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的词集范文.docx
- 文档编号:26563038
- 上传时间:2023-06-20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3.50KB
晏殊的词集范文.docx
《晏殊的词集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晏殊的词集范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晏殊的词集范文
晏殊的词集范文
晏殊词的艺术特色
其一,晏词中极少出现感情色彩激烈的字眼,而是努力营造一种情中有思的意境,表达一份闲雅的无可奈何情调和少许敏感而旷达的惆怅,表现出一种雅致含蓄的倾向。
蝶恋花
其二,晏词语言凝练,平淡而富有韵味,明净圆融,写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不纤佻。
其三,晏词构思曲折精巧,表现自己对多彩人生的内心体验,耐人回味。
《浣溪沙》通篇以小园的暮春景色来渲染作者心中无限的旧欢新怨,情景交映;更为难得的是词中还渗透着一种澄澈圆融的理性观照,创造出情中有思的意境,这样就使伤春之情升华为具有永恒意味的人生感触。
词旨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怅惘和对春意阑珊的惋惜,抒发了他轻淡、幽微的富贵闲愁,但在情意缠绵中又传达出深沉的哲理思索,体现出人生有限、时间永恒的况味。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
春残花落,象征美好年华的消逝,新燕归来,又似曾相识,象征着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再现不是原封不动的重现,而是蕴含着变化。
这是晏殊对自然、人生的通达、圆融的观照。
二、柳永对词的贡献
宋词到柳永手中才发生重大变化。
现存的近200首词收在他的词集《乐章集》中。
1、创作态度和影响
柳永是宋代第一位专力于写词的词人,柳永将词从士大夫圈中解放出来,使它走向市民和世俗。
柳永通过采纳市井新声,自度曲及改造旧曲等手段,极大地扩展了词的影响范围,使之成为家
2、内容题材的开拓
第一,在描写男欢女爱的传统题材时,柳词从达官显宦的峻台重阁转向了平民百姓的市井青楼,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
第三,描写都市风光。
柳永的部分词作展现了北宋承平之世繁华富庶的都市生活与多彩多姿的市井风情,这在柳永之前的词作中是不曾见过的。
第二,表现羁旅行役之苦。
他把这些本来多入于诗的言志抒情内容一并移入词中,用来描写江湖流落的索寞,抒发别离相思的况味,此类作品达到了比较完美的艺术境界。
3、柳词艺术上的贡献
第一,大量使用长调慢词,改变了以小令为主的传统,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使铺叙手法进入词中。
第二、大量吸收俗语入词,使词更接近下层人民,从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柳永贡献最大的是使用极其生动、浅近的语言写出的俚词。
他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琢习气,充分吸收日常生活中的俗语、口语入词,以通俗流利的语言取代雅致绮丽的修辞,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二、苏轼对词的贡献
1、认识上的突破
1)苏轼在理论上要破除诗尊词卑的观念,认为诗词同源,两者虽有外在形式的差别,但其艺术本质和功能是一致的。
2)苏轼将词视为诗之一种,从而要打乱原先已经界定的诗庄词媚、诗雅词俗的分野。
3)苏轼“以诗为词”,标举词是“古人长短句诗也”是要用诗之雅来改造词之俗,提高词的品格,使之能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
2、内容上的突破
刘熙载《艺概·词概》:
“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
若其豪放之致,则时与太白为近。
”
他打破了过去词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的传统,进一步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藩篱,凡是诗能表现的内容,他几乎都用词表现了出来,扩大了词的创作视野,开拓了词的境界。
第一、抒情词:
爱情、兄弟之情、爱国、怀古等
第二、自然山水及农村词:
《浣溪沙》组词
第三、咏物词(近30首):
咏橘、咏柳、咏松、咏红梅、海棠、孤雁等
苏轼词题材开拓的方向,是进一步表现士大夫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别是表现苏轼自我的襟怀抱负、日常生活。
苏词的境界
苏轼词的境界,是由其深刻的思想内蕴、高卓的才学识见、启人心智的人生哲理构成的。
3、风格上的突破
苏轼以前,婉约词风一统词坛,虽然有个别作家的个别作品突破了婉约之风,但并未形成新的风格。
到了苏轼手里,则打破了以婉约为主的传统,既有婉约,又有豪放、旷达、幽美等。
以诗为词——苏轼在继承词的传统的前提下,吸收诗的特点而改革词风,拓展了词境,扩大了词的题材内容,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以词抒写其豪迈旷达的襟怀,开创了宋词的新纪元。
三、“易安体”的特色
1、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
李清照善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真切抒写她怡愉闺中或流落异乡的思想情感,极富个性化特征。
她的词尤其善于选择典型的生活片段入词,在具体、细腻的叙写中展示自己的内心活动。
少女时期:
青春亮丽天真
婚居生活:
愉悦欢欣、离愁别苦
寡居时期:
孤苦寂寞
2、语言雅致、含蓄、简洁
《醉花阴》:
全词从开头的写景到后来的抒情语言都十分雅致,特别是后三句更是绝佳。
作者借菊花抒情,但全词却无一个“菊”字,但又句句不离“菊”。
如“东篱”、“暗香”、“黄花”、“瘦”等词分别从位置、气味、颜色、神态等方面写出了它的神韵,无一字不雅秀。
3、音韵和谐优美
李清照的词大多婉转流畅、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和音韵美,同时还善于将语言变化与声情、词情相结合,收到增强作品感情抒发的效果。
辛词的思想内容
?
辛弃疾继苏轼之后,更加彻底地冲破了传统的樊笼,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真正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地步,辛词比苏词反映了更广阔、更激荡的社会现实,多方面地展示出时代的动乱、民族的危机,同时也更完整地抒写出作者一生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个性,在词史上树立起一座辉煌的丰碑。
1、追忆当年虎啸风生的战斗生活,抒发自己抗金北伐、收复中原的爱国热情。
?
代表作品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2、表达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抒写英雄失路的无限焦虑。
?
代表作品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千古江山)。
3、不满南宋朝廷的偏安政策,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腐朽。
?
辛词谴责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不思进取,抨击统治者的是非混淆、贤愚不辨,痛恨投降派的排斥异己、妒贤害能,这都大大提高和强化了词的现实批判功能。
代表作品有《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4、描绘农村生活与田园风光,表现闲适心境和隐逸情趣。
?
代表作品《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汉宫秋》的悲剧意蕴
1、一代帝王的悲戚:
尊严、权威、自由、幸福被剥夺,被迫以皇妃和亲。
2、王朝覆灭的悲哀:
文武大臣无能、怯懦、自私苟安,不能保家卫国。
剧本借古讽今,一方面通过元帝和昭君的生离死别,含蓄地揭露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压迫。
另一方面,又通过歌颂王昭君为保全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个人幸福和生命,批判朝臣们的腐朽无能和卖国贼的投降叛国行经。
寄寓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和民族意识。
二、《长亭送别》的语言艺术
《长亭送别》以抒情诗般的语言,叙写莺莺的离愁别恨,使全剧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悠长的哀愁,是全剧诗意最浓的部分。
语言华美绮丽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
“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体,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
1、王实甫善于用诗的语言,描摹环境,渲染气氛,充满诗情画意。
2、把古典诗词中的词句和当时生动活泼的口语镕铸、提炼成自然而华美的曲词。
3、常用夸张、比喻、排比、叠词叠句等修辞手法。
三、《长亭送别》中莺莺的形象
珍重爱情,鄙薄功名,贤淑、温柔,但又受封建礼教的约束。
卖柑者言
(一)文章主旨
文章以“予”与卖柑者的对话形式,淋漓酣畅地指斥了那些坐高堂,骑大马,饮美酒,食佳肴的文臣武将,不过是一些不懂用兵、不会治世、“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废物,尖锐地揭露了元朝统治机构的腐败,表现了作者的满腔“愤世嫉邪”之情。
(二)表现技巧
1、构思新巧,寓意深刻以明辩实讽的曲笔讽世。
从表面上看,作者在反对卖柑者言,实际上是赞同卖柑者言;卖柑者表面上是在自辩,实际上是在讽世。
论柑的外表与实质是手段,以此旁敲侧击官僚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才是目的。
2、奇巧而贴切的比喻和对比
?
本文通篇都是比喻,作者以柑子统摄全篇。
用其内外不一与文臣武将徒有华丽外表,实则丑恶无能的情况进行类比。
此外,还始终以人、物各自的“外”与“中”进行对比,而这种类比与对比又以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显得奇巧而贴切。
3、犀利而又饱含情感的语言
?
作者借古喻今,以古之圣贤与今之众人对照,有议论、有事实、有分析地,一层深一层地进行抨击,来表达作者愤世嫉俗的感情和对腐败官僚的揶揄和讽刺,语言犀利尖锐。
主题
通过狐女青凤在爱情、婚姻上的经历,反映了封建礼教加诸妇女的人身束缚和精神压抑,以
及她们在这种束缚和压抑之下,对于切身幸福的关心、向往。
《青凤》的细节描写——青凤
“生(耿去病)谈竟而饮,瞻顾女郎,停睇不转。
女觉之,辄俯其首。
生隐蹑莲钩,女急敛足,亦无愠怒。
”
“骤见生,骇而却退,遽阖双扉”,并以“叔闺训严,不敢奉命”,拒绝与耿去病相见。
“羞惧无以自容,俯首倚床,拈带不语”;当叔父怒逐她时,她唯有“低头急去”;当叔父“诃诟万端”时,她唯有“嘤嘤啜泣”。
青凤的叔父——礼教的束缚
青凤叔父的描写,实际上是提供青凤的生活环境,揭示其性格形成的客观依据。
耿去病——爱情的追求
耿去病的狂放意在衬托青凤善良而驯从、温和而怯弱的性格,以揭示自由爱情与森严礼教的尖锐对立。
1、人物形象——黄英姐弟
黄英和陶生是菊精的化身,也是明清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时期早期的农业资产者形象。
精于种菊,但对于技术秘不示人。
能积极开拓新的市场。
经过资本的原始积累之后,善于再投资。
人物形象——马子才
马子才酷爱菊花,安于清贫,秉性耿介,在明清时代商品交换日渐频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渐萌芽的情况下,他固守着传统的儒家思想不放,以市井谋利为耻。
2、马子才与黄英姐弟的矛盾
争论:
卖菊、置产
黄英姐弟与马子才的纠葛,实质上正是商品经济与传统孔孟思想的大冲撞。
黄英姐弟经商致富、追求物质财富的行为,体现了明清之际市民阶层普遍的思想意识。
马子才的形象体现了传统儒家知识分子贱视商人、安于贫贱的心态。
3、蒲松龄思想的矛盾
一方面,作为一个仕途蹭蹬的知识分子,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的熏陶,淡薄名利,洁身自好,安贫乐道,追求高洁的人生操守。
另一方面,受当时“弃儒从商”世风的影响,对马子才思想的僵化又持批判的态度,认可商人及其商业行为。
4、棋酒人生
陶家事业在处于高峰阶段时,在马子才的干涉下中断,透露了新兴商人向传统儒士生活模式的靠拢和体认,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是必然的,是超越一个高度之后找不到新的落脚点之后的必然性,是新潜质的毁灭。
诗歌:
咏史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这两句诗写出了清代一些知识分子的典型心情。
清前期曾屡兴文字狱,大量知识分子因文字获罪被杀。
在这种酷虐的专制统治下,大多数知识分子不敢参与集会,言行十分谨慎,唯恐被牵入文字狱中。
他们著书立说,也只是为了自己的生计,不敢追求真理,直抒自己的见解。
作者对这种现象十分愤慨,因而以婉转之笔出之。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尾联作者引用了田横五百壮士这一充满壮烈情调和高扬铮铮气骨的故事,和现实形成反差强烈的鲜明对照。
隐含着对醉心功名利禄、不敢争取命运自主的士大夫们的讽劝。
主旨
题为《咏史》,实为讽今。
它针对整个社会风气,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并对东南地区一批流连声色、醉心功名利禄的所谓名流人物加以讽刺,感慨当时江南名士慑服于清王朝的险恶统治,庸俗苟安,埋头著书,有力揭露了清末在严酷文字狱威胁下,文人才士不敢真正触及现实问题,痛感气节志士的寥落。
《病梅馆记》
龚自珍
托物言志
记曲、欹、疏统治者的用人标准
病之举:
斫、养、删、夭、锄、遏摧残、扼杀人才
梅之果:
江浙之梅皆病人才受害之惨
议三日痛人才遭扼杀
疗疗梅:
纵、顺、毁、埋、破除人才的束缚
解、复、全恢复人才的本性
梅贮梅:
穷予生之光阴拯救人才的坚定信念
主旨
作者通过谴责人们对梅花的摧残,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第二章晏殊词
第一讲
北宋初年词人中受冯延巳明显影响的就是两位江西籍词人晏殊和欧阳修,因为冯正中在抚州为官三年,留有极大地影响,因此后人认为他开创了“西江词派”,而西江词派词人的作品却是表面相近而实际不同的。
在讲冯正中时,我们提到过“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我们现在就来把大晏和冯正中作一比较,也和李后主作一比较,看看晏同叔何以得正中之“俊”,再看一看晏同叔之为理性词人与李后主之为纯情词人有何差别。
一般所谓的理性,常常是利害人我的得失计较,这样的人永远也看不到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
我们这里所讲的理性是一种节制和反省的理性,他能使人从其所写的感情之中,体会出思致的意味,同时还具备一种通达观照的能力。
观照是说你通过观察事像之后会有一种智慧的照明,尤其是对人生的体会和觉悟。
一般人还有一种观念,认为诗主要是言情的,而诗人中有理性的诗人岂不是矛盾吗?
理性的诗人要看他具备什么样的理性,如果是利害人我的得失计较,那一定永远也写不出好诗来,就算不是利害人我的计较,两晋间流行过的玄言诗,同样枯燥无味。
而像陶渊明、晏同叔这样的理性诗人的作品就不同于上述两种情况了。
他们所写的诗,我们称之为理性之诗,他们从生活的经历和体验中得到了一种智慧的关照,他们是用心灵去体验生活的,他们的心灵是敏锐的,真诚的,他们也同样把所有的敏锐的感受都写了出来,但比之纯情的诗人,则他们却多了节制和反省,有一种思致和操持,这是理性诗人最可贵的一点。
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这是晏殊很有特色的一首词。
“一向年光有限身”,非常寻常的一句词,却有极深锐的感受。
“一向”是短暂的意思;“年光”也就是年华,是一年之中的芳华,也就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
阳春三月,春天是短暂的,生命也是短暂的,所以说“一向年光有限身”。
这一句有很深的悲慨,一般人认为要有极大的挫伤忧患才能写出好词,那么像晏殊这样仕宦顺利,却也写出这样的好词,是什么原因呢?
李后主写“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是透过他本人的沉痛写出这天地间有生之物同有的悲哀,而晏殊他不需要有个人国破亡家的悲惨遭遇,他就以自己敏锐、真纯的心灵去体会那种共有的苦难和悲慨。
花开花落月圆月缺这也是人类共有的无常的悲慨,晏殊即使是仕宦显达也同样感受到了这种悲慨。
李后主写悲慨时非常主观,是带着沉重的悲哀写出来的,晏同叔的妙在于他虽然也有悲慨而表面上却好像是在表现一个客观现实的景象,没有深悲极恨得口吻,也没有写得血肉淋漓,这已足可见出其珠圆玉润之风格了。
可是人生悲哀的还不只是“一向年光有限身”而已,他的第二句“等闲离别易消魂”,何谓“等闲”,就是容易轻易之意。
李后主有词“别时容易见时难”,“别时容易”就是那么轻易就离别了。
天下没有人没经历过生死离别,不管是什么样的离别,只要有聚会就会有离别,离别时很容易就来临的。
这样短暂的韶华,这样短暂的人生,却充满了离别的悲哀,所以他说“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这很容易引起大家的感伤,所谓“销魂”就是心神之中黯然的怅惘之感。
晏殊写得不是和李后主的《相见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吗?
他说“一向年光有限身”这种无常之感不就等于“林花谢了春红”吗?
!
可是李后主由此写下去的结尾,乃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而晏同叔的结尾却是“酒筵歌席莫辞频”,他不沉溺于那种深悲极恨之中,他不仅是有反省有节制,而且还隐然有着安排和处理的办法。
正是对待苦难处理安排的不同,造成了各个词人风格的不同。
李后主是根本没有处理安排的办法的,他只有一味沉溺于悲苦之中。
究竟该怎样排解悲哀愁苦?
他说你有酒的时候就去饮酒,有歌的时候就去听歌,不要说听歌饮酒的次数太多而推辞,所以说“酒筵歌席莫辞频”,正如冯正中说的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但是冯正中的口吻是执着深刻的,而晏同叔却说得那样清单,然而尽管笔墨清淡如许,感觉确实敏锐的,真诚的。
下阕:
理性的诗人不是没有感情的,不是麻木不仁的。
“满目山河”引起了“念远”的感情,“念远”就是怀念远行之人,等高望远是一切与亲友分别得人的共同感受,从“满目山河”到“念远”是他感情的书法,可是“空”字却在感情中表现了一份理性的反省:
“念远”有何用呢?
要是李后主,他沉溺在“念远”之情里面,就不会反省到念远是空的,而晏殊则有一种理性的“空念远”的认知。
下语句的“落花风雨更伤春”,是诗人对伤春的敏锐的感受。
而晏殊词之妙处则在对“空”字和“更”字的应用,起到了双层加深的作用:
“更”字是加倍的意思,是我已经有了念远的悲哀再加上伤春的悲哀,而一个“空”字也贯穿了两句的情意,念远的空的,伤春也是空的,“念远”不一定就能相逢,“伤春”也不一定就能够将春光留住,不可得的仍然是不可得的,无法挽回的仍然无法挽回,所以“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二句有诗人的感受,更有理性的认知。
那么又该如何去做呢?
他说“不如怜取眼前人”,“怜”有尊重爱惜之意,大晏石油安排处理的,他懂得只有尊重爱惜了今天,才有真正美好的未来,只是在那里空空的“念远”,“伤春”,过去的不可挽回,未来的也将不可获得。
可知,大晏的词中既有诗人的感发,又有理性的反省和节制,而且还隐然有一种处理安排的办法。
晏殊的经历是不同于“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他曾做到枢密使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军事和行政的最高长官,他在处事和论证发面也有才干和眼光。
据史书记载,真宗去世,仁宗即位,真宗的章献刘皇后任事,当时的枢密使曹利用和宰相丁谓争权,曾经都请求太后奏事,所有的大臣是都不可以独见奏事的,后来晏殊就说请刘太后垂帘与仁宗一起听政。
在北宋对西夏用兵时,晏殊也曾提出请罢免内臣监兵,朝廷不要以阵图授诸将,而要使将领对指挥战事有自决权和自主权。
可见,在议论政事、军政事务,晏殊有都一种处理的办法。
所以他是一位富有理性的词人,这是他与李后主最大的不同。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欣赏大晏的词要有耐心,还要细心。
“一曲新词酒一杯”是一句非常平淡的字,没有温庭筠的“小山重叠金泯灭”那样美丽的辞藻,没有李后主“林花谢了春红”那样强烈的感情。
但是文学创作可以选择各种各样的途径达到感发的目的。
有的人是以一字一句写得出色见长的,像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可是大晏的这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却没有任何特别精警的字,也没有强烈的感发之力,晏殊敏锐的感受和感发的力量是要通过他整首词来传达的,他
说“一曲新词酒一杯”,后面是“去年天气旧亭台”,“一曲新词”是当歌,“酒一杯”是对酒,当歌对酒的本身就还可以给人以感动,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再如欧阳修《采桑子》“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他说在十年前喝酒的时候,这里月光明亮,晚风轻悠,十年间是事一瞬间便过去了,他用“忧患凋零”接在“月白风清”之后,是一种突然地跳接,十年后的今天,回首往事是“老去光阴速可惊”,后面他又说“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是当年醉里声”。
经过了十年的忧患凋零,鬓发的颜色已有了改变,而心情未改。
我们现在说的是两层意思,一层是“对酒当歌”本身就可以引起你内心的感动,晋朝的桓伊每听清歌,辄唤奈何,是每听人唱清歌,就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感情;第二层不仅是对酒当歌,而且是重听当年的歌,重新唤起过去的回忆。
再比如陶渊明所写的《饮酒》二十首,苏轼曾批评说“陶公方饮酒时,不知缘何记得此许多事”。
从这二十首《饮酒》诗中你可以看到陶渊明饮酒诗中有多少思量和感想。
因此晏殊的“一曲新词酒一杯”一句,乍看似乎平淡,而后一句是“去年天气旧亭台”,跟去年一样的天气,是什么样的天气呢?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晚春初夏的日子。
“旧亭台”是昔日的亭台。
所有这些依旧美好,他的感受到此仍没有表现出来,“夕阳西下几时回”,表面上仍是客观的大自然的现象——“夕阳西下”,实际上却是在“夕阳西下”与“去年天气旧亭台”的对比之间,表现出作者的感伤的。
晏殊还有一首写得很好地词《破阵子》:
忆得去年今日,黄花已满东篱。
曾与玉人临小槛,共折香英泛酒卮。
长条插鬓垂。
人貌不应迁换,珍丛又睹芳菲。
重把一尊寻旧径,可惜光阴去似飞,风飘露冷时。
这首词写得是美好的秋日,大晏的词总是写得非常地平淡。
他写得去年的今日,东篱之下开满了黄花,我曾经和那美丽的女子靠在矮矮的栏杆上,共同摘取那菊花芬芳的花瓣放入酒杯中。
中国古代的习惯,九月九日饮菊花酒,菊花在北方的俗名叫九花,九月九日饮菊花酒,而九月九日之“九”同长久的“久”,在此也有了相同的意思,是渴望花与人共长久的之意。
那女孩将花枝插在鬓发之上。
至此,上阕就是说九月九日饮菊花酒,盼望花与人都青春永驻。
而下阕就开始写对比,古人写对比,多以十年为期,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欧阳修“十年前是尊前客”,而晏殊写得却不是十年的改变,而是一年间的改变,只是短短的一年,“人貌不应迁换,珍丛又睹芳菲”,我又看见了那美丽的黄花,可是今天那美人已不在这里,他说我“重把一尊寻旧径”这句话写得实在是妙,平淡的写出来,而柔细的感情却溢于字里行间,“把”字极妙,“把酒”之中杂有对自己感情的品味,“寻旧径”,旧径是当年和美人共同走过的小路,今天我一个人重渡,这旧径是我认识的,又何须“寻”,“寻”不是寻路,而是寻思
第二讲
说道晏殊的词,很多人都把晏殊富贵显达的身世据为口实,批评他的词的圆融平静的风格特色不为深刻,一位晏殊缺少一份诗人的沉挚深刻的感慨。
这乃是由于中国诗论中缺少一种“穷而后工”的成见。
当然,一个人的身世中的忧愁患难,常常会使人变得深刻起来,但是这要看他对忧愁患难怎样对待,也就是说忧愁患难固然可以成就一个英雄豪杰,成就一位伟大而深刻的诗人,但也可能毁灭一个诗人,一个英雄豪杰。
无论是成就还是毁灭,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是否经历了忧愁患难,是在是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只要你果然是一个诗人,那么你就应该具有诗人的锐感。
况周颐说:
“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常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在。
”。
若你果然是一位诗人,那么就死大自然的风雨江山,花开花落,月圆月缺,夕阳残照,都能给你很深的感触,使你“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使你有敏锐的感触,
晏殊词“燕”意象分析
曾新宁
学xx02514168
专汉语言文学
指导老师:
张文东
xx年10月2日
晏殊词“燕”意象分析
曾新宁指导老师:
张文东
摘要:
晏殊是“北宋倚声初祖”,是婉约词派的重要代表。
《珠玉词》是晏殊的词集。
晏殊的词风如他的词集名所揭示的那样:
珠圆玉润。
《珠玉词》含蓄词风的形成与晏殊的特殊身份有关,也与他独特的表达方式有关。
燕子是一种常见之物,也是晏殊词中常见之景。
晏殊往往将他的人生感受融入燕子的描写中,从而使“燕”意象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情感,创造出不同的词境。
本文对此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
珠玉词;燕意象;寓意
引言
晏殊(991-1005)字同叔江西临川人,是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有《珠玉词》传世。
他的词上承五代花间派韦庄、冯延巳等清切婉丽的余韵,下开晏几道,秦观等婉约派蕴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