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销比.docx
- 文档编号:26546328
- 上传时间:2023-06-20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433.26KB
存销比.docx
《存销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存销比.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存销比
存销比 衡量库存控制的效果
桂林的李小姐曾经问过我,如何才能知道库存控制的好坏。
她代理了一个日本的女鞋品牌,因为在桂林的业绩较佳,准备向昆明扩张。
基于更科学地规避投资风险的想法,她提出了这个疑问。
我隔了一段时间才回复,很详细的解答了两个衡量库存合理度的指标,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存销比。
上周,仿佛太阳从西方出来了一样,美女Jenny也问我存销比的合理值。
我在被她彻底惊呆之前,还是很清醒的应诺了一声:
“抽空告诉你。
”
考虑到连M’S资深HRJenny都在问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必要为“存销比”写篇文章。
因为我担心问的人多了,问的次数多了,我会失去回答这个问题的耐心。
这样就不好了。
都是好朋友,会伤感情。
以后再有人问这个问题,就告诉去联商网上看答案。
存销比,从字面上来解释,就是库存和销售的比值。
存销比一般按照月份来计算,计算公式是:
月末库存/月总销售。
计算单位可以是数量,也可以是金额,目前鞋类企业多用数量来计算。
比如这个月末的库存是900对,而这个月总计销售了300对,则本月的存销比为900/300=3。
个人以为,以金额来计算比较合理,毕竟库存在财务报表上是以金额的形式存在的。
存销比的合理比值,服装鞋类企业在3-5之间为宜。
我之前给朋友们解释存销比时,都是以上内容。
直到有一天我问自己:
为什么存销比在3-5之间是最合适的呢?
当红明星小沈阳也常问:
为什么呢?
大家听了都会开心的笑。
我当时没笑,因为我知道执着于“为什么”有时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XX和Google陪了我一个小时,没提供合适的答案给我。
我冷静了一下,找出一堆和库存相关的指标和概念,开始推理。
有什么办法?
山不动,我动。
几经折腾,就有了以下文字。
假设你现在开始当老板了,开了家服装店鞋店什么的,那么你在投资之前,要会计算怎样才能赚钱的。
首先,你要保证毛利率,比方说,100元进的货,你300元卖出去,毛利率就是67%(就是销售额减去成本后再除以销售额。
理论上讲,毛利率越高越赚钱。
当然,保持较低的毛利率能让你更长久的赚钱。
其次,你要保证周转率。
比如你投10万元买货,并每月保持10万的商品采购金额,一年销售了40万,这样,你的周转率就是4次,计算公式是:
年销售金额/平均月库存金额,这个库存金额,财务有不同的算法,有的以成本金额计算,有的以吊牌金额计算。
我们不需要搞的那么复杂。
现在我们算一算,你一年赚了多少钱。
10万*67%*4=26.8万
当然,你赚的太少了,我也知道。
所以你知道,用来采购的流动资金,毛利率,周转率是保证你赚钱的三个指标,它们和你的财富成正比。
国内的服装鞋类企业,最理想的年周转率是4次/年。
换句话说,就是一年四季,春单夏凉秋款冬靴的都卖个光光。
实际上,国内运作一流的服装鞋类公司的周转率可达到3-4次,其它大多数服装企业是0.8-1.2次。
为什么要在服装鞋类企业的前面加个“国内”?
搜索一下Zara的周转率就明白了,12次/年。
咱们不和国外比。
至少是现在别比。
不过,周转率以年为单位,你不可能等到年底才知道你赚了多少吧?
OK,轮到存销比粉墨登场了。
看看下面的这个表。
为了方便换算,我是以金额为单位来计算存销比。
你看到了,每个月的存销比都控制在3倍(我是假设的,不可能每个月的存销比都一样。
别来较真)。
那么全年平均库存金额为1695/12=141万元,全年销售金额为565万元。
再算一下周转率,565/141=4次,笑歪你的嘴。
明白了吧?
存销比就是周转率的一个分解指标。
就像你想攒够100万买套房子,如果想3年攒够,就要算一个月要攒多少钱,然后坚持每月都实现。
这就是我推理出的,关于存销比为什么是3-5倍的原因。
补充说明一下,做补货的公司重视存销比,而做期货的公司则看重售磬率。
关于售磬率,我们以后再讨论。
怎样组织一盘货
(一)
看了我写的《存销比》后,肖艳在Q上问我:
一家50㎡的店铺,应该配给多少货品?
这个问题简单,根据店铺面积,货架数量,月销售量,店仓容量,配送周期这五个数据就可以推算出答案。
我了解肖艳,这个问题的背后,折射出她开店做老板的创业意图。
出于对她的支持,我故意把这个问题放大,从产品的整个组织过程来解答首先要考虑的是,肖艳需要多少货?
比如,肖艳下半年想做4个亿的生意,哦,错了,她不是开公司,是开单店,就改成40万吧。
我们继续。
肖艳下半年想做40万的生意,产品的主价位她定在500元,计划以350元的平均价格售出,那她需要的货品数量是:
40万/350元=1143对(件)。
按照服装鞋类行业的采购规则,这个需要量会被乘以一个系数,这个系数值就是安全库存。
女鞋类的安全库存系数一般是0.25,那么肖艳实际需求的货品数量是:
1143/(1-0.25)=1524对(件)。
确定货品的需求量后,就要开始想第二个问题,肖艳需要1524对什么样的货品?
这个问题的核心其实就是产品定位和产品组合。
我在某家时尚类女鞋公司做商品管理时,被始终灌输着这样一个观念:
我们不是一家卖鞋的公司,我们是一家卖潮流的公司。
这个观念的创始人是Annie,一个在时尚界滚打了近三十载的女强人。
每当想起她的这句话,我就会从心底涌起对她的感激和敬佩。
基于这个观念,这家公司的产品定位就是紧贴当下流行元素。
以07春夏的货品举例,整盘货分为三大色系,暖色系主推桃红色,冷色系以紫色为主,无色系又细分为两个主题,分为金属元素和漆皮元素。
四大主题,个性鲜明,脉络清晰。
产品上市后,大销热销。
这个成功,就是来自产品定位和产品组合的强悍。
再然后,我们要触及一个关乎企业(或创业者)生死存亡的问题:
怎样搭建最优的库存结构。
金刚石和石墨都由碳元素构成,但金刚石是自然界中最坚硬的物质,而后者则是稍压即成粉尘。
金刚石可以打制成珍贵的钻石,而后者的用途,我们最常见的就是铅笔笔芯。
原因何在?
两者内部碳原子的结构方式不同而已.。
产品库存结构亦是如此。
库存结构的优劣决定你能否在市场上胜出。
库存结构可以这样确定。
一是确定产品结构的宽度和深度。
产品宽度是指你一共要采购多少个款,我们常用SKU来代表产品宽度;产品深度是指你每个款你要采购多少数量,我们常用QTY来代表产品深度。
比如肖艳需要采购1500对鞋,她列出了两种采购方案,一种方案是:
采购300个款,每个款采购5对;另一种方案是:
采购100个款,每个款采购15对。
那么前者的产品线是宽而浅,后者的产品线是精(窄)而深。
二是产品类型的确定。
确定产品的宽度和深度后,就进入选款的过程。
这时,你要将所选的款做个分类。
做过商品管理的朋友都知道,产品类型一般是以下四种:
形象款,利润款,长线款,狙击款。
形象款放在后面讲,我们先来了解其它三种类型。
利润款:
就是你指望它给你赚钱的主力款。
长线款:
也叫经典款,销的慢,但可以持续销售。
狙击款:
你竞争对手也会推出的款,但你故意把它的价格稍低于你的竞争对手,只求微利以抑制竞争对手。
下面该谈谈形象款。
我之前接待一些经销商订货时,发现很多人将形象款贬称为“三陪款”,订货时对这种类型的产品有排斥心理。
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
因为定位不同,每种类型产品的使命也不同。
便如士兵管杀人,医生管救人一样,大家的职责不同啊。
利润款的使命就是赚钱,而形象款的使命是:
从整体上提升这盘货的时尚感和价值感。
形象款不是跑量的款,但因为它的存在而增加了整盘货的销售机率。
达到这个目的,形象款的使命也就达到了。
至于它销售了多少,那是次要的。
所以说,不能因为不看好形象款的的销售而拒绝它。
老子曰: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销售额是有形的,而产品的生命力是无形的,但无形重于有形。
老祖宗的话,我们还是要听的。
(本文以女鞋类商品管理为例)
终端库存精确度控制
商品管理者最痛恨的事情之一,莫过于库存数据失真。
在库存数据失真的情况下做出的决策,其效果可想而知。
在做商品管理的前一年,我一直被这个细节魔鬼折磨着,多次因数据失真而使商品调控达不到期望的业绩。
那种感觉,就像手足上不幸被寒流造出个冻疮,虽然不是病,但不挠就痒一挠就痛的感觉有时让你几近崩溃。
当然,如果你不是北方人或没有在北方呆过,就可能没有这个体会。
库存数据失真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负库存。
就是库存数据为负数。
一般是由没及时做单形成的。
比如调入的商品没做系统入库,却产生了系统销售。
二,系统帐存与实存不符。
系统上显示这个单品有10双,但你只能找出6双,或者你找出了15双。
总之,不是多就是少,反正“两存”就是不一致。
这种情况的产生,多是因管理不善做成的。
单品频繁出入库时,在流程的任一个环节上有疏忽就会发生此类错误。
三,进销存数据失衡。
库存=采购-销售+盘点盈亏,如果你发现某项单品经不起这个公式的检验,你就要去关注一下原因。
我之前曾领教过两个“天才店长”的高招。
当时,终端有一批商品很畅销,这两个店长为了独享这些“宝贝”,就相互约定,把这批商品做系统调出,并互为调入方,但都不做系统入库,使这批畅销品人为形成系统“在途库存”。
这样,别的店铺从系统上看到这两家的畅销货品库存数据为零,也就不来要货了。
而实际上,两家店一直卖了近半个月,直至被我们发现真相。
幸运的是,这两个店长没做出更出格的事情来。
四,其它情况。
我没遇到的或暂时没想到的,等大家来补充。
几经磨难。
后来,我从一个做任何事情都想偷懒的店员那里得到启发,总结出一个管理方法,我姑且称之为“流水检查法”,终于让库存数据变得精确起来。
方法是这样的,店铺每天打烊前,将本日销售单品的系统数据调出来,核查系统帐存与实存是否有差异。
比如:
今天售出一双36码的单品,那么,你只需要检查该单品所有36码的库存,如有差异,马上追查原因:
是输单错误?
包装错误?
还是其它什么错误?
并立刻调整修正数据。
由于每天只检查售出单品的差异情况,所以工作量不大,每天十分钟足矣。
要说明一下,在推行这项工作之前,必须先进行盘点,保证基础数据的准确。
这种简单易行的管理方法推行后,由于财务部和营运部的积极配合,公司的库存精确度大为改观,终端月末库存尺码明细的错值率由20‰降到5‰以下,单品明细月末库存的错值率则控制在1‰以下。
那一年,是我从KFC出来后,进入的第一家零售业公司,行业经验基本为零,所以曾一度使库存尺码错值率达到20‰,现在想想,实在汗颜。
现在,我把这个方法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如果能对这个圈子里的朋友们有帮助,我会很欣慰。
如果大家都有更好的方法,那就当我抛砖引玉吧。
呵呵。
怎样组织一盘货
货品需求量、产品定位、产品类型工作都确定后,下一步就是分配订货量。
我之前从事的采购工作都是采用期货制,多是遵循二八法则来分配订货量:
利润款和长线款的采购款占总数的20-30%,但采购量要占到70-80%,而狙击款和形象款则相反,采购款占总数的70-80%,但采购量要占到20-30%。
产品类型
款(SKU)
采购量(QTY)
利润款+长线款
20-30
1067-1235
形象款+狙击款
70-80
289-457
合计数量
100
1524
顺便提一下,有的公司会把产品按照ABC做类型分类,其实订货思路都是一样的,只是说法不同。
这么多年,身边一直有朋友对这种方式有异议,觉得把80%的数量限制在20的款式上有风险。
每当此时,我总是耐心的问朋友两个问题:
一,如果你是个公司老总,你做人力管理的时候,你是不是把你80%的精力放在部门经理和主管身上?
(货品管理也是这个原理)
二,如果这样做有风险,那么把订货量分摊就没有风险了吗?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逼商品管理者进步,一是提高闻货(把控时尚度和适销度)的能力,二是提高产品推广能力(只是针对20%的款式,市场推广的策略更易于制定和操作)。
然后就要开始做陈列预演。
一个老练的采购人员,在订货的时候,脑子里是一定有陈列意识的。
选款和确定采购量后,一定会模拟卖场做陈列预演,看能否达到场场皆出彩的效果。
上文有提到,某时尚公司的春夏货品分为三大色系,那么,你就要针对每个色系仔细考虑,比如桃红色系:
要想清楚以桃红色为展示主题的货柜有几个?
面积是多少?
应该摆放多少个款?
这些款由几个系列组成?
以什么元素为线索组合?
每个系列有几个款是桃红色?
辅助的色彩是哪些?
有多少个款?
这些都要思考并计算清楚并通过陈列预演的检验。
在参加陈列进修之前,我的陈列启蒙老师是Ricky,他曾在上海一家店铺做陈列测试,成果是:
他做过陈列设计的店铺,日销售金额由800元上升到1400元,销售增长率达到%,突破了陈列可提升25%销售的行业业绩。
为此,Ricky备受香港总部高层的赏识。
但同样是这么一个能点石成金的人,有一次在某个区域的店铺做陈列的时候就大费周折。
原因是这个区域在订货时对陈列因素考虑较少,货品之间的系列感及色系感都很弱(我们将这些货品戏称为一盘散沙)。
最后花费了他三个小时的时间,卖场形象还是没有太大的改善。
当时我也陪同到场,看到陈列过程中Ricky表露出的痛苦的表情,我深深感受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滋味。
以上工作都完成后,整盘货的组织基本工作基本完成。
剩下的就是对细节的完善。
比如分码,可以参照鞋的跟型来分码,平跟的鞋子,理论上身材较高的女孩的选择机率会多一些,所以这类款的大码订货量要稍多;反之,小巧的女孩会偏爱高跟的的鞋子,这类款就要增加小码的订货数量。
分码以后,就可以发出采购单。
以后的事情,就是协商货期和市场推广的准备了。
盈亏平衡点
小妹去某公司面试,考官问损益点的算法,小妹答的有点拖泥带水。
考官脸色就不悦。
结果就没了复试通知。
小妹就委屈。
又不是财务科班出身,又怎能专业作答?
我劝慰小妹两句,转口就为考官帮腔。
不管你是不是财务科班出身,在职场上只要做到一定的位置,一些必要的财务知识还是要具备的。
比如担任业务类部门经理的人,阅读财务三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应该就像看自己的工资条一样简单清楚,至于损益表的算法,更应该是像乘法口诀一样的熟练。
批得小妹无语的时候,就开始给她上课。
损益点,也叫盈亏平衡点。
比如某家女鞋店的月盈亏平衡点是15万,那么,你的生意额超过15万,就开始赚钱,低于15万就开始亏钱,正好做到15万的话,则是既不亏也不赚。
盈亏平衡点的计算公式是:
盈亏平衡点=
固定费用
1-变动费率
固定费用:
包括商场租金、管理费、装修费分摊、其它费用等每月固定不变的费用项目。
变动费用:
包括商品成本、商场扣点、员工工资(销售提成提成)等随销售额变化的相关费用。
比如某家女鞋店每个月的固定费用是8000元,变动费用是:
商品成本占销售额的30%,商场扣点是26%,员工工资占销售额的8%,那么,这家女鞋店的盈亏平衡点是:
8000
=
22222元
1-(0.3+0.26+0.08)
测算一下,结果如下表
销售额
固定费用
商品成本
商场扣点
员工费用
盈亏情况
22222
-8000
-6667
-5778
-1778
0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以上的计算中,商品是正价销售。
如果商品是打折销售,需要将折扣并入到商品成本中计算。
商品折扣对盈亏平衡点的影响
上文谈了盈亏平衡点的计算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计算是在商品为正价销售的前期下进行的。
下面,我们一起探讨商品在不同折扣下盈亏平衡点的计算方式。
我们一起来看,在其它费用都不变时,不同的商品折扣下盈亏平衡点的变化。
注:
当商品存在折扣销售时,商品成本=销售额/折扣*商品成本占比
表中的数据告诉我们,当你的商品正价销售时,每个月做22222元即可保本。
但当你的商品在4折销售时,你则需要拼出62221元的销售才可以盈亏平衡。
如果商品在3折或3折以下销售,则是卖的越多,亏的越大。
悲乎,悲兮。
折扣就像一只怪兽,它的口张的越大,吞食你用汗水换来的果实就越多。
我在某家公司就职时,一直面对一个头痛的现状,因为总部对各大区经理的考核是以销售业绩为主项,所以各大区经理和我沟通最多的事情就是申请折扣。
地球人都知道,打折的商品销的快。
一段时间后,我提出将毛利率增加到业绩考核项目中,结果在试行阶段,一些大区经理又出现只顾追求GP值而漠视库存的情况。
当某项制度不完善的时候,事物的发展往往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
老祖宗想必是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所以发明了一个词儿:
矫枉过正。
后来,直到总部把销售业绩、周转率、毛利率等关键指标一并纳入考核项目,并给与对等的考核权重值,这才促使各大区经理的管理思想和行为转向。
做为一个商品管理者,我虽然把折扣视为一个怪兽,但对于某些行业而言,并不代表我发对折扣,我只是反对盲目的折扣。
比如做期货的女鞋品牌,当商品一上市,我们就应该紧盯每个批次的销售率,并把该数值与订货计划中的预测销售值做对比。
经过一个月到一个半月(此观察周期仅使用于销售周期为大于或等于6个月的单品)的持续观察与对比后,基本上可以判定,这批货或这批货中的某些款是否需要做折扣了。
有一些管理者出于维护品牌美誉度的思路,倾向于选择季末打折。
但站在商品管理的立场,我以为季末打折有两个弊处:
一,季末的时候,顾客的购买需要已经趋于饱和,而季末周边品牌甩货的疯狂,会迫使你加入到高折扣血拼的窘境。
二,季末才做折扣影响毛利率。
销售不理想的商品,在上市后不久就开始做折扣,有时候,稍低的折扣也会换来高周转的惊喜。
下面两表是某单品两种打折方式的毛利率对比:
表一:
观察期后就开始打折
表二:
季末打折
两表比较,就会发现,相比季末打折,前者的销售率可提升20%,毛利率可提升14%。
当然,也不是赤裸裸的做折扣,请策划部协助,选择节日或酝酿主题,辅以联带优惠销售的方式,效果会比较好一些。
对于初期折扣还达不到销售指标的单品,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评估:
一,实际销售与订货计划中的预测销售值的偏差是多少?
二,该单品是否为长线款?
三,是否可以做二次设计的配套款?
四,是否有当成新货转货的机会?
当以上条件都不具备时,就要对该单品加大折扣力度了。
或许你会问:
那毛利率怎么保证?
盈亏失衡怎么办?
我会很坦率地回答:
在某些时候,某些单品当盈利无法实现的时候,少亏钱便是赚钱。
库存来源分析
黄河的源头在哪里……
偶尔会听到这首歌。
品享完荡气回肠的旋律后,总要感慨祖国历史和文化的悠久,地理的辽阔。
如果把歌词换一下,这么唱:
库存的源头在哪里……
估计很多老总听了,会有百般滋味在心头。
库存是一把双刃剑,善舞者剑动四方,刺定乾坤。
而手怯者恐已伤筋动骨。
库存也是一匹烈马,善骑者冲锋陷阵,驰骋沙场。
而足软者难免会跌下马来,说不定还会被踢个鼻青脸肿。
当一个企业的老总,整日奔波辛劳。
到了年底,筋疲力尽的坐下来喘息一下,这时,身边人呈上来一份财务报表,报表显示出营业利润全部陷进库存金额里。
我想这个老总多半会痛苦的皱着眉头发问:
这些库存是从哪里来的?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库存的形成也是如此。
在企业运营的每个环节,稍有不畅就能引的库存光顾。
自从从事商品管理以来,我和库存这个对手的缠斗从未休止过。
细想一下,库存形成,基本是由以下因素形成的。
一,研发阶段
Ø 产品无定位,定位不清晰或定位与市场脱节:
而导致销售不佳,而形成库存。
Ø 产品同质化:
市场竞争力低,无法切割市场份额,而导致产品滞销。
二,计划阶段
Ø 拓展计划未实现:
开店的数量未达标,为这些店铺所订的货品则形成库存。
Ø 销售计划过高:
订货时,单店销售业绩预测或计划过高。
关于销售计划,目前存在“销存比”和“存销比”之争,有的朋友主张以“销”定“存”,有的则强调以“存”定“销”。
我个人的观点是:
如果影响团队够强,上卖场有野战兵上战场的悍气,也具备摆什么货就卖什么货的推销技能,这种情况下我支持以“销”定“存”。
三,生产阶段
Ø 产品成本高:
较高的成本,及追求不实际的空间利润,而使得销售价格超出目标客群的承受能力,从而使产品少人问津。
Ø 交期的延误:
生产的某个环节出了纰漏,延误了交货期,导致产品一上市就面临打折清货的命运。
Ø 质量问题:
特别是影响穿着的质量问题,再便宜的货品也少人买。
四,上市阶段
Ø 定价策略失误:
价格带没能覆盖目标客群,走量款和利润款价位差不合理。
Ø无上市策略:
新品分散上市,每个批次系列感不强,组数少,没有推广或没有推广主题。
不能形成视觉冲击力的产品,则难刺激顾客的购买欲望。
Ø 无陈列策略:
主推款没有陈列在视觉黄金点,主推款与陪衬款之间无主题关联。
顺便说一句,零售业的陈列,目前分为两个派系,一个是“唯美派”,一个是“实利派”,“唯美派”追求卖场的整体美感,从而提高品牌形象,而“实利派”则是找出当前需要推广的商品,以推动这些产品的销售为目标制定陈列策略。
再顺便说一句,我属于“实利派”的顽固分子。
五,货控阶段
Ø 单店销售结构与库存结构不相符:
单店产品优化组合不到位,喜食辣者,桌上摆满了潮州菜,而像我这样疑似前生是食草动物者,偏又劝食大鱼大肉。
后果可想而知。
Ø 产品无二次设计:
产品销售一段时间后,原有的系列及搭配已支零破碎,但没能将产品做二次整合设计,形成一盘散货。
Ø 畅销款也能变成库存:
你别笑,是真的。
谁都喜欢畅销款,往往是这个款家家有货,但家家都断码。
到了季末退仓时,畅销款就冒出许多库存来。
Ø 主推款不被市场接受:
主推款在销售初期未达标时,没及时改进销售方案或方案有效性不够。
Ø 补货因素:
补货款判断失误或所补货品交货迟。
Ø 地区互补性不够:
强区没能帮助弱区消化库存。
六,其它因素
Ø 市场太新:
新开辟的地区市场太新,对产品的接受度不够,尚需培养。
Ø 销售人员观念:
一线人员凭个人喜好来评定货品的优劣,只顾推销其心目中的畅销款,而冷落其眼中的滞销款。
Ø 大型活动未充分利用:
如店庆日、重大节日等,未能组织或有效组织促销活动。
Ø 未增加销售渠道:
现有的渠道不能达成销售目标外,未能及时开拓新渠道。
Ø 配送周期过长:
满足不了终端需要,造成人为缺货。
Ø 加盟商退换货:
加盟商产生的退换货,且未能在销售季节收回销售。
Ø 季节反常:
如暖冬、寒冬等持续时间长的异常天气。
Ø 其它:
我尚未遇到或想到的因素,留待圈子里的朋友们来补充。
终端店铺淡场卖场分析
闲暇之时,我多半去逛商场。
有一次去了某高档商场,来到某个知名女鞋的店铺前,倚靠在店铺前端的靠栏上看人流。
观察了一会,突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进店的客人,无论从哪侧进入,在经过右侧货架时,大多都是阔步前行,而一到了左侧的货架前,就会细步浏览或挑选款式。
我思索一番,又进店转了两圈,终于发现原因:
原来是色块规划和动线规划不合理所致。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卖场的陈列布局。
简图一:
顾客从右侧进入的行走路线,箭头长短代表停留时间。
简图二:
顾客从左侧进入的行走路线,箭头长短代表停留时间。
那时已经是初冬季节,产品的色彩以黑、灰、古铜、咖啡等颜色为主。
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个店铺的右侧货架,全部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存销比.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