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实验题考查透视剖析.docx
- 文档编号:26407428
- 上传时间:2023-06-19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15.79KB
高考化学实验题考查透视剖析.docx
《高考化学实验题考查透视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实验题考查透视剖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化学实验题考查透视剖析
2014年高考化学实验题考查方式透视
江西新余市第五中学338029江中根
【内容摘要】本文对2014年各地高考有关化学实验题的考查进行简单归纳,希望能对考生的复习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考化学、实验题、考查方式、透视
纵观2014年全国各地的高考化学试题,不难发现试题中涉及化学实验内容的题目和分值与历年相比有增无减,全国卷与各地自主命题卷各有特色。
命题者通过多视角选材以及不断创新精心设计试题,全面考查学生应具备的综合实验能力。
因此,研究新形势下的高考,对于广大考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课题,充分分析高考试题的新动向,无疑是高考复习过程的重要一环。
现把2014年各地高考有关化学实验题的考查进行简单归纳,希望能对考生的复习有所帮助。
一、考查化学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例1】(2014·重庆理综化学卷,T4)茶叶中铁元素的检验可经过以下四个步骤完,各步骤中选用的实验用品不能都用到的是()
A.将茶叶灼烧灰化,选用①、②和⑨
B.用浓硝酸溶解茶叶灰并加蒸馏水稀释,选用④、⑥和⑦
C.过滤得到的滤液,选用④、⑤和⑦
D.检验滤液中的Fe3+,选用③、⑧和⑩
【解析】A、灼烧茶叶,需要用到的仪器有:
坩埚、酒精灯、泥三角,A正确;B、溶解应该在烧杯中进行,并且在溶解的过程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此实验用不到容量瓶,B错误;C、过滤用到的仪器有:
漏斗、烧杯和玻璃棒,C正确;D、检验溶液是否含有Fe3+要用到的仪器有试管、胶头滴管,试剂有KSCN溶液,D正确。
【答案】B
【点拨】化学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主要考查学生在实验中是否经常注意到仪器的大小规格;给出限定的仪器、药品和规定的操作步骤,要求完成某项实验操作,考查常见仪器的使用、正确操作的辨认。
二、考查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例2】下列装置应用于实验室制氯气并回收氯化锰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甲乙丙丁
A.用装置甲制取氯气
B.用装置乙除去氯气中的少量氯化氢
C.用装置丙分离二氧化锰和氯化锰溶液
D.用装置丁蒸干氯化锰溶液制MnCl2·4H2O
【解析】制取氯气,需要加热,A错误;气体除杂应深入浅出,B错误;过滤可以分离二氧化锰和氯化锰溶液,C正确;氯化锰易发生水解反应,D错误。
【答案】C
【例3】(2014·全国理综II化学卷,T10)下列图示试验正确的是
A.除去粗盐溶液中的不溶物B.碳酸氢钠受热分解
C.除去CO气体中的CO2气体D.乙酸乙酯的制备
【解析】A、除去粗盐中的不溶物采取过滤的方法,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三靠”指的是玻璃棒下端要紧靠三层滤纸一侧、烧杯紧靠玻璃棒、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A错误;B、加热固体,试管口要向下倾斜,B错误;C、除去CO气体中的CO2气体要通过含有碱溶液的洗气瓶,要注意气流方向为长管进气、短管出气,C错误;D、制备乙酸乙酯的实验装置正确。
【答案】D
【点拨】化学实验操作主要考查考生正确的化学实验操作方法,辨认错误的操作习惯,有无安全意识及一旦出现问题,处理事故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重视实验的操作与原理,好的实验考题就是应该让那些不做实验的学生得不到分;让那些认真做实验的学生得好分。
从题目的分析也可以看出,实验题目中的很多细节问题光靠讲学生是会不了的。
必须去做实验学生才能会真正领悟。
三、考查对化学实验简单设计与评价的辨认
【例4】(2014·四川理综化学卷,T4)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CH3CH2Br在NaOH溶液中是否发生水解
将CH3CH2Br与NaOH溶液共热。
冷却后,取出上层水溶液,用稀HNO3酸化,加入AgNO3溶液,观察是否产生淡黄色沉淀
B
检验Fe(NO3)2晶体是否已氧化变质
将Fe(NO3)2样品溶于稀硫酸后,滴加KSCN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变红
C
验证Br2的氧化性强于I2
将少量溴水加入KI溶液中,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可观察到下层液体呈紫色
D
验证Fe(OH)3的溶解度小于Mg(OH)2
将FeCl3溶液加入Mg(OH)2悬浊液中,振荡,可观察到沉淀由白色变为红褐色
【解析】将CH3CH2Br与NaOH溶液共热。
冷却后,取出上层水溶液,用稀HNO3酸化,加入AgNO3溶液,观察是否产生淡黄色沉淀,可以检验CH3CH2Br在NaOH溶液中是否发生水解,A正确;Fe(NO3)2样品溶于稀硫酸后,亚铁离子与氢离子、硝酸根不能共存,被氧化成三价铁,滴加KSCN溶液,变红,不能判定Fe(NO3)2晶体是否已氧化变质,B错误;将少量溴水加入KI溶液中,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可观察到下层液体呈紫色,证明Br2的氧化性强于I2;将FeCl3溶液加入Mg(OH)2悬浊液中,振荡,可观察到沉淀由白色变为红褐色,证明Fe(OH)3的溶解度小于Mg(OH)2,D正确。
【答案】B
【例5】(2014·全国理综I化学卷,T13)利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
选项
①
②
③
实验结论
A.
稀硫酸
Na2S
AgNO3与AgCl的浊液
(AgCl)>
(Ag2S)
B.
浓硫酸
蔗糖
溴水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氧化性
C.
稀盐酸
Na2SO3
Ba(NO3)2溶液
SO2与可溶性钡盐均可生成白色沉淀
D.
浓硝酸
Na2CO3
Na2SiO3溶液
酸性:
硝酸>碳酸>硅酸
【解析】由于稀硫酸与Na2S反应生成的H2S会与AgNO3反应生成黑色Ag2S沉淀和强氧化性的HNO3,进而把H2S氧化为S沉淀,同时生成的Ag2S黑色沉淀遮盖AgCl浊液,不能观察AgCl转化为Ag2S,A错误;浓硫酸有脱水性,可使蔗糖碳化,并放出大量的热量,进而与生成的C反应生成SO2,使③中的溴水褪色,通过蔗糖变黑、溴水褪色可以得出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氧化性,B正确;稀盐酸与Na2SO3反应生成的SO2与Ba(NO3)2发生氧化还原生成BaSO4,SO2与BaCl2则不反应,C错误;由于浓硝酸有挥发性,会有较多的HNO3进入③与Na2SiO3反应,影响碳酸与硅酸酸性的比较,D错误。
【答案】B
【点拨】化学实验简单设计与评价的辨认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熟悉程度和实验原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试图引导中学化学教学关注化学实验操作的真实性。
四、考查物质的检验
【例6】(2014·福建理综化学卷,T8)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A.只滴加氨水鉴别NaCl、AlCl3、MgCl2、Na2SO4四种溶液
B.将NH4Cl溶液蒸干制备NH4Cl固体
C.用萃取分液的方法除去酒精中的水
D.用可见光束照射以区别溶液和胶体
【解析】氨水与氯化镁氯化铝反应均生成白色沉淀,A错误;氯化铵溶液蒸干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B错误;酒精和水互溶,C错误;区分胶体和溶液用丁达尔效应,D正确。
【答案】D
【例7】(2014·上海单科化学卷,T18)某未知溶液可能含Cl―、CO32―、Na+、SO42―、Al3+,将溶液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变红。
取少量试液,滴加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在上层清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A.一定有Cl―B.一定有SO42―C.一定没有Al3+D.一定没有CO32―
【解析】由题目所给信息“将溶液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变红”,说明溶液显酸性,则CO32―一定不存在(CO32―+2H+=H2O+CO2↑);“滴加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白色沉淀是BaSO4,则溶液中一定存在SO42―;“在上层清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白色沉淀是AgCl,由于在检验“SO42―”时加入BaCl2,带入了一部分Cl―,所以无法确认溶液中是否含有Cl―。
根据溶液电中性原则,所以该溶液中还有阳离子Na+、Al3+中的至少一种。
综上分析,BD正确。
【答案】BD
【点拨】物质的检验通常包括物质的鉴定、鉴别和推断。
它以离子的检验、气体的制备和检验、元素化合物性质为知识基础,根据物质的性质和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现象对物质进行鉴定、鉴别和推断。
五、考查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例8】(2014·全国大纲版理综化学卷,T10)下列除杂方案错误的是
选项
被提纯的物质
杂质
除杂试剂
除杂方法
A.
CO(g)
CO2(g)
NaOH溶液、浓H2SO4
洗气
B.
NH4Cl(aq)
Fe3+(aq)
NaOH溶液
过滤
C.
Cl2(g)
HCl(g)
饱和食盐水、浓H2SO4
洗气
D.
Na2CO3(s)
NaHCO3(s)
—
灼烧
【解析】A、除去CO中混有的CO2,当混合气体通过NaOH溶液时,除去了CO2,再通过浓H2SO4,除去了气体中的水分子,A正确;B、除去NH4Cl中的Fe3+,当加入NaOH溶液时,被提纯的物质NH4Cl也能与NaOH发生反应,我们可加入氨水调节pH至7~8,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Fe3++3NH3·H2O=Fe(OH)3↓+3NH4+,B错误;C、HCl易溶于水,而氯气难溶于饱和食盐水,所以可用饱和NaCl溶液除去Cl2中的少量HCl,然后再通过浓H2SO4对Cl2进行干燥,C正确;D、NaHCO3不稳定,加热时分解生成Na2CO3,所以可用加热固体的方法除去Na2CO3固体中的NaHCO3杂质,D正确。
【答案】B
【点拨】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从高考的内容和形式来看,主要特点有三个:
一是选取适当的物质及其分离的方法除去被提纯物中指定的杂质;二是确定除去被提纯物中指定含有的杂质和所加入试剂的先后顺序;三是将分离、提纯与物质制备、混合物成分的确定等内容融为一体,形成综合实验题。
解答这类试题一般应先弄清实验目的,再分析所依据的实验原理,由此去选择适宜的试剂、分离方法,并回答相关问题。
六、将实验原理、实验现象、基本操作及其原理有机结合进行考查
【例9】(2014·山东理综化学卷,T31)工业上常利用含硫废水生产Na2S2O3•5H2O,实验室可用如下装置(略去部分加持仪器)模拟生成过程。
烧瓶C中发生反应如下:
Na2S(aq)+H2O(l)+SO2(g)=Na2SO3(aq)+H2S(aq)(I)
2H2S(aq)+SO2(g)=3S(s)+2H2O(l)(II)
S(s)+Na2SO3(aq)
Na2S2O3(aq)(III)
(1)仪器组装完成后,关闭两端活塞,向装置B中的长颈漏斗内注入液体至形成一段液注,若,则整个装置气密性良好。
装置D的作用是。
装置E中为溶液。
(2)为提高产品纯度,应使烧瓶C中Na2S和Na2SO3恰好完全反应,则烧瓶C中Na2S和Na2SO3物质的量之比为。
(3)装置B的作用之一是观察SO2的生成速率,其中的液体最好选择。
a.蒸馏水b.饱和Na2SO3溶液
c.饱和NaHSO3溶液d.饱和NaHCO3溶液
实验中,为使SO2缓慢进入烧瓶C,采用的操作是。
已知反应(III)相对较慢,则烧瓶C中反应达到终点的现象是。
反应后期可用酒精灯适当加热烧瓶A,实验室用酒精灯加热时必须使用石棉网的仪器含有。
a.烧杯b.蒸发皿c.试管d.锥形瓶
(4)反应终止后,烧瓶C中的溶液经蒸发浓缩即可析出Na2S2O3•5H2O,其中可能含有Na2SO3、Na2SO4等杂质。
利用所给试剂设计实验,检测产品中是否存在Na2SO4,简要说明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
。
已知Na2S2O3•5H2O遇酸易分解:
S2O32‾+2H+=S↓+SO2↑+H2O
供选择的试剂:
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BaCl2溶液、AgNO3溶液
【解析】
(1)装置B中的长颈漏斗内注入液体至形成一段液注,若液柱高度保持不变,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D瓶的作用相当于安全瓶,防止E瓶中的溶液倒吸;装置E放在最后应该起到尾气处理的作用,因为尾气中含有SO2、H2S等酸性有害气体,所以用碱性溶液(比如NaOH溶液、KOH溶液等)来吸收;
(2)根据烧瓶内发生的三个反应:
Na2S(aq)+H2O(l)+SO2(g)=Na2SO3(aq)+H2S(aq)、2H2S(aq)+SO2(g)=3S(s)+2H2O(l)、S(s)+Na2SO3(aq)
Na2S2O3(aq),可以得出如下关系式:
2Na2S~2H2S~3S~3Na2SO3,2molNa2S完全反应生成2molNa2SO3,所以还需要另外加入1molNa2SO3,则烧瓶C中Na2S和Na2SO3物质的量之比为2:
1;
(3)要观察观察SO2的生成速率,第一不能吸收或溶解SO2,第二不能和SO2发生反应,a.蒸馏水(SO2易溶于水),b.饱和Na2SO3溶液(与SO2发生反应),c.饱和NaHSO3溶液(溶解度较小且不发生反应)d.饱和NaHCO3溶液(与SO2发生反应),所以答案选c;SO2是由70%H2SO4和Na2SO3反应制取,所以为了SO2使缓慢进行烧瓶C,采取的操作是控制滴加硫酸的速度;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
蒸发皿和试管,垫石棉网加热的仪器有烧杯和锥形瓶。
(4)加入盐酸,Na2S2O3与稀盐酸反应(Na2S2O3+2HCl→2NaCl+S↓+SO2↑+H2O),静置,取上层清液(或过滤,取滤液),滴加BaCl2溶液,若出现沉淀则说明含有Na2SO4杂质。
【答案】
(1)液柱高度保持不变;防止倒吸;NaOH(合理即得分)
(2)2:
1
(3)c控制滴加硫酸的速度(合理即得分)溶液变澄清(或混浊消失);a、d
(4)取少量产品溶于足量稀盐酸,静置,取上层清液(或过滤,取滤液),滴加BaCl2溶液,若出现沉淀则说明含有Na2SO4杂质。
(合理即得分)
【点拨】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化学仪器的用途、基本的实验操作、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
因此在高考化学实验复习备考过程中,广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实验资源,认真阅读教材实验内容,尤其是对教材中关于萃取、分液、过滤、蒸发等操作,托盘天平、容量瓶及滴定管的使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装置气密性的检查等基本实验的复习和巩固应高度重视,同时在实验过程中逐步掌握实验现象的描以及通过实验现象学会讨论实验原理,进而逐步走向实验的综合化,达到实验能力的逐步提高以及实验意识的逐步加强。
七、将化学实验与化学基本原理、计算、推断融为一体进行考查
【例10】(2014·全国理综II化学卷,T28)(15分)某小组以CoCl2·6H2O、NH4Cl、H2O2、浓氨水为原料,在活性炭催化下,合成了橙黄色晶体X,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氨的测定:
精确成全
gX,加入适量水溶解,加入如图所示的三颈瓶中,然后逐滴加入足量10%NaOH溶液,通入水蒸气,将样品中的氨全部蒸出,用
的盐酸标准溶液吸收。
蒸氨结束后取下接收瓶,用
NaOH标准溶液滴定过剩的HCl,到终点时消耗
NaOH溶液。
氨的测定装置(已省略加热和夹持装置)
氯的测定:
准确称取样品X,配成溶液后用AgNO3标准溶液滴定,K2CrO4溶液为指示剂,至出现淡红色沉淀不再消失为终点(Ag2CrO4为砖红色)。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中安全管的作用原理是__。
(2)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过剩的HCl时,应使用__式滴定管,可使用的指示剂为_。
(3)样品中氨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__。
(4)测定氨前应该对装置进行气密性检验,若气密性不好测定结果将__(填“偏高”或“偏低”)。
(5)测定氯的过程中,使用棕色测定管的原因是_____定点终点时,若溶液中
mol·L—1,
为__mol·L—1,(已知:
)
(6)经测定,样品X中钴、氨和氯的物质的量比为1:
6:
3,钴的化合价为___,制备X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X的制备过程中温度不能过高的原因是__。
【解析】
(1)分析装置可知,当A中压力过大时,安全管中的液面上升,使A瓶中的压力稳定;
(2)NaOH标准溶液应使用碱式滴定管,在滴定时,可以选择酚酞(或甲基红)作为指示剂;
(3)氨滴定过程中发生的反应是NH3+HCl=NH4Cl,消耗的HCl的物质的量是
mol,所以参加反应NH3的物质的量也是
mol,则NH3的质量是
g,则氨的质量分数为
;
(4)在进行氨的测定实验前要对装置的气密性进行检查,如若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则会导致一部分氨气逸出,使氨气的测定结果降低;
(5)测定氯的过程中,用AgNO3进行滴定,因为AgNO3见光易分解,所以必须使用棕色滴定管进行滴定(防止AgNO3见光分解);根据沉淀溶解平衡可知,
,
则
=
=
=2.8×10—3mol·L—1;
(6)由题意“样品X中钴、氨和氯的物质的量比为1:
6:
3”可以写出X的化学式为[Co(NH3)6]Cl3,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所以Co元素呈现+3价;由制备[Co(NH3)6]Cl3的原料:
CoCl2·6H2O、NH4Cl、H2O2、浓氨水,可以写出反应的方程式为2CoCl2+NH4Cl+10NH3+H2O2=2[Co(NH3)6]Cl3+2H2O,因为温度过高过氧化氢分解,导致氨气逸出,所以X的制备过程中温度不能过高。
【答案】
(1)当A中压力过大时,安全管中的液面上升,使A瓶中的压力稳定。
(2)碱酚酞(或甲基红)
(3)
(4)偏低(5)防止硝酸银见光分解2.8×10—3
(6)+32CoCl2+NH4Cl+10NH3+H2O2=2[Co(NH3)6]Cl3+2H2O
温度过高过氧化氢分解,氨气逸出
【点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注重对中学化学中的一些基本实验进行综合化组合,从定性和定量等角度考查学生全面分析实验和对实验中的数据进行加工分析和处理的实验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我们的薄弱环节,要解答好这类试题,就要求我们平时在课上多动手实验,并做到实验前进行实验预习和认真填写实验报告的好习惯,这样我们对实验的流程就心中有数,记忆深刻,实验中所需要的实验仪器不用死记硬背,而是记住实验过程,便能顺利推出。
另外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多到实验室做一些定量实验来提高我们的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总之,基于2014年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命题,我们认为是立足实验基础,注重拓展和创新。
为有效地进行化学实验的复习备考,应重视对近年来高考实验试题的选材热点进行研究,从试题中了解试题的命题意图和改革方向,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实验备考复习效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化学 实验 考查 透视 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