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征文教育篇6篇.docx
- 文档编号:26435567
- 上传时间:2023-06-19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8.22KB
改革开放征文教育篇6篇.docx
《改革开放征文教育篇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征文教育篇6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改革开放征文教育篇6篇
改革开放征文(教育篇)6篇
如何写一篇高质量的原创文章,不要为难了,快联系我们吧!
文教育之路,青春之旅我们,一群懵懵懂懂的00后,终于踏上了大学之旅。
踏入大学大门的那一刻,就意味着青春梦想的起航,意味着青春理想的萌芽。
从无知到有知,从懵懂到熟练,教育伴随了我们的一生,如影随形,悄然而又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轨迹。
幼年之时,父母是我们的教育家。
温柔的母亲,严厉的父亲,鞭策着我们树立基本的行为准则;稍稍长大一些,老师成为我们很长一段时间的启蒙家,在这段漫长而有意义的岁月里,我们学到了知识,收获了友谊,健全了人格,播种了青春;待我们长大成人,社会又教会我们各种社交技能。
在不断的经历中我们成长着,进步着。
走在校园里的林荫大道上,伴着阳光与微风,翻开书的卷首,用手指慢慢地来回擦拭着,任凭思绪缠绕着南财的味道,交织着,聚集着,勾勒着我们未来的模样,还有青春的影子。
犹记得,开学典礼上校长对我们的殷切嘱托;回过神,来到南财已经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了。
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自谦自信,务实超越”的南财理念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里。
作为一所迅速崛起的财经类高校,南财的师资力量之强及教学管理之严谨是毋庸置疑的。
老师们以专业的水准引领着我们开拓新的知识领域,做我们学习的引路人。
新奇的知识,生动的例子,亲切的语气,活泼的课堂气氛,这一切都吸引着我们奔向知识的天堂。
南财不仅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非常重视。
军训让我们体会到了军人的艰辛,磨炼了我们的意志,增强了体能素质。
“新生杯”英语演讲大赛、“新生杯”篮球赛、南财演说家新生演讲比赛等比赛让刚进校的我们拥有了展示自己,挑战自己的机会和舞台。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充实了我们的课余生活,将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与才能挖掘到极致。
感受着这个学校的书生意气带给我的前所未有的满足,我不禁沉思:
是什么给了我们这么美好的大学生活,让我们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享受青春,追寻梦想?
答案呼之欲出,是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这样一面旗帜,一路地指引着中国走到了世界的前列,一切都在不断的发展着,中国巨变。
40年的光阴所改变的,绝对不是用简单的一页纸就可以描绘的。
从先前的落后腐朽到现在的先进科学,改革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教育更是改革中不可或缺的武器。
1977年的寒冬,高考恢复实现了党在教育领域的拨乱转正,从此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站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拐点上,人才成了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当时蔚然成风。
而后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如今,国家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试想,倘若当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没有吹进教育的田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还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才补给作动力吗?
而我们的青春梦想更是无从谈起。
近些日子,我们也参加了央视“青年之声”交流活动,从青年的视角看待教育,看待改革开放,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建言献策。
青春梦想在我们这个朝气蓬勃的时代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我们在南财的浅浅时光里,开始睁眼去打量关于自己的未来。
青春是一场旅行,我们手牵着手坐上了永不回头的火车,冲破黑暗,等待着,憧憬着。
身处这样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的青春梦想就是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勇敢前行。
我们是时代青年的一份子,怀揣着祖国的希望,我们踏上征程,用新眼光看世界,从新视角感受世界,才发现,世界如此不同。
或许,有人会叹息,青春散场,曾经的终究会淡去,要写回忆录了。
但是更多的人,尤其是我们这样的新一代,开始吟唱世界之新,时代之美,用青年之声唤醒当代青年的热情,回到梦最初开始的地方一眨眼,来到沙朗民族实验学校整整八年了。
记得刚来报到的时候,我卷了铺盖行李,从租住地找了辆金杯车,告诉师傅准备去沙朗。
师傅一脸茫然:
“沙朗在哪里?
有多远?
”我比划半天,告诉了他从网上查到的路线,师傅终于反应过来:
“那好,按公里算,一公里两元钱!
”见我不悦,师傅补充道:
“我回来可是空载!
”金杯车顺昆沙线一路七扭八拐翻过一个小山头。
下到山腰时,眼前豁然出现了一个小坝子,坝子四周是密密麻麻的民居。
达到山脚牌坊后,几番打听,车子终于扭进了学校。
彼时学校的全称还叫五华区沙朗民族中学,白墙青瓦的白族风格建筑还没有完全竣工,大门处还是个豁口,操场上堆着大堆的建筑材料。
不过已经显现出颇具规模的态势。
入职后的午餐是在学校附近的餐馆完成的,校领导和每个新人郑重的握了手:
“欢迎大家加入沙朗中学。
”晚餐就和大家一起去食堂了,由于新食堂还没有启用。
所有师生吃饭时都在学校下面的一个老食堂里,或蹲在地上,或坐在小板凳上,哗啦哗啦朝嘴里划着饭菜。
门外驶过的三轮车大货车,喇叭声伴随着灰尘扬了进来。
那时水电也没有全部接通,洗头洗脸要到楼下提水。
至于洗澡,则只能步行到两公里外的西翥温泉。
上多媒体课也是个不小的问题,全校就一台投影机。
使用时要提前和教科室预约,把适配器,投影仪,幕布,支架一股脑的搬到教室里安装好。
就像70年代农村打谷场上的电影放映员。
听老教师说,其实那时的条件还算不错了,他们90年代入职时,吃饭靠大家轮流做。
公交车也没有,进城只能去路上拦截大货车,能否拦截成功就要看司机的心情了。
至于学校建筑,就只有两栋贴了白瓷砖的老楼,一栋充作教学楼,一栋充作宿舍楼。
由于没有足够的空间,学校开运动会时只好把学生拉到镇上的宝泉路,一人站在路的这头吹哨子,一人在路的另一头甩旗子。
我偶尔会想:
当时学生的跑步成绩可能被低估了好几秒,路的一头到另一头看起来得有好几个340米。
这些年中,学校软硬件一步步完善。
大门已经建成,新食堂早已启用,学生有了免费的营养餐,红绿相间的标准田径场业已完工。
教室里的三机一幕都更新到第二代了。
沙朗民族实验学校的未来必定更加美好。
学习,晓得伐老王是学校的敲钟人。
学校是镇上唯一一所学校,得到了政府和社会人士的捐助,重新翻了一番,配上了触摸式的班班通和投影仪,教室课桌椅也是新的,学校里还有了比原来大了好几倍的操场和图书馆,也有了专业的舞蹈室和钢琴室。
老王现在逢人就说学校多好多好,但其实他根本不知道班班通、投影仪是什么。
图书馆和舞蹈室、钢琴室,他也只站在窗外瞄几眼,生怕自己走进去会弄脏了这些干净又高贵的教室。
老王天生伶俐,邻里乡亲们都说这娃将来有出息。
可惜好久不长,乱世爆发,学校一夜之间被封,家里的书被烧,镇上的老先生被批斗致死。
至此,刚入学不久的老王学业荒废了。
学校重开以后,想请一位年轻力壮的人来敲钟,顺带管理学校的安全,镇上竟没有一个年轻人愿意。
敲钟意味着不能长时间离开学校,不能出去干活挣钱养家,每月靠学校发的补助,定是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离开镇子出去寻找生计。
这个时候老王说了一句:
“孩子最重要就是学习!
晓得伐?
”于是,这一敲,就是好几十年。
幸好老伴心灵手巧,能做些针线活补贴家用,老王休息日也出去干活挣钱,这个家算是勉强活了下来。
老王敲钟的活也是勤勤恳恳干得不错,几年来没有一次敲错过、漏敲过。
上课的时候老王就跟着在教室后面学习,竟是把小学到初中的课程学得七七八八。
有人说老王傻,老王反而嘻嘻一笑: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镇上听不懂的人也是“啐”的一声,扭头就走,“不就读过几本书,装什么文化人!
”转眼老王的儿子也上学了,老王天天和儿子念叨:
“教育国之根本,你可得认真学习晓得伐?
”儿子胡乱点点头就跑进教室了。
一放学儿子就扎进夕阳照红的芦苇荡找鸟蛋,钓龙虾,捉蝈蝈去了。
老王轻骂了一句:
“这个小混蛋!
”然后放下手中的钟锤,回家去了。
再后来,老王失业了。
学校配上了统一的喇叭,有先进的系统,铃声准时又响亮,自然不需要老王了。
老王在家无事可做叹气不断,只能在镇上闲逛。
儿子和老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现在只有孙子放学回家写作业的时候,老王还有点精神,和孙子叮嘱:
“好好学习晓得伐?
”一天,儿子神神秘秘和老王说:
“爸,我给你和妈报了一个学校,你们去上课吧。
”“我和你妈这个年纪了哪有什么学校还能上,尽拿我们穷开心。
”老王“啐”了一声。
“爸,是老年大学,这几年刚兴起的,专门给老年人上学的地方。
”“真有这种地方啊?
”于是,晚上小孙子在一旁扳着手指写着数学作业。
老王推了推老花镜教育老伴:
“活到老学到老,晓得伐?
”“晓得晓得,你呀!
”老伴拿着书对着灯光,“你快来帮我看看这个字读啥么?
”从冬寒料峭,至春暖花开——记“改革开放40周年•我与教育”“杜明珍,九十七分。
”在座位上攥紧双手等待着成绩的我,此刻如遭五雷轰顶。
你一定很奇怪,满分一百分,难道九十七分还不算一个很好的成绩吗?
然而,老师对我的要求是,满分一百分,一分都不能少。
等待着我的,是戒尺的惩罚。
跟我同龄的人,应该很少听闻吧。
戒尺,于他们而言,似乎只出现在鲁迅先生的“三味书屋”里。
但于我而言,它确是我一年级整整一年的噩梦。
九十七分,差三分,打三下手心。
那时的我就读于一所专门为外来务工子女开设的小学。
我在那读完一年级后,爸妈换了工作地,为了让我接受更正规的教育,他们计划把我转到一所本地的小学。
2005年,那个时候外地的孩子想上本地的学校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
越过一道道阻碍,通过校长的面试和简单的问题回答,我终于能去本地小学念书了。
但四千元的借读费,是不能免的。
这笔费用对当时的我们来说,是不可小觑的。
爸妈东借西凑,最终跟校长定下协议,先交一半的钱,一年后再交另一半。
令人欣慰的是,到了第二年,国家全面取消借读费,我们家那两千元不用交了,这让我的父母在连连夸赞国家政策好的同时,也为经济负担的减轻松了一口气。
也是在这一年,学校多了很多外地的同学,其中也包括我的闺蜜——海燕。
我对新学校的一切感到新奇,这里没有早早地绕一大圈接同学的校车,没有带着浓重地方口音的老师,也没有不考满分就要用戒尺打手心的班主任。
这里都是一人一套桌椅,我不用再像以前用长书桌和长板凳时,担心同桌突然站起身自己就会把椅子翘起来,有事跟同桌闹矛盾还要在桌上分个三八线。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一方小天地。
六年级第一次期中考试我考了班级第一,班主任奖励了我一支精美的钢笔。
回家后我跟父亲说起来,他便也回忆起他读书的时候。
他的话在我脑海里掠过的时候,就像电影一幕幕生动地在我眼前放映——我看见他在天色还昏暗的时候,就静悄悄地起床了,生火煮粥,把一家人的早餐烧好,自己却只拿了两个冰冷的黑馍馍就踏上了去学校的路。
我看见他穿着草鞋翻过一座山,再翻过一座山,天渐渐地亮了,他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坐进了狭小的教室。
我看见老师那用家乡话带领着大家读课文,同学们几个人合看一本书,大声地朗诵着……父亲回忆他那个年代的教育,又看到如今我接受的教育,不禁感叹国家的教育发展的速度之快以及势头之好。
父亲叮嘱我一定要珍惜优良条件,好好学习,将来要考大学。
那时的我对于考大学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概念,只知道那应该是个很厉害的目标,也常常纠结是该考清华还是考北大,现在想来也是天真。
我第一次真正了解到“考大学很难”是听了美术老师的一席话,我读二年级时,美术老师的女儿正要高考,她谈起女儿即将高考:
“女儿跟我说要高考了很紧张,我告诉她,不要紧张,虽然高考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是放心,你要是不小心掉下来,爸妈会在下面接住你的。
”年幼的我那时并不理解这其中的意思,只大概明白了高考,是一件很残酷的事,也暗暗下定决心要努力学习。
小学毕业后,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向往的初中。
但令人难过的是,我跟海燕要分开了。
她比我大一级,只在这儿读了一年初中,这一年就要只身一人回老家念书了,很难想象,跟我一样大的年纪,她一个人坐车回老家,吃住都在学校,没有亲人的陪伴。
那时听说**年开始实行异地高考,正好是我高考那一年,而她恰好与这政策擦肩而过……苏州和**考试的模式也不同,她不得不回去。
我的父母在为她感到惋惜的同时,又不禁再一次赞叹国家的教育政策越发走向完善与公平。
我也为自己的幸运而感到欣慰。
初中三年时光匆匆,转眼中考结束。
在一个睡眼朦胧的早上被母亲叫醒,得知我被第一志愿的高中录取后,我瞬间清醒了。
又是一个新的校园,李政道先生的“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被刻在进校门最显眼的大石头上,这十二字陪伴了我整整三年。
现在,它“退休”后,“自谦自信,务实超越”成了我新的伙伴。
我带着它走入大学的校园,走入图书馆,探索我从未接触过的新的世界。
社团活动丰富了我的课余时间,也让我认识了更多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院的朋友。
社会实践锻炼了我们策划整理的能力,也考验了我们团队合作的力量。
在大学担任班长,不仅仅再是收发作业这么简单,班级的纪律、活动,甚至班级的风气,我都要有所担当。
大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大更广的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
现在的大学已然不似改革开放后刚恢复高考那年头了,更多的人能有进入象牙塔的机会,同时更多人的进入也为大学带来了青春活力和知识人才,反过来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前几个月得知**高考改革在即,不禁感慨,从1977年的冬寒料峭到2018年的春暖花开,中国高考改革的大刀阔斧,也算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波澜壮阔的一个缩影。
我的父母经历了前二十年,我经历了后二十年,这四十年的变化真可谓是天翻地覆。
相信未来,在改革开放的引领下,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导下,中国的教育也会在前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学英语教汉语——我的1978到20181978年夏天,记得期末考试已经结束,小学三年级的我又被老师拎到了办公室,当场做了两张语文、数学卷。
记得老师很快找了家长,说是如果暑假里能找人帮着补习四年级的英语,开学时我就能直接读五年级。
那是一个全国人民都无比敬仰陈景润和他的哥德巴赫猜想的时代,少年大学生宁铂也已取代刘文学成为新时代的少年偶像。
小小的我无端激动起来,憧憬着过一把跳级神童的瘾。
可是,怎样才能补上四年级才开设的英语课呢?
课本倒是能借到,可比我高一年级的邻居小姐姐读得磕磕巴巴,怎么也不肯教我。
大杂院里的小叔叔大哥哥们先是一个个来得起劲,指着字母表里的几个大叫“茄梗、皮蛋、老开”,然后搔着头皮瞪着眼睛做各种怪腔,又接一阵哄堂大笑——哼,逗我呢!
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读高中的邻居大姐姐,可她要忙着自己复习功课准备考大学,没时间教我这个小不点。
又说她的英语书和我的不一样,她也教不了。
是啊,我的书上是教室、黑板、课桌、操场,她的书上还是红军、白匪。
于是暑假过后,我依然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坐在了四年级的教室里,从26个字母开始,从“台斯克(desk)”、“古德毛宁(goodmorning)”用汉字给单词注音开始,一步步学起了英语。
那一年的秋冬,有线广播里似乎又常常出现了许多新名词,而人们的生活也在悄悄发生着很多变化。
大杂院里,有人在自己绷沙发、组装自行车甚至电视机。
曾经上山下乡的知青都回城了,每个居委都办起了“三代店”,有卖馄饨面条大饼的,长庆路居委的酒酿甜香醉人闻名全城。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教英语的节目了,邻居中似乎有人在每天跟着学。
小升初考上了离家不远的市二中,初一的英语老师是满头白发却身手矫健的吴小天老师。
他教我们音标,教我们每天轮流做英语值日生,教我们斜体字、圆体字的英文书法,教我们唱英文歌,还办了课外兴趣班教我们学《新概念英语》。
美式发音一开始把我们逗得前仰后合,更好玩的是那些当时读来觉得奇奇怪怪的人和事。
虽然英语课堂上还是很少用到录音机,但大量读说写的训练与课外拓展,为我们打下实实在在的基础。
记得初中毕业时英语老师说,“你们现在的语法就差一个虚拟语气没学到了。
”初中毕业读了三年师范,也无奈扔了3年英语——那个年代的中等师范不开英语课,也不允许学生自学,学英语就是“专业思想不巩固”,要挨批评。
只是寒暑假在家,偶尔还是会翻一翻那本《新概念英语》第一册,按着记忆中录音机里的调子大声地念上几课,不由就笑了,满满的是那些温暖的回忆。
1986年暑假师范毕业,有幸获得了保送大学的资格。
临行前去看望吴老师,他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一段长长的英文。
看着呆楞楞的我,吴老师又用中文重复了一遍。
那天他还说了些什么,记不清了,但老师第一句话里的鼓励和祝福,永远是学生前进的动力。
苏州大学为我们这些师范保送生开设了一年的英语补习班,第二年,我们就跟着87级的高中同学一起上课了。
20多人的小班授课据说是现在大学里研究生才享有的待遇啊,精读、泛读、听力、语法,那一套董亚芬主编的《大学英语》课本,一直伴着我大三那年考过了四级。
十年后重拾课本,苦读三个月考过了研究生学位英语的全国统考,其实还是得感谢当年打下的基础。
可惜的是那个年代录音机基本还只是老师在课堂上才略有使用,听说训练也远远不够重视,我的英语听力更多是来自后来的影视原版片。
大街上的英文logo越来越多了,英语溜溜的人越来越多了,周围人家上英孚跟着外教学英语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了。
**年,根据校办转发的一则通知去了南大报名,凭着中文功底和那一点点外语能力,我通过了全国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
**年9月,受国家汉办派遣,前往美国俄勒冈州担任汉语教师。
飘洋过海来到陌生的土地,发现那里的人们同样在热切地学习着各种外语,孔子学院的非学分中文课程大受欢迎。
我们的学生包括经济、政治、学术界的各等人物,更多的还是热爱中国语言文化的普通人。
两年任教期间,我辅导过医学院研究生攻读古汉语,与大学教授一起修改了她的元代史论文中文稿,带MBA班和美中城市友好协会的官员学习汉语,但更多的还是在全日制课堂任教。
波特兰有不少中小学开设汉语课,还有学校采用完全汉语的沉浸式教学。
Hosford中学是俄勒冈州立大学中文领航项目的学校之一,其中文校名就叫“浩津”,学校走廊和校服T恤上到处都有中文,还有一尊高大的兵马俑——当然只是个复制品啦。
学生各种肤色都有,不管是中国移民的孩子,或是被收养的中国孤儿,还是非华裔美国人的孩子,这些学习中文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热爱中国语言文化的家庭。
除了传统的面对面授课,我们还通过Skype、网络交流等多种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
每个周末,孔子学院都会举办汉语角与中国文化系列讲座,内容从中国问题研讨、政治经济形势分析,到中国哲学、文学、艺术、中医等等,演讲者与参与者中英文互动交流讨论。
遇到中国传统节日,孔院的活动就更加热闹,从春节大联欢到元宵、端午、中秋等佳节,端上中国饺子、锅贴、汤圆,粽子、月饼等,向世界传递出浓浓的中国味道中国文化,也慰藉了多少海外游子舌尖心底的乡愁。
是的,海外游子遍布世界,正如旧金山领事馆官员说的,就算是在南半球开奥运,也能做到中国处处是主场。
加州自不必说了,南俄勒冈的小镇上都有教中国功夫兼教汉语的少林俗家弟子。
李宁的专卖店就开在Nike的老家波特兰,红白相间的logo刷在近百年历史街区的红砖墙上,中国留学生都争着跟它合影比剪刀手。
从北京奥运会到**世博会,改革开放的中国正大步走向世界。
加州大学中国问题专家Wasserstrom教授来孔院演讲,从历史角度高度评价中国发展,并否定了某某威胁论。
21世纪谁领风骚?
我所撰写的新闻标题正是他的答案——《中国的世纪?
人类的世纪!
》。
传说人类原本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语言,因为想联合起来兴建通往天堂的高塔,才被上帝神力所使,变得语言不通,从此人类相互之间无法沟通,各散西东。
两年的工作,零距离地深入美国课堂,深深感到,学习外语不仅仅是学习一门语言,它也是彼此沟通交流、建立相互信任、合作共赢的彩虹桥。
作为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师,也是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民间友好往来的友谊的使者。
世界文明从来就不是封闭自足的,相互交流、融合发展与各自的传承与精彩并不矛盾,正如无数条小溪最终汇成大江大河奔腾成汪洋大海一样。
**—**年,作为一个国际汉语教师,我参与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这一段历史,并用自己的笔记录了其中某些片段与细节,躬逢其盛,与有荣焉。
2018年,是为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国家民族的变化自然已是翻天覆地,有太多的成就值得每一个华夏子孙为之骄傲为之热血沸腾。
回顾个人经历,虽渺小如沧海一粟,却也同样映射着太阳的光辉。
从结结巴巴学ABC的孩童,到去往英语世界教授汉语的老师,再到回国任教中国语言文化,作为大时代里一个小小的个体,保持一颗开放、进取、勇于改变、永不满足的心,会发现所有的经历都应该成为一种学习,所有的学习都应该令人成长,所有为成长而作的努力都值得我们珍惜,也希望所有的努力与改变都能让我们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听说听说,听说以前的你是这个教室里最权威的存在,指点江山,激昂慷慨;听说,听说你是战士鲜血捍卫的尊严,热烈高歌,婉转狄莺;听说,听说你陪着千千万万学子寒窗苦读,默默支持,奉献自我。
你——国旗,一路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无数学子砥砺前行,成长成才!
从我进入学校的那天起,我第一个遇见的就是你,在耀耀阳光下,随风飘扬。
还记得那时候后的课桌是千疮百孔的古董,据知情人士透露那是存在了几十年的了,上面布满了一代代学生的学习历程,还有可爱的三八线早已入木三分。
那时候的我们单纯、简单,关心的不仅仅是学习中的12345,还担心回家忙农事。
一大把年纪的我们还在学习简单的ABCD,读的英文鳖口得好笑,没什么娱乐设施,只有用放学后在田里你追我赶来调节心情。
后来上了初中,懵懵懂懂的自己开始知道学习,知道了梦想,知道了未来。
你还是第一个迎接我的,那在蓝天下的站姿啊,是最美的图画。
将近七十人的大班让我知道了原来那么多人和我一样,都在期待明天。
早七晚十的生活让我知道了进入象牙塔的不易。
原来村里出了一个大学生是多么的值得庆贺,家家羡慕的目光让我知道了那象牙塔是多么的遥远。
逐渐地,你告诉我,国家在发展,经济在攀升,教育在改善。
随着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走出国门越来越常见,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
不再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那种积贫积弱,不再是六七十年代那种贫困落后!
是改革开放,我们国家恢复了高考,培养了一大批素质创新和能力优秀的知识分子,在老一辈科技人员的知识已经明显老化的情况下,这些中青年知识分子毅然挑起重担,承担起航空航天的开发研究的重任。
是改革开放,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力更生能力,为神州飞船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是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用更加开阔的视野看世界,主动吸收世界科学技术最新成果,推动我们的航空航天事业的新发展。
是改革开放,从根本上否认了“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知识越多越反动”的错误口号,落实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为知识分子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航空航天专家才能的发挥。
是改革开放,进一步树立了中国人民的自信,推动了载人航天工程重大决策的制定。
改革开放是四十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
同样,也是中国教育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果的根本动力!
毋须讳言,当前中国的社会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高,人的权利和自由得不到充分尊重,但是至少如今的我们不再需要在上课担心农事,不用每天步行一两小时,每天的午餐补贴真正的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不知道从何时起我们不再是一大把年纪才开始学英语,我们也不再是土里土气的发音,因为外聘的英语老师口语流利,人美声甜。
那个光秃秃的校园不再是局限于桌子教室的存在,一项一项的体育设施开始在校园里崭露头角,摆设似的图书馆也开始被塞满了琳琅满目的书籍,生动形象的图画给予了很多孩子美丽而充实的童年。
最大的变化还是老师的教授课堂。
不再是死板的书本理论,开始涉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开设了实验室、心理室、医务室等一系列的素质发展活动室。
不再是看学生的分数论高低,也开始关注全面发展这块。
最让我开心的是对于西部扩招,真正的做到了教育公平的理念。
村还是那个村,不一样的是我们对于大学生已经没有以前那么稀罕了!
你还告诉我,未来很美,我们一起努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改革开放 征文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