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公务员考试乡镇申论热点.docx
- 文档编号:26451698
- 上传时间:2023-06-19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53.04KB
山东公务员考试乡镇申论热点.docx
《山东公务员考试乡镇申论热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公务员考试乡镇申论热点.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公务员考试乡镇申论热点
热点一:
农民增收问题
一、存在问题
1.农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不足。
2.市场体系不健全,存在城乡二元化体制。
3.农业科技落后和农业服务体系缺乏。
4.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足。
5.农业经营体制不完善。
2009年2月1日,正式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即《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再一次锁定“三农”问题,文件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
首要任务是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要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
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对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度重视。
国家统计局2006年7月18日公布数据显示,2006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797元,实际增长11.9%,增速回落O.6个百分点。
而在第一季度,农民增收增幅同比回落是0.4个百分点。
农民增收的这种逐渐下滑趋势令人担心。
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还公布了另一个数据,城乡居民收入比在今年上半年又创新高,达到了3.337:
1,高于去年底的3.224:
1。
这里面当然也有个参照物的因素,2005年是一个令人鼓舞的农民增收黄金年,一系列惠农政策在这一年陆续出台,如免除农业税,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对中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的“两免一补”,都在农民增收上直接显示出来。
在今年上半年,虽然原有惠农政策有了进一步加强,但由于基数的提高,政策效应在统计数字上的反映就没有去年明显,何况,政策本身也还有个效率递减问题。
另外,作为农民增收一大亮点的畜牧业,由于消费的疲软,对增收的贡献也呈明显下滑趋势。
农民增收难度加大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原因分析
1.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疏于维护。
2.农业抗风险能力弱,农民增收的渠道和手段太少,缺乏长效机制,应对市场能力偏弱,市场体系建设不健全。
3.农村教育、医疗、文化和交通水电等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公共设施落后。
4.由于农村土地流转不畅,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导致耕地季节性抛荒,耕地资源隐性流失。
5.农村农民的“无组织”状态,缺乏专业性的农业经营性组织和农业服务组织。
影响农民增收的七个因素
第一,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
由于目前我国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的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加入wT0后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进口会逐步增加,这必然会造成国内粮食等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回落。
今后,通过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的潜力越来越有限。
第二,农业结构不合理。
在告别短缺之后,我国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显露出来,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很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
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第三,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
自1996年以来,由于乡镇企业所处的整体经济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其自身也处于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转折阶段,因此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明显下降。
初步匡算,我国三分之一农村劳动力处于就业极不充分状态,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在1.5亿人左右。
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这是造成农民增收困难的根本原因。
第四,不合理负担过重。
由于中西部大多数县乡财政存在着严重的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要求的各种公共开支缺少相应的税收来源,这就迫使地方政府想方设法从农民那里多征税,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的“平摊”非常普遍,加重了农民的税收负担;或借各种名义向农民乱集资、乱收费、乱摊派,使农民税外负担恶性增长。
对农民增收效果最明显、最直接的措施是减轻农民负担,减负就是增收。
为了减轻农民负担,近年来,许多地区开始改革农村税费制度。
从试点情况看,税费改革后,对农民减负确实有一定作用。
但税费改革进一步削弱了地方政府的收入,堵死了地方政府通过非规范手段从农民身上征收收入的渠道,因而,这项改革在实践中遇到了强大的阻力。
农村税费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的配套改革,特别是需要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保证贫困地区基本公共需要。
能够用于转移支付办法的中央财政资金,尽管逐年有较大的增长,但绝对数量十分有限。
第五,农业和农村投资不足。
长期以来,国家对农业和农村投入总量严重不足,欠账较多。
自1998年中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国家大幅度增加了农业基本建设投人,1998~2001年,共计安排农林水利和生态环境建设国债1400多亿元,约占同期国债投资总规模的28%。
第六,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
当前,农村资金供求矛盾非常突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农村资金外流问题严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要素日益稀缺。
农村信用社和农村邮政储蓄机构是我国农村资金净流出的重要渠道。
二是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发放权过于集中,制约了基层行贷款发放的灵活性和时效性,不适应县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信贷需要急、期限短、频率高、数额小、风险大的特点,加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失衡,严重制约了信贷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
三是国有银行收缩农村机构,农村信用社独立承担支农任务,而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包袱沉重,资金周转困难,支农资金严重不足。
四是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农民、乡镇企业担保难、贷款难问题十分突出。
第七,深层次的体制问题阻碍发展。
如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仍得不到切实的保障;农民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如何与国内外市场衔接仍然亟待解决等。
三、对策建议
1.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
2.稳定发展农业生产。
3.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
4.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5.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必须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归根结底是真正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已有的经验教训表明,如果再不建立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机制,强化农民对征地的谈判权,让农民切实享受到土地在市场增值中的实惠,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将会遭受巨大损失,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也同样会受损;另一个问题同样不能忽视,那就是进城农民的土地和,要确保他们进可在城市务工,退还可回乡务农。
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全体农民的土地经营权、财产权和处置权。
推进农村金融改革,通过建立农村资本市场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也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一个重要手段。
当前农村处于资金净外流的困局,本来资金就严重不足的农村,却一直在对城市进行资金“输血”。
很显然,农村需要一个政策性金融机构,它不以赢利为惟一目标,而以保障农民和扶持农业为己任;并且让民间金融有一个规范发展的空间,从而改善和提高对棚户和农村企业的金融服务。
一、促进农民增收,要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
农产品价格高低,直接影响农民收入。
要进一步理顺农产品价格,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
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有效引导市场走势,促进粮食价格合理回升。
搞好农产品购销和调运,完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民从价格上升、产品增值中得到更多实惠。
二、促进农民增收,要逐步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农业补贴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效措施。
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
大规模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完善补贴办法。
三、促进农民增收,要积极促进农民就业创业。
要内外联动,多种措施并举,最大限度拓展就业增收空间。
扩大农业产业链的就业容量,发展精深加工,在生产的广度深度中增加就业容量。
拓展农村二、三产业就业渠道,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
高度重视农民工返乡回流问题,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
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予以支持。
加强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创业就业能力。
四、促进农民增收,要大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要制定有效政策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县域流动,增强县域经济对农民就业增收的带动能力。
科学规划产业发展,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域转移,大力培育特色支柱产业。
促进乡镇企业健康发展,推进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重点支持成长性好、就业容量大的企业做大做强。
农民增收难是个老大难问题,惠农政策的效应下降再次凸显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这也说明,建设新农村,必须从促进农民增收开始;不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就不会有真正的新农村。
(1)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特别是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特别市促进农民增收问题,并且要把这种重视体现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坚决把主要精力从处理一般事务性工作当中解脱出来,真正投入到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当中去,多谋促进农民增收的门路和渠道,切实做到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力为民所使、智为民所谋。
(2)要不折不扣地全面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三农”政策,做到在逐级贯彻落实过程中政策精神实质不折损、不走样,特别是国家安排的支农专项资金,要切实做到用途不变、金额不少,把政策带给农民的实惠真正落到农民手中。
(3)把全面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在转变干部作风上实现新突破。
抓好当前的农村工作,首要的就是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解决好农村干部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
总的来说,就是应把干部职能和工作方式方法转到服务上来,让干部当好“三种人”。
一是当好引路人。
进一步强化对农民的信息服务,帮助农民寻找致富门路,通过信息指导,及时向农民提供市场需求、产销动态、价格行情等方面的信息,使农民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克服生产经营的盲目性。
二是当好明白人。
新形势下的农村干部不仅要全面掌握新时期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农村工作的管理方法、信息技术、农业科技知识、工业基本常识,还要善于让农民掌握科学致富的本领,通过典型宣传、教育培训、进村人户指导等多种形式,让农民也具有先进生产经营理念和较高的农业科技素质。
三是当好带头人。
新时期的农村干部首先要会干、能干,会富、能富,才能领导和带领广大群众发家致富。
因此,应倡导乡村干部直接领办、参办项目,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县、乡两级党委、政府要为有项目的干部创造条件,出台专项政策,解决干部的后顾之忧。
(4)帮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使其树立起三种意识。
一是树立市场主导意识。
调整农业结构必须面对市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不仅要以当前市场行情为导向,还要以未来市场变动趋势为导向,要重视开拓市场,抢占市场。
二是树立竞争风险意识。
调整农业结构一定要有风险意识,既要注意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又要增加抗御市场风险的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
三是树立特色创新意识。
调整农业结构一定要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做到新增财政资金向“三农”倾斜,新增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财政支农预算安排和实际完成数的增长幅度分别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安排和实际完成数的增长幅度,并且要把绝大部分的投入主要用于培训农民,用于能够增加农民收入的项目,用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用于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用于扶持经济薄弱的村民小组和贫困户。
(6)用城乡统筹的思路促进农民增收。
城乡统筹是考虑和解决所有“三农”问题的大思路。
城乡统筹实质上是统筹城乡生产要素。
首先是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农村人多地少,要想致富,必须鼓励农民“走出去”。
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覆盖面广的劳务输出网络,广泛开展以职业技能为重点的转业技能培训,搞好农民工外出的信息服务,多渠道组织劳务输出。
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严厉整治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
其次是统筹城乡信贷。
目前农村全部贷款所占比例很低,与农村对GDP的贡献率不相称,信贷资金不足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因此,要制定切实有效的货币信贷政策,建立健全融资体系,逐步提高对农村经济发展贷款的比重,切实解决好农民发展资金极缺的实际困难问题。
(7)大力发展种养业。
调研发现,蔬菜如番茄等之类的农产品在乡村一级还很有市场,目前上市的绝大部分是从县里批来卖的。
同时,乡村一级的肉类市场潜力也很大,因此,大力发展有一定规模的蔬菜种植业和养殖业是促使农民在短期内实现增收的一条门路。
但也要做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
(8)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减轻农民负担是实现农民生产成本最低化、变相增加农民收入的治本之举。
因此,当前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首要的是要切实减轻农民的各种负担。
一是要切实解决好农家子弟上学难的问题。
供一名初中学生读书,每年得交杂费好几百元,供一名高中生读书就更难了,如此负重,我们的农民怎么富得起来。
二是要切实解决好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要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做到农民应保尽保。
同时要严控定点医院的药价,简化药费报销手续,从而尽可能地减少农民的住院和购药费用支出。
三是要严格控制农用物资价格上涨。
坚决避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增加,从而抵消农民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好处等现象的发生。
热点二: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一、主要问题及成因
1.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
2.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
3.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事实上是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
2010年5月27日,国务院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该意见在“推进城乡改革”部分提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将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
进一步完善暂住人口登记制度,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
这是首次在国务院文件中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
户籍附带福利,这是中国式户籍制度最为特别之处。
各地政府之所以要求农民用土地交换户籍,是因为当地政府认定,农民户籍转成市民户籍之后,就可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务与公共品。
然而,政府让农民拿土地来交换户籍、交换户籍背后的福利,是不公平的。
按照现代国家的宪法原则———平等原则,农村居民作为公民,本来就应当享受与同一区域内城市居民大体均等的公共服务和公共品。
让农民用其手里唯一的财产———土地———来交易,在把农民转成城镇户籍的时候,也把他们转成无财产者。
这种交换显然是不合适的。
农民是因为权利遭到限制、福利遭到剥夺而让城镇户籍形成溢价的,让农民拿土地再来购买各种权利和福利,这不是在矫正先前的不正义,而是在进行第二次剥夺,制造第二次不正义。
二、对策建议
1.改革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发展。
2.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促进城乡一体化。
3.加大农村基本设施的投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4.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5.大力鼓励和支持农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可以具体的从八个方面推动工作的开展。
一要统筹城乡规划的编制,建立城乡一体、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衔接协调的规划体系、编制程序和管理体制。
二要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把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由城市延伸到农村。
三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体制。
四要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
五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农村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和更加规范的社会救济制度。
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实现全市统筹。
把进城务工农民和失地农民纳入城市社会保障范围,并统一发放标准。
六要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
七要健全基层自治组织,推进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的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
八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
规划上融合,构筑城乡发展一体化蓝图。
按照“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统筹规划县城建设、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格局。
建设上融合,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共用。
着眼于节约成本、促进融合,在加快城乡建设过程中统筹考虑城镇和农村的实际需要,最大限度实现城镇建设与新民居建设的资源共享。
产业上融合,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按照项目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农产品加工方向转变、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思路,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
公共服务上融合,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着眼于逐步让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各种福利保障,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大城镇教师服务农村教育工作的力度,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
热点三:
社会保障问题
一、存在问题和主要原因
1.社会保障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
2.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不够规范,尤其是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不够规范。
3.社会保障制度正常运行所需的资金缺口还比较大。
4.社保资金的筹集缺乏强制性。
社会保障,经常被人形象地称为“人民生活的安全网”、“收入分配的调节阀”、“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器”。
作为国家和社会为保证其成员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助的一种制度,社会保障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是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进入新世纪,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步伐越来越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等相继建立。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这是我们党在科学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的新的发展目标。
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程度,实现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工作,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任务。
二、主要原因:
1.社会保障覆盖面小。
我国虽然相继建立了针对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但是不少保障制度刚刚起步,覆盖范围小,覆盖率不高。
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应保障的人口大概在3亿人左右,目前参保人数为1.18亿,参保率只有39.3%。
此外在养老保障方面,还有农民、农民工和城乡无保障老人三个群体,无法纳入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保障范围还未覆盖全民。
2.社会保障水平低。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只有6%左右,与发达国家20%以上的水平相距甚远。
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比例只有12%左右,也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
由此造成群众享受到的保障待遇偏低,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只有30%左右,城乡低保标准总体偏低等。
3.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还不够健全,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
一方面,该建立的制度尚未完全建立。
比如,我国尚无一部社会保障基本法,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还不健全,致使社会保障领域的很多工作因没有法律规范而存在着无法可依的现象。
另一方面,该统一的制度也未完全统一。
比如,受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我国存在着各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不统一的问题。
各地都分别制定并统筹安排仅适用于本地的政策、标准、措施,导致社会保障关系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接续、转移阻碍重重。
这与市场经济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要求是极不相符的,使得大量流动就业人员难以正常享受养老和医疗待遇。
三、对策建议
一是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建立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是要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制度的改革。
三是要在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的基础上,多方扩大社保筹资渠道。
四是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法治化、规范化的社会保障机制。
五是要加强执法,加强监督。
第一,加强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形成法治化、规范化、高效化的社会保障运行管理体制。
依法办事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运行、管理只有以法律为依据,才能公平、高效、健康地发展。
第二,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加快社会保险法立法步伐,研究制定基本养老保险条例、社会保障基金监督与管理条例等配套法规,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的法律体系。
第三,建立多样化的社会保障模式。
我国应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注重结合自己的国情与国力,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模式。
多样化的社会保障模式由多功能的社会救助体系和包括国家强制的最低水平的社会保险、由缴费决定或自愿购买的补充保险在内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构成。
第四,要扩大筹资渠道,实现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多元化。
实行多样化的筹资模式,即实行以部分积累制为主体,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并存,个人账户制、捐赠、发行彩票和可降低管理成本的志愿者服务等形式相结合的多种来源渠道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
热点四:
环境保护问题
一、存在问题
1.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2.生态破坏严重。
3.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存在问题如下:
(一)环境破坏在有些地方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近些年来,环境保护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些地方对环境保护监管不力,有的地方不执行环境标准,违法违规批准严重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有的地方对应该关闭的污染企业下不了决心,动不了手,甚至视而不见,放任自流;还有的地方环境执法受到阻碍,使一些园区和企业环境监管处于失控状态。
(二)环境技术开发创新能力不强。
企业缺少原创性的开发,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集成。
(三)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薄弱。
我国大部分农村缺乏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废水、废气、固废(含危废)没有相应的处理设施或管理措施,污染环境的诸多因素仍然存在。
二、主要原因
1.一些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
2.环保管理与监管体系不健全。
3.环保执法不严,监管不力。
4.地方保护主义干扰环保执法的现象依然存在。
5.粗放式生产经营还相当普遍,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
(一)、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
主要是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一些地方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只顾当前,不计长远,考虑局部利益多,考虑全局和整体利益少。
(二)、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以企业为主体的环境技术开发创新体系建设进展迟缓,科研、设计力量薄弱,尚未形成拥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著名品牌、市场占有率高、能够提供较多就业机会的优势环保骨干企业队伍。
(三)、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尚未健全,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管理措施、机制和手段不足。
(四)、监管、处理、打击、宣传、教育力度不够。
三、对策建议
一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是要建立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三是要严格执法,强化监督。
四是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
五是要依靠科技进步,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
六是要建立全面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七是要加强宣传教育。
(一)加强对环境执法的监督。
形成群众、政府主管部门、企业内部以及新闻媒体等多渠道的、多层次的监管机制,使监督机制真正发挥作用。
(二)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投入力度。
创建多元化的产业投资环境。
加大各级政府对环保产业的投资力度,拓宽投资渠道,建立完善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多元化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
(三)促进环境科技创新,提升环保技术水平。
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
(四)做好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建立“三废”处理设施,进一步完善管理措施。
(五)做好环境宣传教育及培训工作,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环保活动和监督工作。
热点五:
就业问题
一、存在问题
第一、城市劳动力市场继续保持供大于求的状况。
第二、再就业更加困难。
第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增加,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达到历史最高峰。
第四、农村劳动力失业情况比较严峻。
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 公务员 考试 乡镇 申论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