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设计.docx
- 文档编号:26561454
- 上传时间:2023-06-20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9.81KB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设计.docx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三一文库(XX)/初中二年级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设计[1]〕
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设计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2、通过活动,提高对战争的认识,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在明确每个学生的活动项目和活动内容后,要放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积累语言,提高能力。
◆活动准备:
1、制定此次小组活动的方案,填好活动表格,由小组长负责记录填写。
表格内容包括(活动项目、内容、方式、时间、地点、参加人员)。
2、读几本有关战争的图书,并做好读书笔记,为讲战争的故事作准备。
3、浏览介绍有关战争的网站,查阅有关战争的知识。
4、走访身边的老战士,观看影视作品,了解中国解放的历史。
5、民主推选,成立由学生组成的最佳活动成果评议委员会
◆活动方法;小组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景,影片导入
《南京大屠杀》片断。
让学生充分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主持人:
同学们,我们看了《南京大屠杀》片断,肯定有许多心里话要说吧?
是啊,正因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苦难,我们反对战争,呼唤和平。
可是在这个世界上,枪声、炮声、爆炸声,远远多于鞭炮声和礼炮声。
就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全世界发生的大小战争总共不下400次!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人类更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在中国,九一八的炮声、七七卢沟桥的枪声和南京大屠杀中30万死难同胞的呼告声,时时使我们警醒。
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加热爱和平,但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
世界,何时才能铸剑为犁,和平永驻?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共同探讨: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板书课题)
一、战争故事,你说我演
主持人:
在语文课上或课外阅读中,你一定读过不少英雄故事,知道很多革命家不怕牺牲,智斗敌人的轶闻趣事吧。
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搜集整理的探险故事向同学们说一说,看谁讲得最生动有趣。
另外同学可进行小品或哑剧表演来配合,以增加对战争的理解。
英雄故事讲述要求:
1、故事真实、连贯,2、内容集中、鲜明,3、灵活运用方法、技巧,4、普通话标准,流利。
下面我们有请第一组代表……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黄继光堵枪眼。
☆刘胡兰宁死不屈。
☆狼牙山五壮士,面对敌人,毫不畏惧,英勇献身。
〔评委打分〕
主持人小结:
不错。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虽然这些英雄为了革命事业、为了人民的幸福,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但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今天我们重温英雄的故事,缅怀先烈,就是为了让大家知道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好的珍惜生活,珍惜生命。
二、战争诗词,你吟我诵。
主持人:
同学们,伴随着战争,产生了丰富的战争文化。
下面让我们进入吟诵古今描写战争的诗词以及关于战争的成语的环节,看谁说得多,说得好。
通过活动,尽可能地丰富我们的文化积累。
下面我们先来说有关战争的古今诗词,通过诗词的吟诵,让我们更好地体会诗歌的独特魅力,领略战争的悲惨和战士的战地感受。
下面我们有请第一组代表……
☆青青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里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眼。
(毛泽东《七律长征》)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这是奴隶!
”(田间《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草木皆兵、马革裹尸、赤膊上阵、乌合之众、打草惊蛇、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无谋、全民皆兵、声东击西、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坚壁清野、揭竿而起
主持人:
看来同学们课后下了不少功夫,一个个成语后面都有一段战争故事。
接下来,我们看看,关于战争的古今名言,看谁又能说的多。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春秋#孙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战国#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国#孟子)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三国#诸葛亮)
☆胜负兵家之常,善用兵者能因败为成。
(晋#张方)
☆惟有死者方可看到战争结束。
(希腊#柏拉图)
☆正义没有武力是无能;武力没有正义是暴政。
(法国#巴斯卡)
☆兵民是胜利之本。
(毛泽东)
☆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毛泽东)
主持人:
好,名人们对战争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对这些名言需要反复体味,才能领略他们思想的精髓。
〔评委打分〕
三、战争遗迹,走访交流。
主持人:
和平阳光普照下的我们,要记住过去,珍惜今天。
在这次综合性活动中,在你的村子附近,也许就有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战争遗址,你走访地怎样了,了解了哪些情况,拍摄了哪些资料,做好哪些记录;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走访的见闻和感受吧。
下面我们有请第一组代表……
〔评委打分〕
四、战争预测,你说我评。
/P>主持人:
五十年后,如果再发生大的地区冲突,那将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在这次战争中,将会出现哪些新式武器呢?
☆21世纪的战争,将是尖端武器的竞争和较量。
科学家和军事家们预测,未来的战争中将有七大尖端级武器称雄于战场,它们是:
激光武器、隐形武器、单兵攻防武器、微波炸弹、纳米武器、信息武器和无人化武器。
五、战争是非,赏析提升。
主持人:
“铸剑为犁”的雕像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前矗立了四十多年,可是和平的钟声并未向全世界渴望和平的人们敲响,战火和死亡时时践踏着公理和正义,这是为什么?
你又是怎样看待战争的?
下面就让我们辩一辩战争的是与非。
下面我们来探讨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你认为将来的世界是否会有永久的和平?
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
第二个问题:
有人说,战争有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面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第三个问题:
怎样理解“我们反对战争,但我们不怕战争”这句话的含义?
第四个问题:
你认为将来的世界是否会有永久的和平?
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
主持人小结:
战争的是是非非,同学们已经说了很多,邓小平爷爷说过: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主旋律,但形势不容乐观,世界时时燃起的硝烟仍未烟消云散。
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要时刻警醒:
血雨惺风应有涯,铸剑为犁应有日!
但是,我们不怕战争,如果有来敌侵犯,我们定会捍卫我们的主权,为正义而战。
六、活动收获,拓展延伸。
1、活动收获:
主持人:
同学们,我们经历了这一番“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后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
(可谈对战争的认识,查找、运用资料的经验,合作探究的乐趣等)
主持人小结:
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获得了许多关于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开阔了文化视野,并且对战争有了深层次的了解,提高了对战争的认识,培养了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活动中,我们各小组同学互相合作、共同探究,通过活动我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得到了增强。
另外,本次活动还提高了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2、拓展延伸:
①请你以“战争与和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题目自拟,文体、字数不限。
可记叙这次开展某一项活动的经过;可分析、评论某一战争或某一个地区冲突(可就美国攻打伊拉克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思考现代战争以及现代战争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等等);可想像未来的尖端武器和未来战争的情形。
②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编写《记住历史,珍惜和平》小册子。
内设“硝烟弥漫的岁月”(中国近现代战争)、“动荡不安的地区冲突”(当前地区热点问题)、“文学与战争”、“影视与战争”等章节。
附:
活动评价表
姓名搜集资料情况参与活动情况自评互评教师评
先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然后是各小组互相评价,其中包括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收集资料的情况等,最后教师结合学生评价进行再评价。
第二单元教案
教学要点:
一、本单元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
二、本单元教学,要感受课文中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三、学习本单元,要揣摩记叙文的特点,感受语言风格。
教学时间:
22课时
6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本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住课文内容,然后再着重研读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卜事,分析课文时切忌面面俱到,一定要突出教学重点,做到纳举目张。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本课。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
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那么,长妈妈是万个什
么样的人呢?
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板书标题、作者,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
三、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
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
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思考:
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
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
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
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
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长妈妈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指名回答)
长妈妈喜欢饶舌多事、不拘小节。
那么,长妈妈还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呢?
二、学习新课。
(-)分角色朗读6-17自然段。
思考:
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
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
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哈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
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明确:
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
摇着我的肩”。
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
而当“我”说:
“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
”欣喜之态溢于言表。
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
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
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
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然而,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二)齐读第18----28自然段。
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
指名学生复述买书的起因。
经过、结果。
事情的起因:
“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
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
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
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
“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残’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物原因。
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
这就是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她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提问:
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明确:
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
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请你说说:
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小结
1.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2.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
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
中心思想贯穿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
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
的。
对表现中心意思有较大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
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
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少的绿叶。
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三、作业
板书设计:
阿长的由来地位低下
切切察察饶舌多事
“大”字睡相不拘小节
过年吃橘淳朴善良
长毛故事无知愚昧
抒发对阿长的怀念之情
第三课时
一、理清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完成课后习题。
三、拓展延伸。
教学后记: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比较前浓厚了许多。
但对待写平凡人的品格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7背影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给加点字注音。
差使 狼藉 簌簌 迂腐 踌躇 拭 颓唐 琐屑 举箸
2.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
狼藉 惨淡 勾留 变卖典质 赋闲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琐屑
(二)能力训练点
1.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
2.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
(要讲解这一问题使初一学生明白要费很大气力,可以以放风筝为例,深入浅出地说明“形散而神不散”的问题。
选材喻为风筝,中心喻为线。
)
3.指导学生学习做读书摘要。
4.继续指导学生的朗读。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课文第二、三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2.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朴实的语言所饱含的深情厚意的理解;分析课文可按“内容-结构-语言”的顺序由浅入深地进行。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查找有关朱自清及《背影》的有关资料进行交流。
2.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
3.课上老师和同学交流,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以培养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3.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意思;理解二、三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1.导入新课
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
变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
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发表在当时的《文学周刊》上。
文章发表后,广为传诵,并一直作为语言教材。
当年,朱自清先生逝世捕些中学生拿着报纸悲痛地说:
“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
”可见本文的影响之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这篇著名散文――《背影》。
2.教学新课
(1)学生交流课下查找的有关朱自清及《背影》的有关资料。
明确以下内容
朱自清――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在当时和以后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
(2)学生查字典、词典解决生字词问题。
(3)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学生自读。
(要求:
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
)
(4)学生速读课文,讨论问题。
①文中出现几次“背影”?
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
(文中四次写“背影”。
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
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
②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
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二――六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第二、三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P>第二层(第四、五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第六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七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③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样的感情?
(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
(5)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加深体会中心。
(6)理解第二、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无多大关系的第二、三段?
(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
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
父亲还帐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
家中境况可想而知。
丧事一毕,父子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
父亲背着学生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就更为感人。
)
(7)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扫除了文字障碍,分析了段落层次并概括了中心意思,弄清了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
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子女寻这种感情当时难以体会到的,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
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还是隐含在父母的神情语气里?
是通过某个动作的流露,还是通过身体形态的表现?
父母疼爱子女的细节,使我们终生难忘。
老一辈这种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一代一代年轻人。
3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反复朗读第六自然段。
(2)熟记生字的读音、写法和含义,并组词造句。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1.抓住“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2.领会朴实的语言风格。
3.体会文章中表现的父子深情。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作者选取“背影”作为感情聚焦点的写法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共四次写到背影,这四次背影……(第一次开头一段“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用“背影”点题。
第二次是“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
第三次是离别时的背影。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末尾,是思念中的背影。
)
(2)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应该是第二次,即文章的第六自然段。
)
抓住第六自然段,让学生反复朗读,目的在于仔细体会文句中所饱含的深厚感情。
朗读的方式以单个学生朗读为主,比较哪个学生朗读得最好。
教师应在朗读技巧上加以指导。
朗读训练最好相对集中在“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几句。
(3)为什么这一次对背影的描写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作者细致刻画了父亲的背影,先写了父亲的衣着:
“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黑色给人压抑、凝重的感觉。
黑色与家中死了亲人有关。
这是一个黑色的背影!
)
(4)下面接着写父亲走路时的姿势。
作者用了一个词――蹒跚,就是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走路蹒跚的父亲过铁道,一定是令人担心的。
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5)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父亲”爬月台时运用几个动词所包含的感情。
这几个动词是:
“攀”、“缩”、“倾”。
为什么用“攀”而不用“抓”?
(因为无物可抓,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
)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多么令儿子揪心啊!
“缩”说明脚无处可蹬,是悬空的。
这样,全身的力量就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
这时的儿子,心情该是多么紧张。
“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
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一个“倾”字写出了“父亲”艰难努力的样子。
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6)三个动词非常普通,但表达的感情异常深沉。
作者看着父亲的背影流下了眼泪。
这是心疼的泪水,也是感激的泪水。
(7)要求学生把文章的这几句齐读一遍。
要求学生背诵这几句。
(8)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
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而只是写父亲的背影呢?
(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应予以适当肯定。
然后明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
“背影”就是这样的聚焦点。
作者避开了父亲的正面形象,正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容易获得以少胜多的阅读效果。
)
(9)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竟然感动得掉下泪
来,你们相信吗?
(作者并不是第一看到父亲的背影,这张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
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
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
)
(10)为什么说是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呢?
(前三段中:
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偿还欠债,满院狼藉,光景惨淡。
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充满了忧愁。
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了学业,便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还宽慰儿子,“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流下泪水,也就可以理解了。
)
2.学习本文运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深厚的感情的语言风格
(1)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
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
(五句。
第一句,“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说明父亲担心儿子过分悲痛。
其实,此时最难过的就是父亲,但他怕影响儿子的学业,便把悲痛之情压在心底,表面上显得比较想得开。
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
第二句,“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说明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第三句,“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说明父亲对儿子的关心,担心儿子路上口渴。
第四句,“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说明父亲关心儿子是否顺利抵达北京。
第五句,“进去吧,里头没人。
”说明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
第五句把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表达出来了。
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值得学习。
)
(2)所选用的资料,教师可提供给学生。
1928年8月,开明出版社出版了朱自清先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语文 年级 上册 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