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化的精髓与当代价值研究兼论文化输出通道结题报告 修改第一稿.docx
- 文档编号:26421270
- 上传时间:2023-06-19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40.87KB
汉文化的精髓与当代价值研究兼论文化输出通道结题报告 修改第一稿.docx
《汉文化的精髓与当代价值研究兼论文化输出通道结题报告 修改第一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文化的精髓与当代价值研究兼论文化输出通道结题报告 修改第一稿.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文化的精髓与当代价值研究兼论文化输出通道结题报告修改第一稿
汉文化的精髓与当代价值研究兼论文化输出通道结题报告
第一部分汉文化—多元文化在全球背景下的价值体现
一、引言
全球化发端于经济领域,但是深刻地影响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导致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发生了深刻变化,演化成为一场内涵极其丰富的社会运动和历史发展趋势。
当我们把眼光放在文化领域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全球化已经越来越在文化领域显示出它的特殊效应。
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构成了全球化时代特有的文化景观,在这个文化的地图上,文化的同质性与异质性、全球性与地方性、世界性与民族性、一元性与多样性等的争论,一一被展开。
当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加快文化霸权主义的节奏时,中国文化必将经受外国文化资本、文化产品和文化价值观念的三重冲击。
尤其是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将影响年青一代的思想意识,削弱传统人文精神。
中国汉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制约着我们当今的教育。
那么,在经济全球化的旗帜下,汉文化究竟能为当代中国带来什么,又能在多元共生的全球对话背景下给世界以何种影响,需要我们深入地反思与追问。
基于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徐州汉文化资源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本文以徐州两汉文化的基本内涵入手,深入分析徐州两汉文化在全球背景下的当代价值。
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仅靠延续,更需要创造性的转换,使其得到良性的传承和发展。
二、徐州两汉文化概述
(一)徐州——两汉文化的发源地
一州、两汉、三楚之西、乾隆四巡、五省通衢、六千年文明、主席七访、八百寿彭祖、九朝帝王徐州籍、十里长街淮海路。
徐派作家王茂飞这样评价自家的家乡——徐州。
徐州自古为华夏九州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和集萃地。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和五省通衢的战略区位,形成了两汉文化、彭祖文化、军事文化、书画文化、宗教文化、山水文化等文化品牌,彰显了楚风汉韵、北雄南秀的文化特质。
徐州两汉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其中的汉墓、汉俑、汉画像石并称“汉代三绝”。
龟山汉墓、白集汉墓、狮子山楚王陵、汉画像石艺术馆、歌风台等一系列重要文物景点为徐州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徐州两汉文化的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及人化,因为文化的创造者、使用者和传承者都是人。
帝尧时,彭祖活了八百岁,是中国烹饪和气功的创始人,彭祖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其饮食养生之道对汉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道家老子、庄子;儒家孟子。
产生过借道、儒思想治国的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推崇道教、儒学的淮南王刘安、楚王刘英、沛网刘辅。
文化除了需要有人倡导之外,还需要有特定的社会制度加以保存、推广,如汉代以“经”、“道”取仕制度。
所以,徐州两汉文化实际上是指徐州地区各部落、民族通过军事、政治、移民、联姻等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人们在物质和精神生产中,创造的器物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符号文化的综合。
徐州两汉文化的具体内容:
第一,器物文化。
徐州发现和发掘两汉文化古迹众多,如:
狮子山楚王陵、狮子山兵马俑、北洞山地下宫殿、龟山地下宫殿;土山汉墓出土的鎏金兽形砚等珍贵文物,皆属国宝。
其中以“汉代三绝”——汉兵马俑、汉墓、汉画砖石为代表的两汉文化最为夺目,极具艺术欣赏和考古价值。
汉画砖石。
汉画砖石是徐州汉代文化的一枝奇葩,汉文化的精髓,有着浓厚的文化积淀。
徐州汉画砖石和南京六朝石刻、苏州明清园林并称为“江苏三宝”,它通过石刻艺术画面,充分展现出汉代人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内容丰富多彩,画面生动形象,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画像砖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
画像砖起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多在墓室中构成壁画,有的则用在宫室建筑上。
画像砖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
画面内容非常丰富,有表现劳动生产的,如播种、收割等;有描绘社会风俗的,如杂技、舞蹈等;有神话故事,如西王母、月宫等,还有表现统治阶级车马出行的。
因此,它们不仅是美术作品,也是记录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实物资料。
画像石亦称“汉画”,包括汉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帛画、漆画、玉饰等图像资料
(1)。
画像石指在石料上雕刻平面图像的石刻艺术,盛行于西汉至唐,多见于墓室、祠堂等处。
在雕刻技法上有阴线刻、浅浮雕和凹雕等。
徐州汉画像石绝大多数出自墓室内,也有极少部分刻在祠堂的墙壁上。
目前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已有1000多块,是我国汉画像石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画像石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诸如生产劳动,历史故事,乐舞杂技,车骑出行,建筑,等。
汉代画像砖石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史学家翦伯(2(赞曾认为:
“除了古人的遗物以外,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的形象。
同时,在中国历史上,也再没有一个时代比汉代更好在石板上刻出当时现实生活的形式和流行的故事来”。
首先,出土的汉画像砖石的内容从各个角度展现了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物质生活、信仰、习俗、观念等,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便利;其次,汉画像砖石题材广泛,造型元素多样,集雕塑、绘画、工艺美术、建筑、民间艺术等于一体,对现代艺术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汉兵马俑。
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始建于1984年,位于狮子山西麓,是西汉第三代楚王刘戊的墓葬陪葬品。
徐州汉兵马俑身高只有27—54厘米,俑阵分列于6条俑坑,出土各类彩绘陶俑四千余件。
其数量之多,规模宏大,实数罕见,反映了西汉初年分封在徐州的楚王国军队的整体建制。
徐州狮汉兵马俑是继秦始皇兵马俑、咸阳杨家湾兵马俑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
这支由步兵、车兵和骑兵组成的兵马俑军阵,阵容庞大,气势威严,是西汉早期楚王国实战军队的地下缩影。
狮子山兵马俑的发现,对研究当时的墓葬制度,兵俑的装备和组成,骑兵、车兵的建制和运用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也能反映出两汉时期的军事文化和陶工艺术成就。
汉兵马俑制作工艺先进,在充分继承秦兵马俑风格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将人物的千姿百态的表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体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汉墓。
在徐州的汉代文物中,最使人感到震撼的是那一座座高大雄伟的楚王墓葬。
这些墓葬开凿在山上,有的古朴浑厚,有的设计精巧,有的富丽堂皇,每一座汉墓都以其独特的风格向世人展示其神秘莫测的地下世界。
两汉四百年间,徐州共有十三位楚王、五个彭中城王,应有十八座王陵墓葬,但实际上不止这么多。
其中最具代表性要数北洞山楚王陵、龟山楚王陵和狮子山楚王陵,均以“精”、“奇”、“雄”各领风骚。
徐州汉墓模仿地面宫殿的建筑群体,均是人工凿山而成,内部结构精巧、复杂,工艺精湛,工程浩大,形制奇特,以“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来建造,整个空间是完整的,体现了天地万物,同时也体现了两汉时期,楚汉王的奢侈的生活场景和气势恢宏的建筑艺术。
汉墓中出土的文物也是极好地文化载体,如狮子山楚王陵共出土珍贵文物2000多件套,其中“金缕玉衣”、龙虎、玉戈、玉环、“金带扣”等一大批稀世珍主,被列为95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另外,徐州两汉文化景观,如戏马台、泗水亭、霸王楼、歌风台、拔剑泉、子房祠等70多处,每处遗迹或景点都有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且包含至今依在的文化烙印。
第二,精神文化。
所谓的精神文化是指属于精神、思想、观念范畴的文化。
是代表一定民族的特点反映其理论思维水平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心理状态、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3)。
两汉文化在精神文化中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学、艺术、宗教和社会习俗方面。
其中语言方面主要表现在《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相关文献资料的记载;历代文人墨客对文物古迹的题咏和大量的有关汉代的民间传说、成语故事的记载等;艺术方面主要表现在音乐、舞蹈、绘画、雕刻、建筑等;宗教方面主要表现在道教、儒教和佛教等。
两汉时期留下了许多家喻户晓的成语典故,如约法三章、运筹帷幄、背水一战、十面埋伏、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等。
每一成语背后都有它的故事。
第三、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主要包括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人才培养选拔制度、法律制度和民间的礼仪俗规等内容。
汉代典章制度中以儒学为主,并伴有黄老。
据《史记》、《汉书》等记载,楚汉之际,刘邦有《告沛县父老书》、《入关告谕》,即“约法三章”。
“无为而治”奠定了汉王朝的立国之本。
“独尊儒术”造就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第四、符号文化。
符号文化是指经过时间洗涤之后沉淀下来的精华,是某种意义和理念的载体。
这种意义和理念是通过一系列外在特征表现出来的。
两汉时期,符号文化主要表现在图形上,如我们熟知的“龙凤文化”;色彩方面,如朱、绛、青等;文字有汉隶等。
根据上文所述,我们不难总结,两汉文化实际上就是两汉时期,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精神活动中创造出来的汉语、汉字;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龙凤”;以儒、道为主的语言文学、题咏、典故、成语等;优美的音乐、绘画、建筑、雕刻等艺术;物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技艺;创新发展的科技产品以及社会习俗和日常道德伦理规范和社会礼仪等。
三、两汉文化的历史贡献和当代价值体现
(一)两汉文化的历史贡献
徐州两汉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颗璀璨的宝石,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第一、在人文思想方面,两汉文化奠定了儒家正统、道佛两翼三足鼎立的意识形态基础。
汉初,承大乱之后,朝野上下人心思静,要求社会安定,以休养生息。
因而,黄老的清净无为思想得以滋长,以至大行于世。
后来,汉武帝取董仲舒等人之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置五经博士,传述儒家经典,于是儒家思想得以大行天下。
东汉时,佛家思想传入,徐州同样是繁盛地区之一,中国第一位比丘尼是徐州人。
第二、在政治体制方面,汉代首先破除了“王侯将相宁有种”的传统观念,留下一个平民变革自身命运的梦想。
汉高祖刘邦为布衣帝王。
反秦起义前,为秦泗水郡沛县泗水亭长,四十八岁。
七年反秦灭楚的战争实践,让他做了皇帝。
萧何、曹参、王陵等为布衣将相。
在反秦起义前,或为平民百姓,或为亭长。
七年征战,他们出将入相,为后世一切有志者树立了建大功、立大业的人生榜样。
第三、在用人制度方面,两汉文化确立了超绝的重才思想。
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道: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刘邦能够抛弃门第观念,广纳贤才,如屠狗的樊哙,小商贩灌婴,马车夫夏侯婴,吹鼓手周勃,家贫无行的韩信,足见在招揽人才方面豁达大度,博采众长,知人善任,唯贤是举。
刘邦有独到的人才观,为历代帝王所借鉴。
第4、在道德品德方面,刘邦、项羽道德品质为后人的品质是非树立了道德标准。
如刘邦给人留下了大形大气、大勇大智、大作大为、大情大义的英雄形象;而项羽则勇猛顽强,身先士卒,仁而爱人,品性率直,是老百姓理想中的干部形象;爱情专一,忠贞不二,是老百姓心中的丈夫形象;鸿沟划界,信以为真,是老百姓眼睛中的朋友形象;项羽自刎乌江,羞见父老,是老百姓追求的君子形象等等。
第5、在传统教育方面,汉文化在民族凝聚、精神激励和价值整合方面从人文素质层面上发展了存史、教化的功能。
最后,两汉文化时期还创作了许多史学、文学专著,如《史记》、《汉书》等,留下了大量的成语典故,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十面埋伏等,为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2)两汉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体现
文化是没有地域、没有国界之分。
某一种文化形态从它被创造出来时就开始属于整个人类;这种文化形态所蕴含的文化特质或文化精神,不只适用于它被创造时所在的地域或国度,而是成为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徐州汉文化的精髓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具有深远的价值和指导意义:
第一、和谐:
人生宇宙的至高境界,即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
在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着五大冲突,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心灵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这五大冲突,造成了生态、社会、道德、精神以及价值的五大危机。
五大冲突和五大危机时时刻刻在困扰着我们的社会,困扰者我们每一个人。
解决这些矛盾冲突和危机,我们很难从西方文化中寻找到答案,而中国传统文化恰恰可以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和帮助。
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最终目标主要是要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即社会稳定,家庭和睦;而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学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尤有借鉴意义。
因此,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能够为化解人类面临的矛盾冲突及人生面临的种种困惑能够提供有益有价值的帮助。
第二、诚实守信、有情有义、忠孝仁爱的道德规范与教化。
两汉文化更注重对群体,伦理意义上的人的道德规范与教化。
儒家有一整套道德规范体系,概括起来就是忠孝仁义。
这种品德规范对于个体来说,内化为个人人格的修养,外化为在人伦关系中实践道德上的义务:
尊老、爱幼、忠君等等。
在当代社会,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霸权主义的盛行,各地战争的不断扩大和升级,我们需要剔除它在形式上所表现的不合理成分,去伪存真,弘扬一种现代社会正常动作所需的道德规范。
而这种注重对人的道德教化,“以德治国”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今天构建精神文明所继承和发扬的。
第三、古为今用,有弘扬汉魂的光荣传统。
历史记载徐州人:
“崇文重教,尚武强身,侠肝义胆,大气豪放,聪颖灵慧,勤劳持家”。
这些历史传统美德,至今仍在徐州人中广泛传颂和践行。
又经过多年党和政府的教育引导,能够做到强悍而守法,豪放而节制,激情而不狂。
有为守法,经营守信,行为自律,能伸能屈。
这些传统美德,恰是构建和谐社会和现代生活的本质要求。
两千多年来,徐州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其重要原因是汉皇故里,天子汤沐邑,是刘邦唱大风歌的地方,汉初走出了一帝王五丞相,是具有汉文化积淀厚实的土壤,有首创争先的精神。
如今,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文化的多样性呈现和其之间的交汇融合已成大势所趋,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必须秉承两汉文化的精神,更加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衡量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的成分,寻求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现代意义,继承和更新一切有利于发展当代中国文化的成分,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四、结论
两汉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从古至今保留最完整的、永不凋谢的根本文化之基,是徐州的瑰宝、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它向世人展现了汉代是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时代;展现了古老的汉代人的侠肝义胆,勇悍好胜,尊师善友,大气豪放,聪颖灵慧,勤劳持家的传统美德;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和雄飞奋进、追求建功立业的人生价值观。
两汉文化是一个涉及内容多样、影响范围广、作用巨大的文化体系。
她的历史贡献和当代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开发和研究;她的大汉精神值得我们进一步继承和发扬。
我们应在开发中学习,在学习中借鉴,在借鉴中提高,科学决策,扬长避短。
从而将两汉文化资源的开发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使文化的传承功能、教化功能、经济功能有机融合,弘扬光大。
第二部分汉文化精神内核在当代徐州的传承及创新
一、引言
某种意义上,汉文化就是中国文化。
汉文化的奠基是在汉朝,公元前三世纪,秦朝泗水郡沛丰邑中阳里(今徐州丰县)人刘邦在沛县聚众起义建立汉朝。
汉朝延续400多年,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同一性在这一时期巩固下来。
徐州作为汉文化发祥地,发轫并承继了汉文化的精神内核,并内化为城市的共同理想、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不仅凸显强烈的文化个性,而且在文化演变进程中焕发出时代的精神色彩。
本文撷取汉文化中核心的哲学、人文及美学精神,对接当代徐州城市品格塑造,探究其传承与创新。
二、“天人合一”思想对城市生态文明的构建
“天人合一”是汉文化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核心思想,也是汉文化的核心命题。
这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历经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
《周易·文言》: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即人与自然界要互相适应、协调。
《礼记·中庸》从人格境界论述了这一观点:
“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认为至诚之人可以充分发挥人的本性和万物的本性,从而化育万物,与天地并列。
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观点,认为天与人具有相同的结构,人是天的派生,人事与自然规律相似,故而天人可以相互感应。
在徐州现存的汉代文物遗存中,汉画像石的天文星象、远古神话、祥瑞图像等题材无不折射出汉人对天人感应的膜拜心理,其祠堂、墓室顶部一般也都作为天体象征的表现图式,说明这一观念历经发展,到汉代已经脱离了原来朴素的自然天道,而是融自然规律、伦理原则等于一体。
在当代,“天人合一”对于重新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2009年8月,时任徐州市长、现任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在接受新加坡《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
“过去二十年的新型工业化经济发展教训,是在发展工业化同时,未将生态建设一起全盘考虑。
”“环保跟发展经济是可以并行的,并非冲突的,打造生态环境需要善用‘巧力’。
”《联合早报》在《徐州生态造镇新旧城绿成一片》的采访文章中写道:
“‘天人合一’”是曹新平打造徐州新风貌的核心思维,亦是发挥‘巧力’的关键。
”[1]“天人合一”思想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在于:
必须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系统。
一是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
包括自然生态因子、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的自然生态和谐。
徐州是中国著名的煤城,煤炭工业的过度开发严重破坏了环境,“黑”和“灰”曾经遮蔽了整座这座城市,曾被列入全国113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之一,人居与自然的关系极度恶化。
因此,生态复位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
近几年来,徐州关停搬迁市区300家水泥企业,拆除700多台燃煤锅炉被,大力实施电力企业脱硫工程。
使徐州特有的“黑雪”现象一去不返,蓝天白云重现,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5年超过300天,被列为空气质量明显好转的三个城市之一。
二是社会生产和调控方式的和谐。
主要是发展方式的转变应建立在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从根本上摆脱了生态污染困境。
徐州是典型的内陆资源型城市,已经遭遇资源枯竭瓶颈,转型势在必然。
徐州制定发展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能源产业和商贸物流旅游业四大千亿元产业的策略,强力升级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经济。
使百年“煤都”一跃成为“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全球重要的新能源生产基地和区域性现代服务业高地。
发展方式转变使徐州生态环境焕发强劲的生机,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把曾以《百年煤都创造‘蓝天奇迹’》报道这一现象。
三是社会管理生态系统的和谐。
2011年5月,新华社撰文指出,目前,中国正面临“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的社会发展黄金期和矛盾凸显期”。
和中国的大部分城市一样,已迈入“双三俱乐部”的徐州,社会转型正在进行,社会活力日益迸发。
如何顺利趟过改革“深水区”,实现社会管理与经济快速增长协调,开创社会发展的新境界,成为新的重大课题。
“天人合一”的现代理念在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徐州市自2011年实施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通过百姓督权、评权,以民意问责,让人民满意,契合社会管理大势、顺应民心民意、切中干部作风时弊,在社会管理生态建设上迈出了创新的一步。
三、“情义”精神对城市人文品格的塑造
城市精神映射城市共有的价值观念和目标追求,是城市文化传统的精髓和生存发展的核心驱动。
徐州的城市精神“有情有义、诚实诚信、开明开放、创业创新”是新时期徐州共同的理想信念、精神支柱和道德规范。
这一精神与汉文化中的“情义”精神一脉相承。
2006年,徐州市委、市政府邀请著名学者易中天来徐以“楚汉文化和魅力徐州”为题做专题演讲,易中天认为,徐州的楚汉文化是一种特定地域和历史文化,在荆楚文化和齐鲁文化的双重影响下,楚人重情和齐鲁重义这两种文化在徐州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徐州文化特征以及徐州独特的城市性格:
有情有义。
2011年,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徐州考察时指出,江苏文渊深、文脉广,吴韵汉风同出一省而又风情迥异,徐州要在弘扬汉风上多做文章,让汉文化走出历史、走出徐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徐州启动“舞动汉风”品牌塑造工程,大力挖掘汉文化中重情重义、崇德向善、敢为人先的精神元素,浸润徐州的城市风骨,塑造徐州的城市魂魄。
主要表现在:
敢为人先的价值导向。
徐州是开国之君刘邦的故乡,开疆破土的气势与意识根植在集体记忆中。
汉画像石所表现的虬龙、鸾凤、飘风、云霓等奇丽幻美的意象,传达出汉帝国胜利的自豪、开阔的胸襟和飞扬雄壮的气概。
汉代文人面对的风云激荡的新世界,建功立业的豪情充溢在作品中。
司马迁发奋着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代表了汉代文人奋进、强健、博大的时代精神。
这种思想培育了徐州人敢为人先的性格特征。
徐州市委提出“善操作、会落实、能创新”与这一文化传承密切相关。
为徐州的经济振兴、科学发展、跨越提速,注入了文化活力和精神动力。
重情重义的道德取向。
中国文化精神在道德取向上追求“情深似海、义重如山”。
作为汉文化的发祥地和楚汉相争的交战地,“张良敬履”、“霸王别姬”、“季子挂剑”等历史故事为大众所熟知,沉淀内化为道德的标尺。
2008年,中央文明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我评议我推荐身边好人”以来,截止2012年8月,徐州共有53人当选中国好人,37人当选江苏好人。
其中,江苏好人的数量位居全省第二。
此外,2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1人获提名奖;6人荣获省道德模范称号,4人获提名奖。
这一群体中,有26年如一日伺候瘫痪婆婆的82岁老人张公兰;有创建“心缘”志愿者服务队回报社会,被称为“徐州保尔”的残疾青年郑复生;有全国无偿献血先进个人孔令喜……他们负载起城市精神的重量,以真实的生命体验给出了价值诠释,树立起群体标杆,彰显了城市人文的精神向度。
崇德向善的机制感召。
2011年,徐州市委、市政府开工建设“好人园”,通过美德柱、善举墙等形象展示建国以来徐州市涌现出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感人事迹和高尚行为,弘扬道德精神,引领社会风尚。
专门出台好人推选机制和好人关爱机制。
通过“组织推荐、社会推荐、个人推荐”三个推荐相结合,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三个宣传平台相结合,对好人进行公式奖励,来推动群众的自我教育,放大社会教育功能。
营造了大力弘扬凡人善举、凡人壮举,倡导全社会学好人、做好人、帮好人的文化氛围。
四、“以大为美”对城市现代审美的影响
汉帝国建立之后的强大生机和放眼四海的视野,使汉文化在审美理念上呈现出大气磅礴的包容气概。
主要表现在:
一是汉大赋的恢弘瑰丽。
汉大赋在题材上铺陈汉王朝的辽阔疆土、壮丽山川、繁华都市、巍峨宫殿以及帝王宏大的典礼、仪仗、歌舞、宴饮,礼赞自然和人的创造之功。
“穷造化之精神,尽万类之变态,瑰丽窈冥,无可端倪”,“总众类而不厌具繁”
(2)司马相如说:
“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也。
”闻一多先生称汉赋“凡大为美,其美无以名之”,都深切地揭示了汉赋最基本的美学特征。
二是汉建筑的弘大气派。
汉代建筑追求天地感应,萧何就营作未央宫:
“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力求空前绝后,显示出包容、自信的审美风度。
汉画像石中显示的汉代建筑,铺排堆砌各种精美的建筑材料,富于夸张浪漫色彩,形成宏丽的风格。
三是汉乐的磅礴气象。
汉代音乐承继开国的蓬勃气韵,将人的生命精神与天地同构,与时代融会贯通,激荡成洋洋大观。
《上林赋》对宏大的音乐场面这样描述:
“《巴俞》、宋、蔡,淮南《于遮》,文成、颠歌,族举递奏,金鼓迭起,铿锵铛答,洞心骇耳。
荆、吴、郑、卫之声,《韶》《濩》、《武》、《像》之乐,阴淫案衍之音,鄢郢缤纷,《激楚》结风,徘优侏儒,狄靼之倡,所以娱耳日而乐心意者,丽靡烂漫于前,靡曼美色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汉文化的精髓与当代价值研究兼论文化输出通道结题报告 修改第一稿 汉文 精髓 当代 价值 研究 论文 输出 通道 报告 修改 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