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6431000
- 上传时间:2023-06-19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0.13KB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总论………………………………………………………………1
(一)项目概况………………………………………………………1
(二)项目单位……………………………………………………3
(三)项目背景………………………………………………………4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9
三、建设内容与选址条件…………………………………………13
(一)建设规模与内容……………………………………………13
(二)项目的特色…………………………………………………15
(三)选址条件……………………………………………………17
(四)供电、供水…………………………………………………17
(五)建筑用料……………………………………………………17
(六)气象水文地质………………………………………………17
四、建设方案………………………………………………………19
(一)设计原则……………………………………………………19
(二)总体布置……………………………………………………19
(三)建筑与结构…………………………………………………20
五、工艺技术流程…………………………………………………22
六、产品方案………………………………………………………23
七、环境影响分析…………………………………………………24
(一)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分析……………………………………24
(二)环境保护措施………………………………………………24
八、劳动安全卫生和消防…………………………………………26
(一)劳动安全卫生………………………………………………26
(二)消防设施……………………………………………………26
(三)劳动定员……………………………………………………26
九、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27
(一)投资估算……………………………………………………27
(二)资金筹措……………………………………………………27
十、项目的管理与实施进度………………………………………28
(一)项目管理……………………………………………………28
(二)实施进度……………………………………………………28
十一、效益分析……………………………………………………29
(一)营业成本……………………………………………………29
(二)营业收入及税金预测………………………………………29
(三)利润估算……………………………………………………30
(四)财务分析……………………………………………………30
十二、结论与建议…………………………………………………31
(一)结论…………………………………………………………31
(二)建议…………………………………………………………31
一、总论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
某县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项目
2、项目单位:
某物资回收有限责任公司
3、项目法人代表:
4、项目类型:
新建
5、建设地址:
某县城及乡镇
6、建设内容:
(1)改造建设180个标准化再生资源绿色社区回收亭、站、点,占地面积累计2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购置60辆流动社区服务车,10辆废旧物资运输专用车,分布在全县各乡镇。
(2)新建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占地面积6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
(3)新建再生资源加工中心,占地面积24948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
(4)新建再生资源物流中心,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
(5)新建水运码头分选中心,占地面积7992平方米,建筑面积396平方米。
(6)新建建设再生资源信息网络中心。
7、项目投资:
项目总投资8720万元人民币,其中建筑工程7120万元,设备购置70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900万元。
8、项目效益
项目建成后,年回收废旧物资20万吨,销售收入13700万元,年利润1470万元,安排就业人员730人。
9、项目编制依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
(国办发[2004]30号);
(2)《商务部关于加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意见》;
(3)《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
(4)《商务部关于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商发[2006]20号;
(5)商务商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商发[2006]22号;
(6)转发《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固定资产项目统计报送工作的通知》;
(7)某县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网络工程建设项目规划;
(8)某物资回收有限责任公司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项目建设五年规划;
(9)《某市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市的指导意见》;
(10)《某县统计年鉴》2008;
(11)《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技术规范》(讨论稿);
10、设计规划原则
(1)整合资源,填平补齐。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在此基础上按照全县投资回收利用体系布局,有利于全县的物资回收。
(2)完善功能、满足基本需求。
按照国家的行业标准,结合某县的实际情况,在废旧物品回收、分拣、压块处理和设备配置上满足该项目的需要。
(3)统一标准,规范建设。
本项目建设,实行统一技术规范,做到规模适宜、功能适用、装备适度,经济合理。
物资回收以有色金属、塑料等为主,全部购进先进的分拣、压块处理设备。
11、主要经济指标
(1)项目总投资8720万元
(2)建设期2年
(3)总建筑面积89420平方米
(4)投资回收期7年(含建设期2年)公益性质,回收期长。
(二)项目单位
某县辖11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2043平方公里,南北长100余公里,106万人,县内大中型煤矿、化工等企业20余个,每年回收废钢铁、废纸、废塑料等再生资源市场交易额4亿多元。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县商务、公安、工商等部门和县供销社的大力支持下,改制成立了县供销社控股的某物资回收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通过开发处置公司资产,盘活了老资产,在县乾隆湖工业区征地100亩,筹建再生资源交易市场,计划投资3500万元;在肖淮路东侧购置土地39亩,筹建再生资源加工中心,计划投资1200;在新濉河青龙山段筹建水运码头,计划投资310万元,初步形成了1个再生资源交易市场,1个再生资源加工中心,1个报废汽车拆解中心,1个水运码头,4个分公司,升级改造180个社区回收站、亭、投放100辆绿色“流动回收服务车”,形成覆盖全县城乡社区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目前公司年经营额1.5亿元,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已形成了行业龙头企业。
但由于市场管理措施不力,行业自律不够,点站设置及加工处置不规范,不符合环保要求,易形成治安问题。
为更好地发展循环经济,服务社区,服务“三农”,升级改造再生资源利用网络,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势在必行。
(三)项目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显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全面推进改革与发展。
在今年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
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
要研究制定鼓励废物回收和资源再生利用的政策法规;建立城乡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理率。
总书记和总理的讲话为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务必要坚决贯彻落实,要从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保障人民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高度,允分认识做好再生资源回收工作的紧迫性和深远意义。
1、再生资源回收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十分匮乏,主要45种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天然气、铜和铁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和9.7%。
资源供给不足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一方面,由于国内资源的保障程度不断下降,我国某些重要资源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如去年我国铁矿石、氧化铝的约50%、铜资源的约60%、原油的30%以上依靠进口,增大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风险。
另一方面,我国每年约有500万吨的废钢铁、20多万吨废有色金属、1400万吨的废纸及大最的废塑料、废玻璃、废旧电器等废弃物资没有被回收处理,资源严重流失。
在发达国家,废钢铁、废铜、废橡胶的回收利用率都达到了90%,我国的回收利用率仅为40%左右。
据测算,如果我国目前的再生资源能够得到完全回收处理,其再生价值可达:
300—350亿元。
因此,大力发展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不但能够解决大量人员的就业问题,而且还可以大大缓解经济建设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与破坏,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物质保障。
2、再生资源回收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
科学的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将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线性增长的模式转变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靠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不仅使资源约束矛盾更加突出,也制约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国生产单位GDP的资源消耗量是发达国家的十几倍,若继续沿袭传统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总量翻两番的目标,资源和环境支撑将难以为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目标就无法实现。
循环经济是当今国际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它强调的是资源利用的减量化、产品的再使用、废弃物的再循环原则,表现形式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而再生资源是实现这一循环的关键环节。
因此,大力发展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实现我国由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发展,走出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社会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3、再生资源回收是实现人与自然经济及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纵观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历程,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反过来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
虽然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生态建设措施,但由于历史和主客观等诸多因素,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固体废弃物堆存量已达70多亿吨,占用土地5亿平方米,从卫星上看,我国大中城市被成千上万个垃圾埋场包围,对土壤、地下水、大气造成的现实和潜在污染相当严重。
积极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可以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有效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
据测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
目前,发达国家资源再生产业规模已达6000亿美元,预计2010年可达到18000亿美元,而我国再生资源利用总值估计只有10多亿美元,不仅远远落后发达国家,而且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由于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一些收购点、无证摊贩、流动收购违法收购赃物,为犯罪分子提供销赃渠道,致使电力通信电缆、窑井盖等城市公用设施被盗现象屡有发生,部分居民的家庭用品被顺手牵羊,给社会治安和居民的人身安全带来严重隐患。
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将进一步规范回收行业的经营行为,使回收行业中受赃、销赃等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缓解我区治安的压力。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不仅是个商业行为,它还是环境保护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公益事业。
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是全国供销总社“十一五”期间实施的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据某县自身的实际情况,建设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有利于促进全县循环经济的发展。
通过几年的摸索,实践证明设置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比较适合某的实际,即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交易中心、乡镇(街道)再生资源回收市场、社区回收站的三级网络。
在这三级网络中,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交易中心规模大、功能全、信息灵,集堆放、分拣、拆解、处理(段割、压块)、交易于一体,集中经营处理各回收市场的再生资源回收物,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工程的中枢;各乡镇(街道)的再生资源回收市场规模中等,主要是把各乡镇回收站和工厂投售的再生资源积存、分拣、分批运到回收加工交易中心交易;社区回收站小规模经营,主要是承担为社区服务、方便居民投售生活性废品、及时把回收的再生资源运到回收市场投售、确保区域环境洁净的职能。
通过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回收和利用工作,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的规模经营和一体化进程,既解决市容和二次污染等问题,更能降低整体交易成本,提高社会综合效益。
建立现代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牵涉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各行业和政府的许多部门,需要社会关注、全面参与和政府的重视。
应在政府的支持推动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运用金融、信息化和资本市场等手段,实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化运作。
1、政府应大力支持,推动其产业化发展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是一项公益事业、战略工程,也是一个弱势产业。
为使其具有生命力和价值,我们不仅要立法进行规范,政府还要制定政策进行引导和支持,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建设,在资金的筹措、网络的建设、项目的运营上,坚持市场化、企业化运作为主,同时考虑到其公益性和战略性,政府在土地、工商、税收、城管、公安、环保和资金上给予配套政策和扶持措施,如在建设用土地方面,应指定专门用地或优先落实建设用地指标,优惠土地价格;在资金方面,政府安排资金予以支持或给予贴息;在税收方面,对纳入回收利用体系的回收和利用业务,税收上予以优惠;在管理方面,应设立门槛,对经营资质进行认定等。
2、构建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
努力构建可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三张网络”,提升再生资源行业管理水平。
一是建立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通过建设居民社区回收站,完善、改造各乡镇的再生资源回收市场,整合流动收购,形成全县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二是建立以行政管理部门为监管主体的行政监管网。
严格规范回收行业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守法经营、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促进回收行业健康发展;三是建立由社区物业部门及农村居民代表组成的社会监管网。
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部门、居民等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3、争取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强化行业管理
再生资源行业社会性强,回收网点多而分散,回收主体复杂多样,市场管理难度很大。
县供销合作社要主动参与再生资源市场建设和管理,积极争取发展改革、商务、财政、工商、公安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为回收利用网络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与公安、工商、城管等部门协调行动,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经营企业的合法权益,规范市场秩序,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
坚持自身经营与为行业服务并重,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4、明确再生资源回收市场投资主体,努力推进市场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坚持“集中经营、规范管理”的原则,明确市场投资主体及市场产权,推行企业化管理,避免政府成为投资主体,落实管理主体,完善服务设施,健全管理制度,引导经营户纳入市场集中经营,尊重市场经济规律,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市场高效、规范运作的程度。
5、切实加强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从业人员的管理
采取疏导的办法,整合现有回收行业从业人员。
制订回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标准、管理办法、落实管理责任,严格对从业人员的管理。
通过对从业人员进行法律规范、业务知识、服务规范培训,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三、建设内容与选址条件
(一)建设规模与内容
该项目总投资8720万元,占地152748平方米,建设标准化厂房5120平方米,物资储存仓库1000平方米,再生资源站、亭网络建设83300平方米。
配套工程包括:
宿舍、食堂、配电房等。
主要设备有金属压块机、剪铁机、300-10型空压机、电子磅、铲车、货运车辆、钢筋调直机等。
其它工程包括晒场、道路、场区绿化等。
本项目改造社区回收站、亭、点180个,新建1个再生资源交易市场,1个再生资源加工中心,1个再生资源物流中心,1个水运码头,1个再生资源网络信息中心,形成覆盖全县城乡的再生资源利用网络体系,在县政府、商务、供销社、工商、税务等部门的领导下,发挥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的作用,运用现代化企业管理和市场运作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社会效益。
具体建设内容为:
1、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站、亭工程。
按照“便于交售”的原则及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在城区按每1000户或一个居委会、物业小区的范围内,规范设立统一标识、统一标准的回收亭、点。
共计建设改造60个亭点,每个回收亭占地面积不得低于60平方米,社区回收站实行固定回收亭和流动服务车相结合的办法统一管理、自主经营,共计建设改造120个乡镇回收站,每个回收站占地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
收编原有的从业人员和流动三轮车,实行“四统一、三规范”既:
统一登记培训、统一服务标识、统一计量证牌、统一领导管理,规范服务项目、规范服务标准,规范服务区域。
投放60辆标准环保“流动回收服务车”提升便民服务的档次和水平。
做为方便居民日常生活,保护城市环境的基础配套设施,完善社区综合服务功能,保障和谐社区的建立。
力争2012年全县80%以上的城乡社区都设立1-2个标准化绿色回收站、亭、点。
把90%以上的零散回收从业人员收编纳入规范化管理培训,绿色回收服务车100%的覆盖城乡社区、企事业工矿单位。
2、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项目建设。
再生资源交易市场是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枢纽。
是集中交易和初级分流挑选中心,按照“交通便利、避免污染、便于集散”的原则,项目计划投资新建一个占地100亩具有仓储加工、集散交易,符合城市规划,符合市容环保,符合绿化消防的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
重点规划八个区域:
废旧机电设备调剂区、废旧家电(电子类)交易拆解区、废旧黑色金属区、废旧有色金属区、废旧塑料/轮胎区、废旧造纸原料区、废旧物资分选交易处理区、其他废旧物资集散区。
设计182个隔离式大棚摊位,占地不低于200平方米实行统一管理、自主经营。
3、再生资源加工处理中心项目建设。
建设与城乡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相结合的加工处理中心,主要对回收废旧物资进行初级分类挑选、简单加工、运输整理,计划购地40亩,建设隔离加工区,并购置必要的加工设备和运输车辆及安全消防设施。
实现社区回收网络和再生资源交易市场规范对接。
4、再生资源物流中心项目建设。
5、青龙山水运码头项目建设。
6、再生资源电子信息网络中心建设。
配合商务、工商、环保、公安等政府部门网上监控管理,发布再生资源行业协会及各地再生资源供销信息,提供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和管理者的技能培训,建立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和从业人员间的交流平台。
初步形成电子网络化管理与服务系统,网站采用集中建站,注册统一域名。
7、成立某县再生资源行业协会,制订了行业自律规则,规范、约束经营行为。
8、改建规范180个再生资源加收网点,收编社会从业人员,形成规范管理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
统一店面,统一管理模式,提升企业形象。
(二)项目的特色
1、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极力倡导的一项朝阳工程。
再生资源是缓解资源匮乏的有效途径;是节约利用资源的有效手段;是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形式;是保障资源安全的有效举措。
各级政府和部委都高度重视和支持,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扶持政策。
2、规划改造社区回收网点,建设标准化回收亭形成“三统一”的连锁模式。
即:
统一店面标识、统一经营模式、统一规划布局,控制总量、开放经营。
是完善社区综合服务功能,方便城乡居民生活,保护城市环境的重要配套设施,可与社区管理相结合。
3、流动回收服务车是社区回收亭的重要补充和延伸。
实行“四统一、三规范”无肓区式覆盖,提供上门回收服务。
从源头控制各种废旧物资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使再生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回收和利用。
4、搭建再生资源行业协会信息交流平台,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
5、以某物资回收有限责任公司为载体,在本区域内联合工商、公安、税务等部门,形成覆盖全县的绿色环保、统一管理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充分发挥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在城乡社区经营服务中的主导作用。
6、以某物资回收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企业,实行市场化运作为主,政府引导支持为保障。
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再生资源行业协会、再生资源加工中心、报废汽车拆解中心、青龙山水运码头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规模经营,提升品牌效应,成立皖北最大的“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建设完善科学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三)选址条件
本项目选址分布在某县城、11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四)供电、供水
采用县城及乡镇电网统一供电,电力供应充足。
采用城镇自来水供应,污水及雨水引入县城及小城镇排水系统,实行统一排放。
(五)建筑用料
该项目建设主要为土建工程,材料消耗较大的是砖、沙石、水泥、钢材、彩钢等。
都可在由本地供应,运输方便,劳动用工也主要为本地劳动力。
(六)气象水文地质
某县地处北温带,气候属于北方型大陆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
日照时数2315.8小时,日照度52.2%,无霜期202天。
其他气象资料如下:
年平均气温:
14.5℃
绝对最高气温:
41.51℃
绝对最低气温:
-21.3℃年
年平均降雨量:
862.9mm
最大年降雨量:
1441.1mm
最大日降雨量:
249.7mm
全年主导风向:
东北风
年平均风速:
3.1米/秒
地震烈度:
7度
四、建设方案
(一)设计原则
1、贯彻执行经济、适用、安全、美观的建设方针,以业务为主的原则,节约投资。
2、遵循国家经济建设方针,以经济适用、符合国情县情、设备和技术为统一标准。
3、拓展设计思路,建筑外型新颖,富有时代感,整体效果给人以祥和、温馨的感觉,又能体现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风格。
4、注意保护环境,防止污染,隔离措施严谨,并做好环境美化工作。
5、合理组织建构筑物,并与周边环境统筹考虑,平面布置灵活、紧凑。
6、体现建筑物安全、防火安全、人员的安全特点及卫生条件;安全设计采用完善的保护措施。
7、节约用地措施。
(二)总体布置
1、总平面布置
本建设项目按不同功能和技术流程合理布局,确保人流通畅,并符合无障碍设计的要求。
根据建设单位使用性质的要求出发,结合建筑功能关系,采用1-3层建筑,建筑覆盖率按规定设计。
要求主建筑物和规划配套用房布局紧凑,交通便捷,管理方便,形成功能合理、功能有序、自由活泼的构图,以适应复杂的使用功能,塑造生动有序的生态和人文环境。
总平面道路贯通,混凝土路面及路宽均满足消防和疏散要求,充分利用场地地形提高土地利用率,力求最佳平面布置方案,整体平面布局力求简洁、经济、合理、努力创造一个优美的生息环境。
本项目绿化率按照洁净程度较高的30%要求设计。
2、建筑物平面布置
(1)尽可能按功能单元分区分层设计。
(2)结构体系要求简洁规则,经济合理。
3、交通道路
消防车辆及警车由车辆通道进出。
每个网点内部形成环行车道。
4、绿化
本项目绿化率为30%设计。
(三)建筑与结构
1、设计依据
《建设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建设部建设(1992)102号
《建筑物结构荷载规范》GBJ-9-8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再生资源 回收 体系 项目 可行性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