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元宵节.docx
- 文档编号:26424518
- 上传时间:2023-06-19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7.39KB
红楼梦中的元宵节.docx
《红楼梦中的元宵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楼梦中的元宵节.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红楼梦中的元宵节
红楼梦中的元宵节
【篇一:
红楼梦民俗文化】
红楼中的“俗事”
——浅谈《红楼梦》与中国民俗文化
【内容提要】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曾被誉为“形象的百科全书”。
负此盛名不仅源于曹公创造了一个红楼的世界,更在于他将传承于民间的民俗事象融入到小说的背景与氛围中,再通过其中的细节一一展现出来。
所以,当我们在研究《红楼梦》的“时代精神”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它所属时代的“风俗概况”。
一部《红楼梦大辞典》,就是一部《红楼梦》的民俗描写的最有力的证明。
试看《红楼梦大辞典》开列的细目:
语词典故、服饰、器用、建筑、园林、饮食、医药、称谓、职官、典制、礼俗、岁时、哲理宗教、诗歌韵文、戏曲、音乐、美术、游艺、红楼人物(命名)、文中人物、地理,等等,共21项。
[1]这些详尽的记载也揭示了《红楼梦》与中国民俗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红楼梦》;民俗文化;民俗事象;艺术价值
【正文】
我国著名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曾这样评价过这部经典名著:
“《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
从所有中国明清两代重要小说来看,没有哪一部能像《红楼梦》具有如此惊人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了。
”的确,我们不能将《红楼梦》的成功单纯归于它所塑造的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抒写的动人凄婉的爱情故事,更重要的是这其中贯穿的所谓“生活场景”也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代的家庭生活、社会习俗及文化风貌。
如今,随着新版《红楼梦》的热映,人们又将眼光聚焦于这部传世经典之作上。
且不论此次翻新的成败,仅从忠于原著的角度出发就已是竭尽之能事了。
大到节令时俗、婚丧嫁娶、衣食住行之俗;小到送往迎来、吟诗作赋、参禅医卜之事,都尽显当时的世风民情。
让人们在观赏和品读红楼的同时,也对中国的民俗文化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
于是,当我们体味《红楼梦》中千姿百态的民俗风情,闲话红楼中的“俗事”时,真的不可不赞叹这部精彩的“风俗画卷”!
一.《红楼梦》中的民俗事象
大观园中的民俗事象可谓无所不包。
而《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最主要集中在节日、宴会、婚嫁、丧葬、祭祀、日常生活等等方面。
可谓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首先我们来看看,《红楼梦》中的节日风俗。
以《红楼梦》的节日叙事文本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涉及第十八回的元宵节描写、第二十七至二十八回的芒种节描写、第五十三至五十四回的年节描写、第五十八回的清明节描写以及第七十五至七十六回的中秋节描写等。
[2]这些岁时节日是由中国古代历法和季节气候变化相结合而排定的节气时令,自古至今世代相传,成为一种民俗事象。
例如元宵节,又称上元、元夜、灯节,时在正月十五日。
《红楼梦》有六回故事中写到元宵节和元宵节的活动。
小说开卷即写甄士隐抱女儿英莲“看那过会的热闹”,后来在看花灯中英莲被拐子拐走,伏下一幕令人感叹不已的动人故事。
元妃省亲的故事安排在元宵节期间,小说中写到元妃命太监
送灯谜,贾府上下忙于猜灯谜、制灯谜的景象。
端午节,贾府上下蒲艾簪门、臂系虎符、喝雄黄酒、吃粽子;中秋节,贾母率全府眷属赏月、联诗、吃瓜果月饼;除夕,宁国府祭宗祠、吃年饭、喝屠苏酒?
?
[3]都是岁时节日的民俗事象。
除此之外,还有像立春、小阳春、饯花神这样的小节。
其次,《红楼梦》中的“衣食住行”也是被津津乐道的。
由于贾府是士族之家,所以就连这些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也是十分考究的。
从穿衣吃饭再到居住行走,都被描摹的十分丰富。
先拿人物的衣着来说,其中典型人物的服饰造型优雅、色彩丰富、质料华贵、佩饰精美。
例如贾宝玉的礼服着装:
“头上戴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涤,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图?
?
”[4]寥寥数语就已将贾宝玉的整体服饰形象和装饰细节描述得如此详尽逼真。
当然,一谈到《红楼梦》,人们都会对其中的饮食记忆深刻。
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一边品尝一边长见识。
如著名的“茄鲞”、“银耳鸽子蛋”、“杏仁茶”等等。
除此之外,红楼中的出行场景也是十分壮观的。
例如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之时,有时乘轿,有时坐车。
贾母、王夫人奉召进宫也是乘轿。
男人大多是骑马或坐车出行。
秦可卿大出丧时,贾赦一辈上车轿,贾珍一辈骑马。
这些都体现出世家大族男女、主仆在“行”的方面的严格区别。
值得一提的还有小说中的建筑和园林,其式样、风格中也透露着大量的民俗信息。
再次,“宗教信仰”贯穿于《红楼梦》的始末。
宗教信仰也被称为一种“心理民俗”,它也是人类心理活动和信息的传承。
近代学者王国维曾说,《红楼梦》的主旨是通过“求入于无生之域”,来向我们“示其解脱之道”。
我们从贾宝玉、甄士隐、柳湘莲、惜春、紫绢等人遁入空门,以及一僧一道所唱的“好了歌”和甄士隐对“好了歌”的解说中,确实可以看出作品中的虚无主义色彩和顿悟解脱的禅意。
小说中也写到许多寺庙景观,和尚道士尼姑,他们念经说法、布道化缘、僧道度缘。
从水月庵、馒头庵、铁槛寺、地藏庵、清虚观到大观园内的栊翠庵;从小尼智能儿偷情到老尼净虚的图财害命;从王姑子说法、马道婆的魇魔法到贾敬炼丹烧汞、妙玉的带发修行,把宗教迷信之风俗散布在世俗的贾府内外。
最后,闲话《红楼梦》中丰富多彩的娱乐项目。
《红楼梦》中的人儿都是“不差钱”的。
于是,这些主子们在吃喝之余,便想着法儿的玩乐。
所以小说中也记述了许多游艺活动。
例如:
猜谜、赶围棋、抹骨牌、掷骰子、击鼓传花、占花名、行酒令、听小曲儿、放风筝,等等[5]这些游艺活动平常已多,节日更盛。
主子们公开玩,奴婢们私下玩,各寻各的开心。
小说中还特别提到了,贾府养戏班,买小戏子的重要情节。
围绕着唱戏、点戏、听戏的活动,便施了不少笔墨,也写出了姿彩纷呈的民俗事象。
二.《红楼梦》民俗文化的特点
首先,《红楼梦》中的民俗描写,数量大、范围广、描摹细。
其中的民俗风情描写,遍被全书,蕴含的民俗文化丰富,具有典范意义。
翻开《红楼梦》,民俗风情扑面而来:
从“女娲补天”的神话到“绛珠还泪”的传说;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到林黛玉别父进京都;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到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从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到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回回可以找到民俗风情事象。
[6]在《红楼梦》中每一个动人的故事,曹雪芹都把民俗风情事象作为一种背景,作为一种烘托,揉进艺术的构思之中。
其次,《红楼梦》中所呈现的民俗文化亦南亦北。
从饮食上看,既有像鲈鱼
莼菜这样清淡的南方菜品,又不乏奶子、鹿肉这样极具北方特色的佳肴。
[7]在穿着服饰上,不仅穿绫罗绸缎、也时常披着裘皮、毛衣等等。
而在游艺的项目上,如赏雪、打围这样的项目都具有地道的北方特色。
像放风筝一类的游戏,则属于南方民俗。
所以说,小说中这些具有地域性的民俗事象,体现了《红楼梦》时代南北地域文化交流、大融合的趋向。
最后,《红楼梦》中所呈现的民俗是雅俗共赏的。
民俗并非都是“俗”,它同样有雅俗之分。
《红楼梦》在当时社会里是作为通俗小说出现的,由于是作家的个人创作,写的又是贵族之家——“诗礼簪缨之族”,因此小说中的民俗描写呈雅俗相间,雅中有俗,俗中有雅,达到雅俗共赏的精妙境界。
例如,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个个才华横溢,吟诗填词,唱曲猜谜,弹琴下棋,都表现出一种高雅的情趣。
但是,来自乡间的积古婆子刘姥姥、皇商出身的薛蟠,出口就是“大火烧了毛毛虫”、“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绣房窜出大马猴”等俗而又俗的笑话。
[8]《红楼梦》中的人物因地位、身份、年龄的不同,从他们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民俗表现也有差别,体现的民俗意趣迥异。
这就是曹雪芹从民俗写人物、写他们性格的妙处。
三.《红楼梦》民俗描写的艺术价值
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民俗事象都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民俗事象的艺术再现。
文学作品中的民俗事象除具备现实生活中民俗的实用性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有独特的审美意蕴。
第二,在民俗事象中,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个性、鲜明。
《红楼梦》中描写的数百个不同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堪称古典小说的典范之作。
如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的冷子兴、贾雨村,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的贾雨村和拿出“护官符”的小沙弥,栊翠庵品茶时的妙玉,说话逗人发笑的刘姥姥,醉骂的焦大,撕扇撒娇的晴雯,扑蝶的薛宝钗,唱戏的芳官?
?
[9]每一个人物无不是在一种民俗氛围中展现其形象、其性格,而在展现这些人物形象、性格时又离不开民俗事象的描写。
民俗事象的描写,氛围的营造,都是巧妙地寓示人物的悲剧命运和全书的悲剧结局。
第三,民俗事象的描写推进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例如“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正是在贾雨村,冷子兴相遇酒肆,二人闲谈慢饮中开始的。
而酒有着助兴和消解“礼”的作用。
《红楼梦》中写饮酒听戏、饮酒唱曲、饮酒联诗等场景,这一切都在小说情节中发挥了烘托气氛、推进发展的作用。
《红楼梦》是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回顾、总结、浓缩和艺术的表现,是中国封建社会生活文化的集大成者。
这部作品也可以说是一部描绘了清王朝时期我国主要民俗现象的生动的民俗学著作。
它就像是一枚珍贵的化石,不仅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也见证着中华民俗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红楼梦大辞典》,总目第1~2页。
[2]《红楼梦》,目录第1~3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6]参见胡文彬著《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中国书店出版
[7]参见秦一民著《红楼梦饮食谱》,华岳文艺出版社1988年3月版[8]参见高国藩著《红楼梦民俗趣语》,台湾里仁书局1996年1月版。
[9]参见胡文彬著《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中国书店出版
【篇二:
最全的红楼梦阅读题及答案】
最全的红楼梦阅读题及答案
摘要:
史上最全《红楼梦》阅读题及答案
1.简述薛宝钗与林黛玉的性格差异。
【答案】薛宝钗深隐心机,表面上“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罕言寡语”,显得“端庄贤淑”,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
她城府很深,顺从地走在封建礼教为她安排的轨道上;林黛玉冰雪聪明,表面看来,黛玉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的,她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
2.简述“木石前盟”的故事。
【答案】“木石前盟”交代了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
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浇灌一棵绛珠仙草,在顽石下世之前,绛珠仙草为酬报灌溉之恩,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眼泪还他。
表示贾宝玉与林黛玉前生有缘,林是木,宝玉为石,黛玉(绛珠草)与宝玉(神瑛)为木石前盟。
3.《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提到贾宝玉的取名和抓周,请简述这两件事,并说明它的作用。
【答案】贾宝玉一出世,嘴里便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大家都觉得这孩子来历不小,便取名叫“宝玉”。
一年后抓周时,贾政摆上各种东西,叫宝玉抓取,可是,他什么都不取,只把脂粉钗环抓过来。
贾政大怒,说“将来一定是个酒色之徒。
”这两件事为《红楼梦》的这个主要人物情节的推进定下了基调。
4.请简述《红楼梦》贾雨村夤缘复旧职的过程。
【答案】贾雨村中进士,任县令,由于贪财被革职,到盐政林如海家教林的女儿黛玉读书。
京城起复参革人员。
贾雨村托林求岳家荣国府帮助:
林的岳母贾母因黛玉丧母,要接黛玉去身边。
林便托贾雨村送黛玉到京。
贾雨村与荣国府联宗,并得林如海内兄贾政帮忙,得任金陵应天府。
5.下列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三段判词,暗指《红楼梦》中三个女子的命运。
请依次指出这三个女子是谁,并分别简述其身世与命运。
①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②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③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答案一】贾探春:
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小姐。
她因为是庶出,等级观念特别强烈,抄检大观园时尽力维护作主子的威严。
她志向高远,精明能干,面对贾府大厦将倾的危局,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救,但又身逢末世,“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
【答案二】贾惜春:
因母亲早逝,父亲贾敬一味好道炼丹,诸事不管,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她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
抄检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环入画,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
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本家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后入栊翠庵为尼。
1
【答案三】贾迎春:
贾赦与妾所生的,排行为贾府二小姐。
她老实无能,懦弱怕事,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
她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实际上是拿她抵债。
丈夫孙绍祖忘恩负义、险恶狠毒,迎春出嫁后不久就被虐待而死。
6.简述“宝黛初会”的情节内容。
【答案】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宝黛初见,便都有似曾相识的心灵感应,两人一见如故,心灵相通。
宝玉觉得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十分好感;问黛玉读书、姓名、表字、是否佩玉等情况,闻知黛玉无玉,他便摔玉于地,此举惊坏了黛玉。
7.《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刘姥姥有这么一段话:
“我们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呢。
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哩!
”刘姥姥的这段话是对谁说的?
为何说这话?
请简叙事情的经过。
【答案】刘姥姥因家中生活艰难,到贾府攀亲,见到了凤姐。
凤姐从言谈中知道她的来意,先是诉说贾府表面轰轰烈烈,却大有大的难处,而后答应施舍二十两银子。
于是刘姥姥高兴地对凤姐说了上述这番话,拿了银钱千恩万谢地回去。
8.简述“凤姐弄权”故事。
【答案】凤姐受馒头庵老尼静虚之托,通过长安节度使的关系,拆散了张金哥与赵公子的婚姻,受贿三千两银子。
因此害得张金哥、赵公子双双殉情而死。
贾赦看中石呆子祖传的二十把古扇,石呆子千金不卖,贾赦为此而病。
凤姐又通过调任保定府的贾雨村,将石呆子下牢,把古扇弄到手。
9.简述元妃省亲故事。
【答案】贾政的大女儿元春入宫多年,被封为贤德妃。
为迎接元妃省亲,贾府大肆铺张,建造豪华的大观园。
元宵节元妃省亲归来,骨肉相见,千言万语,化作辛酸泪。
宝玉见了阔别七年的大姐,洒泪痛诉思念情,牵衣顿足不让走。
10.《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是一个著名的情节,请简述书中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的故事。
【答案】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偷阅读《西厢记》,黛玉来后发现宝玉读的是《西厢记》,于是也认真阅读记诵起来,二人还各借《西厢记》词句表白、打趣。
宝玉自比张生(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比黛玉为莺莺(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黛玉说宝玉是“银样蜡枪头最全的红楼梦阅读题及答案
摘要:
史上最全《红楼梦》阅读题及答案
11.“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和“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是《红楼梦》中的精彩片断,请你分别对这两个片断做简要叙述。
【答案一】宝钗扑蝶:
宝钗到潇湘馆找黛玉,恰遇宝玉来找黛玉,为避嫌疑,便抽身回来要寻别的姊妹去。
这时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
宝钗遂取出扇子来扑蝶。
只见那一双蝴蝶穿花度柳,引的宝钗蹑手蹑脚,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
【答案二】黛玉葬花:
黛玉访宝玉吃了闭门羹,又眼看着宝玉送宝钗出来,产生误会,触动了寄2
人篱下的凄凉心境。
黛玉曾因为怜桃花落瓣,手把花锄,收抬残红,葬于花冢。
如今时值暮春时节,又来到花冢,她从落花中联想到自己的悲剧的宿命,于是以落花自况,十分伤感地哭吟了这首《葬花吟》。
12.《红楼梦》曾在第23回和第27回先后两次描写到林黛玉葬花。
黛玉葬花有什么寓意?
请结合相关情节作简要分析。
【答案】落花,是黛玉一生不幸遭遇的概括。
黛玉第一次葬花是因宝玉要把落花丢进水里,黛玉怕它们流到臭水沟,所以葬花。
第二次是因误会宝玉,借葬花以抒发对自己命运的哀叹。
葬花使纯洁的花远离污浊,展现她的高洁人格;葬花预示着她的美好如花的爱情终将被风刀霜剑所埋葬。
13.“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吟诗是谁?
这几句诗表现了她怎样的思想性格?
【答案】吟诗是林黛玉。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体现了那种不屈不挠、冰清玉洁,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性格;“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以落花为喻,体现了她对前途命运的忧虑与绝望。
14.简述“宝玉挨打”的故事。
【答案】宝玉与忠顺亲王府戏子琪官结交,琪官出逃,宝玉送别于破庙中。
忠顺亲王府来向宝玉索要出逃的琪官;贾环进谗说宝玉强奸金钏,并说宝玉不仅与戏子为伍,还自当戏子串过戏。
贾政积忿迸发,毒打宝玉。
宝玉挨打,引起大家关切,众人态度不一。
15.“宝玉挨打”之后,同是前来探望宝玉的宝钗和黛玉,言行情态各不相同,请你对此作简要叙述。
【答案】①宝钗托着一丸药进来,规劝宝玉“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无意间流露出对宝玉的情感,因而红了脸,低下头来,还堂皇地为薛蟠辩护。
②黛玉泪光满面,眼睛肿的桃儿一般,万句言语无法倾诉,仅抽噎道:
“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
16.简述“海棠诗社”创建情景。
【答案】初秋季节,贾探春雅兴大发,写信给宝玉提议结社作诗。
恰好贾芸为孝敬宝玉送来两盆珍贵的白海棠,于是他们以此成立了海棠诗社,李纨“自举掌坛”任社长,菱洲(迎春)、藕榭(惜春)为副社长,首次活动便是《咏白海棠》。
咏白海棠,以薛宝钗的诗为魁。
17.简述宴席上凤姐作弄刘姥姥时众人的不同笑态。
【答案】刘姥姥在宴会上曾经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湘云把含在嘴里来不及咽下的“一口饭都喷出来”;林黛玉连气都笑岔了,伏着桌子只叫‘嗳唷’;年幼的惜春,跑过去拉着奶母的手叫“揉揉肠子”;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
18.贾府大老爷贾赦想收丫鬟为小妾,不想那丫鬟却说:
我是横了心的,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一辈子莫说“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
就是老太太逼着我,我一刀抹死了,也不能从命!
(第四十六回)这丫鬟是谁?
请简述事情的经过。
【答案】这丫鬟是鸳鸯。
贾赦想收鸳鸯为小妾,叫刑夫人来求凤姐,凤姐推脱。
刑夫人去探鸳鸯3
的心,并拉她去回贾母,鸳鸯只是低着头不动身。
贾赦为此叫来了鸳鸯家人相逼,鸳鸯便到贾母那儿剪发明誓,死也不从。
贾赦的企图因此无法实现。
19.简述香菱学诗的过程。
香菱学诗可分三个步骤:
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
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第三首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
香菱学诗终于成功。
20.《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晴雯这种精神唯“勇”可形容,请简述晴雯病补雀金裘的情节。
袭人因母病回家,晴雯夜里受寒伤风,身上烧得烫人。
宝玉为舅舅庆寿,贾母给了宝玉一件俄罗斯的孔雀毛做的氅衣,宝玉穿时不小心烧了个洞,麝月忙悄悄拿出来叫人织补,谁知道东西太名贵,没有裁缝敢揽活。
睛雯心灵手巧,重病中连夜补好。
21.简叙“探春理家”的情景。
【答案】凤姐生病,探春协助理家,亲娘舅死了,探春按制度行事,依例“赏银”。
母女大闹一场。
探春着手改革的第二步,是废除不必要的开支,精简节约,取消宝玉等人上学的点心、纸、笔的费用和每个姑娘每月的头油脂粉费,并委派园中服役的婆子、媳妇分别承包起各项事物。
“探春理家”得到许多人的肯定与支持。
22.《红楼梦》中,宝玉与宝琴、平儿、岫烟恰巧同一天生日,大家在红香圃小敞厅内摆下宴席,给宝玉等人祝寿。
于是引出了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妙文:
“憨湘云醉卧芍药茵”。
请你简述“湘云醉卧”的情景,并分析湘云的性格。
【答案】宴席上史湘云喝醉酒,便在园中山后一块青板石凳上睡着了,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手中扇子落在地下,半被花埋,身边蜂围蝶绕,口中还唧唧嘟嘟说着酒令。
湘云乐观豁达,不拘小节,无小女儿扭捏之态,而有须眉开朗豪爽的气质,从“湘云醉卧”中也可看出她的这种性格。
23.简述《红楼梦》尤三姐的凛然正气。
【答案】正当宝玉生日欢宴时,贾敬吞丹丧命。
尤氏因丧事繁忙。
请母亲和妹妹尤二姐、尤三姐来帮忙。
贾琏见二姐貌美,要作二房,偷居府外。
二姐和贾珍原有不清白,贾珍还想搅浑水,贾琏又想把三姐给贾珍玩弄。
龙三姐却正气凛然,将珍、琏大骂,她已有意中人,即毒打薛蟠的柳湘莲。
24.简述“抄检大观园”的风波。
【答案】迎春的丫头司棋与宁国府家奴潘又安在园中偷会,丢失潘送她的秀春囊。
秀春囊被傻丫头拾走,又被送到王夫人手里。
王夫人决定抄检大观园,园中各房担惊受怕。
抄到探春时,探春挺身护丫头,怒打王妈妈,流着泪痛斥了“抄家”。
抄到晴雯时,晴雯倒箧反抗。
抄到司棋,发现潘又安的情书。
于是晴雯、司棋都被逐出贾府。
25.简析晴雯在抄检大观园时表现的性格特征。
【答案】晴雯在作者笔下是一个“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丫鬟。
抄检大观园时,怡红院的丫头们无不战战兢兢、俯首贴耳,任人来搜查。
晴雯却出任意料,把自己的箱子往地上一倒,还顶撞了领4
头抄检者,以示反抗,这些充分表现出她对“主子们”的蔑视,决不向封建势力低头,敢于反抗的倔强性格。
26.简述“紫鹃试玉”的故事。
【答案】紫鹃为宝、黛的爱情操心、担心,谎说“林妹妹要回自己家里去了”,以此来试探宝玉是否真心,结果宝玉信以为真,急得几乎疯狂。
宝黛之恋公开暴露,贾母、王夫人等大为吃惊。
深夜,黛玉、紫鹃都睡不着,好心的紫鹃劝黛玉对自己的终身大事要早拿主意。
27.简叙“钗黛掉包”的情节。
【答案】黛玉为怕失去宝玉而烦恼,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等却已合议决定以金配玉,要娶宝钗为媳妇。
袭人进言,失去黛玉恐宝玉会闯出天大的祸来!
贾母为难,凤姐献了一个用宝钗暗代黛玉的掉包之计。
宝玉揭开新娘盖头红,见是宝钗,大惊、大闹、大哭,跪求贾母成全他和黛玉的好事,贾母不允,宝玉当场昏倒!
掉包计被傻丫头泄密,黛玉听到,如雷击顶,气急吐血。
28.简述黛玉之死的情景。
【答案】黛玉听说宝玉结婚的消息后,病情日重。
她自料万无生理,就将作为自己和宝玉爱情见证的旧帕与诗稿付之一炬。
贾府上下忙于娶亲,无暇顾及黛玉,还把她的丫环叫走使唤。
黛玉在直声叫道“宝玉!
宝玉!
你好——”后便去世了。
而此时,远处隐隐约约传来了娶亲的音乐之声,潇湘馆外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29.简述查抄贾府的经过。
【答案】元春死后,贾府种种行为触怒皇上,贾府被奉旨查抄。
在贾琏房中,抄出两箱房契、地契和高利贷借票。
贾赦、贾珍、贾琏被押走。
贾母、凤姐惊吓病倒,后来贾琏放回,贾赦、贾珍被割去世袭官职,发配边疆。
30.简述凤姐托孤的故事。
【答案】贾府被抄后,贾母去世,刘姥姥三进贾府,没想到贾府已败落不堪,内忧外患,凤姐见姥姥,往事难回首。
凤姐病重,临终含泪把女儿巧姐托付给刘姥姥,并从手腕上褪下一只金镯子交给她,村妇刘姥姥却拒收了,但她爽快地答应了日后照顾巧姐。
31.简述宝玉出家的故事。
【答案】贾政从任上写信回家,要宝玉和贾兰(李纨之子)在今年秋闺赴考。
赴考前,宝玉向王夫人磕头,与宝钗话别,并夜访潇湘,告别含恨而死的黛玉。
宝玉就趁赴考的机会,独自出走了。
多少天后,大雪封江,贾政官船停于毗陵驿渡口岸边,忽遇见宝玉,宝玉已做了和尚。
32.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用“爱博而心劳”来概括贾宝玉这个典型的独特性,你同意鲁迅的观点吗?
请结合《红楼梦》的内容举例加以阐述。
【答案】同意。
宝玉的爱并非只是男女之爱,更有广泛意义上的对周围不幸者的爱,包括亲近,爱惜、尊重、同情等。
如“平儿理妆”一节,事情原本与宝玉毫不相干,然而他十分同情平儿的委曲,不仅“劳形’,为之理妆,而且“劳心’,叹其身世。
这样的对不幸者的关切相知之情是难能可贵的。
5
【篇三:
红楼梦经典情节】
红楼梦经典情节
1木石前盟金玉良缘王熙凤初次出场3黛玉葬花4黛玉之死5心中无我6王熙凤弄权铁槛寺7诉肺腑心迷活宝玉8共读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红楼梦 中的 元宵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