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冲刺复习 自然地理知识梳理.docx
- 文档编号:26443231
- 上传时间:2023-06-19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711KB
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冲刺复习 自然地理知识梳理.docx
《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冲刺复习 自然地理知识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冲刺复习 自然地理知识梳理.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冲刺复习自然地理知识梳理
2021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冲刺复习
自然地理知识梳理
第一章
1.天体的判断、天体系统的等级划分、八大行星的顺序、运动和结构特征、.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2.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的具体体现、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我国太阳辐射的最值点及成因。
3.太阳大气层结构;黑子、耀斑的位置、成因、周期、对地球的影响。
4.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和速度;地球公转的方向、到达近远日点的时间及公转速度。
5.黄赤交角中各角度的关系、黄赤交角变化产生的影响。
(变大、变小、变0)
6.熟记四大节气时间,会画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图,能根据日期确定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向某方向移动、能判断某地一年中被太阳直射的次数。
7.晨昏线的特点及晨昏线的判断。
8.区分时区和区时;北京时间和北京的时间;世界时;会计算地方时、区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
9.日期分界线是哪两条?
新的一天的范围如何确定?
自然界线:
0时所在的经线,不断变化的;人为界限即国际日界线,一般情况下,0时经线向东到国际日界线为今天的区域;0时经线向西到180°经线为昨天的区域。
10.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
北右南左;应用:
聚落、港口选址。
11.根据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能说出昼夜长短的分布状况及变化规律。
12.会计算昼长、日出、日落时间;根据昼弧比例计算。
赤道终年6点日出18点日落
1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应用及时空变化规律。
14.四季的划分、五带的名称、范围和划分依据。
15区分地球自转和公转分别产生的地理意义是什么?
16.地震波的分类、速度及通过的介质;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点。
17.岩石圈的范围;软流层的位置。
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些、各自的特点?
第二章知识梳理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学习目标]1.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2.学会运用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并能运用其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3.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
4.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对风向和风速的影响。
5.能够利用气压分布图及有关条件判断近地面及高空的风向及风速。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三过程(注意区分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
名称
具体过程
热量来源
太阳暖大地a
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
太阳辐射
大地暖大气b-c
地面增温后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
地面辐射
大气还大地d
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大气辐射
2.两个来源: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能。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地面。
3.两大作用
(a)大气的削弱作用:
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1)吸收作用:
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
(2)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显著。
(有云的白天不会太热、有云的夜晚不会太冷)
(3)散射作用:
太阳辐射遇到空气分子和尘埃被散射(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雨后天晴天空蔚蓝)
晴天为什么天空容易呈现蔚蓝色?
可见光中的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更容易被散射;
红绿灯的选色和大气的削弱作用有什么关系?
可见光中波长较长的红黄绿光不容易被散射。
(b)大气的保温作用:
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地面辐射是易被水、CO2吸收的长波辐射,所以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保温作用越明显(主要在夜晚,提高最低温)
4、大气受热过程在生活中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
→
—气温升高,全球变暖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原理:
温室阻挡部分地面辐射逸出,将热量保留在温室内。
②深秋农民利用烟雾防霜冻——原理:
烟雾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③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原理:
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沙石比热容小,温度变化更剧烈)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糖分的积累等。
④华北地区早春时节,农民利用地膜覆盖提高土壤温度,进行农作物种植
———类似于温室大棚,容易透过短波辐射,不易透过长波辐射。
山东苹果树下地膜的作用:
反射太阳辐射,增加(树身的)光合作用,提高水果品质。
上海市郊区农场夏季用黑色尼龙网搭建大棚的作用:
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到达地面的热量
5、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多少(削弱作用强弱)的因素
①纬度:
影响太阳高度角,高纬地区太阳高度角小,穿过的大气层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②地形地势:
地势高,空气稀薄、云量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如:
青藏高原)
地势低,云量多,多云雾阴雨天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获得太阳辐射少。
③气候条件:
气候干燥,云量少,晴天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大。
(西北地区)
气候湿润,云量多,降水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少。
(四川盆地)
6.影响昼夜温差的因素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
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
天气晴朗,→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
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绿地的温差小于沙漠。
晴天的陆地昼夜温差较大,阴天的海洋昼夜温差较小。
7、一些常识
(1)仅从大气的热力作用,说明为什么地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不像月球那样明显?
月球没有大气层
(2)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或夏季的露水)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晴朗的夜晚,天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热量散失多,晚秋或寒冬夜晚气温很低,易出现霜冻
(3)为什么赤道地区终年太阳高度较大,但它并不是全球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地区?
赤道地区空气对流旺盛,多云雨,云量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
(4)新疆的瓜果特别甜的原因?
新疆深居内陆晴天多,昼夜温差大,白天光合作用强,晚上呼吸作用弱,瓜果的糖分积累多。
二、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形成的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
(1)气温气压的关系:
近地面气压低气温高,气压高气温低。
(热低压,冷高压)。
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相反
(2)气压大小判断:
同一水平面:
高压>低压;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
近地面气压始终大于高空(绝对规律)故比较高低气压应在同一水平面比较。
垂直方向无意义。
常见的比较气压的案例:
(3)等压面的凸凹与气压高低:
等压面凸向高处(凸向气压高的地方),该区域为低压,凸低为高。
(4)根据气压高低判断下垫面性质,判断陆地海洋、季节和月份、城市郊区、绿地(同海洋)和裸地。
如:
冬季,陆地气压较高,海洋气压相对较低。
3.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城市风:
市区气温大于郊区,空气在市区上升,在郊区下沉,使得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陆地,形成环流。
注:
一般将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气流下沉距离外。
(2)海陆风(3)山谷风
海陆风影响:
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空气湿度增大。
其他表现形式: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风向:
风的来向,比如风是从西边吹过来的则是西风,从北边吹过来就是北风。
从海吹向陆地,叫海风。
1.风形成的原因:
(1)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风的原动力
(2)根本原因:
地面受热不均。
2.影响风的三种力
作用力
方向
大小
对风的影响
风速
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始终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集,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力越大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
始终与风向垂直
大小随纬度增大而增加,
赤道为零
不影响风速大小
北半球使风向右偏,南半球使风左偏
摩擦力
始终与风向相反
大小与下垫面性质有关,下垫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反之越小
使风速减小
与其他两力共同作用,使风向斜穿等压线
3.等压线图中风向、风速的判断
(1)以北半球为例:
第一步,定水平气压梯度力。
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过切点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
定地转偏向力:
北右南左
第三步:
定最终风向。
①近地面:
在三力的作用下,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30°~45°)。
②高空: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2)风速的判断
①在同一幅等压线分布图上,等压线密集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大;等压线稀疏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速小。
②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的情况下,摩擦力越小,风速越大;反之,风速越小。
例如:
海面上的风力大于沿海陆地,内陆荒漠地区的风力大于绿洲地区。
4:
根据风向可以判断①等压线值的大小(顺着风向,等压线值越来越小)、②判断南北半球: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③近地面和高空:
斜交---近地面、平行---高空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学习目标] 1.学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2.能说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3结合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热力环流的原理,理解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与分布及季风环流的形成与分布。
4.结合具体气候的形成、分布和特点,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季风环境对气候的影响。
一、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的概念、分类(主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意义
2、单圈环流和三圈环流形成的前提条件(假设)
3、三圈环流形成的过程(看教材、补充完整)
4、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的名称(高低相间)、纬度位置、风带的风向、气压带的成因(热力或者动力)、气流的特点、不同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
规律:
垂直方向上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为低压):
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较湿润
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为高压)离地面热源越来越近气温上升,不易形成降水,较干燥
水平方向上----来自高纬度、陆地上的风较干燥,来自低纬度、海洋上的风风湿润;(一般原理)
低纬度:
炎热中纬度:
温和高纬度:
寒冷
气压带、风带的成因及特点
气压带和风带
成因
气流方向
特点
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0°附近
热力原因:
终年受热,气流上升
上升
湿热
极地高气压带
90°附近
热力原因:
终年寒冷,气流下沉
下沉
冷干
副极地低气压带60°附近
动力原因:
南北两股冷暖气流(极地东风和盛行西风)相遇在副极地地区形成极锋,暖空气上升
上升
冷湿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附近
动力原因:
地转偏向力迫使流向极地的高空气流在副热带下沉
下沉
干热
风带
极地东风带
(高纬度地区)
极地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气流,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偏转
从高纬到低纬
北半球东北风;
南半球东南风
冷干
中纬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气流,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偏转
从低纬向高纬
北半球西南风,
南半球西北风
温湿
低纬信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的气流,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偏转
从高纬到低纬
北半球东北风;
南半球东南风
干热
注:
如果信风从海洋吹过来也比较湿润,如马达加斯加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等受其影响,热带雨林气候
5.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二、北半球高低气压中心
1.成因:
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是指海洋和陆地比热容不同,陆地比热容小,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比热容大,升温慢降温也慢,这就导致了夏季同纬度地区陆地热海洋冷,冬季同纬度地区陆地冷海洋热。
2.形成和分布(知道亚洲高压和亚洲低压的别称和大致位置)
例:
冬季陆地上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切断了该纬度原有的副极地低气压带,使低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夏季陆地上的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切断了该纬度原有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使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3.知道影响我国的气压中心:
冬季-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
思考
如何根据海陆上的气压分布判断季节?
答案(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时),陆地上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一般来说该陆地所在半球为冬季。
反之,海洋上为高压,陆地上为低压,一般来说该陆地所在半球为夏季。
2.南、北半球气压带的实际分布有何不同?
为什么?
答案 南半球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明显;北半球气压带断裂呈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三、季风环流:
季风环流:
气流方向在海陆间大范围内(包括高空和近地面)一种随季节有明显转换的热力环流,季风是季风环流在地面上的部分。
因为亚欧大陆面积巨大,与两侧海洋间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明显,最容易形成季风,其中东亚和南亚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1)、季风环流、季风的概念、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形成原理、
(a)东亚季风
1月份,陆地降温快温度低,陆地上的亚洲高压势力强盛,两侧大洋形成低压中心,近地面上,风由亚洲高压指向阿留申低压,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偏为西北风,来自高纬度陆地的西北季风寒冷干燥;
7月份,陆地升温快温度高,陆地上的亚洲低压势力强盛,两侧大洋上形成高压中心,近地面上,风由夏威夷高压(也叫西北太平洋高压)指向亚洲低压,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偏为东南季风,来自于低纬度大洋的东南风温暖湿润。
(b)南亚季风
1月份,风由亚洲高压吹向印度地区,并右偏为东北风,受纬度影响,东北季风温和干燥;
7月份,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跨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偏成西南季风,西南季风温暖湿润
(2)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成因、风向、性质、形成气候、分布地区等方面(见练习册)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冬季风
源地
西伯利亚、蒙古
西伯利亚、蒙古
风向
西北风
东北风
性质
寒冷干燥
温和干燥
夏季风
源地
副热带太平洋
赤道附近的印度洋
风向
东南风
西南风
性质
温暖湿润
温暖湿润
分布地区
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地区
特别注意:
夏季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形成的,类似的还有澳大利亚北部一月的西北季风,为北半球东北信风南移偏转而成。
四:
主要的气候类型
1、影响气候的因素:
纬度、海陆位置(大陆东岸、西岸、内陆和沿海)、大气环流、洋流、地形地势等
(1)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同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山区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1)影响气温的因素:
纬度因素:
纬度高(低),太阳高度小(大),太阳辐射能少(多)
海陆位置:
海洋性气候---比热容大,冬温夏凉,温度季节变化小,降水丰富、均匀
大陆性气候---比热容小,冬冷夏热,温度季节变化大,降水量小、集中
地形:
地势高,气温低;地形封闭,不易散热
洋流:
寒流降温,暖流增温;
(3)降水分布规律:
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和内陆降水少。
(4)影响降水的因素:
大气环流:
低压带(上升流)易降水,高压(下沉流)不易降水;西风带降水多,信风带降水少;海风夏季风降水多,陆风冬季风降水少。
海陆位置:
近海受暖湿气流影响的地方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地形: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洋流:
暖流增湿,寒流减湿
人类活动:
兴修水利、人工造林可增大降水
2、一般分布规律、成因、气候特征、典型区域(示意图结合练习册表格归纳)主要掌握九种
(1)在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其终年气温和降水较稳定,季节变化小。
类型有: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2)、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降水往往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
类型有:
热带草原气候(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干季受信风带控制)、
地中海气候(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
(3)亚欧大陆40°~60°东西两岸的气候类型有何不同?
西:
温带海洋性气候东岸:
温带季风气候
3、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
(1)根据最高温出现的时间判断南北半球,6、7、8月气温高为北半球,12、1、2气温高为南半球
(2)以温定带:
根据最冷月均温确定温度带,
>15℃,四种热带气候;0—15℃,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15℃ 极地气候(最热月均温<15℃) (3)以水定型: 根据降水类型最终确定气候类型, 年雨型,热带雨林、温带海洋性气候夏雨型: 三种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冬雨型: 地中海气候少雨型: 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 注意: 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和降水最多月单月降水都超过热带草原气候。 第二章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与天气 1、气团: 概念、分类(根据和经过地区下垫面对比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性质: 冷气团气温(低)气压(高)密度(大)湿度(小) 暖气团气温(高)气压(低)密度(小)湿度(大),单一气团控制下的天气状况(晴朗) 2、锋: 概念、示意图、锋的形状特征和锋面附近的天气特征(多云、雨、大风天气)、三种分类 3、三种锋特征的比较: 见练习册。 (1)、注意根据锋的移动方向区分锋前和锋后、过境前/时后等概念及天气变化、熟记天气实例 (2)、结合锋面坡度,移动速度分析降水的特点: 冷锋移动速度快、坡度大,故降雨强度大、历时短,降雨范围小,多暴雨(主要在锋后);暖锋降水多连续性降水,强度较小,雨区广(主要在锋前)。 (3)总结归纳: 判断冷暖锋的方法: 看冷气团运动方向、符号、锋面坡度、雨区范围及位置(冷锋降水在锋后,暖锋在锋前,都在冷气团一侧)、过境前后气温气压的变化(下图) 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 1.概念区分: 低压或气旋,高压或反气旋,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 低压槽: 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类似于山谷;高压脊: 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类似山脊。 2、特征对比: 气压分布、水平和垂直方向气流方向、天气状况和天气实例、练习册/过境前后气压变化见上。 三、锋面气旋的判读 (以北半球为例) (1)确定锋面位置: 在低气压(气旋)中,气流在低压槽处相遇辐合上升,形成锋面。 (2确定气团性质: 高纬度一侧为冷气团、低纬度一侧为暖气团。 (3)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 根据北半球风向的画法,图中,F/H处为偏北风,E/H为偏南风。 (4)确定锋面性质与移动方向: 根据北半球气旋水平气流的运动方向(逆时针)及冷暖锋的定义,可确定MD为冷锋,DN为暖锋。 而且还可确定锋面随气流呈逆时针方向移动。 (6)确定锋面气旋控制地区的天气: 由图可知,气旋的右侧为DN暖锋控制,故在锋前G处等地出现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气旋的左侧为MD冷锋控制,故在锋后F处等地出现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 锋面降雨一般分布于冷气团一侧,故雨区主要分布在冷锋锋后、暖锋锋前。 规律: 无论在南北半球、气旋中心东侧低压槽处形成暖锋、西侧低压槽形成冷锋,只不过锋前锋后相反。 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的变化 1、近百年全球变化特征: 虽有波动,但总的趋势是在变暖。 2、原因: 主要是人为因素导致: 燃烧化石燃料(增加排放)、毁坏森林(减少吸收)等 3、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 海平面上升、影响农业(对高纬度地区和中低纬度地区)、影响水循环 4.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a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低碳环保产业b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 植树造林、防止森林火灾c调整生产生活方式以适应气候变化: 培育耐旱品种、调整工农业产业结构、加固堤坝d政府鼓励公众参与和加强国际合作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陆地上各种水体类型、相互补给关系及其影响,能够根据河流的补给类型图,说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及特点、原因、学会分析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方法。 2.掌握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及地理意义,提高判读水循环示意图的能力。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圈的特征(连续但不规则;水体的分类: 按存在形式、按空间位置(注意数量关系) (目前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有: 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2、陆地上各水体之间的关系: 水源相互补给。 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间相互补给关系见下图 3、河流主要的补给类型: 影响因素、补给季节、形成的汛期、分布区域(见练习册) 判断方法: ①看图例、坐标轴,看降水绝对数量的大小、不能只看高低 ②看是否断流: 冬季断流汛期在夏季: 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主要是单向补给;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③流量高峰期: a汛期在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东北地区河流两个汛期 b汛期在夏季且冬季且未断流;雨水补给为主。 (陆地水主要补给水源) 我国季风气候区最典型;注意地中海气候: 冬季汛期; c全年流量稳定但流量较小,多地下水补给 d: 湖泊削峰补枯使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 湖泊越大,对河流削洪补枯的调节作用越明显,河流 流量的季节变化越小。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概念;动力(太阳辐射、重力等);三种类型及主要环节、特点(练习册)、及典型案例 2、水循环环节的主要影响因素 (1)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 流域面积 (支流数量) 同地表径流流量呈正相关 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质条件 (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的流量 蒸发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影响大 人类活动 沿岸取水会导致径流量减少 (2)影响下渗的因素 (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 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流众多,储存有众多的地下水。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水循环环节 人类活动 地表径流 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 地下径流 地下工程建设、地下水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 地下交通线路修建破坏渗流区的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透方向 局部大气降水 如人工降雨、人工减雨 蒸发 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下渗 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增加下渗;城市路面硬化,可减少下渗 4.水循环的意义: 教材 5.利用水循环原理解释相关地理问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冲刺复习 自然地理知识梳理 全国 新高 地理 冲刺 复习 自然 地理知识 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