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中区初中九年级语文毕业会考适应性训练试.docx
- 文档编号:26402025
- 上传时间:2023-06-19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130.78KB
四川省内江市中区初中九年级语文毕业会考适应性训练试.docx
《四川省内江市中区初中九年级语文毕业会考适应性训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内江市中区初中九年级语文毕业会考适应性训练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内江市中区初中九年级语文毕业会考适应性训练试
四川省内江市中区初中2012届九年级语文毕业会考适应性训练试题
试卷分为会考卷和加试卷两部分,全卷满分160分,150分钟完卷。
会考卷(100分
)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中汉字注音全部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宽恕(shù)静谧(mì)赏赐(cì)蝉蜕(tuì)
B.炽(zhì)痛叱咤(chà)颓(tuí)唐日薄(bó)西山
C.诘(jié)责挑衅(pàn)亵渎(dú)拮据(jǖ)
D.吹毛求疵(zī)蓬蒿(gāo)荫(yīn)庇万恶不赦(chì)
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丝不苟险象叠生各得其所水土流逝
B.妇孺皆知通宵达旦惟妙惟肖世外桃园
C.油光可鉴相形见绌莫衷一是断章取义
D.辛苦恣睢根深蒂固粼次栉比哀声叹气
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②谁如果要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③穿长衫的,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④她须每天改变她的,今天扮作乡下丫头,明天变作中年的妇人。
A.吵欣赏只有才化妆B.闹鉴赏只有才化装
C.叫观赏只要就化装D.闹欣赏只要就化妆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2分)
A.他苦心孤诣的奋斗了十年,终于将公司发展壮大,成为了优秀的企业家。
B.我们感谢你的到来,因为你的到来令这间小屋蓬荜生辉。
C.今天放假,大家可以和同学们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D.日本地震灾难造成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强烈反应,首当其冲的便是橡胶。
5、仿照下面句子的句式,发挥自己想象,续写“夏之色”和“冬之色”。
(2分)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
6、下面是一幅赞颂三国人物的对联,根据初中所学过的文章,推测它吟咏的是那位三国人物。
(3分)
时造英杰,出才权且暂别三日;天生雄烈,鹰扬凝目尽数白衣。
人物:
。
人物相关的文章:
《》,作者。
7、下面关于现代汉语知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本书是送给我?
还是送给她?
”句子中间的问号使用错误,应该为逗号。
B、去年全厂产煤2000吨,今年仅产400吨,今年比去年减少多少?
正确的表述是:
今年比去年减少了四倍。
C、“破译大师的人生之谜”“破的衣服没有穿”两个句子,第一个有歧义。
D、“徒步活动之所以深受城市人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满足了人们亲近大自然的要求”这个句子有语病。
8、填写上下文或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句子(5分)
①,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②长风波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④同为送别,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显得低沉伤感,王勃的“,。
”立意却恰恰相反,显得豁达乐观。
二.阅读理解(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0分)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曰: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
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
“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
……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
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
(l)故不错意也:
(2)长跪而谢之曰:
10、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②太守谓谁
B.①秦王不悦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C、①安陵君其许寡人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D、①今吾以十倍之地②以君为长者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4分)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2、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
(2分)
(二)阅读《孔乙己》选段,完成13—15题。
(8分)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
”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
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
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
13、阅读文段,先找出描写孔乙己神态的词语,再说说这些词语表现了孔乙己怎样的心理变化?
(3分)
14、这段文字除了对孔乙己的描写外,对“众人”的描写也生动形象,结合句子分析文中“众人”的形象。
(3分)
15、小说从一个小伙计的角度来讲述孔乙己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2分)
(三)阅读冯骥才的散文《摸书》,然后完成16—19题。
(12分)
名叫莫拉的这位老妇人嗜书如命。
她认真地对我说:
“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
”“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余。
”我说。
她笑了,点点头表示同意,又说:
“我收藏了四千多本书,每天晚上必须用眼扫一遍,才肯关灯睡觉。
”
她真有趣。
我说:
“书,有时候不需要读,摸一摸就很美,很满足了。
”她大叫:
“我也这样,常摸书。
”她愉快地虚拟着摸书的动作。
烁烁目光真诚地表示她是我的知音。
谈话是个相互寻找与自我寻找的过程。
这谈话使我高兴,因为既遇到知己,又发现自己一个美妙的习惯,就是摸书。
闲时,从书架抽下几本新新旧旧的书来,或许是某位哲人文字的大脑,或许是某位幻想者迷人的呓语,或许是人类某种思维兴衰全过程的记录——这全凭一时兴趣,心血来潮。
有的书早已读过,或再三读过;有的书买来就立在架上,此时也并非想读,不过翻翻、看看、摸摸而已。
未读的书是一片密封着的诱惑人的世界,里边肯定有趣味更有智慧。
打开来读是种享受,放在手中不轻易去打开也是一种享受。
而那些读过的书,都早已成为有生命的了,就像一个个朋友,我熟悉它们的情感与情感方式,它们每个珍贵的细节,包括曾把我熄灭的思想重新燃亮的某一句话……翻翻、看看、摸摸,回味、重温、再体验,这就够了,何必再去读呢!
当一本旧书拿在手里,它给我的感受便是另一般滋味。
不仅它的内容,一切一切,都与今天相去遥远。
那封面的风格,版式的内页,印刷的字体,都带着那时代独有的气息与永难回复的风韵,并从磨损变黄的纸页中生动地散发出来。
也许这书没有多少耐读的内涵,也没有多少经久不衰的思想价值,它在手中更像一件古旧器物。
它的文化价值反成为第一位的了。
这文化的意味无法读出来,只要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
莫拉说,她过世的丈夫是个书虫子。
她藏书及其嗜好,一半来自她的丈夫。
她丈夫终日在书房里,读书之外,便是把那些书搬来搬去,翻一翻、看一看、摸一摸。
“他像醉汉泡在酒缸里,这才叫真醉了呢!
”她说这话的神气像似沉浸在一幅迷人的画里。
我忽然想到一句话:
“人与书的最佳境界是超越读。
”但我没说,因为她早已懂得了。
16、文章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一句是()(2分)
A、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余。
B、书,有时候不需要读,摸一摸就很美,很满足了。
C、翻翻、看看、摸摸,回味、重温、再体验,这就够了,何必再去读呢!
D、人与书的最佳境界是超越读。
17、结合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
(4分)
(1)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余。
(2)人与书的境界是超越读的。
18、本文表达了
作者对书的热爱,为什么不以“爱书”为题,而以“摸书”为题?
(4分)
19、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对未读和已读过的书的具体感受,你对读书有过什么样的感想,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谈。
(用一种修辞手法,50字以内)(2分)
三.作文(50分)
倾听自然的声音,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妙;倾听老师的声音,能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倾听同学的声音,能在朋友的心灵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是的,在倾听中我们渐渐长大。
请以“倾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卷面整洁,书写规范,字数不少于600字。
加试卷(60分)
一、语言实际运用(22分)
1、根据下面提供的语境,用一句设问句来总领下文内容。
(3分)
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印尼气象部门随即发出海啸警报。
?
海啸发生的主要原因除海底地震外,还会受海底地震震源断层、震源区水深条件、震级等条件影响。
因此,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会引发大海啸。
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
有时即便是强烈地震,如果海底地表上下错动幅度可能较小,也不会形成海啸。
2、不改变句子的意思,用两个成语替换加线的俗语。
(4分)
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道:
“不要失了你的时了!
你自己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A、B、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称对称。
(字数不得增减
)(4分)
成年累月的战争,社会治安的每况愈下,动
荡不安的政局,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的正常生活受到威胁,甚至连生命财产都没有保障。
4、为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进程,丰富校园文化、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修养,营造蓬勃向上、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我校特举办校园艺术节。
(4分)
(1)初三学生对是否参加艺术节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反方说:
“初三马上面临中考,参加艺术节浪费时间,完全没必要参加。
”假如你是正方代表,请你加以反驳。
(2)请你为学校的艺术节写一条宣传语。
5、阅读下面的文字,先辨析文字的表达方式,然后概括它的主要信息。
(4分)
内江蜜饯早在三百多年前就开始制作,由于制作精细,品质优良,成为著名特产。
内江蜜饯选用优质的白砂糖、水果、蔬菜、药材为主要原料,使用传统的生产工艺,经不断发展创新,采取科学方法,进行鲜料制胚,组织硬化、清漂、热烫、糖渍、煮制等十几道工序精工细作而成,现已发展到四十多个种类,八十多个花色品种。
内江蜜饯滋润化渣,香甜可口,入口生津,具止咳、化痰、疗脾、开胃之功效。
(1)表达方式:
。
(2)主要信息:
。
6、欧阳修谥号文忠。
长篇小说《苏东坡》中有一段描述:
“苏轼含笑对欧阳修说:
‘文忠公德高望重,晚生今日能面聆教诲,实属三生有幸。
’”这段话表述上的错误是()(3分)
A.此处“苏东坡”不能称“苏轼” B.苏东坡与欧阳修年龄相当,不能自称“晚生”
C.“教诲”不能与“面聆”组合 D.苏东坡不能当面称欧阳修为“文忠公”
二、阅读理解(38分)
(一)读《相见欢》,回答下列问题。
(9分)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6、词的上阕描写的是,下阕抒发的是
。
(4分)
7、这首词的下阕历来为人称
道
,具体分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一句的妙处。
(3分)
8、离愁在诗词家笔下鲜明生动,如李白的笔下,“白发三千丈,_____________”,赋予了愁的长度,而李清照的“
,_________”则赋予了愁的重量。
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确为千古妙笔。
(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指喻》,回答第9—12题。
(10分)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
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既三日,聚而如钱。
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
又三日,拇指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
“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
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愈。
”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涂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愈,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
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方孝儒《指喻》有改动)
9、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以为不足
患:
(2)既三日,聚而如钱:
(3)不速治,且能伤身:
(4)如此指者多矣: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日服汤剂,而涂以善药蒙辞以军中多务
B.左手之拇指有疹焉策之不以其道
C.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D.始以为不足治因以为号焉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2分)
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
12、本文写郑君医治拇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沙之聚》,回答第13—17题。
(19分)
(1)去敦煌不全是为了莫高窟。
其实心里惦念了很久的,是茫茫大漠中那座神奇的鸣沙山。
(2)血红的夕阳隐去后,天空纯金一样烁亮。
在山脚下能听见沙子呜呜的鸣响伴着月牙泉汩汩的水声,这鸣沙山就是沙漠中的音乐城。
(3)也许是最初的创造只是出于一声无意的游戏。
千古寂寞,朔风把大山和岩石揉成沙砾,然后又把白灼的细沙重新捍成一座山岩--当鸣沙山成为鸣沙山之时,它已是一群雄健而威武的西北汉子,壮硕的胸膛上刻着重重深邃而峻峭的线条。
绵延的山脊如一道锋利的刀刃,挎于腰间、举过头顶。
曾有过千姿百态的想象,可是没想到,一座沙子聚成的山,居然能聚得如此坚实如此刚硬如此有棱有角如此轮廓分明。
那沙了是如何一粒粒汇拢堆积聚合又浑然一体地升高壮大的呢?
我读不懂鸣沙山。
(4)脱去鞋袜,光脚走上沙丘。
沙极细且柔软,有一种温热的暖意,从脚跟缓缓浮起。
沿着山脊上坡,瘦削的山顶如地平线在远天呼唤。
沙中的脚窝很深,却不必担心会陷落,沙窝似有弹性,席梦思般地托着,起起伏伏,沉沉浮浮,跳着即兴而随意的舞蹈,在自已的身后扔下一长串荡逸的脚印……
(5)忽然恍悟,沙
山原来还很温柔。
(6)沙山的温情别有一种表达方式。
它从来没有外衣没有包装,没有树林有青苔,只有金沙连着银沙,一无遮拦地铺陈开去,裸露的身体无需任何一点覆盖,从从容容地展示着它优美的体态和曲线。
坦坦荡荡,清清白白,冷峻中含有几分柔韧,野性中尚有几分羞怯,从春到冬,永远敞着胸怀,呵护着来往西域的路人。
(7)我惊异我惶惑。
我读不懂鸣沙山的性别。
(8)夕阳已完全沉落。
月亮从磊漠尽头悄悄升起,沉浸在月色之中的沙山,如海上漂流的冰峰,烟笼雾绕,白璧无瑕。
回望沙峰之顶,沙坡笔陡如削,四壁悬空。
山上还有用木头和竹片做成的滑板,人坐在上面,可以从沙坡上溜溜地滑下来,如同离弦之箭,只要几秒钟的时间就滑到了山下。
只见每个游客滑到山脚,都削下一层沙子。
(9)人,生性也许是喜欢玩沙的吧,那是一个童年的游戏,也是成年后过于放纵的渴望。
于是伙伴们都索性纵身跃入沙海……
(10)前来膜拜沙山的人,几乎每个人都要从沙山上带走些许沙子,
带到山下,带回他来的那个地方。
可是,这鸣沙山它一日日依然如故,巍然耸立,每日里流失的沙子,为什么竟没有使它低矮下去呢?
我仍然读不懂鸣沙山。
(11)有人说,当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游人留在鸣沙山上那行行凌乱的脚印,就会消逝得无踪无影。
鸣沙山重又恢复了原状--杳无人迹的雪峰、缎子般的金沙滩。
(12)是月牙泉的神女,在黑夜里辛劳而奇巧的创作吗?
也许是来去无踪的风。
是风之手,在人们歇息之时,抚平了沙山的每一道印迹,又将沙子驱赶到它们原来的位置,将它们重新凝聚、整合、磨砺。
每日每日,风都在这样不知疲倦地完成它手中不配的雕塑。
所以鸣沙山每天都是新的。
而当人们发现风儿揉捏了修复了再造了沙山时,风,已飘然而去。
(13)于是我再次仰视再次攀登鸣沙山。
在这西域的吉祥宝地,风,已成为聚合物的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它来去随缘,挥洒自如,从不刻意而为,却能移山搬山,还能潇洒地在沙山上拨响它的琴弦。
(14)沙之聚,有自由的风之手。
那么人心呢?
人心之聚,更求八面来风。
13、文章三次提到“读不懂鸣沙山”,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每一次读不懂的原因。
(6分)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14、简述文章的结构。
(3分)
15、文章语言形象生动,请赏析文章划线的句子。
(3分)
是风之手,在人们歇息之时,抚平了沙山的每一道印迹,又将沙子驱赶到它们原来的位置,将它们重新凝聚、整合、磨砺。
赏析:
16、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特点?
本文的作者借“沙之聚”的景象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4分)
答:
17、选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为我们展示了鸣沙山奇异的景色,它既雄伟威武,又温情脉脉,虽不断受损,却依旧巍峨,因此,作者写沙,实际上是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B.虽然作者意在写风聚沙,写人心之聚,但用了很多笔墨写“读不懂鸣沙山”。
这是因为鸣沙山是风塑造的,把鸣沙山的奇异之处,令人读不懂之处写出来,其实为下文写风聚沙作铺垫。
。
C.在表达方式上,作者以把议论抒情融于写景之中,理与景融为一体,含蓄深沉,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D.本文的语言如诗如画。
这不仅表现在写景的时候作者能写出诗一般的意境,还体现在文章的语言方面,句式工整,比喻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使语言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语文参考答案
10、B
加试卷
一、语言实际运用(22分)
9、
(1)担忧
(2)已经(3)将(4)像这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内江市 中区 初中 九年级 语文 毕业 会考 适应性 训练