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docx
- 文档编号:26491024
- 上传时间:2023-06-19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2.34KB
十四五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docx
《十四五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五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四五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
十四五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
为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健康服务需求,根据《”健康2030"规划纲要》、《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省"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制定本规划。
按照国家统计局《健康产业统计分类(2019)》,结合省健康产业实际情况,本规划所属健康服务业主要涵盖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养老养生、体育健身、健康旅游、健康产品研发、互联网+健康、健康保险等领域。
—、规划背景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健康服务业规模年均增长20%以上,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能。
L医疗服务体系更趋完善,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持续增加卫生投入,地方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长18.69%0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从2015年的5.01张增加到2020年的6.89张,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大学肿瘤医院医院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地我省,全省16个州、市实现三级医院和州、市级中医医院全覆盖,122所县级公立综合医院达到国家基本标准,22所县级公立医院晋升为三级医院。
42个县、市、区纳入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域内就源、旅游资源、立体气候、医疗康养、高原体育训练等资源优势,推动健康产业与文化旅游、教育体育、康养休闲、生物医药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成为面向地区的康旅基地。
城西健康医疗服务业集聚区:
依托附属医院等三级甲等医院发展基础,加强临床重点学科培育,带动整体疾病诊疗水平和医院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加快推进城西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建成省级医学副中心,辐射带动州、市健康医疗服务业的发展。
同时,重点扶持10个10亿元以上涉及医疗、康养、体育、教育、健康旅游等领域的健康生活目的地重大项目,发挥龙头项目带动产业发展的作用,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互联网+医疗健康"等多元康养服务产业。
城南健康医疗服务业集聚区:
坚持融入城中、联动南北、开放发展,抓住贸易试验区片区发展健康服务产业的有利契机,依托州现有医疗机构学科优势,引进省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加快推进城南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临床诊疗中心、高水准临床科研创新平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提高区域内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按照专科特色化、服务同质化、管理智慧化标准,辐射的国际化区域医疗中心。
同时,大力发展集"医、药、学、康、养、旅、智〃一体化发展的健康产业综合体,引领带动区域传统医疗服务与现代健康产业融合发展。
城西健康医疗服务辐射区:
加快推进医院西院区传染病医院、市传染病医院等一批卫生健康重点工程建设,强化高端医疗资源集聚。
同时,依托区位条件,充分发挥景成医院等基础条件较好的社会办医机构优势,推动医疗服务主动融入贸易试验区建设,以贸易试验区德宏片区区域性国际诊疗保健合作中心等为重要平台,开放医疗卫生服务,深化与缅方在卫生领域的合作交流,完善医疗卫生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培训交流、疾病防控、境外患者入境就医紧急救助通道等具体事项合作机制。
加快打造集”医、药、学、康、养、旅、智〃为一体的康养旅游度假产业体系,着力增强诊疗保健服务和配套健康产业对的辐射能力。
城南健康医疗服务辐射区: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及在自然生态环境、气候条件、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加快引进国内外一流健康医疗资源,搭建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结构合理的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打造成为面向的国际生态健康医疗旅游目的地。
重点依托医药特色优势和在河流域国家的领先地位,强化与河流域国家传统医学的合作交流,打造独有的跨境医学体系,加快把医院建设成为服务河流域各国、辐射国际化医院及国家健康旅游的典型,不断扩大医药影响和辐射能力。
(三)"四带”联动
围绕"医、药、学、康、养、旅、智”等重点领域,以我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旅游环线、江沿岸休闲旅游示范区、旅游文化带、沿文化旅游带为基底,推进健康旅游发展带、江沿岸健康休闲示范带服务开放辐射带四带联动发展,将重要景点、重大康养基地和系列文化、运动等综合体串珠成链,建设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
L健康旅游发展带
发挥旅游环线景观多样性、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等特色,将健康服务融入旅游项目,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医疗旅游,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康体养生、文化休闲健康旅游品牌和富有高原特色的健康旅游目的地。
2.健康休闲示范带
依托该区域"一条线”、"一条江”、"一座山”、"一片叶”的特点,深度融入休闲旅游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沿线自然风光好、空气新鲜、气候宜人、水源清洁、自然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越、风情多样化、适宜康养旅居的天然优势,促进健康、休闲、旅游、养生深度融合,打响国际生态康养品牌,在江沿岸着力打造国际化健康休闲示范带。
3.文化颐养旅居带
围绕跨城铁路,以骨干交通为轴线,依托历史文化名城,挖掘文化资源,传承基因,推动康养与农旅、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加快西部文化旅游区建设,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加快培育健康服务业与文化体验、康养休闲、农耕体验、工业遗存、科普研学、低空旅游、跨境旅游等融合发展新业态。
4.沿边跨境健康服务开放辐射带
充分发挥25个沿边县,依托特色鲜明的边地风光、风情、集市,联动沿边雄伟壮阔的高山峡谷、神秘美丽的热带雨林、异域风情的特色小城独特景观资源,着力提升城市医疗健康服务质量和能级,差异化发展各具特色的健康旅游和跨境医疗服务,推进跨境健康服务合作区和健康医疗服务辐射区建设,打造面向开放的沿边跨境健康服务开放辐射带。
四、主要任务
(一)打造立足、面向的医疗健康服务辐射中心
1.全力建设区域医疗中心
加快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推动国家心血管区域医疗中心升级项目开工建设,全面推进医院综合改革工作,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发展路径和试点经验。
加快推进大学肿瘤医院医院建设,争取早日建成投入使用。
加强衔接汇报,力争大学人民医院医院、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院纳入国家试点。
加快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动省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向州、市扩容下沉。
支持县级公立医院创建胸痛、创伤、卒中、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全面提升县级公立医院重点专科和综合医疗服务能力。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一批高水平、个性化的社会办医机构。
2.加快打造医疗发展高地
积极引进国内优质医疗资源,打造我省医疗新高地。
培育一批以三甲医院为代表的高水平临床诊疗中心、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水准科研创新和转化平台,遴选一批综合实力突出和学科优势明显的医院,集中力量提升医院的重特大疾病、危急重症和疑难杂症诊疗水平,进一步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科研水平和辐射能力。
到2025年,打造一批省级高水平医院,集中力量持续打造30个优势省级临床医学中心(重点学科)、24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大力推进临床医学中心能力建设,带动州市级医疗机构相关学科发展。
大力推动中医药发展,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实现州、市三级中医医院全覆盖,县级中医医院(州、市政府所在地除外)基本全覆盖。
支持社会力量深入专科细分领域,投资建立品牌化专科医疗集团,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专科医疗品牌。
3.深入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优化整合
加强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依托省妇幼保健院新建省妇女儿童医院,整合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地方病防治所和省寄生虫病防治所资源合并迁建区域公共卫生中心,依托省中医医院建设省民族医医院,支持省第三人民医院建设省职业病医院、省传染病医院建设省结核病专科医院,促进省老年病医院、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提质增效。
规范公立医疗机构特需医疗发展,发展高端医疗服务,鼓励以合资、合作等形式引进国内外高端医疗机构。
允许公立医院根据规划和需求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新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机构在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建立协议合作关系。
支持有条件的高水平社会办医机构举办临床医学院校、成为医学院校教学基地并作为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鼓励社会办医机构参与医疗联合体建设。
发展第三方医技服务,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医学影像和病理中心、医学检验中心和消毒供应中心。
4.着力提升跨境医疗健康服务辐射能力
立足经济走廊、经济走廊,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医疗卫生和传染病联防联控合作,主动融入健康丝绸之路建设,积极参与重大传染病防控及其他公共卫生领域、传统医药领域的国际合作,打造"健康周边”,推动构建周边卫生健康共同体。
加强医院建设,建设一批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医院。
推进贸易试验区国际诊疗保健合作中心建设,引进国内外高端医疗服务资源,支持片区优质医疗资源联合组建国际诊疗保健合作中心联盟,建设国际健康体检和管理中心。
对接国际医疗标准,支持省内医疗卫生机构走出去,发展跨境医疗服务。
加强基于共同体框架下的跨境区域卫生健康服务深度融合,推动”城老卫生健康共同体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化与越南(重点是北部省、市)医院间对口合作,落实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扩展医疗队工作领域。
支持县、市在全面分析区域内健康服务需求和外转就医情况的基础上,有的放矢提升专科服务能力。
推进中医药海外中心建设,扶持建设一批中医药服务贸易重点企业(机构)及重点项目。
(二)建设品质化、特色化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
5.发展高端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服务
引进培育若干高端健康管理机构,鼓励现有健康体检机构向健康管理机构转型发展,提供包含健康评估、健康咨询、健康教育、重大疾病筛查、基因检测和诊断等优质的精密体检服务,提供覆盖生命周期的全方位、一体化、个性化、全程化健康管理服务。
发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应用遗传检测技术和新生儿遗传性疾病早筛技术,降低出生缺陷。
依托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推广疾病早期筛查和居民基本健康状况评价,开展肿瘤、感染性疾病等疾病的精准防控。
推进心理健康服务行业规范发展,鼓励举办心理治疗诊所及门诊部、精神障碍康复和养护机构。
鼓励社会办医机构结合实际开展适宜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康复护理、母婴照料和残疾人康复护理等专业健康服务机构。
6.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多业态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全力推进中医药养生服务发展,做优基地、做强企业、做精产品、做大集群、做响品牌。
在稳定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大力实施道地中药材提升工程。
突出中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发展壮大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单项冠军企业。
以医药、彝医药为突破口,全力推动民族医药标准化体系建设,打造医药产业集聚区。
鼓励以民间单方、验方等为基础的院内制剂开发,支持中药创新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同名同方药申报,加强二次开发,大力挖掘药食两用、保健食品、植物提取物和化妆品等产品。
加快中药材交易市场建设,将昆明菊花园中药材市场打造成国内知名、辐射的国际区域性南药交易中心。
深度挖掘推广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诊疗保健技术和服务,推动一批专业化园区建设。
鼓励和支持省内中药龙头企业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定,强化中药材质量控制与监管,创新业态,推进中医药产业与乡村振兴、养生养老、健康旅游、田园综合体等融合发展。
加快"十大云药”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提升"十大名药材”产品品牌知名度,打造我省中医药、医药品牌。
支持将中医药文化元素充分融入特色旅游城镇、休闲度假区、文化街区、主题公园、森林康养基地等,形成一批与中药科技农业、道地中药材种植、田园风情生态休闲旅游结合的养生体验和观赏基地。
7.建设国际一流高原特色运动康体目的地
发挥我省低纬度高海拔、立体气候优势,建设涵盖高、中、低海拔的相关运动项目训练基地,大力发展"健身游”,建设集训练比赛、健身康体、体育旅游、体育科研、体育交流为一体的国际一流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群。
利用独特多样的山地地形,依托有条件的自然保护地,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户外运动基地,开发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户外运动线路,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我省特色的体育旅游品牌。
聚焦运动康复、运动疗养等领域,促进中医药、中华传统体育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发展特色康复医学。
推动体医融合发展,推广体质健康测定、运动处方、健身咨询等科学健身服务,整合体育资源和医疗资源,构建运动伤病预防、治疗与急救体系,推进体医深度融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
8.打造呼吸疗养、温泉疗护、森林康养圣地
充分发挥高原湖泊、森林资源、地热温泉、立体气候、特色景观等优势,依托城中湖滨康养度假旅游、城西北文化生态康养旅游、城西温泉康养度假旅游、城西南生态康养旅游、城东北滨江生态康养旅游,进一步提升国家森林康养基地能级,发展呼吸疗养、温泉疗护、森林康养等产业。
鼓励开发具有特色的生态疗养度假新业态新产品,培育康养度假精品和名牌。
加快建设一批生态环境优美、康养内容丰富、休闲度假舒适的复合型康养度假区,推进一批生态旅游区、湖滨度假区等主题型生态康养旅游区发展。
探索康养小镇发展路径,推进”康养+"多种模式融合发展,建设具有我省特色的"候鸟式”康养小镇。
9.打造国际绿色药食疗养生福地
依托我省三七、天麻等高品质道地药材优势,以砂仁、慧仁、茯苓、余甘子、火麻仁、黄精等药食同源中药材品种,微藻、辣木、核桃、茶叶、花卉、魔芋、油橄榄、灯盏花、金养麦等特色生物资源及三七花、茎叶、须根等地方特色食品为原料,研究开发各类药膳、药酒、饮品等健康产品,以及具有抗氧化、减肥、增强免疫力等功能的系列保健品。
推进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和深度开发,培育一批粮食、油料、畜禽、水产、蔬菜、水果、菌菇等绿色食品知名品牌。
优先推进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中药材等绿色食品重点产业的追溯体系建设,依托各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医疗康复基地、养生养老基地,加快建设一批食疗养生重点项目,培育打造—批中医药食疗养生旅游区、健康保健养生旅游区、养老体验园区。
(三)创建区域化、国际化健康服务业开放创新试验区
10.建设局)水平健康科技创新平台
依托重点单位打造国家药物科技创新战略性平台,继续布局一批省级科技重大专项,建设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领域的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6个、省级临床医学中心30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4个。
依托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加强菌毒种库的能力建设。
启动省级专病数据库建设。
建立开放共享的医学科研公共设施,以省级医院临床研究资源为核心,建设我省临床研究平台。
加快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争取建设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中医药重点实验室等平台。
加强国际医学科技合作交流,支持我省医疗卫生机构和科研团队融入全球医学科技创新网络,与"一带一路”沿线特别是国家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发基地。
支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能力,建设高水平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并积极争取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布局。
11.加强前沿技术研发支持和创新成果产业化支撑
统一我省临床生物样本库信息采集标准,实现数据汇集,建立省级医疗机构临床生物样本库、基因库、标准化菌毒种库、生物医学数据库和医学科研数据库等资源共享机制。
制订卫生健康大数据开放分级分类标准,建设医疗大数据开放基础设施,推动我省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向临床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推动临床数据向企业有序开放,进一步支撑健康产业发展。
加强产学研对接,支持引进、建设企业血液制品研发生产基地,推动人血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等血液制品产业创新发展。
重点研发生产一批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打造面向疫苗产业基地,提升生物疫苗研发生产能力,引领带动疫苗产业做强做大。
发展细胞治疗技术,打造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产业集群,有序推进临床研究成果有效转化,带动细胞产业发展。
加快新一代基因测序、肿瘤免疫治疗、再生医学、生物医学大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研究和转化。
12.推进健康服务业改革创新政策先行先试
依托贸易试验区等平台,积极争取对用于临床研究的药物免征进口环节税,允许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按照相关要求,自行研制体外诊断试剂,在本单位内使用。
争取健康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以药品进口带动特色医疗、养老康复、保健养生、整形美容、生命科技等领域突破,以先进医疗器械的融资租赁带动离岸金融等业态创新。
向国家争取将海南贸易港等制度创新政策赋予,重点突破医疗器械和药品进口审批及新技术、新药品、境外医疗资本和境外卫技人员准入限制,加快引入国内尚未上市的药品和尚未开展临床应用的前沿医疗技术,加快打通医疗机构因临床急需进口少量药品的申请审批及进口使用通道。
加强临床研究成果转化激励,对经认定的诊率提高至89.45%O1个州、市和31个县、市、区获得”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总体覆盖率达到90%以上。
2.产业融合日益强化,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医养融合不断深化,全省共有医养结合机构141家,床位3.74万张,从业人员L7万余名;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达到148家,与医疗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增加至625家。
推动我省气候、环境、森林、温泉等优势资源与中医药科技、中药材种植、生态休闲旅游、运动康复等深度融合,全省共认定82个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一批特色康养基地不断展形象、显功能。
打造形成了一批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和体育特色小镇,昆明市列入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名单。
数字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搭建,全省"互联网+智慧养老"、"互联网+药品流通”等公共服务平台上线,多个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入选工信部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名录。
金融和健康服务融合加快,商业健康保险年均增长率达到26.51%,2020年末市场规模达到148.75亿元。
3.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综合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着力把健康服务业作为五个万亿级支柱产业之一重点培育打造。
制定印发《"健康2030”规划纲要》、《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
《关于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贯彻落实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主动对接和服务社会需求提出若干支持政策措施,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日益完善。
各地将促进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科学合理定位,认真深入谋划,产业运行制度机制不断完善。
临床研究单位不纳入医疗机构床位数管理,不做病床效益、周转率、使用率考核;对在临床研究成果转化中作出主要贡献的医务人员,允许其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计入当年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但不受总量限制,不纳入总量基数。
制定境外医师在区域内执业、居留的便利化政策,制定境外患者到区域内诊疗的便利化政策。
(四)建设多功能、多元化健康产业协同发展高地
13.打造集”医、药、学、康、养、旅、智”为一体的健康产业综合体
以健康中国为核心,围绕区域医疗中心、国际诊疗保健合作中心建设,支持新建、改建和扩建医疗、科研、教学、成果转化中心等基础设施,规划布局相关健康服务业发展,打造一批集"医、药、学、康、养、旅、智”为一体的健康产业综合体。
按照"国际化、高端化、绿色化、智慧化”要求,积极引进优质医疗健康服务资源落地,吸引国内外高端医疗技术和人才来城,建设具备疾病诊疗、检测分析、重大疾病筛查、基因检测、健康管理、康复养生、科技研发、教育培训等综合功能的国际一流、中国唯一的国际医疗健康城。
支持医疗服务机构与康复护理、心理健康、养老养生、健康文化、健康旅游等健康服务业相关机构融合联动发展,以医养结合为抓手,完善健康养老、居家养老、康体养老产业链,为老年人提供综合连续的健康服务,推进实现健康老龄化。
支持建设培育健康服务业实用技术技能人才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加强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卫生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发展健康教育培训。
支持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打造健康文化科普精品,加大对医疗卫生、养生保健、运动康体、中医文化等健康文化的宣传,加快健康文化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国资国企资源能力优势,打造协同式大健康服务业领头样板项目。
14.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
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在养老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提供嵌入式医疗卫生服务。
支持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
支持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与敬老院、农村幸福院通过毗邻建设、签约合作、托管、划转等形式,实现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共享。
落实医养结合优惠政策措施,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建设一批百姓住得起、质量有保证的集团化、连锁化的医养结合机构。
鼓励采取购买医疗卫生机构签约服务的方式,为养老机构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
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医养结合服务设施,提升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
发展多层次安宁疗护服务,支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机构等开设安宁疗护床位,为疾病终末期患者提供疼痛及其他症状控制、舒适照护等服务,对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发展社区和居家安宁疗护服务。
15.形成健康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模式
推动产学研医协同发展,鼓励高水平医疗机构与健康服务业园区、企业之间的合作,建设创新药品、医疗器械示范应用基地和培训中心,形成"示范应用一临床评价一技术创新一辐射推广”的良性循环。
发挥生物医药园区、行业协会、医疗科技类社会组织、展会平台等相关市场主体的作用,建立产学研医对接平台,推动临床研究成果对接转化,培育国际一流的生命健康产业集群。
通过院校合作、院企合作、院所合作、医工合作等多种形式,建立产医融合示范基地和医企对接工作机制,让科技成果转化为应用成果,加大对生物医药临床研究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强药物递送技术、制剂技术平台建设,支持开展缓控释、微球等新制剂、纳米药物与医用新材料的联合研发,促进药品、医疗器械等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
支持医疗创新产品优先进入公立医院使用。
16.加快健康服务业数字化转型
推动实施〃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工程,建设互联互通的卫生信息化体系,以高水平医院为核心推广远程医疗等"互联网+医疗”服务,提高面向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的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病理的覆盖度,依托信息化手段在短时间内有效缓解优质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
将现有数字医疗与AR、5G、互联网、三维重建、3D打印有机融合的技术用于健康服务业,加快发展互联网医院,推动开展导医、预约、咨询、指导、随访、监测、延续护理等在线健康管理服务。
支持建立药品流通企业、医疗机构、电子商务企业合作平台,畅通互联网诊疗处方信息与药品零售消费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的渠道,支持第三方机构建立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逐步建立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创新发展互联网健康服务新模式。
17.发挥商业保险在健康服务产业链中的资源整合作用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商业健康保险专业优势,加快开发与健康服务紧密相关的健康管理、高端医疗、创新疗法、先进检查检验、高值医疗器械利用等方面的健康保险产品,力争到2025年,全省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规模超过300亿元。
发展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药物及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责任险、药品和医疗器械质量综合责任险等保险产品,促进前沿医疗技术、创新药物和器械的研发与临床应用。
促进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发展健康管理组织等新型组织形式。
鼓励医疗机构与国际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开展合作,推进国际医疗保险结算。
支持保险业金融机构与境外机构合作开发跨境医疗保险产品。
鼓励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推动健康保险从理赔型保险向管理型保险转变。
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四 健康 服务业 发展规划 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