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功能.docx
- 文档编号:26568874
- 上传时间:2023-06-20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26.42KB
建筑功能.docx
《建筑功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功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功能
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建筑形象成为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
其中建筑功能起主导作用。
建筑物根据其使用性质,通常可以分为生产性建筑和非生产性建筑两大类。
生产性建筑:
工业建筑(如厂房等)、农业建筑(如温室)
非生产性建筑统称为民用建筑:
居住建筑(住宅、宿舍)、公共建筑
按建筑的层数或总高度分:
住宅建筑按层数分类:
1-3层为低层住宅,4-6层为多层住宅,7-9层为中高层住宅,10层以上为高层住宅。
除住宅建筑之外的民用建筑高度不大于24m者为单层和多层建筑,大于24m者为高层建筑(不包括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
建筑高度大于1OOm的民用建筑为超高层建筑。
建筑的等级划分:
建筑物的等级包括耐久等级和耐火等级两方面
耐久等级:
指使用年限,其长短主要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质量标准确定。
设计使用年限分类:
1类:
5年,临时性建筑。
2类:
25年,易于替换结构构件的建筑。
3类:
50年,普通建筑和构筑物。
4类:
100年,纪念性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
耐火等级:
是衡量建筑物耐火程度的标准,是根据组成建筑物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确定的。
我国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
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分为一、二两级;其他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分为一、二、三、四级。
耐火极限:
是在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建筑构件、配件或结构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稳定性、完整性或隔热性时止的这段时间,用小时表示。
建筑物的主要构成部分:
基础、楼地层、墙或柱、楼电梯、屋盖、门窗。
民用建筑从平面各部分的使用性质来分析有主要使用功能、辅助使用功能、交通联系部分三部分组成。
一.课桌椅的排距:
小学不宜小于850mm,中学不宜小于900mm;纵向走道宽度均不应小于550mm。
课桌端部与墙面(或突出墙面的内壁柱及设备管道)的净距离均不应小于120mm。
二.前排边座的学生与黑板远端形成的水平视角不应小于30°。
三.教室第一排课桌前沿与黑板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2000mm;教室最后一排课桌后沿与黑板的水平距离:
小学不宜大于8000mm,中学不宜大于8500mm。
教室后部应设置不小于600mm的横向走道。
通常单股人流的通行宽度为550~600mm。
因此考虑两人并列行走或迎面交叉,较少人流使用的过道净宽度,包括消防楼梯的最小净宽度都不得小于1100mm。
中小学的设计规范中规定,当走道为内廊,也就是两侧均有使用房间的情况下,其净宽度不得小于2100mm;而当走道为外廊,也就是单侧连接使用房间,并为开敞式明廊时,其净宽度不得小于1800mm。
3.每个梯段的踏步不应超过18级,亦不应少于3级。
4.楼梯平台上部及下部过道处的净高不应小于2m,梯段净高不宜小于2.20m。
6.室内楼梯扶手高度自踏步前缘线量起不宜小于0.90m。
靠楼梯井一侧水平扶手长度超过0.50m时,其高度不应小于1.05m。
7.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及少年儿童专用活动场所的楼梯,梯井净宽大于0.20m时,必须采取防止少年儿童攀滑的措施,楼梯栏杆应采取不易攀登的构造,当采用垂直杆件做栏杆时,其杆件净距不应大于0.11m。
8.以电梯为主要垂直交通的高层公共建筑和12层及12层以上的高层住宅,每栋楼设置电梯的台数不应少于2台;
9.建筑物每个服务区单侧排列的电梯不宜超过4台,双侧排列的电梯不宜超过2×4台;
基地红线——工程项目立项时,规划部门在下发的基地蓝图上所圈定的建筑用地范围。
如果基地与城市道路接壤,其相邻处的红线应该即为城市道路红线,而其余部分的红线即为基地与相邻的其它基地的分界线。
在规划部门下发的基地蓝图上,基地红线往往在转折处的枴点上用坐标标明位置。
注意该坐标系统是以南北方向为X轴,以东西方向为Y轴的,数值向北、向东递进。
相关概念:
1.道路红线:
规划的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边界线。
2.用地红线:
各类建筑工程项目用地的使用权属范围的边界线。
3.建筑控制线:
有关法规或详细规划确定的建筑物、构筑物的基底位置不得超出的界线。
4.建筑密度:
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5.容积率:
在一定范围内,建筑面积总和与用地面积的比值。
6.层高:
建筑物各层之间以楼、地面面层(完成面)计算的垂直距离,屋顶层由该层楼面面层(完成面)至平屋面的结构面层或至坡顶的结构面层与外墙外皮延长线的交点计算的垂直距离。
7.室内净高:
从楼、地面面层(完成面)至吊顶或楼盖、屋盖底面之间的有效使用空间的垂直距离。
(居住区规划中新建小区要绿地率不小于30%)
风向频率玫瑰图中实线表示常年主导风向,风由四周吹向中心,虚线表示夏季主导风向。
建筑设计规范要求,建筑物的底层地面应该至少高于其基底外的室外地面约150。
如果建筑底层地面架空铺设的话,最好高于室外地面450-600,一般可以在150-900之间选择。
以下图例必须熟记(分清类似的差别),知道详图索引符号表示的意思。
建筑构造详图中构造层次与标注文字的对应关系:
基本模数:
基本模数的数值规定为l00mm,表示符号为M,即1M等于l00m
基础——建筑物与土壤直接接触的部分,是建筑物的组成部分。
它承受着建筑物的上部荷载,并将这些荷载传给地基。
地基——直接支承建筑物的天然土,不是建筑物的组成部分。
人工地基——本身的承载能力弱,或建筑物上部荷载较大,须预先对土壤层进行人工加工或加固处理(可以采用压实法、换土法、打桩法以及化学加固法等)后才能承受建筑物荷载。
由室外设计地面到基础底面的距离,称为基础的埋置深度。
影响基础埋深的因素——建筑物上部荷载的大小、地基土质的好坏、地下水位的高低、土的冰冻的深度以及新旧建筑物的相邻交接关系等。
深基础——埋置深度大于5m;
浅基础——埋置深度小于5m;
基础的埋置深度一般不应小于500mm;
为了防止冻融时土内所含的水的体积发生变化会对基础造成不良影响,基础底面应埋在冰冻线(结冰的土层厚度处)以下200mm。
1.按照基础材料和受力特点分:
刚性基础——用刚性材料,如砖、石、素混凝土等制作的基础,底面宽度扩大受刚性角的限制;
非刚性基础——用非刚性材料,如钢筋混凝土制作的基础,基础宽度的加大不受刚性角的限制。
刚性角——压力分布角,以α表示,砖砌基础的刚性角控制在26°~33°之间,素混凝土基础的刚性角应控制在45°以内。
2.按基础构造形式分:
a.条形基础:
墙下条基——砖石墙的基础形式;柱下条基——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
b.独立基础——柱下基础的基本形式;
c.筏形基础——满堂式的板式基础,有平板式和梁板式之分;
d.桩基础——多数用于高层建筑或土质不好的情况下,由若干桩来支承一个平台,然后由这个平台托住整个建筑物,叫做桩承台;
e.箱型基础——由钢筋混凝土的底板、顶板和若干纵横墙组成的,形成空心箱体的整体结构,共同来承受上部结构的荷载。
全地下室是指地下室地面低于室外地坪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的1/2;半地下室是指地下室地面低于室外地坪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的1/3,但不超过净高的1/2。
在阴阳角处,卷材应做成圆弧,而且应当像在有女儿墙处的卷材防水屋面做法一样,加铺一道相同的卷材,宽度≥500mm。
标准实心粘土砖的尺寸
常用粘结材料的主要成分——水泥、黄砂、石灰膏
级配——不同的材料配合的重量比
水泥砂浆——水泥和黄砂配合。
其常用级配(水泥:
黄砂)为1:
2、1:
3等
混合砂浆——在水泥砂浆中加入石灰膏。
其常用级配(水泥:
石灰:
黄砂)为1:
1:
6、1:
1:
4等
强度——砂浆为刚性材料,主要考虑抗压强度。
其强度等级分为:
M0.4、M1.0、M2.5、M5.0、M7.5、M10、M15等7个等级
和易性——保持合适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以达到易于施工操作,并成型密实、质量均匀的性能
水泥砂浆的强度和防水性能要高于混合砂浆;
混合砂浆的和易性优于水泥砂浆
±0.000以下用水泥砂浆砌筑,±0.000以上用混合砂浆砌筑
砌体墙的砌筑要领:
错缝搭接,避免通缝,横平竖直,砂浆饱满
圈梁—在屋盖及楼盖处,沿着全部外墙和部分内墙设置的连续、封闭的梁。
构造柱—在震害较重、连接构造比较薄弱,易于产生应力集中的部位,如房屋转角、楼梯间四角、有错层处设置等。
构造柱不单独承重,因此不需设独立基础,其下端应锚固于钢筋混凝土基础或基础梁内。
在施工时必须先砌墙,墙体砌成马牙槎的形式,从下部开始先退后进,用相邻的墙体作为一部分模板。
柱截面应不小于180×240。
配筋为纵筋4Φ12,箍筋采用Φ4~Φ6,间距不大于250。
在离圈梁上下不小于1/6层高或450mm范围内,箍筋需加密至间距100。
在构造柱与墙之间应沿墙高每500设2Φ6钢筋连结,每边伸入墙内不少于1000。
圈梁、构造柱是墙体的一部分,不单独承重;
圈梁、构造柱与墙体同步施工,墙不是填充体;
圈梁、构造柱的断面尺寸和配筋不需结构计算。
勒脚——墙身接近室外地面的部分。
一般情况下,其高度为室内地坪与室外地面的高差部分。
2.为杜绝地下潮气对墙身的影响,砌体墙应该在勒脚处设置防潮层(水平、垂直)。
3.为保护墙基不受雨水的侵蚀,常在外墙四周将地面做成向外倾斜的坡面,称散水或护坡。
无梁楼盖:
是一种特殊的框架结构,将板直接支承在柱子上且不设梁的结构。
无梁楼板为等厚的平板直接支承在柱上,分为有柱帽和无柱帽两种。
当楼面荷载比较小时,可采用无柱帽楼板;当楼面荷载较大时,必须在柱顶加设柱帽。
无梁楼盖形式上是以结构柱与楼板组合,取消了柱间及板底的梁。
相关规范规定,预制板在墙上的搁置宽度应不小于100mm,在梁上的搁置宽度应不小于80mm。
屋顶的基本形态:
坡屋顶——坡度大于1/10;平屋顶——坡度小于1/10;曲面屋顶。
屋顶主要由面层和承重结构组成,根据需要,还可能包括各种功能层和顶棚层等组成;
主要功能:
承重要求:
承受积雪、积灰和上人所产生的荷载,并顺利传递荷载屋面应具有一定的保温隔热和放水排水能力。
坡道的坡度达到1:
10以上,就应采取防滑措施。
熟记下面表格:
扶手高度一般为自踏面前缘以上0.90m。
室外楼梯,特别是消防楼梯的扶手高度应不小于1.10m。
住宅楼梯栏杆水平段的长度超过500mm时,其高度必须不低于1.05m。
幼托及小学校等使用对象主要为儿童的建筑物中,需要在0.60m左右的高度再设置一道扶手,以适应儿童的身高。
对于养老建筑以及需要进行无障碍设计的场所,楼梯扶手的高度应为0.85m,而且也应在0.65m的高度处再安装一道扶手。
固定方式有与预埋件焊接、开脚预埋(或留孔后装)、与埋件栓接、用膨胀螺栓固定等。
公共楼梯设计的每段梯段的步数不超过18级,不少于3级。
梯级的踢面高度原则上不超过180。
作为疏散楼梯时按照规范所规定的不同类型建筑楼梯踏步度高度的上限和深度的下限,如住宅不超过175×260,商业建筑不超过160×280,等。
楼梯的梯段宽(净宽,指墙边到扶手中心线的距离)按550+(0~150)为一股人流;不同建筑类型的建筑按楼梯的使用性质需要不同的梯段宽。
一般一股人流宽度大于900,两股人流宽度在1100~1400,三股人流在1650~2100,但公共建筑都不应少于2股人流。
楼梯的平台深度(净宽)不应小于其梯段的宽度,且≧1200。
在有门开启的出口处和有构件突出处,楼梯平台应适当放宽。
楼梯的梯段下面的净高不得小于2200;楼梯的平台处净高不得小于2000。
坡道的坡度一般在1/6~1/12左右。
为便于残疾人使用的轮椅顺利通过,室内坡道的最小宽度应不小于900mm,室外坡道的最小宽度应不小于1500mm。
楼梯坡度应尽量平缓,其踢面高不大于150mm,其中养老建筑为140mm,且每步踏步应保持等高。
楼梯梯段宽度公共建筑不小于1500mm;居住建筑不小于1200mm。
平屋面(建筑找坡或结构找坡):
2%~5%;
屋面的防水等级(根据建筑物的性质、重要程度、使用功能要求、防水耐用年限等要求,将屋面防水分为四个等级(I~IV)
1、材料找坡:
。
找坡层的厚度最薄处不小于20mm,平屋顶材料找坡的坡度宜为2%。
2、结构找坡:
结构找坡是屋顶结构自身带有排水坡度,平屋顶结构找坡的坡度宜为3%。
卷材防水——改性沥青卷材、高分子化合物卷材;
刚性材料防水——防水砂浆和防水细石混凝土;
涂膜防水——水泥基涂料、合成高分子涂料、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沥青基防水涂料等。
每一根水落管的屋面最大汇水面积不宜大于200m2
泛水指屋顶上沿所有垂直面所设的防水构造,突出于屋面之上的女儿墙、烟囱、楼梯间、变形缝、检修孔、立管等的壁面与屋顶的交接处是最容易漏水
的地方。
必须将屋面防水层延伸到这些垂直面上,形成立铺的防水层,称为泛水。
高度不小于250mm。
分仓缝宽约20~40mm,中间应用柔性材料及建筑密封膏嵌缝。
防水层混凝土中配筋,要求双向配Φ4钢筋,间距不大于200,而且要求细石混凝土的厚度不小于40,强度等级不少于C20级。
热桥:
建筑外围护结构中,某些易于传热的热流密集的局部通道。
2.常用屋面保温构造层次:
a.保温层放置在屋面结构层与防水层之间,下设隔蒸汽层;
b.“倒铺屋面”——保温层放置在屋面防水层之上(保温材料必须自防水);
c.内保温——保温层放置在屋面结构层之下.
常用外墙面的保温构造做法:
保温浆料外粉刷,外贴保温板材,外加保温砌块墙。
建筑地面保温构造
在严寒和寒冷地区,建筑底层室内如果采用实铺地面构造,则对于直接接触土壤的周边地区,也就是从外墙内侧算起2.0m的范围之内,应当作保温处理。
变形缝分类——伸缩缝(温度缝)—对应昼夜温差引起的变形;沉降缝—对应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变形;防震缝—对应地震可能引起的变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