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ocx
- 文档编号:26409568
- 上传时间:2023-06-19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38.71KB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ocx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时间:
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二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形成原因:
(1)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
三主要矛盾:
1、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民族矛盾)
2、人民大众与本国反动势力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
四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
1、同:
性质相同、任务相同
2、异:
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者(最主要):
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
前途:
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民主专政
走资本主义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
结果:
失败成功
主力:
人民群众更广泛
五、分期(两个时期七个阶段):
以1919年为界,按革命性质分为两个时期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近代前期
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1840—19世纪60年代)
2)中国半殖半封社会完全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3)中国半殖半封社会的深化时期(20世纪初—1919五四运动前)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近代后期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1927)
2)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3)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4)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六、基本线索
1、外国列强侵略中国并与中国的反动势力相勾结,逐步把中国沦为半殖半封社会的屈辱史
2、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及其走狗的抗争史和中国各阶级各阶层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史
3、中国近代化的缓慢发展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两大主题
(1)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
(2)实现近代化和国家富强
关系:
相互联系近代史:
民族独立是第一位;现代史上:
国家富强是第一位
单元一:
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单元知识结构
1.社会性质:
封建——半殖半封;外国资本主义开始控制中国政治、经济
2.主要矛盾: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
3.经济结构:
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外国资本出现
4.阶级结构:
统治阶级分化,新的阶级力量(工、买办等)产生。
5.思想观念:
“新思潮”萌发,“西学东渐”开始。
6.革命性质:
旧民主主义革命
7.革命对象:
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
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
两次鸦片战争
加剧扩张
工业革命
中国落后
封建统治
闭关锁国
阶段特征
世界:
世界资本主义处于工业资本主义阶段。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更多的国家通过革命或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发展推动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列强的侵略扩张激起亚洲人民反抗,形成亚洲革命风暴;此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中国:
本阶段的时代特征:
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发生全方位剧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太平天国运动,因为新的时代而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农民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任务,因此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起点。
剧变的原因:
19世纪前期,世界上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接近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处于上升时期。
而这时的清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都已显示出衰落趋势。
剧变的表现:
1、政治上:
(1)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中国政局发生变化:
两次鸦片战争,开始控制清政府
满洲贵族势力减弱,汉族官僚地主势力增强。
清政府对西方侵略者的态度由排斥到抵抗,再到妥协、投降,继而“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分化,以奕訢、曾国藩为代表的新官僚集团势力膨胀。
(3)社会矛盾、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中国人民的斗争进入新阶段,带有新的时代特点,即反封建的同时反对外来侵略,形成了以太平天国运动为标志的第一次高潮。
2、经济上: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自然经济占主体;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封建经济开始瓦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虽然资本主义还没有产生,但为民族资本主义诞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3、对外关系上: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闭关自守政策破产。
4、思想上:
鸦片战争促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重新认识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萌发,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
但向西方学习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的“师夷长技”。
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单元复习线索:
线索一、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第一、军事侵略——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1840—1842
一、战争背景与原因:
1、背景分析
鸦片战争前的中英两国差距
中国
英国
经济
经济落后: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政治
政治腐败:
封建君主专制统治黑暗腐败
资产阶级通过议会改革巩固了统治
外交
闭关自守、盲目自大
对外殖民扩张。
(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手段:
商品输出(掠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军事
装备陈旧落后,军纪败坏
坚船利炮
思想
极端的文化专制主义
自由主义思想发展(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总体特征
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危机四伏
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崛起
19世纪中期的中英关系
·正当的中英贸易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发地位。
(原因:
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闭关锁国、购买力低。
)另:
鸦片战争后,英国商品输出并没有象西方想象的大幅增加,中国在中英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原因)。
19世纪60年代中期后,中国全面出现入超
·英国的鸦片走私
(1)目的:
直接目的:
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根本目的打开中国门户
(2)危害:
既严重危害了清朝统治,也造成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A损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B引起中国白银外流,清政府出现"银荒";
C腐蚀清政府军队,清政府出现"兵弱";D腐蚀清政府官吏,清政府更加腐败;
E加重劳动人民负担。
(2)性质:
英国无耻地用向中国走私鸦片的手段,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这绝不是正当的商务,而是贩毒和掠夺。
·中国的禁烟运动(直接原因)
(1)措施:
①整顿海防;②缉拿烟贩;③收缴鸦片;④虎门销烟。
(2)评价:
①是中国人民的正义举动,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
②它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
③林则徐是民族英雄。
④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对中国的战争,仅仅是借口、导火线,而不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结论:
根本原因:
英国要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直接原因:
英国以中国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战争
二、战争经过
1、鸦片战争的性质:
从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看:
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不仅是要保护鸦片贸易,更主要的是把中国变成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是主要目的,以适应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表明这次战争的性质对英国来说,完全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而中国被迫进行的则是反侵略的自卫战争
2、时间:
1840——1842年
阶段:
1)英国挑起战争(1840、6)
(2)英国扩大战争(3)战争结束(1842、8)
3、
第一阶段:
1840年6月,英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
第二阶段:
1841—1842年,英扩大战争,占香港岛及东南沿海一些城市
第三阶段:
1842年8月,英军闯入长江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服求和,战争结束。
3、各阶层在战争中的表现
(1)爱国将领:
略
(2)人民:
三元里人民自发抗英。
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
(3)政府:
组织抵抗不力,导致战败。
4、中国战败的原因、认识和教训
(中国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自卫战争,为什么失败?
)
(1)主观原因:
中国:
A清政府的腐败和妥协,战和不定、指挥不当,军备落后。
B经济技术落后
(2)客观原因:
英国:
是资本主义国家并率先实行工业革命,实力雄厚,武器先进,蓄谋已久。
总之,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根本
认识:
①战争双方力量对比是胜负的关键之一;②战争的性质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惟一因素;③战争结局与战争指挥有直接关系。
教训:
落后必然挨打,妥协必败。
三、战争的影响
1、被迫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⑴中英《南京条约》(1842,内容)及其附件(《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A割香港岛给英国。
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香港成为英国侵略中国的基地,使香港岛从此远离祖国怀抱长达百余年之久。
B赔款2100万银元。
使得清政府的财政更加困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同时也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积累。
C开放广厦福宁上五处为通商口岸,使我国东南沿海门户打开,便利列强对中国输出商品掠夺原料,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D协定关税,不仅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有利于西方国家倾销商品,而且使得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失去了关税的保障。
附件:
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
·允许在通商口岸租地、租房和永久居住
一般情况下,最惠国待遇是相互给予的。
但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就是外国要求中国给予最惠国待遇,但是它们并不以最惠国待遇来对待中国。
另外,它们还提出了利益均沾问题。
只要任何国家在中国取得新的侵略特权,英国都可以享受(割地、赔款等特殊项目除外)。
⑵中美《望厦条约》(1844,内容)侵犯了中国的领海权
⑶中法《黄埔条约》(1844,内容)
2、使中国社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⑴社会性质变化: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政治上:
中国丧失了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经济上:
中国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自然经济解体和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是个渐进的过程)。
⑵主要矛盾变化
⑶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变化
⑷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3、开始打破中国闭关自守的局面,客观上使中国逐步摆脱与世隔绝的状况,加速了旧制度的解体和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4、促进了新思想的萌发
5、加剧了阶级矛盾
分析:
闭关锁国政策
·含义:
是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与贸易的政策。
·原因:
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和封闭性经济基础。
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
统治者形成盲目自大的心理是其思想基础
清政府害怕沿海汉族人民与外商的接触会危及其统治
明朝中后期以来西方殖民者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略和骚扰
·打破:
鸦片战争失败后标志着闭关政策开始走向破产。
·评价:
闭关锁国政策在一个历史时期内对西方殖民地主义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毕竟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
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只会妨害了自己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不了解世界,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造成了中国近代被动挨打的局面。
·认识:
任何国家妄图用自我封闭的办法抗拒资本主义的世界潮流只能使自己落后挨打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一、原因
1、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法等企图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提出“修约”要求
2、清政府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3、英法取得克里米亚战争胜利
4、“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工业品贸易徘徊不前的原因
(1)中国自然经济的暂时抵制作用。
(2)外国商品有不少根本不适应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和要求。
(3)大量输入鸦片,削弱了中国购买外国工业品的能力
二、经过:
1、第一阶段1856—1858
英军炮轰广州---开始
英法联军攻占广州。
联军在广州设立占领委员会。
伯贵投降,成为近代史上第一个傀儡政权
攻占大沽和天津
《天津条约》的签订(1858,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爱珲条约》(1858)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便于西方列强影响和控制清政府
·增开十个通商口岸。
列强的侵略势力从原来的东南沿海一带扩张到了北方沿海、长江流域以及中国腹地,为列强扩大侵略提供了有利条件。
·外国军舰在长江口岸自由航行。
取得了中国内河航行权
·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赔偿英法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2、第二阶段1859—1860
大沽之战
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和北京
《北京条约》的签订(1860)--结束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增开天津为商埠。
使天津成为外国经济势力在中国北方的重要活动基地,并威胁北京的安全。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不但使我国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而且扩大了英国在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为以后强租新界又作了准备。
·准许华工出国。
关于准许华工出国的规定,与现时我国劳务出口有本质的区别。
那时的所谓华工出国与罪恶的黑奴贸易性质是一样的,其实质是掠夺。
·对英法军费赔偿增加到各800万两
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放口岸的特点:
多:
通商口岸达10个;广:
口岸从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深:
南京、汉口的开放,使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与中国腹地。
通过《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看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对外经济侵略的特点。
三、俄国侵占北方大片领土,共150多万平方公里图表见P13
早在清康熙年间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已正式签订过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及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地区在内都是中国领土。
俄国在近代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主要是在19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此时正是俄国废除了农奴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
俄国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英法的欧洲国家,但同时又是一个扩张性极强的军事帝国,其对中国的领土野心远大于占领市场的欲望,俄国是近代时期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1、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①丧失更多领土(英俄)和主权,侵略范围扩大
②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基础:
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清朝统治者开始成为外国侵略者的附庸与工具,出现了暂时的“和好”局面
原因:
①清政府利用外国侵略者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护统治
②外国侵略者利用清政府维持和获取更多权益
③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便利了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中国终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统治者内部分化,出现洋务派和顽固派
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各国的侵略目标有差异。
1、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是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法国和美国的工业革命在19世纪中期陆续完成,而俄国在1861年才进行农奴制改革。
因此,在侵华过程中,英国一直是主角,法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已完成了工业革命,因此成为配角,俄国只是扮演“帮凶”角色。
2、在侵华目标上,英国关注经济特权、谋取经济利益,俄国主要兴趣在于扩张领土。
差别的根源在于两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不同。
3、按马克思的说法,殖民侵略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后果。
这一论断对英国适用,因为它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工业品和资本主义方式,但俄国割占中国领土没有双重后果。
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背景、原因、进程、性质、结果、影响)导与练P84
克里米亚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比较。
1、战争得胜一方都是英国和法国。
19世纪中期的英国和法国是世界上两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事实说明,先进的资本主义具有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2、战争的结果都加深东方弱国的殖民地化。
克里米亚战争后英法在土耳其的势力增强,土耳其成为欧洲列强宰割的对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事实说明,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扩张面前,落后必然挨打。
3、战争的结果引起失败者的新变化。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进行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推动国内的资本主义发展。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力图“自强”、“求富”。
中俄所不同的是,俄国从整体上改革了旧的封建生产关系,从而实现了历史的转折,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的洋务派从整体上保留了旧的封建生产关系,只是部分地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结果以破产而告终,中国仍然沿着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道路发展。
4、两次战争在性质上有差别。
克里米亚战争是英法在“保护”土耳其的名义下对俄国的战争,是列强之间的争夺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列强对落后国家的侵略战争。
5、战争失败者的不同反应,也有地理因素的影响。
俄国毕竟与西欧资本主义有直接的接触,了解资本主义的先进性。
中国地处亚洲,鸦片战争以来才对西方有所认识。
第二、政治侵略
1、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2、攫取中国领土、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中国成为半主权国家
·司法:
·领土:
·领海:
·关税:
·贸易:
3、镇压革命:
太平天国
★第三、经济侵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一、前提:
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以实现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过程:
·《南京条约》规定关税协议(1842)----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中国成为世界上关税税率最低的国家。
·夺取上海海关管理权(1853)--第一个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进一步丧失。
《天津条约》明确规定了关税税率值百抽五的原则
·英国人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说务司----完全丧失
二、经济侵略的方式
(一)主要方式——商品输出,掠夺原料
以倾销商品、掠夺原材料、走私鸦片为主要方式的经济侵略,是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列强侵华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是同当时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影响:
1865年中国在对外正当贸易中第一次出现入超,中国已经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中国逐渐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瓦解着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二)次要方式——早期资本输出
1、办洋行。
洋行是外国商人在华设立的贸易机构
伴随着洋行的发展,中国社会中逐渐出现了一些特殊身份的商人——买办。
买办是替外国资本家服务的中间人和经理人,买办为侵略者的各项经济侵略活动服务,在一般情况下,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只有通过中国的买办才能达到侵略和掠夺的目的。
买办阶级的出现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也是中国封建经济结构半殖民化在阶级关系上的一个重要表现。
由于买办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特殊关系,决定了他们的经济地位与政治态度。
这是我们学习近代史应该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
2、开银行;
3、经营轮船公司,垄断内河航运;
4、设立工厂,掠夺资源
(三)带有野蛮掠夺色彩的手段——贩卖华工(变相的奴隶贸易,掠夺中国劳动力)
(1)背景:
资本主义侵略加剧中国农民破产;《北京条约》允许华工出国。
(2)手段:
收买地痞、流氓诱骗掠拐华工,贩卖到海外充当苦力。
(3)实质:
变相的奴隶贸易。
第四宗教和文化侵略
(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的相关条款)
思考:
①概述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方式及其侵略活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侵略之间的关系)
②列举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名称、时间、双方、内容、影响)
③概述本阶段侵华的主要国家(4个)的侵略目的及其各自的活动。
线索二、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争
第一、地主阶级抵抗派抗击侵略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中地主阶级抵抗派反抗侵略的斗争及代表
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抵抗派,敢于面对现实,领导了中国的禁烟运动。
关天培等爱国将领,为国英勇捐躯。
第二农民阶级的抗争——三元里抗英与太平天国运动
Ⅰ三元里抗英:
三元里人民奋起抗英,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
Ⅱ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王朝统治下长期积聚的阶级矛盾,在鸦片战争的影响下汇聚而成社会矛盾的总爆发,是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农民阶级与封建主义两大矛盾的集中体现。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打击的目标主要是清王朝为代表的封建统治势力。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太平军与中外反动势力进行了殊死抗争,进行了反封建反侵略的伟大斗争,把旧式农民战争推向了顶点。
一、原因与背景(时代背景:
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与亚洲革命风暴)
1、根本原因:
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2、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加剧了阶级矛盾。
3、自然灾害严重
5、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冯云山组织拜上帝会(理论和组织准备)
①理论来源:
把西方基督教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结合起来
②理论著作:
《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和《原道觉世训》等。
③理论特点:
将农民平等自由思想通过宗教理论表达出来。
·对“拜上帝教”的认识
中国历史上许多农民领袖常常利用宗教和封建迷信来组织和发动农民起义,太平天国也不例外。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把基督教教义、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些带有浓厚宗教迷信色彩的农民革命思想和信条。
拜上帝教在洪秀全组织、发动群众参加反封建压迫斗争中起过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后在太平天国的斗争实践中,拜上帝教成为了农民领袖们维护自己特权地位的一种工具,成了杨秀清个人牵制天王,树立威严的工具,演化变质成为一种邪教。
李大钊说过:
“太平天国禁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
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与鸦片战争影响之间的关系
太平天国运动是多年来阶级矛盾积累的结果。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惨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偿付大量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战后开辟通商口岸,便利了西方商品的输入,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一批农民破产,流民增加;战后鸦片贸易猖獗,白银大量外流,加上统治集团生活腐败奢侈,更加剧了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
”
二、过程:
1、前期斗争(1851——1853):
金田起义—东乡称王—永安建制—定都天京—颁布纲领
(1)金田起义(1851年)
(2)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
(3)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1853年,形成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
(4)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主要内容:
平均分配土地、平均分配产品
评价:
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
未实施的原因:
绝对平均、战争环境
(5)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1856):
北伐—西征—东征
定都天京后的太平天国面临的迫切任务是:
进行北伐,攻破北京,推翻清朝;发动西征,控制长江中游以保天京安全;组织东征,阻断清政府漕粮运输,充实自己的经济实力。
▲北伐:
时间:
1853年。
目的:
直捣北京,推翻清朝统治。
将领:
林凤祥、李开芳。
失败原因:
孤军深入,给养和武器供应不足,后援不利,固守待援,北方严寒
清军的围攻。
影响:
深入到清朝统治中心地区,震动了清朝的统治;牵制了敌人的兵力,为东征和西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西征:
▲东征:
时间:
1853年。
时间:
1856年。
目的:
巩固天京革命的大本营。
目的:
断绝清政府财源,充实自己经济力量
将领:
赖汉英、石达开。
将领:
秦日纲、石达开。
作战地区:
皖、湘、鄂、赣。
经过:
秦日纲东征破江北大营;秦、石会
战役:
石达开指挥湖口战役。
师破江南大营,解除天京之围。
结果:
巩固了天京革命大本营。
▲意义
西征与东征取得重大胜利,太平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教案 人教版 中国 开始 沦为 半殖民地 半封建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