一般程序为:
1、教师设计练习题,向学生说明练习的内容和方法;
2、指导学生
开展练习活动;
3、通过答问等方式了解和收集反馈信息;
4、调节和校正练习活动,保证教
学计划的实施;
5、检测评定练习成绩,强化联系效果。
决定成败的关键,是教师设计的练习题。
练习题的设计要做到:
1、体现教学目的,
2、体
现知识和能力的体系,
3、本于教材而又有综合性和灵活性,
4、具有创造性和迁移性。
第八章
写作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的
语文素质和个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写作教学的内容就是教师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的各种写作训练。
修改文章能力的训练:
1、中心思想是否鲜明突出。
2、文章体裁是否恰当得体。
3、条理是
否清楚,结构是否完整,详略是否得当。
4、语言是否准确,简洁,通顺,优美。
5、感情是
否真挚,立意是否深刻、新颖。
6、命题作文的内容和题目是否相符,是否切题。
7、字词、
标点、行款、格式等是否得当。
作文批改的要求:
1、有针对性,讲求实效。
2、多批少改。
3内容兼顾形式。
写好作文批语:
1、运用激励性语言进行表扬。
2、运用幽默的语言进行批评。
3、选择恰
当的句式写评语。
作文批改的方式:
1、教师批改。
2、学生批改。
3、师生共同批改。
第九章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总目标”中提出:
“具有日常口
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
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
“
1、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
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
2、注意口语的特点,
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
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
交际的效果。
3、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
个性有风度。
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内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第1条提出:
”
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听说知
识和能力的培养,强调口语交际活动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求有:
1、口语交际的
态度。
(1)、耐心专注地倾听。
耐心:
指听话人应尊重说话人发表意见的权利,耐心倾听,
不随意插话和打断对方的话,即使不同意对方的意见,也要有礼貌地等对方把话说完。
专注:
指听话人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
(2)、自信负责的表达。
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怯与讲话的心理障碍,增强学生说话的勇
气和自信心。
培养学生一种健康的表达欲,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敢说,自信、大方的表达。
2.语音辨识力。
倾听能力是由听觉器官获取声波所负载的语言信息符号,通过大脑的思维
加工而获得意义的感知、理解过程,同时也是提高思想、陶冶情操和形成技能技巧的综合实
践过程。
3.话语记忆力
4.话语理解力
5.话语评判力
6.口语表达力
(1)、内部组码能力。
(2)、语言编码能力。
(3)、定向发展能力。
7.口语应对能力
三、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方法
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特点:
(1)、情境性
(2)、互动性(3)、综合性
口语交际教学须根据这些特点来设计:
(1)、听讲
(2)、诵读(3)、复述(4)、答问
(5)、讲述故事和见闻(6)、专题演讲(7)、即席发言
而发,短小精悍。
>(8)\、讨论或辩论(9)\创设生活场景。
四:
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了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1、综
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
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2、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
策划、组织、协调和实践的能力。
3、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
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4、提倡跨领域
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一)、整体性
(二)、自主性
(三)、开放性
实施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方式
(一)、与综合性学习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性学习。
(二)、利用教材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
(三)、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教学资源。
(1)、从当地文化中选取资源;
(2)、从时事材料中选取资源;(3)、从现实生活中获取资源。
(四)、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五)、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别差异。
综合性学习与教师差异
(一)、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
(二)、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三)、放手让学生自己决问题,除了必要的指导外教师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要相信学生
的能力,相信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四)、加强计划性。
(五)、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第三篇: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西城小学
李行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由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本、专科的主干课程之一,本教材是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l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研究成果之一。
本书在继承中国百年语文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努力体现当代国际教育界课程科学和教学科学研究成果,揭示语文教育的规律。
本书根据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现状和需要,侧重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对语文教学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学习,进行了具体阐述和示例。
根据本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本教材提供了较多的教学案例,从理论和实践上努力凸现课程与教学理论在语文教育实践中的作用,能给语文教师提供直接的、具体的帮助。
在读书过程中我对第十章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性发展所讲内容印象深刻。
下面就这一话题结合书中所讲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实施素质教育,立足于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对于现在和未来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们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不断尝试,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感悟到:
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创设愉悦融合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创设自由开放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选择。
2.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变革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育思想。
3.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将会有利于建立民主化思想,即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
4.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实施主体性教学有利于变革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充分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广泛采用探究式、活动式、体验式等多种学习方式,多方面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
二、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对学生的主体性培养的探索中,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让他们具有主体性的关键
学生是学习、自我发展的主体,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
而体现主体性中最根本的地方之一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也正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
亚里士多德说过: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这是因为疑问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发展。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这也就是说不会提问意味着不会创造。
更有古人云:
“学贵有疑”“学则生疑”可见,疑是思之源,而思则是智之本。
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探索和研究:
1.启发鼓励,让学生勇于探究,敢于提问。
那么作为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必须注意:
态度亲切、温和,语言真诚、宽容。
无论学生所问的问题多么肤浅,多么异想天开,都不能嘲笑,一定要杜绝从语言和行动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目的。
2.积极引导,教学生善于探究,提出问题当学生产生疑问时,往往还会遇到表述方面的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
我认为:
其一,教师可以做好言传身教,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先去“问问题”。
其二,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搭设“爬高”的梯子。
比如,当学生学习《果敢的判断》一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针对课文中的矛盾的地方“果敢”与“考虑再三”提出问题。
学生经过思考提出:
在什么情况下“考虑再三”?
都考虑了一些什么?
怎么从考虑再三中看出小泽征尔的“果敢”?
3.适时点拨,激励学生乐于探究,解答问题可想而知,主动权在学生手上,学生有很大的选择余地,独立钻研的兴趣必将增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教学 课程设计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