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案.docx
- 文档编号:26459789
- 上传时间:2023-06-19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7.02KB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案.docx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案)
【学习要点】
1、了解古代诗歌的一般艺术特点;
2、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和重要术语;
3、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第一课时
一、真题引路: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里万里江山。
(1)这首词上片的第四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请简要说明。
【答案】拟人手法;破碎的窗纸,随着斜风急雨飒飒作响,好像自言自语。
“自语”二字,将风吹纸响拟人化了。
(2)古人评词有“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说。
你认为这首词的景与情的感情基调—致吗?
请依据词意鉴赏。
【答案】不一致。
面对如此破败凄凉的景象,词人并不因此伤感消沉,而是由此回忆起自己一生走遍南北、奔走国事、晚年罢官归隐、壮志未酬的经历,激发“眼里成里江山”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词人虽然英雄失意,仍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伟大抱负。
上片荒凉孤寂的景物为结语“眼里万里江山”的无限感慨起了很好的铺垫反衬作用,结语突兀的转笔突出了词人宽阔博大的胸襟。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宋词的鉴赏能力,考查点落在分析表达技巧方面。
二、考点诠释:
对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
因诗歌表达的意境和形象,大都与其所运用的表达技巧有关。
三、知识充电:
(一)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等。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
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
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二)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
(三)表现手法:
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附:
鉴赏诗词表达技巧的术语及运用
第二课时
一、真题引路:
1、(06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
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
请作简要说明。
【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解析】严诗所写七绝是作者抒写他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之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
诗的前两句是写送行。
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
“日晚江南望江北”这一句转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
“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了江水的阻隔。
丹阳在江之南,“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
“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
“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
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来一句“寒鸦飞尽水悠悠”。
这一句写望中所见。
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
由于思念,站在江边长时间地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
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
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
“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
这首小诗可谓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把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都渗透在了景物的描写中。
诗的一、二句中的“古今情”逗出了三、四句的抒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行人”指面前送别的远行之人。
“宫前水”即浐水。
诗人就是选取了“宫前水”这个意象抒发了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
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解析】此题应在原诗语句理解的基础上作答。
“绿暗红稀出凤城”。
序值春杪,已是叶茂枝繁,故说“绿暗”;也已花飞卉谢,故说“红稀”。
诗人选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
“凤城”指京城。
友人辞“凤城”而去,作者依依惜别,心情很不平静。
“暮云楼阁古今情”。
当此骊歌唱晚,夕阳衔山之际,引领遥天,“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悠然联想李、杜二人的深情;瞻望宫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油然兴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慨。
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也将慨然勾起“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
总之,作者此时脑际翻腾着的种种激情都由“古今情”三字含蕴了。
并且作者排除了歧路沾巾的常态,把错综复杂的隐情、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巧妙地借“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衰飒形象掬出,组成了一幅感伤画面,形成了融情于景的特色。
二、考点诠释:
本题考查了对唐诗的鉴赏能力,考查点落在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抒情方式上。
解题规范:
情景鉴赏题:
记住下列公式即可——关系+景+情。
关系术语:
①纯写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
②前景后情——触景生情
③前情后景——以景衬情
三、典题练习:
2、(08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
画堂春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
持取,捻弄。
⑴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解析】要抓住上阙的落红、小雨、杏园、杜鹃等意象,分析它与残春之景,惜春、伤春之情的关系。
落红即落花,飘零凋落的花瓣已铺满了小路,时令已到残春。
晴朗的天空,突然下起小雨,霏霏小雨好像在逗弄晴天;杏园早已失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动人景色,像青春逝去的女子,容颜憔悴而没有光泽,再听枝头杜鹃鸟泣血啼叫,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上述意象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句句景语皆情语,字里行间表达的是一种“无奈”之情。
情景分析题,答题关键在把握景物的特点(哀伤、欢乐),再分析感情的内涵。
答题分三步:
第一步指出景物特点,第二步指出情与景的关系,第三步揭示情感的内涵。
如此题答案:
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第一步)以哀景写哀情,(第二步)表现作者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第三步)
⑵“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4分)
【答案】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
细节描写。
写动作描写也可。
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解析】此题将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结合起来考查,属综合程度较高的题目。
有关“表现手法”的判定,先要推测圈定。
关于表现手法,我们明确为三块:
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
运用排除法,就圈定到了描写手法中的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
回答“怎样的感情变化”,要抓住融入景中的情感、动作中体现的情感、直抒胸臆表达出的情感,理出变化过程,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组织答案可分三步,即手法+分析+作用。
所不同的是手法较灵活,不固定,关键看考生能否自圆其说,当然,要在合理分析的情况下圆,而不是牵强附会。
如此题答案:
这两句词主要用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的表现手法。
(第一步)作者用“捻花”表达对春天的喜爱,用“放花”表达对春去的无奈。
(第二步)这两个细节(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第三步)
【赏析】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秦观应礼部试,落第罢归。
赋《画堂春》。
这首词就是写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
应是一首伤春之作。
词的上片写春归景物。
先写飘零凋落的花瓣已经铺满了园间小路,池水上涨已与岸齐平了,时间分明已进入残节令了,天气乍晴乍雨,晴郎的天空,突然会下起小雨,说晴不晴,说阴不阴,小雨似在逗弄晴天一样。
观看杏园已失去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动人景色,它像一个青春逝去的女子,容颜显得憔悴而没有光泽了。
再听枝头杜鹃鸟儿,传来声声“不如归去”,泣血啼唤,多么令人伤感。
杜牧诗有:
“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这句可能化用小杜诗意。
片末,总括一句“无奈春归”,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上述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
词的下片,侧重写人。
写她独自一人登上冒出柳树枝头的画楼,斜倚栏杆,手捻花枝。
这句似由冯延巳: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词意化来。
她信手捻着花枝儿,一会儿又放下花枝,默默无语上视天空,弄晴的小雨也不下了,只见远处一道残阳从云缝露出来,把霞辉洒在她满是愁容的脸上。
她心中的“恨”有谁能理解呢?
诚然,词人没有写她“恨”什么。
但从词人给我们描绘的这幅春归图里,分明看见她面对春归景色,正在慨叹春光速人易老,感伤人生离多聚少,青春白白流逝。
全词蕴藉含蓄,寄情悠远。
真是义蕴言中,韵流弦外,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余味。
3、(08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解析】做此类题目要注意对诗歌表现手法相关的概念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的主要方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另外,诗歌创作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这样才能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定向分析。
分析时分三步:
第一步部叙定向的角度,第二步结合诗句内容围绕定向角度具体展开,第三步小结这种手法的好处。
如此题答案:
此诗用虚实结合手法进行写景,(第一步)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国家不统一,人民不能自由往来的残酷现实。
(第二步)作者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渴望国家统一,人民能过上自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第三步)
【赏析】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
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了无关涉;一过淮水,似乎成了天造地设之界。
这里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翻飞。
两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见。
“波痕交涉”之后,著以“亦难为”三字,凝聚着作者的深沉感喟。
含思婉转,颇具匠心。
诗人采取了虚实相生的写法,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弛、波痕相接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
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愿望。
4、(08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⑵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
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
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风格特色。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
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
答题模式:
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沉郁顿挫、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四课时
一、真题引路:
1、(08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木芙蓉窗前木芙蓉
吕本中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
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
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分)
【答案】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
运用了拟人手法。
【赏析】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
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
木芙蓉就成为广大人世、爱国志士的象征了。
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
诗中后句,诗人将“无言”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已无言,用宋高宗和秦桧以及对女真贵族俯首贴耳、没有骨气和勇气的主和派,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慨。
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极为深刻。
《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
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二、考点诠释:
诗歌的表达技巧一直是诗歌鉴赏的重点,答题格式一般为:
第一步指出表达技巧;第二步在诗歌中找到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再说表达技巧的效果。
要注意的是手法分析要全面。
修辞鉴赏题:
对于考生而言这种题型是最好把握的,只要我们对修辞辞格比较熟悉,且能准确判断,回答这样的题目相对比较容易。
三、典题练习:
2、(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②淀:
即蓝靛,蓝色染料。
⑴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案】(3分)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
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案】(5分)从写景的顺序看:
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
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这首元散曲写浔阳的景色。
浔阳,即今九江市。
长江流经此地这一段又名浔阳江。
在一个新月初生的秋夜,作者江干极目,饱览了逍酣的秋色,不禁逸兴遄飞,发出了深情的咏赞。
一上来就连用四个属对工整的排句,铺叙江天的景色,有如贴锦、刺绣一样,使江山秀色更加集中、更加动人。
万里长江止息了它卷的惊涛,静静地向东流去。
在月光的映照下,反向出银色的光泽,宛如平铺着一条白色的绸带。
远处的青山肃穆地矗立在江边,苍茫的夜色把它映衬得更加翠绿。
如果说一、二句描绘山水是从大处落墨,取神于静穆的话,那么三、四句则着眼于刻画具体景物的动态美,使之大小相形,动静相映,增加其层次和变化的美感。
几片征帆东去如箭,一泓山泉直泻如电,这是多么健捷的景观啊。
置身其间,能不令人神观飞越吗?
“晚云”两句也是排偶句法,转写天际的秋色,同样充满了诗情画意。
晚霞收尽,天气变凉,水气凝成了白色的露珠。
初升的新月,虽未团圞,却也有欲圆之势。
因为团扇是圆的,用它来形容待圆之月,故曰“初学扇”。
写了如珠的秋露和如珪的秋月,接下去就轮到秋天的宠禽――鸿雁了。
作者在徜徉水际、目送征帆的当儿,回首北顾,只见一行塞雁隐现天际。
它是那样高、那样远,看上去宛如悬在云端的一缕细线。
当诗人把我们的目光引向无尽的碧天时,曲子也就戛然而止了。
这种结法韵味高远,俊爽有致,是很耐人寻味的。
从艺术手法上讲,它采取大排偶法,将一些典型的景物整齐地组织在一起,用所谓意象叠加的技法,直叙景物,不加评议。
纯用形象来感动读者,征服读者。
这是很成功的。
3、(08江苏卷)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
亦作“二水”。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此题考查辨明诗歌的修辞手法和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诗句思想感情类的答题步骤有二:
第一步解释诗句的含义,第二步指出诗句中包含的感情,要全面具体。
如上述题目答案为:
尾联用比喻修辞,“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眺望长安的目光,使人心生无限哀愁。
(第一步)这里的愁含义甚广,作者一愁君王为奸邪所蒙蔽,二愁奸邪为非作歹,三愁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四愁国家如何才能繁荣昌盛。
(第二步)
4、(08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
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
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
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
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
②趱:
赶快。
③苫:
用草覆盖。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试作赏析。
【答案】(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一直是诗歌鉴赏的重点,答题格式一般为:
第一步指出表达技巧;第二步在诗歌中找到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再说表达技巧的效果。
要注意的是手法分析要全面。
如此题答案:
本散曲用了对偶、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第一步)“春花闻杜鹃”与“秋月看归雁”构成对偶,“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既用比喻,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又是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用了夸张的方法。
(第二步)
【赏析】这首元散曲一般的选本都有一个题目《叹世》。
叹世,既慨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
这类题材,往往有愤世嫉俗之意。
此曲则着重在慨叹人生苦短,流光易逝,鼓吹急流勇退,及早归隐,摆脱名利羁绊,求得闲适自在。
这就给作品涂上了一层消极避世的色彩。
但末句却透露出作者其实并未忘情世事。
开头两句是说,春暖花开不久,杜鹃鸟就来送春了。
秋月正好时,飞燕却要回去了。
这一联形容大好时光之短促。
动词“闻”“看”,反映作者的触景伤情。
第三、四句写人情世态变化之快,令人不可捉摸。
前四句,概括地写了岁月流逝,人生无常,人情冷暖,世事沧桑,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苦闷,也隐约地反映了作者对元代不合理社会的不满情绪。
同时,也为后面的正面鼓吹归隐提供了依据,作了有力的铺垫。
紧接着主要是歌颂村居生活,极力渲染归隐的乐趣。
不再付出买花的钱,赶紧走入种着桑树的田园。
住的是茅草盖项的三间大屋,吃的是数百亩肥沃田里长出来的粮食。
床边放着书,悠闲地躺在床上读……其中表达了作者作者对陶渊明、杜甫的仰慕之情,流露出作者处于异族统治下未能积极用世,不得已退居田园的痛苦心理。
元代散曲中,“叹世”这一题目,往往包含着感叹人生和赞美归隐两个内容。
此曲正是如此。
在前四句中,重点是写人生短暂、世途崎岖。
其表现手法是赋中有比,一、二句借物起兴,直陈其事,看似写景,实则在于暗喻。
三、四句用的是明喻,以自然之物作比,形象鲜明。
另外,这支曲子全部是对偶句,却衔接紧密,转换自然,并不显得生硬。
除此之外,应该注意其中还运用了夸张,如把将“风景”比为“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鉴赏 诗歌 表达 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