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100优选.docx
- 文档编号:26408480
- 上传时间:2023-06-19
- 格式:DOCX
- 页数:49
- 大小:106.07KB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100优选.docx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100优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100优选.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100优选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100优选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推磨
高军
朱大爷老两口看到胡同志住进来后很担是非儿,见了面总是笑着打招呼。
这些日子,和同志们接触多了,朱家人也早已没有了任何拘束。
现在整个沂蒙山区正在春耕备播,老百姓都在忙农活儿。
胡同志也是忙得脚不沾地,要么出去一天不着家儿,要么招来一些人商量事情。
大家都各忙各的,相互见面的时候并不多。
这里的风俗堂屋是主屋,胡同志被安排到家里来住,朱大爷老两口一直想把他让到堂屋里住。
胡同志看到西屋虽然低矮.但里面东西并不多.就坚持住了西屋。
从西屋门里就能看到左前方的堂屋西窗下那盘磨,磨眼圆筒状向天空敞开着,磨台周边凸起一层边沿儿,只有正南方留出了一个稍微向前伸出的石嘴儿,方便从这里向下刮煎饼糊子。
沂蒙山区家家户户在院子里都有一盘磨,用来磨糊子然后在鏊子上烙煎饼的。
其实,胡同志是带着重大使命来解决山东分局和115师一些关系问题的,所以非常忙。
他经常到深夜还不休息,在灯下一会儿皱眉思索,一会儿奋笔疾书,实在太累了就站起来活动一下腰身,然后又坐下了。
第三天鸡还没叫,窗外漆黑一团,沉睡中的胡同志就听到院子里有了动静,他抬头从窗棂里向外看去,影影绰绰看到是朱大爷和朱大娘每人抱着一根磨棍已经开始推磨了。
他两眼辣辣的,连着打了几个哈欠,应该是自己刚睡着才不长的时间。
但是磨盘有规律转动的咕噜咕噜声和两个人杂沓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在黎明前的寂静里显得格外清晰,他知道自己想再休息一下已经不可能。
于是他也就起来了,他小声制止随行同住的警卫人员起床,打开门走出去。
朱家老两口停下了脚步:
“哦,把胡同志聒噪醒了吧?
”
他赶紧说道;“不是,我每天都是这个时候醒。
——怎么这么早就起来推磨啊?
哦,是了,农活忙了,早干完家务好去忙地里的活儿哟。
”
“是啊,三春大忙时候,都这个样子。
”老两口不好意思地笑笑。
“来,我推一会儿,”胡同志说着就接过了朱大娘的磨棍,推起来,“你来添磨吧。
”
朱大娘一会儿往磨眼里添上一勺地瓜干糁子,磨台上的糊子就逐渐多起来。
胡同志和他两人继续说着话:
“我们老家那里也有磨,只是形状不太一样。
还有一个花鼓戏专门唱磨豆腐,怎么唱来?
哦,这样——我叫张古冬,做事好懵懂,老婆说我呷饭,要呷一水桶。
时来铁树开花,运去生姜不辣,抓到朴鸽子飞上天,做一套豆腐五天还发芽……”
“哈哈哈。
”老两口被逗得大笑起来。
一边推着磨,胡同志一边了解村里的各种情况,并征求对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的意见,老两口异口同声地说:
“这个事主要在东家,老百姓哪能有不欢迎的?
”
太阳从东边露出红红的脸,一大瓦盆地瓜干糁子磨完了。
白天,分局的同志知道这个情况后立即表态说:
“我们马上安排有关干部和朱大爷老两口谈谈,让他们不要这么早就推磨,以免影响胡服同志休息……”
他使劲摆摆手,笑道:
“千万不要小题大做,群众都忙于春播春种,起早贪黑干完家里的事,好去忙地里的活儿呢,何况也没有影响我休息,反而让我听到很多真心话,你们绝对不要去说这个事儿。
”
翌日一大早,胡服又在那个时辰醒来,可是院子里推磨的声音并没有响起来。
他感到很奇怪,就悄悄地起来走进院子,来到作为厨房的东屋,只见泡好的地瓜干糁子还静静地在那里,于是他回到西屋,轻轻叫起警卫员:
“来,咱们推磨去。
”
他们一人抱起一根磨棍,咕噜咕噜推起来,走几圈胡服就往磨眼里添上一勺瓜干糁子,不一会儿就推下糊子来了。
这时候,朱大爷老两口急火火走出堂屋门:
“这可使不得,胡同志!
俺这不是想让你和同志们多眯一会儿,怎么……唉……”
“你们都能起来,我们怎么还要多睡,真的不用见外哟。
”他一边说着,一面继续推着磨,脚步显得更有劲,“那个歌子怎么唱来?
我叫张古冬,做事好懵懂,老婆说我呷饭,要呷一水桶。
时来铁树开花,运去生姜不辣,抓到朴鸽子飞上天,做一套豆腐五天还发芽……”
大家都爽声大笑起来,气氛是那么融洽。
多年后省里有个下乡演出活动来到村里,有个来看演出的青年人竟然很有韵味地念白道:
“我叫张古冬,做事好懵懂,老婆说我呷饭,要呷一水桶。
时来铁树开花,运去生姜不辣,抓到朴鸽子飞上天,做一套豆腐五天还发芽……”
演员们很奇怪:
“啊,这是湖南花鼓戏《磨豆腐》啊,在咱们山东你是从哪里学来的?
”
“俺爷爷过去经常这样念叨,我小时候就学会了,他说当年有个叫胡服的革命同志住在俺家里,从他哪里听来的。
”
演员们明白了:
“哦,原来你们家里住过大人物啊。
”大家笑着告诉他胡服的真名是谁,他一下子睁大了眼睛:
“啊哟,原来是他啊……”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一段既交代故事中的人物及关系,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即农忙时节的革命老区——沂蒙山区。
B. 第二段中较为地详细介绍了石磨的形状,这有利于年轻读者了解这一旧物件,避免因时代原因而发生疏离。
C. 小说综合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表现手法,让读者真切感受到革命战争时代革命领袖的品质。
D. 《磨豆腐》歌词在小说中出现了三次,既让小说有生气,又表现出人物性格,也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小说在刻画胡服同志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方面特征?
请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写“多年后”下乡演出及人物的对话,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答案】
(1)C
(2)①平易近人。
在工作累、休息少下的情况下,帮助朱大爷家推磨;后来主动再次推磨;推磨时,为大爷大娘唱家乡花鼓《磨豆腐》;不让分局干部向朱大爷打招呼。
②工作讲究方法。
一边推着磨,一边了解村里的各种情况,并征求对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的意见。
③工作勤奋。
忙得脚不沾地,经常到深夜还不休息。
(3)①在主题表达上,这一情节将时间拉回现实,更赋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强调青年人传承老一辈光荣革命传统;②在结构上更完整,交代了人物的特殊身份;③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丰富了人物形象,表明胡服同志当时谦逊不张扬的特点。
【解析】【分析】
(1)C项,“心理描写”错误,文中没有运用心理描写。
故选C。
(2)依据第一段“胡同志也是忙得脚不沾地,要么出去一天不着家儿,要么招来一些人商量事情”、第三段“所以非常忙。
他经常到深夜还不休息,在灯下一会儿皱眉思索,一会儿奋笔疾书,实在太累了就站起来活动一下腰身”可知,胡服工作异常勤奋;依据第四段“他两眼辣辣的,连着打了几个哈欠,应该是自己刚睡着才不长的时间”、第八段“‘来,我推一会儿’胡同志说着就接过了朱大娘的磨棍,推起来,‘你来添磨吧’”、第十段“还有一个花鼓戏专门唱磨豆腐,怎么唱来?
哦,这样——”可知,在工作累、休息少下的情况下,胡服帮助朱大爷家推磨,甚至唱歌,说明胡服平易近人;依据第十二段“一边推着磨,胡同志一边了解村里的各种情况,并征求对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的意见”可知,胡服讲究工作方法。
(3)小说结尾写“多年后”下乡演出及人物的对话,写的是看演出的青年人会念白《磨豆腐》,这引起演员们的好奇,进而打听到歌曲是青年人的爷爷从胡服那儿听来的,这就突出了胡服当时谦逊不张扬的特点,也在结构上更完整地交代了人物身份特点;同时在时间的前后关照上,写出老一辈(青年人的爷爷和胡服)对晚辈的熏陶和影响作用,强调青年人传承老一辈光荣革命传统的主题;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平易近人。
在工作累、休息少下的情况下,帮助朱大爷家推磨;后来主动再次推磨;推磨时,为大爷大娘唱家乡花鼓《磨豆腐》;不让分局干部向朱大爷打招呼。
②工作讲究方法。
一边推着磨,一边了解村里的各种情况,并征求对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的意见。
③工作勤奋。
忙得脚不沾地,经常到深夜还不休息。
⑶①在主题表达上,这一情节将时间拉回现实,更赋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强调青年人传承老一辈光荣革命传统;②在结构上更完整,交代了人物的特殊身份;③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丰富了人物形象,表明胡服同志当时谦逊不张扬的特点。
【点评】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把握小说的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
首句(段):
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还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过渡句(段):
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
若是插叙,行文起伏跌宕,摇曳生姿。
尾句(段):
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深化主旨、启发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
②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包括揭示的人物心理)。
③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④给读者的感受,即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
2.阅读下面两段关于“雨”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
他是一个对大自然特别敏感的人,大自然的任何细微变化都会在他的心灵世界引起反应,在他的诗中留下精妙回响。
若要从唐代选一个诗人来作写雨的探花郎,那么我真心推举他——韦应物。
和朋友分别时,“ ”;和友人不能见面的时候,他会有“ ”的念头;等到相逢时,“ ”,这是对友人身上隐士之风的赞美;在大宴宾客的盛宴上,“ ”,何等雍容,极有身份。
到了宋代,苏东坡写雨总是令人 。
他用诗写雨: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将夏天的雨写得 ,也是一派大家风度。
他用词写雨: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风雨自然不只是自然界的风雨。
到了 的境界,人,已经活在了风雨之上。
(二)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
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
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
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1)根据文意
(一),依次填入第一段横线处的诗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相送无限情,沾襟比散丝 ②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③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④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A. ②④①③
B. ②③①④
C. ①④③②
D. ①③②④
(2)依次填入文段
(一)第二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无与伦比 淋漓尽致 超然物外
B. 无法企及 穷形尽相 超然物外
C. 无与伦比 穷形尽相 随心所欲
D. 无法企及 淋漓尽致 随心所欲
(3)文
(二)中“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这句话中包含多种修辞,下列诗句中修辞手法与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C.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D.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4)文
(二)中所述下列听雨场景,与下图意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
A. 疏雨滴梧桐
B. 骤雨打荷叶
C. 江阔云低客舟中
D. 白头听雨僧庐下
【答案】
(1)C
(2)B
(3)B
(4)C
【解析】【分析】
(1)本题中,第一空,原文是“和朋友分别时”,“相送无限情,沾襟比散丝”中“相送”正合此意;第二空,原文是“和友人不能见面的时候”,“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一句中“远慰”一词正合此意;第三空,语言环境是“等到相逢时”,“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中“客从东方来”正是和朋友相见之时;第四空,原文是“在大宴宾客的盛宴上”,“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正是聚会之景。
故选C。
(2)本题中,第一空,“无与伦比”的意思是:
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
“无法企及”的意思是:
无法达到。
专门用来形容某人的成就他人无法达到或者某件事情的难度让人无法完成。
原文是“到了宋代,苏东坡写雨总是令人……”,指的是苏东坡的成就旁人无法达到,应用“无法企及”;第二空,“淋漓尽致”的意思是:
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
“穷形尽相”的意思是:
原指描写刻画细致生动,现在指丑态毕露。
此处的语言环境是“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这句诗被苏东坡写得活灵活现,应用“穷形尽相”;第三空,“超然物外”的意思是:
超出世俗生活之外。
引申为置身事外。
“随心所欲”的意思是:
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此处形容苏东坡超出世俗生活之外的“境界”,应用“超然物外”。
故选B。
(3)例句“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中,把雨比喻成了灵魂,是比喻,“在喊谁”将雨拟人化,是拟人。
A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泪始干”是拟人的修辞。
B项,“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中,“谁裁出”是拟人,“似剪刀”是比喻。
C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中“花不语”是拟人。
D项,“边庭流血成海水”是夸张。
故选B。
(4)本题中,从画面内容可见,有江水、舟中客等,正符合“江阔云低客舟中”的画面和意境,故选C。
故答案为:
⑴C;⑵B;⑶B;⑷C;
【点评】⑴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
此类题要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
⑵本题考查成语辨析与运用能力。
此类题目要准确把握成语的含义和用法,结合语境具体分析,然后做出判断。
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
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
⑶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
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⑷此题考查理解意境的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①熟悉一些典型的传统意象;②展开联想想象;③明确答题思路。
只有在掌握了诗歌意境的相关常识的基础上,多积累,多训练,才能真正做到考场不慌,心中有数。
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把握文中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三分钟的高贵
威廉•保西
阿普达是英国伯明翰南部山区的旅游观光小镇,保留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很多特色,至今仍然使用马车代步。
艾迪是镇上一家出售特色草帽的小工艺店老板。
半年前,艾迪和邻近的迪克鲁斯镇上的姑娘苏菲相爱了,可镇上大法官的儿子洛克也看上了苏菲,发誓非她不娶。
几天前,苏菲告诉艾迪,她父亲对洛克家的背景很满意,但在听说苏菲爱上了卖草帽的艾迪后非常生气,并且打电话给远在伯明翰当医生的苏菲的哥哥博格,要他回家阻止妹妹。
另外,博格也打算近期回家给父亲做一个手术,切除父亲额头上的良性肿瘤。
“百合节”要到了,按照当地习俗,镇上的男孩都会在这天到心爱的女孩家送上一份价值不菲的礼物,借此表明心迹。
苏菲抽泣着要艾迪想办法,送一份能够打动她父母的厚礼。
艾迪咬咬牙,取出了全部积蓄,共6000英榜,但他想来想去不知买什么,于是就把这些钱都放在他母亲留下来的一个梳妆匣子里,他想都带给苏菲,让她自己用这些钱去挑选礼物。
“百合节”这天早晨空降暴雨,艾迪急匆匆起床。
阿普达和迪克鲁斯两镇相隔几十公里,山路崎岖不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
马车夫亨特驾着马车来到了艾迪门前,半小时后,马车来到镇中心,艾迪远远看见洛克站在路边,洛克也要去苏菲家送礼。
“亨特,给我把画搬上去,千万小心,光那个檀香木框就抵得上你十几辆马车!
”洛克大声嚷嚷着跳上了车,“嘿,这不是艾迪吗,你不会也要到苏菲家去吧,准备了什么礼物啊?
”听着洛克的揶揄,艾迪没接腔,他很是自卑。
飘泼大雨让马车速度愈加慢了,以前只要三四个小时的路他们走了七八个小时还没到,现在离迪克鲁斯镇还有好几里山路呢!
此时大雨滂沱,天色渐渐暗了下来。
马车在过一条岔道口时,一个浑身湿透的中年男子拦在前面,他提着一只便带式手术箱,“对不起,能让我搭乘一段吗?
我到前面的迪克鲁斯镇。
”这个中年男子告诉他们,他坐的马车半路坏了,他只好徒步前行了十几里路。
“快上来吧!
”艾迪忙招呼这名男子坐下,他得知男子叫博格。
洛克不满地哼了一声:
“小心些,别弄坏了我的画!
你可赔不起!
”
道路越来越泥泞,突然马停下来不走了,它可能累坏了。
洛克气急败坏地猛踹马屁股,马受到惊吓,飞快地向前冲去,前方正是一个斜坡,还没等他们回过神来,马车就向路旁倾覆,他们滚进了数英尺深的坡底。
一阵眩晕过后,艾迪睁开了眼睛,四周一片昏暗,洛克和博格也躺在附近的泥泞里呻吟,不过他们还可以站起来。
但艾迪突然发现亨特半天没有爬起来。
“噢!
上帝,他腿上流了好多血!
”在艾迪点燃的打火机的光芒里,洛克惊恐地指着亨特右大腿下的一汪鲜血叫道。
“让我看看,”博格蹲下身察看伤情,亨特已经昏迷,鲜血从他的大腿股动脉汩汩流出,一根尖树枝刺穿了他的大腿。
“动脉破裂了,他失血过多,必须立即缝合动脉止血!
”博格果断地说,接着他又以医生的口吻命令艾迪和洛克道:
“去把我的手术箱找来!
”
博格接过艾迪从泥泞中找到的手术箱,取出手术刀和缝合伤口的针线,然后和艾迪合力将亨特抬到一块突出的崖壁下。
就在博格准备开始手术时,他发现天色实在是太暗了,让他看不清楚亨特伤口的准确位置,“快点燃打火机。
”博格急切地说。
衣物都被雨水打湿了,无法点燃,艾迪只好一直摁着打火机,借着微弱的光芒,博格开始给亨特实施手术。
然而,打火机油就快消耗光了,火光越来越微弱。
“我还需要3分钟,你们身上还有什么可以用来照明吗?
”博格心急如焚地问。
“对了,年轻人,你的画用塑料包着,应该可以点燃的。
”听到博格问起了自己,洛克开始支支吾吾:
“这……下着雨……要是打开就毁了,那可是幅名画,值很多钱。
”
这时,艾迪突然想起了匣子里的6000英榜,他赶紧将它找出来,还好,钞票还没有被打湿。
“快缝合伤口!
”艾迪迅速点燃了一张张钞票,微弱的光映着他有些苍白的脸。
3分钟过去了6000英榜烧成了灰烬,手术也终于完成了,艾迪和博格都瘫软地坐在了泥地上。
“小伙子,你身上怎么带着这么多的现金?
”博格忍不住发问了。
“那是我准备给心爱的苏菲买礼物的,现在,我可一无所有了。
”
“苏菲?
”博格轻轻念道,很快地拍了拍艾迪的肩膀,“放心吧,好小伙,这个女孩会属于你的!
”远处传来了马车声,原来苏菲的家人得知博格今天要回来,却迟迟没到后,派人来接他了。
当洛克知道来的人就是苏菲的家人,并且得悉博格就是苏菲的哥哥时,赶忙殷勤地问这问那。
但是,博格只冷冷地看了他一眼,然后,他微笑地对着艾迪说:
“小伙子,我的妹妹需要与高贵的人共度一生,3分钟里,你失去了6000英榜,却赢得了真正的高贵!
”
(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
A. 这篇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了两个身份地位悬殊但精神品质却有着天壤之别的人物形象,旨在告诉我们真正的高贵在于心灵。
B. 当那个中年男子要求打车时,艾迪热情招呼他上车坐下,是因为他隐约感觉到这个中年男人叫博格,是苏菲的哥哥。
C. 小说结构严谨多处埋下伏笔,比如第二段提到博格要回家给父亲做手术,使得后文马车出事,艾迪在泥泞中找到手术箱,博格能给亨特做手术的情节不显得突兀。
D. 洛克不愿意点燃包画的塑料布,是因为他画是他“百合节”送给苏菲的礼物,不能随便就给毁了,担心名贵的画会被雨水毁坏。
(2) 小说第一段对阿普达镇及艾迪、洛克的介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结合全文,请探究小说题目是“最后三分钟的高贵”为题的妙处。
【答案】
(1)B
(2)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主要人物;②介绍阿普达镇阿普达是英国伯明翰南部山区的旅游观光小镇,至今仍然使用马车代步,为下文马车失事埋下伏笔。
③点出艾迪和洛克身份地位的悬殊,引出下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①能体现人的高贵不在于身份地位而在于心灵,越是紧急情况,越能检验出人灵魂的高下这一主旨。
②能表明作者对艾迪高贵心灵的赞美。
③产生对比的效果,体现出作者对地位高贵的洛克的讽刺批评。
【解析】【分析】
(1)选项B中说“当那个中年男子要求打车时,艾迪热情招呼他上车坐下,是因为他隐约感觉到这个中年男人叫博格,是苏菲的哥哥”,艾迪在此之前并不知道那个中年男子是博格。
故选B。
(2)小说第一段是文章开头,有对阿普达镇的情况介绍,特别指出马车是代步工具,交代了艾迪、洛克的情况差别,所以不仅交代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景,同时使文章情节的发展更具合理性,也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3)标题“最后三分钟的高贵”,指向对人物艾迪的美好精神的赞美,这种高贵无关乎贫富,不能用金钱衡量,越是在生死攸关的“最后三分钟”越展现的淋漓尽致,越让那些富而不贵者相形见绌。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主要人物;②介绍阿普达镇阿普达是英国伯明翰南部山区的旅游观光小镇,至今仍然使用马车代步,为下文马车失事埋下伏笔。
③点出艾迪和洛克身份地位的悬殊,引出下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⑶①能体现人的高贵不在于身份地位而在于心灵,越是紧急情况,越能检验出人灵魂的高下这一主旨。
②能表明作者对艾迪高贵心灵的赞美。
③产生对比的效果,体现出作者对地位高贵的洛克的讽刺批评。
【点评】⑴本题考查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和鉴赏能力。
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⑵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
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答出语段的语段的内容,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结构方面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此题是文章的开头注意对小说相关内容的交代和为后文做铺垫、引起下文的作用,然后从内容方面分析,注意分析对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方面的作用。
这是一道分析语段的作用题目,答题时首先答出语段的内容,然后结合语段位置分析作用,分析作用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小说第一段对阿普达镇及艾迪、洛克的介绍交代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同时文章更具合理性,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⑶此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
把握小说标题的作用:
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小说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100优选 高考 语文 专题 复习 文学 文本 阅读 答案 100 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