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docx
- 文档编号:26527738
- 上传时间:2023-06-20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2.61KB
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docx
《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
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
语文学科中,古诗歌鉴赏这个题目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难题,在平时的教学中,这个题目也是主干知识,所以每次考试的时候,总是有学生在这个题目上面出错,甚至得到很低的分数。
有的学生不是读不懂古诗,而是不会组织答案,即意思明白,却不能用文字准确表达。
因此这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些很有用的古诗歌鉴赏题答题模式,希望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有所帮助。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答题的时候应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的时候一定要忠于原诗,还有用自己的想象加以创新,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等,注意能准确的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这样题目的时候千万不要空洞,例如“回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够的,也得不到多少分,应回答出因为什么而“感伤?
”。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
这样表达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的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
(3)、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名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
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提问变体:
本诗中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用某个字替代行吗?
为什么?
(1)、解释该字在句子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如果说用某个字替代,好不好?
结合原文好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生动贴切的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会全诗型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诗歌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歌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大家应该随便找几篇古诗,按照上面的答题模式组织一下答案,相信在考试的时候,你在诗歌鉴赏这主干题目方面不会丢很多的分,甚至拿到满分,竞争优势一定明显。
诗歌鉴赏
鉴赏评价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分析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题步骤:
描绘诗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语言力求优美)
概括氛围特点(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
分析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答题套路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二、分析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变式提问: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或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
有何效果?
)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2)联想和想像.
(3)对比。
(4)白描。
修辞手法
(1)比兴。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2)比喻。
(3)拟人。
(4)夸张。
(5)双关。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6)用典。
。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
1、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确)
2、结合诗句解释手法(具体)
3、分析表达效果(具体)
三、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变式提问: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
答题步骤:
1、点明语言特色(明确,简练)
2、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具体)
3、分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具体)
答题套路
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如(),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四、鉴赏语言(炼字)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
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变式提问: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准确,结合诗句)
2、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具体,联想)
3、分析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具体)
答题套路
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五、鉴赏关键词语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
1、分析该词对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方面)
2、分析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形式方面)
六、判断观点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
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变式提问:
有人这样认为,你同意吗?
请说出理由。
答题步骤:
1、表述自己的观点(明确)
2、用原诗句证明此观点(具体)
答题套路
我认为(),原因是()(从原诗中找到理由并分条陈述)。
对比题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
对两首诗或词进行内容与主题、法等方面的对比;也有与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
变式提问:
请说出两首诗词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答题步骤:
1、找出相关的比较点(题眼)
2、对原诗中具体语句分别进行分析,分条做答。
二、高中诗词鉴赏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释】
(1)绿绮,古代著名的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B. 颔联中的“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C. “余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
“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
D. 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如听万壑松”这一句是纯客观的描写。
(2)请你谈一谈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在表达上的妙处。
【答案】
(1)D
(2)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
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感觉时间过得真快。
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解析】【分析】
(1)D项,“如听万壑松,这一句是纯客观的描写”,错误;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
“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
故选D。
(2)《听蜀僧濬弹琴》这首诗,主要是写作者赞美蜀僧弹琴技艺高超,而用“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收束全诗。
不知不觉中,暮色已经笼罩了青山,秋云黯淡,布满了黄昏的天空,从内容上说,这两句分明是景色描写,写曲终时的景色,用“不觉”写出了诗人沉醉在琴声之中,从手法上说,用景色的变化从侧面来写琴声的魅力。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
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感觉时间过得真快。
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
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3.(2019•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②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 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
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 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 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
(1)B
(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分析】
(1)本题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搅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
故选B。
(2)本题问“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
(3)由“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故答案为:
⑴B;
⑵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⑶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象。
本题是鉴赏景物,要找出诗中出现的意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
(3)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巽上人①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节选)
(唐)柳宗元
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
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
蒸烟俯石濑,咫尺凌丹崖。
圆方②丽奇色,圭璧无纤瑕。
呼儿爨金鼎,余馥延幽遐。
涤虑发真照③,还源荡昏邪。
【注】①柳宗元于永贞元年(公元805年)被贬至永州,此诗作于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柳宗元被贬时暂寓水州龙兴寺,与僧人重巽相识结交,下文“雪山客”亦即重巽上人,②圆方:
圆的方的,这里指盛茶的器具。
③真照:
本性。
(1)诗歌首句中“________”一词含有典故,既赋予新茶美丽动人的神话色彩,又点出了新茶的________,且照应诗歌题目“竹间”二字。
(2)新茶是作者被贬期间第一位友人亲手采摘相赠的,饱含股切情谊,使困境中的诗人倍感欣慰,倍觉新茶珍贵,诗歌后六句是如何表现新茶珍贵的?
【答案】
(1)湘竹;生长环境(地点)
(2)①运用比喻。
第八两句赞美新茶色如美玉纯美无瑕;②形色味相结合。
第八句写新茶的色泽;第九、十两句写新茶的香味四溢,持久悠长;③衬托。
第七句运用的手法,以盛具形状之奇,色泽之美,间接衬托新茶之名贵;④第十一,十二两句写新茶的神奇功能,新茶不仅在身体上能提神祛秽,而且净化人的思想道德,恢复人的自然天性。
【解析】【分析】
(1)诗歌首句“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
”这两句的意思是:
这茶树生长在密密的斑竹林中,为清莹的雨露所滋润,“湘竹”二字含有典故,既赋予新茶美丽动人的神话色彩,点出了新茶的生长环境(“芳丛翳湘竹”),又照应到诗题“竹间”二字。
(2)①“圭璧无纤瑕”用典故比喻,直接评述茶叶品质的纯美无瑕。
这里也写出了新茶的色泽纯美。
②“呼儿爨金鼎,余馥延幽遐。
”首先是香气持久悠长。
第十句,“馀馥”是说香气不是一飘而尽,而是久留不散。
“延”指香气渐渐弥漫开来,“幽遐”则指香气传到了很深很远的地方。
其次是茶香的神奇功效。
茶的形色味结合着写,能让读者对茶有整体的认识。
“圆方丽奇色”写茶具精美,衬托茶的珍贵。
③“涤虑发真照,还源荡昏邪”中,“荡邪”,就是除秽。
“涤虑”,就是洗去心中的烦躁,去掉昏惑和邪气,保持心神的安宁和清醒。
这样,喝好茶有益于身心的健康,这是一般人从生理角度来理解的。
然而柳宗元则从心理角度加以发挥,提升到了人的精神思想品格的高度来评价好茶的妙用。
“涤虑发真照”,是说茶香净化了人的思想道德,显露出人的毫无污染的真情本相。
“还源荡昏邪”,是说茶香清除了精神意识中的昏浊邪恶,使人回复到自然天性,保持清白纯洁的境界。
可见,诗人在此用到了双关象征手法,这么立意构思,就非常巧妙深刻,富有诗意。
故答案为:
⑴湘竹 生长环境(地点)
⑵①运用比喻。
第八两句赞美新茶色如美玉纯美无瑕;②形色味相结合。
第八句写新茶的色泽;第九、十两句写新茶的香味四溢,持久悠长;③衬托。
第七句运用的手法,以盛具形状之奇,色泽之美,间接衬托新茶之名贵;④第十一,十二两句写新茶的神奇功能,新茶不仅在身体上能提神祛秽,而且净化人的思想道德,恢复人的自然天性。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题材特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注意准确把握相应诗歌题材的特点,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诗歌首句中“湘竹”一词含有典故,既赋予新茶美丽动人的神话色彩,又点出了新茶的生长环境,且照应诗歌题目“竹间”二字。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和抒情,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象征、用典等,修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
分析诗句的手法理解诗句是第一位的,做题时首先要准确指出手法,接着要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用,并指出手法的作用。
这首诗第八两句赞美新茶色如美玉纯美无瑕。
第八句写新茶的色泽;第九、十两句写新茶的香味四溢,持久悠长;第七句运用的手法,以盛具形状之奇,色泽之美,间接衬托新茶之名贵;第十一、十二两句写新茶的神奇功能,新茶不仅在身体上能提神祛秽,而且净化人的思想道德,恢复人的自然天性。
【附诗歌赏析】
柳宗元于公元805年(永贞元年)冬贬至永州,至则无处可居,只得寄寓在永州龙兴寺,得以与僧人重巽相识结交。
重巽赠以新茶,柳宗元作诗回赠,应当是第二年春以后的事情。
观此诗,柳宗元心情已较平静,又新茶当采于春天,王国安先生《柳宗元诗笺释》认为此诗作于公元807年(元和二年)春,可从。
茶叶的品质好坏,直接与茶树的种类、采摘的时间、当地的气候等多种因素相关。
茶树喜好阴凉湿润,刘禹锡《试茶歌》云:
“阳崖阴岭各不同,未若竹下莓苔地”,可知古人认为竹下茶最佳。
重巽所赠茶叶,正是所谓竹间茶。
这首诗开头两句是说,这茶树生长在密密的斑竹林中,为清莹的雨露所滋润,“湘竹”二字既给茶叶赋予了美丽动人的神话色彩,又照应到诗题“竹间”二字。
富有经验的采茶者都知道,采茶时间最好是每年初春谷雨前后的新芽之时,若在清晨日出前带露采摘其品质更高。
诗中第三四句说重巽亲自“晨朝掇芽”,表现出重巽深懂茶道,正合采茶之法。
采茶的时间是否适当,对茶叶品质的好坏,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诗中用一个“复”字。
这个“复”字,乍读之下,很难理解和译出,其实是把奇特的竹间茶树和正确的采摘时间两方面联系起来。
第三四句诗,既说明了茶叶品质美好的另一个原因,又与诗题中“自采新茶”四字相照应。
茶叶又以高山云雾茶为佳,诗中第五六句诗所说的“蒸烟”和“丹崖”,正是指明了云雾和高山这两点,表明了茶叶品质上乘。
第七句是说盛装茶叶的器具其形状之美,色泽之奇之特,间接衬托出了这茶叶的名贵与稀罕。
第八句则是用典故比喻,直接评述茶叶品质的纯美无瑕。
诗歌的第二部分是惊赞茶叶香气的奇妙。
首先是香气持久悠长。
第十句,“馀馥”是说香气不是一飘而尽,而是久留不散。
“延”指香气渐渐弥漫开来,“幽遐”则指香气传到了很深很远的地方。
其次是茶香的神奇功效。
喝了好茶,可以提神、祛秽,诗中的第十一句和第十二句,就是围绕这两方面来说的。
“荡昏”,即清除心神上的昏沉困倦,可以提神。
“荡邪”,就是除秽。
“涤虑”,就是洗去心中的烦躁,去掉昏惑和邪气,保持心神的安宁和清醒。
这样,喝好茶有益于身心的健康,这是一般人从生理角度来理解的。
然而柳宗元则从心理角度加以发挥,提升到了人的精神思想品格的高度来评价好茶的妙用。
“涤虑发真照”,是说茶香净化了人的思想道德,显露出人的毫无污染的真情本相。
“还源荡昏邪”,是说茶香清除了精神意识中的昏浊邪恶,使人回复到自然天性,保持清白纯洁的境界。
可见,诗人在此用到了双关象征手法,这么立意构思,就非常巧妙深刻,富有诗意。
正因为这茶香不仅有益于人的生理健康,还能有益于人的精神的健康,使人脱俗,所以才是最为神妙的珍异的上品。
也正因为这茶叶具有这样的神奇功效,所以下面柳宗元连用佛教道教中的两种神奇的故事来加以比较。
佛祖如来的甘露饭,香气熏染了毗耶城和大千世界,其实是说佛法广大,教化感人,使人皈依正道。
道家仙客所饮流霞仙酒,使人数月不饥,其实是丹药神力,使人清心寡欲,不贪不痴,修成仙体。
它们同为食物,都具有神奇功效,所以柳宗元用它们来与茶叶相比。
不过,柳宗元自己更为信佛,而且斋饭、茶叶易得,流霞难求,所以诗中要说香茶“犹同”甘露饭,而“贵”于流霞。
对这珍贵的名茶,柳宗元自然十分赞赏和珍视,但是既为其物,更为其人,因为这是柳宗元在贬谪永州时的第一位友人所赠,且为亲手所采,关爱殷切,情意殷深,使困窘中的柳宗元倍感精神上的慰藉和友情的可贵。
赞美茶叶,其实更是赞美友人的情谊。
所以柳宗元要用“金鼎”烹茶,要以自作新诗回赠,更要从精神人品的高度来立意构思,这既为共勉,也为自励。
人品的高度来立意构思,这既为共勉,也为自励。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海棠春•己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吴潜①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
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
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②。
濯锦古江头③,飞景还如许!
【注释】①吴潜(1195-1262):
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
曾几度官居台辅,几度削职,历经宦海沉浮。
此词为其六十五岁在庆无府(今宁波)任沿海制监大使时所作。
②狐嗥兔舞:
吴潜作此词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率十万军队扑向川蜀,连败宋军,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遇到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死,这使蒙哥的军事行动一度受挫。
③锦古江头:
指蜀地。
蜀地有“香海棠国”之称。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写词人衰暮之年赏海棠,由此联想到当时“香海棠国”的战局。
B. “一饷”“尽”写海棠花开,表现出清明天气和暖,节物风光变化之迅速。
C. 下阕回忆羽书万里传捷报,“狐嗥兔舞”之喻流露出对入侵者的蔑视。
D. 结尾两句直抒胸臆,“濯锦”二字,呼应开头,点出雨后海棠的鲜活冶艳。
(2)这首词刻画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虽然年老衰疲。
但对美好事物仍充满热爱之情。
诗人皓首对红花,因花开而欣喜,可见年迈的词人对美的事物仍保持着敏锐的感知和热爱之情。
②烈士暮年。
心系国事。
词人居东南沿海,赏眼前海棠,思西北边事。
因捷报而振奋,壮心不已。
【解析】【分析】
(1)D选项“点出雨后海棠的鲜活冶艳。
”错误,“濯锦”代指遭受战火的四川,至今四川还有以“濯锦之江”命名的锦江区。
故选D。
(2)“对海棠有赋”,开头便咏海棠。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
”清明时节,节物风光变化迅速。
中午下了阵“疏雨”,顷刻间海棠就大放光艳了,“一饷”、“尽”将花开之快,观赏者的快感传神地表达出来,叫人多么惊喜。
而这海棠沾雨之后更显得鲜活冶艳,就叫人更加喜爱了。
词人老大风情减,面对如此国色,似乎有点不知所措了。
“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
”红颜皓首,两相对待,在这“无语”中我们不难体会作者自怜衰疲之意。
“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
”“狐嗥兔舞”指蒙古入犯。
吴潜作此词的前三年,蒙古就开始侵扰四川,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亲率十万军队自六盘山扑向川蜀,连败宋军,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遇到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死,这使蒙哥的军事行动受到很大挫折,因此曾一度考虑退兵。
这大约就是捷书所报的内容。
词人以跳跃式思维写此事,可以想见他心情的振奋,壮心不已。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虽然年老衰疲。
但对美好事物仍充满热爱之情。
诗人皓首对红花,因花开而欣喜,可见年迈的词人对美的事物仍保持着敏锐的感知和热爱之情。
②烈士暮年。
心系国事。
词人居东南沿海,赏眼前海棠,思西北边事。
因捷报而振奋,壮心不已。
【点评】
(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答题 技巧 超级 管用 古诗 鉴赏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