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考试完整版.docx
- 文档编号:26426091
- 上传时间:2023-06-19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135.48KB
毛概考试完整版.docx
《毛概考试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考试完整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概考试完整版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必然性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的客观需要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客观需要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P4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
(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
(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
4、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P36¬
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p6
第二章
1、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P48¬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指出: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
(1)根本前提:
一切从实际出发
(2)根本途径:
理论联系实际
(3)实质和核心:
实事求是
(4)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P52¬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发展和丰富。
¬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
(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3,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实事求是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
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所以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三章
1、近代中国社会的国情和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最主要的矛盾。
2,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的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法宝,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经验总结,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一个发展阶段的重要理论成果。
三大法宝之间是有机地联系、辩证统一的。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四章
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总路线的基本表述是: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现实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 “一化三改”、“一体两翼”。
“一化”就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
“三改”既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
。
2、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积极引导农民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路线。
(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党和政府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1)办手工业供销小组。
(2)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3)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第五章
1、如何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首先,为了推动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在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其次,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新特点。
其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邓小平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这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其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其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第六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它的基本含义是: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
1)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对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是党制定现行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在实践中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的有力思想武器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长期性原因
1)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在我国,要改变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的基本状况,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
历史使我们超越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并占主要地位的历史阶段,但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却是无法逾越的。
2)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任务,去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
3)即使在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后相当长时间内,我们仍然要继续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
至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就需要更长的时间。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第一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最主要内容,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5、“三步走”的涵义是什么?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是国民生产总值在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七章
1、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改革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生产力。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做革命。
2).改革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我国目前的改革不同于社会正常发展中始终会存在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一般性变革,而是对存在着严重弊端的就体制进行全面的重大变革,特别是经济体制进行全面创新,把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3.)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这次改革过程也是对经济社会生活和各种利益关系格局重新调整的过程。
4.)改革每一步都会影响千家万户,同时还必然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
由此说明改革开放是中国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2、怎样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
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
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八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是在宏观调控下,以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科学涵义是什么?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
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3、如何看待收入差距问题?
1)这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要求,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而提出来的,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保护社会各方面的切身利益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进程中,我们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2)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坚决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
同时下大力气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只有不断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才能既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又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从而振奋起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幸福生活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是什么?
十七大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一是我国人口多给资源环境带来重大压力,人口过多,大大增加对资源的索取量和对自然界的排放量,从而使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
二是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率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是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不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生产生活环境越来越恶化,这不仅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且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指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转变.。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是什么?
十七大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一是我国人口多给资源环境带来重大压力,人口过多,大大增加对资源的索取量和对自然界的排放量,从而使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
二是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率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是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不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生产生活环境越来越恶化,这不仅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且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第九章
1、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
第十章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指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发展结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第十一章
1、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在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思想的同时,党中央还提出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我们在实践中积极稳妥地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3.须坚持改革开放。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第十二章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1)一个中国。
(2)两种制度。
(3)高度自治。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
(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论。
(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2、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政策?
第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动。
第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第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
第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
第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
第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第十三章
1、为什么中国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原则、我们的最求。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理。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在外交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依据。
严格按照这一政策准则办事,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又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础准则。
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和合作的原则。
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3、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
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2、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3、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4、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十四章
1、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
民营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
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热爱祖国;他们勇于开拓,敢冒风险,走出了一条艰苦创业,勤劳致富之路。
他们为我国的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2、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
(1)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
(2)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
(3)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但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
第十五章
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第一,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
第二,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三,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
第四,中国共产党章程决定的。
党章第一段“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第一,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第二, 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第三,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第四,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五,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第六,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试 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