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万件好事铸就一座永远的丰碑.docx
- 文档编号:26454890
- 上传时间:2023-06-19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7.78KB
11万件好事铸就一座永远的丰碑.docx
《11万件好事铸就一座永远的丰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万件好事铸就一座永远的丰碑.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万件好事铸就一座永远的丰碑
11万件好事,铸就一座永远的丰碑
—追记优秀共产党员、好人沈汝波
2018年6月1日凌晨1时15分,他走了。
一个平凡的好人,穿着他一生挚爱的绿军装。
纵使化作夜空繁星角落的一颗,人们依然一眼就能认出他那闪烁的光芒。
沈汝波,一个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退伍军人,一个普普通通的社区居民、邻家大哥,一个普普通通的丈夫、父亲。
他并没有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只是在清晨捡起了路上的一块垃圾,在黄昏为一位孤寡老人理了发,在夜里赶跑了一个撬下房的小偷……他只是把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坚持做了40年,直到把平凡坚持成了伟大。
11万件好事,一个个闪亮的正字,平凡善举汇成江河,让党徽更加闪亮,让军礼更加庄严。
58岁,年轮定格于此。
他用生命诠释了一个优秀党员、优秀士兵、优秀公民的本色,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谛,诠释了和平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英雄!
病房里,他把好事做到了最后一刻
5月31日晚上9点,夜色沉沉。
党义爱心团队的成员王勃和王凯风尘仆仆地从辽宁鞍山赶回秦皇岛。
他们紧紧抱着手中的包裹,一下火车就急匆匆奔向市第一医院。
他们抱着的,是沈汝波最后的一个心愿。
当天,他们代替病重的沈汝波,在鞍山接过了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全国总工会兼职副主席、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亲手授予的“郭明义爱心团队秦皇岛党义爱心团队分队”队旗。
当这面鲜红的队旗在病床前打开,已处于弥留之际的沈汝波眼睛里又有了光彩,手臂也在努力向上扬,似乎想敬一个庄严的军礼。
也许是心愿已了,4个小时后,与病魔斗争了3年的沈汝波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此时,时针已经走到了“六一”儿童节,他也如孩子一般沉沉睡去,不再醒来。
“这辈子跟了老沈,我不后悔,我骄傲!
他走了,我要替他把好事做下去。
”习惯了在丈夫面前装得坚强乐观,却只能在夜里捂着被子偷偷落泪,妻子李玉云终于痛快地哭出声来。
“他太累了,该歇歇了。
”按照他的遗愿,亲友们流着泪,为他穿上了最爱的绿军装。
18岁时立志一生做10万件好事,很多人表示不理解,沈汝波却坚守了一辈子,即便身患重病,也从未忘却初心,奉献的脚步不曾停歇。
2015年7月,他被查出患有食道癌。
接受手术之后,他又接受了一次次的放疗、化疗,体重由150多斤降到了80多斤,只能吃流食。
“只要我活一天,就要把好事做下去。
”面对重病,最淡定也最坚定的人,就是沈汝波自己。
手术清醒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志愿团队成员打电话:
“咱们的巡逻和义务服务不能停,我归队后马上跟你们一起去。
”
即便躺在病床上,他做好事的脚步依然没有停止。
手术的刀口还没完全愈合,他就在医院捡垃圾、拾烟头。
看到化疗室门前散乱摆放着十几双鞋,他吃力地弯下腰一双双摆好;看到病友头发长了,他叫妻子取来工具,跪在床上给病友理发。
团队该去哪里服务了,谁家的贫困老人头发该剪了,更是他时时牵挂并一次次叮嘱队员们要替他做好的事。
一位爱心市民送来2000元钱让他补身体。
这本来可以为贫寒的沈家缓解一点压力,他却转手让妻子买了10份慰问品,挨个送到10个困难户家里。
“我这样做,就是把一份爱心放大成10份,让更多的人得到温暖。
”
出院后,尽管身体状况一天比一天差,可每当做好事时,他似乎就忘了自己是个病人。
慰问部队、看望养老院老人、清理小广告、捡垃圾、给孩子们作报告……有啥义务活动,他总要坚持参加,别人根本拦不住。
有时走不动了就让别人搀着去,“我去了,哪怕干不了啥,对大伙儿也是个支持。
”
今年3月的学雷锋日活动,沈汝波的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大家都劝他别去,而他依然亲自带队出现在活动现场,用沙哑的声音给大家鼓劲,还拿起工具为别人义务理发。
“以前就听说过沈汝波的事迹,那天是第一次见到他,看到他病成那样还在坚持做好事,觉得他瘦弱的身体非常高大。
”目睹当时场景的市民陈女士记忆深刻。
同样在3月,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生霍文博患上重病,急需筹集治疗费用。
沈汝波得知后,发动党义爱心团队成员捐款为霍文博奉献了爱心。
他说自己作为癌症患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爱与帮助。
秦皇岛是全国首座最具爱心城市,相信霍文博也会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战胜病魔。
年初的省人大会议,身体已经难以承受奔波劳累的沈汝波却坚持“爬也要爬去”!
他说,人大代表是人民赋予的责任,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会议期间,每当看到路上有烟头、垃圾,他都要吃力地弯下腰捡起来。
今年5月4日,已经依靠仪器和药物维持生命的沈汝波,做了一生中最后一件好事,向来探望他的癌症患者李永花捐了500元治疗款。
一日立心,一生不辍。
为了当初的一句诺言,沈汝波用尽了全部的力气。
从不曾停歇的脚步,现在终于停下了。
他在本子上记的“正”字,停留在1.6万多个,算起来是8万多件。
而这个数字,其实是非常“保守”的。
因为即便一天为100多人理发、为30多人按摩,他都只算一件好事,还有很多他认为举手之劳的小事根本就没计算在内。
更重要的是,还有一个他生前要求记者不能透露出去的秘密:
其实即使按照“保守”的算法,他做过的好事也已经超过了11万件,“只说8万多件,是为要给自己留个目标,留个动力,还要继续朝着它努力。
”
这就是沈汝波,一个平凡却值得大写的人!
回顾他走过的路,每一步都印着对党的忠诚,对军人本色的坚守,对人民的牵挂。
11万件好事,铸成了一座永远的丰碑。
绿色军营里,他许下10万件好事诺言
时间回到40年前。
1978年,一个18岁的年轻人走进军营,带着他和父亲两代人的心愿。
沈汝波出生在山东临清,家里兄妹五个,他是老大。
家境贫寒,于是他早早帮父母分担养家的责任。
“汝波从小就听话,特别照顾弟弟妹妹。
家里很穷,他很小就跟我们干活儿养家。
”尽管沈汝波常说自己小时因为奶奶宠着挺娇气的,但在母亲邢培贵眼里,他是个懂事的孩子,放了学就回家做饭,照顾弟弟妹妹,父母每天一回家,就能吃上他端来的热乎饭。
“有时看他小脸被烟熏得跟小鬼似的,我真是又想笑又想哭!
”
13岁时,沈汝波就常和父母一起去西窑拉砖挣钱,瘦小的身上常常是这里一条血道子那里一个血泡。
15岁时,因为家里穷,沈汝波无奈辍学,去菌肥厂干了两年零活儿。
因为踏实肯干,厂领导经常夸“这个小伙子好”。
为了补贴家用,他养了几只兔子,卖了大的买小的,来回倒,攒点零钱给家里买油买盐,自己一点儿也舍不得花。
“我哥小时候就热心,谁家有点儿事,总去帮忙。
”在弟弟沈汝肖记忆里,当年的哥哥闲不住,不是帮这家种种地,就是帮那家拢拢柴火。
“认吃亏,别占便宜。
”这句父母从小经常叮嘱的话,沈汝波一直记在心里。
“父亲做了20多年生产队长,从来不占队里一点便宜。
我还记得队里安排派饭时,到谁家谁家能跟着吃点儿好的,但父亲从来不往自己家安排。
他还常教育我,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努力做好。
”
贫困的家庭却让朴素的做人道理打小在他心里扎了根。
1977年末,部队来沈汝波的家乡征兵,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在那个年代,能够当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去保家卫国,是所有年轻人心中无上光荣的事,沈汝波也不例外。
而且在他心里,对军营还藏着另外一份情结。
“父亲说,他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从沈汝波记事起,就常听父亲讲从前的事。
父亲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总是上顿不接下顿,孩子们常常饿得站都站不起来。
父亲6岁那年,爷爷被保长一顿毒打,回来后再没站起来,不久就告别人世。
爷爷一走,家里的顶梁柱没了,留下奶奶和5个幼小的孩子。
为了生存,奶奶去给地主家当奶妈,两个姑姑被卖到济宁去给人当童养媳。
直到解放,奶奶、姑姑被解救,一家人才团圆。
“父亲常说,没有共产党、解放军,就没有咱家。
”沈汝波说,父亲小时候就爱跟在解放军战士屁股后头跑,特别想当兵,但因为是家里独生子,按规定不能参军,所以未能如愿。
“这也成了父亲一生的遗憾。
我们兄妹五个,我是老大,所以特别想替父亲圆了这个梦,参军报效祖国。
”
也许是命运要帮助父子俩弥补上这份遗憾,这次征兵,沈汝波家乡有73个年轻人报名,但是只选3个人,而他幸运地成为3人中的一个。
“1978年2月22日,是我一生难忘的日子。
这天我接到了入伍通知书,一夜没有合眼,非常激动。
”这是沈汝波日记里的一段话。
在这天日记的页边上,他标上了这样几个字:
人生转折点。
的确,绿色的军营,正等待一个年轻人发生蜕变,并将引导他走上一条平凡而伟大的奉献之路。
“你到部队要好好接受锤炼,回报党和解放军的恩情,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临走时,父亲叮嘱他。
“我一定好好干,争取多干上几年,就当替您参军了。
”他对父亲承诺。
军营真正带给千千万万和沈汝波一样的年轻人的,绝不仅仅是健壮的体魄和严明的纪律性,还有钢铁般的意志、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多年以来,学雷锋做好事都是部队里的优良传统。
沈汝波所在的炮十师三十三团七连炮四班是“英雄师”里的“英雄班”,班长是连里的“学雷锋标兵”,经常为当地居民做好事。
入伍后,沈汝波和其他新兵很快就被部队的学雷锋氛围感染,在老兵的带动下,大家有活儿都抢着干,生怕落在别人后头。
“那时候就是这种氛围,人人抢着做好事,有啥活儿干不上都睡不好觉。
学习雷锋、董存瑞、黄继光,大家都讲个无私奉献、不怕牺牲。
”在这样的氛围里,沈汝波也暗暗下定决心,要像雷锋一样为人民做一辈子的好事。
从扫院子、扫走廊这样的小事开始,他把自己的决心一步步落实到行动上,很快成为新兵中表现最出色的一个,经常得到表扬。
越表扬他的动力就越足。
“沈汝波入伍时,是我亲自把他接来的。
虽然我跟他相处只有一年多时间,但他是我战友里记忆最深刻的一个。
”指导员靖贵山还记得,当年的那个小战士,尽管体质不是那么好,但训练刻苦,军事技术一流,工作起来积极肯干,特别在学雷锋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这个战士非常可爱,一有时间总是琢磨如何帮助别人,做好事。
”
看到沈汝波积极要求上进,靖贵山格外关注他,几次找他谈话,鼓励他继续努力,学好军事技术的同时,多去学雷锋做好事,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一次谈话时,靖贵山提到毛泽东的一句话,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这在沈汝波的心里激起了波澜。
是啊,怎样才能督促自己,一辈子把做好事坚持下去?
目光所及,他被书架上的一本书吸引——《十万个为什么》。
“那么,我能不能在一生里完成10万件好事?
”
“他指着那本《十万个为什么》说,这一生我要做10万件好事。
我很惊讶,提醒他这可不是几年、十几年能做到的,是要用一辈子做的事。
可他说,一定要做到。
”尽管已经过去近40年,这一幕在靖贵山脑海里依然清晰。
几天后,靖贵山把沈汝波下决心一辈子做10万件好事的事情在全连做了表扬,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当时有的人很佩服他,但也有的人觉得这不过是年轻人一时心血来潮,肯定坚持不下去。
的确,在那个年代,年轻人许下类似的豪言壮语并不鲜见,随着时过境迁,很多人也就渐渐淡忘了。
可沈汝波却真的把他的诺言,用一辈子时间来兑现。
从许下诺言那天起,他给自己定了任务,每天至少做4件好事,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做一件好事画上一笔,检验、督促自己去完成任务。
10万件好事,是一句誓言、一个目标、一种约束、一份激励、一场考验。
尽管这一“量化”做好事的方式曾遭到个别人的非议,但对于沈汝波来说,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自我鞭策。
经年累月,他做好事的决心更加坚定,为人民服务的足迹更加清晰。
好事做多了,战士们都喊他“雷锋”
在部队6年,沈汝波换了6个岗位,养猪、养鸡、挖煤、种菜……哪里有需要,哪里最脏最累,他就毫无怨言地去哪里,而且在每一个岗位上,表现都非常出色。
入伍第一年在炮班,他刻苦钻研军事技术,各项任务都抢着干,获得了“全能炮手”的称号。
入伍第二年,为了改善伙食,连队里买了一批小鸡、小鸭。
可是战士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大小伙子,养鸡养鸭的活儿谁爱干?
领导把这个任务安排给了沈汝波,他也有点犹豫,不是不爱干,而是担心自己没经验,干不好。
领导说:
“你是新兵里表现最好的,交给你,我们放心。
”
养鸡养鸭绝不是个轻巧活儿。
每天,沈汝波都得去野地里挖上几大筐野菜,回来后一点点剁碎喂给小鸡小鸭。
没多久,他发现了个怪现象,小鸡小鸭的数量怎么总在减少。
仔细一观察,原来驻地附近的黄鼠狼多,一到夜里就钻到鸡舍里吃小鸡小鸭。
为了保护小鸡小鸭,他索性把行李搬到鸡舍里,一住就是一个半月。
“白天得挖菜喂食,挺累的。
晚上满鸡舍都是叽叽喳喳的,根本睡不着。
”虽然辛苦,但看着小鸡小鸭一天天长大,几个月后,战士们吃上了新鲜的鸡蛋、鸭蛋,沈汝波的心里甭提多高兴。
每天,他把新捡的鸡蛋、鸭蛋一个个编上号,精心保存好。
入伍第三年,连队养猪的饲养员复员了。
因为养鸡养得好,领导又相中了他。
“大家来参军,都愿意学点技术。
养猪这个活儿,又脏又累,还学不到什么技术,一般人都不愿意干。
大小伙子,谁愿意整天一身臭味儿啊,但沈汝波没有怨言地干了,而且兢兢业业。
”当年的司务长施殿武还记得,那时每天都能看到沈汝波一趟趟挑着散发异味的泔水,从食堂送到几百米外的猪圈去喂猪。
因为认真细心,他的猪养得又大又胖,团里还专门组织别的连队来参观取经。
一天,因为身上长了个瘤子,沈汝波正在医院里等待做手术,连长急匆匆地来了,带来一个坏消息:
连队的56头猪传染上了口蹄疫,都趴下了。
沈汝波一听,急了,起身就要回部队。
“明天就要手术了,你不能走。
”医生拦住他。
“不行,全连战士靠它们补充营养呢,说啥我得回去。
”他答得斩钉截铁。
拖着虚弱的身体回到部队,沈汝波连宿舍都没进,直接奔向猪圈。
看到一头头病恹恹趴在地上的猪,他心急如焚。
接下来的几天,他没白天没黑夜地长在猪圈里,四处捡来破盆旧桶,用沥青堵上漏洞,给每头猪单独进食,避免交叉传染。
他四处请教治疗方法,打针、撒白灰……经过他精心治疗和照顾,病倒的猪一头头站了起来。
这次闹口蹄疫,别的连队猪死了一大半,而他养的猪竟然全部存活。
留守连队种菜时,他用在山上看菜地的空闲时间捡牛粪做肥料,堆成一座小山。
当护林员时,他像呵护孩子一样精心照顾每一棵小树,一趟趟从河沟挑水浇。
别的连队新栽小树成活率75%,他创造了97%成活率的“奇迹”,得到团里和师部的表彰。
“干一行爱一行标兵”“老黄牛”“优秀护林员”……在部队6年,他受到大大小小表彰表扬600多次。
入伍第三年,因为表现出色,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同批新兵中最早入党的人之一。
从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更在他心中扎下了根。
尽管在部队工作忙、训练辛苦,但沈汝波一有闲暇时间,就去帮战友和驻地百姓做好事。
他承诺的10万件好事,在部队里完成了8600多件。
虽然已经阔别多年,但提起沈汝波在部队做过的好事,老战友们依然如数家珍。
“他这个人做好事不图名不图利,你表扬也好,不表扬也好,他都是这样做。
”在老战友李成峰的印象里,沈汝波是别人怎么早也早不过的那个人。
“在部队学雷锋做好事氛围特别浓,大家都比较积极,但他总是比我们早一步。
每次扫雪、扫院子,我们到时,他基本扫差不多了。
做好事总是抢在大家前头,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
“喂猪这个工作非常埋汰,臭烘烘的,还非常累,谁也不愿意干。
但他不怕吃苦,不怕脏累,给我印象很深。
出于敬佩,我也常去帮他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
”李成峰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那个拎着扫帚、挑着泔水的忙碌身影。
“他给我的印象非常勤恳,闲不住。
细小的事他都能想到,并主动去做。
在我们连队他做好事最多,经常受表扬。
”李春泽入伍比沈汝波晚一年,两人共同在一个班服役了5年。
他还清楚地记得,冬天宿舍里烧炉子取暖,每天沈汝波都第一个起来,掏炉灰、生炉子,打扫卫生。
“他平时训练非常刻苦,在掌握军事要领上比较熟练。
我们是新兵,他用业余时间给我们做示范,把自己学到的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我们。
”这件事,同样让李春泽记忆深刻。
“他复员之后在秦皇岛能继续做好事,被树为道德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咱认为他当之无愧,也不是偶然的,是军人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
给病号送饭,帮新兵洗衣服,去炊事班帮厨……在战友们的记忆里,这样的好事数也数不完。
一年冬天,沈汝波在驻地附近遇到一位打水的老人。
老人行动不方便,井口又结了冰,很危险。
他赶紧上前帮忙打了水,又一直送到家。
聊天中,沈汝波得知,老人家里无儿无女,他和老伴儿都已年过七旬,又都有病,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大爷大娘,以后我就是你们的孩子。
”
从那以后,沈汝波时常出现在老人家里,挑水扫院子,擦窗户洗衣服,啥都干,还用自己省下的津贴为他们买药看病。
“孩子,真不知道咋谢你,你真是我们的亲人啊。
”大娘常拉着沈汝波的手,泪眼婆娑。
这件事,沈汝波从未和任何人提起。
但因为那段时间总往老人家跑,部队里有人犯了怀疑:
这小子是不是和当地的姑娘搞上对象了?
这可是违反纪律的。
后来部队派人一调查,才让这件好事浮出水面。
还有一次,沈汝波在护林时,看到一位老大娘背着捡来的一大捆树枝特别吃力。
“大娘,把这个给我,我年轻,有劲儿。
”他三步并作两步跑过去,不容分说地把树枝背到自己身上,一直送到5里多路外的大娘家。
大娘要留下他吃饭,他说啥也没吃。
不过等他回到连队时,已经错过了晚饭时间,只好瘪着肚子饿了一晚上。
农忙季节,沈汝波常带着战友到附近屯里,帮助五保户、困难户种菜、浇水。
当地的村干部和村民为此特地到部队感谢他,称赞他是部队的活雷锋。
“好事做得多了,战士们见到沈汝波,不叫他名字了,都喊他雷锋。
虽然有时带着点开玩笑,但也证明了大家对他的认可。
一些新兵在他的影响下,也开始主动做好事。
”提起这些事,老战友们依然津津乐道。
因为表现突出,沈汝波多次被部队评为“学雷锋先进分子”。
6年的军营生涯,把沈汝波从一个毛头小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军人和共产党员,赋予了他敢于承担、有困难冲在前的勇气和不计较个人得失、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以及坚持到底的毅力。
社区里的“老党”,是居民心中共产党员的代名词
“我虽然离开了部队,但还是个兵,还要保持军人本色,在党和国家、人民需要时奉献牺牲,在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前舍弃自我,一言一行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一意服务百姓、服务社会。
”在沈汝波心里,绿色的军装,是他一生的底色,不管身份怎么变,诺言不变,军人的“内核”不变。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那句军营里许下的诺言,也注定将陪伴他一生。
1984年,沈汝波退役后来到秦皇岛市蔬菜公司。
像在部队里一样,他啥活儿都冲在前。
上班第二年,单位拆除一处老房子。
沈汝波冒雨第一个爬上屋顶,没想到房子忽然倒塌,他被压在里面,从此失去了左手两截手指。
虽然手残疾了,但他从不以此为借口偷懒,工作20年从来没休过假。
带出8个徒弟,5次被公司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1991年,沈汝波带着单位几位党员成立了党义服务小组。
业余时间里,他用在部队学的手艺为困难户、残疾人、军人等免费理发。
2003年,蔬菜公司改制,沈汝波因为自己有理发手艺主动要求下岗。
“我有手艺,能养活自己,不给国家添麻烦。
”
下岗后,妻子没工作,孩子上学,全家仅有的固定收入是每月230元的失业金。
即便如此,他刚拿到第一个月失业金,就给北大营的战士们买了一车西瓜……
路边支起的一个理发棚子,成了沈汝波下岗后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但在他心里,为他人服务远比赚钱重要。
理一次发,他只收1元钱,而且坚持对特殊群体减免费用,这样一来,收入更低。
家里日子紧巴,沈汝波和妻子甚至割过草、捡过废品。
而有人给他算过笔账,这么多年,他为别人提供的免费理发、按摩,如果收钱的话,早已超过百万。
但他从不在乎这些,不管生活怎么难,记录好事的“正”字一天天在增加。
在先茂里社区,一提“老党”,大家都知道是沈汝波。
2003年,他在这里租了间下房开起了“党义理发店”。
“听别人喊他老党,原来还以为他姓党,是个孤儿,党给养大的呢,后来才知道是他给自己理发店起的名字。
”被沈汝波影响投身志愿服务的徒弟王勃,这样提及她对师父最初的了解。
“党义,就是为党和社会尽义务。
”沈汝波这样定义他店名的初衷。
他在店里公示:
残疾人、五保户、特困户、军烈属和现役军人免费理发,节假日所有人半费,行动不便老人、残疾人、婴儿上门服务……
除了免费理发,他每天还固定拿出4个小时,为一些行动不便的困难居民提供免费上门按摩。
先茂里8栋的王培云老人因为一股急火眼睛突然失明。
他听说后,连续20天免费上门按摩。
老人的眼睛复明了,逢人就说:
“这样的好人到哪去找啊!
”
每年,他都要定期到养老院、部队义务服务,有时一天要为100多人理发,累得连胳膊都抬不起来。
小区健身场地没硬化,他找人铺水泥场地;小花园杂草丛生,他去修剪;别人遛狗留下的粪便,他弯腰拾起来;邻里家庭闹矛盾找他劝;甚至有人立下遗嘱,也找他做见证……
居民说他是小区的保洁员、保安、大管家。
时间长了,大家已经忽略了他的真名,“老党”“老党”地叫开了。
在大家心目中,这个“老党”,就是共产党员的代名词。
为了目标更纯粹,他干脆把自己的“党义理发店”名字改为“党义服务站”,组织起小区的老党员、老教师、老退伍军人一起成立党义志愿服务队,还把每个月收入的15%留作公益基金,专门用于做好事。
先茂里是个老旧小区,本来治安就混乱,2007年物业撤出后,情况更加严重。
沈汝波组织老党员和退伍兵在小区成立治安巡逻队。
他把夜里12点到凌晨3点半的那一班揽到自己身上,因为那个时间段最累、最容易犯困。
“天天你不着家,就跟小区过去吧。
”李玉云更是又心疼又生气,但一到晚上12点,还总是记得喊老沈起来去巡逻。
“做这些事,是他老早就许下了的,咱能拦着吗?
”
几年时间里,巡逻队赶走小偷几十次,找回被盗自行车、电动车37辆,小区的治安案件从原来的每年100多件清零。
我是为老百姓办事,看看老百姓最后咋评价
从军营里走出来的沈汝波,对部队、对战士有着格外深的感情。
用点滴行动去回报部队的培养,是他一直坚持做的事。
每年,他都会带着志愿者给驻地部队的战士们理发、按摩、表演节目,还教了不少徒弟。
“沈师傅就是我们身边的雷锋,他的行动对于战士们很有教育意义,也带动着我们。
”深受感动的武警秦皇岛中队战士们把沈汝波的爱心事迹列在了荣誉室,记进了中队史册。
2014年10月,沈汝波参加了一次去辽宁抚顺雷锋团献爱心的活动。
得知战士们普遍有训练伤,他特别心疼:
“演讲我讲不过那些有文化的,捐款我比不过那些企业家,我啥也拿不出来,就有颗爱心。
战士们需要理发、按摩治疗,我把我的小店关门,给你们服务一个月。
”
言出必行。
他真关了自己的小店来到雷锋团。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每天从早上忙到深夜,为战士提供按摩和理发700多人次,连元旦都是在部队过的。
离开雷锋团时,部队想给沈汝波些报酬,他拒绝了,只提出一个请求,希望部队能送给他一套军装。
“离开部队20多年,我做梦都想再穿上军装。
”
这套军装,沈汝波一直珍藏着。
每到重要场合,他就会翻出来穿上。
而每当穿上军装,他践行承诺的决心就更加坚定。
2017年4月,一封从江苏省太仓市寄来的信,放在了秦皇岛市委书记孟祥伟的书桌上,写信人是太仓一名退役老兵陈洪才。
陈洪才和沈汝波在一次去雷锋团献爱心的活动中相识。
2015年,他遇到车祸受重伤,半个月吃不下饭。
沈汝波听说后赶到太仓,为他按摩了一个多星期,直到见他能吃下一碗米饭了才离开。
2016年,陈洪才的公司遇到困难,积压了大批白酒,他跟沈汝波通电话时说起了这情况。
沈汝波挨个去求亲戚朋友和战友。
一个月时间,帮助陈洪才卖出了近300箱白酒。
后来,陈洪才得知,那时沈汝波正在病床上化疗,身体极弱,被震撼得顿足捶胸:
“我不知道他病啊,他怎么不说,应该是我操心他才对呀……”
他想来想去,给孟书记写了这封信:
“小沈要做10万件好事,这两件千万要算上。
”
“中国好人”“燕赵楷模”“河北省最美退伍兵”“河北省优秀志愿者”“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北省道德模范”“平民偶像”……多年来,沈汝波默默地把温暖带给身边的人,党和人民也把荣誉给了他。
“鲜花和荣誉都是对我过去的肯定,接下来我要做得更好。
”面对荣誉,沈汝波格外冷静,“我愿做小小萤火虫,用微弱的光照亮周围的人。
他们快乐,我也快乐,他们幸福,我也幸福。
”
自己下了岗,妻子打工,儿子送快递,沈汝波家的日子一直紧巴,可他总是忙着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1 好事 铸就 永远 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