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单元双测AB卷06 第三单元B卷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6470017
- 上传时间:2023-06-19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43.79KB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单元双测AB卷06 第三单元B卷解析版.docx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单元双测AB卷06 第三单元B卷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单元双测AB卷06 第三单元B卷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单元双测AB卷06第三单元B卷解析版
第三单元测试卷(B卷)
(测试时间:
120分钟满分:
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
(19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3分)
A.鞭笞(chī) 师襄(xiānɡ) 嗟乎(jiē) 瓮牖绳枢(yǒu)
B.召滑(zhào) 郯子(tán) 近谀(yú) 比权量力(liànɡ)
C.崤函(yáo) 老聃(dān) 贻误(yí) 亡矢遗镞(zú)
D.隳名城(tuī) 苌弘(chánɡ) 句读(dòu) 一夫作难(nàn)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识记字音的能力。
所给词语皆选自课内文言文,解答时要注意结合语境及词义来确定正确读音。
B项,“召滑(zhào)”应为“召滑(shào)”,人名,战国时楚国人。
C项,“崤函(yáo)”应为“崤函(xiáo)”,中国古地名,指崤山与函谷关。
D项,“隳名城(tuī)”应为“隳名城(huī)”,意思是毁掉著名的城池。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月出于东山之上
B.吾尝终日而思矣 拔剑切而啖之
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圣心备焉
D.相与枕藉乎舟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题中A项,均为介词,从;B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C项,兼词,于此/语气词;D介词,相当于“于”,在/介词,相当于“于”,对。
3.下面对加线的“师”字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④则耻师焉
⑤孔子师郯子 ⑥吾师道也
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⑧不耻相师
⑨或师焉,或不焉
A.①②④/⑤⑥⑨/⑦⑧B.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
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
①“师”,名词,老师;②“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把……当作老师;③“师”,名词,老师;④“师”,名词做动词,拜师学习;⑤“师”,名词意思意动用法,以……为师,把……当作老师;⑥“师”,名词做动词,学习;⑦“师”,名词做动词,拜师学习;⑧“师”,名词做动词,学习;⑨“师”,名词做动词,拜师学习。
故此题答案应为B项。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于敏院士在我国首颗氢弹的成功研制上功勋卓著,然而他淡泊名利,婉拒“氢弹之父”的称号,其人品胸襟,令人高山仰止。
B.在东海舰队组织的此次实战演练中,我军的反水雷舰艇倾巢而出,成功扫除了“敌军”在航道上隐蔽布设的多枚新型水雷。
C.某些管理机构缺乏“大数据思维”,以邻为壑,不与相关机构共享信息资源,公共数据中心的建设将有助于改变这各种状况。
D.现代舞剧《十面埋伏》,以其色彩浓重的舞台背景、风格鲜明的京剧音乐以及刚柔相济的舞者形体,一举征服了现场观众。
【答案】A
【解析】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A项高山仰止:
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和句意相符。
B项倾巢而出:
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
使用对象有误。
C项以邻为壑:
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
而句子只是说机构间没有分享信息的现状。
D项刚柔相济:
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调剂。
而句子说得是互相配合。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自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以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B.国务院近日发布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提出不再核准新增食盐定点生产批发企业,取消食盐批发企业只能在指定范围内销售,允许它们开展跨区域经营。
C.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D.面对突然发生的灾难,一个地方抗灾能力的强弱既取决于当地经济实力的雄厚,更取决于政府的应急机制和领导人的智慧。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
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A项,“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这一句的主语是“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以来”,这一句的主语应是“我国”。
B项,成分残缺,“取消”后面缺少相应的宾语中心语。
D项,不合逻辑,一面对两面。
前面说的是“一个地方抗灾能力的强弱”,后面说的是“当地经济实力的雄厚”。
故选C。
6.“一分钟试卷”是当下比较流行的一种测试形式。
根据下面的思维导图,为“一分钟试卷”下定义,要求:
要点完备,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不超过90字。
(4分)
【答案】
“一分钟试卷”是由美国帕曲卡·克洛斯提出的,以课堂重点、难点、疑点为测试内容,以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目的,在课堂结束前进行的一种测试形式。
【解析】
压缩语段。
本题考查下定义,可以按照下定义的格式来压缩,如“一分钟试卷”是……的一种测试形式。
明确句子主干后,还要抓住关键词语如课堂重点、难点、疑点为测试内容的等。
二、阅读理解。
(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0分)
荀子的文学创新
兴盛于汉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大特殊文体的赋,前人多从文体流变探其渊源,如“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文心雕龙·诠赋》)。
这主要是从汉赋形式的演变上,探求其受诗、骚等前代文学样式的影响与联系。
但真正自觉地去进行赋的创作并对汉赋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一个创赋人和奠基者,应该是荀子。
荀子是第一个以赋命篇的人。
他的著作《赋篇》包括《礼》、《知》、《云》、《蚕》、《针》等五篇。
其中,有对礼、智等抽象的精神产物的形象化描写,也有对云、蚕、针等具体事物的逼真摹写。
在形式上,采用主客问答方式,句式以四言为主,杂以五七言或多言,善用排比,韵散间出。
在手法上,则铺陈回环,绘声绘色。
这些都是后来汉赋作者所全面继承并发展的大赋特点,这应该是严格意义上的最早的赋。
看来,荀子不仅是赋的创名者,也是赋作范式的创制者。
这说明赋之最早出现应是荀子创新性文学实践的结晶。
当然,赋体在汉代蔚为大观,类型繁多,其发端和起源,也不会是单一的。
但是荀子作为第一个自觉进行赋创作的人,应是体物赋的创始者。
清人王芑孙在《读赋卮言》中说:
“相如之徒,敷典摛文,乃从荀法”。
说得更确切、通俗一点,就是所谓体物模型的典型的汉大赋是以荀子作赋之法来创作的。
荀子的文学创新,还反映在他的作品《成相篇》上。
该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以三三七加四七的句式,写出极有弹弦节奏特点的韵文作品。
例如:
“请成相,世之殃,愚黯愚黯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
”从通篇来看,内涵丰富,亦论亦述。
既用这种弹唱之词来阐发深刻的治国之理,又用来叙说曲折的历史故事。
在形式和表现上,则曲调简短,极富民间劳动的节奏感,且足格联章,首尾完整,有辞尽意足之妙。
荀子的这种文学创造,对后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宋以后勃然兴起的弹词正是继承了荀子所创制的这种弹唱文学的特点,才成为以叙说故事为主,深受民间喜爱的文学范式的。
荀子的文学创新动力,有其独特的文化之源。
他虽为战国后期的赵国(今山西安泽)人,但他“年十五游学于齐”,在齐国的学术文化中心稷下学宫曾“三为祭酒”,“最为老师”。
晚年又在楚国受到春申君的推重和赏识。
可见他的一生除曾短时游秦、赵等国谋仕不遂之外,大部分时间是在齐、楚两国度过的。
而在被孟子称为“王者之迹息而诗亡”的战国时代,“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
当时的齐、楚两国,先后形成稷下和兰陵两个文化中心,形成肥沃的齐楚文学土壤。
荀赋五篇,全以隐语写成,说明其产生与隐语风习有直接关系。
《文心雕龙·谐隐》中即有“楚庄、齐威,性好隐语”的记载,这说明齐、楚两国都有好隐语的风俗。
而《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的“齐威王之时喜隐”,《新序》记载“齐宣王发隐书而读之”的事,也说明隐语在齐国可能已发展成一门系统的学问而有着更有效的传播。
正像以隐语来写作的荀赋,只有在齐、楚这样丰厚的隐语土壤中才能培育一样,荀子的颇多文学创新成就,就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的时代结晶。
7.下列对文中《赋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赋篇》在我国文学史上应该是严格意义上最早出现的赋,它是荀子致力于创新性文学实践的结晶。
B.《赋篇》内容丰富,对礼、智等抽象的精神产物以及云、蚕、针等具体事物有着形象而逼真的描写。
C.《赋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在形式和表现上,足格联章,首尾完整,有词尽意足之妙。
D.《赋篇》以隐语写成,采用主客问答式,以四言为主,善用排比,韵散间出,铺陈回环,绘声绘色。
8.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赋兴盛于汉代,汉赋受《诗经》、《离骚》等前代文学的影响,是自觉全面地继承荀子的创作思想而形成的文学样式。
B.汉赋蔚为大观,类型繁多,所谓体物模型的汉大赋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荀子创造的体物赋应是汉赋的发端和起源。
C.荀子《成相篇》的艺术创作范式,直接影响到司马相如等人,他们或阐发深刻的治国道理,或叙说曲折的历史故事。
D.荀子在齐国游学从教多年,晚年又在楚国受到推重赏识,齐、楚两地的丰富阅历,对他的文学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9.请简要说明荀子的文学创新成就。
(4分)
【答案】
7.C
8.D
9.
(1)荀子是第一个以赋命篇的人,《赋篇》是他最早的以“赋”命名的著作。
(2)荀子在内容、形式、句式和手法上创制了赋作的范式。
或“他是体物赋的创始者”。
(3)他在弹唱文学方面有重大创新,创作了极有弹弦节奏特点的韵文作品《成相篇》。
【解析】
7.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做这类题目,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C项,“《赋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错误,由原文第③段“荀子的文学创新,还反映在他的作品《成相篇》上。
该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以三三七加四七的句式,写出极有弹弦节奏特点的韵文作品”可知,是《成相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
故选C。
8.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
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文中找对应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
A项,“自觉全面地继承荀子的创作思想”错误,原文第①段表述为“但真正自觉地去进行赋的创作并对汉赋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一个创赋人和奠基者,应该是荀子”,由此可知赋并没有自觉全面地继承荀子的创作思想,“全面地”表述有误;B项,“荀子创造的体物赋应是汉赋的发端和起源”错误,原文第②段“当然,赋体在汉代蔚为大观,类型繁多,其发端和起源,也不会是单一的”可知,赋体的发端和起源不单一,荀子创造的体物赋只是其中一种;C项,“荀子《成相篇》……直接影响到司马相如等人”张冠李戴,由第二段“清人王芑孙在《读赋卮言》中说:
‘相如之徒,敷典摛文,乃从荀法。
’说得更确切、通俗一点,就是所谓体物模型的典型的汉大赋是以荀子作赋之法来创作的”可知,司马相如等遵循的是荀子的作赋之法,并不是受《成相篇》的直接影响。
故选D。
9.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及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时,注意全面把文章结构,把握关键词语和句子,整理概括即可。
根据原文第①段“真正自觉地去进行赋的创作并对汉赋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一个创赋人和奠基者,应该是荀子”和原文第②段“荀子是第一个以赋命篇的人。
他的著作《赋篇》……”“荀子不仅是赋的创名者,也是赋作范式的创制者”等可知,荀子是第一个创赋人和奠基者,《赋篇》就是他以“赋”命名的著作。
并且荀子规范了赋的创作形式,不仅是赋的创名者也是范式创作者。
根据原文第③段“荀子的文学创新,还反映在他的作品《成相篇》上。
该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以三三七加四七的句式,写出极有弹弦节奏特点的韵文作品”可知,他创作的极有弹弦节奏特点的韵文作品《成相篇》,也是他文学创新的体现。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15分)
东坡月
蔡尚伟
中国最圆的月亮属于中秋,中秋最圆的月亮属于东坡。
密州一夜月,照亮了中国文学史。
密州月将中国人最细密俊逸深沉的情思舒展至今,这是东坡的月。
东坡也如一轮圆月,悬在中国历史的天空,照亮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照例是把酒,照例是问月,如李白。
面对圆月,中国人有太多要倾诉。
东坡的感情也是微妙的:
如此圆月,为何偏偏照着这离别之时我这不团圆的人?
但东坡毕竟是东坡,别样情怀恰如一月从阴翳的情绪中升起,照得海天澄彻、千秋光明: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既如斯,不妨顺其自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时空为我们而拓展,婵娟可共情可共,似可无憾。
于是欢饮达旦,于是大醉。
大醉的东坡使死眉烂眼的人们在月光下显得很小。
弟弟子由是要怀念的,用很深的情,况且已有七年未曾见面,在这样的夜晚想念,心是会很痛的。
苏轼却从不纵容自己的心痛。
苏轼的人生充满感情,却又同样充满理智。
他是那样看重“昆弟之近”,而他当初赴密州就任时,首先接近子由所在的齐州,却“过其门而不入”,径往密州。
在密州两年,也未曾乘兴上马,驶往近在咫尺的齐州去与弟弟见上一面。
因为他知道,朝中形势复杂,他不能够凭感情的冲动而行事。
要是如贾谊那样情感之露,能干的了什么样事业!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
所成者大,则必有所忍。
”东坡的心中,忘不掉“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雄姿英发”,哪怕华发早生,人生如梦。
东坡相信: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贾谊这个书生呢,着实可惜。
“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力不足也”。
中国这样的书生也太多了,他们的理想都十分的好,却不太在意“中国国情”,感情真挚而热烈,但不懂韬晦之术,不善于搞好和领导与群众的关系,不愿意遵循世代相传的游戏规则,不理睬人们心领神会的种种禁忌,结果只能赍志以殁。
苏轼在宦海多年,自信在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状况之间已经找到了一条连接的通道,只要自己“默默以待其变”,则“可以得志”。
只要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浓烈的感情,可以暂放一放,或深藏在自己的世界里就足够了。
苏轼在屈原、贾谊这样的书生衬托下,确乎显得十分地成熟。
成熟的足可向贾谊辈指手画脚的苏轼却一生在“改革”派与“保守”派此起彼伏的政治斗争中,在捕风捉影的文字追剿中被拨弄得晕头转向,偏离了自己的人生设计,不得不常常处穷。
苏轼的月亮,也发出了幽怨之光: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然而在黄州,苏轼的月亮终于从功业的山顶在一次高高地升腾,这月亮的光泽使宇宙阔大多了,而至微的处所、至短的时光都变得无比有味了。
人生,完全地美了起来。
那千古风流人物,功业多少,总被东去大江浪涛尽。
这依旧圆的月亮,便用樽酒相酹,连同故国多情,都一起祭奠吧。
清光普照的月亮,重新升起。
东坡已不再简单的为功业存废而感慨,他未舍弃功业之心,却又包容更大的胸次,开导客人: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尽,用之无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这一轮东坡月,何其圆润!
江风山月,见的人太多了,而又有多少人如东坡般享用人生!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
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
乱山攒拥,流水铿然,已非尘世也……”“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暮归倒行……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
掬弄珠壁……”
终于,丰满的东坡融进了这无边的月色中,而这月色又照彻了中国人的情感世界、功业道路,乃至最高远的精神天地,人们已忘记了东坡升华的具体历程,前前后后错落的东坡成了一个近乎抽象的典范,国人情的追求、理的追求、美的追求,层层叠叠得都本相了中秋那最轻柔而又震撼万古的一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选自《散文》1999年第2期有删节)
10.文中“中国这样的书生也太多了,他们的理想都十分的好,却不太在意‘中国国情’”一句中“中国国情”的引号有何作用?
“中国国情”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4分)
11.文中说“苏轼在屈原、贾谊这样的书生衬托下,确乎显得十分地成熟”,作者认为苏轼的“成熟”表现在何处?
(3分)
12.联系学过的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词文,谈谈文中提到的“密州月”和“黄州月”分别指什么?
(5分)
13.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品味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找到的“理想与现实的状况之间”的一条连接的通道是“只要默默以待其变,则可以得志”。
B.作者引述《前赤壁赋》中的一段文字不仅表现了苏轼的“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人生观、宇宙观,更能表现苏轼具有更大的包容胸襟的特点。
C.文中写道在黄州苏轼的月亮终于再一次高高升腾,其原因是苏轼再次得到重用。
D.作者在文中写了密州月和黄州月,从全文来看作者最赞赏的是苏轼所写的密州月。
【答案】
10.
(1)引号起否定的作用。
(2)善于运用韬晦之术,搞好和领导与群众的关系,遵循世代相传的规则,善于回避官场中的种种禁忌。
11.人生充满感情,却又同样充满理智。
12.
(1)密州月指壮志难酬,但为了建功立业,而把浓烈的感情暂放一放,或深藏在自己的世界里就足够了。
(2)黄州月指已不再简单的为功业存废而感慨,虽未舍弃功业之心,却有包容更大的胸次,豁达,开朗,乐观。
13.B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对引号的理解。
引号的作用有以下几个:
1.表示引语,2.表示特定称谓,3.表示特定含义需要强调,4.表示否定和讽刺,5.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
文中的引号显然表示一种否定,从前后文看,所谓“中国国情”是一些灰色的东西,是一种精于世道的圆滑和狡黠。
而所谓“中国国情”的内涵也十分清楚。
信息主要集中在下面的句子里,学生只要稍作概括就可。
“中国这样的书生也太多了,他们的理想都十分的好,却不太在意“中国国情”,感情真挚而热烈,但不懂韬晦之术,不善于搞好和领导与群众的关系,不愿意遵循世代相传的游戏规则,不理睬人们心领神会的种种禁忌,结果只能赍志以殁。
”
11.从文中的第四节开头和结尾处作者的分析看,贾谊这样的读书人很多,他们有的是才能,但是却不善于处理关系,不善于控制情感,也就是在对自己的智慧上还嫌不够。
而苏东坡则与他们有明显的不同,也就是东坡充满感情,又不失理性和智慧。
这一点在文章第三节中也有交代。
12.本题考查学生对于象征含义的理解,在文章中,“密州月”“黄州月”都是具有很深内涵的意象,是苏东坡人生的两种状态和策略。
根据《水调歌头》和文章的三四两节可知,在密州期间,苏东坡“知道,朝中形势复杂,他不能够凭感情的冲动而行事。
”所以此时的“密州月”象征着苏东坡的第一种人生状态:
为了功业,为了抱负,“浓烈的感情,可以暂放一放,或深藏在自己的世界里就足够了。
”这是一种为了功业的智慧,是一轮可以照亮万千书生前行之路的月亮。
而在黄州《赤壁怀古》中,“东坡已不再简单的为功业存废而感慨,他未舍弃功业之心,却又包容更大的胸次”,此时的他,已经突破个体,超越时代,逾越空间,把生命和宇宙一起纳入自己的视野和胸怀。
他的精神和彻悟已经“照彻了中国人的情感世界、功业道路,乃至最高远的精神天地”。
13.文章内容梳理概括。
A项:
苏轼自己认为找到了,并不是真的找到。
C项:
并非得到重用,而是精神境界得到彻底升华。
D项:
是黄州月,因为只有黄州月才更恒久,对后世更具有启发价值。
三、古诗文阅读。
(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5分)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
“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
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
“萌芽不禁,后将奈何?
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
“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
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
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
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
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单元双测AB卷06 第三单元B卷解析版 学年 一语 文人 必修 单元 AB 06 第三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