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考历史全国卷研讨会资料 考点分布及应对策略.docx
- 文档编号:26573235
- 上传时间:2023-06-20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62.63KB
重庆市高考历史全国卷研讨会资料 考点分布及应对策略.docx
《重庆市高考历史全国卷研讨会资料 考点分布及应对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高考历史全国卷研讨会资料 考点分布及应对策略.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高考历史全国卷研讨会资料考点分布及应对策略
2013—2015全国Ⅰ、Ⅱ卷必修部分考点分布及应对策略
(一)、2013—2015全国Ⅰ、Ⅱ卷必修部分考点分布、高频考点
模块
知识点
考点
选择题
主观题
古代史模块
中国古
代政治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2014·Ⅱ·24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014·Ⅰ·24
2013·Ⅰ·24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015·Ⅰ·25;2015·Ⅱ·25
2013·Ⅰ·41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014·Ⅱ·27
2013·Ⅱ·41
中国古
代经济
发达的古代农业、土地制度
2015·Ⅰ·24
2013·Ⅱ·25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古代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
2015·Ⅱ·27
2014·Ⅰ·27;2014·Ⅱ·26
2013·Ⅱ·26
2013·Ⅰ·40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2015·Ⅰ·26;2015·Ⅰ·27
2015·Ⅱ·26
2014·Ⅱ·40
中国古
代思想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015·Ⅱ·24
2015·Ⅰ·40;
2015·Ⅱ·40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明理学
2014·Ⅰ·25;2014·Ⅰ·26
2014·Ⅱ·25;
2013·Ⅰ·25;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中国古
代科技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2014·Ⅰ·40
辉煌灿烂的文学
2013·Ⅱ·24;2013·Ⅱ·27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2013·Ⅱ·28
古希
腊、罗
马的政
治、思
想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2014·Ⅰ·32;
2013·Ⅰ·26;2013·Ⅱ·32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2015·Ⅰ·32;
2014·Ⅱ·32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2015·Ⅱ·40
近代史模块
世界近
代经济
开
辟新航路
2014·Ⅱ·41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
2015·Ⅱ·32
2014·Ⅱ·33
2015·Ⅰ·41
第二次工业革命
2015·Ⅱ·33
世界近
代政治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2015·Ⅰ·33;
2013·Ⅰ·27;
2013·Ⅱ·41
2014·Ⅱ·41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2014·Ⅰ·33;2014·Ⅱ·33
2013·Ⅱ·33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2013·Ⅱ·34
世界近
代思想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2014·Ⅱ·41
世界近
现代科
技、文
化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2013·Ⅰ·28;
2014·Ⅰ·40
2013·Ⅱ·40
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文学的繁荣
美术的辉煌
音乐与影视艺术
中国近
代政治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2015·Ⅰ·29
国共的十年对峙
2013·Ⅰ·30
抗日战争
2015·Ⅰ·30;2015·Ⅱ·30
2014·Ⅱ·30;
2013·Ⅱ·30
2014·Ⅰ·41
解放战争
中国近代经济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2015·Ⅰ·28;2015·Ⅱ·28
2014·Ⅰ·28
2013·Ⅱ·29
2013·Ⅰ·40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近
代思想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2015·Ⅱ·29
2014·Ⅰ·29;2014·Ⅱ·28
2013·Ⅰ·29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转播
2013·Ⅱ·40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2014·Ⅱ·29
毛泽东思想
现代史模块
中国现
代政治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2014·Ⅱ·41
祖国统一大业
中国现
代外交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开创外交新局面
中国现代经济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2015·Ⅰ·31;2015·Ⅱ·31
2014·Ⅰ·31;2014·Ⅱ·31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2013·Ⅰ·35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中国近
现代社
会生活
变迁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2015·Ⅱ·41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媒的变迁
2014·Ⅰ·30
中国现
代科
技、教
育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2014·Ⅱ·41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2013·Ⅱ·31
社会主
义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
式”
2015·Ⅱ·34
2014·Ⅰ·34;
2013·Ⅰ·33;2013·Ⅱ·35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929—
1933年
经济大
危机、
罗斯福
新政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
机
2014·Ⅱ·34
罗斯福新政
2015·Ⅰ·34;
2013·Ⅰ·31;
二战后
世界经
济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015·Ⅰ·35;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2014·Ⅰ·35;2014·Ⅱ·35
2013·Ⅰ·32;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二战后
世界政
治
两极世界的形成
2015·Ⅱ·35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二、2013—2015全国Ⅰ、Ⅱ卷选修部分考点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选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Ⅰ卷:
唐代币制改革
Ⅱ卷:
清代养廉银制度改革
Ⅰ卷:
魏晋法律改革
Ⅱ卷:
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
Ⅰ卷:
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
Ⅱ卷:
唐代两税法
选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Ⅰ卷:
抗战胜利前后各党派地位的变化
Ⅱ卷:
陈独秀的民主思想
Ⅰ卷:
清末预备立宪
Ⅱ卷:
抗日根据地民主建设——三三制原则
Ⅰ卷: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Ⅱ卷: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
选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Ⅰ卷:
法国复兴
Ⅱ卷:
二战后苏联制定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
Ⅰ卷: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Ⅱ卷: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Ⅰ卷:
越南战争和海湾战争
Ⅱ卷:
一战和二战关于战后战败国惩处
选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Ⅰ卷:
丘处机
Ⅱ卷:
俾斯麦
Ⅰ卷:
包拯
Ⅱ卷:
光绪帝
Ⅰ卷:
韩愈
Ⅱ卷:
王安石
(二)、应归策略
选择题部分:
基本是有三种类型:
揭示本质型题、因果判断型、比较型
1.本质型
(1)考察情况:
年份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小计
课标卷Ⅰ
课标卷Ⅱ
课标卷Ⅰ
课标卷Ⅱ
课标卷Ⅰ
课标卷Ⅱ
3
6
8
7
5
6
合计
9
15
11
(2)考察目标:
①体现课改后试题坚持和追求学科素养培养、学科能力培养方向。
②针对中学历史教学实际,体现了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引领作用。
③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导向和要求,杜绝了机械地考查“死”的知识点和低水平的“点对点”
(3)解题方法:
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
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方法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
概括历史事件的本质的一般方法是先确立所要表述的历史事件的主体,再确立其本质属性。
解答这类揭示本质型选择题一定要注意求答项中的“表明”、“体现”、“反映”、“说明”等关键词。
更要会区分求答项中的限定词。
①说明与表明:
历史选择题求答项多为“说明了什么”“表明了什么”。
“说明”“表明”的含义十分相近,即都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能得出的历史结论,但是“说明”含有分析、阐述之意,“表明”含有求答历史现象本质之意。
②体现与反映:
“体现”“反映”主要说明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
但是“反映”多用于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体现”多用于结论型选择题,考查学生获取历史结论或寻找支撑题干结论史实的能力。
典例1.(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
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
【解析】中国古代实行防御性的海洋政策,政府不鼓励海洋开发,故A项错误;宋代受理学影响,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对女性神话人物的民间崇拜,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反映出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朝廷认可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崇拜,是维护统治的需要,不能表明
其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
【答案】C
典例2.(2014年全国新课标Ⅱ卷.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内阁制【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废丞相,设内阁制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内阁不会削弱皇权,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内阁不是法定行政机构,其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即使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不会影响皇权,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内阁取代六部,故C项错误;内阁只是参与国家大政的顾问机构,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是受控于皇帝的,不会有失控局面,故D项错误。
【答案】B
典例3.(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
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小农经济顽强抵抗外国经济
【解析】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包装改用洋布是因为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包装改用洋布是因为英国棉布的价格优势,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生丝在英国是否畅销,故C项错误;曼彻斯特上等棉布之所以是“无用的”,是因为受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的上等棉布仍然滞销,因此用来包装中国生丝,故D项正确。
【答案】D
2.因果型
(1)解题方法:
要正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因果位置,并联系教材,注意区别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内因和外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等概念。
再
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判断,最后选出正确的结论。
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时间在前者一定是因。
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
③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2)类型:
解答这类因果型选择题一定要注意区分求答
项中的特殊关键词。
①根本原因:
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原因中起关健作用、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本质原因。
根本原因一般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阶级本质、客观规律或是事物的内因等。
②主要原因:
是指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而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内因和外因中,人为因素和内因是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通常主要原因一般不与根本原因并列于题中。
另外,命题中“最主要的原因”实践中等同于“根本原因”。
③直接原因:
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近期表面现象,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
一般是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
④主观原因:
是指在历史事物的诸原因中,与事件中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⑤客观原因:
是指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⑥主要目的:
是指当事者想要达到的各种境地和希望实现的各种结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目的。
⑦根本目的:
一般指当事者从其阶级本性(立场)、阶层(集团)利益、民族利益或所处的历史环境等方面出发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解答这类选择题的关键之一就在于正确理解它们各自的含义。
典例1.(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外戚干政
【解析】“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因此外戚也可能掌握相权,与“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家天下”观念强调的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B项错误;外戚属于母族亲属关系,汉代外戚干政反映出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C项正确;刘氏同姓诸侯王反映的是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典例2.(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35)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
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
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考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银行
【解析】1981年世界银行已经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随着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需要从世界银行获得更多发展需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故A项正确;世界银行属于世界金融机构,与贸易体系中关税税率的降低无关,故B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随着西欧联合的深入,经济实力显著上升,故C项错误;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答案】A
典例3.(2014年全国新课标Ⅱ卷.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
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考点】维新思想;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服饰变革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A项表述正确,但易服不是维新派的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
“易西服”服饰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思想的变化,有利于推行维新变法,故B项正确;当时中国需改变形象,但结合史实可知维新派目的是为推行变法改制,故C项错误;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的表述没有体现出易服的意义,故D项错误。
【答案】B
3.比较型
(1)题型特点:
这类题型的特点是通过材料的形式,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现象(诸如事件、人物、典章制度等)置于一处进行类比、对比,由考生从备选项中找出符合题意的相同点或不同点,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形成的原因。
这类试题呈现方式主要有如下三种:
①常见的是用转折词“但是”(但)、“而且”(而)、然而等,来对相同历史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比较。
②直接在试题中,要求比较两个历史事件的不同点或相同点。
③用标点符号(;)、(……)把两个历史事件分开,比较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变化或不同。
(2)解题方法:
①掌握理解基础知识,熟悉比较的内容;
②准确地把握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的内涵和外延;
③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把握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内在联系,从而构建历史知识的结构体系;
④在全面把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确立比较项,找到比较的着力点(正确答案常常在后面的材料中)。
典例1.(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27)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表1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文化重心南移)
【解析】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能解释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减少,故A项错误;江苏代表的南方在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增加,表明随着唐代以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故B项正确;中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南方,但并没有急剧衰退,故C项错误;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政治重心逐渐北移,故D项错误。
【答案】B
典例2.(201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顽强抵抗
【解析】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经济受到破坏,但这不是英国商品滞销的原因,故A项错误;1853年的晚清政府并没有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故B项错误;当时中国农耕经济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印度,故C项错误;题干信息表明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并没有完全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商品在中国市场上仍然滞销,原因在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故D项正确。
【答案】D
典例3.(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31)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工业化)
【解析】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
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超过英美国家,故A项正确;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冷战下的东西方对抗不会制约美英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两极格局下巩固国防的需要,并非急躁冒进,故C项错误;美英传统工业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不及中国,是因为其已经确立优势地位,达到较高水平,与产业衰落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
典例4.(201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考点】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一项重要
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并且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
据此判断,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被认为是新版的新经济政策,其依据在于二者同样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选择B项。
【答案】B
典例5.(2015年全国新课标Ⅱ卷.32)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
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考点】英国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解析】茶叶的普及属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体现不出等级观念淡化这一结论,故A项错误;中英两国文化差异较大,对东方生活方式向往不会成为英国社会的普遍认识,不是对材料中茶叶逐渐普及现象的合理解释,故B项错误;随着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贫富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日益拉大,故C项错误;由于英国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加大了对东方的贸易,使茶叶大量流入英国,导致茶叶价格下降,成为普通民众也可消费的产品,故出现材料变化,故D项正确【答案】D
第二部分主观题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富有历史学科特色的主观性试题,旨在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未学过的历史资料中发现、获取和整理有效信息,并由此形成相应的认识、评价等解析问题的能力。
然而学生对这种题型往往无所适从,失分较多。
笔者认为:
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应注意:
“四要”与“四忌”。
第一,要认真分析所设问题,切忌问题没有弄明白而盲目阅读材料。
传统的解析材料题的方法是先阅读材料,再分析问题。
如果提供的材料较难理解,尤其是文言文和翻译过来的外文资料,学生往往难以读懂,不知所云,这样就无从下手。
但问题往往可以给我们提供以相关信息。
如果我们先看问题,掌握所设置的问题的具体要求,例如要求回答背景、原因、过程、本质含义、真实目的、主张、评价、危害、影响等,这样就可以按照“问题信息”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去阅读材料,通过分析所设问题,我们就明确了应该回答哪些内容以及在阅读材料时应该留意标注、收集哪些“问题信息”,而且这样做可谓省时省力,尤其是在高考时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第二,要仔细阅读理解材料,切忌不看材料,跟着感觉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直接凭感觉答题。
我们不仅要读懂材料,也要读全材料,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搜寻“问题信息”,即进行“材料处理”的过程。
这是解析材料题的关键步骤之一。
必须要学会从材料中所反映的内容中去寻找解题的切入点,如: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如果所给材料有文字出处的话,那么出处也可以给我们提供所需信息,这为我们下一步将材料与教材结合得出答案打下坚实地基础。
第三,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知识迁移,切忌单靠所提供的材料答题
。
“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材料解析题的重要特征。
每一个问题都对应着一个主干知识点。
我们在完成获取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之后,必须结合从教材中所学内容,进行知识衔接,将教材与材料相结合,完成知识迁移,并对相关知识进行甄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一步筛选出有效信息,切忌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
这也是解析材料题的关键步骤之一。
对此必须回忆教材中有关知识,并将提供的材料和教材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为最后总结答案提供基础。
如果仅凭材料,往往难以回答完整。
第四,总结答案时要进一步审清、审准设问,文字表达注意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切忌答非所问,杂乱无章,辞不达意。
材料处理和知识迁移的最终目标是运用材料和已学内容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即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要首先对所设问题进一步审清、审准。
然后,结合从材料中提取的有效信息和所学的历史知识对题目所设问题进行解答。
要求问什么就回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
文字表达上,也要注意语言精练、表达准确,体现答案的学科性、逻辑性和要点化。
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好的方法,也需要实践的检验,平时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高考真题去做仿真训练,逐渐使之融会贯通,烂熟于心,信手拈来。
典例1.(2014全国新课标Ⅰ卷.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庆市高考历史全国卷研讨会资料 考点分布及应对策略 重庆市 高考 历史 全国卷 研讨会 资料 考点 分布 应对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