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教徒的礼物读后感.docx
- 文档编号:26410458
- 上传时间:2023-06-19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4.04KB
清教徒的礼物读后感.docx
《清教徒的礼物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教徒的礼物读后感.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清教徒的礼物读后感
清教徒的礼物读后感
清教徒的礼物读后感一:
《金融时报》将该书评为十大年度商业读物,显示了产业界重温信仰对领导力的重要性,而放弃进步运动中人定胜天的狂妄。
该书作者霍博兄弟,哥哥肯尼斯是美国企业中的一名工程师,弟弟威廉则是伦敦的一名投资银行家。
在钱德勒、德鲁克等大师的鼓励下,他们几乎用了50年来完成这本书,考证各种史实,可以说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清教徒,是指最早一批移民美洲大陆的欧洲人,在十七世纪,他们试图在美洲的新英格兰陌生的国土上创建新的神的国。
清教徒清楚地明白他们在新大陆的创业是来自神的呼唤,他们的创业与管理,是一件被冥冥之中的神所召唤、所使唤、所命令、所安排的任务,而完成这个任务,既是每个个体天赋的职责和义务,也是感谢神的恩召的举动。
为此,创业所赚取的金钱,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是为了实现上帝安排的任务。
本书高度评价清教徒的创业活动为美国建立一流管理文化的贡献,称赞这种信仰所形成的精神正成为美国管理对世界的贡献。
清教徒有4方面的特征,构筑起美国的管理力量:
第一,是建造“山顶之城”(asaCittyonaHill)的使命感,这种感召形成美国人对未来特有的乐观主义。
1611年,清教徒牧师约翰·温斯罗普在横渡大西洋时在亚贝拉号船上发表了表明移民新大陆宣言,说:
“这次目的,就是与神默契去完成建立‘山顶之城’的使命。
......我们同主订立了公约来完成这一使命,我们受命而来。
主授命我们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如果主高兴听到我们的心声,让我们安全抵达我们的‘乐土’,那么主就批准了公约,授予了我们这一神圣使命......”。
这个宣言引用《马太福音》说,“我们要成为建在山上的城,全世界的人都将瞩目我们”。
清教徒们要建立的“山顶之城”,就是要成为世界之光的城,也就是说,清教徒要把新大陆建设成为世界的光,成为引导全世界走向光明的光。
里根非常喜欢这句话,将美国称为自由世界的灯塔,经常在他的演说中使用,以鼓励美国人民;而后续者,如曾竞选美国副总统的佩林,谷歌公司的创始人LarryPage与SergeyBrin都将它作为使命。
第二,是愿意躬身亲为的技师文化。
清教徒到达新大陆后,任何作物的生长、物品的制造都要从零开始,这就要求每个人都成为多种工作的多面手,放弃旧大陆的等级文化。
这种躬身亲为的精神也反映在美国国父富兰克林为自己写的墓志铭,他不为参与起草美国宪法为荣,反倒强调自己从事的印刷业:
印刷业者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身体
长眠于此,作蛆虫的食物。
象一本旧书皮,内容已经破碎不堪,书面的印字和烫金也剥掉了
然而,他的工作本身绝不致泯灭,因为他深信它将重新出版,
经过美好的校正和修饰,
将成为更新更美的版本。
美国的清教徒对欧洲人轻视的手工劳作充满了热情,认为这些作品能作为对上帝的荣耀传承下去。
直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位CEO亲自修理自家的水管,他会很自豪地记载在自己的传记中,以显示自己是多纯的“美国人”。
我到美国之前一直不理解为什么美国风险投资钟爱车库里的创新。
到了美国买房子时才发现,许多美国人的两车库、三车库大的房间,堆满了各种工具,有的美国人索性将其改造成工作坊或制作室,闲暇时间就自己打磨、制造各种器具,而让自己的爱车在外边风吹雨打。
家居建材连锁超市家得宝卖得最火的也是各种器具,DIY杂志大行其道,孩子从小就在这种敢为、亲为的文化氛围中长大,不像中国孩子对化学元素周期表背得滚瓜烂熟,却不会自己制造一张椅子。
霍博兄弟认为,正是这种文化,使大规模制造能在美国脱颖而出,而不是在英国。
当时,美国的熟练技工急缺,原材料的开采也少,为此,美国人特别崇尚“机器的机器”,象蒸汽机、车床,比学徒制培养了广泛技工的英国更快地使用这些现代制造业所需的母机,也使各种零部件能够互相通用,这样生产线的原型第一次在十九世纪罗斯威尔·李上校的兵工厂中得以出现,为几十年后的福特制打下基矗
第三,是清教徒相互协作的精神。
这也是清教徒在建立殖民地时生存的关键。
最早的清教徒培根说:
“爱就是与社区绑定在一起”。
这种精神至今延续,例如美国童子军是全国性组织,但也是社区的重要组织,它的口号就是“勇往直前,天天向上(onwardsandupwards)”。
但与中国的少先队不同,其管理不是由教育部直到学校进行垂直管理,而是一个水平型的组织,更靠家长的参与自主管理,活动包括野外露营,培养儿童在山野户外的生存能力,提高健康与耐力,学习急救和救生,培养骑士精神,提高爱国主义和公民权责等等。
女童子军与男童子军更是相互独立、竞争的组织。
美国人虽然有很强的个人主义,但参与社区活动的投入比中国高很多,这就形成公民社会的基矗霍博兄弟记录了一位英国钟表厂商1857年访问美国后的观感:
“如果一位制造商想在美国发明一件新机器,其他人都会积极参与,发现错误,他就会帮助改正;而英国人正好相反”,这位钟表厂商最后把他的工厂从英国搬到美国。
这种大规模的协作成为现代大规模制造的基础,并一直持续到今天,例如Linux、Facebook等社区协作文化的形成,可能与这种精神相关,而匿名的BBS论坛在美国就没有中国热乎。
第四,是清教徒的系统组织能力。
牧师温斯罗普提倡:
“我们一起欢乐,一起悲哀,一起劳作,一起承担。
”在清教徒建立早期的殖民地时,必须“众人如一”,用系统的力量组织在一起劳作、垦荒、建造房屋与种植园。
正如《华尔街日报》在感恩节号称一百年不变的社评(我总共看到三次):
当时的美洲大陆对这些清教徒来说,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而非今天的富足资源,美国人应该时常感恩这批乘“五月花号”登陆的先驱所遗留的奋斗精神。
霍博兄弟认为当时的英国也有着水力磨坊、蒸汽机与机床等系统,但美国人更善于系统化,结合创新技能、冒险精神、远见与营销能力,成为清教徒增长经济与财富的伟大引擎。
清教徒的这些伟大礼物,是罕见的创建组织和管理组织的能力源泉,对后世社会有着重大的影响。
正如霍博兄弟指出的,它们对后来美国国父的政治创举与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都有着巨大的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在文明世界边缘建立的13个自己改变命运的殖民地,已经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
与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遥相呼应(本书中,新教徒与清教徒是同一类人),霍博兄弟大胆地提出,美国清教徒的管理文化甚至成功地移植到了日本。
在书的第十章里,霍博兄弟列举了下列史实: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了日本,对日本进行了罗斯福新政一样的社会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美国“自下而上的管理”(bottom-upmanagement),由此建立起日本式管理的开端,并把一个贫穷的、缺乏自然资源的国家送上世界第二富国的位置。
例如三菱家族的领导人,至今保存着麦克阿瑟占领期间美国人翻译的管理文件;而丰田汽车公司的“精益生产”理念中的十四个原则,许多传承了清教徒的精神,例如建立质量管理的文化中一个原则是通过不断地反省与持续改善,以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
霍博兄弟对美国管理80年代开始的堕落义愤填膺,与先锋投资基金的创始人博格一样,猛烈抨击以股东价值为基础的金融资本主义倾向,认为长期资本、安然、雷曼兄弟等丑闻事件的发生,都预示着美国的管理已经脱离了清教徒的传统,才造成了金融危机。
同样,明茨伯格在最近的《MIT斯隆管理评论》上献言,应废弃高管期权。
如果经理人纯粹是为了高薪才接受CEO的席位,他必然像安然、雷曼的CEO一样将公司带领到错误的方向。
霍博兄弟的书虽然讨论的是管理的历史,但对中国的经理人一样有很好的借鉴。
一个企业,如果丧失了自己的理想,或者建立不起自己的信仰,必然如行尸走肉、人亡政息。
清教徒追求建立“山顶之城”的信仰,与韦伯所强调的“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伦理是一致的,这与只谋利益的权贵资本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而今天胡润的财富榜变成企业家的原罪榜,只说明中国的企业家如果只是一味利用特权、与政治权力勾结、进行不合理的投机,不择手段地追求物质,必然也会导致今天美国金融危机一样的命运。
美国历史学尼尔·弗格森教授在哈佛大学讲授的课程名为“西方统治:
世界强国的主要推动力”,他认为:
在过去500年间,西方获得相对于东方的优势来源于六大因素:
资本主义企业、科学方法、基于财产私有制和个人自由的法律和政治体系、传统帝国主义、消费者社会,以及清教徒所代表的工作伦理。
中国正在复制其中的大部分,但其中的最后一点,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能改良或补充霍博兄弟所说的“繁荣的伟大力量”吗?
无论如何,还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歌声会让冰冷消融。
清教徒的礼物读后感二:
本书追溯了美国管理文化的起源及特性。
在三个世纪的时间内,这种文化将一小部分低微的美国殖民者变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经济和政治力量。
本书主张,该文化核心的活力、社会流动性、竞争力和创新力,其源头是某个民族的纪律及精神特质。
该民族就是美国的第一批欧洲移民——清教徒。
作者认为,目前商业社会的一切问题,皆源于商业本身背离了清教徒精神。
他们提出警告,当美国疏远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支撑其商业与经济成功的核心价值观时,也将自己未来的繁荣和稳定置于险境之中。
本书也研究了美国的管理文化如何普及到世界各地,特别探讨了美国占领日本期间,对后者的社会及制
造业造成的影响。
作者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应该叫作中日工业革命,因为它起源于日本、兴盛于中国。
中国公司可能会在一代之内主导世界所有重大制造行业,甚至还有许多服务行业。
这是一部美国社会史,也是一部管理文化论。
每一个关心资本主义体系或者身居高位的企业人都应该阅读、
清教徒的礼物读后感三:
XX年10月5日,苹果CEO乔布斯去世,全球果粉均陷入对这位用极具魅力的电子产品改变了世界的伟大人物的深切缅怀中。
而在中国,一个被反复提及,苦苦追索的问题则是:
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乔布斯?
那么,反过来问,到底是什么样的环境孕育了乔布斯这样的创新大师、创业巨子呢?
这个问题其实和一百多年年前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的震撼之问颇有渊源,存在本质上的密切联系。
韦伯首先注意到东西方两大阵营在现代化进程上的巨大差异,并进而注意到在实现了现代化的西方国家中,美英德法居于一流,而西班牙意大利等屈居二流,两者之间泾渭分明。
韦伯运用社会学的分析方法,经过长期深入的思考,终于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找到了突破口。
他发现,美英德法等国家信奉的主流宗教是基督教(相对于天主教而言是“新教”),而西班牙意大利信奉的是天主教。
西方国家主要信奉的是基督教,而东方国家大多不信奉基督教。
韦伯进一步指出,一般宗教的传统往往排斥世俗事务,尤其追逐经济利益。
但新教伦理中却没有这样的桎梏。
由此,韦伯提出,正是新教徒的生活伦理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这个观点后来被他写成《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而名扬天下。
韦伯所称的新教伦理大致可以归纳为勤俭、禁欲。
韦伯的论证逻辑是这样的:
禁欲主义的勤勉与节俭必然导致资本的积累,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繁荣。
但是,韦伯的观点也存在着明显的漏洞,至少是论证不力。
首先,新教的伦理要义其实并非新教独家拥有。
处于东方阵营的日本不是一个基督教国家,明显缺乏韦伯所称的“新教伦理动力”,但却是唯一一个非西方国家中成功实现资本主义的国家。
这是什么原因呢?
在1923年到1929年之间担任美国总统的卡尔·柯立芝,因生性沉默寡言而被称为“沉默的卡尔”。
但他却频频发声说:
“美国不承认任何贵族,除了工作的人”、“工作证实进入贵族阶层的唯一通行证”、“建工厂就是建教堂,在工厂工作就是在教堂祈祷。
”
这是对新教伦理的强力挥发。
正如马克斯·韦伯的嫡传弟子托尼在《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中所写的那样:
“生性自省、自律、自制,是俗家苦行僧,其修行之地不是修道院,而是战场、账房、市场。
”
但其实,日本江户时代的高僧铃木正三的思想早已与此曲径通幽。
有一天,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请教铃木大师说:
“农活太忙了,没有时间学佛。
如果因为这样而在来世遭到惩罚,就太遗憾了。
”铃木大师回答道:
“农业即佛行也。
”
山本七平所著的《日本资本主义的精神》就此总结道:
“在日本,这种全心全意地工作本身就是成佛之道的‘勤劳哲学’诞生了资本主义的劳动伦理。
同样,印度信奉马尔瓦尔教的教徒也有着类似的“工作即修行”的教义,并取得了极大的经济成就。
直到今天,马尔瓦尔教徒拥有并控制着印度大部分的钢铁业和茶叶贸易。
其次,走向繁荣的资本主义很快就抛弃勤俭和禁欲这两个起家之本。
但奢华与纵欲却没有导致资本主义的没落。
禁欲与纵欲只有一步之遥,而这其间,新教的伦理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时至今日,以乔布斯为代表的硅谷创新力量依然呼风唤雨,引领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浪潮。
而众所周知,乔布斯并不信奉基督教。
在他年少的时候,因为在教堂得知全知全能的上帝对世间的贫困“全知”,却未能展现其“全能”予以拯救而深感失望。
后来,他转而信奉禅修与佛教。
但他到印度访圣后,却感慨道:
“也许爱迪生对改变世界的贡献,比卡尔·马克思和尼姆·卡洛里·巴巴(印度教大师)两个人加在一起还要多吧。
”
显然,韦伯所称的“新教伦理”并不是乔布斯创新创业的激情之源。
那么,韦伯一定弄错了什么,或者是遗漏了什么。
(其实韦伯本人也已认识到:
新教的宗教理想的影响成为欧洲和美国的社会变革以及经济体系发展的主要原因,但并非是促成发展的唯一因素)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精神实质,既在资本主义萌芽之初,又在资本主义繁荣之巅,均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呢?
《清教徒的礼物》这本书或多或少为我们揭开了答案的面纱,补上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所欠缺的拼图一角。
清教徒是指指美国的第一批信奉新教的欧洲移民。
故而这本书所称的“清教”和韦伯所称的“新教”大致可以划个等号。
《清教徒的礼物》总结了四条清教徒精神,但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亲力亲为,注重技术与现场的“工匠气质”。
乔布斯和他的创业搭档沃兹尼亚克正是当年硅谷成千上万个“电子小孩”之一,在成功推出苹果II个人电脑之前,他们早已无数次尝试组装不同的电子元件。
后来,苹果公司推出震惊世界的三大神器iPod、iPhone、iPad,无论是外形设计还是功能设置,处处都留下了乔布斯亲临一线亲力亲为的深刻印记。
如今,硅谷成功的创新创业者,又有哪一个不是由亲力亲为入手而不断磨砺,最终获得机遇的青睐,开创令人瞠目的科技奇迹的呢?
正如禁欲主义的勤勉节俭必然导致资本的积累一样,清教主义的亲历亲为必然打破等级制度的禁锢。
而这才是真正至关重要的核心清教伦理。
19世纪晚期模仿英国工业的日本,继承了至今都在困扰英国的两个弱点。
其一就是等级森严,造成沟通不畅,决策低效。
这在制度层面上限制了亲力亲为。
其二,管理者和工人都缺乏技术资质。
这在技术层面上限制了亲力亲为。
后来,日本受到德国影响,矫正了第二个弱点,但一直未能有效克服等级森严这个制度层面的弱点。
直到二战战败,日本被美国占领,在麦克阿瑟的主导下,进行了“经济清洗”,将总共154家大型公司的1937名常务董事及其上级别的(等级意识极强的)企业高管赶下了领导宝座。
同时,麦克阿瑟引入基于清教伦理的美式管理思想。
正是这一场管理革命,在30年的时间把日本从一个满目疮痍的落后的战败国变成了延续几十年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创造了经济奇迹的国家——以色列来见证淡化等级制度的威力。
以色列是一个弹丸小国,人口只有710万,建国时国土面积仅有万平方公里。
国土的大部分都是沙漠。
国土四周都是敌对性的国家。
建国至今,以色列与它们发生了多次战争。
但是,以色列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新兴企业总数,超过全欧洲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新兴公司的总和,也超过日本、韩国、中国、印度四国的总和。
XX年,以色列人均创业投资是美国的倍,欧洲的30倍,中国的80倍,印度的350倍。
以色列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炫目的经济成就,正是因为他们绝无等级制度的禁锢。
对于绝大多数国家来说,军队都是其最等级森严的组织。
但以色列的军队最大的特点就是几乎没有等级之分。
在以色列,每一个权力人物——包括总理和军队政要,都有一个绰号,包括普通老百姓在内,都可以用绰号来公开称呼他们。
比如,前任总理纳塔尼亚胡和沙龙的外号分别是“比比”和“阿里克”,20世纪80年代的国防部参谋长摩西·列维的外号是“高佬”,而另一个担任此职的摩西·亚阿隆则被称作“妖怪”。
而更不可思议的是,以色列军队基层人员掌握了相当多的机密信息。
他们甚至可以否决掉不称职的上级!
军队是如此,社会则更是如此。
以色列的强制兵役制度使得每一人都会有从军经历。
当他们离开军队,开始创业或工作时,军队中无等级之分的做法自然会发挥影响。
不过,要特别提出的是,以色列的国教是犹太教,和韦伯所称的“新教”并不是一回事。
好在《清教徒的礼物》作者霍博兄弟已经给出了解释,清教主义本质上是一套思维和做事方法,这套方法在恰当的条件下可以跨种族、跨部落,跨国家,甚至跨宗教传播。
既然如此,我们也就不必揪住韦伯的漏洞不放了。
我们真正要认识到的是,森严的等级制度是创新创业的死敌。
这也正是中国出不了乔布斯的实质原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清教徒 礼物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