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检测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
- 文档编号:26402502
- 上传时间:2023-06-19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81.48KB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检测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检测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检测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检测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
1、“士人”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
西周、春秋时代,“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士大夫的称谓是战国中叶才流行开来的,是指士人与官僚的合二为一;明清之际“士人从商,商人入仕”,是社会结构变动的一大特色。
下列关于中国士人阶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礼贤下士”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治国搭建了政治舞台
B.明清之际的“士人从商”反映了抑商政策转变,等级观念淡化
C.面对鸦片战争的失败,当时开明士大夫阶层发动了“自强”运动
D.“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反映了士人阶层的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意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介绍了“士”这一阶层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从最开始的贵族最底层到后来的一种文化人的代称,这其中包含了很多的历史变动和文化内涵。
A选项错在与事实不符,春秋战国主要是诸子百家去游说,而不是君主来礼贤下士;B选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没有转变;C选项错在“自强”运动的发动者是地主阶层不是士大夫阶层。
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2、有位学者这样评价我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他的学说开创了一个崭新时代,为秦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集权制国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
以下符合其学说的观点是( )
A.“兼相爱,交相利”B.“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D.“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法家的思想主张.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和对选项的分析.由材料可知该思想家观点符合法家思想,A项是墨家兼爱思想,故A项错误.B项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故B项错误.C项是儒家孟子的思想,故C项错误.D项强调用“法术”、“赏罚”治理国家,符合材料法家思想主张,故D项正确故选D.
3、易中天说:
“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这材料中的“争”的实质是( )
A.建立自己的学术霸主地位B.争夺国家主导思想的特权
C.寻求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D.促进社会制度的顺利转型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以其主要是对社会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寻求如何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故此题应选C项.选项ABD不是核心问题,均排除.故选C
4、道家崇尚自然,有辨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
主张淸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此可见,道家()
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
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
【答案】D
5、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认识的基础上建立的。
他认为:
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
这说明了当时()
A.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答案】B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本题的材料是在强调荀子的思想在强调礼的同时,也肯定了法的重要性,荀子这样做其实就是把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相结合.,也就是说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6、朱熹与陆九渊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两位重要的哲学思想家、文化教育家,前者集理学之大成,后者开心学之体系,由于二人称名于同一时期,且学术观点相异,故自鹅湖之会始,二人争论不休。
那么他们最大的分歧是:
A.朱熹主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陆九渊强调“心”是宇宙的本源
B.“天理”是不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C.是否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
D.是否进行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答案】A
7、《中华文化史》指出:
“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其表述的观点是( )
A.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B.否定董仲舒的“君权神授”主张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
【答案】D
8、成书于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
这反映了(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道教地位上升
C.道教深受理学影响D.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唐代的道教经典”、“不违戾父母师长”、“不杀生”等,可以直接看出《玉清经》里,已经包含了包括儒家、佛教的相关理念在里面.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项符合题意.其余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不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故选A
9、著名作家贸平凹在他女儿的结婚宴会上对女儿女婿提出希望:
“一等人忠臣孝子,二件事读书拼田”。
传统观念中的“忠孝传家”、“拼读传家”是家风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忠孝”、“耕读”观念的形成原因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孝”与宗法制紧密相关B.“忠”与世袭制紧密相关
C.“耕”与农本思想紧密相关D.“读”与科举制紧密相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传统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忠孝传家”、“拼读传家”未体现世袭制,故B错误,符合题意;ACD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汉武帝一方面选派董仲舒出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又重用张汤,鼓励其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
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
A.法家思想的重新崛起B.君相之间矛盾尖锐
C.封国威胁了专制皇权D.儒法思想并行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新儒学思想.根据题干材料“以德教化民众”“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可以看出是儒学与法学的并用.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是“外儒内法”.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君相之间的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到封国,故C项错误.故选D.
11、“一棵树生长出来,它的基本特性,此树前早已存在。
所以,一事物必须是合乎某
种理才能出现,比如马生牛,断无此理。
”这段文字所体现的思想是()
A.“理在事先”B.“格物致知”C.“万物皆生于无”D.“理在气中”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一事物必须是合乎某种理才能出现”,可见其认为理早已事物,故A项正确;“格物致知”即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B项错误;“万物皆生于两”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阴阳二气,与材料认为“理”是世界本源的说法相冲突,故C项错误;“理在气中”的观点实际上认为气(物质)早于理而存在,与“一事物必须是合乎某种理才能出现”不吻合,故D项错误。
12、王充在《论衡?
效力篇》中认为:
“六国之时,贤才为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群魏魏伤。
”这实质上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君主专制制度确立B.士的影响力提高
C.宗法制度趋于瓦解D.诸侯争霸不断加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考查士的崛起和影响力的提高.材料的大意是那些贤能之士一到了楚国,楚国就强大了,他们离开齐国后,齐国立马变的弱小了,当他们一心为赵国效力时,赵国的一切就变得很完善,而当他们不想位魏国出力时,伟国就会元气大伤.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这实质上反映了士的崛起和影响力的提高.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制度确立是在秦朝,故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宗法制度趋于瓦解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排除.诸侯争霸不断加剧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排除.故选B.
13、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
这主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中国古代文化向多元化的格局发展B.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获得迅速发展
C.道家思想实现宗教化以后才被认可D.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吸收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并不是单一不变的,而是呈现出多元化,故A正确;B时间是东汉时期;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D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主旨。
14、梁启超研究清代三百年学术思潮概括为“以复古为解放”“第一步,复宋之古,对于王学而得解放。
第二步,复汉唐之古,对于程朱而得解放。
第三步,复西汉之古。
对于许郑而得解放。
第四步,复先秦之古,对于一切传注而得解放。
”这材料表明()
A.清代学术缺乏明确的方向B.对传统学术的反思有利于思想进步
C.清代学术思想由复古而停滞不前D.清代崇古思想阻碍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答案】B
【解析】有材料可知,正是由于后代对前代学术的继承与反思,才使得学术得到不断地发展与进步。
分析选项,B项表述符合题意。
15、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
“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
欢曰‘君家有书乎?
’曰:
‘惟有《孝经》三篇。
’欢曰:
‘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
’如其言,果愈。
后问其故,欢曰:
‘善禳祸,正胜邪,故尔。
’”这则故事反映了()
A.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B.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C.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
【答案】C
16、明清时期的某思想家评论当时的政局曰:
“人君之尊,如在天上,与帝同体。
”其结果是:
“臣日益疏,智日益蔽。
”而公卿们也因为“罕得进见,”往往“于斯之时,虽有善鸣者,不得闻于九天;虽有善烛者,不得照于九州。
”解决此问题的方案应该是()
A.通过加强君主权力来实现尊君目的B.实行言论自由来和谐人际关系
C.加强中央的权力以维护国家的统一D.通过实行众治来取代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题干信息可知,该思想家认为君主至高无上,容易造成君臣隔绝,大臣的谏语忠言传达不到君主耳中,使君主成为一个“闭目塞听”的独夫寡人。
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时有专制制度造成的,故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打破“独治”,故排除A,应选D。
明清时期的思想家还没有达到言论自由的高度,排除B;C和材料无关,排除。
1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道:
“学校,所以养士也。
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这反映出他的政治设想是()
A.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政治B.君主应该利用学校培养人才
C.士人参政分享国家政治权力D.恢复宰相与君主共议国是传统
【答案】C
18、杨慎在《文字之衰》一文中提到明代中期的文学评价,“宋人曰是,今人亦曰是;宋人曰非,今人亦曰非”。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未达到宋朝的高度B.明代对士人的践踏消磨了文人的创作才能
C.程朱理学在明代取得了统治地位D.明代科举实行八股取士压制士人思想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程朱理学.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宋人曰是,今人亦曰是;宋人曰非,今人亦曰非”的意思.程朱理学在明初取得统治地位,明朝中期的文学以宋代文学的褒贬是非为标准,正是适应这种统治思想的需要,故C项符合题意;明代中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品经济发展到新的高度,故A项表述不正确;元代统治者采取对士人压制的策略,明朝统治的建立恰是对士人精神的解放,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B项所述不正确;D项是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的具体表现.故选C.
19、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变得更近,由此形成什么思想?
()
A.经世致用思想B.君主批判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D.重农抑商思想
【答案】A
【解析】经世致用思想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
因此A符合题干意思。
20、“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
”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
①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②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
③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④王朝统治的专制腐败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
【答案】A
【解析】注意题目中的关键字“新”!
所谓新,即明清时期出现的现象,这些现象是以往朝代所没有的,依据这个思路,可以很容易的选出正确答案。
二、非选择题:
(共3小题,共5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2014年是孔子诞辰2565周年,全球联合祭孔活动在世界各地孔庙同时展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世界文化遗产——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祭孔)、孔林
材料二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也。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论语·为政》
材料三仲舒复对曰: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官便殿奏札》
材料五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
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中的四幅图片,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原因。
(3)据材料四、五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
(4)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儒家思想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
【答案】
(1)历史信息: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倍受后代推崇;儒家思想对世界影响很大,全球华人祭孔,传承民族文化;“三孔”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开发,推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任答两点即可)
(2)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在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董仲舒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该变化。
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动摇。
(4)学生可选择儒家思想的精华举例说明,如“仁”“德”“和”等。
22、阅列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5年9月28日,全球首次举行联合祭孔,参加祭典的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安黛丽霍尔说:
“儒家思想的精要之语对世人可以起到警醒作用,儒家的一些价值观念正在融入世界文化的主流”。
(1)指出孔子的思想核心以及政治、教育上的主要主张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举贤良的对策中提出: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独尊儒术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的封建正统思想。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理学,亦称为新儒学,又称为“道学”或“宋学”。
所以称为理学,是因为两宋诸子所创建的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称为新儒学,是因为理学虽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张扬的孔孟传统已在融合佛、道思想精粹中被加以改造,具有一种焕然一新的面貌。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2)材料二中的核心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
依据材料三分析,“理学”是怎样形成的?
材料四明清时期……面对理学的渐趋没落,一部分士大夫转而寻求新的思想理论,对程、朱理学提出了挑战,陆续出现了许多进步思想家,成为反理学的先驱。
……他们倡扬民族气节,批判君主专制,反对空谈性理,向专制制度和宋明理学发起猛烈的攻击,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蒙思想的早期民主主义思想。
----《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进步思想家的主要主张。
【答案】
(1)思想核心:
仁。
(或仁和礼)
政治:
为政以德。
(或德政、礼治)
教育:
有教无类(或因材施教)。
(2)意义: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西汉鼎盛。
形成:
理学是继承了孔孟“仁”的思想的前提下;融合佛教、道教思想经过改造而形成的新儒学。
(3)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学以致用;工商皆本;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23、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
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
——《中国文化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在汉代“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儒学在明清时期得以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1)儒学以维护礼教伦常为前提;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改造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汉武帝对新儒学的接受、推崇和推广。
(2)表现:
政治上抨击专制皇权;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治学上主张经世致用。
认识:
是封建专制强化和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具有民主启蒙色彩,对后世民主思想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检测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学年 历史 人教版 必修 单元 检测 第一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 思想 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