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从业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归纳.docx
- 文档编号:26489181
- 上传时间:2023-06-19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2.80KB
教师从业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归纳.docx
《教师从业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从业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归纳.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从业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归纳
【考点一】教育的基本知识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及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就是要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为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撑,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服务。
【考点二】教育学的基本知识
1.《学记》
《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主张:
①“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②“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阐述了教育及政治的关系;
③“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
④“学不躐等”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2.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3.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及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教学方法又称为“产婆术”。
4.柏拉图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6.昆体良
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教育》)。
7.夸美纽斯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
1632年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他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
第一,关于教学原则:
他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第二,关于教学制度:
他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第三,关于教学思想:
他提出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8.杜威
美国教育家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及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他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
第一,新三中心论:
“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第二,“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
第三,主张“从做中学”;
第四,学校即社会;
第五,提出五步教学法。
9.陶行知
陶行知,被毛泽东称为“人民教育家”。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10.中国的杨贤江以李浩吾为化名,编写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心理的发展。
【考点三】人的身心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的规律。
【考点四】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强调了教育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结果,它是教育方针的重要成部分。
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表现为其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及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及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考点五】课程的基本知识
“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课程的分类方式:
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及活动课程。
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
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可将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及隐性课程。
【考点六】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一般形式:
第一部分是前言;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
【考点七】教学的基本知识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两方面活动的统一。
其特点有:
第一,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第二,教学由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第三,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及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我国中学教学原则有: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及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量力性原则。
【考点八】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授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
班、课、时。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论述。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第一,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第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三,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第四,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一,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第二,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三,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第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考点九】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根据感觉所接受信息的来源和感受器在个体身上所处的位置不同,可以把感觉分为两大类:
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感觉的特性指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有两种形式:
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象三种特性;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和联觉两种特性。
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也叫做感觉后效。
感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
【考点十】注意
1.注意的概念及种类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2.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注意的品质包括的范围、稳定性、转移、分配。
注意的范围,又叫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
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地增强和减弱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注意的起伏,或叫注意的动摇。
及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
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转移是根据任务的要求,是主动进行的,分散则离开了当前的任务。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
【考点十一】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维可以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1.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是指不是直接通过感觉器官而是通过其他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
2.思维的种类
根据发展水平不同,可将思维划分为:
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划分:
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划分:
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划分:
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根据思维过程的依据划分:
经验思维、理论思维。
【考点十二】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
学习动机包括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因素。
学习动机有两个基本成分:
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1.学习动机的功能:
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
2.学习动机的理论
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和斯金纳。
行为主义强化理论认为强化能够促进学习动机。
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认为人具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级,较低级的需要至少达到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
他将前四种需要定义为缺失需要,后一种需要是生长需要。
成就动机理论:
个体成就动机最初由麦克利兰和阿特金森提出。
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部分:
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
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学生最有可能选择的是成功概率约为50%的任务。
成败归因理论:
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同时,韦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四种:
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3.学习动机的培养
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考点十三】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学习策略的特征:
操作性和监控性的有机统一;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
一般来讲,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种。
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则是辅导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考点十四】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桑代克设计了“桑代克迷笼”的经典实验。
桑代克根据“饿猫逃出迷笼实验”,提出自己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及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而形成的,因此他的观点称为试误说。
这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尝试-错误学习的规律:
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
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及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
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巴甫洛夫设计了狗摇铃进食的经典实验,最早用精确的实验对条件反射做了研究。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获得及消退,在条件作用的获得过程中,条件刺激及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十分重要。
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刺激泛化及分化。
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及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及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设计了迷箱的经典实验。
他的基本观点是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而操作行为则不及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设计了波波玩偶的经典实验。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学习实质问题的基本看法是,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他认为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观察学习的基本规律:
班杜拉认为,在动机过程中,观察者的模仿动机存在三种来源:
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考点十五】中学生的特点
1.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感觉的发展:
感受性和观察力进一步发展,青少年的视觉感受性在不断提高,精确区分各种颜色和色度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加;各种感觉能力接近甚至超过成人水平。
知觉的发展:
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起来;少年期学生开始出现逻辑知觉;初中阶段,少年期学生的空间和时间知觉有了新的发展。
2.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无意注意及有意注意的发展和深化:
无意注意不断发展和深化,兴趣爱好逐渐稳定;有意注意占有优势地位;注意特征存在个体差异。
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
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注意广度接近成人;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
3.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第一,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第二,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像记忆要优于词语;第三,中学生能主动选择记忆方法,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第四,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记忆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手段;第五,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较快,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4.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的思维能力迅速得到发展,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在整个中学阶段,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占据主导地位;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5.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
智力水平得到飞跃性提高,智力发展进入关键期。
有关研究表明,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是中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智力基本达到成熟。
各方面智力发展不等速,并存在个体差异。
【考点十六】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及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前苏联心理学家。
他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实现的。
维果斯基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特别提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
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和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考点十七】中学生人格发展
1.人格概念
人格是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的独特的反应方式,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及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
它由个人在其遗传、环境、成熟、学习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
2.人格的特征
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功能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独特性:
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
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
人及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
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就是人格的独特性。
稳定性:
人格的稳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
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人格持续性首先表现为自我的持久性。
二是人格的跨情境一致性。
所谓人格特征是指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及行为特征,那些暂时的、偶尔表现出来的行为则不属于人格特征。
整体性: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统一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人格整体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一个现实的人具有多种心理成分和特质,如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等,但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并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组织。
功能性:
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
当面对挫折及失败时,坚强者能发奋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性的表现。
社会性:
人格的社会性是指人格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是社会的人特有的。
可以说每个人的人格都打上了他所处的社会的烙印,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个体有不同的影响,使人格带有明显的社会性。
3.人格的结构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气质及性格: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及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
孩子刚出生时,最先表现出来的差异就是气质差异。
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
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在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核心意义。
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
性格有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
认知风格有许多种,主要有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冲动型和沉思型、同时型和继时型等。
自我调控系统:
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
4.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5.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
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需要遵循必要的原则,实施途径和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激发中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进行人格素质的整合教育;实施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强化情感陶冶及行为训练;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成人格培养的正合力;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建立健全良好人格培养的激励及约束机制。
【考点十八】中学生性心理的特点及发展指导
性心理是指在性生理的基础上,及性生理特征、性欲望、性行为有关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也包括了及异性交往和婚恋等心理状态。
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机能的成熟,中学生对性的关注加强,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性心理发展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性意识的逐渐觉醒和对性的敏感。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性意识的出现
性意识是指人对性的认识和态度,是人类关于性问题的思维活动,它左右着人的性行为。
中学生性意识的特点为:
渴望了解性知识;对异性充满好奇和爱慕;在异性面前容易紧张和兴奋;性冲动和性欲望的出现。
2.性情感的发展变化
性情感是指在两性活动中有关爱慕、吸引或憎恨等感情的发展变化。
中学生性情感的发展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疏远异性阶段;接近异性阶段;异性眷恋阶段;择偶尝试阶段。
3.对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的指导
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变化;更新理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性冲动、恰当地及异性交往。
【考点十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常见问题及其解决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及过程。
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1.心理健康的标准
智力正常;情绪适中;意志品质健全;人格稳定协调;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2.抑郁症
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过度的抑郁反应,通常伴随着严重的焦虑症。
焦虑是个人对紧张情景的最先反应。
如果一个人确信这种情景不能改变或控制时,抑郁就取代焦虑成为主要症状。
通常抑郁症的表现:
一是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二是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喜欢责备自己,对未来不抱多大希望;三是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四是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
抑郁症是由心理原因造成的,有各种不同理论的解释。
大多数抑郁症患者经治疗或不经治疗能逐渐恢复正常,但有人有复发的倾向。
抑郁症的治疗方法:
对于有抑郁症状的学生应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积极行动起来,从活动中体验到成功及人际交往的乐趣,也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学生已习惯的自贬性的思维方式和不恰当的成败归因模式,发展对自己、对未来的更为积极的看法。
3.恐惧症
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及场景的非理性惧怕。
恐惧症可分为单纯恐惧症(对一件具体的东西、动作或情景的恐惧)、广场恐惧症(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和社交恐惧症。
中学生中社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从业 资格考试 教育 知识 能力 高频 考点 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