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环境十大问题.docx
- 文档编号:26475498
- 上传时间:2023-06-19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1.33KB
世界环境十大问题.docx
《世界环境十大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环境十大问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环境十大问题
一、全球10大环境问题
1、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
由于人们燃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
而当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
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另一方面,由于陆地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大陆气温升高,与海洋温差变小,近而造成了空气流动减慢,雾霾无法短时间被吹散,造成很多城市雾霾天气增多,影响人类安康。
汽车限行,暂停生产等措施只有短期和局部效果,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气候变暖和雾霾污染。
2、臭氧层破坏
对于大气臭氧层破坏的原因,科学家中间有多种见解。
但是大多数人认,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1930年由美国的杜邦公司投入生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60年以后,开场大量使用,主要用作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化工溶剂等。
另外,哈龙类物质(用于灭火器)、氮氧化物也会造成臭氧层的损耗。
(1)、废气破坏臭氧层
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如N0和N02等),这些氮氧化物可以破坏掉大量的臭氧分子,从而造成臭氧层的破坏。
(2)、CFCs和哈龙对臭氧层的破坏
美国科学家莫里纳(Molina)和罗兰德(Rowland)提出:
人工合成的一些含氯和含溴的物质是造成臭氧层被破坏的元凶,最典型的是氯氟烃类化合物(CFCs)和含溴化合物哈龙(Halons)。
3、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开展的根底。
我们的衣、食、住、行及物质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密切相关。
〔1〕首先,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
我们的食物全部来源于自然界,维持生物多样性,我们的食物品种会不断丰富。
人民的生活质量会不断提高,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
〔2〕生物多样性还在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黄河流域曾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在几千年以前,那里还是一片十分富饶的土地。
树木林立,百花芬芳,各种野生动物四处出没。
但由于长期的战争及人类过度地开发利用,这里已变成生物多样性十分贫乏的地区,到处是黄土荒坡,遇到刮风的天气便是飞沙走石,沙漠化现象十分严重。
近年来由于人工植树,大搞"三北防护林"工程,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沙漠化进程得到了抑制,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3〕生物多样性在大气层成分、地球外表温度、地表沉积层氧化复原电位以及PH值等方面的调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现在地球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为21%,供应我们自由呼吸,这主要应归功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在地球早期的历史中,大气中氧气的含量要低很多。
据科学家估计,假设断绝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那么大气层中的氧气,将会由于氧化反响在数千年消耗殆尽。
〔4〕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将有益于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保存。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物种一旦灭绝,便永远不可能再生。
今天仍生存在我们地球上的物种,尤其是那些处于灭绝边缘的濒危物种,一旦消失了,那么人类将永远丧失这些珍贵的生物资源。
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保护濒危物种,对于人类后代,对科学事业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4、酸雨蔓延
酸雨的危害(一〕酸雨通常是指表示酸碱度指数的Ph值低于5.6的酸性降水。
我国酸雨正呈蔓延之势,是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
酸雨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人体安康、生态系统和建筑设施都有直接和潜在的危害。
酸雨可使儿童免疫功能下降,慢性咽炎、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增加,同时可使老人眼部、呼吸道患病率增加。
酸雨还可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特别是小麦,在酸雨影响下,可减产13%至34%。
大豆、蔬菜也容易受酸雨危害,导致蛋白质含量和产量下降。
酸雨对森林和其他植物危害也较大,常使森林和其他植物叶子枯黄、病虫害加重,最终造成大面积死亡。
酸雨的危害〔二〕
现在中国已是仅次于欧洲和北美的第三大酸雨区。
酸雨可对森林植物产生很大危害。
酸雨对森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恶化作用造成的。
造成土壤中营养元素的严重缺乏,从而使土壤变得贫瘠。
土壤中活性铝的增加能严重地抑制林木的生长。
酸雨可抑制某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降低酶活性,土壤中的固氮菌、细菌和放线菌均会明显受到酸雨的抑制。
酸雨还可使森林的病虫害明显增加。
现在大多数专家认为,森林的生态价值远远超过它的经济价值。
5、森林锐减
森林锐减是指人类的过度采伐森林或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森林大量减少的现象。
众所周知,森林可以调节气候、防风固沙、修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还可以为人类提供资源、为动物提供栖息场所。
森林遭到破坏以后,它们的这些作用就会全部消失,森林锐减直接导致了全球六大生态危机。
一、绿洲沦为荒漠
历史上,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以及我国古黄河文明的发祥地,原来都是森林茂密、水草丰富的地方,由于森林植被的破坏,已经导致了文明的衰落和转移。
全球荒漠化土地每年仍以5万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
这意味着,地球上已有1/4的土地根本失去了人类生存的条件,1/6的人口受到危害。
二、水土大量流失水土流失是森林破坏导致的最直接最严重的后果之一。
据测定,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需要100—400年的时间。
目前,全世界有l/3的土地受到严重侵蚀,每年约有600多亿吨肥沃的表土流失,其中耕地土壤流失250多亿吨。
全球地力衰退和养分缺乏的耕地面积已达29.9亿公顷,占陆地总面积的23%。
三、干旱缺水严重
森林被誉为“绿色的海洋〞、“看不见的绿色水库〞。
预计今后30年,全球约有2/3的人口处于缺水状况。
所以,半个世纪以前,鲁迅先生讲过一句非常深刻的话:
“林木伐尽,水泽湮枯,将来的一滴水,将和血液等价。
〞
四、洪涝灾害频发
水灾与旱灾是一对“孪生子〞。
破坏森林,必然导致无雨那么旱,有雨那么涝。
大量事实说明,森林有很强的截留降水、调节径流和减轻涝灾的功能。
森林凭借它庞大的林冠、深厚的枯枝落叶层和兴旺的根系,能够起到良好的调节降水的作用。
森林的防洪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截留和蓄存雨水;二是防止江、河、湖、库淤积。
这两个作用削弱后,一遇暴雨必然洪水泛滥。
五、物种纷纷灭绝
科学家分析,一片森林面积减少10%,能继续在森林中生存的物种就将减少一半。
地球上有500万至5000万种生物,其中一半以上在森林中栖息繁衍。
由于全球森林的大量破坏,现有物种的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
六、温室效应加剧。
1997年度日本林业白皮书说,日本现有森林的年降炭量是2700万吨,相当于4500万辆家用小轿车排放的废气量。
该报道称,从这六大生态危机可以看出,破坏森林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目前,森林锐减导致的一系列生态危机,已经构成了对人类的严重威胁,国际社会对此给予了前所未有的。
6、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其危害及其产生的灾害却是持久和深远的。
它不仅对当代人产生影响,而且还将祸及子。
2003年,中国重沙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中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与兴旺地区差距更大。
土地荒漠化、沙化的危害主要表现为:
一、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
中国国家林业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世纪末,沙化每年以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每5年就有一个相当于市行政区划大小的国土面积因沙化而失去利用价值,全国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1.7亿。
二、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
土壤风蚀不仅是沙漠化的主要组成局部,而且是首要环节。
风蚀会造成土壤中有机质和细粒物质的流失,导致土壤粗化,肥力下降。
中国科学院测算,沙漠化致使全国每年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达5590万吨,折合化肥2.7亿吨,相当于1996年全国农用化肥产量的9.5倍。
三、自然灾害加剧
还有一个最能让人类有直接感受的危害,那就是导致自然灾害加剧,沙尘暴频繁。
7、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物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大气污染物按其存在状态可分为两大类:
一种是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另一种是气体状态污染物;假设按形成过程分类那么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二次污染物那么是由一次污染物经过化学反响或光化学反响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强。
我国大气污染程度越发严重,而由于我国环境治理中,仅水污染与固体废弃物治理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其余如大气污染治理由于易受天气影响并且会在不同地域间转移,因此一直以来,政府对大气污染治理的积极性较低,这局部市场也较为薄弱。
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自于工业端排放,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工业二氧化硫废气排放中,电力行业所占比例高达47.52%,而钢铁、水泥建材、有色冶金行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达10.64%、13.26%、6.04%。
从我国大气污染排放量来看,2000-2011年,中国工业废气排放量年均增速为19.06%,由2000年的138145亿标立方米增长至2011年的674509亿标立方米,11年间增长了2.39倍。
8、水体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其他废弃物进入江河湖海等水体,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所造成的污染。
这会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到水的利用价值,危害人体安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水污染,疾病之源水是人们生活和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水的质
量将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安康,由于水是自然环境中化学物质迁移、循环的重要介质,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很大一局部以水溶液的形式排放。
所以化学物质容易进入水体,并产生以下危害:
1.介水传染病,2.急慢性中毒,3.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4.球化学性疾病。
除上述之水体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还有重金属元素污染也引起人们的重视,重金属污染主要是指汞、镉、锌、铜、镍、钴等对环境的污染。
以汞的毒性为最大,镉次之,铅、铬等也有相当的毒性。
9、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marinepollution〕通常是指人类改变了海洋原来的状态,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有害物质进入海洋环境而造成的污染,会损害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安康,阻碍捕鱼和人类在海上的其他活动,损坏海水质量和环境质量等。
海洋面积辽阔,储水量巨大,因而长期以来是地球上最稳定的生态系统。
由陆地流入海洋的各种物质被海洋接纳,而海洋本身却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
然而近几十年,随着世界工业的开展,海洋的污染也日趋严重,使局部海域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并有继续扩展的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沿海自1980年以来共发生赤潮300屡次,其中1989年发生的一次持续达72天的赤潮,造成经济损失4亿元,仅黄骅一地6666.67公顷对虾就减产上万吨。
1997年10月至1998年4月,发生在珠江口和海面围达数千平方公里大赤潮,给海上渔业生产造成的损失也是数以亿计。
10、固体废物污染
固体废物具有两重性,也就是说,在一定时间、地点,某些物品对用户不再有用或暂不需要而被丢弃,成为废物;但对另些用户或者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废物可能成为有用的甚至是必要的原料。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正是利用这一特点,力求使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对那些不可防止地产生和无法利用的固体废物需要进展处理处置。
2003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0.0亿吨,比上年增加6.3%,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1941万吨,比上年减少26.3%。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为5.6亿吨,综合利用率为55.8%,比上年增加3.8个百分点。
危险废物产生量1171万吨,比上年增加17.1。
2003年,全国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4857万吨,比上年增加8.8%;其中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为7550万吨,比上年增加2.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50.8%。
二、我国环境状况
1、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危害最大,污染程度在加剧。
2、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及盆地。
华中地区酸雨污染最重。
3、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局部陆河流和大型水库外,污染成加重趋势,工业兴旺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尤为突出。
4、七大水系〔珠江、长江、黄河、淮河、海滦河、辽河、松花江〕中,黄河流域、松花江、辽河流域水污染严重。
5、大淡水湖泊总磷、总氮污染面广,富营养化严重。
6、四大海区以渤海和东海污染较重,南海较轻。
7、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并呈加重趋势。
8、城市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
9、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严重,呈恶化趋势。
绝大多数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10、全国2/3的河流和1000多万公顷农田被污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世界 环境 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