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素质及能力.docx
- 文档编号:26576160
- 上传时间:2023-06-20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37.17KB
第四章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素质及能力.docx
《第四章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素质及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素质及能力.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素质及能力
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教案首页
2009年8月
学科
幼儿家庭教育与家长指导
年级
三年级
课题
第一讲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素质及能力
教具
多媒体
课时分配
6课时
教
学
目
的
1、记忆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素质
2、理解学前儿童家长的教养态度
3、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能力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能力的应用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法课堂讨论视频
教学过程:
导入课程:
一年级学生盼台风
其实现在的孩子都很努力,比我们大人都要辛苦。
没有一个孩子是不愿意学好的。
但是不明白的地方就在这里,既然环境也好了,孩子也很努力,大学近年来也一直在扩招,为什么教育的问题却越来越严重?
为什么不断会有问题出现,有孩子杀父母的,有自杀的,有小小年纪就厌学、失踪的。
有一个家长告诉我,台风“麦莎”来了的时候,孩子很高兴,说台风来了真好,可以不用上学了,台风还来不来啊?
这个孩子才一年级,才上了几天学啊!
为什么孩子这么小就不喜欢上学了,其实这不能怪孩子,肯定有客观原因。
这段时间的甲流,也让孩子们期盼着放假。
第一节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素质(记忆)
一、学前儿童家长的身体素养
二、学前儿童家长的文化素养
三、学前儿童家长的道德素养
四、学前儿童家长的心理素养
五、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素养
第二节学前儿童家长的教养态度(理解)
一、家长教养态度的类型及影响
二、家长教养态度的调整与纠正
第三节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能力(应用)
一、学前儿童家长了解、认识孩子的能力
二、学前儿童家长观察、记录孩子的能力
三、学前儿童家长分析、评价孩子的能力
四、学前儿童家长指导、发展孩子的能力
教学建议:
(1)用比较法讲授学前儿童家长的各种教养态度。
(2)鼓励学生通过情景表演来表现学前儿童家长的各种教养态度。
(3)组织学生讨论家长教育素质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4)引导学生畅谈家长教育能力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
家长心理素质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什么影响?
家长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能否教育好子女以及能否培养子女良好的心理素质。
(1)良好的心境。
积极良好的心境有助于积极性的发挥,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克服前进中的困难。
良好的心境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2)信心和勇气。
家长要在客观评价自身素质、家庭条件和子女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树立坚实的信心,相信通过自己和孩子的努力,孩子会健康成长,不断地进步。
父母对子女充满信心,子女就能够健康地、全面地成长和发展。
(3)理智的宽容。
家长要保持稳定的情绪,要不急不燥,有条不紊。
客观公正地看待孩子,冷静地处理棘手的问题。
(4)恒心和耐心。
教育子女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的事情,家长要有恒心和耐心,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还要耐心细致、具体周到。
(5)爱心和热心。
家长富有爱心才能培养出富有爱心的孩子;家长充满热情才能激发起孩子的热情,如对学习的热情、对他人的热情、对集体和国家的热情.
家长必备的心理素质
家长的心理健康对子女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
然而,在我国,人们的心理问题还远未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家长心理的不健康因素正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甚至给家庭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家长提高心理素质,在家庭日常生活与子女的频繁接触中,在家庭教育中保持健康的心理,至关重要。
那么,一个合格的家长应该具备怎样的心理素质呢?
也就是说,家长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包括哪些内容呢?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家长的心理素质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具有稳定的情绪状态和健康的情感
家长的情绪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心理健康,而且也会影响到教育子女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家长心情舒畅,情绪愉快,可以给家庭创造一个祥和欢乐的心理氛围。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感到亲切愉快,乐于完成家长所交给的任务,学习也会更加专注。
相反,如果家长情绪波动较大,甚至将自己在工作中不顺心的事和不满的情绪带回到家中,把孩子当作发泄对象,就会使孩子经常处于一种紧张、恐惧和戒备状态,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导致学习不良。
也有的家长,在孩子面前无限度地流露自己的"爱",或者当着孩子在客人面前无休止地赞扬自己的孩子,甚至夸大其辞,他们不懂得溺爱并不是真正爱孩子,而往往是害了孩子。
因此,作为家长,你一定要善于用理智来驾驭自己的情感,努力培养自己的健康情感,保持情绪的稳定,避免大起大落,喜怒无常。
(二)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坚持性
一个好家长做任何有益的事情,都应该有决心、有恒心、有毅力,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这才能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使孩子知道,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没有辛勤的付出,就没有成功后的喜悦。
同样,这种坚强的意志,也应该表现在对子女的教育上。
教好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在人生的启蒙阶段,他们模仿性强,辨别力弱,可塑性强,自制力弱,既易接受好的影响,也易沾染坏的影响,要把他们教育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而是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
作为小学生的家长,你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不怕麻烦,不怕反复,要坚持不懈,坚韧不拔。
(三)不断完善性格
家长应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性格。
性格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但是并非"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坚持长期努力,也能改造不良的性格,形成自信、坚韧、果断、有成就动机的现代人性格特征,有利于对孩子教育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为父母的自信心、坚韧不拨的精神、成就感可以为孩子提供样板。
(四)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有一定自身修养的父母都有健康的兴趣爱好,用以提高生活的情趣和质量,如集邮、养花、养鱼、下棋、欣赏世界名曲、写字作画、打球等,从而引导孩子参加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塑造孩子美的心灵。
孩子的兴趣爱好,来源于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能强制,而应因势利导,促进发展。
有条件的家庭,可根据孩子的兴趣倾向,陪送孩子参加艺术或体育专项训练班,使孩子学有所长。
孩子喜欢参加的活动,就鼓励他坚持下去,从中还可培养孩子的韧劲和耐力,但是千万不要逼孩子参加他不感兴趣的活动,这样才能保证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五)要自觉减轻心理压力
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家长负有责任,这必然会给家长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这种心理压力,一方面将促进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另一方面如果压力过重将可能导致家教失误。
例如,当你参加家长会,孩子成绩不如别人,不能为你"争气"时;当你跟同事、邻居谈论孩子,或带孩子看望亲友感到孩子比别人差,不能为你"争脸"时;当你的孩子受到长辈责怪,说你管教不严,不能为你"光宗耀祖"时,都会给你心理上带来无形的压力。
如果再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将更感到压力沉重,你很可能在这种"恨铁不成?
quot;的情况下,教育子女时情绪急躁,方法简单粗暴,造成家庭气氛紧张。
因此,必须端正教育思想,从孩子实际出发,自我减轻压力,形成家庭宽容的心理环境,循循善诱,引导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奋发上进。
父母的情绪影响孩子的心理素质
父母是幼儿最亲密、最直接的生活与成长伙伴,为人父母者的生活行为对幼儿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
这其中,父母的情绪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
社会学家认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尤其是情绪,是幼儿心理健康发育的直接影响因素;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标杆,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影响指针。
研究表明,父母在家中情绪友善平和,接人待物谦虚礼貌,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而如果父母在家里经常情绪恶劣,吵架斗嘴,则会让幼儿经常处于紧张和恐惧之中,对于孩子的心理发育极其不利。
因而,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角度出发,家长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注特别意情绪控制,谨防幼儿因父母不良情绪而影响正常的心理发育。
好育园专家提醒家长,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以下几点情绪控制特别需要注意:
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做任何避让的吵架动粗,或者家长与他人吵架动粗,都会让孩子产生紧张心理和恐惧感。
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会让孩子精神高度不安,心理会滋生不安全的感觉。
因而,家长们必须谨记不要或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2.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父母是孩子的最大靠山,父母对生活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安全感和成长信心。
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者经常表露颓废的情绪,会使孩子过早接触到社会或生活方面的压力,会让孩子心理产生不安全感,对生活怀疑或颓废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因此伴随孩子的成长,会让孩子身心过早受到不该承受的压力。
因而,特别需要提醒家长朋友们,无论你暂时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为了孩子的健康发育,请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3.不要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
有些家长经常毫不避讳地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这些家长以为,孩子年幼不懂事,在他们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
事实上,这不仅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处世方式,更是一种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不良教育方式。
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对于家长日常正规教育产生怀疑,也会让孩子因此也学会这种不良的处世方式,会扭曲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
4.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一些家长朋友性格比较极端,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比较偏激,往往会在孩子无所避讳地发表过激的语言。
心理专家认为,家长过激的言语和情绪会让孩子的心理也往偏激的方向转化,会让孩子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因而,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与孩子成长
——谁更需要接受家庭教育:
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2005.9.24
编者按 第27讲人文大讲堂邀请的是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棣云,同时也是浙江哲学社会科普周家庭教育百场讲座的首讲。
很久以来,家庭教育都被认为是各家各户自己的事情,而缺少研究。
如今社会在进步,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其实一点都不简单,我们真的需要对它作一些研究。
我们到底疏忽了什么
今天我看到有很多年轻家长来到这里,感到非常高兴,因为这样的讲座一向都是爷爷奶奶更有积极性的。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讨论家庭教育,年轻家长更有必要。
因为家庭教育早期抓好了,可以事半功倍。
这些年,学校的教育改革进行得非常火,在座的我想也有老师,比较清楚改革遭遇的阻力。
校长和老师们讲得最多的是——我们的家长逼我们进行应试教育。
学校搞素质教育,有很大的改变,但是家长不干,家长说,高考那把大刀悬在那里呢,让我们怎么办?
用苏州大学一位教授的话来说,这是全社会教育素养和教育发展的不对称。
每一个家长眼睛盯着清华北大,都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自己孩子身上,很难承认孩子间的差异,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孩子的事实。
家长认为只有应试教育才能实现自己的这个愿望,所以,现在的学校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一起上。
可是,孩子的日子怎么过?
他们的感受如何?
他们的生命质量又究竟如何?
可持续性发展的后劲到底有没有?
家长不到最后时刻是不清醒的。
我常看报纸上说,大考前哪个孩子自杀了,几天前还登了一个自杀了的硕士生的父母的反思,这确实值得研究。
父母已经把孩子培养到了硕士,按照我们通常的观点来看,孩子都已经成才了,怎么最后的结局会这样?
我们到底疏忽了什么?
这个我们应该好好讨论一下。
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
究竟有哪些自身素养可以帮助孩子成长?
很多家长不懂。
有的家长会说自己的文化低,不会管,那就让别人去管:
为了让孩子多学一点,给孩子请了很多门家教,送到老师家里去,或者索性就让孩子寄宿在老师家里。
但是否家长的文化水平高,就能把孩子教育得好?
其实也不是的。
在一所大学里有一对教授夫妻,他俩无论是学识还是品行都很好,但是两个孩子不知道为什么,一点都不像父母,很不要读书,也不长进,让两位教授没有面子,感到自己的一生非常失败。
这是什么道理呢?
我了解了一下,那两个孩子小时候是在乡下,跟着祖辈长大的。
问题就在这里。
假使家长自己有很好的文化素养,但是这些文化素养没有直接作用于孩子,那么也是空有满腹诗书。
有心理学家专门研究过,孩子的人格结构在两三岁时就开始形成。
虽然人的一生都在成长,但是小时候最重要,那个时候所有的基础——习惯、爱好、兴趣、价值观都刚开始形成,你把他引上路了,他自己往前走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你没有好好引导他,那么这些习惯、兴趣、价值观就会一片混乱,以后再改就需要花很大力气。
最近北京电视台在放一部电视剧,名字叫做《真情不眠》,讲的是父亲卖血供自己孩子读大学,但是孩子却在城里吃喝玩乐,还吹嘘说自己的父亲是包工头,有钱;后来因为学习成绩很差,有很多门功课不及格,被学校开除了,但孩子还不以为然,骗家里说自己在读书。
这样的剧情不是虚构的,真实生活中有很多。
现在的家长尽可能地给孩子创造条件,拼命地给孩子选学校,从挑幼儿园一直到挑大学。
很多家长都是工薪阶层,有些夫妻俩的月工资加起来也就一两千块钱,择校费动辄就要好几万元,他们也舍得花,他们说要为孩子创造条件。
一年级学生盼台风
其实现在的孩子都很努力,比我们大人都要辛苦。
没有一个孩子是不愿意学好的。
但是不明白的地方就在这里,既然环境也好了,孩子也很努力,大学近年来也一直在扩招,为什么教育的问题却越来越严重?
为什么不断会有问题出现,有孩子杀父母的,有自杀的,有小小年纪就厌学、失踪的。
有一个家长告诉我,台风“麦莎”来了的时候,孩子很高兴,说台风来了真好,可以不用上学了,台风还来不来啊?
这个孩子才一年级,才上了几天学啊!
为什么孩子这么小就不喜欢上学了,其实这不能怪孩子,肯定有客观原因。
马克思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人的成长离不开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但是哪个最重要?
我认为是家庭教育。
有人说家庭教育让人们琢磨不清,没有价值标准好衡量。
其实不管你是有心还是无心,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家长天天都在影响、教育着孩子。
我刚参与浙江省侨联留学生十佳家庭(家长)的评选,有个家庭材料写得很朴素,叫《让兴趣做主》,差点被我们疏忽。
后来仔细一看,真是了不得,他们家里的孩子都非常好。
其中一个孩子曾是德国海得堡大学的教授,研究量子信息,在国际物理界获得多项开创性的成果。
在德国他有着优厚的待遇,德国方面也百般挽留,可是他还是回到了中国,因为他奶奶在临终前留下遗言,要他国外学成后一定要回到自己的祖国。
现在他在中国科技大学当教授,因为成绩卓著,2004年他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家长的做法,对孩子的一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家长不应该是老师
有句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是不太赞同的。
我认为这句话远没有点出家长重要性。
家长不是老师,老师是教学生知识,家长是孩子人生的引导者,是孩子教养的预见者、把握家庭教育方向的舵手、孩子的榜样、孩子成才的助手。
美国心理学家史坦堡说,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言传身教,凭直觉做。
陶行知说:
“生活即教育”。
很有道理。
每件事都是教育,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来教育孩子。
并且你的言传身教是没有预先备过课的,你凭的是你的直觉。
这是与学校教育最大的不同。
家长和老师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老师都是专门培训过的,学校是按照年龄划分来教育孩子的,但是家长不一样,家长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孩子的成长。
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内容也是不同的,学校是知识的传授,而家长是情感、意志、价值观的传授,家长要是也去充当老师,孩子得到成长的营养和动力就会很少。
关于家庭教育,史坦堡提出四个原则:
一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二是父母要制订规则,按照规则来约束孩子;三是帮助孩子培养独立性;四是确立并实施教养子女的目标。
因为家庭教育是“凭直觉”的,所以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就非常重要,素养决定直觉的水平。
家长应该知道家庭教育的基本特点和原则,能够分辨家庭教育中最复杂的问题。
比如孩子在2岁~4岁的时候,是对生活秩序的敏感期,2.5岁~6岁的时候,是对社会规则的敏感期,那个时期也就是在进小学前,是在家庭中。
可是怎样让孩子又守规则又有创造力?
这样确实很难,这需要一种智慧。
对家庭教育素养的认识
一、家庭生活方式对孩子成才具有重要意义,每一位家长需重视对其的选择、创建和调节。
有些家庭条件比较好,家长忙于工作,虽然回家也和孩子谈天,但日常生活不是交给保姆,就是让孩子去寄宿学校。
孩子应该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让孩子和保姆一起,孩子所有的事情,保姆都会包办,这样的教育质量肯定低下。
有一位家长,事业有成,忙于工作,为了孩子的成长,他精心为孩子挑选了一位老师,让孩子寄宿在老师家里,和老师共同生活了6年。
孩子成绩好、品行好,当了班长。
但是这位家长找到我的时候还是觉得很郁闷,他说有两点很糟糕,一是孩子没有任何兴趣,做完作业后宁愿坐着发呆,也不愿意出去和同伴玩,说玩那些没意思,但什么东西有意思呢?
没有!
另外,就是孩子不敢负责任。
如果成人以后也是不敢说不敢做,这样的人有什么用?
这位家长给孩子提供了这样一种环境,孩子学到的就只能是他老师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其实即使你在家时间很少,总是可以抽空和孩子多聊天来传递你的情感和价值观的。
现在他看着儿子,觉得好像是在看别人的孩子,因为孩子的情感、价值观都与自己的不一样。
对于家庭教育来说,要重视环境对价值观的导向问题。
在有些家庭里,家长整天无所事事,在家里打扑克、搓麻将。
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就不会太勤奋。
有几份调查表明,在城乡居民的储蓄中,为子女教育的储蓄超过了住房和养老储蓄;子女的花费远远高于父母,花在子女身上的开支已经占了夫妻收入的50%以上,其实这是很不合理的。
有对夫妻,月收入加起来就1000元左右,但孩子要买手机,一下就花了2000元,孩子还嫌不够好。
过了一周,孩子就把手机弄丢了,嚷着又要买手机,夫妻俩又借钱帮孩子买了一个。
我们要想想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做呢?
是谁使得孩子这样不为父母着想呢?
是父母自己。
家庭文化氛围是孩子成长的阳光、空气和雨露。
在很多方面,父母是不可替代的。
作为父母要担当起自己的职责。
二、要重视家庭教育资源的合理建构。
要有效利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形成多种教育资源通力合作的态势。
在家庭教育中,要看清影响因素有多少,要懂得如何选择和鉴别。
现在的孩子,从小被电视、电脑包围着。
从教育角度来说,3岁以前的孩子,最好让他先爱上书,大点以后,再接触电视,使孩子先入为主地喜欢看书。
自从出了佛哈女孩XXX,众多的家长都有了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哈佛的愿望。
但你了解过吗?
哈佛是什么样的大学?
它是一个培养世界公民的大学,是一个让学生成为参与发现、解释和创造知识或形成新思想的大学。
那么你的孩子是否有成为世界公民的潜质?
国内的教育与哈佛的教育怎么对应?
如果你想实施你的计划,要不断引导孩子思考、探索这些问题,把教育培养落到实处。
三、家庭教育需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让孩子的主体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得到充分发展。
孩子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感悟、体验而获得发展的。
有一个家长,他在孩子幼小时从不刻意让孩子学什么,而是给足孩子玩、游戏、个人兴趣的空间和时间,从中不断发现孩子的兴趣特长,发现孩子的个性特点,发现孩子的“材质”。
他懂得“恰如其分”地引导,不仅让孩子有了一个快乐的童年,最后又脱颖而出,由一只丑小鸭变成一只白天鹅。
四、家庭教育是通过创造性的爱来表现的。
家庭教育是通过爱来表现的。
爱的本质是给予他人成长、发展的能力。
家长要有爱的知识,爱的能力,爱的智慧,爱的艺术。
让孩子受到感染,有体验,能理解,懂感恩,有回报。
有些人沦为罪犯,正是因为小时候缺少父母的关爱,才会对社会、对他人从心里产生仇恨。
创造性的爱的实践,表现为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情感氛围,细致地观察孩子,重视个性教育。
一定要明白,你的孩子在某一方面不如别人是完全正常的。
去年有本书叫《十八岁的计算机天才》,说的是有一位少年,读书成绩不好,却对计算机游戏非常有兴趣,他妈妈看看他不是一块读书的料,就让他去读了电子职业高中。
与此同时,作为一名单位局域网的管理人员,她常常为儿子带来最新的游戏,不断提供新鲜的知识,不断告诉他计算机还有什么用。
在她的鼓励下,儿子越来越感觉自己知识的不足,开始自觉学习。
妈妈还不拘学历文凭的限制,和孩子商量,毅然让孩子退学自学。
经过不断的努力,最后孩子在18岁那年办起了自己的公司。
初中是很多孩子发生变化的阶段,很多家长容易对孩子失去信心,觉得很失望。
其实没有一个孩子是天生不愿意学好的,怎么才能让他们在现实中奋起呢?
要让孩子自信成才,关键是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
五、要有警觉的教育意识,把正确的理念化为实践。
有一本书叫《我只养你到18岁》,书中的这位家长自己是教育硕士,他对自己的孩子说我只养你到18岁,18岁以后你应该独立了。
“我只养你到18岁”的理念很先进,我很赞同。
18岁后,要学会独立。
但是家长在让他的理念怎样得到孩子认同的过程中做得很不够,后来,孩子对父亲当年让自己退学表示了不满。
在教育中,人的发展由多种因素决定。
要调控孩子的思想情感和能力。
要懂得什么时候要坚持,什么时候需要等待。
有个初二的孩子,因为某种原因,不愿意去上学了,父亲尝试了很多办法还是不行。
最后只有一个方法:
等待。
过了半年,那孩子自己想上学了,换了个学校后竟然还当上了班长。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要了解到,孩子青春期的有些表现属于正常。
我非常佩服爱迪生的妈妈,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爱迪生不是个好学生,只有他的妈妈没有放弃他,才有了这个发明天才的出现。
父母永远应该对孩子充满期待。
母亲的态度是支配的,孩子的性格则是服从、无主动性、消极、依赖性的。
●母亲的态度是事无巨细的呵护,孩子的性格则是幼稚、依赖、被动、胆怯的,甚至是神经质的。
●母亲的态度是一味性保护的,孩子的性格则会缺乏社会性,并具有非神经质的,其情绪大都处于安定的。
●母亲的态度是顺应型的,孩子的性格则缺乏责任心,不服从,并带有粗野攻击性的成分。
●母亲的态度是忽视冷漠的,孩子的性格则是冷酷的,情绪极不安定,但是创造力比较强。
●母亲的性格是专制的,孩子则事事依赖或是反之——事事反抗,比较极端,且常以自我为中心,十分执拗孤僻。
●母亲的态度是民主的,孩子的性格是亲切的、直爽的,并且喜欢社交,能融洽地与他人开展协作。
●母亲对孩子经常是拒绝的,孩子的性格则是神经质的、粗暴的、冷淡的。
父母教养态度与孩子性格形成的关系
父母的教养态度
孩子的性格
1.专制的
·依赖性,反抗性,情绪不稳定,自我中心,胆大
2.支配的
·依赖性,服从,自发性,消极,温和
3.保护的
·缺乏集体观念,智慧,亲切,无神经质,情绪稳定
4.过分照顾的
·依赖性,被动性,神经质,胆怯,幼稚
5.残酷的
·独立的,逃避,神经质,固执,冷酷
6.民主的
·独立的,协力的,交际的,亲切,天真
7.娇养的
·任性,反抗性,神经质,幼稚气
8.服从的
·攻击的,粗暴,无责任感,不听话
9.忽视的
·攻击的,情绪不稳定,团结的,冷酷,创造性
10.拒绝的
·冷淡,粗暴,社会性,神经质,注意不稳定
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的个性,是父母一点一滴、潜移默化塑造而成,0-1岁的孩子,父母不要以为他不懂,就不用教他,专家举了几个父母教养孩子应注意的原则:
1、从习惯中建立教养模式
例如有些孩子想要玩具,就只会不停哭泣,让大人就近抱他后,猜测再直接拿玩具给他。
若孩子只是完全依靠他人满足需求,当这样的模式建立后,孩子可能会自动类推,认为只要哭闹父母就会满足自己的需求,自己则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任何东西,这样会影响孩子自我探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学前 儿童 家长 教育 素质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