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工艺名称解释.docx
- 文档编号:26428577
- 上传时间:2023-06-19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52.42KB
污水工艺名称解释.docx
《污水工艺名称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污水工艺名称解释.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污水工艺名称解释
1、污水工艺基础知识
1.1:
本专业基本概念和专业术语的名词解释
废水是雨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总称。
废水的水质概括起来有化学、物理、生物学性质三个方面,并通过不同的指标定性定量地反映,这些指标称为水质指标。
研究和检验水质指标的措施有①研究和控制污水的处理,处理方法及过程;②检查和控制处理构筑物的工作效果,②研究废水同接受废水的外部环境之间的矛盾;④进行水质管理等。
1)废水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指标概述
废水的性质因所含的污染物不同而不同,污染物的多种多样使水质指标也多种多样。
从实际应用考虑,检验的项目应当易于用现实可行的方法作出定量的测定,同时又能说明情况。
指标有时可以直接用污染物(如酚、汞等)来表示,但更多情况下没有必要也很难用污染物的名称来反映废水的性质,而是用一个或多个间接或综合性指标来反映某类污染物的多少(属于这类指标的有pH值、色度、生物化学需氧量等),从而使指标既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又易于检验。
最常用、最基本的指标有生物化学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悬浮固体等。
2)生物化学需氧量(BOD)
生物化学需氧量通常简称为生化需氧量,以BOD作符号(它是BiochemicalOxygenDemand的缩写)。
生化需氧量是一个反映水中的可生物降解的含碳有机物的含量以及派到水体后所产生的好氧影响指标,它并不反映具体的(某—种的)有机物的含量,而只间接地反映能为微生物分解的有机物的总量。
由微生物学可知,水中可为微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可在好氧性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
微生物在分解这些有机物过程中消耗了水中的溶解氧,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消耗的溶解氧的量,可反映被微生物分解的有机物的量。
这个溶解氧的量就称为生化需氧量。
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较高时,分解较快,反之则较慢。
因此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量以及在这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的量与温度有关,即生化需氧量是在一定温度下的生化需氧量。
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量也与时间有关。
在一定温度及氧充分且有足够的可供分解的有机物条件下,分解肘间长,被分解的量就多,因而生化需氧量也高。
通常以20℃为温度的控制条件下,以五天为时间控制条件,及微生物再20℃条件下,对有机物经过五天的分解,有机物分解前后水中溶解氧的差值成为五天20℃的生化需氧量,以BOD5(20℃)来表示(但一般简称为五天生化需氧量,用BOD5表示)。
当然也可以在其它温度条件下,时间也可以不是五天,但是为使数据有可比性,同一批测试的条件应当相同,也应当与别的来源的BOD数据的测试条件相同,否则就无法比较了。
城市污水的BOD5测定方法如下:
(1)选择一组不同的稀释比,对水样稀释,分别测出稀释后水样的溶解氧浓度;
(2)将水样(稀释后的)注入培养瓶,加盖和加上水封后置于恒温箱内(保持20℃),要保证空气中的氧不进入水样;(3)水样在恒温箱内保持五天后取出,再分别测定剩余的溶解氧;(4)计算五日生化需氧量。
对不含有毒物水样,有合适的稀释比的培养样品,其计算得的BOD5应一致。
稀释比的选定是相当重要的,稀释比太低;会出现测不出结果的情况。
测定工业废水的BOD5常要投加经过驯化的微生物(称为“接种”)。
这是因为如果工业废水中含有有毒物质时,会对微生物的活动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影响了对有机物的分解。
生化需氧量这一指标反映了有机物进入水体以后消耗溶解氧的情况。
当水中有大量有机物存在时,将因分解有机物而使溶解氧大幅度下降。
如果溶解氧的消耗使其浓度下降到一定值时,则会对鱼类等水产的生活不利,从而影响渔业生产。
溶解氧再下降至零时,不仅鱼类艰以生活,好氧微生物也将为厌氧的微生物所代替。
在这种情况下,水体将发散臭气、变黑(此即所谓的黑臭现象),从而使水体的价值下降,功能大受影响。
有机物的组成中,碳和氧是两个重要元素。
在有氧条件下的分解:
有机物有氧条件下为微生物分解→H2O+CO2+NH3
所产生的NH3可进一步被氧化为亚硝酸盐,硝酸盐。
但后一过程比较慢,因为参与后一反应的微生物繁殖比较慢,一殷要6-10天才繁殖到相当数量。
习惯上把前一阶段消耗的氧(可认为只反映分解有机物为二氧化碳、水及氨氮所消耗的氧)称为第一阶段生化需氧量,或碳化阶段需氧量,而把后一阶段消耗的氧成为第二阶段生化需氧量,或硝化阶段需氧量。
3)化学需氧量COD
BOD5这一指标在排水工程实践中一直被应用,但这个指标有它的一些缺点:
(1)对于某些工业废水,为排除对BOD测定的干扰和影响,必须进行水样的预处理并要有一定量有活性并经过驯化的菌种,
(2)它只能反映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3)要花比较长的时间。
因此,就产生了一些其它指标,用以反映水中有机物的量。
其中最重要的是化学需氧量(ChemicalOxygenDemand),以COD作符号。
化学需氧量可反映在一定条件下化学方法所消耗的有机物的量。
它是在高温、有催化剂以及强酸环境等条件下,强氧化剂氧化有机物所消耗的氧的量。
所用的氧化剂为朝重铬酸钾,催化剂为硫酸银,用浓硫酸提供强酸性环境。
这个氧化反应不受有机物是否能为微生物分解的影响,因而也能氧化为微生物无法分解氧化的有机物,所以COD值比BOD5高。
COD值可分为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的COD值(以CODB表示)、和微生物不能分解的有机物的COD(以CODNB表示)两部分,即
COD=CODB+CODNB
COD测定能反映几乎所有的有机物,但是一些难分解的有机物(如苯等)在COD的测定条件下也无法被氧化,另一方面,废水中的还原剂、氧化剂合影响COD的值,使结果偏高或偏低,因此,在测定时要注意排除干扰。
COD的测定过程中,要加热回流两个小时,测定所花的时间仍较长。
因而也有只需更短时间加热和反应的测定方法,即以高锰酸钾为氧化剂、加热30分钟的测定方法,这种方法测定的结果用OC(或用CODMn。
)表示。
这种方法所用的反应,氧化深度自然不及前面介绍的方法,即同一废水的COD值(有时用CODCr表示,以示区别)和OC(CODMn)值不同,前者大于后者,但是对一种废水来说,如能建立BOD5与上述两个值的关系(尤其是与CODMn的关系),那么从提高工作效率的角度来看,OC(或CODMn)的测定不失为一个简便的方法。
随着仪器分析的发展,为快速测定有机物的氧当量,还不断地提出了其他的一些指标如(TOC,TOD等),但这些指标的检验都需要比较昂贵的仪器,也不能真正反映有机物对水体耗氧的影响,多用于进行理论研究。
所以尽管有不少的方法可以反映有机物的氧当量,尽管BOD5有不少的缺点,但从水中有机物对水体的影响角度来看,还没有比DOD5更好的指标,BOD5仍被广泛地应用。
4)悬浮固体(Suspendedsolid,简称SS)
悬浮固体是水中未溶解的非胶态的固体物质,它们在条件适宜时可以沉淀。
测定SS时,一般可采集一定体积的废水,用过滤法截留悬浮固体,以过滤介质截留悬浮固体前后的重量差作为悬浮固体的量(为求精确起见,还要用蒸馏水洗去固体上可能挟带的无机的溶解性盐类等物质),折成每升水祥的含悬浮固体量(mg/l)。
在处理废水的,常用简单的沉淀方法从废水中去除悬浮固体。
由于悬浮因体本身的沉淀性能及工程实际条件的限制,在实验室及处埋设施中,简单的沉淀法不能去除全部悬浮固体,而只有颗粒大的部分下沉,这部分沉下的固体叫做可沉固体。
5)天机性水质指标
废水及天然水中的一些天机组分在水质控制中是很重要的因素。
水体中无机物含量来源于两方面,其一是地质上的原因,水与地层的接触把无机组分带入水中,其二是排放处理的或未处理的废水,有无机物进入。
水体中的无机物浓度往往因蒸发而提高,由于无机物浓度会影响到水体的功能,因此对于它们(尤其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加入的无机物)的性质要有所认识。
PH值
对于天然水或是废水,pH都是一个重要的水质参数。
对于微生物,合适的pH值是非常关键的。
在一定范围以外,废水的生物处理是非常困难的;另一方面如果在排放废水以前不调节pH值,将会改变天然水体的pH值并带来一系列的不利影响。
pH是氢离子浓度的一种表示方法。
水中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是紧密结合的,离解时,
H2O=H++OH-根据质量作用定律有,
(H+)(OH-)/(H2O)=K
(上式中离子浓度以克离子每升计)。
在稀溶液系统中,水的浓度基本上是恒定的,这个浓度以一个平衡常数来体现,即
KW=(H+)(OH-)
Kw称为水的离子积,在25℃时约等于1x10-14
pH是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
PH=-log10(H+)
如果用同—概念表示氢氧根离子浓度pOH,则
pH+pOH=14
由于各种指示剂各自能在某个pH值改变颜色,故可用于测定pH。
氯化物
这是另一个重要的指标。
天然水中的氯化物来源与水与含氯的岩层的接触、海水的入侵以及农业、工业、生活污水的排放。
人类的排泄物中含有氯化物。
一股约每人每天6克。
如果地面水源硬度很高,软水设备也要排出大量氯化物。
由于废水处理—般(除含大量氯化物的工业废水)不考虑去除氯化物,因此氯化物在不受海水入侵的天然水体中增高可反映水体中废水排放的情况。
含盐地下水渗入沟道也是氯化物的一个来源。
碱度
碱度是由钙、镁、钠、钾、铵的氢氧化物,碳酸盐或重碳酸盐造成的。
钙和镁的重碳酸盐所造成的碱度是最普遍的。
碱度通常以碳酸钙(CaCO3)浓度表示。
对于化学处理、空气吹脱法除氨以及厌氧法处理有机废水,要注意碱度问题。
氮和磷
氮和磷是生物生长的重要元素。
新鲜的废水的氮主要存在于含氮有机化合物中。
细菌的分解作用使它们转化为氨。
氨的相对含量可作为废水的新鲜程度的指标。
在有氧条件下,细菌能将氨氮氧化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如果在废水中硝酸盐氮为主,表示废水在耗氧方面已经稳定。
硝酸盐氮能为水生植物、藻类所利用,动物则以这些植物或藻类为食物而转为动物蛋白,一旦动植物死亡,它们的蛋白质为细菌分解又重新产生氨。
废水在排放以前要脱氮或降低氮的含量以防止水生植物及藻类的过分生长。
氨氮在溶液中存在的形式有氨或铵离子,以哪种形式存在则取决于pH值。
按照下列平衡式:
NH3+H2O←=→NH4++OH-
当pH>7,平衡向左移动,当pH<7,则NH4+是主要形式。
氨的测定方法是提高pH后蒸馏,使氨随蒸气逸出,然后用比色法测定。
有机氮用凯式法测定时先加热驱赶氨,然后消解试样中的有机氨使之转化为氨。
总凯氏氮测定方法相同,只是在消解之前不驱赶氨。
亚硝酸盐在水中并不稳定,很容易被氧化为硝酸盐,亚硝酸的存在说明水体受污染并在“自净”过程之中。
水体中亚硝酸的含量一般应不太高,测定也是用比色法。
硝酸盐是氮化物氧化的最终产物,如果经二级处理的水是要回用的(如回灌地下作地下水补给),那末对
硝酸盐要非常注意。
硝酸盐一船也是用比色法测定。
磷也是一种生物所需的重要元素,它在天然水体中可能使藻类大量繁殖生长,因此对磷的问题引起了关注。
通常在溶液中,磷的存在形式有正磷酸盐、聚磷酸盐及有机磷,正磷酸盐是不经分解即可供生物代谢用的磷,聚磷酸盐水解会转为正磷酸盐,不过速度很低。
生活污水和大部分工业废水没有有机磷的问题,但对农药厂的废水和农业地区的河道则要注意。
正磷酸盐的测定可用加钼酸铵的方法使之形成有色的络合物,对于聚磷酸盐和有机磷,则要先使之转化为正磷酸盐后进行测定。
硫
硫酸盐离子在自来水中以及废水中都有。
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需要硫,而在蛋白质降解时又将硫释放出来。
在厌氧细菌作用下,硫酸盐被还原为亚硫酸盐,最终变为硫化氢,
SO4-2+有机物细菌→S-2+H2O+CO2
S-2+2H+1→H2S
而H2S又能被进—步(在有氧的条件下)氧化为硫酸,而成为对沟管有侵蚀性的物质。
在污泥消化池中,硫酸盐被还原为亚硫酸盐。
如果亚硫酸盐浓度>200mg/1时,将会严重影响消化池中的生化过程。
而H2S气体同消化时产生的其他气体(CH4、CO2)一同离开消化池,也对沼气管路起腐蚀作用。
如用含硫化氢的沼气作为发动机的燃料,则燃烧所产生的废气将会侵蚀发动机以及废热回收设备,尤其是当这种废气冷却到露点以下时影响更大。
此外,硫的存在将使沼气中CH4的百分比减少,从而降低了沼气的热值。
有毒化合物和重金属
某些阳离子具有毒性,因此在废水处理、处置时要注意。
铜、铝、铬、砷、硼都对微生物有不同程度的毒害。
因而在生物处理设施的设计时要认真考虑。
有不少处理厂因为废水中这些离子的浓度太高,抑制了微生物,从而使处理厂工作不正常乃至无法工作。
一些有毒的阴离子(如氰离子和铬酸根)会在工业废水中出现(尤其是电镀废水中)。
对这些有毒有害的物质应在与城市污水混和之前在现场进行预处理把它们去除。
工业废水中有些有机物也是有毒的。
许多金属(如镍、锰、铅、铬、镉、锌、铜、铁、汞)在大部分废水中会以微量的水平存在。
其中某些元素对生物生命过程是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将会限制生物的生长;但是这些元素的含量过高,会使水质降低,影响水的使用价值,因此要经常测定这些元素的浓度并从污染源上加以控制。
测定这些物质浓度的方法有些比较复杂,但也有些不甚复杂,这取决于废水中有无干扰性的物质存在。
采用某些仪器(如极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可测出这类物质非常低的含量。
1.2:
本专业常见单元操作
A/0法的工艺原理。
A/O系统是在常规的好氧生化处理工艺中增设厌氧段,污水中的BOD被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大部分被分解成CO2,小部分合成微生物机体。
污水中含氮物质在好氧段内通过氨化作用及硝化作用被转化为氧化态氮。
在缺氧段内活性污泥中的反硝化细菌利用氧化态氮和污水中含碳有机物进行反硝化,使氧化态氮转化为对人体无害的分子态氮。
隔油池的基本原理:
隔油池的基本原理:
隔油是根据重力分离的原理,利用油、水密度差进行分离。
密度小于1的油上浮至水面而得到回收,密度大于1的其它机械杂质则沉于池底。
浮选的工作原理:
浮选又称气浮,它是从液体中除去低密度固体物质或液体颗粒的一种方法。
浮选是通过空气鼓入水中产生的微小气泡与水中的悬浮物粘附在一起,靠气泡的浮力一起上浮到水面而实现固液分离的操作。
在进行浮选操作时,为提高去除效率,一般需随水质不同,同时加入相应的浮选剂或混凝剂。
溶气量;混凝情况
曝气工艺的基本原理:
曝气池内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在曝气充氧及满足其生长条件(温度,PH值,营养)下,以污水中溶解及胶体状的有机物为食物,对其进行氧化分解,使污水净化
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的原理:
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就是让活性污泥在废水中形成混合液,使废水中的有机物同活性污泥微生物充分接触,被微生物吸附和吸收,并在酶的作用下进行氧化分解,使废水得到净化,同时活性污泥的数量不断增多,将悬浮于废水中的活性污泥分离后,排出的即为净化后的废水
过滤的定义及作用。
主要目的是去除悬浮杂质,特别是用重力沉淀法不能有效去除的微小颗粒以及细菌,以及对污水中的BOD和COD等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滤料是一种过滤用的材料。
滤料的作用有两点:
一是截留水中的悬浮杂质并发生接触凝聚,从而提高水的上升流速和产水量;二是具有表面活性作用,悬浮杂质在水力作用下靠近滤料表面时就发生接触混凝。
反渗透原理
反渗透,顾名思义是一种施加压力于与半透膜相接触的浓溶液所产生的和自然渗透现象相反的过程。
如施加压力超过溶液的天然渗透压,则溶剂便会流过半透膜,在相反一侧形成稀溶液,而在加压的一侧形成浓度更高的溶液。
如施加的压力等于溶液的天然渗透压,则溶剂的流动不会发生。
如施加的压力小与天然渗透压,则溶剂自稀溶液流向浓溶液。
水通过膜迁移的速率与膜的性能,溶液温度,膜两侧施加压力之差减去浓、稀溶液间的渗透压差等有关。
对于室温下主要含氯化钠的溶液,有一经验规则,即浓度每1000mg/L的渗透
压值为0.069MPa。
1.渗透及渗透压
渗透现象在自然界是常见的,如图1所示,如果用一个只有水分子才能透过的薄膜将一个水池隔断成两部分,在隔膜两边分别注入纯水和盐水到同一高度。
过一段时间就可以发现纯水液面降低了,而盐水的液面升高了。
我们把水分子透过这个隔膜迁移到盐水中的现象叫做渗透现象。
盐水液面升高不是无止境的,到了一定高度就会达到一个平衡点。
这时隔膜两端液面差所代表的压力被称为渗透压。
渗透压的大小与盐水的浓度直接相关。
2.反渗透现象和反渗透净水技术
在以上装置达到平衡后,如果在盐水端液面上施加一定压力,此时,水分子就会由盐水端向纯水端迁移。
液剂分子在压力作用下由稀溶液向浓溶液迁移的过程这一现象被称为反渗透现象。
如果将盐水加入以上设施的一端,并在该端施加超过该盐水渗透压的压力,我们就可以在另一端得到纯水。
这就是反渗透净水的原理。
反渗透设施生产纯水的关键有两个,一是一个有选择性的膜,我们称之为半透膜,二是一定的压力。
简单地说,反渗透半透膜上有众多的孔,这些孔的大小与水分子的大小相当,由于细菌、病毒、大部分有机污染物和水合离子均比水分子大得多,因此不能透过反渗透半透膜而与透过反渗透膜的水相分离。
在水中众多种杂质中,溶解性盐类是最难清除的.因此,经常根据除盐率的高低来确定反渗透的净水效果.反渗透除盐率的高低主要决定于反渗透半透膜的选择性。
目前,较高选择性的反渗透膜元件除盐率可以高达99.7%。
3.反渗透与离子交换的比较
反渗透优点:
*连续运行,产品水水质稳定
*无须用酸碱再生
*不会因再生而停机
*节省了反冲和清洗用水
*以高产率产生超纯水(产率可以高达95%)
*无再生污水,不须污水处理设施
*无须酸碱储备和酸碱稀释运送设施
*减小车间建筑面积
*使用安全可靠,避免工人接触酸碱
*减低运行及维修成本
*安装简单、安装费用低廉
反渗透的弱点及解决方法
反渗透设备的系统除盐率一般为98-99%.这样的除盐率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可以满足要求的.在电子工业、超高压锅炉补给水、个别的制药行业对纯水的要求可能更高。
此时单级反渗透设备就不能满足要求。
以下方法则可以对反渗透水进行进一步纯化以达到要求:
1:
双级反渗透将单级反渗透纯水再进行一次反渗透处理以提高纯水的纯度。
2:
反渗透与EDI结合可以用较小的厂房,较低的运行费用产生超纯水。
3:
反渗透与离子交换结合可以减小的厂房使用面积并降低低的运行费
膜的种类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有机高分子化学的发展,出现了以高分子有机分离膜为代表的膜分离技术,它具有分离效率高,能耗低,操作简单等优点,取得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分离提纯的主要手段。
根据分离精度和驱动力的不同,膜分离的种类可分为以下几种:
膜的种类
膜的功能
分离驱动力
透过物质
被截流物质
微滤
多孔膜、溶液的微滤、脱微粒子
压力差
水、溶剂和溶解物
悬浮物、细菌类、微粒子、大分子有机物
超滤
脱除溶液中的胶体、各类大分子
压力差
溶剂、离子和小分子
蛋白质、各类酶、细菌、病毒、胶体、微粒子
反渗透和纳滤
脱除溶液中的盐类及低分子物质
压力差
水和溶剂
无机盐、糖类、氨基酸、有机物等
透析
脱除溶液中的盐类及低分子物质
浓度差
离子、低分子物、酸、碱
无机盐、糖类、氨基酸、有机物等
电渗析
脱除溶液中的离子
电位差
离子
无机、有机离子
渗透气化
溶液中的低分子及溶剂间的分离
压力差、浓度差
蒸汽
液体、无机盐、乙醇溶液
气体分离
气体、气体与蒸汽分离
浓度差
易透过气体
不易透过液体
图中分别给出了按分离原理和按被分离物质的大小区分的分离膜种类,从中可以看出,除了透析膜主要用于医疗用途以外,几乎所有的分离膜技术均可应用于任何分离、提纯和浓缩领域。
反渗透和纳滤作为主要的水及其它液体分离膜之一,在分离膜领域内占重要地位。
1.3各种常见参数及本装置化验分析数据的意义
A
氨氮(Ammonianitrogen简称NH3-N)
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离子氨(NH+4)形式存在的氮,两者的组成比决定于水的pH值和温度,当pH值偏高时,游离氨的比例较高,反之,则氨盐的比例较高。
水中氨氮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中含氮有机物受微生物作用的分解产物,焦化、合成氨等工业废水,以及农田排水等。
此外,在无氧环境中,水中存在的亚硝酸盐亦可受微生物作用,还原为氨;在有氧环境中,水中氨亦可转变为亚硝酸盐、硝酸盐。
三种含氮化合物在水中出现的意义见下表。
氨氮
亚硝酸盐
硝酸盐
意义
+
-
-
表示水新近被污染
+
+
-
表示新近污染,分解在进行
+
+
+
水以前被污染,已开始分解并仍有新污染
-
+
+
水中污染物已分解,趋向自净
+
-
测定水中氨氮的方法有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水杨酸-次氯酸盐分光光度法、电极法和容量法。
B
表面活性剂(Surface-activeagent)
目前合成的表面活性剂已达几百种,按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作用可分为三大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其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应用最广,而且在污水处理中是最难破坏、难降解的。
水体中表面活性剂浓度过高,会使鱼类难以生存,并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C
臭(odor)
臭是检验原水和处理水的水质必测项目之一。
水中的臭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的污染物、天然物质的分解或与之有关的微生物活动。
由于大多数臭太复杂,检出浓度又太低,故分离和鉴定产臭物质很难。
残渣
残渣分为总残渣、总可滤残渣和总不可滤残渣三种。
它们是表征水中溶解性物质、不溶性物质含量的指标。
总残渣指水样在一定的温度下蒸发、烘干后剩余的物质,包括总不可滤残渣和总可滤残渣。
总可滤残渣指将过滤后的水样放在称至恒重的蒸发皿内蒸干,再在一定温度下烘至恒重所增加的重量。
一般测定103~105℃烘干的总可滤残渣,但有时要求测定180±2℃烘干总可过滤残渣。
总不可过滤残渣(悬浮物,SS)指水样经过滤后留在过滤器上的物质,于103~105℃烘至恒重得到的物质量。
它包括不溶于水的泥沙、各种污染物、微生物及难溶无机物等。
D
地面水(Surfacewater)
流过或静止在陆地表面的水。
电导率(conductivity)
水的电导率与其所含无机酸、碱、盐的量有一定关系。
该指标常用于推测水中离子的总浓度或含盐量。
不同类型的水有不同的电导率。
底质(bottomsediment)
底质是矿物、岩石、土壤的自然侵蚀产物,生物活动及降解有机质的产物,污水排出污和河(湖)床母质等随水流迁移而沉积在水体底部的堆积物质的统称。
F
废水(Wastewater)
生产过程中、使用后排放或产生的水,这种水对该过程无进一步直接利用的价值。
氟化物(Fluoride)
氟化物广泛存在于天然水中,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
饮用水中含氟的适宜浓度为0.5~1.0mg/L(F-)。
缺氟易患龋齿病。
长期饮用含氟量高于1.5mg/L的水时,易患斑齿病;如水中含氟量高于4mg/L时,则可导致氟骨病。
有色冶金、钢铁和铝加工、玻璃、磷肥、电镀、陶瓷、农药等行业排放的废水和含氟矿物废水是氟化物的人为污染源。
测定水中氟化物的主要方法有:
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氟试剂分光光度法。
酚类(Phenoliccompounds)
酚类是指苯及其稠环的羟基衍生物。
根据所含羟基数目可分为一元、二元和多元酚。
不同的酚类化合物具有不同的沸点。
酚类又由其能否与水蒸气一起挥发而分为挥发酚与不挥发酚,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污水 工艺 名称 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