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标准.docx
- 文档编号:26491191
- 上传时间:2023-06-19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25.09KB
深圳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标准.docx
《深圳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标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圳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标准
深圳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标准
指引(试行)
深圳市教育局
2015年3月
一、编制背景
2012年,我市发布了《智慧深圳规划纲要(2011-2020年)》,在教育方面提出要实施智慧教育工程,打造“智慧校园”。
同年12月,我市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任务是开展“采用云计算技术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探索”。
我市要有效完成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要助力智慧深圳建设,要创建深圳教育云,真正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都必须要有抓手。
为此,我市在2013年初下发了《深圳市教育局关于开展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深教〔2013〕128号),决定组织开展首批“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试点。
2014年,“智慧校园”试点工作被列入市政府重点工作计划和近三年我市承接国家部委和省改革任务。
同年6月,我市下发了《深圳市教育局关于公布首批“智慧校园”试点学校名单的通知》(深教〔2014〕252号),决定在全市122所学校开展首批“智慧校园”试点工作。
为推进我市“智慧校园”试点工作,促进并引领我市中小学“智慧校园”的建设与应用,根据国家《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参考指标》、《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教育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指南(试行)》,和《广东省中小学信息化基本标准(试行)》、《深圳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设备设施配置标准》等文件,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深圳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标准指引(试行)》。
二、编制目的
(一)为我市中小学开展“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提供指引;
(二)为3年打造100所“智慧校园”示范学校提供评估依据;
(三)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新方法和未来学校新形态。
三、适用范围
本标准指引的适用范围是我市开展“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的中小学校。
四、指标体系
(一)指标构成及权重
本标准指引根据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原则,兼顾可操作性和突出应用的特点,分为基础支撑环境、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能力水平、可持续发展机制与保障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总分值150分(详见表1)。
表1指标构成及权重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内容
分值(分)
基础支撑环境
(37分)
基础设施
(12分)
校园网
1
教室与师生装备配置
1
特色环境建设
6
校园智能广播系统与校园电视台
1
校园安保系统
2
绿色能源
(1分)
1
网络空间
(5分)
学生空间
1
教师空间
1
管理者空间
1
家长空间
1
班级等机构空间
1
信息化应用系统
(20分)
基础支撑系统
3
教学服务系统
6
管理服务系统
7
研训服务系统
2
社会服务系统
2
数字教育资源
(20分)
基础性资源
(4分)
国家、地方课程配套教材资源
1
数字图书
1
素材资源
1
安全教育资源
1
个性化资源
(8分)
名师课堂资源
1
教师专业发展资源
1
教学专题资源
1
试题资源
1
教学案例
1
虚拟实验室资源
1
教学课例
1
学习软件
1
校本资源
(8分)
校本课程资源
2
微课资源
2
公开(示范)课资源
1
主题学习资源
1
自命题试题资源
1
学生作品
1
应用能力水平
(80分)
学生应用
(14分)
基本技能
4
学习方式
7
自我管理
3
教师应用
(24分)
教学应用
15
教研应用
4
管理应用
1
家校服务
2
社会责任
2
学校应用
(12分)
教务应用
3
研训应用
4
校务应用
3
社会服务
2
应用效果
(30分)
应用程度
6
示范活动
5
应用成果
14
特色应用
5
可持续发展机制与保障
(13分)
组织机构
2
发展规划
2
信息化领导力
3
制度保障
2
资金投入
2
机制创新
2
总分
150
(二)指标分解描述
1.基础支撑环境(37分)
基础支撑环境是“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的基础和外显形式,包括基础设施、网络空间、信息化应用系统等,为师生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信息化环境支撑。
表2基础支撑环境指标分解描述
类别
指标内容
指标描述
基础设施
(12分)
校园网
(1分)
校园网能满足“智慧校园”管理与教学需求,有光纤接入市教育专网和互联网,有独立或共享的计算能力和存储空间;网络服务覆盖校园公共场所,支持移动学习、移动办公等应用。
校园网安全系统,达到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第一级或以上要求,应具备防火墙、防病毒、入侵检测、上网行为审计等功能,网络安全畅通。
教室与师生装备配置(1分)
为所有教室和教学功能室提供1000Mbps以上网络接口或无线网络覆盖,配置交互式多媒体电教平台。
师机比达到1:
1,生机比不小于5:
1,拥有支撑移动学习和交流的智能终端及配套设备,满足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教研活动的开展。
特色环境建设
(6分)
配有与课程内容配套的特色功能实验室或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特色环境(如探究实验、智能机器人、视听体验、动感操控、动漫创作、网络化学习生活、3D打印、自动录播教室、创客中心、大数据、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等)。
校园智能广播系统与校园电视台
(1分)
校园智能广播系统,支持自动播放、循环播放、临时广播、支持任意分区控制和点对点播放。
高清数字校园电视台,配置演播室、导播间、灯光系统,可与录播教室混用。
配备数字化摄录、采集、编辑、播出系统,实现校内直播功能。
校园安保系统(2分)
提供对校园安全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并对安全隐患发现、检查、处理全过程跟踪,并支持与统一认证系统进行集成。
提供对学校场所全方位、立体化管理和监控的功能。
具有校车安全管理、消防报警、紧急广播与疏散、视频监控、食品安全跟踪等子系统。
绿色能源(1分)
使用太阳能装置、POE供电等绿色环保设备;建有能效监控系统,对设备进行能效监控和管理。
网络空间
(5分)
学生空间
(1分)
为每位学生建立实名制网络空间,提供课程资源、作业、小组学习、成绩查询、测评、问题求助、互动交流、作品展示等功能。
教师空间
(1分)
建立实名制教师与教研员网络教学空间,提供备课、布置作业、答疑、成绩管理与分析、教研活动、培训学习、教学规划、教学评价、相互交流等功能。
管理者空间(1分)
建立实名制管理者网络空间,提供教育运行状态监控、工作任务审批、通知与信息发布接收、互动交流、成果展示、个人收藏等功能。
家长空间(1分)
建立实名制家长空间,提供学生平安信息、学业表现、考试成绩、出勤情况、生活情况、健康报告、教育咨询等功能。
班级等机构空间(1分)
建立班级等机构空间,提供公告、课表、活动组织与管理、论坛、作品展示、师生沟通交流、学生管理等功能。
信息化应用系统(20分)
基础支撑系统(3分)
统一门户和认证系统(2分)
学校门户网站内容丰富,板块设置合理,信息发布更新及时。
支持校园信息系统的统一用户管理与认证,提供单点登录服务;能将各种应用系统进行无缝集成。
数据交换与共享(1分)
校内各网络空间、各应用系统要实现互联互通,并与市区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及服务互联互通。
教学服务系统(6分)
备课及管理(2分)
为教师提供专题性素材、知识点学习(探究)工具、学科编辑工具等多种形式的备课支撑环境,能将资源库、题库有机集成,支持与多媒体互动教学系统融合。
具有备课结果的上传、浏览、查看、下载、统计、评价等功能,且能有机集成到教师网络空间中。
互动教学环境(2分)
提供师生开展课堂教学、课外学习等多种教学互动活动的支撑环境。
资源管理与共享系统(1分)
提供资源分类与编目、上传与下载、检索与浏览、审核、共享、评价、统计与分析等功能,实现学校资源互通且与市、区资源平台相接。
网络考试与学习评价(1分)
提供采编组卷、考试编排、网络考试阅卷、成绩分析评价等功能。
管理服务系统(7分)
学校基础信息管理
(1分)
提供对学校、学部(小学部、初中部等)、部门(行政、教学、后勤)、年级、班级等组织机构信息进行分类管理,提供学生学籍和教职工人事档案等的常规管理功能。
教务管理(1分)
提供课程安排、学生选课、日常审批、教学功能室管理、社团管理、绩效管理、教师和学生成长档案管理等功能。
校务管理(1分)
提供通知、公告、请假、转学等校内日常事务的在线申请、审批、发布等功能。
后勤管理(1分)
提供校产、场地、材料等信息的分类管理和统计分析功能,支持门禁、水电等的智能控制。
学生综合素养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2分)
提供学生综合素养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模板和体系的定制、个性化编辑与管理功能,支持布置评价任务、任务进展情况的跟踪与监控、汇总计算评价结果等功能;提供评价任务表、评价进度表,以及个人、班级、年级评价结果等各类统计报表生成等功能。
学生智能管理系统(1分)
提供基于物联网的学生智能管理系统,支持学生考勤、消费支付、图书借阅、机房上机等应用。
研训服务系统(2分)
互动教研(1分)
提供教研活动的计划、组织与审批、过程管理、动态查询、成果管理与共享等全过程管理功能及信息化教研工具。
教师培训(1分)
提供在线校本培训功能。
社会服务系统(2分)
家校互通服务(1分)
提供学校、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在线交流和沟通的功能。
文化建设与课外活动服务(1分)
提供校内外文化、艺术、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的信息发布功能。
2.数字教育资源(20分)
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和优质资源的教学应用是“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
根据国家《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教技[2014]6号)文件的精神,数字教育资源分为基础性资源、个性化资源和校本资源三大类。
在本标准指引中,基础性资源是指与国家、地方教材配套的课程资源;个性化资源是指学校根据办学需要选择性购买的个性化教与学资源;校本资源是指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专业人士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生成的资源。
表3数字教育资源指标分解描述
类别
指标内容
指标描述
基础性资源
(4分)
国家、地方课程配套教材资(1分)
包括与国家、地方课程配套的电子版教材、教材配套课件、光盘等资源。
数字图书(1分)
藏书结构符合教育部《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要求,知识内容全面;有与学校培养教育目标相适应的核心资源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书刊。
配齐各学科必备工具书、教学参考书,能满足教学需要,方便学生在各种终端上使用。
素材资源
(1分)
能满足本校教师制作自己个性化课件的需求,包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
安全教育资源
(1分)
数字安全教育视频、安全科普读物等安全教育资源。
个性化资源
(8分)
名师课堂资源
(1分)
以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名优教师课堂实录为主,内容包括课堂实录和相应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创新等。
教师专业发展资源(1分)
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相关的系列化培训数字资源。
教学专题资源
(1分)
以专题形式集成在一起的各种相关教学资源。
试题资源
(1分)
通过购买获得的试题资源,包含试题内容、解析、参考答案等,题型多样,有梯度。
教学案例
(1分)
对教学过程中真实情境进行描述、总结、反思等的案例资源。
虚拟实验室资源(1分)
针对学科教学内容,符合新课程标准以及我市现行教材的虚拟实验资源。
教学课例(1分)
提供支撑完整课时教学,与教学设计方案相配套的课例资源,包括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以及教学过程等内容。
学习软件
(1分)
用于相关教学的学习类软件,有较好的兼容性。
校本资源
(8分)
校本课程资源
(2分)
教师开发的网络环境(含无线网络、手持智能终端等)下的多元化校本课程资源,包括教案、学案、课件、素材、评价资源等。
微课资源
(2分)
以教学视音频(知识片段或一个问题的解决思路与方法)为主,同时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学习资源、练习测试、作业、拓展资料及教学反思、学生反馈等辅助性教学资源;鼓励学科组通过教研活动开发系统化、单元性或主题类的微课程资源。
公开(示范)课资源
(1分)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研究课、教学公开课和示范课,每节课应包含教学设计、课件、课堂实录、课后反思及专家点评等内容。
主题学习资源
(1分)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德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性学习、科技创新、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主题活动资源。
自命题试题
资源(1分)
教师根据学情实际需要,自主命题的试题资源。
学生作品
(1分)
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成果、信息技术课程成果、创意作品等。
3.应用能力水平(80分)
应用能力水平是“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的核心,是“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的窗口,是体现学校建设与应用成效的重要标志,重点关注学生、教师和学校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水平以及信息化应用成果。
表4应用能力水平指标分解描述
类别
指标内容
指标描述
学生
应用
(14分)
基本技能
(4分)
适应“智慧校园”环境,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移动终端、网络等常用技术设备;能通过信息化手段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源,并能初步评价资源的准确性、适用性和倾向性;能应用多媒体加工与创作工具创作多媒体作品,并向他人展示和交流课程学习的成果;中学阶段学生在技术应用过程中能解决技术系统常见的硬件、软件问题。
学习方式
(7分)
能熟练地利用网络工具和在线资源(如电子邮件、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网络空间等)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式学习、个性化学习、自我测评等,成为智慧学习的新常态。
能通过网络空间等与他人协作进行学习、资源建设与分享。
自我管理
(3分)
能使用相关任务管理软件进行自我学习管理,如制定学习计划、安排日程、合理分配学习时间等。
能通过“智慧校园”平台主动关注学校文化、艺术、社会等各种活动的宣传报道,并积极参与。
能安全、合法和负责任地应用信息技术,尊重知识产权,自觉遵守信息道德和信息伦理,不沉迷网络游戏与网络社交,自觉规范网络行为,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
教师应用
(24分)
教学应用
(15分)
理解智慧教育的理念,利用各种移动终端探索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构建智慧课堂;智慧教学实现学科全覆盖,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授课课时数与总课时数的比例达到80%以上;应用交互式设备和网络教学系统、数字实验室或学习体验中心进行教学课时数与总课时数的比例达到50%以上。
能熟练使用相关的学科教学工具进行教学设计,关注学生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
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合理选择数字教学资源,利用学科教学工具对资源进行加工制作。
理解教学环境的分类及特点,能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选择多媒体教学环境、数字实验室或学习体验中心实施教学。
理解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念及方法,有效利用备课及管理服务系统、网络空间等完成备课工作。
利用市、区统一平台或学校自建的网络教学平台,积极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每学期至少参加1次校级以上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活动。
综合运用学科教学工具、网络空间、数字实验室或学习体验中心等开展智慧课堂教学,有效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教与学方式。
根据教育教学目标设计并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案,利用网络空间、互动教学服务、网络考试与学习评价等应用服务系统对教学对象、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和评价。
倡行终身学习理念,通过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与生活。
教研应用
(4分)
能利用互动教研服务和教师培训服务,参与校本研修活动和区域组织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记录和反思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与专家和同行建立并保持业务联系,依托交流组、群组等,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能力。
管理应用
(1分)
能应用学校信息化应用系统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家校服务
(2分)
能应用学校信息化应用系统进行家校互通。
社会责任
(2分)
全体教职员工能安全、合法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自觉规范网络言行,无侵犯知识产权行为。
全体教职员工能向学生示范并传授与信息技术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和伦理道德观念。
学校应用
(12分)
教务应用
(3分)
利用数字教务服务全面实现智能化排课、选课、评课、成绩采集等教务活动,为师生提供查询服务。
定期应用评价服务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在线测评及评价指导,利用教育教学大数据进行教与学行为分析,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监测,辅助教育教学决策。
每学期应用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系统进行评价,并形成学生成长档案。
能应用学校信息化应用系统对各学科、教师、学生综合信息等教务工作进行管理。
研训应用
(4分)
学校每年至少组织专任教师参加2次区级以上(含区级)教育信息化研修与培训活动,且撰写研训报告、学习心得或获得相应证书。
专任教师应用网络空间开展备课、教学、教研等交流研讨及培训学习等活动,形成常态化。
各级首席教师、名师、骨干教师依托市区级平台或自建平台建立网上名师工作室,指导本学科教师专业发展,每个网上名师工作室每年讲授至少2节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索新教学模式的网络公开课。
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工程,3年内学校全体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校务应用
(3分)
利用办公管理系统实现无纸化办公,利用网络空间实现资料存储电子化。
学校校务工作信息化管理程度较高,学校信息化应用系统利用率较高。
每学期应用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并形成教师专业发展档案。
后勤管理系统实现对资产设备登记与管理率达到100%,财务实现日常账务收支记录及帐表信息电子化达100%,人事管理系统实现人事信息的智能化管理达100%。
社会服务
(2分)
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有效的家校互通,包括交流学生出勤情况、学习情况及在校表现等。
每个月至少使用学校信息化应用系统开展1次班级及以上规模的文化、艺术、社会等课外活动,并发表相关报道或文章。
学校提供数字化社会公共服务,向社会开放优质教育资源。
应用效果(30分)
应用程度
(6分)
各学科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泛在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并定期开展应用活动观摩与交流,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学生能运用新模式进行创新性学习。
示范活动
(5分)
围绕智慧课堂的理念、思路和方法、支撑环境等有关问题开展各级各类交流研讨及示范课观摩活动。
有计划组织学生参加校级及以上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如数字产品研发、智能机器人竞赛、学生现场网页制作、信息技术奥林匹克等)。
在区级(含区级)以上范围,组织优势学科或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名师,每个月开展至少1次以上课堂教学实况在线直播或点播活动。
应用成果(14分)
近3年内,专任教师在区级(含区级)以上各类教育教学信息化比赛(评比)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包括优秀课例、优质课、说课、课件、论文等。
及时梳理总结应用学科教学工具构建智慧课堂的基本思路、方法、成效,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每年在市级以上专业刊物发表一篇以上的相关论文;承担不少于1项区级以上教育信息化课题。
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信息技术创新活动或竞赛,并获得较好成绩。
教育教学大数据辅助教育教学决策取得明显成效。
特色应用
(5分)
结合学校办学特色,自主探索和创新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育教学应用,取得明显成效并在全市甚至全省、全国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
4.可持续发展机制与保障(13分)
“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的持续推进和创新发展离不开机制与保障。
本标准指引要求学校从组织机构、发展规划、信息化领导力、制度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创新等方面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机制。
表5可持续发展机制与保障指标分解描述
类别
指标内容
指标描述
可持续发展机制与保障(13分)
组织机构
(2分)
有“智慧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并由校长担任组长,各项职能分工明确,责任落实;有专职负责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中层管理部门;有专业的信息技术服务与保障队伍;有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推广项目团队。
发展规划
(2分)
把“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列入学校的整体规划,建设方案具体可行。
信息化领导力
(3分)
学校领导具备较强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组织与管理能力,能为教师和学生创设有利于信息化应用和发展的条件和氛围,并制定绩效评估方案,科学评估“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绩效。
制度保障
(2分)
有完备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管理制度和工作激励机制
资金投入
(2分)
有保障“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运维的经费,并形成制度化的可持续的经费投入机制。
机制创新
(2分)
积极探索“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的创新机制,以保障“智慧校园”的可持续发展。
五、说明
本标准指引自印发之日起试行,根据试行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
本标准指引由深圳市电化教育馆负责解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深圳 中小学 智慧 校园 建设 应用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