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练习题.docx
- 文档编号:26563047
- 上传时间:2023-06-20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5.89KB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练习题.docx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练习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练习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练习题
(一)字词
一、读拼音写字词。
(略)
二、比一比,再组词。
挪( )蒸( )萎( )锻( )榛( )鞭( )
那( )承( )委( )段( )秦( )便( )
秧( )番( )雅( )勃( )旬( )熬( )
秋( )翻( )鸦( )脖( )询( )遨( )
蒜( )醋( )饺( )翡( )拌( )栗( )
算( )酣( )咬( )匪( )伴( )粟( )
筝( )麦( )寺( )逛( )籍( )屉( )怖( )
挣( )青( )等( )狂( )箱( )世( )布( )
瞅( )魔( )胖( )刑( )哼( )峻( )残( )
秋( )摩( )拌( )型( )享( )俊( )浅( )
窝( )啃( )舅( )鸿( )鼎( )旺( )炊( )
锅( )肯( )臼( )鸥( )顶( )狂( )吹( )
乘( )裙( )兜( )币( )哎( )橱( )锈( )
乖( )群( )竟( )巾( )艾( )厨( )绣( )
抒( )玛( )蕴( )毒( )撇( )噎( )搓( )
揉( )妈( )蘸( )霉( )弊( )壹( )差( )
匣( )猹( )吭( )娜( )伊( )搅( )埃( )
狎( )喳( )坑( )挪( )尹( )觉( )挨()
伦( )藤( )析( )拆( )碱( )顽( )卓( )
论( )腾( )折( )晰( )减( )颇( )悼( )
效( )蚀( )乏( )誉( )衔( )粪( )捐( )
郊( )浊( )泛( )誊( )衍( )类( )娟( )
澡( )械( )逆( )玫( )或( )漩( )喑( )
燥( )诫( )朔( )枚( )域( )旋( )暗( )
恃( )涕( )谦( )蹊( )涧( )叔( )畔( )
持( )梯( )歉( )溪( )间( )菽( )胖(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练习题
(二)字词
一、 给语文书上《生字表》的生字注音、组词,写部首和总的笔画数。
二、 填空:
1、“蒸”字 结构,用部首查字法先查 部,再查 笔,它的读音是 ,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可以组成词语:
, 。
2、“鼎”字共 笔,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先查 部,再查 笔。
它有四种意义:
①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
②大。
③(方)锅。
④正当,正在。
“三国鼎立”的“鼎”应取第 种解释;
“鼎力支持”的“鼎”应取第 种解释;“鼎盛”的“鼎”应取第 种解释。
3、“舅”字 结构,用部首查字法先查 部,再查 笔,它的读音是 ,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
可以组成词语:
, 。
这个字的第三笔是( ),名称是( )。
4、“兜”字的读音是( ),大写字母是( )。
它总共有( )笔,第八笔是( )。
用部首查字法它可以查( ),再查( )笔。
三、选字(词)填空:
1、挪 揉搓 撇 搅拌 捐 擦
小丽听说这一次的( )献可以( )旧衣服,十分高兴。
她回到家里,找出了自己一些不合穿但还十分新的衣裙,冼( )了起来。
你看她,先拿来一个盆子,倒进洗衣粉,放进水,( )了几下,再把湿衣服放进去。
她( )着嘴,用力地( )着。
一会儿,把凳子( )了一下位置,再( )了( )头上的汗珠,继续洗着……
2、哼 啃 哎 噎 喳 吭
小刚放学回到家里,发现家里还是像往常一样空无一人。
于是他“ 唉 ”地叹了一口气,从锅里拿了一个馒头,猛( )了两口。
谁知这就( )住了,一下子( )( )地咳了几声。
终于吞下去了,可外面有几只麻雀在叽叽( )( )地叫。
小刚心想:
( ),连你们这几只笨鸟也来嘲笑我?
岂有此理。
( ),好像有人回来了。
3、呀 吗 吧 呢
小明,你吃饭了( )?
小明,你怎么还不吃饭( )?
小明,你该吃饭了( )?
小明,你总该吃饭( )!
三、 找出下面成语的错别字,再改正。
声嘶力绝( )拾人牙惠( )史无前列( )始终不逾( )
世外桃园( )势不可挡( )舔犊情深( )手不辍卷( )
手屈一指( )授受不清( )缩手无策( )束手束脚( )
水乳交溶( )水性扬花( )顺利成章( )死心踏地( )
四、 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模 棱 背 便 喝 夹 强 薄 给 磨 没 将 兴 冲 喷 曾 晃 当 吓 还 难 糊 差 着 了 的 为 重 间 盛 和 传 待 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练习题(三)词语
一、 听写课本中“词语盘点”里的词语。
二、 填词(四字词与成语)。
(略)
三、 填词(的 地 得)
四、 写出近义词和反义词。
五、 选词填空。
六、 词语运用(造句)。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练习题(四)句子
一、 把字句与被字句
二、 陈述句与反问句
三、 转述句与直述句
四、 缩句与扩句
五、 比喻句、拟人句
六、 连句成段
七、 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练习题(五)课内阅读
一、 理解课文的重点句。
(复习课内练习本上的内容)
二、 掌握文段内的字、词、句。
三、 理解文段中包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文字进行表达。
(问答题)
四、 课内外的拓展。
教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复习练习题(五)课内阅读
一、 阅读《两小儿辩日》,完成练习:
(6+2+2+2=14分)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
一儿曰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
1、 在横线上填空并加上标点。
2、 改为直接引述句: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3、 改为间接引述句: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4、 解释“孰为汝多知乎?
”
二、 阅读《匆匆》片断,回答问题:
(5+3+4+3=15分)
在( )里,在( )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只有( )外,只有( )罢了;在( )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过去的日子( ),( ),( ),( );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我何曾留着( )?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
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 )呢?
1、按课文内容在( )里填空。
2、解释加点的词:
徘徊:
课文中第一个“赤裸裸”是指:
第二个赤裸裸是指:
3、用~~~线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并说说你对这个比喻句的理解。
5、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三、 阅读《桃花心木》片断,完成练习。
(6+4+3=13分)
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 )人,能比较经得起( ),会锻炼出( )。
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 ),显示出( )。
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 )了。
1、 在括号里按课文内容填空。
2、 文段中“不确定”出现了两次,这里“不确定”是什么意思?
联系生活实际,你能想到哪些“不确定”?
3、 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
四、 阅读文段,并完成练习:
(4+6+2+2=14分)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shao shao)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霄宵),不许间(jian jian)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决)。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这段话选自课文 ,作者是 。
我还知道他的一些著名作品:
例如 和 。
2、用——线划出文段的中心句。
围绕中心句文段写了( )件小事,分别是( )( )( )( )( )(概括出小标题,每个小标题不超过五个字)
3、用上“除非”写一句话:
4、在括号里划掉不恰当的字或字音。
五、阅读文段,完成练习:
(3+2++2+3+3=13分)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
“爹,为什么要烧掉呢?
怪可惜的。
”
待了一会儿 父亲才回答 不要了就烧掉 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然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才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
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1、这篇课文题目是《 》,作者叫( ),文中写到的父亲是无产阶段革命家( )同志。
2、给文段中的第三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3、用~~~~划出文段中相互照应的两处句子。
4、写出近义词:
含糊( )避免( )着急( )
5、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父亲这一次为什么这样含糊的回答我的问题?
六、 读文段,完成练习。
(5+4+5=14分)
(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 )有缺点,( )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 )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 )行。
( )你说得对,我们( )改正。
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精兵简政 这一条意见 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了 他提得好 对人民有好处 我们就采用了 ( )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了,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 )一定会兴旺起来。
1、 在括号里填上关联词。
2、 在文中划线的部分加上标点符号。
3、 这是( )主席1944年9月8日在( )同志的( )会上所作的演讲,题目是《 》。
他号召大家学习( )的精神。
七、 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片断,完成练习。
(4+6+4+4+6=24分)
她赶紧( )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妈留住。
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
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
奶奶把小女孩( )起来,( )在怀里。
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
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 )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
“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
”人们说。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姐姐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动作的词。
2、用——线划出描写小女孩的幻觉的句子,并找出一些词语的反义词:
高大( )美丽( )寒冷( )饥饿( )痛苦( )
3、用~~~线划出小女孩死后的神态、动作的句子。
作者为什么要把她死后的神态动作写得这样具体呢?
4、 文章最后一段可以删去吗?
为什么?
写出你的理解。
5、《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 ),它的作者是( )国的( ),我还知道他写了许多作品,例如《 》《 》和《 》。
八、阅读文段,完成练习。
(7+9+7+2=25分)
凡卡叹了一口气,蘸了蘸笔尖,接着写下去。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毒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 )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
老板( )着我的头发,把我( )到院子里,( )皮带( )了我一顿。
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 )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 )那条青鱼,( )鱼嘴直( )我的脸。
伙计们( )我,他们( )我上酒店去打酒。
吃的呢,简直没有。
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
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
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
我再也受不住了!
……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
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凡卡( )( )嘴,拿脏手( )( )眼睛,( )了一下。
1、 在括号里填上表示动作的词。
2、 这篇课文叫《 》,是( )国作家( )的作品。
文中凡卡在给( )写信。
从上面的文段看,凡卡的信主要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写( ),通过三个内容来反映:
( ),( ),( );另一方面的主要意思是( )。
3、 这篇课文在写作方法上,把( )、( )和( )三部分内容( )起来,互相( )。
课文中除引用凡卡的信外,还有作者叙述的句子,用——线划出来。
4、 用~~~~~线划出课文中运用了对比手法的句子。
九、 阅读《跨越百年的美丽》,完成练习。
(8+2+4=14分)
这点( )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 )的生命和( )的信念。
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 )的东西,她( )、( )、( ),有( )、( )的追求。
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 )的发现。
在发现镭之后的不断研究中,居里夫人也在不停地变化着。
在工作( )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 )。
她( )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逐渐变得( ),( )。
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负担。
但他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
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 )的女学者,变成了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 )。
1、 按课文内容填空。
2、 文人中加横线的句子,用了( )手法概括了居里夫人( )。
3、 课文以《跨越百年的美丽》的为题,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指的她的容貌美吗?
指的是什么?
十、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10+4+3+2=19分)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 ),( )。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当然,( )、( )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
正像数学家( )说过的,( ),( )。
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 )人,给那些( )的人,给那些( )的人。
1、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 仿照划横线的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 实验 教科书 六年级 下册 语文 复习 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