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驱动桥.docx
- 文档编号:26503385
- 上传时间:2023-06-20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75.92KB
第九章驱动桥.docx
《第九章驱动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驱动桥.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九章驱动桥
第九章驱动桥
一、组成
主减速器、差速器、半轴和驱动桥壳(万向传动装置)、轮毂。
二、功用
1.降速增矩;
2.改变动力传递方向;
3.分配转矩给各驱动轮;
4.保护、承载。
三、类型:
断开式和非断开式驱动桥
第一节主减速器
功用:
降速增矩、改变转矩旋转方向(发动机纵置时)
分类:
1.按参加减速的齿轮副数目分:
单级式和双级式主减速器。
其中双级主减速器的第二级减速器常为轮边减速器。
2.传动比档数分:
单速式和双速式;
3.齿轮副结构形式分:
圆柱齿轮式(轴线固定式、行星齿轮式)、圆锥齿轮式、准双曲面齿轮式。
一.单级主减速器
1.以东风EQ1090E单级主减速器为例,其动力传递路线
从万向传动装置连接的叉形凸缘→主动锥齿轮→从动锥齿轮(准双曲面齿轮)→差速器壳→行星齿轮十字轴→行星齿轮→半轴齿轮→半轴→驱动轮。
2.任何保证主动和从动齿轮之间正确的相对位置?
(1)主动和从动锥齿轮有足够的支承刚度,使其在运动过程中不至于发生较大的变形影响正常啮合;
(2)应有必要的啮合调整装置。
3.如何实现上述两个结构上的要求?
刚度保证
(1)主动锥齿轮与轴制成一体;
(2)主动锥齿轮前端支承在互相贴近而小端相向的两个圆锥滚子轴承,后端支承在圆柱滚子轴承上,形成跨置式支承。
(3)从动锥齿轮连接在差速器壳上,用两个小端相背的圆锥滚子轴承支承。
从动锥齿轮的背面,由支承螺栓柱以限制从动锥齿轮过度变形。
●采用相向和相背圆锥滚子轴承,主要考虑主动齿轮轴和从动齿轮的轴向移动。
啮合调整:
齿面啮合印迹和齿侧间隙的调整
(1)齿面啮合印迹的调整
通过增减主减速器壳与主动锥齿轮轴承座之间的调整垫片(垫片9)的总厚度来移动主动锥齿轮的位置获得。
调整方法:
先在主动锥齿轮轮齿上涂以红色颜料,然后用手使主动锥齿轮往复运动,从动锥齿轮轮齿的两个工作面出现红色印迹,印迹均位于齿高的中间偏小端,并占齿面宽度的60%以上,啮合正确。
(2)啮合间隙的调整
拧动调整螺母2以改变从动锥齿轮的位置。
间隙一般为0.15~0.40mm。
注意:
●主动锥齿轮圆锥滚子轴承应有一定的装配预紧度。
调整两轴承内座圈之间隔套一端的调整垫片14。
叉形凸缘的转动力矩1.0~1.5Nm为合适。
●为保证差速器圆锥滚子轴承预紧度不变,一端调整螺母拧入的圈数应等于另一端调整螺母拧出的圈数。
●两预紧度的调整须在齿轮啮合调整前进行。
4.准双曲面齿轮主减速器的优缺点
直齿圆锥齿轮→螺旋锥齿轮→准双曲面齿轮
螺旋锥齿轮不发生根切的最小齿数比直齿齿轮的最小齿数小。
结构紧凑、运转平稳噪声较小。
准双曲面齿轮比螺旋锥齿轮工作平稳性更好,轮齿的弯曲强度和接触强度更高,主动锥齿轮的轴线还可相对从动齿轮的轴线向下偏移,使车身和重心降低,有利于提高汽车的行驶稳定性。
(东风EQ1090E偏距38mm)
缺点:
齿面间有较大的相对滑动,且齿面间压力很大,齿面油膜易被破坏,须用双曲面齿轮油。
5.润滑
靠从动锥齿轮运转对各齿轮、轴和轴承飞溅润滑。
为保证主动锥齿轮轴后端的圆锥轴承的可靠润滑,在主减速器壳体铸出了进油道8和回油道16。
飞溅的润滑油经进油道8通过轴承座的孔进入两圆锥轴承的小端之间,在离心力作用下,润滑油从小端流向大端。
主减速器壳体上装有通气塞,防止壳内气压过高而使润滑油渗漏。
二.双级主减速器
为什么采用双级主减速器?
具有较大的传动比,同时保证足够的离地间隙。
结构特点:
(1)一般第一级传动比由螺旋锥齿轮副,第二级传动比采用斜齿圆柱齿轮副。
(2)主动齿轮轴多采用悬臂式支承。
原因有二。
其一是第一级传动比较小,相应从动锥齿轮直径较小,主动锥齿轮外端再加一个轴承布置困难;另外主动锥齿轮及轴颈尺寸可做得大,同时尽可能将两轴承距离加大可得到足够的支承刚度。
(3)调整:
①.主动锥齿轮轴承的预紧度,增减调整垫片8;②.中间轴圆锥滚子轴承,预紧度改变两边的调整垫片6和13;③.主动锥齿轮轴向位移,调整垫片7;④.中间轴锥齿轮轴向位移,调整垫片6和13。
注:
两组垫片的减量和增量不相等时,会破坏已调整好的预紧度。
(4)轮边减速器(行星齿轮式):
当要获得较大的传动比和较大的离地间隙,常将双级减速器的二级减速齿轮副制成轮边减速器。
三、贯通式主减速器
定义:
前面(或后面)的两驱动桥的传动轴是串联的,传动轴从离合器较近的驱动桥穿过,通往另一驱动桥,这种驱动桥称为贯通式驱动桥,所用减速器称为贯通式减速器。
特点:
结构简化,部件通用性好,便于形成系列产品。
四、双速主减速器
特点:
由一对圆锥齿轮和一个行星齿轮机构组成。
补充:
齿轮传动基本原理:
(1)小齿轮驱动大齿轮时,输出转矩增大而转速降低;
(2)大齿轮驱动小齿轮时,输出转矩降低而转速增大;
(3)两齿轮外啮合时,其转动方向相反;
(4)两齿轮内啮合时,其转动方向相同。
行星齿轮机构由太阳轮(中心轮)、行星轮、行星架、内齿圈组成,可以提供降速档、超速档、直接档、倒档和空档。
一般采用离合器和制动器通过固定和释放行星齿轮的不同元件,来改变行驶方向和传动比。
结构:
从动锥齿轮和行星齿轮机构的内齿圈连成一体,行星架与差速器壳刚性连接(制成一体)。
动力从锥齿轮副→行星齿轮机构→差速器→半轴→驱动轮。
原理:
高速档:
接合套短齿圈变速器外壳的内齿圈B分离;接合套长齿圈同时与行星架内齿圈和行星轮啮合,行星轮机构不起减速作用。
高速档传动比
低速档动力路线:
主动锥齿轮→从动锥齿轮→从动锥齿轮内齿圈→行星轮→行星架→差速器壳→十字轴→差速器行星轮→半轴齿轮→半轴→轮毂。
此时,接合套长齿圈与行星架内齿圈分离,仅与行星轮啮合;接合套的短齿圈与变速器外壳的内齿圈B啮合,即行星机构的中心轮被固定,行星机构的传动比为
低速档传动比
第二节差速器
一、为什么要装差速器?
车轮运动的几种形式:
纯滚(左图)、
滑移(中图)、
滑转(
原地打滑)(右图)
(1)
当汽车转弯行驶时,内外两侧车轮中心在同一时间移过的曲线距离不同,外侧车轮移动的距离大于内侧车轮;
(2)汽车在不平路面上直线行驶,两侧车轮实际移过的曲线距离也不相等;
(3)由于轮胎制造尺寸误差、磨损程度、承受载荷或气压不同,各轮胎的滚动半径不相等,即使在平直路面上,在相同时间内移过的距离不相等。
若两侧车轮固定在一刚性轴上,即使两车轮以相同角速度运动,则两侧车轮必然存在一侧车轮边滚边滑移,另一侧车轮也边滚边滑移。
车轮对路面的滑移,不仅会加速轮胎磨损,增加汽车的动力消耗,可能导致转向和制动性能的恶化。
另外,两驱动桥之间若刚性连接,也会发生各桥驱动轮的滑转现象。
因此,分别设置了轮间和轴间差速器。
二、类型:
强制锁止式齿轮差速器;
高摩擦自锁差速器(摩擦片式、滑块凸轮式);
自由轮式差速器(牙嵌式自由轮差速器、托森差速器)
一、齿轮式差速器
1、分类
a:
圆锥齿轮式、圆柱齿轮式
b:
对称式(等转矩式),主要用于轮间差速器;
不对称式(不等转矩式),主要用于轴间差速器;
2、对称式锥齿轮差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结构:
(按动力路线分)
从动锥齿轮→差速器壳→十字轴→行星齿轮→半轴齿轮→半轴→驱动车轮
差速原理
(1)当行星轮无自转,只随行星十字轴架绕差速器轴线公转时,
;
(2)设行星轮自转角速度
,则对于行星轮的A点和B点(分别为行星轮与左右半轴齿轮的啮合点)有如下运动方程:
其中
(半轴齿轮转速)是绝对速度,
(差速器壳即从动锥齿轮转速)是牵连速度,
是相对速度;上述两式相加,得
讨论:
1.左右两侧半轴齿轮转速之和等于差速器转速的两倍,而与行星齿轮转速无关;
2.当其中一个
时,另一个
;
3.若
,则
。
这相当于将差速器壳锁止(中央制动器,锁住传动轴),但汽车仍然能动,所以现在逐渐取消中央制动器。
转矩分配:
主减速器传来的转矩为
,当行星齿轮没有自转时,
;
当行星齿轮有自转时,
,则由于行星轮自转,行星轮轮孔与行星齿轮轴间,及齿轮背部与差速器壳之间产生摩擦,行星齿轮所受的摩擦力矩为
,如上图所示,
,
左右轮上的转矩之差等于差速器内部摩擦力矩
;
使得转的快的半轴减速,转得慢的半轴加速,从而实现转矩的分配。
锁紧系数:
,衡量差速器内部摩擦力矩大小及转矩分配特性。
由于转矩分配特性,在通过坏路时(一边车轮在好路上,一边车轮在坏路上滑转)静止不动车轮上分配转矩与滑转车轮上的很小的转矩近似相等,总的牵引力不能克服行驶阻力,汽车不能前进。
二、强制锁止式差速器:
他是当有一侧驱动轮滑转时,将一半轴和差速器壳刚性连接,差速器不起差速作用,左右两半轴被锁成一整体一同旋转。
注意:
操纵一般要在停车时进行,过早或过迟摘下差速器锁,会出现在好路上左右轮刚性连接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三、高摩擦自锁式差速器:
摩擦片式自锁差速器:
在对称式锥齿轮差速器上改进,在半轴齿轮与差速器壳之间装有摩擦片、推力压盘。
直线行驶时,转矩传给半轴的路线是:
一路是经行星齿轮轴、行星齿轮→半轴齿轮→半轴(大部分转矩);
另一路差速器壳→十字轴→半轴齿轮→推力压盘→主从动摩擦片→推力压盘轴颈→半轴
推力压盘轴向力的来源:
十字轴的端部切出凸V形斜面,在相应差速器壳体上切有凹V形斜面,两十字轴的凸V形斜面是反向安装的。
差速器壳体通过斜面对行星齿轮轴两端压紧,斜面上的轴向力迫使两行星齿轮轴分别向左右略微移动,通过行星齿轮使推力压盘压紧摩擦片。
转弯时,由于转速差和轴向力的作用,摩擦力矩使得慢转半轴传递的转矩明显增加,K可达5。
常用于轿车或轻货车上。
交通SH3281型自卸车的中后桥间采用滑块凸轮式轴间差速器。
四、牙嵌式自由轮差速器(主要中重型汽车)
主动环的孔内装有中心环,可相对主动环自由转动,无轴向移动。
中心环两侧周向分布梯形断面径向齿,分别与两从动环内侧面内圈相应梯形齿接合(采用梯形齿是防止传递扭矩过程中主从动环自动脱开,同时在结构上采用弹簧5使主从动处于接合状态)。
当左转时,左从动环转速慢于主动环,左从动环与主动环压得更紧,左从动环(左半轴)被加速驱动;而右从动环在中心环齿圈轴向力作用下右移,主从动环分离,不再传递动力。
因此不靠行星齿轮机构差速。
锁紧系数K→∞,提高通过能力,工作可靠,寿命长。
缺点:
当从动梯形环每经轴向力作用时,沿齿斜面滑动与主动环分离,又在弹簧力的作用下重新接合,因此会出现传递扭矩时断时续,引起传动装置载荷不均匀,加剧轮胎磨损。
五、托森差速器——中央轴间差速器
Audi80/Audi90全轮驱动的轴间差速器。
托森差速器主要有空心轴、前后轴蜗杆、蜗轮轴和蜗轮组成。
每一个蜗轮上固定两个圆柱直齿轮。
动力路线:
驱动力矩通过空心轴→差速器外壳→(动力分前后路线)
→前蜗轮轴→前蜗轮→前蜗杆→前差速器轴→前桥;
→后蜗轮轴→后蜗轮→后蜗杆→驱动轴凸缘法兰→后桥;
其中,三对前后蜗轮分别与前后蜗杆啮合,每个蜗轮上固定两个圆柱直齿轮。
当汽车转向时,前后驱动桥出现转速差,通过啮合的圆柱直齿轮相对转动,使一轴转速加快,另一轴转速下降,实现差速。
差速器还可使转速较低的轴(附着力大的轴)比转速较高(附着力小)的轴分配得到的驱动转矩大,差速器内速度平衡是靠圆柱直齿轮来完成的。
托森是格里森公司的注册商标,表示“转矩—灵敏差速器”。
根据蜗轮蜗杆传动基本原理,使其具有高低不同的自锁值,自锁值大小取决于蜗杆的螺旋升角及传动的摩擦条件。
螺旋升角小,自锁值大。
K约为3.5。
第三节半轴和桥壳
一、半轴
位于差速器的半轴齿轮(内端)和驱动轮毂(外端)之间的实心轴。
半轴的临界转速:
,L为轴长,D和d为轴管的外内径。
采用空心管,不仅省材料,而且可提高临界转速。
安全转速为
。
作用:
传递发动机的扭矩或承担地面反力。
支承型式(主要指轮毂与桥壳间的支承):
全浮式半轴支承、半浮式、3/4浮式。
全浮式半轴支承:
轮毂通过两个相距较远的圆锥滚子轴承支承在半轴套管上,半轴外端凸缘用螺栓与轮毂相连,内端用花键与差速器的半轴齿轮连接。
半轴只承受转矩,两端均不承受任何反力和弯矩,故称“全浮式”。
为防止轮毂在侧向力作用下轴向窜动,轮毂内的两圆锥滚子轴承有一定的预紧度,承受向内外的轴向力。
半浮式半轴支承:
半轴内端不受力及弯矩,外端承受全部弯矩。
半轴外端是锥形的,轮毂有相应的锥形孔与半轴配合。
半轴与桥壳间只有一个轴承,为使半轴免受向外侧向力拉出,该轴承应能承受向外的轴向力;行星齿轮轴中部浮套止推轴承,半轴内端正好顶着止推块,阻止朝内的侧向力的轴向窜动。
(扫描图)
二、桥壳
作用
保护作用。
主要保护主减速器、差速器和半轴;
承受路面反作用力和力矩,并经悬架传递给车架;
安装悬架和车轮,并给车轮定位。
要求
强度刚度大;
质量小;
便于拆装和调整;
便于制造和密封。
1.型式:
整体式桥壳:
整体铸造、中段铸造压入钢管、钢板冲压焊接形式
分段式桥壳。
整体式桥壳的优点:
具有较大刚度强度,便于主减速器装配、调整和维修。
整体铸造桥壳刚度大,强度高,易铸造成梁形状;主要用于中重型汽车上;
中段铸造压入钢管桥壳:
质量较轻,工艺简单,便于变形。
但刚度差,适于批量生产。
钢板冲压焊接形式桥壳具有质量小,工艺简单,材料利用率高,抗冲击性能好,成本低,适于大批量生产。
广泛用于轻货和轿车上。
分段式比整体式易于铸造,加工简单。
但维修保养不方便,少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九 驱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