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学年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综合测试题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6570461
- 上传时间:2023-06-20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278.15KB
人教版学年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综合测试题含答案.docx
《人教版学年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综合测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学年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综合测试题含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学年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单选题
1.我们现在使用的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 )
A.18nmB.18mmC.18cmD.18dm
2.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下列记录中正确的是( )
A.109mmB.10.90cmC.0.109mD.1.09dm
3.关于误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误差的产生和测量工具有关
B.真实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始终存在
C.误差不能避免,但可以尽量减小
D.误差和错误都是可以避免的
4.在实验室里,需要对一个物体进行精确测量长度,有五位同学用同一刻度尺进行了测量、读数分别为:
3.80cm、3.79cm、3.81cm、3.92cm、3.82cm.则物块的长度为( )
A.3.805cmB.3.81cmC.3.83cmD.3.80cm
5.铅笔的长度是16.34cm,则测量时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A.dmB.cmC.mmD.μm
6.关于测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就可以避免误差
B.可以将有腐蚀性的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上
C.零刻线磨损的刻度尺不能测量任何物体的长度
D.如图所示的时间是1分41秒
7.如图所示,四个相似的计时器,成功记录下短跑时间的是( )
A.
B.
C.
D.
8.使用拉伸了的软塑料尺测物体的长度,测量的结果将( )
A.比真实值偏小B.比真实值偏大
C.不受影响D.和真实值完全一样
9.在风驰电掣的列车上,妈妈对孩子说“坐着别动”,其所选的参照物是( )
A.铁轨B.路边的树林
C.小孩的座位D.车厢里的流动服务车
1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地面上静止的物体才能选作参照物
B.任何物体都可以选作参照物,但在具体选择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C.只有地球上的物体才能选作参照物
D.研究物体的运动,选择太阳为参照物最合适,因为太阳是真正不动的物体
11.一个人骑自行车前进,开始以2m/s的速度匀速走了40m,然后又以5m/s的速度匀速走了10s,则他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3m/sB.7m/sC.3.5m/sD.2.5m/s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运动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大,速度越小
D.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13.如图是相向而行的甲、乙两物体的s-t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遇时两物体通过的路程均为100m
B.0-30s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C.甲的运动速度为10m/s
D.甲、乙是同时出发的
14.如图所示,为小明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图中的停表(停表每格为1秒)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的中点。
关于小车通过上、下半段路程所用时间和平均速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A.tAB 15.一段路程长为s,一辆汽车通过前 s时速度为V1,通过后 s时速度为V2,则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A. (V1+V2)B. (V1+V2)C. D. 16. 如图是用照相机所拍摄的某小球在水中下落的一张频闪照片.已知水池壁上每块瓷砖的高度为a,闪光灯每隔△t时间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观察照片,关于小球的运动,以下判断可能的是( ) ①小球从A位置到C位置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②小球从B位置到D位置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③小球从A位置到c位置的平均速度为 ; ④小球通过D点时的速度为 .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③④ 二、填空题 17.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由斜面的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内是小车到达A、B、C三点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则: AC的平均速度VAC=______m/s,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____BC段的平均速度VBC(选填“大于”、“等于”、“小于”). 18.如图所示,小明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一枚纽扣的直径,纽扣的直径是______cm。 19.如图所示机械停表的计数是______,合计______s. 20. 低碳出行,共享单车带来快捷与便利.如图所示为某同学在水平路面上骑行共享单车时的情景,他用力蹬脚踏板后,车子加速前进,这是因为力能使物体______发生改变;加速后,单车的惯性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以他骑行的共享单车为参照物,该同学是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1.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1: 3,甲乙运动的时间之比3: 1,那么甲、乙两物体通过的路程之比是______. 三、计算题 22.火车以相同的速度匀速通过甲、乙两桥.通过1.4km的甲桥用时24s,通过2.8km的乙桥用时44s, (1)列车通过甲桥的速度是多少m/s? (2)列车中座椅上的某位乘客通过乙桥的时间为多少s? 23.一列长为600m的火车以30m/s的速度匀速驶过一长直隧道,车内某乘客坐在位置上测得自己通过隧道的时间为60s.求: (1)隧道的长度L (2)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动的时间t1 (3)火车完全通过隧道所需要的时间t2. 24.某同学骑自行车从家路过书店到学校上学,家到书店的路程为3600m,书店到学校的路程为7200m.从家出发骑车到书店用时10min,在书店等同学用了2min然后二人一起再经过了24min到达学校. (1)骑车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这位同学从家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C2.B3.D4.B5.C6.D7.C 8.A9.C10.B11.A12.D13.C14.D 15.D16.D 17.0.02;< 18.1.20 19.3min10s;190 20.运动状态;不变;静止 21.1: 1 22.解: (1)火车过桥时,路程等于桥长加车长,v甲=v乙 列车通过甲桥的速度: v甲= = …① 列车通过乙桥的速度: v乙= = …② 综合①②解得: v甲=v乙=70m/s,L=280m; (2)列车中座椅上的某位乘客通过乙桥的时间为: t= = =40s. 答: (1)列车通过甲桥的速度是70m/s; (2)列车中座椅上的某位乘客通过乙桥的时间为40s. 23.解: (1)根据v= 可得隧道的长度: L=vt=30m/s×60s=1800m; (2)火车全部在隧道运行时通过的路程: s1=L隧道-L火车=1800m-600m=1200m, 车全部在隧道内运动的时间: t1= = =40s; (3)火车完全通过隧道时的路程 s2=L隧道+L火车=1800m+600m=2400m, 火车完全通过隧道所需要的时间: t2= = =80s. 答: (1)隧道的长度L为1800m; (2)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动的时间t1为40s; (3)火车完全通过隧道所需要的时间t2为80s. 24.解: (1)家到书店的时间t1=10min=600s,路程s1=3600m, 平均速度v1= = =6m/s; (2)从家到学校的路程s=3600m+7200m=10800m, 运动时间t=10min+2min+24min=36min=36×60s=2160s, 平均速度v= = =5m/s. 答: (1)骑车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6m/s; (2)这位同学从家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5m/s. 【解析】 1.解: 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物理课本的宽度与此差不多,在18cm=1.8dm=180mm=1.8×108nm左右. 故选C.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长度的估测,必须熟悉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以此为标准对研究对象作出判断.如: 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10cm左右;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一步的步幅在75cm左右;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等等. 2.解: 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测量结果应准确到1mm,在1mm之后还应再估读一位; A、109mm=10.9cm,准确到1cm,故A错误; B、10.90cm=109.0mm,准确到1mm,故B正确; C、0.109m=10.9cm,记录结果准确到1cm,故C错误; D、1.09dm=10.9cm,准确到1cm,故D错误. 故选B. 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时,测量结果应准确到刻度尺的分度值,在刻度尺分度值之后应再估读一位,记录结果的最后一位是估读值. 本题考查了长度测量的记录结果: 包括数字和单位,注意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解: 误差与错误是截然不同的,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而错误是由于实验者粗心或不遵守实验规则等原因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 再者测量仪器不可能制造的十分精确,环境的温度、湿度对测量仪器都有影响,这些都可以造成误差; 所以误差只能减小,是不能避免的,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这是减小误差的方法,所以选项ABC正确,选项D错误. 故选D. 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的减小误差. 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灭误差. 误差与错误在产生原因上,及是否能避免等方面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应充分认识二者的不同. 4.解: 从题中提供数据可知,3.92cm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3.92cm是错误的,应该去掉; 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最终应记录为: L= ≈3.81cm. 故选B. (1)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错误读数,取其余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值即为测量结果; (2)在测量长度时,通常采用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故只要计算出四次测量的平均值即可,但是在最后结果的确定时,还要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量值相同. 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去掉出现错误的测量数值,求剩余正确数值的平均值作为测量值,这样测量值更接近物体长度的真实值. 5.解: 由测量结果16.34cm可知,其精确值为16.3cm,最后一位为估读值,则倒数第二位的单位是mm,则其分度值为1mm. 故选C. 用刻度尺测长度,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在记录的数据上分析,最后一位是估读的,其倒数第二位的单位则是其分度值的单位. 刻度尺的使用中,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其最后一位是估读值,据此可判断其刻度尺的分度值 6.解: A、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故A错误; B、不能将有腐蚀性的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上,否则会腐蚀天平的托盘,故B错误; C、零刻线磨损的刻度尺,可以选用其它的整数刻度作为临时的“零刻线”,在读数时再减去这一刻度值,故C错误; D、由图所示秒表可知,分针示数为1min,秒针示数为41s,故时间是1分41秒,故D正确。 故选D。 (1)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这间的差异,误只可以减小,却不能避免; (2)天平在使用时,不能将有腐蚀性的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上; (3)零刻线磨损的刻度尺仍能继续使用; (4)秒表分针与秒针的示数之和即是秒表的示数。 本题考查了与测量有关的多种测量工具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有一定综合性,但都是基本物理测量仪器的使用。 7.解: 短跑所用时间少,对仪器的选择原则是量程够用就可以,分度值越小测量越准确,同时要求仪器方便操作,用秒表比较合适,相比较而言,选择C最合适. 故选C. 根据测量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被测量的物理量值不能超过测量工具的测量范围,根据测量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选择分度值的大小. 本题考查测量工具的使用原则,根据测量量来确定测量工具的范围,根据测量需要选择测量工具的分度值. 8.解: 依题意,作图说明: 用被拉长了的塑料尺测量物体长度,刻度尺的分度值变大,所以其读数比真实值小. 故选A. 本题考查对长度测量工具产生误差的经验认识.本题所说的软件塑料尺经拉伸长度可变,但被测量物体的真实长度不变. 尽管拉伸后尺变长了,但上面的数字并没变,被测物体长度没变,所以读数变小了. 9.解: 以铁轨、铁路边的树木和车厢里的流动服务车为参照物,小孩和铁轨、铁路边的树木和车厢里的流动服务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小孩是运动的;只有当孩子相对于自己的座位位置或车厢位置不改变时,才符合妈妈对他的“别动”的要求,故C正确。 故选: C。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清参照物,即事先被选定的假定不动的物体。 “别动”的意思是小明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情况也不同。 10.解: 参照物可任意选择,既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具体选哪一种物体为参照物,是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的; 因为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所以,不事先选定参照物,就无法对某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作出肯定的回答,说这个物体是运动或静止是毫无意义的. 故选项B正确,选项A、C、D错误. 故选B.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人们事先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是可以任意的,但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应选择最合适的参照物.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参照物的概念,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但要注意,参照物一般不选研究对象本身,因为机械运动是相对“另一个物体“的运动,选研究对象本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只可能处在唯一的静止状态. 11.解: (1)第一段的运动时间t1= = =20s; (2)后一段的路程s2=v2t2=5m/s×10s=50m; (3)总路程s=s1+s2=40m+50m=90m, 总运动时间t=t1+t2=20s+10s=30s, 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 = = =3m/s; 故选A. 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t= 求出第一段的运动时间; 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s=vt求出后一段的路程; 求出总路程与总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 本题考查了求平均速度问题,是一道基础题,熟练应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运动时间及路程是正确解题的前提与基础. 12.解: AB、速度由路程和时间共同决定,当不确定其中一个因素时,速度的大小无法比较,故AB错误; C、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大,速度越大,故C错误; D、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说法正确. 故选D. 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速度概念、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属于基础知识,但是重点内容,需要熟练掌握. 13.解: A、由图象可知,相遇时(即两图线相交),甲通过的路程为400m-100m=300m,乙通过的路程为100m;故A错误; B、由图象可知,在0-10s内,乙处于静止状态;在10s后乙物体才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由图象可知,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30s内通过的路程为300m, 甲的运动速度为v= = =10m/s;故C正确; D、由图象可知,在0-10s内,甲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乙处于静止状态;10s-30s,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乙比甲要晚10s出发,故D错误; 故选: C。 根据图象中图线的形状,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再结合选项中的说法,运用速度的公式,可得出正确的选项。 准确分析图象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4.【分析】 由图得出小车走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 分析判断小车在不同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大小关系。 此题考查了变速运动求平均速度的解题方法,通过一个实验来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是一道好题。 【解答】 (1)由图中停表示数可知,tAB=5s,tBC=3s,所以tAB>tBC。 故A、B错误; (2)由题意知sAB=sBC=sm, 小车在前半段的平均速度 , 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所以vAB<vBC,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15.解: ∵v= , ∴通过前的时间t1= , 通过后的时间: t2= ; 全程的总时间: t=t1+t2= + = , 全程的平均速度: v= = = . 故选D. 根据公式v= 分别求出各段路程的时间,再求出总时间,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得到平均速度.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的理解和掌握,注意计算平均速度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16.解: ①AB段做加速运动,BC段做匀速运动,AC段先加速后匀速,故错; ②BD段重力等于阻力,图象每△t小球下落高度为a,是匀速运动,故对; ③AC段SAC=3a,tAC=2△t,AC段的平均速度VAC= = ,故对; ④BD段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过D点的速度等于这段的平均速度,VD=VBD= = = ,故对; 故选D. 小球做匀速运动,必须是受力平衡,即浮力等于重力.从图象可知: 水面到B点,AB段只受重力做加速运动,BD做匀速运动. 本题有难度,必须从题意和图象、或受力的角度判断出AB、BD两段不同的运动状态,本题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17.解: 根据图示可知: sAB=2.60cm,sBC=3.40cm,sAC=6.00cm,tAB=2s,tBC=1s,tAC=3s 则vAC= = =2cm/s=0.02m/s; vAB= = =1.3cm/s; vBC= = =3.4cm/s; 故vBC>vAB. 故答案为: 0.02;<. 由图读出小车通过AC、AB、BC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分别求小车的平均速度,然后比较AB段和BC段平均速度的关系. “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 算出平均速度. 18.解: 由图知: 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纽扣左侧与2.00cm对齐,右侧与3.20cm对齐,所以纽扣的直径为d=3.20cm-2.00cm=1.20cm。 故答案为: 1.20。 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 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19.解: 停表的小表盘分度值为0.5min,指针所指时间在3min与4min之间,刚超过3min;大表盘分度值为0.5s,指针所指时间在10s处;故时间为3min10s=190s. 故答案为: 3min10s;190. 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此题考查了停表的读数,属于易错题,关键是了解表盘的刻度规律和分度值. 20.解: 他用力蹬脚踏板后,车子加速前进,这是因为力能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加速后,单车的惯性不变; 以他骑行的共享单车为参照物,该同学与自行车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 运动状态;不变;静止.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指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二是改变物体的形状;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 本题通过骑自行车考查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注重了物理联系实际的考查,是中考的热点. 21.解: 甲乙两物体通过的路程之比: = = × = × = . 故答案为: 1: 1. 已知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和所用的时间之比,根据公式s=vt可求通过的路程之比.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计算,弄清速度和时间的比例是解题的关键. 22. (1)火车过桥时,路程等于桥长加车长,根据时间结合速度计算公式v= 列方程组,就可以计算出火车长和火车的速度; (2)计算乘客过桥的时间时,用桥长除以火车的速度即可. 该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等知识点,关键是知道火车过桥(过隧道、过山洞)时,经过的路程等于桥长加车长,这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23. (1)根据公式s=vt进行计算隧道的长度L便可; (2)火车全部在隧道内的路程等于隧道长与火车长之差,利用v= 计算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动的时间. (3)火车通过隧道经过的路程为车长加隧道长,根据公式t= 便可计算出完全通过隧道所需要的时间.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关键是要知道火车完全在隧道内时行驶的路程=隧道长-火车长,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路程=隧道长+火车长. 24. (1)已知家到书店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2)求出全程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求出全程的平均速度. 熟练应用平均速度公式是正确解题的关键,解题时要注意单位换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学年 年级 物理 第一 学期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单元 综合测试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