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4篇.docx
- 文档编号:26574245
- 上传时间:2023-06-20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5.68KB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4篇.docx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4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4篇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4篇
这节课为了体现课程标准改革精神,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全面考虑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接受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案体现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以生为本”的课改思想。
2、积极实施教学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习惯。
3、创设的诗歌学习情景,增强感悟。
4、合理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注重对诗歌进行感悟教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
本次学习活动前后,结合课标,我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思考。
下面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1.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习资源整合的过程。
语文学习,应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活动的设计应体现语文课标学习的“开放性”特点。
组织学生进行以“乡愁”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则是挖掘了更为广泛的教学资源,使课堂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窗口。
2.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猎获信息的过程,——这是信息整合的前提。
上网、读书看报、看电影电视可以获取信息,与人交谈也是获得信息的一种方法。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有“放眼宇宙,吞吐日月”的气度与胸怀,这是语文课标“资源整合”提出的要求。
我想,这也应是我以后教学与人生努力的方向。
《次北固山下》是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代诗歌三首》中的第一首。
《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主要写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
诗人途经北固山,停在山下,看到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是大多数诗歌的特点,同样也是这首诗最大的特点。
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
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为了贯彻我校的课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这节课我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全面考虑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接受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案体现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以生为本”的课改思想。
2、积极实施教学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习惯。
3、创设的诗歌学习情景,增强感悟。
4、合理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5、注重对诗歌进行感悟教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
当然,这节课上完后,我才发现自己的教学存在很多问题。
1、课前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预习时间,所以课堂的各个环节都显得很拖沓,学生与教师都显得手忙脚乱。
2、课前预设不够,特别是没有站在一个初一学生的角度看待自己设计的问题。
导学案上的问题设计有点难,不在学生能够自学的范围之内。
3、导学案的问题设计不合理。
诗意的疏通可以放在课前预习的环节解决,这样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挖掘课文,深入课文。
4、教学时间把握不到位,整节课前松后紧,导致整节课下来重难点问题没有突破,重难点体现并不明确。
当堂检测也没来得及完成。
5、学生对诗歌的意境并没有身临其境的“走进去”。
6、自身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教学不能做到从容不迫,教师的点拨不够简洁,教师的语言有些啰嗦繁琐。
我相信,常反思才能大进步,我会多积累经验,虚心求教,真正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1、内容上,“意象”这个概念可以不提出,只讲“事物”即可。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也可不讲,否则就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对仗这个律诗的要求要讲清,这是讲课时遗漏的。
2、次序上,我先指明本问是表现了乡愁,然后让学生找出句子中表现出来的乡愁,这是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做法,应通过朗读分析,指导学生从句子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3、词语上,对重点词语,如“风正一帆悬”中的“一帆悬”解毒不够,没有没有在特定的景中渲染出特定的情。
4、提问上,集体回答较多,个别提问较少,没有很好地顾及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同学。
5、板书设计上,字不够端正,而且较乱。
总得来说,这堂课基本达到了我预定的教学效果,但也反映出了很多的问题,这是需要我在今后工作中再接再厉的。
本学期我担任初一(12)、(13)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近日上了《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特做反思如下:
一、课前反思
在课前,我仔细研究作为初一学生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放弃了上届学生教学过程中花大量时间讨论颈联内涵的做法,而定位于在朗读中体会乡愁。
诚然,颈联作为备受称赞的名句,仔细研讨无可厚非,但作为初一新生,要他们理解过于深刻的句子,似无必要,而应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
事实证明,教学目标的这一改变,使得学生反响较上届要好,学生都能从课堂中感受到浓浓的乡愁,而不是一知半解,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在备课时,我了解到初一学生应有一种对新鲜事物的强烈的好奇,所以在讲《天净沙秋思》时,特地将以前写的另一首《天净沙中秋》投影到屏幕,学生都呈惊讶状,课堂气氛出现高潮,而这都在我的预料之内。
二、课中反思
在讲《天净沙秋思》时,本来按课前制定的教学方案是分析到曲中出现的意象后,逐个分析体会乡愁。
但学生在列举意象时漏了“瘦马”,于是,我放弃了原先的教学设计,紧抓“瘦马”不放,由马瘦讲到人瘦,由物质讲到感情,最后归结为乡愁,这样只讲了一个意象就把“曲”的主题讲清了,学生听起来也容易理解。
三、课后反思
课后,在陆老师、沈老师、叶老师的指点下,我总结了五个方面:
1、容上,“意象”这个概念可以不提出,只讲“事物”即可。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也可不讲,否则就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对仗这个律诗的要求要讲清,这是讲课时遗漏的。
2、次序上,我先指明本问是表现了乡愁,然后让学生找出句子中表现出来的乡愁,这是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做法,应通过朗读分析,指导学生从句子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3、词语上,对重点词语,如“风正一帆悬”中的“一帆悬”解毒不够,没有没有在特定的景中渲染出特定的情。
4、提问上,集体回答较多,个别提问较少,没有很好地顾及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同学。
5、板书设计上,字不够端正,而且较乱。
总得来说,这堂课基本达到了我预定的教学效果,但也反映出了很多的问题,这是需要我在今后工作中再接再厉的。
看过"《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的还看了:
引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数学教学反思
引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数学教学反思
在我半年的新课程的教学中,我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
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
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
下面,我结合一些具体案例,从学生的变化看课改,就我教学经验谈一下课改体会:
一:
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
在“图形认识初步”这节课中,有一道题问一个正方体的盒子有几个不同的展开面,我想,如果直接给学生答案有11种基本图形,他们不但不明白为什么,也想象不出来这11种基本图形会是怎样形成的,于是我让同学们从家带来正方体图形,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剪,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立体图形关键特性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二:
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由于在新教材中没有“代数式”这节课,但在选学内容中,却有“代数的'故事”为了让学生能简洁地明白代数式,我采用了由生活实际出发,只要让学生能明白代数式实质就是用数来代替字母,就完成了教学目的,在举例时,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
下面,我说一个事实,如“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学生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
三:
实践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在本学期习题中有关“几何体的切截”的问题,我想没有实践学生是不会有立体感的于是,我就让学生带来土豆,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
在本学期中我还采取了激励政策,我从家中拿来印泥,如果某个学生回答的问题比他本人的能力强,就奖励给他一个大奖,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不论什么档次的学生都有获奖的可能,使学生能抬抬脚就得到满足。
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中感觉比较成功的地方,但是从期末考试中,我也发现了我的不足,比如忽视了统计教学的复习,把重点放在了传统的有关绝对值和方程了,而期末试题却并没有出有关绝对值和解方程的题,所以下学期我们不应该忽视任何问题,不应该用旧的观点想问题。
通过1,2班的成绩对比,我认为由于2班学生基础差,所以我在上课时,常常把问题放慢速度,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思考,知识就掌握的比较牢固,而总认为1班学生的基础好,他们的回答速度也快,其实这都是一些表面现象,忽视了让整体求真,所以在以后我要用同样的大方法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对待自己女儿的心对待每一名学生。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努力,迈上新的台阶。
冀教版《桥梁远景图》教学设计
冀教版《桥梁远景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桥梁远景图》是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科学在我身边》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作者茅以升是一位杰出的桥梁专家,更重要的是,他还是一位充满想象,有着很强创造力的人。
本文就是他在对客观实际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对未来桥梁的发展趋势及方向做出大胆想象的科普说明文。
文章语言通俗易懂,想象丰富而奇特,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二十二课《桥梁远景图》
二、预习作业。
1、读准字音,熟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词圈出来,利用工具书理解“闲庭信步、望洋兴叹、譬如”等词的意思。
2、阅读课后的“资料夹”,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茅以升以及和这篇文章相关的信息,了解当今桥梁的基本知识和将来的桥梁发展趋势。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8个生字,理解“譬如、轮廓、妨碍、层出不穷、望洋兴叹、闲庭信步”等词语。
2、阅读课后的“资料夹”,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茅以升以及和这篇文章相关的信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当今桥梁的基本知识和将来的桥梁发展趋势。
4、在阅读中培养边读边想像、边读边勾画批注等自能读书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目标用自主学习——感受想象——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运用读、品、诵的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总分结构的好处,并对未来桥梁的想像进行小练笔的练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阅读中使学生结合对未来桥梁的想像进行小练笔的训练,培养其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当今桥梁的基本知识和将来的桥梁发展趋势,并对未来桥梁进行大胆合理的想像。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师:
孩子们,我们先来猜个谜语:
驼背老公公,趴在河当中,背上有人走,腹下也可通。
生:
桥。
2、师:
生活中我们熟悉的桥梁有哪些?
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
生:
赵州桥,槐安桥……
3、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以升先生的《桥梁远景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
大家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小组内检查,把容易读错的字、词写在纠错本上。
(学生自由读课文)
2、小组活动,交流纠错本。
3、指名读文,随机指导。
师:
刚才听大家读的特别好,我们来展示一下如何?
4、生字词检查,组织小组间竞赛。
出示:
承担、桥墩、拱桥、譬如、轮廓、袖珍、塑料、极薄、耽误、妨碍为江山添娇、小巧玲珑、水涨船高、闲庭信步、望洋兴叹、无梁飞渡。
5、中心话题。
茅以升先生为我们介绍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
默读课文,从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画一画,并在旁边作批注。
(2)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桥梁远景?
想像一下未来的桥梁还可能会出现哪些变化?
6、结合资料,小组交流。
第二课时:
(一)反复品读,探究想像。
1、交流中心话题。
2、课文为我们介绍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
默读课文,从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画一画,并在旁边作批注。
3、预设1:
桥梁的基本结构,类型。
(1)“桥是什么?
不过是一条板凳。
……在这里,板凳的腿就是“桥墩”,桥墩的下面,深入土中的“脚”,就是“基础”,板凳的板就是“桥梁”。
一座桥就是由这三部分构成的。
”
①从这些加点的词语中你知道了什么?
②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写法,把“桥”比喻成板凳,面是“桥梁”,腿是“桥墩”,脚是“基础”。
还知道这里也运用了拟人的写法,“板凳”“桥梁”也有了“腿”、“脚”。
还知道桥梁都有三部分:
桥梁,基础桥墩。
这样的写作方法有什么好处呀?
(使人更容易理解,使桥梁结构更形象,使文章更生动)
(2)“然而,桥梁、桥墩和基础这三部分的花样实在多。
”
①桥梁在这三部分又有哪些花样?
通过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类型的桥梁?
(梁桥、拱桥、吊桥、斜拉桥、双拱桥……并结合资料对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
②孩子们,我们了解了这么多有关桥梁的知识,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吧!
4、预设2:
过渡段
“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
今天的大桥,五花八门,已经了不起了,可是明天、后天的大桥,更是了不起。
现在就让我来作为幻想家,为将来的桥梁绘出一幅“远景图”吧!
”
(1)这一段写的什么内容,放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这一段主要是用“智慧无穷”“五花八门”“了不起”等词对前面桥梁的结构、类型进行总结,起到承上的作用,同时又开启下文,引出后面的远景图。
(试着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
中心话题。
(2)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桥梁远景图?
想像一下未来的桥梁还可能会出现哪些变化?
A、描绘的是将来的桥梁建造速度很快,又快又好。
(第四自然段)
B、描绘的是将来桥梁很美,轮廓美,构件美。
(第五自然段)
C、描绘的是将来的桥梁会造得很低,既可以降低费用,又可以水陆两用。
(这一段运用作比较的`方法,现在的活动桥虽低,但走车过船耽误时间,将来的桥水陆两用,两不妨碍,前后对比突出未来桥的优势。
)
D、描绘的是将来的桥梁小巧轻便,携带方便。
(第七自然段)
E、描绘的是将来桥梁会出现“无梁飞渡”。
(第八自然段)
“无梁飞渡”这种桥梁有可能实现吗?
(本段在现实的基础上融入了作者大胆奇特的想像,出现了“无梁飞渡”这一科学幻想。
)试着带着自己的理解,边读边想。
是啊,“无梁飞渡”多么神奇啊,此时你想像一下未来的桥梁还会有哪些变化?
使学生可以从桥梁外观,材料,功能,建造方式等各方面畅想,并在小组中交流。
(二)整体回味。
师:
从大家的脸上,老师已经看到大家对桥梁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想像再一次去回味《桥梁远景图》的神奇吧!
生:
(自由读)
(三)扩展阅读,延伸体验。
师:
老师这里还有一篇有关桥梁的文章《海内第一桥》,我们一起读一读,说一说你的感受。
(四)作业。
1、师:
《桥梁远景图》为我们展现了未来桥梁的科学神奇之处,你想像桥梁的远景图会是什么样的?
把你的想法写到小本本上,并试着搜集和桥梁有关的诗句、成语,写到积累本上。
(1)俗话说“良好的开端乃成功的一半”,在课的导入阶段,以谜语的方式,够激发其参与意识与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2)教师认真倾听学生读课文,根据情况及时指出学生易读错的字词,进行巩固练习。
认读过程定要扎实,为后面的理解课文打好基础。
2、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1)通过研读本段重点词句特点,分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桥梁结构,同时加强了学生的合作团结意识。
(2)通过本段中心句地理解,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给学生创设自由环境,引导学生抓字、抓句、抓词的同时又向课外有所拓展,让学生情又文生,再回到文中去,感情朗读课文,最终还是落到文本。
(3)调动学生生活积累与想像,虽然没有亲自见到这种水陆两用桥,同样也能联想到,情由文生,再回到文中去。
让学生再读课文,在情感积淀的基础上,课文读得会更有感情。
(4)让学生去想像未来桥梁的变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5)在课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加深学生在文本与情感上的积淀,丰厚其情感与文化的底蕴。
(6)通过小本本的运用,不但使学生的所感有所言,有所抒,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倡学生抒真情,写真言,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五)拓展阅读。
海内第一桥
洛阳桥,乍见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在河南洛阳市呢。
其实,它离洛阳市有几千里远。
它架在福建省泉州市附近的泉州湾和洛阳汇合的地方。
洛阳桥是我国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桥。
它始建于1053年,整整花了六年时间才建成。
石桥一共有1200米长,5米宽,有44座桥墩。
桥上两边有扶栏。
如今石桥只剩下31座桥墩,1188米长了。
洛阳桥在建筑上有许多创新。
它采用“筏型桥基”,在沿桥梁中线的河底下,用许多大石垒成桥墩。
这里水深流急,石条抛下去后被大水冲走。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能工巧匠们反复试验,寻找到一个好办法。
他们等待风静、潮水低落时,同时出动许许多多装满石条的船只,把它们同时填进江底。
就这样,在水底垒起了一座长500米、宽25米的桥基。
长长的桥基宽如一条水下长龙,静卧江底。
为了把水底那些堆积在一起的石条凝聚成为一体,使之不被大水冲塌,造桥的工匠们又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
海底有一种贝壳的软体动物,名叫牡蛎。
它有两个壳,一个壳附生在岩礁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互相胶结在一起,另一个壳则盖着自己的软体。
牡蛎繁殖能力很强,而且无孔不入,一旦跟石块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
工匠们利用牡蛎的这个特性,在桥基上遍种牡蛎。
果然,没出几年,牡蛎不仅把零散的石条、石头连成了一个整体,而且把冲散石头也胶合在起。
洛阳桥基历时900余年而不垮、不散,牡蛎功劳不小。
这件事,可以说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创造。
铺设在洛阳桥上的都是10米多长、又厚又大的石板,据估测,每一块重达二三十吨。
怎样把这么重的石块运到高高的桥墩上去呢?
修筑桥梁的工匠们又从潮涨潮落中受到启发。
采用了浮运法。
工匠们等到涨潮时,把石块用木排运到桥墩跟前,借用涨潮的浮力,把石块放置在石墩上。
洛阳桥上的300多块石板和上万块石料,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架上去的。
洛阳桥被人誉为“天下奇”,由此看来,是很有道理的。
今天,洛阳桥头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海内第一桥”。
洛阳城的建成,促成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为我国石桥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整理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整理教案教学设计《运动和力》单元整理一、认识力1.重力:
重力就是把物体拉向地面的力。
(树上的苹果掉下来,抛向空中的皮球总要落回地面,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水往低处流等这些都是由于重力的作用。
)2.反冲力:
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3.弹力:
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4.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往往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二、测量力
(一)认识弹簧测力计1.概念:
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力大小的一种工具。
2.组成:
提环、弹簧、指针、刻度板、挂钩。
3.原理:
受力大,伸长长
(二)使用弹簧测力计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
如果不在零刻度,先要调到零刻度后再测力。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测力范围。
三、运动和力的关系
(一)拉力拉力的大小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活动:
拉力大小与小车研究问题:
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实验材料:
小车、绳子、垫圈、计时器实验步骤:
1.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
2.从挂一个垫圈开始,一个一个增加垫圈,直到小车可以动起来。
3.再多个多个地增加垫圈,观察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
4.记录每次垫圈的数量和小车运动的时间。
我们的发现:
(1)垫圈数量越多,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
(2)在这个实验中,拉力的大小与(垫圈数量)有关。
(3)在这个实验中,让小车运动起来的力是(重力)。
(二)反冲力用气球驱动小车材料:
小车、气球实验步骤:
1.组装利用气球驱动的小车。
2.给气球充足气,放开气球,观察气球喷气方向和小车运动方向。
3.将气球吹大一点,观察小车行驶距离。
我的发现实验结论:
1.小车行驶的方向与喷气方向相反。
2.气球吹得越大,小车行驶的越远。
实验原理:
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
我们的气球小车就是被反冲力推动的。
火箭、喷气式战斗机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三)弹力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材料:
小车、橡皮筋实验步骤:
1.把橡皮筋圈连接起来,一端固定在车架上,另一端固定在车轴上。
2.转动车轮,让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松开手,车轮就会转动.我的发现实验结论:
1.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行驶的距离越长。
2.橡皮筋在车轴上的缠绕方向与小车运动方向相反。
实验原理:
橡皮筋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会改变,在形状改变时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当橡皮筋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后,弹力就消失了。
(四)摩擦力模拟搬运重物过程材料:
硬纸盒、垫圈、橡皮、胶棒等。
实验步骤:
1.将纸盒放在木板上,往托盘里逐渐增加垫圈,当纸盒开始运动时,记录下垫圈的数量。
2.用各种笔或筷子等作“滚木”放在纸盒下,往托盘里逐渐增加垫圈,当纸盒开始运动时,记录下垫圈的数量。
3.给纸盒按上轮子,往托盘里逐渐增加垫圈,当纸盒开始运动时,记录下垫圈的数量。
我的发现实验结论:
1.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2.“滚木”在移动盒子时受到的摩擦力比直接滑动时所受的摩擦力小,比安装上轮子时受到的摩擦力大。
(五)能量实验一:
敲击实验。
1、第一次,缓慢挥动橡皮槌敲击音叉。
2、第二次较快挥动橡皮槌敲击音叉。
3、第三次快速挥动橡皮槌敲击音叉。
4、仔细听音叉发出的声音并用手触摸音叉。
比较三次实验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实验二:
撞击实验。
1、从三个不同坡度的斜面上释放小车。
2、让小车滑下后撞击水平面上的木块。
3、测量、记录木块每次被撞后滑行的距离。
我的发现实验一结论:
1.敲击的速度越大,运动的橡皮槌具有的能量越大,音叉的振动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大。
2.敲击的速度越小,运动的橡皮槌具有的能量越小,音叉的振动幅度越小,发出的声音越小。
实验二结论:
1.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撞击木块时的速度越大,撞击后木块移动的距离越长,小车具有的能量越大。
2.斜面坡度越小,小车撞击木块时的速度越小,撞击后木块移动的距离越短,小车具有的能量越小。
拓展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也不会有生命了。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各种形式的能量,运动的小车、发光的灯泡、燃烧的蜡烛、拉长的橡皮筋......都具有能量。
能量还储存在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
(六)设计制作小车制定方案:
1、观察小车模型,了解小车结构。
2、讨论、确定小车设计方案,绘制设计图实施方案:
1、做好分工,根据设计图制作小车。
2、汇报、测试和改进。
评估与改进(七)练习1.下面的物体靠反冲力运动的是(A)。
A.喷气式飞机B.火车C.汽车2.在一定限度内,橡皮筋下端挂的钩码越多,橡皮筋产生的弹力(B)。
A.不变B.越大C.越小3.用来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是(C)。
A.杆秤B.天平秤C.弹簧秤4.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次北固山下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