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化可的松的制备工艺研究讲解.docx
- 文档编号:26552988
- 上传时间:2023-06-20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81.03KB
氢化可的松的制备工艺研究讲解.docx
《氢化可的松的制备工艺研究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氢化可的松的制备工艺研究讲解.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氢化可的松的制备工艺研究讲解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011—2012学年
第二学期
毕业设计(论文)
(课程设计)
课题名称:
氢化可的松的制备工艺研究
设计时间:
2011年10月15日-2012年3月20日
系部:
化学工程系
班级:
0901化学制药
姓名:
*********
指导教师:
*************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6
1.1氢化可的松的概况..................................................6
1.1.1氢化可的松主要性质...............................................6
1.1.2氢化可的松主要药理作用............................................7
1.1.3氢化可的松主要功能..............................................7
1.1.4氢化可的松与药物相互作用........................................7
1.1.5氢化可的松的发展前景.............................................8
1.2氢化可的松合成方法及研究内容.......................................9
1.2.1化学合成法制HC..................................................9
1.2.2半合成法制HC....................................................9
1.2.2.1半合成法简述..................................................9
1.2.2.2提高HC半合成收率及转化率的途径..............................11
1.2.2.3减少副产物产生的方法.........................................12
1.2.2.4分离与提纯...................................................13
1.2.2.5含量测定.....................................................14
1.2.3全生物合成法制HC...............................................14
二氢化可的松的合成工艺过程.........................................15
2.1合成氢化可的松的原料..............................................16
2.1.1原料来源........................................................16
2.1.2薯蓣皂素的制备..................................................16
2.1.3薯蓣皂素的制备的工艺流程图......................................16
2.2Δ5,16-娠二烯-3β-醇-20-酮-3-醋酸酯(双烯醇酮醋酸酯)制备...........16
2.316α,17α-环氧黄体酮的制备......................................18
2.417α-羟基黄体酮的制备............................................19
2.5Δ4-娠烯-17α,21-二醇-3,20-二酮(醋酸化合物S)的制备...........20
2.6氢化可的松的制备.................................................21
2.7实验小结.........................................................24
三结语............................................................24
参考文献........................................................................................................................25
致谢................................................................27
氢化可的松的制备工艺研究
[摘要]氢化可的松是一种肾上腺分泌激素,其药理作用主要有抗炎、抗过敏和免疫抑制、抗核分裂等,它在医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合成氢化可的松的方法主要有化学合成法、半合成法、全生物合成法等。
本文采用蓝色犁头霉发酵RSA生产氢化可的松,产率大大提高,已达到国外同类工作的先进水平,无论从氢化可的松的转化率、羟化物收率、精制收率均达到较高水平。
把微生物工程的概念应用到氢化可的松的制备过程,这已经成为大致的制备工艺发展方向。
[关键词]化学合成法半合成法全生物合成法化学发光分析法
Studyonpreparationprocessofhydrocortisone
LiuRong
0901chemicalpharmaceutical
Abstract:
Hydrocortisoneisasecretionofadrenalhormones.itspharmacologicaleffectsareanti-inflammatory,anti-allergyandimmuneinhibition,antinucleardivision.IthasawideapplicationinthefieldofMedicine.Synthesisofhydrocortisonearethemainmethodsofchemicalsynthesis,semisynthesis,fullbiosynthesis.CurrentlyhaswithAbsidiacoeruleafermentationproductionofRSAhydrocortisoneyieldisgreatlyimproved.Ithasreachedtheadvancedlevelofsimilarforeignwork,whetherfromthehydrocortisoneconversionrate,theyieldofhydroxide,refiningyieldreachedahighlevel.Microbialengineeringconceptisappliedtothepreparationprocessofhydrocortisone.Ithasbecomeageneralpreparationtechnologydevelopmentdirection.
Keyword:
ChemicalsynthesismethodSemisynthesisTotalbiosynthesismethodChemiluminescenceanalysis
一、前言
1.1氢化可的松概况
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HC)是人体主要的类固醇激素之一,属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是激素类药物中产量最大的品种。
目前中国、英、美、日、法等国及欧洲药典均有收载。
HC是哺乳动物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主要糖皮质激素,也是制备其他几种重要甾体药物的原料药。
1948年,美国风湿病专家Hench在风湿病关节炎的治疗中发现可的松在体内转化HC才具有疗效。
因发现可的松和HC的药理作用,Hench、Reichstein和Kendal一起获得了1950年的诺贝尔奖,并从此掀起了开发皮质激素的高潮。
Wendler等用化学法合成了HC,但由于步骤多、收率低,导致药品价格昂贵而难以工业化。
此后,人们开始把目光转向生物转化方法。
Fieser首先采用微生物转化方法使HC工业化生产成为可能[1]。
为提高转化率和收率,国内外研究人员做出了不懈努力,并取得较大进展。
目前,国内外已有繁多疗效更高、副作用较少、具有特效的一些甾体药物的出现,但氢化可的松作为天然皮质激素,疗效确切,仍不失为重要的甾体激素类药物之一,在国内生产的激素品种中它的产量一直居于领先。
1.1.1氢化可的松主要性质[2]
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又称皮质醇(Cortisol),化学名称为11β,17α,21-三羟基孕甾-4-烯-3,20-二酮(11β,17α,21-Trihydroxy-4-pregnene-3,20-dione)。
分子式:
C21H30O5,分子量:
362.47。
其结构式如下:
图1氢化可的松的结构示意图
本品为白色结晶粉末,无臭,初无味,随后有持续的苦味,遇光逐渐变质。
其不溶于水,略溶于乙醇(1:
40)或丙酮(1:
80),微溶于氯仿,几乎不溶于乙醚,熔点为212~222℃,比旋光度为+162°~171°(1%乙醇),在240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吸收系数(E1%cm)为422~448。
1.1.2氢化可的松主要药理作用[3]: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其药理作用是通过弥散作用于靶细胞,与其受体相结合,形成类固醇-受体复合物,激活的类固醇-受体复合物作为基因转录的激活因子,以二聚体的形式与DNA上的特异性顺序链结合,调控基因转录,增加mRNA的生成,并以此为模板合成相应的蛋白,这些蛋白在靶标细胞内实现类固醇激素的生理和药理效应。
超生理量的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和抑制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
①抗炎作用:
糖皮质激素减轻和防止组织对炎症的反应,从而减轻炎症的表现。
②免疫抑制作用:
防止或抑制细胞中介的免疫反应,延迟性的过敏反应,并减轻原发免疫反应的扩展。
③抗毒、抗休克作用:
糖皮质激素能对抗细菌内毒素对机体的刺激反应,减轻细胞损伤,发挥保护机体的作用。
1.1.3氢化可的松主要功能:
氢化可的松是人工合成也是天然存在的糖皮质激素,抗炎作用为可的松的1.25倍,能影响糖代谢,有留水、留钠及排钾作用,并具有抗炎、抗病毒、抗休克及抗过敏作用,。
临床用途广泛,主要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肾病性慢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药物性皮炎),以及急性白血病、眼炎及何杰金氏病,也用于某些严重感染所致的高热综合治疗。
此外,可用于虹膜睫状体炎、角膜炎、巩膜炎、结膜炎等,用于神经性皮炎,用于结核性脑膜炎、胸膜炎、关节炎、腱鞘炎、急慢性捩伤、腱鞘劳损、过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瘙痒症等[4~7]。
副作用:
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糖尿病、急性感染病等患者慎用;对重症高血压、精神病、消化道溃疡、骨质疏松症忌用。
长期大量服用引起柯兴氏征、水钠潴留、精神症状、消化系统溃疡、骨质疏松、生长发育受抑制。
1.1.4氢化可的松与药物相互作用
(1)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可加强其致溃疡作用。
(2)可增强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
(3)与两性霉素B或碳酸酐酶抑制剂合用,可加重低钾血症,长期与碳酸酐酶抑制剂合用,易发生低血钙和骨质疏松。
(4)与蛋白质同化激素合用,可增加水肿的发生率,使痤疮加重。
(5)与抗胆碱能药(如阿托品)长期合用,可致眼压增高。
(6)三环类抗抑郁药可使其引起的精神症状加重。
(7)与降糖药如胰岛素合用时,因可使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应适当调整降糖药剂量。
(8)甲状腺激素可使其代谢清除率增加,故甲状腺激素或抗甲状腺药与其合用,应适当调整后者的剂量。
(9)与避孕药或雌激素制剂合用,可加强其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10)与强心苷合用,可增加洋地黄毒性及心律紊乱的发生。
(11)与排钾利尿药合用,可致严重低血钾,并由于水潴留而减弱利尿药的排钠利尿效应。
(12)与麻黄碱合用,可增强其代谢清除。
(13)与免疫抑制剂合用,可增加感染的危险性,并可能诱发淋巴瘤或其他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
(14)可增加异烟肼在肝脏代谢和排泄,降低异烟肼的血药浓度和疗效。
(15)可促进美西律在体内代谢,降低血药浓度。
(16)与水杨酸盐合用,可减少血浆水杨酸盐的浓度。
(17)与生长激素合用,可抑制后者的促生长作用。
1.1.5氢化可的松的发展前景
氢化可的松作为重要的糖皮质激素药之一,而糖皮质激素是应用广泛的抗炎药物,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原料药之一。
氢化可的松市场调研报告显示:
氢化可的松市场的出口价600.620美元/kg,国内氢化可的松市场的价格5300.6500元/kg。
近几年我国氢化可的松每年出口约20.30吨,国内市场每年需求30.35吨。
国内外对氢化可的松等甾体药物市场需求,一直保持每年10%以上速度递增,产品价格亦保持稳定。
随着全球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对氢化可的松市场的需求将会不断增长,具有乐观的市场前景。
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着力研制,从而使可的松、氢化可的松及其系列化品种得到了很好的开发,随着医学的进步,为了使抗炎活性获得较大的提高,国内化学原料药企业不断推进氢化可的松的发展进程。
陕西安康是我国及世界重要的黄姜产地,目前人工栽培黄姜已达40万亩,成为国家唯一的黄姜产业化规范基地,开发生产氢化可的松产品有原料上的优势。
1.2氢化可的松的合成方法
1.2.1化学合成法制HC
Woodward报道的HC全化学合成法近40步合成步骤[8],该方法是以4-甲氧基-2-甲基苯醌作起始原料,经20步合成了第一个全合成的非芳香类固醇dl-△9(11),6-双脱氢-20-去甲孕酮,再经一系列的反后转化成甲基dl-3-酮-△4,9(11),16-三烯胆酸,由于甾体骨架中A、C和D环具有对应的活性位,三重不饱和醚可全加氢和氧化成甲基三酮别胆烷,然后用三价的铬酸对C11位氧化,经一系列转化得HC。
在上述方法中曾在一个问题就是在向C11-氧代氢化茚满的C-17位引入HC侧链是很困难的。
由于烯基溴化镁在C-11β位具有高的立体选择性。
随后出现了18步合成可的松的方法[9],该方法是以环己烯衍生物为起始原料,经11步反应合成17-异丙烯基茚满酮中间体,再据Stork方法经7步反应合成可的松,在此基础上Oliveto将HC醋酸酯转化成它的3,20-二肟,二腙和缩二氨基脲,再通过钾硼氢,硝酸作用脱去缩氨基脲最终可得HC[10]。
此外,Minagawa等研究者向2,3-二氢茚中间体同时引进C11-氧代基团和可的松侧链,该方法合成步骤和之前相比,步骤已大大缩短[11]。
但总的来说,化学合成法步骤多,总收率低,很难实现其工业价值,所有工业上不采用化学合成法。
1.2.2半合成法制HC
1.2.2.1半合成法的简述
甾体药物半合成的起始原料都是甾醇的衍生物。
如从薯芋科植物得到薯芋皂素,从剑麻中得到剑麻皂素,从龙舌竺中得到番麻皂素,从油脂废气物中获得豆甾醇和β-谷甾醇,从羊毛脂中得到胆甾醇。
这些都可以作为合成甾体药物半合成原料。
60%的甾体药物的生产原料是薯芋皂素,近年来,由于薯芋皂素资源迅速减少,以及C-17边链微生物氧化降解成功,国外以豆甾醇、β-谷甾醇作原料的比例已上升。
我国主要以薯芋皂素为半合成原料。
剑麻皂素和番麻皂素的资源在我国也很丰富,但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图2薯芋皂素结构示意图
比较薯蓣皂素与HC的化学结构可知,薯蓣皂素立体构型与氢化可的松的相似,薯蓣皂素化学结构中,A环带有羟基,B环带有双键,易于转化为Δ4-3-酮的活性结构。
比较两者结构的不同便可知,若以薯蓣皂素为合成原料必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去掉薯蓣皂素中的E、F环。
解决这一问题并不难,可以首先将薯蓣皂素经开环裂解去掉E、F环后,而获得理想的HC关键中间体——双烯醇酮醋酸酯。
②在此过程中,除将C3羟基转化为酮基,C5、C6双键位移至C4、C5位。
这一步把C3羟基转化为酮基较易进行,因为C3的羟基经氧化可直接得到酮基,与此同时还伴有△5双键的转位,则双键转移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③此外,还需要引入三个特定的羟基。
这些羟基的引入,有的容易,有的较难,如C21位上有活性氢原子,则可通过卤代之后,再转化为羟基;利用双键的存在,可经过氧化反应转化为C17羟基,并且由于X环的立体效应使C17羟基恰好为α-构型。
而最难引入的就是C-11β-羟基,其也是在HC半合成路线中最关键的一步。
由于在C-11β位周围没有活性功能基团的影响,利用常规化学法很难氧化非活泼碳氢键。
经研究发现生物催化法能解决引入C-11β-羟基这一关键问题,因为生物催化法具有立体选择性氧化的特性。
发现的有效的菌种有黑根霉和犁头霉,但两者有所不同。
黑根霉可专一性的在C-11位引人α-羟基,不能直接引入C-11β-羟基,故还需将其氧化为酮得醋酸可的松,再用钾硼氢对其进行不对称还原,得C-11位β-羟基物,即HC;犁头霉却能在化台物S的C-11位上直接引入β-羟基,其就缩短了合成HC的工艺路线[12]。
这两种合成方法都是以薯芋皂素为起始原料,经开环,氧化,水解、消除得到双烯醇酮醋酸酯中间体,再将双烯醇酮醋酸酯环氧化后,再经Oppenauer氧化得环氧黄体酮。
两者的区别是在由环氧黄体酮出发后的不同合成路径。
梨头霉法是由环氧黄体酮先加溴开环、氢解脱溴,上碘,置换,从而得醋酸化合物S。
由醋酸化合物S经梨头霉菌氧化直接引入C11位上β-OH而得到HC。
黑根霉法是先在C11位上引人-OH后,经用铬酐、铬酸氧化C11位α-OH为酮基。
再上溴开环,用Raney镍氢消除溴,上碘置换得醋酸可的松,而后以缩氨脲保护C11、C20位上的酮基,用钾硼氢还原C11位上酮基使成为β-OH,再脱去C11、C20位上的保护基和水解C21位上的乙酰基后来得到HC。
梨头霉能在去氧氢化可的松C11位直接引人β-OH,从而缩短了合成HC的工艺路线。
目前国内生产HC的菌种主要是蓝色犁头霉,但由于蓝色犁头霉氧化专一性低,HC的收率受到限制。
国外大都是用新月弯孢霉进行工业化生产,国内对用新月弯孢霉进行生物转化生产HC也有相关研究,但工业化生产较少。
一般说来,新月弯孢霉对底物去氧氢化可的松醋酸酯(RSA)具有较低的脱乙酰活性,而犁头霉AS3.65却对RSA呈现较高的脱乙酰活性。
生物转化法大大简化了HC的合成路径,成本也大幅度降低。
为提高转化率和收率,研究人员做出了重大努力,取得了较大进展。
1.2.2.2提高HC半合成收率及转化率的途径
国内利用微生物进行生物转化生产甾体药物,可将微生物细胞内酶引入反应体系,利用微生物全细胞对底物进行生物转化[18]。
而在实际生产中,甾体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溶解度很低,一般溶解度范围在10-5~10-6mol/L。
,而微生物体内的1lβ-羟化酶位于水相中,又是一种胞内酶,底物需要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才能进行转化反应,甾体底物与生物酶的接触十分困难。
而利用“变压生物转化技术”,根据微生物本身特性,通过在生物反应的一定阶段施加温和压力,以破坏底物RSA晶体结构,显著改善其在水相中的溶解性,增加生产菌株的细胞膜通透性,可促进底物与胞内酶的结合,使蓝色犁头霉HC转化率提高15%。
杨顺楷等采用超声法制备底物去氧氢化可的松(RS)-β-环糊精包合物,可提高甾体生物转化的底物投料浓度50%。
若采用连续两批次生物转化生产HC,也可提高底物浓度和HC的转化率。
以新月弯孢霉的Ⅰ级培养18h的活菌丝为C11-β位羟化催化剂,结合液相提取及菌丝淘析处理的方法,该工艺底物转化率可维持在65%以上,HC的收率可达60%。
此外可分离回收未转化的高价值的甾体底物RS[19]。
蓝色犁头霉的二级发酵培养工艺,分离出菌丝物在液相悬浮介质中对RS底物进行C11β-羟基化,在底物浓度相同的情况下,与直接发酵氧化(一步转化法)比较,氧化(C11-β羟基化)速度提高1~2倍,缩短了发酵周期;RS的投料浓度也比直接发酵氧化提高了1.2~1.3倍,间接提高了转化率。
对于微生物转化合成HC的方法,为了提高产率和转化率,国内、外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发展药物合成中一步分离的发酵工艺可使整个工艺简化。
从RS开始合成去氢HC,需要连续两步微生物转化反应。
若对每步反应的产物进行提取、分离,势必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问的浪费。
若:
①采用两种微生物分别培养后转化,Mazumde成功地采用两种不同的固定化微生物,连续转化RS得到了去氢HC;②两种微生物分别培养后混合转化,Shull用培养好的草分枝杆菌(Mycobacceriumphlei)菌液稀释新月弯孢霉混合,经一步转化使RS变成去氢HC;③两种微生物混合培养与转化也能使整个工艺简化。
另外药物合成需要与反应器设计、分离纯化、过程强化等化学工程技术更加紧密地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效果。
1.2.2.3减少副产物产生的方法
减少副产物的生成也是提高HC转化率的重要方面。
HC黑根霉和犁头霉半合成工艺中最大的副产物是表氢化可的松,即C11α-羟基化合物。
它是没有生理活性的副产物。
对合成甾体糖皮质激素来说,由于C11β-OH是抗炎药物必须的基团,最重要的微生物转化是羟化反应Hayano将C-11-α和C-12-α位的氢用3H所取代的孕甾-3,20二酮作为底物,用黑根霉进行羟化来进行研究,说明甾体的酶促羟化反应是羟基位置上的氢被直接取代,即羟基取代的立体构型是由氢原子原来所占的空间位置决定的。
C11-β-羟化其上羟基的立体位置是竖直的,由于10,13角甲基的存在,11-β-竖键羟基的立体阻碍比11-a-横键羟基位阻为大,造成11-β-羟化比1-α-羟化收率低,且副产物较多。
表氢可的松可转化为可的松或其它甾体,如氟氢可的松等加以利用,以减少原料的浪费[20]。
王敏等通过采用细胞通透剂二甲基亚砜和丙二醇来提高HC转化的立体选择性[21],其中二甲基亚砜能使β/α值提高5%,丙二醇能使β/α值提高9%。
他们在开展犁头霉对RSA的羟基化研究中,选择洗涤菌丝悬浮在柠檬酸缓冲液中有利于C11β-羟基化,指出无论是犁头霉或新月弯孢霉在C11β-羟基化反应中,洗涤菌丝可提高羟化酶的专一性,减少异构体副产物的形成。
波兰学者Sedlaczek等在新月弯孢霉对RS的C11β-羟基化过程消除副产物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
通过理性了解真菌的系统生物学知识,借助传统的诱变选育技术,对新月弯孢霉菌丝细胞的原生质体(有完整核型)用化学诱变剂NTG处理,分离选育出对甾体RS的C11β-羟基化稳定型的突变株,可显著降低副产物量的65%。
获得产率较亲株高28.5%。
Modilnisky等在开展蓝色犁头霉(TieghemeUaorchidis)对RSA生物转化生产HC的实验研究中,将培养基中的葡萄糖用蔗糖或淀粉替代,结果并没有造成C11α-和C11β-羟化甾体产物数量比例的改变,但却呈现了利用蔗糖作碳源的试验组转化速度较淀粉组快1.5倍,较利用葡萄糖组快2倍的试验结果。
放大试验中,在不超过10~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氢化 可的松 制备 工艺 研究 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