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信号通路大全.docx
- 文档编号:26581071
- 上传时间:2023-06-20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3.99KB
细胞信号通路大全.docx
《细胞信号通路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信号通路大全.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细胞信号通路大全
1PPAR信号通路: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是与维甲酸、类固醇和甲状腺激素受体相关的配体激活转录因子超家族核激素受体成员。
它们作为脂肪传感器调节脂肪代酶的转录。
PPARs由PPARα、PPARβ和PPARγ3种亚型组成。
PPARα主要在脂肪酸代水平高的组织,如:
肝、棕色脂肪、心、肾和骨骼肌表达。
他通过调控靶基因的表达而调节机体许多生理功能包括能量代、生长发育等。
另外,他还通过调节脂质代的生物感受器而调节细胞生长、分化与凋亡。
PPARa同时也是一种磷酸化蛋白,他受多种磷酸化酶的调节包括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ERK-和p38.MAPK),蛋白激酶A和C(PKA,PKC),AMPK和糖原合成酶一3(GSK3)等调控。
调控PPARa生长信号的酶报道有MAPK、PKA和GSK3。
PPARβ广泛表达于各种组织,而PPARγ主要局限表达在血和棕色脂肪,其他组织如骨骼肌和心肌有少量表达。
PPAR-γ在诸如炎症、动脉粥样硬化、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调节,以及肿瘤和肥胖等方面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其众多生物学效应那么是通过启动或参与的复杂信号通路予以实现。
鉴于目前人们对PPAR—γ信号通路尚不甚清,PPARs通常是通过与9-cis维甲酸受体(RXR)结合实现其转录活性的。
2MAPK信号通路:
mapk简介:
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MAPK〕是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的一类丝氨酸/氨酸蛋白激酶。
作用主要是将细胞外刺激信号转导至细胞及其核,并引起细胞的生物化学反响〔增殖、分化、凋亡、应激等〕。
MAPKs家族的亚族:
ERKs〔extracellularsignalregulatedkinase):
包括ERK1、ERK2。
生长因子、细胞因子或激素激活此通路,介导细胞增殖、分化。
JNKs(c-JunN-terminalkinase)包括JNK1、JNK2、JNK3。
此亚族成员能使Jun转录因子N末端的两个氨基酸磷酸化而失活,因此称为JunN末端激酶(JNKs)。
物理、化学的因素引起的细胞外环境变化以及致炎细胞因子调节此通路。
P38MAPKs:
丝氨酸/络氨酸激酶,包括p38α、p38β、p38γ、p38δ。
p38MAPK参与多种细胞信息传递过程,能对多种细胞外刺激发生反响,可磷酸化其它细胞质蛋白,并能从胞浆移位至细胞核而调节转录因子的活性来改变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介导细胞生长、发育、分化及死亡的全过程。
ERK5:
是一种非典型的MAPK通路,也叫大MAPK通路,只有一个成员。
它可被各种刺激因素激活。
不仅可以通过磷酸化作用使底物活化,并且通过C端的物理性结合作用激活底物。
3ERBB信号途径:
ErbB蛋白属于跨膜酪氨酸激酶的EGF受体家族成员。
ErbB的命名来源于在禽红白血病B(v-Erb-B)发现的EGF受体的突变体,因而EGF受体亦称为“ErbB1〞。
人源ErbB2称为HER2,特指人的EGF受体。
ErbB家族的另外两个成员是ErbB3和ErbB4,它们是通过同源克隆技术被发现的。
ErbB2、ErbB3和ErbB4分别编码相对分子质量为185×103、160×103和180×103的蛋白酪氨酸激酶。
ErbB受体的结构包括胞外结合区结构域(含有两个保守的半胱氨酸富集区)、一个跨膜结构域、一个酪氨酸激酶结构域以及C-末端结构域。
ErbB2的酪氨酸激酶区与EGF受体相比有高达80%的同源性,在总体上同源性到达50%。
而且,EGF受体、ErbB2和ErbB4在结构上更为相似,与ErbB3那么有较大差异。
ErbB蛋白之间需形成同源或异源二聚体后才能与NRG结合。
ErbB2(HER2/neu)缺乏能够使其激活配体,NRG1介导ErbB2受体的活化需ErbB3或ErbB4的参与,形成异源性二聚体,所以ErbB2又称为共受体。
ErbB3虽然能与NRG结合,但是其本身只有很低的激酶活性。
在ErbB2的协同作用下,这一活性可提高100倍。
所以ErbB3必须依赖异源二聚体的形成通过反式酪氨酸磷酸化激活。
而ERBB4既可以与ERBB2、ERBB3形成异源二聚体,也可以自身形成ERBB4/ERBB4同源二聚体。
二聚体的形成并不是一个随机的过程,如含有ErbB2的二聚体倾向于形成ErbB2/ErbB3或ErbB2/ErbB4异源二聚体,它们与NRGs的亲和力超过了其他类型的二聚体。
与NRG结合后ErbB形成同源或者异源二聚体,二聚体细胞的酪氨酸残基发生自身磷酸化,触发了一个复杂的连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磷酸化位点可以与一些接头蛋白结合,如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Shc、Sos、磷脂酶Cγ、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的p85亚基和Src,从而引起了下游信号级联反响,如PI3K/Akt、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s,MAPK)/Ras/Erk1/2、磷脂酶Cγ和成簇黏附激酶,进而直接改变细胞质中的反响进程和基因表达。
其中MAPK和PI3K信号通路最为重要,并且两条通路有着相似的作用。
4泛素—蛋白酶体途径(upp):
蛋白质的降解是一个精细控制的过程,首先有待降解的蛋白质被一种多肽〔称之为泛素〕所标记,接着这些蛋白质进入细胞的蛋白酶复合体中,蛋白酶复合体是一个上下有盖的圆桶状酵素,它们如同细胞的垃圾桶,专门负责蛋白质的分解及再循环利用,泛素在这一过程中释出讯号,让蛋白酶复合体分辨出有待降解的蛋白质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upp)由泛素(ubiquitin,ub)以及一系列相关的酶组成。
除泛素以外还包括4种酶家族:
泛素活化酶(ubiquitin-activatingenzyme,E1)、泛素偶连酶(ubiquitin-conjugatingenzymes,E2s)也称泛素载体蛋白(ubiquitin-carrierprotein)、泛素-蛋白连接酶(ubiquitin-ligatingenzymes,E3s)和蛋白酶体(proteasome)。
蛋白的泛素化和去泛素化都需要多种酶介导,upp既有高度底物多样性又具有针对不同调控机制的多样性。
由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过程,分为2个阶段。
第一阶段:
多个泛素分子与靶蛋白共价结合。
首先,泛素经泛素活化酶E1活化,泛素上76位的Gly与泛素活化酶上特殊的Cys残基形成一个高能硫酯键,并伴有ATP水解;然后,通过转酯作用,泛素从泛素活化酶转移到泛素结合酶E2的Cys上,形成泛素结合酶-泛素;最后,在泛素连接酶E3参与下,泛素又从泛素结合酶转移到受体蛋白(靶蛋白)的Lys残基上,形成泛素-靶蛋白,使靶蛋白发生泛素化。
多个遍泛素分子重复地附加到靶蛋白上,那么形成分枝的多Ub链。
泛素共有7个Lys残基,在多聚泛素链结构中,其中一个泛素的C-末端Gly与相邻的泛素之间通过Lys48、Lys63或Lys29连接。
第二阶段:
靶蛋白在26s蛋白酶体的作用下,由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过程。
经泛素活化的底物蛋白被展平后,通过两个狭孔,进入26s蛋白酶体的催化中心,蛋白降解在20s蛋白酶体部发生。
进入26s蛋白酶体的底物蛋白质被屡次切割,最后形成3~22个氨基酸残基的小肽。
5溶酶体:
溶酶体是由一个单位膜围成的球状体。
主要化学成分为脂类和蛋白质。
溶酶体富含水解酶,由于这些酶的最适pH值为酸性,因而称为酸性水解酶。
其中酸性磷酸酶为溶酶体的标志酶。
由于溶酶体外面有膜包着,使其中的消化酶被封闭起来,不致损害细胞的其他局部。
否那么膜一旦破裂,将导致细胞自溶而死亡。
溶酶体可分成两种类型:
一是初级溶酶体,它是由高尔基囊的边缘膨大而出来的泡状结构,因此它本质上是分泌泡的一种,其中含有种种水解酶。
这些酶是在租面质网的核糖体上合成并转运到高尔基囊的。
初级溶酶体的各种酶还没有开场消化作用,处于潜伏状态。
二是次级溶酶体,它是吞噬泡和初级溶酶体融合的产物,是正在进展或已经进展消化作用的液泡。
有时亦称消化泡。
在次级溶酶体中把吞噬泡中的物质消化后剩余物质排出细胞外。
吞噬泡有两种,异体吞噬泡和自体吞噬泡,前者吞噬的是外源物质,后者吞噬的是细胞本身的成分。
溶酶体第一方面的功能是参与细胞的正常消化作用。
大分子物质经吞作用进入细胞后,通过溶酶体消化,分解为小分子物质扩散到细胞质中,对细胞起营养作用。
第二个方面的作用是自体吞噬作用。
溶酶体可以消化细胞衰老的细胞器,其降解的产物重新被细胞利用。
第三个作用是自溶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溶酶体膜破裂,其的水解酶释放到细胞质中,从而使整个细胞被酶水解、消化,甚至死亡,发生细胞自溶。
细胞自溶在个体正常发生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如无尾两栖类尾巴的消失等
溶酶体的生物发生:
溶酶体的形成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涉及的细胞器有质网、高尔基体和体等。
比拟清楚的是甘露糖-6-磷酸途径〔mannose6-phosphatesortingpathway〕:
溶酶体的酶类在质网上起始合成,跨膜进入质网的腔,在顺面高尔基体带上甘露糖6-磷酸标记后在高尔基体反面网络形成溶酶体分泌小泡,最后还要通过脱磷酸才成为成熟的溶酶体.大多数溶酶体的酶在寡糖链上含有甘露糖,在顺面高尔基网络转变成甘露糖-6-磷酸。
新形成的溶酶体的酶通过高尔基复合体,在高尔基体反面网络与膜受体结合后被包进溶酶体分泌小泡,通过出芽形成自由的分泌泡。
通过H+-质子泵调节溶酶体分泌小泡中的pH,使溶酶体的酶同受体脱离,受体再循环,溶酶体酶脱磷酸后成为成熟的初级溶酶体。
6吞噬体:
吞噬体是一类病毒,原指细菌病毒,近年来发现真菌、藻类都有吞噬体。
吞噬体体积微小,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是一种非细胞结构的生命,只有进入宿主细胞才具有生命特征,并具有寄主专一性。
吞噬体结构简单,包括蛋白质外壳和包裹在蛋白质的遗传物质——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
在遗传上研究得比拟清楚的是大肠杆菌的T系吞噬体,其外形一般呈蝌蚪状,只相当于他的寄主大肠杆菌体积的1/1000,每个吞噬体大约是由等量的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吞噬体展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体外筛选技术。
把一个小肽或蛋白质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融合到吞噬体外壳蛋白上,从而使融合蛋白展示在吞噬体颗粒的外部,而编码融合蛋白的DNA那么位于病毒颗粒部。
展示在吞噬体外部的蛋白与编码蛋白的DNA之间的这种联系,使得我们可以通过体外筛选的方法来对大量的蛋白变异体进展筛选,并且每个蛋白都能与其相对应的DNA序列联系起来。
科学家常把一组编码多肽的随机DNA序列插入吞噬体展示载体,然后就可以形成吞噬体展示文库。
在文库中,每个吞噬体只展示一种序列的外源肽链,一个吞噬体展示文库可以展示非常多的外源肽链。
细胞藉吞作用摄入固体物质的过程称吞噬作用〔phagocytosis〕,被吞噬到细胞质的膜包小体称吞噬体〔phagosome〕
7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由于外环境变化或死亡信号触发以及在基因调控下所引起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这一过程对消除机体老化和具有潜在性异常生长的细胞,以及保持机体处于稳态(homeostasis)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这种死亡是由基因调控引发的,因此也被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celldeath,PCD)。
目前大多数人认为,肿瘤是一种细胞凋亡过少而增殖过多的疾,病假设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肿瘤细胞就有可能停止生长[1]。
细胞凋亡时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会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和物理上的变化。
在细胞凋亡早期,细胞膨胀变圆,与邻近细胞的联系断绝并且脱离后皱缩。
在细胞质中,质网肿胀积液形成液泡。
在细胞核,染色质逐渐凝集成新月状,附在核膜周边,嗜碱性增强。
最终细胞核裂解为由核膜包裹的碎片。
在细胞膜上,细胞结点不再相连,细胞膜变得更活泼进而发生陷。
这些变化都将导致细胞裂解为由细胞膜包裹细胞容物的凋亡小体。
在生理条件下,细胞膜上发生特定的调节作用,这可以使吞噬细胞识别并吞噬凋亡小体。
在细胞发生凋亡的过程中不会伴有细胞容物渗漏和炎症反响。
此外,与细胞凋亡相比,细胞坏死将导致细胞器的崩解、细胞膜破损,大量细胞容物渗漏。
但在体外培养的细胞中,坏死的细胞能导致大量细胞凋亡,这为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发挥吞噬功能创造了条件,这一机制被认为是对缺乏专业吞噬细胞的一种有力补充。
在体,正在死亡的细胞(dyingcell)是很难被观察到的,这是由于凋亡细胞被其邻近的细胞在无任何明显征兆的情况下吞噬和消化。
为了保持细胞环境的稳定,细胞群落依靠凋亡机制在增殖与消减之间保持着严格的平衡[2]。
细胞凋亡的三条主要通路分别是死亡受体介导的凋亡途径或外在途径〔dea-threceptor-mediatedpathway或extrinsicpathway)和线粒体凋亡途径或在途径(mitochondrialpathway或intrinsicpathway)以及质网途径(endoplasmicretucul-umpathway)
凋亡的基因调控:
3.1Bcl-2基因家族
Bcl-2(B-celllymphoma/leukemia-2)即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是研究最早的与凋亡有关的基因,是一种凋亡抑制基因,它可使DNA受损的细胞能长期生存,又称长寿基因,是维持癌细胞无限制生长的主要基因。
Bcl-2家族包括Bcl-2、Bax、Bcl-X、Bcl-w、Bak、Bad、A1、NR-13和Mcl-1,其中Bax、Bak、Bcl-Xs是促凋亡因子,其余为抗凋亡因子。
Bcl-2对细胞周期无明显影响,而对细胞死亡的干扰有选择性,阻止了细胞死亡的最后途径,包括核苷酸切酶对DNA的降解。
Bax是Bcl-2的一种同源蛋白,最近发现Bax既可以形成同聚体,又可与Bcl-2形成异二聚体(Bcl-2/Bcl-2、Bcl-2/bax、bax/bax),通过它们之间的不同比例来调节细胞凋亡[19]。
例如,有研究发现去甲斑蝥素〔NCTD〕作用于Ca9-22和SAS细胞凋亡过程时,分别与Bcl-2、Bcl-xl表达下调有关[20]。
3.2p53基因
p53基因定位于17p13.1上,是人类多种恶性肿瘤中突变频率最高的抑癌基因并与细胞凋亡有密切的关系。
正常的P53基因,即野生型P53基因(wtP53)与突变型P53基因均参与细胞凋亡的调节,但二者的作用不同,wtP53对凋亡具有促进作用,而突变型P53那么对凋亡有抑制作用[21]。
故P53基因的功能状态是影响细胞凋亡的主要因素,野生型P53是某些细胞DNA损伤无法修复时导致细胞凋亡发生的重要调控基因,而突变型P53不仅失去正常的肿瘤抑制基因的作用,而且局部出现癌基因的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使突变细胞逃避凋亡途径而发生肿瘤。
此外,Diane等[22]发现,p53通过一种依赖损伤调控的自噬调节剂(damage-regulatedautophagymodulator,DRAM)诱导细胞自我吞噬,并且当只有DRAM发生过表达时会导致最小限度的细胞凋亡,即DRAM是p53介导的细胞凋亡的关键因子。
3.3c-myc基因
C-myc基因是细胞凋亡调控中又一个重要的相关基因,其表达产物既可推进细胞周期,促使细胞转化,抑制细胞分化,又可介导细胞凋亡的发生。
C-myc诱导的细胞凋亡发生在细胞周期的不同时期,并与细胞的种类、细胞的生长条件以及引起c-myc不当表达的原因等有关,并不为所有类型的细胞凋亡所必需。
C-myc原癌基因编码一种DNA结合蛋白,是转录因子,具有双重效应,常与其他细胞凋亡调控蛋白一起对细胞的凋亡起调控作用。
通常,c-myc基因表达与其他促癌条件共存时,起促细胞增殖的作用;与其他抑癌条件共存时,就反过来导致细胞走向死亡。
蔡辉等[23]观察了c-myc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胃癌MKN-45细胞株的生物学影响。
结果显示c-myc基因反义寡核苷酸能明显抑制胃MKN-45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下调c-myc蛋白水平。
3.4P16和Rb基因
P16和Rb也是机体重要的抑癌基因,P16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一种肿瘤抑制因子;P16与细胞周期素D竞争结合CDK4,从而特异性抑制CDK4的活性,导致抑癌基因RB的产物对转录因子的抑制作用,阻止细胞从G0期进入G1期,使细胞生长停滞。
Rb基因编码的蛋白质Rb蛋白磷酸化修饰对细胞生长、分化起着重要调节作用。
GF作用于HepA细胞后,细胞抑癌基因Rb和p16表达显著增强,说明GF对抑癌基因和有激活作用[24]。
8Wnt信号通路:
Wnt信号通路是一个复杂的蛋白质作用网络,其功能最常见于胚胎发育和癌症,但也参与成年动物的正常生理过程.Wnt信号通路包括许多可调控Wnt信号分子合成的蛋白质,它们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相互作用,而靶细胞的生理反响那么来源与细胞和胞外Wnt配体的相互作用。
尽管发应的发生及强度因Wnt配体,细胞种类及机体自身而异,信号通路中某些成分,从线虫到人类都具有很高的同源性。
蛋白质的同源性提示多种各异的Wnt配体来源于各种生物的共同祖先。
经典Wnt通路描述当Wnt蛋白于细胞外表Frizzled受体家族结合后的一系列反响,包括Dishevelled受体家族蛋白质的激活及最终细胞核β-catenin水平的变化。
Dishevelled(DSH)是细胞膜相关Wnt受体复合物的关键成分,它与Wnt结合后被激活,并抑制下游蛋白质复合物,包括axin、GSK-3、与APC蛋白。
axin/GSK-3/APC复合体可促进细胞信号分子β-catenin的降解。
当“β-catenin降解复合物〞被抑制后,胞浆的β-catenin得以稳定存在,局部β-catenin进入细胞核与TCF/LEF转录因子家族作用并促进特定基因的表达。
9HEDGEHOG信号通路:
Hedgehog基因是一种分节极性基因,因突变的果蝇胚胎呈多毛团状,酷似受惊刺猬而得名。
哺乳动物中存在三个Hedgehog的同源基因:
SonicHedgehog(SHH)、IndianHedgehog(IHH)和DesertHedgehog(DHH),分别编码Shh、Ihh和Dhh蛋白。
Hh蛋白家族成员均由两个结构域组成:
氨基端结构域(Hh-N)及羧基端结构域(Hh-C),其中Hh-N有Hh蛋白的信号活性,而Hh-C那么具有自身蛋白水解酶活性及胆固醇转移酶功能。
Hh前体蛋白在质网过自身催化分裂成Hh-N及Hh-C两局部,其中Hh-C共价结合胆固醇分子、并将其转移到Hh-N的羧基端,随后在酰基转移酶的作用下Hh-N氨基端的半胱氨酸发生棕榈酰化。
Hh蛋白只有通过这些翻译后的修饰过程才能获得完全功能。
Hh信号传递受靶细胞膜上两种受体Patched(Ptc)和Smoothened(Smo)的控制。
受体Ptc由肿瘤抑制基因Patched编码,是由12个跨膜区的单一肽链构成,能与配体直接结合,对Hh信号起负调控作用。
受体Smo由原癌基因Smothened编码,与G蛋白偶联受体同源,由7个跨膜区的单一肽链构成,N端位于细胞外,C端位于细胞,跨膜区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C末端的丝氨酸与氨酸残基为磷酸化部位,蛋白激酶催化时结合磷酸基团。
该蛋白家族成员只有当维持全长时才有转录启动子的功能,启动下游靶基因的转录;当羧基端被蛋白酶体水解后,就形成转录抑制子,抑制下游靶基因的转录。
Smo是Hh信号传递所必须的受体。
在无Hh、Ptc的情况下,激活Smo可导致Hh靶基因的活化;基因Smo突变时,可出现与Hh基因突变一样的表征。
目前发现的参与Hh信号转导的核因子包括转录因子Ci/Gli、丝氨酸/氨酸蛋白激酶Fused(Fu)、Fu抑制剂(SuFu)、类运动蛋白Costal-2(Cos2)、蛋白激酶A(PKA)等。
其中Ci/Gli、Fu起正调控作用,Cos2、PKA起负调控作用。
Gli蛋白家族成员是较大的多功能的转录因子,属于C2H2型锌指结构蛋白。
在正常情况下,Ptc抑制Smo蛋白活性,从而抑制下游通路,这时下游的Gli蛋白在蛋白酶体(Proteasome)被截断,并以羧基端被截断的形式进入细胞核,抑制下游靶基因的转录。
当Ptc和Hh结合以后,解除对Smo的抑制作用,促使Gli蛋白与PKA及一些未知因子与微管形成大分子复合物,使得全长Gli蛋白进入核激活下游靶基因转录。
Hh-Gli通路可以诱导Ptc的转录,形成负反响的调控环。
当Ptc发生突变或缺失时、或是Smo突变导致对Ptc的抑制作用不敏感致使基因活化,致使Hh信号通路失控,使Gli持续激活、启动靶基因转录。
在正常时,Ptch蛋白抑制跨膜蛋白Smo的活性。
Hh结合Ptch后释放Smo来阻断Ptch蛋白的功能,并通过潜伏的Gli家属转译因子激活转译靶分子。
Gli蛋白可以通过与Su(fu)蛋白的抑制物的结合来调节。
[
10VEGF的信号通路:
血管皮生长因子〔英文: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简称:
VEGF〕,早期亦称作血管通透因子〔英文:
vascularpermeabilityfactor,简称:
VPF),是对血管皮细胞具有特异性的肝素结合生长因子〔heparin-bindinggrowthfactor〕,可在体诱导血管新生〔induceangiogenesisinvivo〕。
人的VEGF蛋白是于1989年由美国的两间生物科技公司分别成功纯化与鉴定,并克隆与测定了其基因序列,证明VPF与VEGF是同一基因编码的同一蛋白。
VEGF有六个等型〔isoforms〕:
VEGF-A,-B,-C,-D,及-E;其分子量从35至44kDa不等,每个等型特异性地与三个“血管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1,-2,及-3)的特定组合相结合。
其中每种因子作用各不一样,但都与促进血管及淋巴管等人体脉管的生成与分化相关。
VEGF是高度保守的同源二聚体糖蛋白。
二条分子量各为24kDa的单链以二硫键组成二聚体。
VEGF分解的单体无活性,去除N2糖基对生物效应无影响,但可能在细胞分泌中起作用。
由于mRNA不同的剪切方式,分别产生出VEGF121、VEGF145、VEGF165、VEGF185、VEGF206等至少5种蛋白形式,其中VEGF121、VEGF145、VEGF165是分泌型可溶性蛋白,能直接作用于血管皮细胞促进血管皮细胞增殖,增加血管通透性。
正常生理作用
正常组织促血管皮细胞生长因子和抗血管皮细胞生长因子同时存在,且保持相对平衡,这种平衡使得人体脉管可以正常地生成和分化。
人体血管皮细胞外表分布着一定数量的VEGF受体,称为VEGFR。
血液中的VEGF与受体结合,从而激活胞酪氨酸激酶,启动下游细胞信号级联,进而促使新脉管生长。
在肿瘤生长中的作用
肿瘤细胞的分裂生长需要大量养分,因而肿瘤部位会有大量不规那么新血管生成。
正常人体促血管皮细胞生长因子和抗血管皮细胞生长因子数量相对平衡,在有肿瘤生长的情况下,多种致癌因素触发致使促血管皮细胞生长因子的数量激增,远远超过抗血管皮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以血管为主的脉管大量生长,为肿瘤提供了优越的生长环境。
VEGF在肿瘤细胞中的作用分为VRGF通路和免疫逃逸两个方面。
VEGF通路
V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细胞 信号 通路 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