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评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6501561
- 上传时间:2023-06-20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18.48KB
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评报告.docx
《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评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评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评报告
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有着近70年办学历史的传统专业,1958年设置本科专业并开始招收本科生,现有在校本科生410人。
本专业拥有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点一个,所在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同时也是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
2003年12月,湖北省教育厅发文《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03年湖北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名单的通知》(鄂教高[2003]29号),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湖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建设项目立项,至今已完成近4年的建设工作。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评估方案(试行)》的通知》(鄂教高[2007]2号)要求,现对本专业近4年的建设工作进行自评。
一、目标和措施
2003年12月,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湖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建设项目立项之后,我们在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明确了本专业的建设目标:
按照“思想先进、目标明确、改革领先、师资优化、设备精良、教学优秀”的要求,充分发挥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抓住良好的发展契机,着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适应于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人员及其他文化宣传方面的高级人才。
在本专业原有的条件和优势的基础上,全面加强各方面建设,力争使本专业成为师资结构优化、专业特色鲜明、教学质量过硬、科研教研成果丰硕、管理水平先进、教学设施优良,在国内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相同专业中处于先进行列,并在湖北省属大学相同专业中发挥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
为了保证上述建设目标的实现,我们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1、成立品牌专业建设工作小组。
2004年初,汉语言文学品牌专业建设项目工作小组成立,原院长刘尊明任组长,宋克夫副院长任副组长,潘纪平、张虹、金克中、薛梅等任工作小组成员。
这样,文学院院长担任品牌专业负责人及品牌专业建设工作小组组长,文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副组长,中文系领导班子成员均为品牌专业建设工作小组成员,为品牌专业的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2、设专业责任教授。
为更好地领导和组织汉语言文学专业各项建设,全面调动和激发本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湖北大学校教字[2003]70号文件《湖北大学本科教学关键岗位聘任办法》精神,学校在汉语言文学省级品牌专业设立1名专业责任教授,由文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宋克夫担任,具体负责汉语言文学品牌专业建设工作。
3、制订专业建设规划。
2004年1月,汉语言文学品牌专业建设工作小组组织本专业教师制订并上报了《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品牌专业建设规划》,从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明确了本专业的4年建设规划、年度建设计划和保障措施。
4、召开“湖北省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建设研讨会”。
为进一步确定专业定位、明确建设目标、制订专业发展方向,湖北大学文学院于2004年6月5日主持召开了“湖北省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建设研讨会”。
武汉大学文学院、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等湖北省12所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分管教学的院长或中文系主任参加了研讨。
通过这次会议,使湖北省内具有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主要高校进行了广泛的交流,集思广益,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明确了品牌专业的建设目标,也扩大了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社会影响。
二、专业基础条件
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经过近4年的建设,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1、专项经费投入与使用:
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品牌专业建设项目立项后,湖北省教育厅对本专业给予一次性专项经费20万元进行资助,湖北大学同时投入20万元配套建设经费,文学院在此基础上还自筹部分经费加强建设。
为了规范专项经费的使用,学校制定了《湖北大学专项建设项目管理规定(试行)》,本专业也制定有《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品牌专业建设规划》,规定对专项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制定了详细的经费使用方案,以加大建设的力度,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目前,已投入142000元用于课程建设,9460元用于教学改革与研究,119988元用于学术活动,162412元用于购置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及相关电子资源。
2、图书资料与教学设施:
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原有多媒体教室一个,计算机实验室一个。
本专业建设立项之后,又投入162412元用于购置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及相关电子资源。
为更好地服务本科教学,文学院在原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实验室等教学设施基础上,在资料中心及部分教研室配备了微机,其中资料中心11台,古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教研室、现当代文学教研室、古代文学教研室各2台,均联通校园网,给本专业教师教学科研和电子阅览提供了方便。
图书资料与教学设施的充实和完备极大地改善了本专业的办学条件,更好地满足了本专业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三、师资队伍
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有一支教学、科研水平高,职称、年龄结构合理,高学历、高素质且师德师风好的教师队伍。
1、教师队伍结构与素质。
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负责人宋克夫,男,1955年生,现为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主要学术称号有:
2007年度“湖北名师”,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学科带头人,湖北省高等学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湖北省品牌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责任教授,湖北大学“琴园学者”特聘教授。
宋克夫教授先后出版过《宋明理学与章回小说》、《心学与文学论稿》等学术著作5部,主编论文集2部,教材1部。
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
1997年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5年获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4年、2007年两次获第四届、第五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现主持有湖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唐宋派研究》,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提高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有专业教师45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3人,讲师17人,助教1人。
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27人,占本专业教师总数的60%。
年龄在45岁以下的教师29人,均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8人,占45岁以下的教师总数的62.1%,另还有5人博士在读。
在本专业在岗教师中,有“湖北名师”1人:
宋克夫;博士生导师4人:
郭康松、刘尊明、何新文、宋克夫;“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人:
孙玉文;“琴园学者”特聘教授5人:
刘尊明、刘川鄂、宋克夫、何新文、潘纪平。
各类专家5人:
郭康松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刘尊明、孙玉文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刘川鄂、宋克夫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的专家。
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传统,形成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风气。
近4年来,2004年,郭康松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陈桐生获“湖北大学十佳师德标兵”称号;韩晓获“湖北大学十佳青年教师”称号。
2005年,宋克夫被评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
2006年,张虹获“湖北大学十佳师德标兵”称号。
2007年,刘尊明获“湖北大学优秀教师标兵”称号,刘川鄂、郭康松、蔚蓝、蒋方、聂运伟分别被评为“湖北大学优秀教师”,宋克夫被评为“湖北名师”。
2、主讲教师
近4年,本专业新进教师均经过湖北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举办的岗前培训。
根据《湖北大学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办法》规定“教师的授课资格每年由教务处和人事处负责审核认定并予以公示,教师只有通过授课资格审核认定后,才能承担有关课程的讲授任务。
承担本科课程主讲任务的教师,一般应具有硕士学位或讲师职务;助教须通过一门课程的教学辅助工作环节,并且通过试讲后,才能取得授课资格。
”本专业45名教师均符合岗位资格。
该《办法》还规定“教授、副教授必须讲授本科课程。
55岁以下的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
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应有计划地安排教授、副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如无特殊原因,连续两学年不服从学校安排讲授本科课程的,学校不再聘任其教授、副教授职务。
”本专业教授、副教授近两年均为本科生系统讲授至少一门课程。
根据近4年的教学质量考核,95%的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评分在80分以上,说明本专业教师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
3、教学研究
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教学研究。
近4年,本专业教师获省级教学研究项目3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项。
2004年,刘川鄂教授主持的《高校中文专业文学史课程教学规律研究》获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立项,韩晓老师主持的《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系统论研究》获湖北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立项;2005年,专业负责人宋克夫教授主持的《提高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朱伟明教授主持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与科研互动研究》获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立项,曾祥喜副教授主持的《现代汉语及其应用教学与教材研究》获湖北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立项。
2005年,本专业有两个教研项目获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
潘纪平主持的《适应21世纪中学语文教师素质要求的培养方案研究》、梁艳萍参与的
《高校写作课教学改革与实践——以三峡大学湖北大学为试点》。
近4年,本专业教师共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4篇,人均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2篇。
4、科学研究
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良好的科研传统和浓厚的学术气氛,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近4年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9项,其中,金克中博士主持的《汉语受事主语句研究》、刘川鄂教授主持的《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研究》、任继昉教授主持的《“和”文化源流研究》、陈桐生教授主持的《以七十子后学散文为枢纽的新的先秦散文发展史观研究》、宋亚云博士主持的《两汉动结式研究》等5项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专业负责人宋克夫教授主持有湖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唐宋派研究》。
近4年,本专业教师共出版著作36部,人均出版著作0.8部;共发表学术论文264篇,人均发表学术论文5.9篇,其中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中国语文》等权威期刊和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2篇。
近4年,本专业教师获第四届、第五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
2004年,陈桐生的《儒家经传文化与史记》获第四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宋克夫的《心学与文学论稿》获第四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7年,刘尊明的《唐宋词综论》获第五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宋克夫的《论晚明文学思潮的消歇》、何新文的《左传人物论》分别获第五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同时,本专业积极主办学术活动,分别于2004年6月5日主持召开了“湖北省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建设研讨会”,2004年6月28日至7月3日举办了“第二届中国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年11月26日举办了“湖北省青年文学评论家座谈会”。
丰硕的科研成果和浓厚的学术氛围极大地推动了本专业教师的教学工作,使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教学科研互动中得到了促进和提高。
四、教学改革与建设
近4年来,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实践性教学和毕业论文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
1、人才培养方案
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04级、2005级本科学生执行的是2003年版《湖北大学本科培养计划•汉语言文学本科培养计划》。
2005年5月起,在湖北大学统一布署下,启动2006年版《湖北大学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本专业修订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并于2006年7月完成这项工作。
这次培养方案的修订,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改革实验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拓宽专业口径,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实施分流培养,突出人才培养的个性化教育;充分体现办学优势和特色。
2006年版《湖北大学本科培养方案•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从2006级学生开始使用,执行情况良好。
2、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非常重视课程建设。
按照《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品牌专业建设规划》,本专业有思路、有计划地进行课程建设,以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在课程建设中,本专业着重抓了专业基础课的建设。
近4年来,《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3门专业基础课分别于2004年、2005年2006年被评为湖北省省级精品课程。
这些课程均建立了多媒体网络课程资源库,内容包括课程申报表格、教学大纲、部分授课讲义、主讲教师简介、授课计划、课程简介、教材简介、教学录音与录像、多媒体课件、思考与习题、考试样卷、参考文献、效果评价、学科简介、获奖情况及相关资源等。
根据2006年版《湖北大学本科培养方案•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专业基础课共计55学分,其中,《中国古代文学史》(16学分)、《中国现代文学史》(6学分)、《写作》(6学分)3门省级精品课程共计28学分,本专业省级精品课程学分占专业基础课学分的51%。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非常重视教材建设。
近4年来,本专业教师主编并投入使用的教材有5部:
袁彩云博士主编的《实用现代汉语》2006年4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杨建波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修订本)2005年8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杨建波教授主编的
《大学语文学习指导》2006年1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刘川鄂教授主编的《新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1-4)2004年7月由武汉出版社再版,刘尊明教授参与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2004年8月由武汉出版社再版,宋克夫教授参与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宋元卷)2004年8月由武汉出版社再版。
这些教材投入使用后,受到了同行专家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同时,按照《湖北大学教材选用管理办法》本专业注重选用国家级重点教材、面向21世纪教材、“九五”“十五”重点教材、和获“优秀教学成果奖”、“中国图书奖,,、,,全国教委高校教材奖”的教材。
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还鼓励和支持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自制或购买多媒体课件,开展多媒体教学。
目前,本专业有17名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教学,占本专业教师人数的38%。
如阳燕老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影视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购买的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多媒体课件》等投入使用后受到同行教师高度评价和学生的普遍欢迎。
同时,本专业鼓励和支持教师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唐小娟博士讲授的《英美文学原著选讲》实现了双语教学。
3、实践性教学
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有多媒体教室一个,占地面积167平方米,仪器设备价值15.3万元;计算机实验室一个,占地面积115平方米,具有专供学生使用的计算机42台,仪器设备价值36.4万元。
这些设备,为学生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提供了硬件条件,能够满足本专业教学的需要。
本专业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与湖北大学附属中学、武钢第六中学、武钢第十七中学、武钢第八中学、武钢第十六中学、武钢第四中学、武钢第五中学等学校签订了合同意向书,确立这几所学校为湖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实习基地,从而保证了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实习过程中,指派本专业教师担任带队教师,组织管理到位,取得了良好的实习效果。
本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中,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2006年版《湖北大学本科培养方案•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总学分为173,而实践教学环节中,《军事训练》为2学分,《公益劳动》为1学分,《学年论文》为3学分,《专业实习》为8学分,《毕业论文》为16学分,实践教学环节共计30学分,占本专业总学分的17.3%
4、毕业论文
湖北大学非常重视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制定有《湖北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对毕业论文的工作程序、文本规范、答辩程序及实施办法、评分标准都作出了明确规定;本专业也制定有《湖北大学文学院毕业论文选题指南》,为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提供参考。
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能按上述规定执行,以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在2004届、2005届和2006届三届学生中,有14人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8项。
五、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建设的目的是培养品学兼优的高质量人才。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在重视专业建设的同时,还通过学风建设和科研活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办学水平,以形成良好的社会声誉。
1、学风情况
湖北大学非常重视学风建设,制定有《湖北大学学生管理规定(试行)》、《湖北大学普通本科学生课程学习管理暂行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湖北大学学生综合测评办法》、《湖北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湖北大学学生违纪处分办法》等相关文件,并汇编成《湖北大学学生手册》,在入学教育期间安排专门时间组织学生学习。
同时,本专业还通过学术讲座、主题征文、知识竞赛和文学社团活动加强学风建设。
从而在学生中形成考风良好,学风端正,学习主动,勤奋进取的良好风尚。
近4年来,本专业傅鸣阳、武娜、张冬梅3位同学获“湖北大学十佳大学生”荣誉称号,童勇、王惠娟、张冬梅、甘玲珑4位同学获“湖北大学三好学生标兵”荣誉称号,武娜同学获“湖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2006年,本专业学生社团“人文讲坛”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荣誉称号,刘曼同学获共青团湖北省委颁发的“2006年五四文艺汇演”二等奖,2007年杨芃获“首届中华56个民族青少年演讲大赛”团体一等奖和个人二等奖。
2、学生科研活动与学科竞赛
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积极支持并热情鼓励学生科研活动与学科竞赛,并派教师予以指导。
近4年来,本专业学生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奖4项,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湖北省高校新青年小说大赛”奖24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2项;获“湖北省第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一二九诗歌大赛”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奖”14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8项;公开发表文学作品10篇。
3、社会声誉
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生源质量较好,毕业学生深受社会欢迎。
2005年,本专业的最低录取分数高于湖北第一批录取控制线5分,录取的本省考生平均分高出湖北省第一批录取控制线11.29分。
2006年,本专业的最低录取分数高于湖北第一批录取控制线4分,录取的本省考生平均分高出湖北省第一批录取控制线10.65分。
这种生源状况为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近4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2004年、2005年和2006年,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100%、99.5%和91.5%;主要就业单位为考研升学,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高、中等学校,国有大型企业等,就业质量较高,并得到用人单位的良好评价。
据所了解和反馈的情况,多数用人单位认为本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合理,理论与实际结合较好,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具有良好的工作心态和心理素质。
六、示范辐射作用
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注意发挥教学资源共享与教学改革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
1、对外培训情况
近4年来,本专业每年在湖北省教育厅及湖北大学的统一安排下,不间断地开展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与研讨工作。
2004年7月,40人参加为期10天的农村小学教师《语文新课程标准》培训与研讨、40人参加为期10天的农村中学教师《语文新课程标准》培训与研讨。
2005年7月,300人参加为期10天的农村中学教师《语文新课程标准》培训与研讨。
2007年7月,400人参加为期10天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新课程标准培训》与研讨。
同时,本专业还积极接收湖北大学外专业学生修读第二专业学士学位,2004年、2005年本校外专业学生19人参加汉语言文学第二专业学士学位修读;2006年、2007年分别接收14人、25人参加《语文课程教学论》教育硕士班学习;2007年还接收了以湖北高校教师为主要对象的25人参加《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班学习。
这些学位修读和培训工作极大地发挥了品牌专业的示范与辐射作用。
2、向外专业开课情况
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和力量,本专业教师向其他专业开设相关课程。
其中向新闻学、广告学专业开设的课程有: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必修,144学时)、《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必修,72学时)、《外国文学作品选读》(选修,54学时)、《影视文学研究》(选修,54学时)、《社会科学文献检索》(选修,54学时);向全校其他专业开设的公共课程有:
《大学语文》(公选,54学时)、《世界名著名篇赏析》(公选,30学时)、《中国古典小说名著赏析》(公选,30学时)等。
这些课程的开设扩大了外专业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人文素养,深受学生欢迎。
3、教学改革的示范作用
2004年6月5日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举办了“湖北省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建设研讨会”。
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定位、建设目标、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推动了本省各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2004年6月28日至7月3日举办了“第二届中国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年11月26日举办了“湖北省青年文学评论家座谈会”,2006年10月6日举办了“张执浩小说研讨会”,促进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术交流。
同时,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模式、教学改革成果也为诸多省属高校相同专业借鉴与参考,从而对本省省属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产生示范与辐射作用。
七、专业特色和优势
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有着近70年办学历史的传统专业,经过近70年的历史积淀和近4年的努力建设,本专业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与特色。
1、学科特色突出,地域特色鲜明
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在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2006年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
此前,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古典文献学两个二级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古代汉语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两个二级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
近4年来,本专业根据学科特点,突出“三古一今”(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古代汉语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特色,在科学研究方面突出湖北的地域特色。
近4年来,本专业在《湖北作家论丛》、《当代湖北作家研究丛书》、《湖北地方文献丛书》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坚持以湖北独特的区域文化为依托,以湖北文学、湖北文献、荆楚文化为重点进行科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和学科发展,使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以培养服务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专门人才为中心,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培养楚天学子的摇篮。
2、学术底蕴深厚,“人文讲坛”品牌特色突出
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在20世纪80年代就是湖北省古代小说戏剧的研究中心,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和较高的地位。
中国《水浒》学会、湖北省《水浒》学会、《三国演义》学会、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中学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等国家级、省级学会均设在本专业。
先后主办有《水浒争鸣》、《红学新潮》、《湖北作家论丛》、《中学语文》等学术刊物。
崇尚学术,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氛,是本专业长积淀的优良传统。
1998年以来,本专业以“弘扬人文,塑造自我”为宗旨,创办了“人文讲坛”。
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100多人亲临讲坛,举行人文系列讲座,在湖北地区高校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大学 汉语言 文学 专业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