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知的历史常识 2.docx
- 文档编号:26556857
- 上传时间:2023-06-20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74.51KB
不得不知的历史常识 2.docx
《不得不知的历史常识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得不知的历史常识 2.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不得不知的历史常识2
中国的传统节日
一二十四节气
节气是人们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
中国古代人是根据日影的长短和北斗七星的位置来规定节气的。
春秋时代就已经有了“二分”(春分和秋分)和“二至”(夏至和冬至)。
战国时代又有了“四立”(立春和立夏,立秋和立冬)。
就有了八个节气了。
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的二十四节气同现在的二十四节气就已经大体相同了。
气象学家竺可桢(1890——1974年说:
“四节之递嬗,中国知之极早,二至二分已见于《尚书尧典》,即今日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也。
降至战国、秦汉之间,遂有二十四节气之名目。
”(转引自冯骥才主编《清明》11页,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
二十四节气就是: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竺可桢说:
“四节之安排,法莫善于此者,此所以宋儒沈括赞扬于先,而今日气象学家泰斗英人萧伯纳氏提倡欧美之采用此法也。
”
二四时八节
成语“四时气备”和“四时八节”中的四时指的是:
春、夏、秋冬四季。
中国人希望“四季如春”,但是却并不偏废或排斥夏秋冬三季。
没有春不行,没有夏秋冬也不行。
强调的是春夏秋冬四季之气都要具备。
“四时气备”,表现了中国人的辩证观念,对立物是相互依存和补充的,甚至是相互转化的,是不可以偏废的。
“四时八节”八节指的是: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与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大节日。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立”。
春分和秋分为“二分”。
夏至和冬至为“二至”。
立春——春天的开始。
在二月三或五日。
标准着春天的开始。
谚语说: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宋代诗人张幡《立春》: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家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春社——立春后的第五个戍日,是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王驾(851——?
年)《社日》:
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陆游(1126——1210年)《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迫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民谣说:
“立春一日,水暖三分。
”“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
”“打春冻人不冻水。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立春晴,一春晴;立春下,一春下。
”“最好立春晴一日,风调雨顺好种田。
”“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立春不晴,还要冷一月零。
”“立春寒,一春暖。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
”“立春不下是旱年。
”
春分——三月二十或二十一日。
这一天,地球的南北半球昼夜都一样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五月五或七日。
标志着夏天的开始。
立夏要吃无香茶叶蛋,吃咸鸭蛋,叫做“补夏”。
立夏不可坐门槛。
立夏那天要称体重,尤其是孩子。
江浙一带立夏吃花饭补夏。
立夏那天最好下雨,民谚说:
“立夏不下,旱到麦罢。
”“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
”
夏至——六月二十一二日。
“夏至、冬至”都是主谓式合成词。
就是”夏天到。
冬天到“的意思。
这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
立秋——八月七或九日。
标准着秋天的开始。
清张焘《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说:
“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四川部分地区喝“立秋水”,立秋正刻(立秋时分),全家老小各自饮一杯水,消除积暑,秋天不闹肚子。
山东莱西地区立秋吃“渣”,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认为“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
宋代诗人刘武子《立秋日》: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秋社——立秋后的第五个戍日是秋社。
秋分——九月二十二、二十三或二十四日。
这一天地球上南北半球昼夜一样长。
立冬——11月7或8日。
标志着冬季的开始。
冬至——十二月二十一或二十三日。
这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
浙江有“冬至如大年”的说法。
“四时八节”也泛指一年四季中的一切的节日。
“节日良辰”,中国节日中最重要是: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三春节
元日(春节)——正月一日。
据说尧舜时代就有这个节日了。
《尔雅·释天》:
“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宋吴自牧《梦梁录》中说:
“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新年。
”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结日,“八节之端,三元之始。
”。
王安石(1021——1086年)有《元旦》:
鞭炮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旧符换新符。
过年就是迎新辞旧。
燃放鞭炮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大特色。
春节其实是从除夕就开始了的。
除夕——腊月三十日。
又叫做:
岁夕、岁夜、岁除、年夜、除夜、大年夜。
除夕是一年里的最后一个节日。
唐代诗人王《除夕》: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
风光人不觉,已如后园梅。
”
春节是亲人团聚的节日。
在外地工作打拼的人,必须赶回家去过年。
赶回家去吃年夜饭,所以,春运是中国交通的大事。
春节最重要的是这顿吃年夜饭是年三十晚上吃的。
年夜饭的餐桌是那个必须有鱼,而且是不吃的,留着,“年年有余”。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
贴对联是春节的必不可少的内容。
春节的对联叫做“春联”。
吃喝玩乐,是春节的特色。
当然少不了的是赌钱。
春节期间有多种娱乐活动,如舞狮子等。
其中一项重要活动是给亲友拜年。
中国人最快活的是过年,所以形容快活就说“像过年一样的快活”。
四人日
人日——正月初七日。
唐李百药《北齐书·魏收传》:
“魏帝宴百僚,问何故名'人日’。
皆莫能知。
(魏)收对曰:
'晋议郎董勋《答问礼俗》云:
“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荆楚岁时记》:
“正月七日为人日。
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薄帖屏风上。
亦戴之,像人入新年,形容改新。
”
人日的活动是登高。
刘宪写道:
“舆辇乘人人日,登临上凤京。
”
隋代薛道衡(540——609年)有《人日思归》:
“入春才七人,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
唐代诗人卢仝《人日立春》:
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成人。
从今克己应犹及,愿与梅花俱自新。
中国的动物们也有自己的节日:
鸡日——正月初一日
狗日——正月初二日
猪日——正月初三日
羊日——正月初四日
牛日——正月初五日
马日——正月初六日
在动物的节日里,人是不可以屠宰这种动物的。
人日里,不但不可以杀人,人人都也应当作出一个人样子来,大家都来宣讲做人之道。
《列子》记载说:
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赵)简子。
简子大悦,厚赏之。
客问其故。
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
”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爱惜生命(人类,动物和植物)是春天的意识。
五上元节(元宵节)
上元节(元宵节)——正月十五日。
元宵节吃元宵。
元宵节的重要内容是观赏龙灯。
唐寅(1407——153年)《元宵》诗: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五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满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
元宵节是中国人的狂欢节。
苏味道(648?
——705?
年)《正月五夜游诗》中写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侬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惜夜,玉漏莫相催。
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
许多浪漫的恋爱故事都发生在元宵节的夜晚。
曾巩(1019——1083年)的《上元》诗中描写道:
金鞍驰骋属儿曹,夜半喧阗意气豪。
明月满街流水远,华灯入望众星高。
风吹玉箫穿花急,人倚朱栏送目劳。
自笑低心逐少年,只寻前事捻霜毛。
这诗是从一个“捻霜毛”(摸自己的白胡子)的老者视野中对元宵节夜晚的描写。
可见元宵节重要是青少年们的节日。
某种意义上说,元宵节乃中国传统的青年节。
元宵节如果说苏味道的诗歌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
那么欧阳修(1007——1072年)《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诗人所抒发的是元宵节夜晚的罗曼蒂克性了。
朱淑真《元夜》:
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
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
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
赏灯那得功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
辛弃疾(1140——1207年)《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XX,蓦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最后的句子,王国维用来表示大学问的第三境界。
六清明节
清明——四月4——6日。
内容是:
踏春、采摘、观赏、祭祀。
其中最重要的祭祀祖先。
杜牧(——年)《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晏殊(991——1055年)《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来今宵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斗草是中国古代女孩子所喜欢的游戏。
曹雪芹的《红楼梦》里描写过大观园里的女孩们的斗草游戏。
注意:
“笑从双脸生”,女孩子具有有两个“脸”,那个时候,“脸”指脸颊,妇女涂胭脂的地方。
清明的谚语很多,例如: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
”“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无路行。
”“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
”“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
”“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白首。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清明时节天转暖,柳絮纷飞花争妍。
”
寒食——清明前一二日。
禁止烟火,吃冷食。
是纪念春秋时代晋国的介子推的。
七端午节
端午——又叫做:
女儿节、天中节、五月节、诗人节、重午、夏节、浴兰令节、蒲节、端五、端阳、地腊、解棕节。
端午节吃粽子。
端午节家家户户插艾条和菖蒲,功能是驱邪。
饮熏黄酒。
端午节的重要活动是划龙舟。
诗人、学者闻一多曾作《端午考》、《端午节的历史教育》。
闻一多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
而已同五行学说有关:
一方面龙的数目既是五,所以在图腾社会的背景之下,“五”便成为一个神圣个数,而发展成为支配后来数千年文化的五行思想;一方面作为四龙之长的中央共主是第五条龙,所以“第五”便成为一个神圣的号数,至今还流行的五月五日端午节,便是那观念的一个见证。
(1)
端午节的习俗是,用无色丝线缠孩子的手臂。
《御览》三一引《风俗通》:
“五月五日以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得病,亦因怀屈原。
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缕,一名无色丝,一名朱索,又有条达等组织物,以相赠遗。
”
闻一多说,“这些臂上的饰物我们疑心是文身之遗。
文身的主要部位本身手臂。
”
(2)“龙舟竞渡应该是史前图腾社会的遗迹。
”“龙舟只是文身的范围从身体扩张到身体之外的用具,所以它与文身的习俗同时存在的。
”(3)
元末诗人舒頔(1304——1377年)《小重山端午》: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供女,庆端阳,细缠无色臂丝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是端午节的风俗画。
“沅湘”本是河流,这里指代大诗人屈原:
《艺文类聚》四引《续齐谐记》:
“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辄以竹筒储米,投水祭之。
汉建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
'君常见祭,甚善。
但常所遗,苦为蛟龙所窃。
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色彩丝缚之。
此二物,蛟龙所惮也。
’回依其言。
世人五日作粽,并带五色丝及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
闻一多说,“至于拯救屈原的故事,最早的记载也只在六朝。
”(4)
七中秋节
中秋——八月十五日。
又叫做:
八月节、团圆节。
以赏月、祭月、拜月为中心,饮食文化是吃月饼。
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但是担任徐州知州的苏辙,写下了《中秋月》诗:
暮云收尽溢清辉,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苏辙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官,中秋之夜,饮酒一直到此日早上。
大醉。
怀念弟弟苏辙。
写下了《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中秋节,在南京做官的辛弃疾创作了一首词《太常引》: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恒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山河。
斫去桂婆裟,人道是清光更多。
“人道是”之“人”指的是唐代大诗人杜甫。
杜甫在《一百五十夜对月》中说:
“斫却月中珪,清光应更多。
”
辛弃疾也曾在中秋夜饮酒达旦,——
木兰花慢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秋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波,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勾?
八重阳节
重阳——九月九日。
又叫做:
九九辰、九日、三秋节、女儿节、并九日、重九、黄花节、菊花节、落帽辰、暮节、朱萸节。
单数为阳,双数是阴。
九是单数,是阳。
两个“九”,所以叫做“重阳”。
重阳节是老人节。
在进入老年化社会的时候,其重要性日益增加。
重阳节既然是老人节,就需要加强老人意识的建设与宣传。
重阳节里,人们登高,饮重阳酒。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人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
“牛山”说的是齐景公。
《晏子春秋·谏上》记载,齐景公到牛山游玩。
向北一望,看到临淄城里金碧辉煌的宫殿,突然痛哭流涕,叹息说:
“多美呀!
可惜不能长生不老!
”宠臣梁丘据跟着大哭起来,其他大臣也都低头叹息。
惟独晏婴大笑说:
“假如古人都长生不死,哪能轮到您住在宫殿里快活呢?
”
唐代诗人张谔《九日宴》:
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
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
”
十乞巧节
乞巧——七月七日。
又叫做:
双七、双夕、双星节、巧夕、兰夜星期、绮节。
这是中国的女孩儿节。
《荆楚岁时记》说:
“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祈巧。
”唐代诗人崔颢《七夕》: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如,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长信,汉代皇宫中宫殿,是太后居住的地方。
班姬指西汉的班婕妤。
李商隐《七夕》: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的年年一度来。
杜牧《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温庭筠(813?
——870?
年)《七夕》:
鹊归燕去两悠悠,青琐西南月如勾。
天上岁时星又转,人间离别水东流。
秦观(1049——1100年)《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是七夕诗词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
至于乞巧,元代诗人孙淑《七夕》:
“乞巧楼前雨乍晴,弯弯新月伴双星。
邻家小女都相学,斗取金盆看化生。
”马朴臣《七夕》:
“忙煞邻家小儿女,喁喁乞巧不成眠。
”杨璞《七夕》: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到人间巧已多。
许权《七夕》:
七月之七夕,家家望牛女,神仙不可见,凉风何飕飗!
我疑天孙之巧转近拙,东西隔断难飞越。
一年一度一分离,千古银河响幽咽。
不须乞巧向天孙,若赐巧来愁欲绝。
君不见东家力田妇,耕馌常相随,旦暮共苦乐,白首不分离。
又不见西邻有才女,夫婿上玉堂,终年不相见,怅望悲河梁。
玉露无声夜清悄,盘中盼断蛛丝绕。
不知巧思落谁家,只恐巧多人易老。
寄语人间痴女儿,宁为其拙毋为巧。
“乞巧”之心,当然是好的。
但是,真正的巧,可不是祈求来的,得依靠自己。
十一其他节日
填仓——正月二十五日。
富察《燕京岁时记》:
“每至二十五日,粮商米贩,至祭仓神,鞭炮最盛。
居民不尽至祭,然必烹治饮食以劳家人,谓之填仓。
”
中和——二月初一日。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
“而民间犹以青囊盛五谷瓜果之种相遗,谓之'献生子’。
自是城中士女,已有出郭探春、扫墓设祭者。
”
上巳——三月三日。
《韩诗》:
“三月三桃花水之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于溱淆两水之上,执兰招魂续魄,拂除不祥。
”范晔《后汉书·礼仪志》:
“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涤垢痰,为大洁。
”
腊日——十二月(腊月)初八日。
又叫做“腊八节”。
主要节目是吃蜡八粥。
毛泽东毕生为中国人争得了十大人权
毛泽东毕其一生激战压在人民大众头上的“十恶权”,为人民争到了人权,开天辟地,意义非凡,深远影响后世千秋万代!
1、推翻地役权,争得土地权。
旧中国少数地主占有90%耕地,靠土地地租剥削广大劳苦大众,如果不消灭地役权,失去土地的劳苦大众会代代为奴,势必严重影响生产力发展。
是毛泽东,发动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彻底砸碎了这条地主锁链,赢得了农民的衷心拥护。
就连蒋介石到了台湾后,也不得不效仿毛泽东搞了土改。
2、推翻奴役权,争得下层百姓生存权。
存在几千年的土匪、恶霸、奴隶主、农奴主、老鸨彻底消失。
从此中国没有老爷、太太,上等人、下等人之分,南霸天、黄世仁、刘文彩再也没有生存空间,人人都是劳动者,个个都能学文化,西藏人民和社会底层的妓女体会最深。
3、推翻官僚权,争得民权。
毛泽东推翻了旧官僚政权,建立了基本没有贪污腐败的为人民服务的新型政权,反对官僚资本、反对腐败、反对欺压群众的官僚。
开国之初,连老资格的大官张青山之流被枪决示众镇压就是例子。
4、推翻外国治权,争得民族权。
英租界、法租界,外国在中华大地上享有的治权被彻底取消,“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招牌粉碎了,外国人掠夺中国资源,公然逃税行不通了,剥夺中国人生命、侮辱中国女性不受制裁的根本是不可能了。
1949年长江口炮击英国军舰紫石英号,迫使英国佬道歉,洗雪鸦片战争海战失败的百年耻辱: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
5、推翻族权,争得独立权。
亲不亲,阶级分。
打破宗亲观念,祠堂、族长,封建势力靠边站了,封建族长再也不能动用家法宗法要人的命了。
6、推翻神权迷信,争得信仰自由权。
一贯道、会道门,各种反动宗教,被毛主席称为一不会生产粮食,二不会生产人,靠麻痹、欺骗、愚弄劳动人民的迷信,通通铲除,迷信产业渐渐没有了市场。
7、推翻夫权,争得女权、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权。
妇女彻底扔掉了裹脚布,拥有姓名权,女干部、女飞行员、女战士、女拖拉机手、女教师、女科学家,顶起了半边天。
8、推翻特权,争得民权。
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工农兵再教育。
领导干部及其子弟,不允许脱离群众,不管你功多高、官多大,都不能骑在人民头上当官做老爷。
9、推翻大国霸权,争得第三世界民族反抗权,革命权。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勇斗世界两霸,坚决支持世界人民和霸权主义做斗争。
很多国家获得独立解放。
美帝头子尼克松到了毛泽东书房,俯首受教。
放弃封锁中国,中国被一帮穷朋友抬进了联合国。
10、推翻资产阶级法权,争得平等权。
反对两级分化、贫富悬殊,限制资产阶级法权。
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提高社会福利,人人都知道,有困难,找组织。
安排残疾人就业,纵使没儿没女,也能在“五保”制度下获得生存权。
(源自:
中华论坛)
刘备为什么不肯接受徐州?
刘备为什么不肯接受徐州?
徐州陶恭祖去世之前并没有像袁绍、刘表那样将自己的地盘传给自己的子女,而是成就了《三国演义》中大肆渲染的“陶恭祖三让徐州”的千古美事,史官有诗赞颂他说:
徐州刺史陶恭祖,圣德巍巍栋梁才。
拄国有心扶汉日,爱民秉政立尧阶。
知人知己勤三让,盛德芳名播九垓。
奸党未除身已丧,忠良闻说痛伤怀。
所以刘备凭借自己的名声白白的得到了物产丰饶、人杰地灵的徐州。
可是当陶谦部下遵照陶恭祖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不得不知的历史常识 不得 不知 历史 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