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认识实习指导手册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6550226
- 上传时间:2023-06-20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43.27KB
淮南认识实习指导手册报告.docx
《淮南认识实习指导手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南认识实习指导手册报告.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淮南认识实习指导手册报告
第一章实习区概况
实习区主要位于淮南市境内,恰好在我国南北地理、地质分界线上。
其地质特征虽属华北类型,但又有其特殊地方。
因煤炭资源丰富,更由于早期三胚层动物化石—“淮南虫”的发现而蜚声海内外,引起国内外地质界的重视。
因而地质研究程度较高,资料也很丰富,为认识实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实习区地处北纬32゜40´,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雨量为969毫米,属大陆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这里农业南北特色兼有,南稻北麦,东果西蔬,种类繁多,更有“八公山豆腐”为之一绝,人称“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工业以煤炭开采、电力、化工为主,是闻名中外的能源城市。
区内淮南铁路横贯市内,东接津浦,西连京广,北上京九,南下皖赣。
水路、公路交通也很便利。
市内总面积2121平方公里,人口180万。
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市内。
淮河以南为丘陵山区,八公、舜耕、上窑“三山鼎立”,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最高峰为八公山区的白鹗山,海拔242米。
淮河以北为黄淮海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20—40米。
从现在起,让我们以一个未来地质学家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淮南这块美丽的山水,探索其中的地质奥秘。
第二章野外矿物岩石的观察和认识
第一节基本方法
了解地球的物质组成,是从认识矿物岩石开始的。
矿物岩石的野外识别能力,是地质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
目前地球上已被发现的矿物总数已达3300余种,我们在课堂实验室内所见到的还不到1%,如此多的矿物如何才能辨认过来?
其实与人类关系密切的仅200余种。
其中长石、石英、橄榄石、辉石、角闪石、云母、粘土矿物、方解石等是常见的造岩矿物,它们占了地球上矿物总量的90%以上。
其余如硫化物、氧化物、卤化物等一般少见,只是在一定区域、一定地质时代、富集到一定程度形成金属或非金属矿产。
在野外,矿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它们的分布并非杂乱无章,而与地球的演化密切相关。
它们随着区域、地质时代的不同有规律地分布。
在岩石圈范围内,岩浆岩、变质岩占总体积的95%,沉积岩仅占5%,主要分布于5Km以上的范围内,但却涵盖了大陆面积的70%,海底几乎全部为沉积物覆盖。
而沉积岩中,碎屑岩、碳酸岩盐、粘土岩共占总量的99%,其它可燃有机岩、硅质岩、铁质岩、铝质岩及盐类仅占很少比例。
淮南地区太古界为变质岩,从上元古界起主要为沉积岩。
了解了这些,在野外就可以心中有数了。
运用学过的矿物岩石的知识和方法,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就会认识越来越多的矿物和岩石,识别能力会愈来愈强。
在野外,除了掌握岩石的基本知识和识别方法外,还可借助一些简单的工具:
如锤子、放大镜、小刀、5%的稀盐酸等。
观察时,首先要用地质锤敲开岩石的新鲜面再进行其它工作,否则其风化表面会使观察产生错误的认识。
用小刀可以区分硬度为6级上下的矿物,如方解石和石英。
如遇石膏和滑石,指甲刻划即可识别。
矿物之间相互刻划可判断他们相对硬度大小。
一般放大镜可将岩石中细小的矿物颗粒放大10倍,能够观察其成分、结构等。
用稀HCL可以区别方解石与其它矿物。
实地观察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岩石的颜色。
对岩石颜色的描述十分重要。
一般地说,岩浆岩和变质岩的颜色往往与其暗色矿物(如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它们都是含有Fe2+的硅酸盐矿物)含量有关。
含量愈高,颜色愈深。
岩浆岩从超基性岩至酸性岩颜色逐渐变浅,就是暗色矿物含量渐少,而长石、石英等浅色矿物含量渐高的缘故。
因此在观察岩浆岩、变质岩的过程中,对颜色的正确描述有助于岩石类型的识别。
而沉积岩中,深色岩层系因其富含有机质所致,如淮南地区石炭、二叠系含煤岩层多为灰、深灰色。
它们往往代表还原、湿润条件下的产物。
而常见于岩浆岩、变质岩中的暗色矿物极易风化分解,难以出现在沉积岩中。
红色沉积岩层多含有Fe3+,是氧化、干燥条件下的产物,如淮南地区上二叠统石千峯组的红色砂岩,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晚二叠世后淮南地区再也没有煤的形成。
接下来利用手中的工具观察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现象。
沉积岩中,还要注意古
生物化石的观察。
野外岩石在纵向上、横向上会发生变化。
观察时应注意上、下、左、右追索一下,观察它们的变化。
这样才能全面认识岩石及其组合特征。
观察内容应分项逐条记录在笔记本上。
第二节淮南地区的矿物与岩石
一、沉积岩的观察和认识
在野外,沉积岩一望无际的层状分布是最易辨认的。
单个岩层厚度大小不一也是沉积岩应描述的特征:
巨厚层>2m
厚层2—0.5m
中层 0.5—0.1m
薄层 0.1—0.01m
页薄层 <0.01m
1.碎屑岩的观察和认识
开始之前,可找一些建筑用的沙粒,用放大镜观察。
练习看看它们的矿物成分、大小、磨圆度、分选性等。
碎屑岩有两种结构组分,一是碎屑颗粒,主要为石英,其次为长石、白云石、岩屑等。
二是胶结物或基质(图2—1)。
未经胶结的碎屑称为“沙”。
打下一块新鲜标本,先观察碎屑,确定其成分、含量、分选性、磨圆度等,再观察基质或胶结物的成分、含量、胶结方式。
然后考虑命名。
最后还要观察沉积构造、古生物情况。
碎屑岩命名采用成分+结构的原则。
碎屑中某矿物成分含量在50%以上,即可以其命名。
但长石或岩屑若含量超过25%即可命名为长石砂岩或岩屑砂岩。
实际上它们非常少见,分布的最广的还是石英砂岩。
为什么?
同学们可独立思考这个问题。
碎屑粒度大小标准为:
砾 >2mm
粗砂 2—0.5mm
中砂 0.5—0.25mm
细砂 0.25—0.1mm
粉砂 0.1—0.01mm
某一标准粒度的碎屑占50%以上即可以此命名。
例:
淮南谢桥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7煤层底板砂岩描述
灰色,中厚层;
碎屑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含量75%以上,次要成分为长石、岩屑、炭屑等,共占15%;
粒屑大小在0.8—0.3mm之间,含量共占70%以上,主要为中粒碎屑;
碎屑多为次棱角——次圆状,分选中等;
胶结物主要为泥质,孔隙式胶结为主,次为接触式;基质含量少,主要为泥质、粉砂。
单斜层理发育,上部见波状层理。
向上为细砂、粉砂岩,粉砂岩中可见植物碎屑化石。
定名:
中粒石英砂岩
在野外,碎屑岩常形成山脊或突兀地面,抗风化能力较强,表面无水溶蚀痕迹,除钙质胶结者外,滴酸无反应。
更重要的是经常使用手中的放大镜,从结构的观察中很容易与其它岩类区别。
2.碳酸盐岩的观察和认识
碳酸盐岩主要为石灰岩、白云岩。
在野外,用小刀和稀盐酸很容易认识和区别它们。
石灰岩主要矿物为方解石,但其结构组分也可分为两部分:
泥晶基质与颗粒。
特殊情况下还有生物形成的架状结构,如淮南地区的叠层石灰岩。
碳酸盐岩中的颗粒不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是沉积过程中由于机械的、化学的或生物作用形成的,如粒屑、鲕粒、生物屑、藻团等。
颗粒含量50%以上者可定为颗粒石灰岩,如:
竹叶状(砾石)石灰岩、鲕粒石灰岩、生物碎屑石灰岩。
一般颗粒含量高,沉积时水体能量高。
泥晶含量50%以上者称泥晶石灰岩,反映较为平静的水体环境。
例:
中寒武统张夏组鲕粒石灰岩的描述
灰色,厚层状;
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滴稀盐酸剧烈起泡;
鲕粒结构。
鲕粒圆球状,大小均匀,一般粒径1mm左右,含量60%;颗粒中含生物碎屑,主要为三叶虫,软体动物,约占10%;
亮晶方解石胶结,含量30%。
水动力强,无泥晶基质。
定名:
亮晶鲕粒石灰岩
白云岩由白云石组成,它们主要为白云石交代石灰岩而成,故多为晶粒结构,放大镜下能观察得很清楚。
若沉积时交代,则形成于干燥气候下,与盐类共生,故少见生物化石。
碳酸盐岩易与水作用,表面溶蚀沟槽十分发育。
特别是白云岩风化面上的“刀砍”状构造常是白云岩的重要识别标志,其成因系白云岩在构造作用下破裂,在地下水作用下沿裂隙沉淀方解石,表面上方解石较白云石易风化,形成“刀砍”状。
在地下,碳酸盐岩是重要的含水层。
3.粘土岩的观察和认识
粘土岩的矿物主要为高岭石、蒙脱石等。
颗粒一般<0.001mm,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它们,故称泥质结构。
其中层(页)理发育者称页岩,不发育时称泥岩,未固结者称粘土。
粘土岩在野外较易辨认,其岩性松软,易风化,常形成低洼地形而被掩盖。
如罗山南侧洼地就是青白口系刘老碑组页岩风化侵蚀后形成的。
粘土岩由于含杂质不同呈黄、绿、灰、红等颜色,如煤系地层中页岩因富含碳质呈黑色,有时可称碳质泥(页)岩,上二叠统石千峯组页岩因含Fe3+呈紫红色。
二、变质岩的观察和认识
罗山以南山余家出露有上太古界的变质岩,岩性为角闪斜长片麻岩。
暗色矿物为角闪石,含量40%,浅色矿物为斜长石,占60%。
粒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
具一定程度混合岩化,脉体主要为长石和石英,晶体粗大,呈脉状、肠状分布(图2—3)。
其同位素年龄值为27亿年,形成于晚太古代,原岩系基性、中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沉积砂岩等经区域变质作用而成。
其中发现有来自宇宙的尘粒,表明太古代地外星体的撞击在地球演化过程中曾起重大作用。
长英质脉体的肠状曲折表明变质作用的同时经历了多期次的褶皱。
太古代时,地壳厚度较现代薄,地壳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强烈。
直到太古代末,地壳活动减弱,华北地区才形成相对稳定的地核,逐渐形成稳定的华北陆块。
在野外,劈理、片理、片麻理发育的变质岩常被初学者误认为沉积岩。
请注意以下区别:
1.前寒武纪特别是太古代、早元古代的岩石
多已变质,时间愈早变质程度愈高。
2.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其结构。
变质岩为晶粒(即粒状、纤状、片状等变晶结构)与沉积岩的碎屑、生物等结构明显不同。
3.角闪石、辉石、黑云母等暗色矿物一般不会出现在沉积岩中。
其在风化过程中易初分解,难以保存。
山余家变质岩半风化层中,颜色变浅,结构疏松,就是角闪石先被风化的缘故。
第三节建筑石材的观察和认识
本节和下一节的目的主要是补充实习区岩石矿物类型的不足。
如时间允许或雨天不能出野外均可进行这方面的工作。
另外,也可以在学习者闲暇时不经意的学习和观察提供一点帮助,以丰富学习者矿物岩石学知识。
岩石由于坚硬、耐久,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业。
其中色泽艳丽者被做为装饰材料。
它们经抛光加工后,其矿物形态、结构、构造更加典型、清晰,利于初学者的观察与学习。
三大岩类符合条件者均可作为装饰材料。
校内电气工程系楼外用装饰材料为灰色石灰岩,其白色花纹系岩石破裂后地下水的沉积作用所形成的方解石充填而成。
方解石脉成网状、枝状或羽状,这在野外司空见惯,但加工后犹如李斯小篆拓帖,颇有情趣。
内厅正面墙面为矽卡岩,系中酸性岩浆岩与碳酸盐岩接触交代形成的变质岩,绿色矿物为绿帘石,深绿色为绿泥石、透辉石,浅色者为硅灰石及少量石英等。
天井内的假山为石墨石英片岩。
校门用料为白色大理石,底部为红色叠层石灰岩。
叠层石原为圆柱状,石材切面与柱体垂直。
家属区综合楼内厅墙壁为大理岩,其黑色条纹系原灰岩泥质条带变质所致。
厅柱为介壳石灰岩,几乎全部由瓣鰓类壳堆积而成。
东门体育活动中心的外柱装饰材料系
类石灰岩,浅黄色可能因为轻微大理岩化使灰色褪色所致。
其含
数量之多,个体之大,在国内甚至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一般
类个体多在2mm以下,而石材中的个体最大超过35mm。
类是划分石炭二叠系地层的重要化石。
因此,这种石料的科学价值要远远高于它的实用价值。
立交桥南侧路西金联城市信用社的外墙用料为片麻岩,台阶为花岗岩。
片麻岩的片麻状构造和花岗岩的块状构造形成了鲜明对照。
花岗岩在装饰石材中用量最大,一是因暗色矿物(角闪石、黑云母)含量高低、长石种类变化、晶粒大小不同形成如白、灰、红、绿等多个花色品种,二是由于分布广,产量大,价格低廉。
辉石岩、辉长岩因其暗色矿物含量高显示庄重的黑色而被广泛利用。
其中最昂贵的装饰材料当属拉长岩,为基性岩浆岩一种。
拉长岩由拉长石组成,系斜长石一种,为Ca、Na长石的类质同像固溶体,因二者光性不同,反射时产生干涉呈现五彩缤纷的颜色,十分美丽。
数千元一平方米的价格只能是银行、电信部门营业大厅中才能见到。
第三章淮南地区的地层与古生物
第一节地层
认识了岩石,还要研究岩石的形成时代和它们的先后顺序,这就是地层学。
地层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将野外的岩石(层)进行划分和对比,即根据其岩性、古生物、同位素年龄等确定其形成时代,并按原有的先后顺序,将岩层划分为不同的地层单位,如年代单位宇、界、系、统等,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等。
不同地区地层还要对比,确定它们时代是否相当。
从而建立区域的地层系统。
地层学是地质科学的重要分支,地层工作是一切地质工作的基础。
在研究地质历史、生物演化、构造、寻找矿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淮南地区煤系地层隐伏于新生代松散层下,而淮南煤田却是从地面地层研究,特别是石炭系含
地层的研究而发现的。
地层的野外观察包括:
岩性、古生物、厚度、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等。
淮南地层与华北地区类似,但又有其特殊性,如猴家山组、凤台组、四顶山组、寿县组等都是淮南地区特有的。
更因九里桥组中发现世界最早的后生动物化石而闻名于世。
第二节古生物
古生物的研究在地质科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探索生命起源和生物的演化;
2.确定地层形成年代、划分对比地层;
3.研究地质历史中古地理、古气候的变迁;
4.是大陆漂移理论的重要依据;
5.许多可燃有机矿产、金属、非金属矿产都与生物或生命活动有关。
一、隐生宙的生物
世界上最早的生物化石发现于32亿年前的岩层中,它们是一些原始的菌澡类,属于原核生物。
元古宙是真核生物的发展时期,主要是一些微观或宏观的低等藻类,较难形成化石,故很少能见到它们。
叠层石是主要能直接观察它们存在的标志.,它们是某些藻类活动的遗迹,刘老碑组、九里桥组、四顶山组均可见到。
在距今7亿年时形成的九里桥组发现的蠕虫类乃是世界上最早的三胚层动物,它们的出现是动物演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内脏器官的出现与分化,躯体的分节与两侧对称,运动器官的出现,表明它们可能是现代动物的祖先。
二、早古生代的生物
最初的生命的出现距今已约40亿年,到蠕虫类的出现经历了三十多亿年的漫长时间,但在距今5亿7千万年的寒武纪初期,短短的时间内,几乎所有无脊椎门类动物都出现了,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炸”,二十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的我国云南澄江县“澄江动物群”就是这一壮观情景的真实写照。
这对达尔文渐变式的生物进化理论是一个严重挑战。
淮南地区的寒武系各种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非常丰富,并形成生物碎屑灰岩,与前寒武系地层形成鲜明对照。
最有特色的生物是三叶虫,是划分寒武系地层的重要依据。
三、晚古生代的生物
晚古生代是陆生生物大发展的时期。
淮南地区当时处于滨海陆地环境、气候适宜,刚刚登陆不久的植物形成茂密的森林,为石炭二叠纪煤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在煤系地层中,各种植物化石非常丰富(图3—3)。
科学家们发现,所见到的植物化石茎干都没有年轮,意味着它们是四季长青的热带植物,这表明包括淮南地区在内的整华北地区石炭二叠纪时应该是热带气候。
古地磁测试数据表明当时华北地区的中心部位在赤道附近。
现在淮南地区地处北纬33°附近,就是说,在3亿多年的时间里,淮南地区由南向北飘移了三千余公里。
众所周知,我国华北地区大型煤矿比比皆是,秦岭、淮河以南很少见到,这是因为石炭二叠纪时华南、华北不是同一板块,它们各有自己的演化历史。
石炭二叠时华北为陆地,森林广布,因而含煤地层发育,煤层多,煤质好。
华南地区则是一片汪洋,海生生物十分繁盛,沉积物多为海相石灰岩,仅短暂时间出现陆地,所形成的煤系地层煤层少且薄,煤质也差,难以进行大规模开采。
只是到了三叠纪后,两板块才碰撞连接在一起,并形成了秦岭与大别山。
四、淮河象
淮南地区中生界地层不发育,难以领略中生代兴盛一时的恐龙时代的风光。
然而淮北平原下的新生界地层中大量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化石的发现让人们意识到生物演化进入到新生代。
特别是第四系地层中发现了很多象化石。
被称为“淮河象”。
现代的象生活于热带—亚热带的丛林和草原,这表明,淮河流域在过去一百多万年来曾经有过热带—亚热带气候,当时这里雨量充沛,森林、草原遍地分布,是各种哺乳动物生存的天堂。
如今的淮北平原到处是人类活动的踪迹,森林、草原消失了,淮河象们早已不知去向。
人类现在占据了大部分的生存空间,野生动植物的分布范围愈来愈狭小,这也许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是由于过度开发,环境恶化,地球上每年有近千种的生物正在消失,这种灭绝速度超过了地质历史中任何一次生物大灭绝。
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地质灾害频频发生,已秧及人类本身。
如此发展下去,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保护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实际上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附表:
淮南地区区域地层表
地层
代号
厚度(米)
地质特征
新
生
界
第四系
Q
未固结的沙、砾、泥
第三系
新
N
紫红色砂页岩
老
E
中
生
界
白垩系
上统
K2
下统
K1
紫红色砂岩,泥岩夹砾岩
侏罗系
上统
毛坦厂组
J3m
300
火山岩,砂岩
中统
J2
下统
J1
三叠系
上统
T3
中统
T2
下统
和尚沟组
T1h
>1000
紫红色砂岩,页岩
刘家沟组
T1l
上
古
生
界
二叠系
上统
十千峯组
P2sh
180
紫红色砂岩,页岩
上石盒子组
P2s
530
粉砂岩,砂岩,页岩,含煤20-25层
下统
下石盒子组
P1x
220
粉砂岩,页岩与砂岩互层,含煤9-12层
山西组
P1s
70
砂岩,粉砂岩,泥岩,煤层,含植物化石
石碳系
上统
太原组
C2t
112
灰岩和砂页岩,煤层互层,含
下统
C1
泥盆系
D
志留系
S
下
古
生
界
奥陶系
上统
O3
中统
O2
下统
马家沟组
O1m
147
白云岩,灰质白云岩,页岩
肖县组
O1x
224
灰岩为主夹白云岩
贾汪组
O1j
10
页岩,泥质白云岩
寒武系
上统
土坝组
∈3t
137
白云岩,含不规则石英条带,风化后蜂窝状
崮山组
∈3g
74
上部页岩,泥灰岩,下部鲕粒灰岩
中统
张夏组
∈2zh
227
厚层鲕粒石灰岩,生物碎屑灰岩
徐庄组
∈2x
200
上下部灰岩,中部砂页岩
下统
毛庄组
∈1mz
140
灰岩,页岩互层
馒头组
∈1m
193
上下部紫红色页岩.中部灰岩,含三叶虫
猴家山组
∈1h
120
白云岩,白云质灰岩,页岩,底部砾岩,含磷
元
古
界
上元古界
震旦系
上统
四顶山组
Z2s
255
白云岩为主,含叠层石
下统
九里桥组
Z1j
71
灰岩,泥灰岩,含蠕虫化石
寿县组
Z1sh
45
砂岩
青白
口系
刘老碑组
Qnl
530
页岩为主,夹灰岩、砂岩
伍山组
Qnw
22
石英砂岩
曹店组
Qnc
21
砂砾岩
中元古界
Pt2
下元古界
Pt1
太
古
界
上太古界
霍邱群
Ar2
>1521
角闪斜长片麻岩,同位素年龄27亿年
第四章地质作用的观察
第一节风化作用
在罗山南侧山余家村北小山岗上,有一个完整的风化剖面(图4—1),自上而下:
A.土壤层:
灰褐色,植被茂盛,厚5—25cm。
B.淋滤层:
棕褐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富含Fe3+,板结成块状,垂直
节理发育,厚10—50cm。
C.半风化层:
土黄色,暗色矿物已风化,岩石结构尚保存,但已疏松。
D.基岩层:
深灰色,为上太古界霍邱群角闪斜长片麻岩。
基岩由角闪石和斜长石组成,风化过程中在H2O、O2、CO2等作用下,矿物被分解,K+、Na+、Ca2+、Mg2+等被淋滤,Al3+、Fe3+不活跃组分残留原地,分别形成粘土矿物和氧化物。
如地处热带—亚热带雨林气候带,粘土矿物、或铁的氧化物会进一步被水解,形成铝土矿、褐铁矿等矿产,是提炼铝、铁等金属的重要原料。
淮南地处温带,这种情况较难出现。
沉积岩除了粘土岩,其它岩类都或多或少含有粘土矿物,它们风化后,也会残余大量的粘土矿物。
八公山、舜耕山的岩石缝隙中、凹地里都可以见到它们。
风化作用可以形成许多有用矿产,但更重要的是它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土壤资源,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耕地。
但这是一个漫长的地质历程。
1cm厚的粘土层的形成可能需要成千上万年,但一阵风,一场洪水就让它们消失。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是世界的1/4,人口增加、水土流失、荒漠化还在使它不断减少。
究其原因,还是人类过度开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所致。
保护环境,保护耕地,已是刻不容缓,否则,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何以为生?
地层中的古风化面常常当作不整合或假整合的标志,它们代表岩层由沉积转变为风化侵蚀的过程,造成了地层缺失和不连续,多被解释为地壳上升的结果。
如淮南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和上石炭统太原组之间的铝土岩和褐铁矿层,就是中奥陶世后华北地区整体上升,经历了志留纪、泥盆纪、早石炭世的长期侵蚀风化的产物,直到晚石炭世才开始接受沉积,形成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
山余家霍邱群与上覆上元古界八公山组之间的不整合面上也有含铁的古风化面。
第二节淮河的地质作用
河流地质作用是陆地上最重要的地质作用之一,通过其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不断改造地表形态,形成各种矿产,孕育着人类文明。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的白山头,目前已无法记录它的原始长度。
一一九四年南宋时期,黄河在河南省原阳县决口,汹涌的洪水携带数以万亿吨的泥沙冲入淮河流域,淮河自江苏江阴以下的河道被淤平,从此淮河失去了入海通道,成了名副其实的“断头河”,只得借助洪泽湖汇入长江。
演绎了一幕惨烈的“黄河夺淮”的历史。
于是每每洪水肆虐,危害两岸百姓,成了有名的害河。
解放后,人工开挖了苏北灌溉总渠,引淮入海,淮河才重新有了自己的入海通道。
淮河自西向东流经淮南市区。
在西部凤台县城附近由于受到八公山的阻挡,迂回绕行形成“几”字型(如图4—2)。
绕行中河曲发育,河道狭窄,水深流急,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
在茅仙洞附近,位于河流凹岸的八公山由于快速的侧蚀作用形成了悬崖峭壁。
绕过八公山,河流进入淮北平原,这里地势平坦,河道变宽,河水流速减缓,泥沙携带能力降低,沉积作用增强,特别是流经八公山侵蚀、搬运的大量泥沙在此淤积,逐渐形成河心滩,导致河流分叉,形成所谓的“二道河”。
河流淤积的土地肥沃,适合农作物生长,因而建立了“二道河”农场,每年向国家提供了大量商品粮。
茅仙洞风光绮丽,令人心旷神怡,被道家奉为“清虚仙境”。
西汉时茅氏三兄弟在此建观修道,以后是否成仙不得而知。
有一点是真实的,是淮河的地质作用造就了这如画的风景。
随着侵蚀作用的继续,河道会逐渐北移,茅仙洞会慢慢消失,,如此发展下去,也许几万年、几十万年以后,茅仙洞与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淮南 认识 实习 指导 手册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