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藤野先生4.ppt
- 文档编号:2656931
- 上传时间:2022-11-05
- 格式:PPT
- 页数:33
- 大小:748.50KB
5.藤野先生4.ppt
《5.藤野先生4.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藤野先生4.ppt(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知识与技能学会按要求筛选文本信息,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过程与方法1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2明确文章双线索写法的作用,学习融情于叙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以及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与民族自尊心。
重点1明确文章的双线索,对文章的主题进行多元化探究。
2归纳文章的语言风格,从语言中揣摩作者对人物的感情。
难点1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2联系教材,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恩师是让人永远怀念的。
特别是当你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在追求中常遭侮辱的时候,却有一位老师给你无私关爱和真诚鼓励。
那是永不坠落的寒夜星辰,永远在人生的征途中温暖地闪亮。
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初那个特殊年代里感人至深又发人深省的往事。
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华盖集等。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1926年10月12日写于厦门大学。
它主要记叙了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学习与思想经历,重点回忆了与这段经历有关的藤野先生。
1902年3月,22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
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他想用医学“救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为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出力;还想以医学作为宣传新思想的工具,启发人们对社会改革的信仰,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
但是现实的教育,使他终于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于是1906年秋便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去东京,决定用文艺唤醒人民,使祖国富强起来。
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挚的情谊。
1学生默读课文,疏通有关阅读障碍。
2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变换了几个地点?
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变换了三个地点:
“我”在东京;“我”在仙台;“我”离开仙台后。
1文章开头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员。
2对于这些清国留学生,“我”持什么态度?
哪些词语表明了“我”的态度?
鄙视而又怒其不争。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3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作者抓住了什么特点?
抓住了“盘着大辫子”的特点。
4为什么抓住这个特点?
因为在当时,有无辫子,可以反映出对清王朝的态度。
5教师介绍当时关于辫子的知识:
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
20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
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
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
6“清国留学生”辫子盘在头顶,说明什么?
留着辫子,不肯剪掉,说明他们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而辫子盘在头顶,又说明他们追求时髦,显示自己赞成“维新”。
一旦维新失败,还可以把辫子放下来,表示自己是保皇派。
总之,不伦不类、不土不洋,是首鼠两端的两面派表现。
7鲁迅为什么厌恶和嘲讽“清国留学生”?
鲁迅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去日本留学的,但是,这些“清国留学生”置国破家亡于不顾,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打着“维新”的旗号,却又忠君保皇,不学无术,所以鲁迅厌恶他们。
8这些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
9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
文章中这样描写“清国留学生”:
“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
”“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同时,还以“上野烂熳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
而“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污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这一部分内容,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为下文与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伏笔。
10这一部分并没有写藤野先生,是否离题?
不离题。
这一部分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作者抱着求学的目的来到了日本东京,看到的却是清国留学生污浊的生活。
带着这种失望,作者离开了东京,来到了仙台。
在仙台学医期间,作者又有哪些遭遇呢?
作者的老师藤野先生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让我们一起继续走进课文,随着作者一起赶往仙台。
1在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
“日暮里”,触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印象深刻;“水户”则是反清志士客死的地方。
作者牢记不忘这两处,表现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2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
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3那么作者对这一优待有什么感受呢?
请细心体会以下几个句子:
(1)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
“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
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2)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艰辛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居然睡安稳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没有想到的意思。
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对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在生活上的乐观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4作者对这种种优待有什么感受?
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
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5见到藤野先生后,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
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然后作者又从先生大大小小的书和耳闻他的衣着方面来写,表现了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俭朴的崇高品德。
6作者着重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
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有着怎样的品质?
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
通过它们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
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
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感到高兴和放心。
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真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
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7作者还写了在仙台学医期间的哪些事情?
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
8这两件事情给作者怎样的刺激?
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这两件事对志在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
“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
“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
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
“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
”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9作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
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
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10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
藤野先生听说“我”不打算继续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
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
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11到第35自然段,已经完成了对藤野先生的回忆,为什么作者还要说自己回国以后的一些感想呢?
此部分一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之大,另一方面表现我在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誓言。
12与藤野先生分别后,作者说:
“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
”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作者对中国在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使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怕”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
13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
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
怎能不感激他呢?
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
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14文章以回忆藤野先生为主,为什么还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我”在日本的遭遇和思考呢?
从整篇文章的结构来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
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写匿名信者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
所以,这样一位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也是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15鲁迅先生是用什么来统摄全篇内容的?
作者是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来统摄全篇的。
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一个表现;在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可能是“日暮里”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这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现;写对初到仙台受“优待”不以为然的理解,对艰苦的生活条件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写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留学生;写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出于爱国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