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二年级语文称谓名号等知识点总复习.docx
- 文档编号:26550060
- 上传时间:2023-06-20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8.05KB
高中二年级语文称谓名号等知识点总复习.docx
《高中二年级语文称谓名号等知识点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二年级语文称谓名号等知识点总复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二年级语文称谓名号等知识点总复习
姓名、称谓
一、人物姓名称谓
1.直称姓名。
①用于自称: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指南录>后序》)
②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指南录>后序》)
③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柳敬亭传》)
④尊者对卑者称名:
求,尔何如?
(《论语》)
⑤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
夫子何哂由也?
(《论语》)
2.称字、号、谥号、斋名。
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①称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送东阳马生序》)
②称号: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
③称谥号:
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左忠毅公逸事》)
④称斋号:
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爵。
①称官名:
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称韩愈为“韩吏部”。
②称爵名:
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
(《柳敬亭传》)
4.称籍贯。
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
(“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
5.兼称。
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四人者:
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
6.特殊称谓。
①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上名号、官爵):
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②职业+人名: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庄子·养生主》)
③姓+之+人名: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左传·僖公三十年》)
④封地+人名:
商鞅姓卫,商为其封地。
二、谦称、敬称、贱称、特定称
1.谦称。
①王侯自称:
孤不度德量力。
(《隆中对》)
②臣子自称:
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
③一般人自称:
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某自幼熟读兵书。
(《失街亭》)
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
(《中山狼传》)
④女子自称: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孔雀东南飞>并序》)
2.敬称。
①称君王: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出师表》)
②称庙号,多称已死的皇帝: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
(《海瑞传》)
③称师长:
夫子哂之。
(《论语》)
④称朋友、尊长: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
(《史记·陈涉世家》)
3.贱称。
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
4.特定称。
①加“从”表示叔伯关系:
谢安,字安石,尚从弟也。
(《谢安传》)
②加“太”表示长一辈:
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
(《左忠毅公逸事》)
③加“先”表示已经逝世的尊长:
妪,先大母婢也。
(《项脊轩志》)
先考,指已逝的父亲;先妣(bǐ),指已故的母亲。
三、名、字、号
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
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
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称唤。
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有两种情况:
①“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
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
②“名”和“字”意思相反。
例如,曾点,字皙。
“点”指小黑点,“皙”指肤色洁白,“点”与“皙”意思相反。
古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字为“字”。
例如,诸葛亮,字孔明。
古人通常在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时称自己的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的名。
例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号(又称别字)。
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
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号。
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
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字以上的。
例如:
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
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压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
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称杜甫为杜工部,称柳宗元为柳河东。
四、谥号、庙号、年号
1.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善贬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
①表扬性的。
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智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
②批判性的。
乱而不损曰灵,杀戮无辜曰厉,近内远礼曰炀
③表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mǐn)
2.庙号。
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谥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
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
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五、改元、尊号、徽号
1.改元。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
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2.尊号、徽号。
“尊”为尊称,“徽”为美好。
“尊号”和“徽号”都是为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
尊号起于唐代。
皇帝和皇后往往在生前就有尊号。
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皇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
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加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
现代也有赠送徽号这种情况,但性质和内容已不一样,如孙炳文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先生”。
六、年龄称谓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初度:
小儿初生之时。
襁褓:
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语出《论语·子路》:
“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
”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
指二三岁的儿童。
例如: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孟子·尽心上》)
齿龀·龆龀(tiáochèn):
指儿童换牙时,五六岁。
例如:
有遗男,始龀。
(《愚公移山》)
总角·垂髫:
指幼年儿童。
例如: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诗经·氓》)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豆蔻年华:
指女子十三四岁。
例如: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
笄(jī)年:
指女子15岁。
例如:
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褵。
(白居易《对酒示行简》)
束发·成童:
指男子15岁。
例如: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项脊轩志》)
冠·加冠·弱冠:
指男子20岁。
例如: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
而立之年:
指30岁。
例如: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论语·为政》)
不惑之年:
指4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
指50岁。
花甲·花甲子:
指60岁。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花甲或花甲子。
耆(qí)艾:
古指60岁为耆,50岁为艾。
例如:
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荀子·致士》)
古稀:
指70岁。
例如: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曲江》)
耆耋(dié):
指高寿,老年。
耋多指七八十岁。
耄(mào)耋:
指高寿,老年。
耄指八九十岁。
期(qī)颐:
称百岁之寿。
例如:
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苏轼《次韵子由》)
花甲重开:
指120岁。
古稀双庆:
指140岁。
七、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黎庶、黎元、生民、庶民、苍生、氓等。
2.职业的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
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曲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中华女性称谓
自古至今,中国女性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
由此,在古籍诗文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对她们的尊称、敬称,美称和雅称。
“女士”,源于《诗经》“厘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
“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
“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
”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
“女郎”,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句。
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
“巾帼”,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
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个女人。
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
“女史”,指古代有学问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
“裙衩”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
多在小说、戏剧中出现此词。
《红楼梦》第1回:
“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衩。
”“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学作品中常见此称谓。
《诗经·周南·关睢》:
“关关睢鸠,在河之州。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妙龄少女”,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
“绝代佳人”,指当世无双的美人。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故对年轻美丽的女子总是冠以“玉人”、“璧人”、“佼人”、“丽人”、“玉女”、“娇娃”、“西施”、“尤物”、“青娥”等称。
“扫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
“不栉进士”,指才华横溢的女子。
“冶叶倡条”,指轻狂娇艳的女子
“软玉温香”,指温柔年轻的女子。
“道旁苦李”,指被人抛弃的女子。
“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
古乐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之句。
美丽而坚贞的妇女被称为“罗敷”。
貌丑而有德行的妇女被称为“无盐”。
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令媛”、“女公子”。
称别人的妻子为“太太”、“夫人”,此外还有“会阃”、“室人”、“令间”之称。
称自己的妻子为“*内”、“内子”、“内助”、“中馈”、“糟糠之妻”等等。
在女子称谓中,“母亲”是最伟大而高尚的。
清《冷庐杂识》中载:
《尔雅》对母亲称“*”,《诗经》称“母氏”,《北齐书》称嫡母为“家家”,《汉书》列侯子称母为“太夫人”。
其他记载还有:
帝王之母称“太后”,官员之母称“太君”,一般人之母称“妈妈”
中国古代教师的称谓
由于学校名称的繁杂,受教育的对象不同,在我国古代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对教师的称谓不尽相同。
夫子《始语·子张》: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起先孔子的门徒尊称孔子为夫子,后来夫子成为对教师的尊称。
师泛指老师、教师。
韩愈《师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
师傅老师的通称。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
“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
师保古时担任教导贵族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
《礼记·文王世子: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谙德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归诸道者也。
”
先生老师《礼记·曲礼上》:
“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
”郑玄注:
“先生,老人
者。
”韩愈《进学解》:
“国于先生晨入大学。
”
宗师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
《汉书·平帝记》:
“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
”
老师教授学生的人。
金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几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明清两代生员和举子对主试的座主和学官称“老师”。
教习学官名。
明代选进士入翰林学习,称庶吉士,命学士一人任教,称为教习。
清末兴办学堂,其教师也沿袭教习。
教谕宋代在京师设立的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官。
元明清县学皆置教论,掌文庙祭把,教育所属生员。
教授宋代除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掌学校课试等事。
元代诸路散府及上中州学校和明清的府学亦置教授。
清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
“自以不习吏事,就教职,选授江南府教授。
”
助教国子监教师,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调国于博士传授儒家经学。
学博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一人,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教官为“学博”。
清代它又成为州县学官的别称。
学正宋元明清国子监所属学官,协助博士教学,并负训导之责。
元代路、州、县及书院也设学正,明清州学设学正,负责教育所属生员。
学录宋元明清时国子监所属学官。
掌执行学规,协助博士教学、元代路学设学录,协助教授教育所属生员。
学官又称“教官”。
指中国旧时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
监学清代中等学堂以上设监学;掌稽察学生出入。
考察学生功课勤惰等事。
司业隋以后国子监设司业协助祭酒掌儒学训导之政。
历代沿置,为学官,至清末废。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司业博士为之师。
”
祭酒汉平帝时始置六经祭酒。
后置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属大学中教言(主管官)。
隋唐以后称国于监祭酒,至清末废。
学政宋代太学的教官。
《宋史·汪解传》:
“熙宁大学成,分录学政。
”
讲郎讲授经书的官员。
《后汉书·儒林传》:
“又识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
”
太保指太子太保,为辅导太子的官,也称太师太傅。
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
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
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
辟:
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
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
荐、举:
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
举其偏,不为党。
《左传"襄公三年》
如:
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宋史?
?
侯可传》
拜:
授予官职。
如: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
《张衡传》
选:
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元史?
?
贾鲁传》:
“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
除:
任命,授职。
如:
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陈情表》
授:
授给、给予官职。
《元史?
?
贾鲁传》:
“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
赏:
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如:
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谭嗣同》
封:
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鸿门宴》
起:
起用人任以官职。
如:
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
《元史?
?
贾鲁传》
察:
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如:
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三国志?
?
吴主传》
仕:
做官。
如:
学而优则仕。
《论语?
?
子张》
仕宦:
做官,任官职。
如:
汝是大家子,仕官于台阁。
《孔雀东南飞》
仕进:
进身为官。
如:
迈少恬静,不慕仕进。
《晋书?
?
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
免去,解除官职。
如:
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
废掉官职。
如:
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封建论》
免:
罢免。
如:
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
夺:
削除。
如: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
升官。
如:
升(鲁)台都事。
《元史?
?
贾鲁传》
擢:
在原官上提拔。
如:
擢为后将军。
《汉书"赵充国传》
拔:
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
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
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
一般指提升。
如: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谊传》
陟:
进用。
如: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
晋、进:
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如:
成语“加官进爵”
加:
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
如:
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宋史?
?
辛弃疾传》
拜:
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如: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
?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
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如: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贬:
①降职。
如:
贬连州刺史。
《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
如:
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
《新唐书?
?
柳宗元传》
放:
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如: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
《卜居》
左迁:
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如: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
窜:
放逐,贬官。
如:
暂为衔使,遂窜南夷。
(韩俞《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
降职。
如:
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
?
装延龄传》)
出宰:
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如:
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
(《后汉书?
?
明帝纪》)
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
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汉书?
?
王尊传》:
“迁东郡太守。
”
徙:
一般的调动官职。
如:
徙王信为楚王。
《淮阴侯列传》
调:
变换官职。
如:
调为陇西都尉。
《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
调动官职。
《张衡传》:
“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
补:
补充空缺官职。
如:
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汉书?
?
王尊传》
改:
改任官职。
如:
改刑部详覆官。
《宋史?
?
王济传》
出:
京官外调。
如:
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
《张衡传》
⑥、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
兼任。
如:
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
领:
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
如:
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
《晋书?
?
袁乔传》
行:
代理官职。
如:
太祖行奋武将军。
《三国志?
?
魏书?
?
武帝纪》
署:
代理、暂任。
如:
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
《汉书?
?
王尊传》
权:
暂代官职。
如: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
《刘公嘉话》
判:
高位兼低职。
如:
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宋史"韩琦传》
假:
临时的,代理的。
如:
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
(《史记?
?
项羽本记》)
摄:
暂代官职。
如:
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
(《新唐书?
?
杜如晦传》)
守:
代理官职。
如:
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
(《三国志?
?
王修传》)
⑦、表辞官
告老:
官员年老。
如:
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解官:
辞去官职。
如:
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请老:
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如:
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乞身:
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
如:
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
(《后汉书?
?
李通传》)
乞骸骨:
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如:
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移病:
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
如:
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
(《汉书?
?
疏广传》)
致仕:
交还官职,即退休。
如:
以刑部尚书致辞仕。
(《新唐书?
?
白居易传》)
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可以不译。
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一、地区名
1、江表指长工以南地区。
例如: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赤壁之战》
2、江东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如:
亮兄瑾也,避乱江东。
《赤壁之战》
3、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如:
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过秦论》
4、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
如: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鸿门宴》
5、河北河南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
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鸿门宴》
6、中国指中原地区。
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赤壁之战》
二、政区名
1、九州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故“九州”也用来指代中国。
如: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已亥杂诗》
2、八州、八荒泛指中国。
如:
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论》
3、郡行政区域。
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如:
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过秦论》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
4、国汉代诸候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
国的区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国”连称。
如: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
《张衡传》
5、道唐代的道是临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
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
陈明选下骑搏战,至兵备道前被杀。
《阎典史传》
6、路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
如: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省本是官署名称。
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名称,简称省。
8、县地方基层行政区域。
如:
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
《海瑞传》
三、山川关名
1、江指长江。
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
2、河指黄河。
如: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过秦论》
3、崤指崤山。
如:
崤有二陵焉。
《崤之战》
4、函指函谷关。
如: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过秦论》
5、岱指泰山。
如: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望岳》
6、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如: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梦游天姥吟留别》
7、四渎指长江、黄河、淮水、济水。
9、大泽指云梦(在今湖北省长江南北,本为两泽,江北为云,江南为梦。
后来淤为陆地,今洪湖等是其遗迹。
)洞庭、彭蠡(今鄱阳湖)、具区(又名震泽,今太湖)。
10、五湖指具区、兆(即太湖附近的洮湖和湖)、彭蠡、青草(在洞庭湖东南)、洞庭湖。
11、有古称、别称的地名。
(1)、南京又称建康、建业、金陵、江宁、白下、石头城等。
如:
金陵降,君臣出走。
《阎典史传》
吴中孙公兆圭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
《梅花岭记》
(2)、杭州又称临安、钱塘、武林等。
如:
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
《柳敬亭传》
(3)、福州又称三山。
如:
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
《〈指南录〉后序》
(4)、镇江又称京口。
如:
去京口,挟旨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
(同上)
(5)、开封又称东京。
如:
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
《柳敬亭传》
12、三都、两都、三辅。
(1)、三都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
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京都长安。
(2)、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3)、三辅汉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三个相当于郡的政区,因为是管辖京都及其附近地区,故合称“三辅”。
13、畿古代王都所在地的千里地面。
后多指京城管辖的地区。
如:
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左忠毅公逸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 年级 语文 称谓 名号 知识点 复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